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法运算律教案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优质7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文轩最新加法运算律教案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优质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提问:谁能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

生:a+b=b+a

怎样用文字表述加法交换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呢?

生1:(a+b)+c=a+(b+c)

生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在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2、下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1+4)+(6+9)=(1+9)+(4+6)

生1: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生2:还引用了加法交换律。因为9、4还有6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在一道只有加法的算式里,可以交换任意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任意两个加数先结合起来进行相加。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图,说说题中的信息。

请学生列式:9+46+54

师问:只有加法,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怎样计算?几加几?

生:从左往右计算。先算29+46。

29+46+54

=75+54

=129(人)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只有加法的算式里,可以不按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可以把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交换和结合。那么,这道题除了按原来规定的运算顺序来算,还能怎样算呢?(先把46和54加起来)。

提问:为什么要先把46和54先加起来?

生:可凑成整百

师:在29+46+5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就可以先算46+54呢?生:(在46+54那里添上小括号)。

提问:你不担心答案会不同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9+46+54

=29+(46+54)

=29+100

=129(人)

追问:两种算法的答案一样吗?你认为哪种更容易算一些?为什么?

生:一样,第2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因为46+54可以凑成整百。

补充说明:如果能在列式的时候已经观察到三个数中,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100,那么可以写在前面,这样不需要运用加法运算律就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当然,也可以在列式后,再利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

46+54+29

=75+54

=129(人)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78+(47+22)

86+14+5847+59+42

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

69+75+25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或加法结合律,75+25可以凑成整百。

78+(47+22)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78和22可以凑成整百。

86+14+58如果前两个数相加,已经是整百的,就不需要利用加法运算律了,直接计算即可。

47+59+42如果不能简便的,那就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核对并小结:

三、想想做做

1、p59.第1题。

生1:先用18+32=40,再用38+40=78

生2:先用64+36=100,再用19+100=119

生3:先用79+51=100,再用59+1000=159

2、p60第3题。教师先示范1题,剩下5题学生独立完成。

175+201354+102105+216

238+402204+417246+408

师:175+201的两个加数中那个接近整百?

生1:201

师:201可以用加法拆成几加几?

生2:200+1

板书:175+201

=175+(200+1)师:根据加法结合律

=(175+200)+1可以先计算175+200。

=375+1

=376

3、p60第4题。

观察表里的数,想一想如何算比较快。学生自主完成,再评讲。

师:怎样计算才简便?

生:先把加起来能凑成整百的数先相加。

4、p60第6题。填写表格。

你发现什么?

生1:a都是200。

生2:b每次都多10。

生3:a+b越大,a-b就越少。

生4:a+b和a-b相差的数是b的两倍。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二

目标

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进行简便计算,并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及训练

重点

运用运算定律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仪器

教具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口算

做教材第127页练习二十四第12题

要求学生说出哪些题能用简便计算?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说出主要计算过程。

二、计算

1、做第13题,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细心。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上述规律吗?

教师板书:a-(b+c)=a-b-c

反之:a-b-c=a-(a+c)

2、补充: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略)

提醒学生分析各题中的'运算顺序和分数特点,防止盲目地使简便算法。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评讲。

三、应用题

1、练习二十四第14题审题后独立解答

先独立做,再逐题校对,最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2、针对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四、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四第14、15、16题。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三

本节课是对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

首先以计算47+58+42为教学例题,讨论:你会怎么做?生:先给58+42加上小括号。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师:怎么计算89+14+56。最后出示:78+(47+22),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交流时,强调这里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时候,我以怎么计算204+417为例,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把204拆成200+4,一个是把417拆成400+17。师:哪个数更接近整百呢?把哪个数拆开更有利于我们接下来的计算?学生们统一了认识,在后来的练习中,还是有好多孩子不能选择更接近整百的数去拆。

对于例如:345+201这样的计算,在怎样运用简便计算时掌握的不是很好。这反映了学生对于运算律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对运算律的逆向运用,我觉得可以进行一个专项的训练。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四

今天盛老师的课让我收获颇丰。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去计算,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比较,让学生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去逐步抽象,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举不完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不完全归纳的思想,体会数学符号感。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我们的课堂只有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思考,静静的思考,然后交流,让学生在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学习才有意义,才有思维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思维活动开展的条件,多途径思考是规律发现的保证。盛老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提出列式计算的几种方法。然后,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几个算式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把特殊的数学现象推广到普遍的数学实事,从而归纳出加法的几个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有特殊到一般,学生在列式、计算、观察、比较、验证中理解和掌握了定律并形成共识。

练习的每一道题设计的比较合理,每一道习题深入钻研,对于重点题目重点分析,丰富学生的认知,整合两种运算律,进行推广应用,体会学习运算律的作用,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整个练习有层次型,有深度,扎实有效。

整个过程,在问题情境中深入,在充分的举例验证中展开,通过多次的对比,逐步抽象出不同等式的共同数学特征,最后在运用中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认识与感悟。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页的例5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七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58页的口算练习(6)的前14道小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6)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4.7十2.6)十7.4              4.7十(2.6十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l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l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3题。

1.做第l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十0.1一(4.9,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六

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的这节数学课,我又有了心的收获,张老师那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亲切和蔼的娇态,简洁的语言,对我启发很大。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张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张老师这节课很成功,我觉得这节课有三大特点:一是实,二是放,三是活。

1、课前复习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习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吧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信息创设情境,充分利用上节课王叔叔骑自行车这一故事的延续,引出新课,生成一个连贯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3、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具有时效性,在合作中充分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倾听,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1、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选择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交流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合理化。比如例题中学生们一共想出了6种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简便的计算方法,也达到了这节课运用定律的教学目的。在这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张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时能细致观察,耐心倾听,洞察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算理,也让其他学生听的明白。

本节可通过放手,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互相学习了各自的思维方法。

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这节课虽然是计算教学,可是学生都动起来了,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活动,把知识进行了理解和升华,知道了如何运用定律使计算更简便更快捷。

通过普通计算方法和运用定律方法的对比,学生会眼前一亮,使枯燥的数学活起来,孩子会发现,数字交换位置合并起来会如此的简便快捷,都想想出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算法,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的很开心。

2、习题设计活性化。比如,第一题是基础练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第2、3题选择和找朋友,具有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整节课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建议:课堂中完成的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有代表性,层次性。

加法运算律教案篇七

听课是一种学习,听课还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交流。我们共同反思,共同成长。听了苏燕文老师的《加法运算律》,真让我有获益不少: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指导作用。是不是让学生多发言,才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好方法呢?如果老师只是一手包办,对老师来说是一件艰辛的事情,你的课堂也没有活力了。有句话说得好:当老师不理解学生时,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不理解到的知识就会越多。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