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工作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份计划性文件,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创新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一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个性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明白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资料——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忙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明白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样明白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潜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就应捂到手里了,但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取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先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述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适宜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述秋天的诗歌。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二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法分析: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能力训练。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 挑促织一灯明。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三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述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资料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这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此刻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透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此刻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貌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齐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齐读)。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让我们一齐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齐来。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样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齐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述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四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五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境。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我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趣味;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完美,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经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法分析: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一样的'学生有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在读的基础上,经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本事训练。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我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教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必须会很精彩!来,我们一齐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贴合儿童的认识规律。经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本事,二是为了有一个简便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教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教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经过整体感悟文章资料,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头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我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进取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我的家乡和童年。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资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我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我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六
一、教学设计理念: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资料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会诗句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忙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情绪变化。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实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这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个性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这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这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反思:在备课就想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之前,准备不够,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能够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不错,能帮忙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潜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齐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样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气氛不够,风声的音效太短了,学生还未体会到就没了,就应再引导让学生再体会一下)。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样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齐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样明白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必须……..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情绪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情绪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代替,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样明白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就应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明白的?那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必须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明白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明白他们是怎样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齐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但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反思: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饶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反思: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明白这是用一根麦杆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的孩子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到达水到渠成的效果。
20.那你觉得就应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完美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情绪,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齐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能当好这个现代的小叶绍翁。
六、总结。
这天的学习就到这,期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的收集这些优美的古诗,更好的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板书设计:
南宋(叶绍翁)。
孤单。
动客情。
快乐。
七、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期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用心,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透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务必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资料,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七
分析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八
教学资料: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1。
教学准备:1、ppt课件(生字卡片、古诗挂图)。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情绪。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状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状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就应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忙我们理解那些十分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资料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此刻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初步感知古诗,大致了解古诗意思。
2、(1)思考: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
人都是有感情的,出门在外就很容易想家、想亲人。也就是第二句“动客情”。
(2)思考:动客情,动的是什么情?往后读。
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
得出结论:那么,“客情”第一个是: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二个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理解再读,品味赏析。
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忙学生更好地掌握。)。
五、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资料,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六、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那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齐体会诗歌的感。
《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3、背一背。
七、作业。
结束语:这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思乡之情,秋天到了,出门在外,哪怕只是一砖一瓦都使人多么容易思念亲人呀!!
八、板书: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九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十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十一
课时:一课时。
课型:古诗。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法:感情吟诵,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此刻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迷人的季节,人们常常仰望南归的大雁,生发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这天我们要学的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诗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1、本诗作者叶绍翁,作者简介。
2、《夜书所见》“夜”指的是?“书”呢?“见”呢?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3、在夜晚叶绍翁都见到了什么?dd出示课件,板书学生的回答。
三、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促”。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2、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深”。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五、学习古诗,体会感悟。
(一)、通读古诗。
1、生字这些小的拦路虎解决了,把他们送回到古诗中,要求把古诗读通顺。
2、请同学再读一遍,要读流利。
3、介绍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的差别。
(二)、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第一、二句。
(2)、看到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下。
(5)、是啊,瑟瑟秋风带给人丝丝寒意,片片落叶给人以无限的飘零,秋风落叶凋零之感,诗人孤独郁闷,思念起了家乡。
(6)、让我们齐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7)、这两句诗情感真挚深沉,所以在读的时候语速上可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
2、总结前两句的学习,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学习第三、四句。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后两句古诗。
2、出示学习要求。
3、小组合作学习。
4、学习汇报。
(1)、说一说这些字、词的意思:知?挑?促织?篱落?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把两句诗结合起来理解,注意逻辑顺序。
(3)、想象夜深人静时,篱笆下灯光中闪烁儿童的身影,儿童正在捉蟋蟀的画面,又会使客游在外的诗人想些什么?情绪有事怎样的?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两句诗。
(4)、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让人倍感亲切,也许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回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生活,诗人此时会有一种亲切之感,带着这种亲切之感让我们齐读度体会。
(5)指导朗读。
六、指导全诗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掌握节奏。
七、课件范读,配乐学生练习朗读。
八、练习背诵。
九、本课小结:作者以诗的形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期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作业设计: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能够与大家一齐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梧叶。
郁闷、孤独。
秋风。
儿童。
亲切之感。
篱落。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十二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日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教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异常引起教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日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日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我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头教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教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能够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头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我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我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头,我们就一齐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样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样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齐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样明白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必须……..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所以,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境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代替,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教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样明白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教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当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明白的?那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必须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明白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明白他们是怎样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头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齐回到童年时代,在教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所以,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20.那你觉得应当怎样读诗歌的最终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我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完美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境,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齐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词语积累。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悟诗情。
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1、背诵《夜书所见》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十四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十五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十六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1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査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解读诗题
3、齐读课题
4、师配乐范读
二、读准读顺,过好语言关
1、师述:想去看看这美景吗?走,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吧!打开书,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2、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3、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4、全班齐读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2、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配乐]
3、同位互说诗意
四、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1、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
2、cai:出示画面
3、师:看!这就是她的画。她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指导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一)理解“月黑”
1、指名说
2、指导理解诗意
3、生谈体会,指出画出月亮的错误
4、师描述:你真会读书。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5、师相机板书:月黑
[cai:师操作(隐去月亮)]
6、指导朗读
(二)理解“孤光”
1、师:这么宁静的夜晚,瞧,岸边还有点点灯火呢!是这样的吗?
2、生谈体会。指出“点点灯火”的错误
3、师:你抓住了“孤光”,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板书:孤光)
4、指名读
(三)理解“一点萤”
1、师:那你们还从哪知道是一盏渔灯呢?
2、生谈体会
3、师: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好,我们来一起看一看。(板书:一点萤)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十七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十八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课文挂图。
一课时。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十九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二十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二十一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二十二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总结(汇总23篇)篇二十三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