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通用9篇)

时间:2024-11-24 作者:飞雪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篇一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首先复习课后的词语,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复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接着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让儿童去感受,促使儿童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然后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在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并给以学生许多鼓励性的评价。这些鼓励性的评价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激发他们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通过“父亲若是猎人”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一系列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应该是水到渠成。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篇二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我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同桌互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让儿童去感受,促使儿童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2、复习课后的词语,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复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

3、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

4、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老师的评价更是让学生感受到真切的人文关怀。这些鼓励性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激发他们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篇三

本课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父子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教学本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我认真读了好几遍,读时心中产生了一种感觉,这位父亲真了不起,对鸟这么了解。同时对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个问题能很顺畅地就把孩子们带进了本单元的主题,“保护动物,珍惜生命”。本来,我将这个问题设计为学习目标,后来,我想培养孩子们的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我就将这个问题留在质疑环节。

于是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大体能把课文读通以后,我出示了学习目标:1、你从文章中哪些地方知道父亲对鸟很了解?2、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开始合作探究,不一会儿,小手便举了起来。

“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恩,还有鸟味。”

“听,鸟要唱歌了。”

“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从这些语句中,可看出父亲是个懂鸟、爱鸟的人,他是鸟的朋友,是鸟类专家。解决了两个学习目标,基本上也理解了课文。我顺势让学生质疑,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马上就有孩子举手提出我预设的问题:“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时我顺势引导:父亲这么懂鸟,如果他是猎人,会有什么结果?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父亲会打到很多鸟,有的说父亲会是好猎人,收获大大的……我见时机成熟,马上问: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孩子们恍然大悟“我”受到父亲的感染也很喜欢鸟,我很想保护鸟。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学时,我采用了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分角色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从“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父亲喃喃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等语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这样,以读代讲,学生感受深刻,效果良好。

课文最后,学生想象,如果你真是一只林中的小鸟的话,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或许想对父亲说,或许想对猎人说,或许想对全世界的人说。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在这堂课的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时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在理解父亲“知鸟—爱鸟—惜鸟”的情感变化时,引领学生感知课文,体味父亲与鸟的深厚情感。这样课堂的思路会更清晰,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会更自然、对课堂的参与可能会更积极。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篇四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者应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优点:

1、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让儿童去感受,促使儿童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2、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

3、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不足:

1.教学时过于紧张,准备的仍不够充分,思维过于混乱。

2.语言不够简练,总是重复。问题过难,学生难以理解意思。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篇五

父亲和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测一篇文章,进过自己课堂实践后,我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有自己的一点见解。我在课后进行了一些思考,总结出一些经验,我觉得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过程一定会有很大帮助。我相信经过深入的思考,自己会有很大的进步。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1、在学生自读了课文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让他们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知鸟的语句,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一些潜能生一片茫然,无从下手,因为课文中没有直接的描写。还好,中上学生已经找出,我不至于措手不及。

2、课时划分不够合理,用一课时时间完成全课教学,学生实难承受。因而,虽“拖堂”三、四分钟,有些环节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虽各教学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但因学生没能拥有充分思考、畅所欲言的时间,课堂缺乏“生成的美丽”。

此外,我总在想,如果将“父亲知鸟”、“父亲爱鸟”这两大板块合二为一,先抓结尾,反观全文:课文最后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你知道猎人是干什么的?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的人?(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接着读课文领悟情感: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然后逐句研读品味,也许效果更好。学生的自主性更能得到保障,个性更能得到张扬,课堂更能诗情飞扬,美丽流淌!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篇六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加强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文中的父亲的优秀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出现了下列的现象:课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亲用“豌豆肥田”的情节,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而后又告诉作者:“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针对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学生们展开了争辩,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

(1)文中说家里的菜碗总是盛不满,说明家里缺少菜,这些豌豆果实应当让家里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办法,如去远点儿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来……还可以……老师,您说是吗?我没想到学生会钻“牛角尖”钻到这儿来了,学生的这种观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点?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真让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今天,怎么来了个这样的教材……课堂上,为了维护做老师的尊严,只好自找下台阶的路,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轻松地说:“看来你们舍不得用豌豆来肥田。——其实,我也这么想,我赞赏同学们的见解。但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豌豆肥田’的细节,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对其他情节中那‘父亲’的言行,老师更表示敬佩,从整体上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敢保证我的学生们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讲台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我们以前没有特别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细细想来,过去的语文教学真的缺少人文性么?哪一段文字没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学内容,它本身就蕴涵着人文性,无论你关注还是不关注都是脱离不了的。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我们应牢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课的专务。我们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的论断,我最为钦佩。我觉得人文性应当附属在工具性之中。语文教学需要问题,但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个“意义和价值”应该建立在“课文的整体内容”或“语言环境”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而去没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问题,我们就会失去语文教学原本的意义。例如有人教学《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学生奇思异想,解决的方法五花八门,称其“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没有注意到荒诞的一面,倒是特别欣赏孩子的思维力。如果我们把课文做为载体,这样的创新思维的挖掘会有很多,由于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思维的创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恐怕也不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想到这儿,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已不再为课堂上的“教导”担心,也顾不了学生们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权且如此而已。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篇七

《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地了解和热爱。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环保”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主题。父亲对鸟的爱不是直白地语言叙述,而是透过父亲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展现出来的。怎样教学这篇文章呢?有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过,每一篇文章都有“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它是窥看主体思想的窗口,理清文章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我仔细对文本进行解读、琢磨,确定本课的“文眼”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这句话“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找到了“文眼”,对于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导课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抓住了,一段森林中鸟儿欢唱飞舞的动画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孩子们的双双眼睛异常发亮,小脸洋溢着兴奋地笑容。我趁势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只只小手举起来,有的说“我看到了鸟儿在跳舞。”有的说:“我听到了鸟儿在唱歌。”学生甚至还能说出觉得鸟儿很快活,鸟儿真可爱呀等等。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课堂上,我因势利导学生看我写课题,并指导“鸟”字地写法和读法。开展“和小鸟交朋友”的活动对第一课时中学习的字、词进行了复习巩固。

怎样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看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呢?古人的一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经验之谈。新课标中也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培养。把课文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把课文读美读活更非易事。所以我力求做到“以读促思,以读代讲”,最终达到清人唐彪所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热,则与我为化,不知道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教学中,我先自己配乐范读课文,在融合课文意境的音乐声中,教师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学生带入文本,用心去体会、感知课文,同时,也为学生怎样有感情地去读课文作了一次示范。

接下来,我采取“以情带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式。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父亲对鸟的爱,尽量避免抽象的指导,力求多样化朗读,激发孩子们的朗读热情。课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是朗读指导的重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1、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读出适当的语气,如“父亲喃喃地说”,要先理解“喃喃”的意思,再指导学生用轻、慢的语气读父亲的话。进而抛出问题:父亲的话音为什么这么轻?学生理解到是怕说话声音大,惊吓到鸟儿,父亲是爱鸟的人。

2、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句意。读到“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引导学生想象我们现在就在一片树林里,做出“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动作,体会父亲对鸟儿的熟悉,他是知鸟的人。

课进行到这里,学生已能体会到父亲是一位知鸟、爱鸟的人。为了进一步挖掘教材,突破难点,我鼓励学生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大胆质疑。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开始我还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否有点拔高,可在课堂教学我发现孩子的心是灵透的。思维也是敏捷的,他们也可以提出“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父亲会不会成为猎人呢?”这样的问题,我顺势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交流。

升华学生爱鸟,爱大自然中所有动物的情感并进行课外拓展,发给学生鸟形卡纸,鼓励他们在课后写上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想说的话,将自己的想法带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受到感染。“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自己所上的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为担心二年级的孩子年纪小,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上总不敢大胆地放手,生怕一松就“放了鸭子”。所以,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篇八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开垦菜园的动人故事。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让学生观看蔬菜图片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看本课标题提出问题,教师总结生成三个问题。

课前先让学生借助字词典把课文内容读准确、读通顺,课上检验预习情况。

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

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父亲的菜园为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把着力点放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对课文题目《父亲的菜园》,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

虽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紧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身上许多不足,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盲点。没有捕捉住学生精彩发言进而展开有效生成。虽然我的预设实现了,实现教学的第一步,但没有抓住学生这个资源,进行生成教学,而这才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教学的制高点。这将成为以后我的努力方向。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反思篇九

抓住“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深入学习课文。

学生通过研读“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这些句子感受父亲的形象。

如教学“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冲进暴雨中干什么,他是如何保护家园的?体会父亲的勇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