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论论文范例(模板5篇)

时间:2024-09-29 作者:HT书生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美术史论论文范例篇一

西方的美术历史,大家了解哪些信息?与中国的相比,有哪些区别?

设计思想: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特别对广大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一个急切想了解的艺术世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有机会更多的接肋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展览和作品,但人们常常是“许多人去看了,有些人窃窃私议,不说好,也不敢说不好,更不敢说看不伍,而事实是看不值。” (施蛰存语)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中学生进行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员基础的启蒙教育。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它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对于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纺坛,要通过一节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的重点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为主,以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为线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面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特点,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鉴赏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

通过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介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外国现代绘画作品,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操作:

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读读、议议、看看、谈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摄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

培养学生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正确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方法

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以及相应的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的 好作品。(通过提问由同学再补充几个“栩栩如生”的近义词,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但是,我们现在从画册上、展览中看到的许多外国现代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 艺术大师的作品,却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这个标准去衡量了,有的画得不象,有的让 人看不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欣赏,这就是本课要与同学 们一起讨论的课题——“标新立异的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翻开课本p42)

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 中的某些流派——野兽摄、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统称。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投影以上的文字,加深印象。)

现代主义的产生并不单是一种艺术现象,它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思想根源和 哲学基础。

(看课本p48,请同学朗读第二段)

(教师概括讲述)

美术史论论文范例篇二

摘要: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作用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学术分科;身份;造神模式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美术史研究的差异性,根本的是文化的差异导致。西方崇尚理性哲学,而中国思想以儒道释为主要代表。其中禅宗讲究:不利文字、得意忘言;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映照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追求。在宗教观上,西方认为宗教是文化语言、精神方向,比种族更重要;中国的宗教非常世俗化,在近现代社会革命中建立无神论之后,事实上我们更加容易自己“制造”无数的“神”。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

二、学术分科的传统

中国古代历来不分科的学术传统,导致了一种“模糊”状态,中国美术作品的图像库也呈混乱状态。中国的佛xxx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书画界中也尤为盛行。后人多对前人名家的临摹与复制,并仿造其风格进行创作,而且往往并不署名,这也导致原作与摹本流传中,“真与假”的界限更加模糊,加上后人理论著述的“造神”行为,使得对作品真实情况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或者说是集二者与一身。以董其昌为例,其提出的“南北宗”画论,对中国花坛影响深远。董其昌是著名的书画大家,收藏家,又位居官位,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这种状态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也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这或许反映了中国美术的传统。其中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双重身份的兼备。即美术史论家兼画家,或画家兼美术史论家,这一部分人较多,特别是国画界的居多。

一种是身份的转换。原来是画家或雕塑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美术史论家;或原来是美术史论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画家。

三、中国美术史中的造神模式

种种的问题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困境。“英雄主义情节”和“神话色彩”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屡见不鲜,对艺术家的研究容易落入“神仙模式”。中国在艺术上讲究游“戏”,而不重“术”(美术),遵从“乐趣”即价值的观念。这种独特的思想导致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西方相比,在观念和方法上有很大不同。

传统美术史方法论上英雄美术史观,其主要特征是用神话传说解释美术的起源和以线性发展的历史观描述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造神”模式:

二王(找代表)皇家装点(政府操作)正统地位文人神化 “书圣”。在这种操作模式中造假不可避免,并贯穿在艺术品的收藏和理论的建设中。

四、西方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进步性

西方近现代的史论学术的发展,受其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等突飞猛进的发展所带动影响,自身的学科建设已经远远的走在中国之前。西方的美术史研究具有:讲究理性、学科的界限和跨学科、与经济分开等特点。注重材料学,并与考古学相结合,注重实证,细致入微的考察艺术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实证、材料、环境研究等,更真实的探寻艺术家生存环境条件,从琐碎的细节入手,并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考察,关照艺术家各个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研究。树立更加科学的方法,自然的打破“造神”的美术史书写模式,更希望去发现流派之外,并引领观念的东西。

例如,著名史论家白谦慎的著作《傅山的世界》中,并不是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

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界有着许多杰出的人物,如:高居翰(james cahill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克鲁纳斯(craig clunas)、方闻(fong,wen)、何惠鉴(wai-kam ho)、徐小虎(stanley-baker, joan)、李慧闻(celia carrington riely)、yukio lippit等。

美术史的研究书写,需要带有情感的去表达我们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的东西。这也是其真正的智慧所在。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需要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在与“西方”学术界的交往中建立自己的途径。使中国美术史研究,既带有西方实证色彩,又能深入的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或许这样才能逐渐树立中国自己的研究体系,把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带进新的纪元。

美术史论论文范例篇三

现实世界处于两难境地,出现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的对立与互补。精神、情感是一种抽象的物资,如何把这种抽象具体化,艺术家采用熟悉的具象的形态的组合来表现抽象的内涵。西方现代美术作品中的抽象元素与具象元素大多难以简单地用概念划分是抽象艺术还是具象艺术,他们处于一种变化的统一的状态。

在西方现代美术的范围中去划分作品的风格,从概念上大多以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来比较。其中的抽象艺术一般是艺术形象较大幅度的变化或完全偏离自然对象原有外观的艺术:其中的具象艺术一般是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总体上类似或极为类似的艺术。抽象艺术发展自具象艺术,源于具象艺术,抽象的本义是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元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元素的提取。在美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共同构成一对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西方现代美术中的抽象和具象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两者之间的对立和互补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印象派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西方美术界对艺术的认识,同时对西方现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象派画家用科学理论中新发现的新色彩理论,观察到物体本身并没有永远固定的色彩,颜色随着环境与时间而不断变化。作品表现的不单单是物体本身的色彩,而是光线在物体表面呈现出的变化,表现的是画家的主观视觉世界。是在具象的物体基础上发挥主观的视觉感受,作品描绘的是具象事物,但色彩上呈现的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多少夹杂着抽象的因素。

后印象派不满意印象派过于依赖感觉和自然,流于瞬间,他们认为光靠眼睛是不够的,还必须思考。后印象派的绘画是在大自然的面前长期观察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自然中短暂瞬间效果的快速记录。后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再刻意表现光线,而是强调主观感受,主观感受是一种抽象的物资。印象派对二十世纪初期的立体主义、原始主义和表现主义等现代美术流派的观察方法和风格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近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西方现代社会,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是越来越强。但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日益复杂和严重。现实世界处于两难境地,出现抽象艺术和其象艺术的对立与互补。象征主义发起于法国,艺术家受高更的影响,反对写实主义,相信艺术是内心的召唤,情感和意念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出发点,随意表现人的精神状态,包括梦中所形成的象征符号。精神、情感是一种抽象的物资,如何把这种抽象具体化,艺术家采用熟悉的具象的形态的组合来表现抽象的内涵。

野兽派是典型的具象和抽象的结合,野兽派发起于法国,最具代表的领军人物是马蒂斯。曾经受到黑非洲雕刻艺术的影响。他们的特点是受梵高影响,反学院派,惯用红、绿、青、黄等原色,喜用大笔触、单纯化的线条,情感真挚外露,富于激情。野兽派的艺术家的作品线条单纯,虽外形没有完全脱离具象,但线条的组合,色彩的搭配,形状的分割,已有抽象的意味了,是介于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统一,是抽象与其象互补的完美体现。

立体派是典型的抽象表现形式,立体派和野兽派一样发起于法国,立体派受野兽派及非洲黑人雕塑的影响,将自然的形象还原为几何学的图形,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所获得的景象组合在同一个静止的视觉形象上。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有xxx,波拉克等,立体派的作品都是经过提炼的几何形,同时又是多空间事物的同一空间组合,虽画面整体是抽象的,但从画面中还是可以找到具象的单个造型形态。

二战后经济复苏,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彻底走向了反人本主义的境地,形成了科学与人相互对峙的局面。在这样的生存语境下,构成二十世纪现代人本主义核心的不再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石的理性主义,而是反科学、反理性的非理性主义。艺术作为时代思想的形象表征,具有了浓烈的反现代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出现了与传统艺术流派皆面目全非的后现代艺术。

二战后形成的艺术风格名目繁多,如波普艺术、新达达艺术、新具象艺术、综合艺术、最少派艺术、观念艺术、环境艺术等如潮水般涌来。后现代艺术以反历史、反传统、反宏大叙述作为起点,追求个人言说和标新立异,各说各调,并非追求一定的理论目的,有较大的偶发性,常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艺术以抽象或具象或抽象与具象的结合的形式来来去去,也反映出抽象与具象既对立又互补的复杂关系。

后现代主义艺术不管形式如何多变,都是以抽象的观念为中心,通过各种具象的形式、行为表现出来,使艺术从单纯的架上发展到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在后现代美术的发展中,观念艺术、波普艺术、环境艺术等流派的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的挑战绘画的固有形式,希望取消架上绘画。但在进入70-80年代后,传统的架上绘画并没有逐步的走向消亡,而是打破原有格局,重新的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西方70-80年代后现代美术的艺术主流。

在这股后现代艺术风潮中产生的重要的新一代艺术家代表就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他们对后现代艺术的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流派是70-80年代西方后现代美术中影响最为明显的力量,它撼动了美国在当代艺术发展的中心地位,而且还开创了新的当代艺术精神,给此后十余年的西方美术发展奠定了新的方向。新表现主义是德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混合构成的,它在核心理论上接受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在创作实践中融合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特别讲究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原始的、粗狂的、简单的美学风格,主张绘画要以本来面目出现,探索内容和形式,注重造型和色彩。新表现主义把具象与抽象同时运用,加以表现现实与荒诞的处境,增强绘画本身的感染力。

美术史论论文范例篇四

我们研究上海高中使用的两种教科书会发现,教材中美术鉴赏部分以中华民族艺术及国外古代经典艺术为主,比较缺乏现代艺术的鉴赏内容。就此,笔者在20xx年10月份对执教的上海市金山区亭林中学高一、高二的班级做了调查问卷,统计调查结果如下:学生对现代艺术家的认知度在34%,对现代艺术概念的理解度在18%,对现代艺术名作的认知度在30%,对现代艺术展览的参与度在21%。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高中学生对现代艺术很陌生,学生对四项现代艺术的基本要素的了解或参与程度最高不超过35%。另一方面,我们看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兴趣的统计数据:在我们问卷对现代艺术作品向学生举例说明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71%的高一、高二学生对接触现代艺术感兴趣;10%的学生认为一般;19%的学生没兴趣。大部分学生之所以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认为现代艺术激发想象、独特新奇和时尚美观。可见,学生对现代艺术形式和内容是充满了兴趣的,但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而现行的教材对现代艺术的内容设置比较缺乏,学生对社会中接触机会很多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兴趣和能力未得到满足。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做导入现代艺术的探讨和实践。

1、现代艺术解读

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可以将现代艺术理解为在科学和理性的原理之上,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的一座大厦。本文想研究说明的主要是最新的现代艺术后期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大地艺术(earthart)、装置艺术(installation)、概念艺术(conceptualart)、过程艺术(processart)。现代艺术表达的价值观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不求纯粹;二是善待传统;三是非个人化,四是多种标准。

2、与高中美术教育的匹配与结合

并不是所有的现代艺术内容都适合高中生群体,现代的高中生活泼好奇愿意接触和尝试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同时他们又具备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对强迫性接受的知识有很强的抗性,而且他们的自我判断力和思考力也没有成熟。从原则上看,我认为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和艺术价值的本源出发相结合考虑,能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力、提高审美感、故事感、共情能力等感知力的艺术形式,介绍一些最新的、时尚的、具备新奇独特性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内容,并且规避一些内容,两者结合作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补充。

从实践上,先从现代艺术简史的介绍开始,选取4种形式的现代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过程艺术的代表作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教学,介绍代表艺术家,对作品表达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做评价,然后在做交互式的批判评价,并且可以结合初级的艺术实践,最终达到艺术评价和批判相结合。

1、文化艺术兴趣的培养

现代艺术从表现内容上是取材于我们现实生活;从造型语言上可以是一张老照片、旧衣服等,具备了多样性。实践证明,新异的现代艺术能够形成对学生的强吸引力,进而能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兴趣、知识及鉴赏能力。

2、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

现代艺术重视科技和思维两大内涵,因而与现代艺术媒体有极强的结合。通过现代艺术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到多元的文化、科技、材料知识、信息、新观念等,可以明显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批判性思维方式

高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审美观正在形成,通过现代艺术的批判性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看待社会事物的思维方式,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遇到事物去思考分析、鉴别批判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有益。

美术史论论文范例篇五

美术欣赏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宗旨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重视教师教学技巧的运用;结合现代教学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从而促进中学美术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

美术欣赏课;中学教育;美术教育

欣赏美术与进行美术都是创造的过程,整个美术欣赏过程是对欣赏者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经历路程。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时,会产生各种形象特征明显的视觉感受,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使欣赏者产生种种有关于各种事物或场景等的联系与想象,从而使欣赏者在自己的这种想象与关联之中产生作品的共鸣感。而这种共鸣感则是来自于欣赏者通过对艺术者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深入体验和理解等一系列的视觉性思维活动。

所谓欣赏,作为欣赏者来说,一幅作品表现形式往往在画面上具有生动性,某一方面上容易触动观者记忆当中的某些形象画面,且作品往往来源于从生活,能够反映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满足人们从某一感情程度上的内心情感。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所以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艺术欣赏,就不会有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审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个性,发展智力的方式。

美术教育是一门发展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技术性学科。在美术教育进程中,情感投入是必要的环节。情感投入,一方面是教师能够把所讲述内容的情感倾注于美术课堂之中,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体会美术作品的精神和情感。在美术课教室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程资源,比如剪纸或泥塑,剪纸或泥塑相对而言艺术感染力浓厚,比较浅显易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发性学习的成效会更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加入课堂户外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艺术魅力。在这种多样化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美术教学。

通过教学实习,笔者发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兴趣不高,甚至感到美术欣赏课是在耽误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新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在中学教育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所在。

(一)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体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欣赏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在当今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也处处存在着欣赏美的人。欣赏是一种审美能力,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学用具、模型、范画、多媒体、幻灯片等,帮助学生培养感知艺术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术欣赏与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美术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美术教育可以培养性格,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1](p89)。如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在美术课上,利用可循环再造的废物等拼贴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丰富了课堂生活,促使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学会了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广阔无垠和无比丰富的,对于每一幅美术作品来说,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不管是从历史背景、创作理念还是其他方面来讲,每一幅画都有不同的故事和感受。欣赏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一些平时涉及不到的领域,同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和提高精神境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与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

看似独立的美术欣赏课,实际上是一门多样性的科目,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诸如欣赏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运用,还能从中认识到画面故事当中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等。在欣赏过程中需要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以及非智力因素当中的思想、情感、道德素养、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所以说,美术与各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联系的。

美术欣赏课是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宝贵资源,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让学生能通过微妙和温柔的情感表达出具体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1]xxx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万庆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探索书系—艺术欣赏[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