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教学方案(汇总20篇)

时间:2024-12-24 作者:笔尘

高三教案应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编写高三教案时,需要教师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小编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高三教案范文,供大家进行参考和学习。

高三教学方案篇一

《红楼梦》选读之《情真意切释猜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激发学生兴趣,希望重读《红楼梦》。

2、结合个性化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3、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得硕亭《草珠一串》“开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也枉然”。似乎读红楼梦是文人的专利,但是自从刘心武老师在百家讲坛开坛设讲以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红学热,百姓也谈红楼了。其实在座的同学们也对红楼梦并不陌生。我们初中学习过《葫芦僧判葫芦案》,高中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此外同学们对红楼梦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师问1: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好的,不管我们怎么去理解看待红楼梦,当我们打开这部著作的时候,总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够被绕开的,那就是里面那些富有光彩的女性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当然就是谁呢?黛玉和宝钗。历来对黛玉和宝钗的评价就是众说纷纭。

师问2:那么我们在座的同学对黛玉和宝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谁能说说呢?她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通过咱们同学的介绍,我们感觉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她们的身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皇商和贵族的结合、一个出身于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并寄人篱下。一位性格比较外向、沉稳,合于礼教。一个性格比较内向、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自矜自重。那么这两个性格迥异、身世不同的人物她们之间是有隔阂、有矛盾的。

我们都知道宝钗非常善于处事,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薛宝钗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她的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而黛玉因为寄人篱下性格上有一点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设防,所以难免有些尖酸刻薄的感觉。贾府的上上下下对宝钗都非常的认同,但对黛玉则颇有微词。再加之我知道宝钗有一个金项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和宝玉的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相配这就更让深爱宝玉的黛玉有些妒意了。所以这两个性格迥异、身世不同的人物她们之间是有隔阂、有矛盾的。(这从黛玉自责的语言中看出。)在红楼梦的第45回中作者正是把这个矛盾双方放在一个情节当中演绎出一段互剖金兰语的故事,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段选文。

二、文本自主探究

师问3:大家在课下已经认真读过了这段选文,那我就向大家提一个小小的问题:这段选文当中林黛玉的处境和心境是怎样的?(生自由回答)

师问4:能不能把表现这些处境和心境的语言读一下

板书:处境心境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从刚刚的赏析中我们知道黛玉正在病中,加之前面我们作为全文的介绍到作为人物的分析我们大家都说了黛玉她寄人篱下、身世孤苦、加之这个时候又犯病而且比往日更重了。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女孩子她当时的心境会是怎么样的呢?正如同学们说的她既盼有人,但是有人来看她没说几句话她就又觉得厌烦了。

师问5:那么她这个盼盼的是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如果同学们读文章很仔细很细心的话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黛玉在前面与任何来看她的人说不上三两句话就厌烦了,可是在文章的最后对看望她的宝钗她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晚上再来和我说几句话儿”这可是一种诚心诚意的邀请啊!

下面给大家一个思考讨论的机会,希望大家通过我们的思考交流共同解决。

小组讨论(5分钟):由厌烦到诚邀,黛玉的情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呢?

明确:探病,推心置腹的拉家常

老师引导:注意过程,黛玉宝钗共说了几次话,谁的话说的最长,那一段说的最长,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不能只是粗疏的看过,应注意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细节,注意说话前有没有代表说话是的动作和表情的词等。(生自由回答:)

宝钗

1、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明确:宝钗原为探病而来,两人说话自然先从病说起。妙就妙在宝钗说病并不先言病症,再说病因,以显示自己的才智;而是先从关心黛玉的身体(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体贴黛玉的处境(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出发,提议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这番话语自然极易入耳入心。有了这番铺垫,下面的关于药方、饮食的建议,也就更加显出了情真意切。

2、宝钗道:“这个药方当中人参和肉桂略显多了。”

明确:首先真正的关心体现在药方我都仔细看了,同时里面多什么少什么我很清楚我要告诉你这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同时也表达出宝钗的渊博的学识。

3、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

明确:宝钗可是主动跟黛玉开玩笑。黛玉这个人是不能轻易开玩笑的,很可能一个小小的玩笑能让她苦上半天的,可是平时说好很注意的宝钗在这个地方却和黛玉开了以个很有趣的玩笑,体现两个人的'关系确实是拉近了。宝钗情真意切的关怀让黛玉心中的猜嫌涣然冰释。这番玩笑的话语正是二人心心相印、情同姐妹的反映。

4、通过宝钗说“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等。

明确:这是怎样的一种友情啊,如果开头说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宝钗可能有点虚假,但是当她们情感逐步拉近的时候再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觉得宝钗这个人简直就是太会体贴人了。宝钗的这番话语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关爱体贴之情溢于言外,将宝钗的细心、善解人意完全表现出来。

黛玉

我们知道黛玉这个人啊平时很少跟人长篇大论的交谈,毕竟她是一个比较自闭自守的人,但是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发现最长的一段话是谁说的呢,黛玉。

师问7:黛玉最长的一段话有几个层次呢?

明确:至少有三层:1、自责2、赞美3、袒露内心的痛楚、身世的孤苦。

师适时点评引导:1、黛玉在这里有点自我批评,有点自责。

师问8:那一句体现了自责了?(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黛玉是一个多么清高的人啊,她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当中责备自己四次呢?他为什么责备自己,她面对谁来责备自己,她面对宝钗啊。因为她误会了宝钗。

师问9:我们如果仔细的话会看到,除了她对自己的自责之外,实际上还有对宝钗的夸奖。文章是怎么说的呢?(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大家看到了实际上黛玉说的这短短的一段话包含这对宝钗的几次夸赞,同时还包含这对自己孤苦身世的叙述,黛玉的身世是很孤苦的,她是不轻易和别人说的。因为她的性格有封闭、有保守、有一种自我保护,她不愿意向别人袒露心扉,但是在这个时候却向宝钗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全部呈现出来。那么这个地方就体现出黛玉的的确确是被宝钗的真情所感化了,她在这个地方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找到了真正的友情,才使得黛玉能够坦诚地敞开心扉。

小结:通过对以上分析,我们看以感受到人物个性化语言的魅力了,在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黛玉的语言没有了其他地方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尖酸刻薄,而更多的是那种坦诚、一种自责,一种温情脉脉的倾诉内心。宝钗在这里也没有了往日的那种圆滑,城府,虚假,取而代之的是那种细心,真挚姐姐般的关心话语。正是由于她们二人的这种情真意切的语言才使得双方各自敞开心扉,冰释前嫌。

师问10:不知道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有没有看到黛玉说了七次话宝钗说了七次话,她们每一次说话的表情和动作是不是一样的呢?(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道、叹道、笑道、忙笑道。从叹到笑不也表现一种情感的拉近,心灵的贴近吗!

板书:厌烦--叹息--笑--诚邀

关心--赞美--自责--敞开心扉

在这样的脉络发展当中两位女主人公她们的心灵逐渐的贴近,正体现了我们这段选文所取的名字“情真意切释猜嫌”。正是由于这两个人的真心相待,真诚实意猜嫌才能够被化解的。

师问11:那么读到这里我想我们同学是可以总结一下在这段文章当中宝钗和黛玉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黛玉已经完全敞开心扉,对宝钗的她的态度,她的性格是率真坦诚的,没有一点尖酸刻薄的味道,跟平时大家对她的印象完全不同。作为宝钗也是一样,她平时也不肯多说一句话生怕做错了什么事情,因为这个人是城府较深的人,相对于黛玉而言她显得成熟稳重得多,但是在这个时候她甚至主动和黛玉开玩笑。这个人物的体贴,善良不也体现的出来了吗!所以,黛玉在这里体现的性格特征是真诚坦率;宝钗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是善良体贴。

板书:黛玉:真诚坦率宝钗:善良体贴

正是由于她们这样一种人情美人性美使得对方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化解了。

老师总结梳理全文明确小说阅读方法:经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看到了文章表现出黛玉生病时所体现出的处境与心境,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环境;同时我们共同梳理了文章体现出来的脉络,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节;那么性格特征是谁身上的呢,是人物。

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背景是人物生活和情节推进的一个基础。

2、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和过程,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历史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只有当我们懂得阅读小说的方法之后,我们以后在阅读其他小说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

三、布置作业: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黛玉和宝钗身上含有的那种人性美,但是做为红学研究的第一大公案来说,历来研究家们对于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的:

1、黛玉真而宝钗伪,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亲而宝钗疏,黛玉热而宝钗冷。

2、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有德有才。

3、谈恋爱自盼黛玉,找妻子还须宝钗;掉眼泪自为黛玉,鼓掌喝彩还向宝钗。

4、黛钗是“双峰并峙,二水合流”,她们名虽两个,实为一身。

在座的同学们心中肯定也自有一个黛玉和宝钗,一千个人也有一千部红楼梦,我们去阅读红楼梦,去走进红楼这个无尽宝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红楼还有很多的谜需要我们的同学去化解去探索,所以为了有助于大家理解红楼理解红楼当中的人物,去破解红楼当中的诸多谜团,我们教材的编著为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目,在此我们再向同学们推荐几本书:

李隆堵酆炻ッ--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高阳《红楼一家言》

张爱玲《红楼梦魇》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目录》

另外同学们在阅读红楼时可以注意留心这几个章节8、19、27、32、45、63。

当然我们读过之后还得表现出一点心得,所以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

请大家以“我眼中的黛玉/宝钗”为题写一篇文章。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红楼梦的选读,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那么大家也需要在今后的阅读当中认真的去体悟,认真的去把握,认真的把自己的心和作者的心贴近,同人物的心贴近,只有这样我们的同学才能真正把红楼的味道,把很多作品的味道读出来。

蔡锦辉

高三教学方案篇二

教学目标:1、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2、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教材所涉及的教学领域

高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的、多角度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板书)

二、小说发展史(板书)

朝代

程度

体裁特征

典型作品

魏晋南北朝以前

开始

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人”“志怪”

《搜神记》

唐朝

成熟

传奇

《李娃传》、《柳毅传》

宋、元时期

继续发展

话本小说

“三言二拍”

明清时期

顶峰

文人独立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

《金瓶梅》、《红楼梦》

三、《红楼梦》一书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成就。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继承文人独立创作的传统基础上,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板书)

人亡

红楼梦

家散(板书)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中国白话小说的高峰,《红楼梦》是一部集园林、绘画、服饰、饮食、医药、歌词诗赋为一体的文学大作。

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板书)

四、课文分析

1、解题

节选《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贾迎春、贾惜春、贾元春、贾探春、秦可卿、李纨、妙玉、贾巧姐。(板书)

2、播放图片,评头论足。

人物外貌:

(1)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月,行动处如弱柳抚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薛宝钗:体态丰盈,健康活泼。

提问:这样两个生活在贾府里的.人物,她们有没有可能成为好朋友?为什么?

3、分析人物身份及特定环境背景。

4、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

人物身份相吻合

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定环境相吻合

人物性格相吻合

人物思想相吻合

5、小结人物形象

林黛玉:敏感多疑、孤高傲世、超凡脱俗、曲高和寡、尖刻小气、谨慎小心。

薛宝钗:知书达理、行为豁达、举止得体、深得人心。

6、总结

老舍先生说“文学是语言”。《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塑造出一批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得力于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7、拓展练习

《阿q正传》人物语言连线题

“你这断子绝孙的阿q。”赵太爷

“浑小子,不要命了,你是我的本家吗?”小尼姑

“你的骨头痒了吗?”秀才

“你反了!”“亡八蛋。”王胡

高三教学方案篇三

课题:一剪梅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年级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杨育馨授课时间:2016年10月20日

一、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过多地讲解说明,而是要让让学生讨论发言以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四、教学方法

朗诵法、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展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对比赏析;

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给环节要注明预设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观看视频《中华勤学故事之李清照》引入作者李清照。

播放ppt观看ppt了解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1083-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济南人。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赵明诚经常外出为学为官,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赵明诚病死后,目睹国破家亡夫死,清照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热爱自然、伤春愁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词风活泼秀丽,语新意隽,清丽、明快。

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字字血泪,声声呜咽,凄凉、低沉。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集》。

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环记》)

播放ppt

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

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对作者有个全面了解

三、解题--关于“一剪梅”

四、诗词朗读

1.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自由朗读;

2.结合教师所给节奏与提示,有感情的朗读;

3.听名家朗诵。

4.全班齐读。

教师纠正读音

播放音频

学生诵读听读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

五、作品鉴赏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呢?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提问:这个句子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其意味是什么?

【补充:】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4)“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怎样的意蕴?

(5)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6)请鉴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

2.小结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六、对比鉴赏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

4.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8.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人长。(李白《秋浦歌》)

七、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1)明确:

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的寂寞没有排遣掉。她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回忆以前的种种快乐,怎能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呢?愁思非但没有派遣,反而更重了。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3)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4)明确: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5)明确:推己及人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6)明确:此句是词的主旨句,“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刚下了眉头立即又来到了心头,这真是挥之不去拂还来!

归纳明确:

李煜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比作一团乱麻;贺铸把愁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白把愁比作斩不断的水流;比作又长又密的白发;李清照把愁比作船都载不动的沉重的物体。他们都用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把摸不着看不见的意识形象化具体化,变得真切可感。让读者联想到愁思的深广绵密无边无际。

播放音频

学生交流讨论并展示

学生交流展示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歌曲的旋律,感受词作的愁情

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

八、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让学生进一步的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清照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作者心情:闲愁

主旨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艺术技巧:

比喻。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突出愁思的深广无边,杂乱无章,绵长繁密

烘托,以景衬情,想象

八.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本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3.本堂课的优点:

因为学生熟悉李清照,这首词很容易唤起学生的亲切感,再加上有视频播放,增强了画面感,学生学习的兴致更高了。对比赏析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

4.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应该放在鉴赏诗歌之前,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本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及评价:

自主活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赏析不是很到位,还需要老师继续指导

6.改进措施:

注意教师的引导语言,引导的方式方法,要准确到位得体恰当,尽量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的欲

望。鼓励学生要自信,大胆发言。善于总结鉴赏经验,积累知识点。

杨育馨

[一剪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三教学方案篇四

诗歌鉴赏专练(一)教案

备课人:骞春江日期:/03/15

教学目标:检测并培养规范答题的技巧。

教学重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的步骤和思路。

教学难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讨论、点拨、示范。

教学流程:

一:反馈检查:

1.背诵检查。2.诗歌鉴赏六看?

二:实例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指导:先亮明观点,在观点明确的前提下还要有论证过程。

要说明白这样写为什么好,还要说出改了为什么不好。

诗词分析:通过注释可以知道二乔身份特殊,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这是一种以个别反应一般的方法。中国诗歌讲究含蓄。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如果照许说的那样,则诗歌的韵味全没了。

答案示例:许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分析:首句当中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玉与雪具有相似点,所以说和下文的雪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分析:经过冬天,可见冬天已经过去;由花先发可以知道还没有真正到春天,所以说是初春。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分析:全诗围绕梅花早开来写,所以作者的感情也应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对于梅花早开,从“疑”当中看到了作者的惊喜。在惊喜当中也少不了一份赞叹。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三:课堂总结:

诗歌鉴赏需要经过三个境界: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写。这种情况出现在学习诗歌的初步阶段。二、话很多,有东西可写,但总是得不到满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缺少丰富而准确的术语。三、准确作答,拿到满分。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需要做的是在准确理解诗歌的涵义的同时运用术语准确作答。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理解诗歌鉴赏的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一些术语。

四:布置作业。

做这四首诗歌的满分答案。

高三教学方案篇五

太阳,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关于太阳的传说、故事很多,本文所记载的就是与太阳有关的两个故事。古人虽没有用科学知识来揭开太阳的奥秘,但那种丰富的想像,那种对大自然的挑战,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学习的。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太阳故事的.资料、图片,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课文内容,并理解、掌握其所蕴含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 中要运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为学生构造一个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的平台,从而达到接受新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 】

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太阳的资料、图片、连环画。

2、课前预习课文,并写出预习提纲。

3、录音带、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做好的课件,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学习《夸父逐日》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课文

2、学生介绍关于神话的知识

教师补充:

中国神话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最初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越来越丰富,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人们无不从丰富多彩的神话中受到启迪。新课标通用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神话分古代神话和民间神话,本文属于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把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

3、放录音,让学生感知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

5、投影仪出示本课要理解的词

夸父 逐走 入日 河 渭 大泽 道渴而死 邓林

6、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四人小组进行)

1、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2、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迪?

3、读了本文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畅所欲言,可从不同角度认识)

高三教学方案篇六

提问:语言的连贯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明确:语言的连贯表现在事理的通达和文理的通畅,所以要使语言连贯,就得从事理和文理两方面入手。

一、事理的通达

如何才能做到事理的通达呢?

明确:事理的通达首先就得从思想内容上思考。

要做到事理的通达,从内容方面来看的话,如何做呢?

例一:“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这后面衔接最好的一句是(d)

a、他还是被他父亲带走了。

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他终于随着他父亲走了。

d、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分析:这后面衔接最好的一句是d答案的句子。因为它保持了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即“他”,也保持了语气的连贯。如果用“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就忽然换了主语;如果用“但他终于随着他父亲走了”,则失去了被动性,在连贯性上都有欠缺。

总结:

1、保持话题的一致性。

明确方法:保持话题的一致性,一个句子或一个句群,表述的对象和叙述的角度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句子的连贯性。

例二:卢梅坡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人引用,借以说明--“这后面接哪一句最好呢?(d)

a、任何人和事物都有短长

b、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千秋

c、对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所爱。

d、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有缺憾

分析:

“a、任何人和事物都有短长”是以“两面”对“一面”。

b、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千秋”,则是从说“短处”突转到说“长处”。

c、“对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所爱”,则是转换了说话的角度--原诗是说事物本身的优劣短长,加“对”字后,变成说“人”的情感态度了。

d、“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有缺憾”,诗中强调的是“逊”和“输”,是从“不足”的方面说的,接以“缺憾”,在逻辑上就没有问题了。

明确:前面说了两面,后面承接一面,或者反过来,前面说了一面,后面突然变成两面;前面从好处说,突然转到从坏处说;或者反过来,前面从坏处说,突然转到从好处说;没有因果的说成因果,没有递进的说成递进等,都会使句间失去连贯。说话要“合乎逻辑”才能保持连贯,事理不通,语言必然不通。

总结:

2、保持事理的逻辑性。

)

a、一列青黛斩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分析:b答案情境符合。语言带有情感,有时描绘境界,这情感意境保持和谐一致,语句才能连贯。

3、保持情境的和谐性。

一、事理的通达

1、保持话题的一致性。

2、保持事理的逻辑性。

3、保持情境的和谐性。

我们理清了“事理”。但有时语句不连贯,毛病在措词造句的形式方面,因此要做到语句的连贯还必须理清“文理”。

二、文理顺畅。

例一:“朱自清笔下的江南的水,有的凌空飘逸,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澄澈的

--,具有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引人无限遐思”(d

a、它们是琼浆、瀑布、深潭。

b、它们是深潭、瀑布、琼浆

c、他们是瀑布、深潭、琼浆

d、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

分析:根据一一对应的原则,先写瀑布之形,再是深潭之色,最后是琼浆之质,次序若与颠倒,自然不连贯了。

明确: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总有个次序问题,次序乱了,不但不清晰,势必也不连贯。特别是并说几项事物,上下相承更要注意一一对应。

1、保持清晰的条理。

例二: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郁郁而死,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苏轼分析说:“贾谊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苏轼的意见未必正确,--导致这场悲剧主要是统治者的错误,--贾谊未尽其才,--是历史事实。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分析:尽管、因为、但是、却

明确:该用关联性词语而不用,会使人有隔断之感,所以,使用恰当的关联成分,是保持语句连贯的手段之一。

2、使用恰当的关联成分:

如: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和平可期,--杀人者终必覆灭。

请你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根据对句的特点,应填写--;--;--。

a、人民异常悲痛;志不绝;民主有望。

b、志不绝;人民异常悲痛;民主有望。

分析:a

明确: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偶句,这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另外,用主动句还是用被动句,用陈述句还是用疑问句,合起来说还是分开来说等,也常常会涉及连贯问题。

3、选择顺适的结构。

彭桂香

[语言的连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

高三教学方案篇七

高三语文复习集体备课教案倪效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二、知识要点

表达技巧(1)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表达技巧(2)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高三教学方案篇八

考点解说

高考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效果,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考查方向

1、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2、对语言风格的评价

专题讲解

一、了解诗歌的语言

1、意象语言:一些意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菊一般象征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

2、情感语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如,悲、孤、强、愁、怜、爱等。“万里悲秋常作客”“可堪孤馆闭春寒”“为赋新词强说愁”

3、哲理语言:《题西林壁》《观书有感》

4、特定称谓语言(典故、古诗文):秋水-眼睛,盗泉-不义之财

二、理解语意

1、炼字

名词--意象

动词--多重含义,尤其注意活用现象

形容词--描写意象的形、声、光、色,传递感情

副词--表达感情的变化,如“忽见陌头杨柳色”中“忽”字。

数量词--如“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瓣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更使人烦恼。

2、诗眼:凝练、精确、传神。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疏”“暗”分别写出梅花疏朗之貌和清幽芬芳。

3、句法

a、叠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倒装

c、罗列: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语言风格

豪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婉约:杨柳岸,晓风残月

隽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清新自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恬淡优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质朴通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沉郁顿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简洁明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华美绚丽:桃红复含宿雨,绿柳更带朝烟

典雅工丽: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雄浑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雄壮豪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慷慨悲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豪放飘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淡远闲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风趣幽默: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按作家分析

苏轼、辛弃疾: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谢i、谢灵运: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2、按流派分析

宫廷诗:缠绵婉转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四、语言的表达效果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

2、为意境服务:营造出……的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境界、理想追求)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答题模式

1、炼字型

a、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b、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c、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风格型

a、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b、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

(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c、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d、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高三教学方案篇九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会新词,能辨析“浏览”与“审阅”,“询问”与“咨询”、“简单”与“简朴”几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领悟通过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式,学习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给生字注音,准备有关周总理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四川万县人,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特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得1936年《大公报》文艺奖金。

诗集《夜歌》散文集《画梦录》和《星火集》,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

(二)请你将自己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小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

1、liulanzixunmenglongjianpushenyuesisuo

2、注音:

(1)花生米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shushu)

(2)今晚花生米的分()量不多,可还要分()给两个人吃。(fenfen)

3、区别近义词:

(1)总理办公室的()极其()。(简单设备陈设简朴)

(2)张老师的生活十分(),他的生活用具十分()。(简单简陋)

(3)他拿了几张()给我,叫我写篇报道,写好后把()交给他。(稿子稿纸)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一夜的工作》一课讲述了什么内容?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的?

3、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些内容?

4、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抓重点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

学习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围绕课文题目提出的问题。

学习过程:

1、默读课文第2至6段用“----”画出说明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用“”画出表现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

3、从上面的句子中选读一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4、有感情地朗读7、8段,领悟真情。

(1)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

(2)作者想对全世界说什么?

5、读课文中描述周总理审阅文件的部分,再看看课文插图,你有什么想法,在插图旁边写一句话。

[《一夜的工作》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方案篇十

第十课时(二)

[附录]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自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0杭州统考题)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年通辽统考题)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赤峰统考)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20通辽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年淄博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高三教学方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字词。

2体会作者的情怀。

文白参读;加深记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练习巩固:

一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2无案牍之劳形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二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斯是陋室,

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然穷其所生之地

五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找出并翻译。

高三教学方案篇十二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生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1.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能说出这一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观沧海

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天净沙秋思》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1.《次北固山下》

(1)内容前后照应。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如“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2.《天净沙秋思》

(1)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方案篇十三

案例背景

“感悟自然”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教材在这一板块提供的材料是两篇著名的文言文《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要求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能够理解作者借住自然景物而激发出的对人生的感悟,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这一专题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共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通过对散文的语言,意蕴的研习,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激发热爱自然之情。第三板块“湖山沉思”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和重要性。

设计思想: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个人认为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文言中所有的知识点,如实词、虚词的把握,句式的分析,都离不开背诵。情境的理解、内蕴的分析,通过背诵也基本可以解决。而高中语文教学中,背诵是学生最头痛的一个环节。本节课就是想化整为零,把背诵变成一件轻松的事,让学生在背诵中既了解了文言知识点,又体会了作者的人生感悟。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分析:

《赤壁赋》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二,熟读并背诵全文。三,在了解写作背景前提下,通过背诵体会苏轼借自然景物传达的人生感悟,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准备:

重要实词、虚词检测的卡片,《赤壁赋》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总体描述

本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苏轼的生平、轶事等材料,课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能疏通全文,并标记出各人独自解决不了的难点及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同时了解“赋”这种文体。

具体展示:

一,认识作者。

目的是知人论世,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苏轼的生平、思想、主要作品及其风格,在“乌台诗案”介绍中教师可指引学生重点说说黄州经历。

二,解题

学生谈“赋”这种文体,教师可以强调本文作为散文赋的特点,作者把散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赋里来,“体物”与“写志”浑然一体,由景生情,由情入理,不事雕琢而水到渠成。

三,朗读课文

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中的字音、句读及感情的变化,比照自己的阅读,找出差别。

听完录音,齐声朗读一遍。

四,解疑

根据预习,提出自己没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检查

学生没有问题了,拿出卡片就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做一个检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包括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而”的用法,特殊句式及难以翻译的句子。)

六,背诵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再次熟悉文章。

接着通过问题引导全文的背诵。

1,本文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的话回答。

板书:时间人物事件

学生齐读,背诵。

2,苏子游赤壁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有怎样的心情?

板书:风水月喜

学生自由朗读,想象当时的景象,体会作者心情,分层背诵。

板书:悲

苏子又是如何展现这个“悲”的呢?

明确: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

找出具体诗句子,连读三遍。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默记这个句子。

5,客之“悲”原因是什么呢?

高三教学方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章的“华彩段”。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搜集“大眼睛”孩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铺垫情感。

1、透过同学们一双双甜美无比、炯炯有神的眼睛,我能感受到你们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同时也让我想到,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有着一群和你们同样可爱的孩子,他们家境贫寒,几度失学、辍学,在求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

2、(课件播放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图像,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描述。)

3、此时此刻,你内心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学生畅谈感受。)

二、解说背景,导入新课。

1、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深入大别山地区考察“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所小学里,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来求学的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他发现一个女孩子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年龄最小,但却十分坚强。虽然她每天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还要经过一座大水库,但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从来都没有迟到过。小姑娘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当小姑娘抬起头凝视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照片。)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她叫苏明娟。观察照片,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清澈、美丽、乌黑透亮、渴望读书)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请打开课本。

三、初读感知,渗透识字。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教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蜿蜒、跋涉。要求说一说这些生字识记的方法,并理解词义。)

2、(检查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段落读一读,评议读书情况。)

四、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内涵。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最能概括眼睛特点的词语。(专心、忧郁、渴望读书)

2、是啊,小姑娘这双专心、忧郁、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读出她渴望读书的?划出相关的语句,读给同桌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生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交流,谈体会。)

4、(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把握重点。)

(1)“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读着这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小姑娘上学的情景并叙说,教师相机点拨:)初升的红日拥抱着她,晨雾笼罩着她。虽然上学路途遥远,而且危险重重,但是年龄幼小的她却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按时到校,她是多么的好学啊!

(2)体会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求。她还“生怕”什么?(放开,让学生想象)

(3)“忧郁”是什么意思?小姑娘为什么忧郁?

(4)观察照片,从她的注视里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很会读书。能结合故事背景来展开联想,联想得很丰富,也很合理。是啊!这双大眼睛,它是那样专心,因为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又是那样忧郁,因为她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是那样强烈地渴望着读书,即使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小姑娘的专心、忧郁、对读书的渴望,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重音等。学生练读,指名读。)

5、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它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课件出示贫困地区孩子失学、辍学的资料)

(2)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作何感想?(学生畅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和感受再读一读这双“大眼睛”吧!(学生练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读出感动,读出渴望。)

(3)指名朗读,配乐朗读,教师引读: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引读“它注视着前方……”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引读“虽然清晨教室光线……”

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引读“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

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引读“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

6、是啊,这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从此,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便与“希望工程”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张“大眼睛”照片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

五、自主读文,感受“大眼睛”魅力。

1、自读课文后两部分,通过读,自己了解了什么,知道了哪些?

2、(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3、是啊!这千千万万笔捐款,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希望小学,凝聚的是一片片爱心,播撒的是未来的希望,圆了多少孩子读书的梦想!让我们走进希望小学,再次去看看这些孩子们!(出示希望小学的图片)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愉快地学习,我们为之兴奋,为之高兴。

5、(学生简介、交流资料。)

六、畅谈体会,超越升华。

2、(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同学们,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你可曾想到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同龄人,他们是多么困苦;当我们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可曾想到那些在贫困的生活中仍能自强自立的孩子们,他们多么令人爱怜!给予它他们关爱与温暖,我们能够做到;珍惜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做到。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七、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1、用自己的行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互通书信、捐款捐物……)

2、复述课文,抄写“华彩段”。

3、观察周围熟悉的一个人,以“眼睛”为题写一篇日记。

总评:本课设计充分把握了教材的特点,始终扣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大眼睛”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素养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设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纵观本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处理教材干练,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串联组合得比较巧妙,形成了一个富有凝聚力的整体结构,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2、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全课针对不同段落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引读,次要部分的默读等……以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通过有声有色地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语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形成又一教学亮点。

本课设计,还体现了以下特点:

1、努力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与文本进行丰富、深入地对话。如:贫困地区孩子艰苦的生活、恶劣的学习条件,这些背景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体验。而教师适时地引进现代媒体,展示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情景图片以及出示他们失学、辍学的资料,直观的形象,鲜活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帮助学生走入课文描述的背景之中,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2、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解读“大眼睛”内涵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融情想象:她还生怕什么?从她的注视里,你还联想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不但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想象能力的培植,而且体悟出了平面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使情感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当然,这堂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思考改进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与文本情感的交流还不够深入、丰富。此外,怎样结合阅读让学生学会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需要加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幻灯1、2)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照片中的眼睛吗?(充满幸福、欢乐……)

2、(放幻灯:“大眼睛”)你怎样来形容这张照片中的眼睛?

(学生谈想法或体会:明亮的、专注的、水汪汪的、渴望的、忧郁的……)

3、的确,这是不寻常的照片,作者看到这张照片也想到了很多,让我们来读课文。

(由眼睛导入,可紧扣本单元主题,也可形成强烈地对比,让学生从情感上首先体会两种眼神的不同,在心中留下一个疑问。)

二、理解体会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作者看到这张照片后想到了什麽?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作者怎么想的,谁来朗读第一段?(学生朗读)

(3)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谈体会)

(4)想到这些,你是一种什么心情?你能读出来吗?(学生个别朗读,配乐朗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这样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会让自己产生什么联想,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达到共鸣,同时在此指导学生朗读。)

2、这样一张照片,为什么能让我们、让作者这样感动,由此联想到这么多呢?让我们从第一段中了解一下这张照片的来历和背景吧!

(1)默读第一段。

(2)谁来用最简洁的话说一说照片的来历?

(学生说。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出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大眼睛”是在什麽情况下上学的?

(4)你还知道哪些失学儿童的故事?讲一讲。(学生交流)

(5)老师这里也有几张照片,请大家看大屏幕。(放幻灯:贫困儿童照片)

(6)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在此处,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照片的背景,对背景知识的批注和补充,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课后“金钥匙”的要求得以体现。同时,这些令人为之感动的、真实的照片和老师所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了解了那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和条件,使他们从心底同情这些孩子们。)

3、这些贫困儿童的境况和“大眼睛”一样,让人同情,让人感动,他们对读书的渴望和“大眼睛”一样的强烈。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许许多多濒临失学的贫困儿童都有的,“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大家一起来读第5、6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2)社会上的单位、团体、个人给予这些孩子无私帮助和关怀。请大家看这些我们并不陌生的镜头。(放幻灯)

(学生和那些失学的孩子们感受了同样的关爱和温暖,感受爱心的可贵。)

4、“大眼睛”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和爱心,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让我们来看一看“希望工程”开展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吧!

(1)请大家自由读第6自然段,画出文中的数字。

(2)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学生说)

(在这里,通过前面的体会和理解,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这些数据的含义。但要将文章的主题和精神在这里得到总结和升华,需要学生通过相互补充来完成。)

三、拓展升华

1、直到今天,“希望工程”仍在继续,人们的爱心还在延续,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1)学生同桌交流。(2)汇报。

2、小结:今天,在我国的一些地方还有许多这样的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们,同时社会上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们,在人们的关怀下,孩子们又获得了希望,让我们也加入其中,共同关注这一双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四、我来试一试:

1、搜集“希望工程”的有关资料;

2、摘录有关描写眼睛的词、句、段;

3、观察你父母或同学的眼睛,抓住特点描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完成)(通过拓展和升华,让学生了解希望工程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了解希望工程的宗旨和意义,感受爱心的可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完成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完成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你觉得作者笔下的“大眼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怎样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对希望工程有了新的理解吗?(学生谈)

3、师生配合,随音乐读文。

二、课堂延伸

眼睛,自古以来都是诗文作者赞美的对象。古今中外,有许多描写眼睛的诗词、画作、歌曲、乐曲,你都知道哪些?(最好能够展示作品。)

三、小练笔:观察周围熟悉的同学的眼睛,以“眼睛”为专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渴望

忧郁大眼睛读书

明亮

课后反思:当我们把书翻到这一页时,我们首先会去关注课文中的这幅插图“大眼睛”。看到这张照片时,会想去解读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这眼神中包含着什么,然后才想知道它的来历及其它的情况。本着这样的想法去设计了教学,并准备了许多的图片和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升华;同时,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贫困地区的儿童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从学生的反映和课堂的效果来看,结果是很好的。首先,直观的图片导入、音乐的渲染、深情地朗读,让学生很快理解了作者的联想,并由此逐步去了解照片的来历、希望工程、人们的爱心援助等;接着,相关的补充图片、老师的情景铺设,更使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深深地被震撼,好多学生热泪盈眶,大多数学生默默地沉思;之后,在讨论中学生真挚地谈了自己的想法,表示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并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行为。我认为圆满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方案篇十五

《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4)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掌握故事情节,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2.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教学策略】1.以诵读为切入点,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爱情是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进他们!二、问题设置1.检查预习:生简介《诗经》后教师补充。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3.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师生明确: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5.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三、深入探讨1.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时还好,慢慢地,随着生活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讨论。明确:“蚩蚩”,忠厚老实,“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3.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学生讨论。明确: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婚后姑娘性格是否变化?没有,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最后决裂是表现出了决绝,刚强的性格。4.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学生讨论。明确: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5.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学生讨论。明确:决绝分离的态度,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四、疑难探究1.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2.领会《氓》中第三、四章运用了“兴”的手法。学生讨论。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露了负心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然后学生齐读此部分,加深理解。3.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学生讨论。明确:答案可以不同。(预设)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五、课堂小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25的悲恻动人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六、作业1.背诵全诗。2.将本诗改写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

七、板书设计氓

王晓永

高三教学方案篇十六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2、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七、文化——作业:

引用荀子的话,并采用比喻、对比论证,来写一段话,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来劝劝你这个学弟吧!

【板书设计】

劝学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习作用——知明而行无过

怎么办?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累

学习态度——坚持、专心

论证方法:比喻对比

语言特色:对偶排比

高三教学方案篇十七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表的基本构造.

2.知道电流表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3.了解电流表的基本特点

能力目标

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电流表的原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定量推导得出电流和指针偏转角度的关系,突出重点,进而突破安培力的力矩与弹簧的扭转力矩平衡这一难点注意分析安培力的力矩与线圈所处位置无关。

教法建议

本节讲述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一个具体应用,重点讲述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学中应利用教具、挂图让学生清楚电流表的基本结构,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定量地推导出电流和指针偏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学过的电流表两个重要参量满偏电流和满偏电阻的意义.首先组织学生观察、剖析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再启发指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导电流表工作原理.

--方案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电流表的基本构造.

2.知道电流表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3.了解电流表的基本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电流表的原理,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电流表构造和工作原理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物理仪器的工艺美及工作原理分析推导的逻辑美的审美感受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和挂图直观教学,通过启发、讲解、公式推导进行工作原理的教学.

2.学生认真观看、积极思考,结合学过知识分析推导公式,理解电流表工作原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2.难点:安培力的力矩与弹簧的扭转力矩平衡.

3.疑点:安培力的力矩与线圈所处位置无关.

4.解决办法

通过定量推导得出电流和指针偏转角度的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流表、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教学挂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剖析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再启发指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导电流表工作原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讲述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一个具体应用,重点讲述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学中应利用教具、挂图让学生清楚电流表的基本结构,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定量地推导出电流和指针偏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学过的电流表两个重要参量ig和rg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电流表的结构

利用实物,结合挂图讲解电流表各部分的构造,应该特别指出的是:(1)蹄形磁铁和铁芯间的磁场是均匀地幅向分布的.(2)铝框上绕有线圈,铝框的转轴上装有两个螺旋弹簧和一个指针.

2.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设导线所处位置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线框长为l、宽为d、匝数为n,当线圈中通有电流i时,安培力对转轴产生力矩:,其中安培力的大小为:故安培力的力矩大小为:

当线圈发生转动,不论通电线自转到什么位置,它的平面都跟磁感线平行,安培力的力矩不变.当线圈转过角(指针偏角也为)时,两弹簧产生阻碍线圈转动的扭转力矩.

由材料性质知道,扭转力矩,根据力矩平衡得出:

其中对同一个电流来说,k、n、b、l、d是一定的,因此

所以通过偏角的值可以反映i值的大小,且电流刻度是均匀的。当取最大值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最大,称为满偏电流ig,所以使用电流表时应注意不要超过满偏电流ig。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希望同学们能理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原理,在以后使用电流表时注意不超过量程。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高三教学方案篇十八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七(教师中心吐血力荐)

重庆四十九中学 夏永

精选例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完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

要求:1.从爱因斯坦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2.从老师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3.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面综合起来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

讲析:

议论,归根结蒂是要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对同一事物由于选取议论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就不同。

从测试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就是要从三个角度对《第三只小板凳》进行议论,得出三个不同的明确观点。

首先从爱因斯坦方面来谈。他认为第三只小板凳比第一只、第二只要好。那么,在这三只小板凳中,第三只小板凳当然是“成功”的。这个“成功”不是凭空得来的,和什么有关呢?从爱因斯坦讲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信。如果一个人做事缺乏自信,那么成功是不可能实现的。从爱因斯坦对老师的回答,还可以看出,“成功”和“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有关。

找出“成功”与“自信”、“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的.相互联系。再把这种联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述出来便是明确的观点。

1.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成功不是失败的累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3.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从老师方面谈,他认为爱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坏的板凳”,这是老师对这个板凳的看法。这个看法太绝对,因此是片面的。他不知道交的是第三只,第一只、第二只板凳比第三只板凳更“坏”。老师这种片面看法和什么有关?要是老师知道这只小板凳的来历就不会断言“坏”了,因此和不能“全面”看问题有关,当然和“不调查了解”有关,还和“静止看问题”有关。

把“片面”与“全面”的辩证关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示,便是明确的观点。

4.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5.要从发展变化去  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6.任何事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综合起来看。对一只小板凳,制作者爱因斯坦认为好,旁观者老师评价它“坏”。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看法竟有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呢?爱因斯坦认为好,是与前两只相比的结果,这个比是“纵比”,纵比是和过去比,可以比出进步。老师认为坏,是与他自己见过的板凳进行比,这个比是“横比”,和好的、较好的比,当然比出不足了。由此看来,爱恩斯坦和老师对一只小板凳看法大相径庭,这是“比”的结果啊。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比呢?既要纵比,也要横比,这样才能全面看待事物。那么观点可以归纳为:

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比。

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又  可更深入地找出事物的多种相互联系,从而确立明确的观点。

这道题有测试价值,它提出确立明确观点的几条途径。

例文:

1.成功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2.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3.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从,这样才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论据要充分:

精选例题:  在下面短文横线处写一段话,用两组对比的事实论据,证明“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蕴含着成功的基因”是正确的,不超过400字。

通往科学凯旋门的路,都是由失败的砖石铺成的。如果你想拒绝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如果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就永远不会出现。在科学的探索中,没有被失败的苦恼折磨过的人,是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的。

高三教学方案篇十九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的父母在鼓励你们学习时会说怎样的话呢?

二、文本——梳理大意:

1、刚才这两个同学说得真好,你们真懂事。谢谢你们!你们说得有道理,但好像没有深入,也缺乏劝说艺术。今天我们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一看荀子是怎样“劝学”的。

2、我们来看一看,题目“劝学”。谁来说说,“劝”是什么意思呢?“劝”勉励。“学”呢?“学习”。

3、知人论世: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荀子。

教师补充: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名气最大。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儒家代表人物有三个,孔子、孟子、荀子。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代表著作《荀子》,作者是荀子和他的弟子。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三、文言——整体感知:

二读,读准节奏,讲解重点文言知识:(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找三个同学来读,一个同学一段。读完后,教师讲解字词。

请学生朗读。

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三读,读出语势: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教师范读

四、文章——结构分析:

荀子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2、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

五组比喻:

青——蓝

冰——水

木——轮

木——直

金——利

结论是,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

3、解决问题,怎么办:怎么样学习呢?

作者用了几个比喻呢?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学习方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第四段用了哪些比喻句呢?

积土——风雨

积水——蛟龙

学习态度:积善成德。积累

跬步——千里

小流——江河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结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样是一组比喻句)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坚持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学习态度:用心一。专心。

五、文化——学以致用: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能够发现荀子在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时,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展开,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在语言特点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参差错落,变化流畅。整个来看:气势充沛,议论透彻。

2、荀子说,“君子善辩”,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较好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思维能力的体现。下面回到开始那个问题,请你来劝劝我那个不爱学习的外甥,请你来帮帮老师吧!老师给大家示范,抛砖引玉: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只要你坚持学习,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就会离不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远,而离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近。”

同学们,谁来说说呀?

学生回答……

齐读文本。

六、文化——拓展提升:

1、观看书上图片:“荀子卷第一,劝学篇第一”

高三教学方案篇二十

管帅中学教学案

第 章(课) 1节 1课时 备课时间20 8月 26日

课题 语文学法指导 课型 指导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书写规范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广泛阅读的习惯,朗读背诵的习惯,反复修改文字的习惯。

难点:平时落实,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3、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明确语文在高考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具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学生谈对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认识

1、是否喜欢学习语文,理由是什么。

2、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3、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和语文课。

二、老师谈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1、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说会写,培养性情、气质、综合素质。

三、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1、重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落实。

2、重视阅读和写作。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

书写规范主要指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简化字。这方面有两种情况:写字基本功较好的,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清楚基础上,力求把字写美观。基本功差一点的把字写清楚就行了。既不要继续卖弄,写得龙飞凤舞,也不要自惭形秽,羞羞答答。

(二) 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中学生应有的工具书至少包括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简明古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预习和课外阅读时遇到的困难,还能让我们懂得许多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成语,每个成语几乎都包括了一段故事,懂得了哪个故事,也就掌握了那个成语。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已超出课本选取范围越来越来大,难度也有所增加,所以经常翻字典就尤为重要了。

(三) 养成广泛的阅读习惯

语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

(四) 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学习就十分重视读,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抄、去读、去背,熟读是基础、成诵是关键。在成诵之后,那些储蓄在大脑中的信息才能变成自己能随时驾驭的知识,迅而形成语文能力。

(五) 经常练笔的习惯

单靠老师每周一作,未免次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自己有了意思,情感便能动手写出来这是学习上必要的习惯。应随时动笔写日记写笔记,写种种自己想写的东西。

(六) 养成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

一切大文章家、大作家都十分重视个性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摈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传说,宋代的欧阳修写文章,最初也写不好,后来他看到韩愈文章的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很注重修改文章。可见最优秀的作家要写出好文章也离不开修改。

板书提纲:

1、书写规范

2、查工具书

3、广泛阅读

4、朗读背诵

5、经常练笔

6、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个人离职申请书(模板10篇)

    离婚申请书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它准确地反映了双方离婚的意愿和情况,具备法律效力。在写离婚申请书时,可以适当参考相似案例和法律文本,但不能直接复制和使用他人的申

    踢毽子活动名称 踢毽子活动方案(优秀8篇)

    通过校园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信心、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在写校园活动总结时,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和挑战,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和意见。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进社区,了解

    最新车位租赁协议(实用8篇)

    融资租赁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资金压力,实现资产的灵活运用和优化配置。融资租赁的税务处理和财务报表如何规范?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融资租赁的信息,不妨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

    最新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大全8篇)

    教学计划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如何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提供了一些适用于不同年级和学科的教学计划范文,

    2023年六年级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数学六年级教学小论文(模板13篇)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多读一些优秀作文可以获得灵感。六年级作文中,我们可以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使文章更有吸引力。在下面的六年级总结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不同

    最新一年级语文上学去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

    教案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科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这些教案范文严谨而

    2023年我会旋转大班健康教案 我会旋转大班教案(精选8篇)

    在大班教案中,教师需要重视个别幼儿的发展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措施。大班教案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在这里,我们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大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会旋

    2023年公司搬迁心得范文(14篇)

    实习心得是在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它能够帮助我们反思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我认为写一份实习心得对于自我提高很有必要。以下是一些同学在军事训

    2023年标语安全成就辉煌下半句(模板11篇)

    通过安全演讲稿可以向员工传达重要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避免事故和伤害。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多次的反复演练和修改,以确保安全演讲稿的完整且具有说服力。小编为大家

    2023年法人委托授权委托书 法人授权委托书(大全12篇)

    授权委托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和分工,提高效率,确保事务的顺利进行和最大化的利益实现。授权委托需要及时反馈和评估,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委托过程。授权委托的范文10: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