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回望篇一
;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的苏氏父子就占了三席。唯一可与之媲美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氏父子。曹氏父子以诗著称,而苏氏父子则以文见长。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纪念苏氏父子的“三苏祠”,却没听说有标榜曹氏父子事迹的“三曹祠”。以愚之见,人所以能立,在文学成就的背后,还有人格和品行的评判。尽管人们可以辨证地看待曹操的功过,可以从政治的角度理解曹丕的不择手段,但不能恭维曹操的阴险奸诈,不能原谅曹丕手足相残的用心,曹丕和曹植同为曹操之子,却无亲情可言,放在一起祭祀,于情于理都不合适。而苏洵、苏轼和苏辙不仅文章写得好,他们在操守上也同样令人称道。特别是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几十年患难与共,手足相亲,堪称世人楷模。建祠以祭三苏,是后人的自觉行为。
三苏祠坐落在眉山市东坡区,正门的上方是三檐歇山式灰色屋顶,像一个小庙的模样。门内是蔽日的榕树和萋萋的芳草。厅前有两株笔挺的银杏树,已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风雨雨。银杏树一般是雌雄相对而生,这两棵银杏树却都是雄性的,而且左边的那棵向上还分出了两个大的枝杈。据说这两棵榕树象征了苏氏父子,右边的代表苏洵,左边分杈的代表苏轼、苏辙两兄弟,这样的比喻倒挺贴切,丝毫不让人觉得勉强。
穿过前厅,绕过正殿,便来到了苏家祭祀祖先的启贤堂。堂前右侧的古井和井旁的黄荆树吸引了我的目光。据介绍,在整个三苏祠中,只有老井和老树是苏家的原物。传说这古井的井水长年不竭,水质清润甘美。饮此井水,则耳聪目明,文如泉涌,奇思妙想便汩汩而出,想必是苏氏父子当年得了许多这古井的恩泽。难怪现在有许多考生家长考前都要带孩子来观瞻苏宅的古井,一定是想借古井的灵气,图个吉祥好运。井旁的黄荆树,据说是苏洵老先生为激励苏轼、苏辙发奋读书、立志报国而亲手栽种的。这棵老树在明朝末年焚于兵火,但在第二年它又神奇地抽出新枝、发出新芽。从宋代至今,这棵树已是千年高龄了,是不是真的,姑且信之,传说总是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用传说编织的美梦。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是苏轼的人生格言,若无大片的茂林修竹,那就不是苏轼的家了。
苏轼第一次出川是在公元1056年的夏天,他与弟弟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进京赶考。兄弟二人是年九月通过了科举考试,次年三月同科进士及第。当朝宰相、文坛领袖欧阳修翻阅了苏轼的试卷,对他十分赏识,“惊喜以为奇人”,并大胆预言苏轼将来的文学成就会超过自己。在文人相轻的社会里,欧阳老先生能有这样的襟怀实在是难能可贵。因为欧阳修的推举,苏轼一夜成名。正当苏轼对前途满怀憧憬的时候,接到了母亲病故的消息,苏洵带两个儿子立即起程回眉山老家。
宋英宗继位的第二年,苏轼回京任职直吏官,虽无实权,却能接触皇家珍藏,对他增长学识有很大帮助。就在这一年,妻子病故,次年父亲又病故,苏轼与弟子由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069年,苏轼同弟弟回京复职,从此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苏轼第三次出川,就像一叶单薄的小舟卷入了当朝巨大的政治风浪里,颠簸动荡的生活成为他后半生的主旋律。
新继位的宋神宗雄心勃勃,想富国强兵,便开始重用王安石,指望王安石通过变法使疲软的大宋王朝能够坚挺起来。至于王安石变法的是与非、对与错、成与败已经有很多专著进行评述,笔者在这里不想赘述。不管变法的初衷如何,结果事与愿违,国家政治陷入混乱,经济陷入困顿。朝野上下形成了改革与反改革的两大阵营,奇怪的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中绝大多数都是正人君子,而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中有很多奸佞小人。任用奸佞小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些小人给后来的宋王朝带来巨大的祸害,苏轼是众多受害者中最受伤的一个。那时的苏轼曾写过批驳王安石新政的《上神宗皇帝书》,但人微言轻,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无奈之下,他申请获准任杭州通判。在杭州的四年里,苏轼纵情诗酒,活得很滋润,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咏西湖的名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神宗很赏识苏轼的才华,受其恩典,苏轼先后任密州太守、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
“乌台诗案”就发生在苏轼任湖州太守的三个月之后,苏轼是这起案件的主角。“乌台诗案”是古代历史上一起著名的文字狱,也是唯一一次以喜剧方式收场的冤案。宋朝的御史台也称乌台,是向皇帝进谏的机构,王安石当政后,御史台把持在小人的手里,成了整人的场所。乌台当权者李定等人别有用心,从苏轼的诗中断章取义,网罗罪名,使苏轼被捕入狱一百三十天。神宗不杀苏轼,一方面爱其才,另一方面是王安石的“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的进言起了很大作用。对王安石的评价,历来微词颇多,除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时把王安石捧上了天以外,多数时期的多数人对王的品行持否定态度,林语堂等当代文学大家甚至把他归入二流作家行列,这实在有失公允。尽管王安石的变法走了极端,他在当权时干了一些“坏事”,尽管他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没有官样,他却是个不贪财、不好色、勤政敬业、诗文俱佳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死后,他一生的政敌司马光没有落井下石,对王安石作出客观评价:“介甫(王安石)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一些从自身好恶而贬损王安石的人,实在有失气度。
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行动自由受到限制,过着孤独的生活。这对苏轼未必是坏事,如此的境遇,使他可以冷静而透彻地思考人生,可以豁达乐观地对待不幸与困苦。黄州太守对苏轼不错,将城东的一块废地划给他,苏轼开荒种地,植树建房,这片天地半年之后就像模像样了。他在感慨之余,将这地儿命名为东坡,本人从此号称东坡先生。我想,此时的东坡先生一定会有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受,但苏轼不是陶渊明,虽然也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但还是凡心不泯,还想东山再起,还要在尘网中挣扎。苏轼在黄州一住四年,仕途虽然失意,诗文创作却渐入佳境。他的灵感如万斛之源,不择地而出,于是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了前后《赤壁赋》等铿锵有力的传世杰作。
神宗皇帝的驾崩给苏轼的命运了带来转机。高太后听政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在野老臣纷纷返回政坛。苏轼被任命为登州太守,没几个月又被召还朝廷,任中书舍人,第二年升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官居三品。年过半百的大文豪终于体会到飞黄腾达的滋味,估计苏轼当时十分受用,感觉良好。苏轼在京的三年时间里,官居高位,文学创作却陷入低谷,虽然还是文坛领袖,却没有什么佳作问世。苏轼反对司马光尽废王安石新法,认为王安石的一些新法还是有可用之处的。由于政见不同,两人闹得很僵。有人把苏轼归入保守派并不恰當,苏轼应该是保守派中的改革派,改革派中的保守派。无论在王安石当政还是司马光当政时,苏轼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都与他们发生过冲突。司马光去世后,苏轼的蜀党和程颐的洛党之争愈演愈烈,苏轼在党争中消磨时光,得罪了许多人,便萌生了离朝的想法。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太守。在杭州任职时,他疏浚西湖,修筑湖堤,留下了一个造福后代的民心工程。两年后,苏轼的职务开始频繁变动,先后任翰林学士兼皇子侍读、颖州太守、扬州太守、礼部尚书等职,这样的变动让人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在有生之年能够遇赦北归,能够告老还乡,他已觉得是莫大的幸福了。公元1100年8月,在海南生活了两年多的苏轼踏上归途,抵广州,至英州,次年正月到南雄,七月绝命于常州,时年六十有六。
苏轼的一生多姿多彩多坎坷,论失败不及屈原,论超然不及陶潜,论潇洒不及李太白,论苦难不及杜甫。但苏轼都经历过他们的经历,体会过他们的体会。这样的经历与体验,激发了苏轼独特的文化认知,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确立了他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地位。
苏轼应该很庆幸生存在扬文抑武的宋朝,宋朝的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宽松,给有识之士发表见解的机会,使许多有才华的人物得以显山露水。特别是宋代承袭了唐代宦游的风尚,所不同的是宋代是在任职漫游,无论是任职还是离职,都有充分的游闲时间,宋代的官员把工作和休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休闲中工作,在工作里休闲。这样的环境和风尚,给苏轼带来了极大的益处。苏轼是古代官员中职位变动最频繁的一位,一生变换了二十几个岗位,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这在客观上给他寻访古迹、寄情山水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往杭州任通判花费近五个月的路程,任密州太守走了两个月,任徐州太守走了四个月,贬惠州在路上盘桓七个月,从惠州到海南儋州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尽管他在政治上屡受排挤,多次失意,但他能够在从容的时间里,通过游览名胜古迹来排解心中的郁闷,思考生命真谛,抒发人生感叹。前后《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传世杰作,都是寄情名胜山水有感而发,绝不是在书斋中无病呻吟的产物。坎坷而丰富的经历,成就了苏轼伟大的文化业绩,所以他才能发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深刻感慨。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中国古代总有落叶归根的习俗,苏轼当然也不例外。在从海南北归的途中,苏轼萌生了退隐还乡之意,想结束“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的异地漂泊的命运,去过“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作乐”的普通人生活。然而,这个愿望已成永远的遗憾,苏轼还是终老他乡,成为永远遥望故乡的东坡居士。
责任编辑 乔柏梁
相关热词搜索:;回望篇二
屋檐下,爸爸和伯伯们坐在门槛上谈论着儿时的趣事,我则惬意地躺在竹椅上仰望夜空繁星点点,听着池塘边蛙鸣阵阵。
时不时,我在一旁打趣道:“原来爸爸小时候那么糗啊”话音未落,老一辈的他们顿时把话题抛向我们,第一个便是问我。我如数珍宝地一一道来:“我的童年还挺有趣的,经常偷溜去和伙伴们抓蝌蚪啦、堆沙子啦……”同样在城里打拼的大伯倒是一脸的不可思议。爸爸拍了拍我的脑袋解释说:“她出生的时候条件还没有现在那么好嘛。”接着问起大伯的女儿比我小几岁和我一样从小就生活在城里的小慧,她玩着手机回答说:“打电脑,写作业咯”大伯呵斥了她一句,聊了一会儿,伯伯们起身拍拍裤脚,困倦地摆了摆手。最后大伯抽了根烟,总结了一句,现在小孩的童年哪能跟我们比啊。便和爸爸一起打着手电送伯伯们回去。一路奔波,大人们也都早早睡下。
“姐,你的童年真的那么好玩么?”突然,她侧过身子问我,竹椅发出”咿呀——“的声音。
“嗯。。那你认为你的童年有趣么?”我依旧闭着眼睛。
“还记得如今开阔的广场么?过去本是一个坑坑洼洼的地方,每逢下雨更是寸步难行。”她张大着嘴巴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我笑了笑继续讲下去“但我还记得每天清晨我会穿着漂亮的小雨鞋牵着妈妈的手一同去买菜。一不小心,脚就会陷入烂泥中。于是妈妈就会抱起我像拔萝卜似的把我拔出来,回头望去,泥路上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偶尔会有一个个小坑洞”她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说:“那些坑洞就是“拔萝卜”后留下的吧”我也笑了起来。
那一晚,我回望了童年的所有。
回望篇三
回想三年级,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写长一点的作文,记了当时的春游,重读过,才发觉如今的我失掉了那份纯粹,那时候不会想着那一句那个词是不是换个说法更好,有什么是什么,老鸦是老鸦,黄花是黄花。如今人事皆非,上学路上那座旧公寓是不是还在?小学新铺的草坪什么样?我不知道。
六年的时光,我留下了什么?墙上那小小手印。那棵芙蓉、那棵银杏,爬上了,可以看到学校那头。
如今人的眼界宽了,不再满足于活在那一方小小的蓝天下了。是啊,小镇不能给人们所有,却也有换不来的宁静。这是我们的小镇。
可就是这样,人们就厌烦了这样那样的家长里短。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感召,放弃了祖辈垦出的这片土地,徒步来到那一片水泥森林,占有,然后固执的守护那一方小小的监牢。这是我们的.悲哀。
往日热闹的夹道突然就空了,原来温暖的阳光一下子就凉了。这是怎么了?
树上的鸟儿依旧怕人,依旧会有事没事的摇晃脑袋,不会像被拴起来的鹦鹉讨好人。
我们的小镇,它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不知道,我很担心。
回望篇四
十月二十号,经朋友相邀一起踏上探访美丽而神奇的湘西之旅,虽然只是一次很短的旅行,但却是令人回味无穷,很少写旅行见闻,感触中还是想用笨拙的文字来记录下此次的行程。
二十号上午十一点从常德西上高速,一路向西行驶,秋高气爽里,阳光温暖的抚触着我们的肌肤,整个车子里面被我们三个女人闹的是不亦乐乎,义哥时不时插几句嘴,在说说笑笑中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两个小时后就到了矮寨大桥,快上桥时,我们在一处观景台小歇,台上风大,一串串风干了的鱼被挂在竹竿上,摆在摊位上,寂寞的等着过往的人们来把它们买走,台下沅水平静的流动着,也许早忘记了这些曾经在它们身体里穿行欢畅过的鱼们。
过矮寨大桥时,根本看不到全桥的面貌,感觉跟平时过桥一个味,来了几次的义哥和樊姐为了我和学菊同学,特意下高速来到纵观全桥的一处观景点,让我们俩个还没见过此桥的人可以完整的欣赏这世界第一的特大悬索桥,桥上风景桥下观,美景是一览无余,观完桥后继续西行。
又是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然后到了花垣县,再进入一条说是省道的公路直奔我们的目的地里耶,这里真是偏僻的可以,被称为省道的公路好简陋,说它是乡村公路还差不多。这一路上走走停停的终于在五点钟的时候到了里耶古镇,找好住宿后我们就开始在古镇穿行。
这时候细雨飘飞,漫步在青石板的古巷里,触目所及都是被雨雪风霜侵蚀的已经红漆褪尽的吊脚楼,斑驳而脱落的的古墙,一切显得是那么空旷寂寞与世隔绝,沿着一级级布满青苔的石台阶而上,一条沉默了千年的酉水河穿越小镇悠悠的流过,水草涧边生,仿佛述说着曾经的蜀汉秦音。正当我们一边感受着古镇的沧桑,一边寻觅着先秦的遗迹,在暮色中重拾着布满尘埃的历史中感叹连连时,本来是细雨飘飞的此时变成直线下降的大雨,没奈何只得收回探访古镇的心回住宿休息了。
一宿无话,第二天早起,当天的行程本来只打算去博物馆看秦简和到洗车河看风雨桥的,但在吃早餐时一小伙子建议我们去八面山,说那里比洗车河值得看些。小伙子长的真帅气,说到帅气,这一路上遇到的湘西男子不管老少感觉都是那种尖尖的下巴,瘦而欣长的身材,很少见到臃肿而白胖的男人,义哥说是劳动的结果可以锻炼身体。
吃过早餐,我们听从建议先去八面山,八面山平均海拔1200余米,最高峰有1414.5米。一路盘山公路上去,雾蔼霾霾,秀色连连,风景美的我们是一路尖叫,不时的停车拍照,开车的义哥也跟着不时的往车外看,盘山路险,我们就不许义哥朝外面看,只许专心开车,义哥说,你们不住声的喊叫,我又怎么忍的住不看呢。而让人最意想不到的奇异景色是出现在半山腰,此时我正低头给老师发信息请假,耳边就听见樊姐叫喊快看,我信息也顾不上发了,跟着朝车窗外的天上看去,霎那间,呼吸感觉瞬间停止,我见到了这辈子最难忘的一刻,只见高高的天空中若隐若现出现一座海市蜃楼,它是那么的美轮美奂,就那么在云海中飘飘渺渺,此时义哥已经将车停下,我们全部下车,顾不上说话,顾不上尖叫,只晓得傻乎乎的拍照,片刻后,云雾上来遮挡住这让我终生难忘的美丽幻景,意犹未尽的我们继续盘山而上。待终于到的山顶,一片空中草原顿时出现在眼前,草原上有蓝天,有猪,有羊,有马,有野花,有看管它们的两夫妻,然后就再无其他了。山边厚厚的云海好像可以踩着在上面行走一般,是那么的令人心旷神怡,渃大而飘渺的山峰上就我们几个痴人在山顶。云儿身上飘,心在尘上飞,此时此刻,想着要是能够每天就在这云端上闲庭信步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让那尘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就此与我无干!可是时间有限,停留没多久,就念念不舍的下山了。
然后我们又折回里耶,走进博物馆,看一场秦时明月汉时风,那一枚枚记录着官署档案的简牍,每一枚简牍所记录的就是一段珍贵的秦史。有人说“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如果说兵马俑是用无声的形象来表现历史,那秦简牍就是用生动的文字来描述历史。匆匆浏览完大秦简牍,便马上离开里耶去洗车河的风雨桥。
回望篇五
昨天是教师节,因时间关系,没来的急去母校看着。我和几个同学商量着今天去母校看看。正当我们为放学时间担忧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了—下午只上两节课。这个消息使我开心不已!
“丁零零”放学了,我飞快地背上书包,像一只脱缰的野马一样,冲出了教室,向我们约定的地点飞去。咦,人呢?看来她们还没到呢!哎,只好等她们一会儿了。“啪!”不知哪位“好汉”拍了我一下,吓死我了!我下意识的扭了一下头,原来是她们到了。我大概一瞄,人到齐了,就出发了。我们骑上自行车,在拥挤的人群中窜来窜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到了我们期盼已久的母校了。
一进校园,一股热流涌进了我的心头。我又听到了同学们的读书声,仿佛自己又重返小学的感觉。校园内一如既往,只有墙壁上有多了几副画。
走进现在老师教的班级前,看到了我的老师,还是那样的漂亮、年轻。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语气,甚至连发火时的神情、语气都没变。为了不打扰老师讲课,我们几个就慢慢退回了办公室。熟悉的铃声终于想起,老师,慢慢向办公室走来,我们的心也渐渐“活跃”起来。
回望篇六
小时候,夏夜在家门口乘凉,我总爱躺在妈妈的怀抱里看星星,妈妈又总是搬出这早已老掉牙的歌谣来逗我。
黑沉沉的天空布满繁星,像是谁烙烧饼时,不小心撒多了芝麻似的,密密麻麻。我总是奇怪那东一簇西一团、凑在一起说悄悄话的群星,为什么把织女星挤出了集体?瞧她的样子,多孤单啊。一道神奇的弧线,在幽幽的天幕上划过,像是织女抛出不甘寂寞的锦线,转眼即妈妈笑着说:“是吗?傻孩子,那是许愿的流星。”“我可以捡回来许愿吗?”妈妈笑了,大伙也乐了,就连那满天的小星星都调皮地眨起了眼睛。
没过一会儿,我真的“捡”到了很多很多的星星——在盛满清水的大脸盆里,奇妙地拥聚着乍明乍暗、忽隐忽现的星星。
“妈妈呀,快来,我捡到星星了,满满一盆。”
哦,有趣的童年,有趣的星星,总有一天我要把你捡回来,缝在妈妈的衣服上,缀在妈妈的心田里。
点评: 用童谣开头,使文章一开始便弥漫着快乐的童趣。只有儿童才有这样的想象。童言童语,童真童趣。神态、动作描写极富童趣,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