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时间:2024-09-13 作者:笔尘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份详细计划,旨在指导学生学习和达成学习目标。下面是几份经过专家审核的优秀教学计划,非常值得学习和推广。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一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资料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从而认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活动一: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两大学说的文献资料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一)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三)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概念目标

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2、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铁线、第1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记录表。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展示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

2、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假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

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

二、探索: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20分钟)

活动一:阅读文献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1、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

2、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1、改进地球模型

a、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

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过程。

3、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研讨:交流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12分钟)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依据是什么?

3、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4、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拓展:(预设3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现像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日心说证据:

1、有长期的观测数据支持

2、伽利略通过观测也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3、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地心说证据:

地球上看

日心说

地心说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活动记录表一:比较异同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填序号)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3、地球是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4、太阳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5、日月星辰等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6、地球和其它星球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地心说

日心说

活动记录表二:画出小圆片的亮暗情况

小圆片

自转前半周

自转后半周

亮暗

情况

1、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太阳绕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太阳自转

2、改进地球模型时,穿金属丝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从南极穿入,北极穿出

b、从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从北极穿入,南极穿出

d、随意穿,没要求

3、下面()图,小圆片的亮暗情况与实际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a、

b、

c、

d、

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是()。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阳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围绕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

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二

结合“说明文阅读指要”,学会阅读说明文。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确定的说明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1、请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属于事物还是事理?

2、试举出我们学过的另外的说明文,并指出它们的说明对象。

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作者介绍说明对象时的思路和技巧。

1、请说明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2、请说明各个部分的说明顺序。

3、试列举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举例。

4、试列举我们学过的其他说明文,并说出它们的说明顺序。

阅读说明文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识),说明文中部分语言是为提供信息(知识),另一部分语言则是为了帮助说“明”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找出并提炼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帮助说明信息的语言。

1、请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前言部分说明了语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请在100字以内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a、精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单信号”时期和“双信号”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2、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还是纯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b、精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农业化”在语言生活中有什么区别?

2、根据共同语范围的大小不同,共同语可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3、工业化时期为什么要确定和普及共同语,怎么做?

4、汉语的文言文在现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三

了解俄国的来历;理解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质及改革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俄国两次改革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彼得大帝具有的优秀品质及关键历史人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发展,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理解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地图导学法、分析推理法、微视频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法、分析推理法、比较学习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微视频等

老师最佩服的人是普京,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普京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从俄国的改革中找找答案。出示课题《俄国的改革》。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一、 彼得一世改革

1、自学俄国的来历完成自学提纲。

2、利用俄国疆域的扩张图,简单了解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3、观看 “有关彼得一世剪胡子”的微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对“彼得一世改革”的学习。

4、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 教师补充材料,让学生直观认识俄国落后的具体表现。

(2) 教师出示历史材料: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农奴制不断的强化下,俄国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

引导学生初步明确俄国出现落后面貌的原因——农奴制盛行。

5、学生大声朗读“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教师对改革内容进行简单说明,通过学生朗读和教师的简单说明,让学生初步了解彼得一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上等方面改革的内容。

6、学习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1)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改革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

1、分析改革的背景

通过微课,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上半期农奴制的弊端。

(1)解说中提到19世纪的俄国遇到了哪些问题?

(2)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析改革的目的。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3、学习改革的内容。让学生朗读。

5、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学习方法。

6、从图片和史料中,体会农奴制残余的存在,认识改革的不彻底性。

三、合作讨论:比较两次改革的异同

(1)一、二小组讨论改革的相同点,老师提供两个角度。

(2)三、四小组讨论改革的不同点,老师提供四个角度。

(3)、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后,老师引导归纳。

【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及重点知识,同时,让学生深化认识,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关键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检测】知识抢答

1.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盛行的制度?

2. 使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

3、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4、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是?

5、这两场改革最本质的不同是?

【板书设计】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崛起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伟大转折

三、比较两场改革 性质不同

结合俄国两场改革的意义,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要求多角度思维)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中的最大的亮点是学习指导:在讲解两场改革的影响是都有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课的末尾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去学习两场改革的异同点,有利于培养了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四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文明冲撞与文化成就,介绍了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和平交流,另种是暴力冲撞。通过观看相关影片和图片、列举有关史实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和马可.波罗来华,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明白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和平交流和暴力冲撞分别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通过展示图片,学生能了解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国家的文字、文学及艺术成就,知道这些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及民族自豪感。另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各小组探讨如何中国文化的发展,最后教师总结: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尊重、理解、学习并加以吸收,从而促进中国文明继续健康地发展。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五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2.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1.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熟悉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和个人感兴趣的问题。

2.师生互动交流、查疑解惑,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通过了解古代埃及金字塔,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

2.通过分析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种姓制度,使学生认识其体现的阶级本质。

3.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

4.体验远古文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

: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

:佛教是如何在种姓的印度社会兴起,学生理解有难度。实现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提问:同学们知道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吗?

我们曾了解古代中国的悠久历史,今天一同走近这三大古国。

1、说起古埃及,你会想到哪些形容词来形容它呢?说明理由。

2、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过这样的话“埃及是尼罗河的赠赐”,大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讲述埃及的统一。

统一之后的古埃及法老是最大的奴隶主,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掌握各方面的国家大权。

4、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埃及去旅游,你会去游览哪些景点?

古埃及的象征性建筑——金字塔(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结合搜集的资料介绍:修建、内部结构、神奇之处、数字之谜等)。

5、因为它的雄伟壮观所以被尊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而且在历经4500多年之后依然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奇迹,它体现了古埃及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但同时它也是古埃及法老实行专制统治、残酷压迫农民和奴隶的最好的见证。

1、(出示“空中花园”图片)这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知道是哪一个吗?

2、请同学介绍,讲述空中花园的故事。

3、巴比伦文明源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它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的位置。当地最古老的居民是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此建立了政权——古巴比伦王国。为了有效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君主制定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这是一部怎样的法典呢?

(阅读课后材料,知道法典在同等级实行同态复仇法,不同等级间维护高等级的利益,体会和理解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4、这部法典是现存的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人类的贡献很大。除此之外,两河流域的文明影响深远,希腊人从这里学到了数学、哲学,犹太人学到了神学,阿拉伯人学到了建筑学。但是在伊拉克战争之中,古老的文明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很多的博物馆在战争中遭到抢劫、文物流失。随之流失的是我们古老的文明和历史。

(情感教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1、说起人与人的社会地位的不公平,古巴比伦还不算厉害的,古印度的等级制度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印度吧!

2、阅读课文,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体会古印度社会等级分明、界限森严的现实。

直到今天,在印度仍随处可见种姓制度的影子,贱民被高种姓人歧视,生活贫困。印度10亿人口中,贱民人数仍占1.6亿,其中2/3的人目不识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洁净的水。虽然印度政府在法律上废除种姓制度,但很难根除沉淀几千年的思想,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3、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有位古印度的思想者已经在思考当时印度社会众生平等的问题了。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由学生介绍佛教诞生的故事及相关情况)。

4、佛教是当时印度社会反对种姓制度众多思潮中的一个派别,他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和种姓制度相抗衡呀?(佛教的教义)。

5、针对这样的教义,如果你是古印度的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佛教?

(学生各抒己见)。

6、由于统治者们的认同,佛教发展很快,并且广为传播。我们中国的佛教就是在汉代从古印度传入的,对古代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并由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

(出示地图)根据地图将四大文明古国填到相应的位置。

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共同之处?(产生于河流)。

为什么?(思考、讨论、阐述,达成共识)。

从四大文明古国中任选其一,就相关内容动手制作一张板报。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六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平均水平。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1/4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2/44、加强辅导。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0、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七、德育渗透。

本学期通过现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我国在经济、国防、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崇尚科学的态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体会到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坚定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3/4初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1、练“三笔一话”基本功,每周写一页正楷钢笔字,对照字帖认真训练;坚持讲普通话,写规范板书。

2、练驾驭“课标”、教材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3、苦练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规范化的历史教学操作,教学语言、教态等。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好互联网和空中课堂为教学服务。

5、坚持业务学习,认真做好笔记,重点学习“课标”和课标解读;认真阅读历史方面的期刊和杂志,收集教育教学信息。

6、坚持写好教学手记和案例。真实反映教学中和得失,积累经验。

九、本学期教学指标:本学期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教好每一名学生,严爱结合。力争使平均分超过60,及格率超过65,优秀率达到达20。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七

本节微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2子目“选官制”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建树,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对此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这是确定科举选官制为本节微课讲授内容的主要依据。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和表面,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使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其次,学生的一些学习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在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评价等方面尚有欠缺。这些都是学生目前学习中的难点,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解决,使能力获得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卿世禄制,察举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

学生通过对中国选官制的演变历程的学习,锻炼梳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创立的特点和积极意义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微视频课学习,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学习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制定和不断调整的。

古代的制度为我们今天也提供了历史借鉴。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1300多年。这节微课我们就从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五个方面来学习科举选官制。

设计意图:以解读课题导入,既点了睛又交代了任务,同时还希望能起到激趣、凝神的作用。

二、微课讲授:关于科举选官制的五方面的讲授,依次是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其中,背景和影响两部分有所侧重,创立、演变和特点这三方面稍略。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出发点,五方面内容的设置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注重设问的技巧与作用,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希望能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三、微课结语:“一言概之,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促进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同学们,今天的微课——关于科举选官制我们就学到这里,再见!”

设计意图:既结束了本课,又呼应了导入,既学到了知识,又略有回味。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八

1.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能运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分小组讨论探究隋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表达能力。

2.通过展示电子地图,学生能更为清楚的把握隋朝灭亡的形势。

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样是由于暴政,隋末农民起义战争一举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充分显示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主人以及培养自身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隋炀帝的暴政。

隋朝灭亡的原因。

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法等。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电子地图)。

环节一: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一首描写扬州以及隋炀帝的诗导入:

学生回答:隋朝,隋炀帝。

教师总结:对,是隋炀帝。田中的荒冢就是整修前的隋炀帝陵(图片展示),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拥有平陈伟业的隋炀帝死后只有半亩田作为葬身之地呢?隋朝的治乱衰亡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我们这节课的第三目,隋朝的灭亡。

(板书:第1课隋朝的灭亡)。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隋炀帝的暴政。

学生回答:隋炀帝暴政。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展示隋炀帝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隋炀帝恶暴政主要表现在建东都、开运河、下江都、征高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隋末年,去感受那段历史。按组内异质,组间同的原则把学生质分成四组,让其模拟修东都的民工、征高丽的士兵、开运河的农民和隋炀帝下江都时拉龙舟的纤夫。发材料,看完后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把所见所闻表述出来。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讨论、表述,教师点评总结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四个方面)。

刚才我们按照不同的身份,一起感受了那段历史,隋炀帝短短几年,连续大规模建设,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上,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致使农民揭竿而起,爆发农民起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隋末重要的农民起义。

(二)隋朝的灭亡。

ppt展示《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结合图片与课本叙述,学生说出几个比较重要的起义(山东长白山、翟让李密瓦岗军)。

教师总结: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举起大旗,揭开了全国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隋军,切断江都与洛阳的联系,隋炀帝被困于江都,不能控制全国,给隋朝以沉重打击,隋朝的灭亡已不可避免。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历时三十八年的隋朝统治到此便告结束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所以,治国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范文,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发展。后来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就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九

【知识与能力】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情景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本课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本课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导入新课。

大屏幕背景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由学生讲述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到古希腊就不能不提到它为后世留下的无穷无尽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奥运会和它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把竞争和友谊、冲突与和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

课文讲授。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公元前6世纪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概念、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泰戈拉命题”。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加以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3)智者学派的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隶主民主派有联系,具有进步的倾向,有的怀疑诸神的存在,有的认为政治制度由人们协约公议而产生,非神所规定,有的则反对奴隶制本身,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三、“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安排学生可以表演的小剧目:

第一幕: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第二幕: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

(1)知识目标:知道文明孕育的主要区域及各区域的文明成果,知道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探究大河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领略文化遗存感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1.重点: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早期文明孕育的区域和自然环境特征。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图册,编写学习任务单。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探究一的1、2小题,探究二表格中的前半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活动一: 猜谜游戏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猜出国家的名称

承接:据考古学家证实人类早期文明就是孕育在这些国家所在的地区。历史真的像考古学家所说的那样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来揭开人类文明孕育的奥秘。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提示猜谜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然后再从现今学生比较熟悉的国家由今推古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教学

(30分钟)

请学生打开课本103页,看前言部分,解读本课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要求)

活动二: 鸟瞰大河流域

呈现图(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

1、请学生在课本中圈出四大文明发祥地

2、观察课本图8-17,说说这些文明的发祥地在自然环境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

3、在学习任务单对应的图中填注河流的名称

承接:那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交流:

材料:据史料记载,古埃及位于尼罗河谷地势低平,周围的高山阻挡了外界的骚扰。温暖而又安定的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之后,留下了肥沃的耕地,带来一年又一年的丰收。这样古埃及文明持续了3000年,光辉灿烂,从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1)从图一中能看到哪些事物?图中人物在从事什么生产?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分解前言部分的目标描述

阅读课本完成任务单上的探究任务一,个别同学上讲台板演,填注各流域的名称。

学生读史料并思考交流问题。

知晓本课学习的主要任务,把握知识的脉络。

通过读图、填图比较直观的掌握大河流域的位置,分析自然环境的共同特点。

以分析古埃及的相关图文资料为例,由此及彼,概括归纳,理解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农耕文明出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呈现历史学家分析让学生了解判断文明的起源的依据(标志性事物)

人类文明起源包括以物化形态要素为标准和以社会形态要素为标准两种。物化形态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铜器、复杂的礼仪中心等,其中有的也隐含着社会形态因素,特别是城市。社会形态要素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组织等。

让学生比较直接知晓文明的标志有哪些,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活动三: 文明迹象大搜索

小结提升

活动四: 感悟文明

承接:这些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而源远的文化,但它们是否都一样的流长呢?现在让我们将目光停留在文明发展的今天。

承接:看到这样的结果,你最想用什么词来表达此时的感受?

小结: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灾害、入侵、内乱等)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遗憾!人类利用依赖和利用自然,创造和发展了缠烂的文明,但由于人类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和破坏,又会导致文明的衰竭。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阅读课本,完成表格的前半部分,然后组内交流有疑惑或有争议的话题。交流合作成果。

学生畅谈感受

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表格的前半部分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摄取能力。但合作探究涉及的问题较难,学生靠个人力量可能较难完成,所以安排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

通过畅谈文明发展的感受,让领略文化遗存感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课堂小结

(5分钟)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形成完整板书

学生小结

整理思路,理清脉络

把握内在联系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一

1.列举鸦片危害,描述林则徐禁烟相关史实,学会正面评价林则徐禁烟作用。

2.通过信息获取、比较、整理,区别英国发起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复述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关天培壮烈殉国事迹,解释说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4.列出《南京条约》内容,判断战争和条约的性质。通过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归纳等活动,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此段历史中华民族面临深刻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体验,初步形成历史发展危机意识。认同林则徐和关天培的报国情操,初步树立国家发展责任意识。

1.重点:区别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2.难点: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1.板块式教学设计策略。以逻辑顺畅的四大板块紧扣主题,设计教学流程。

2.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呈现直观、有说服力的史实,设计思辨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系列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3.演示讲述法。在战争概况板块中运用,省时高效。

4.学习策略:自主阅读、生生合作、探讨学习、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二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所选教学内容特点,阐释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等说明。

1.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要求叙述准确、可测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式)(略)。

2.教学过程(表格描述式)(供参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1.评价方式力求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

2.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三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教学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我国出现青铜器的时间是社会末期,社会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制造业外,商周时期的业和业也很发达。

4、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化。

5、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业,主要劳动力是。

6、思考:“动脑筋”(第26页)。

7、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第二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

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

1、依据第28页图,竞答我国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活状况。

2、解决思考题;动脑筋。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青铜器:出现时间,灿烂时期;特点是品种多、水平高、分布广。

手工业: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业发达:玉虎、玉象。

农业:“五谷”齐全;知道、、技术,使用一定量的青铜工具。

畜牧业:现在的主要家禽品种时已有,并建有,商王室有专门牧场。

认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之上的。

五、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2、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代表是()。

a.兽纹扁足鼎b.人面纹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铁器开始使用。

4、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5、我国青铜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纹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纹方鼎。

6、下列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与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在()。

a.长江三角洲b.华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主要劳动力是()。

a.奴隶b.农民c.工人d.农奴。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阅读材料后理解问题:(有兴趣同学,优先回答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历史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四

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在活动课准备过程中和活动课上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人都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价值和学习潜力,增强自信。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和“借鉴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促进学生为国家,民族强大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活动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学素养、美学素养极其各学科的整合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了解历史。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本节活动课的内容属于艺术系列,活动形式是欣赏活动课。

1,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活动课的要求,说明本次活动课分为搜集、整理和视听、表演两个阶段。

2,在学生搜集、整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对资料进行分类(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改革开放后等)进行筛选(所选的歌曲必须是与历史有关,能够反映时代的主题,具有明显历史特征的歌曲)。

3,根据全班学生的整体兴趣爱好,个人特长,性格特点,性别比例等把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使各小组确定自己的主持人,选定表演的歌曲、演员,写好歌曲的串词。(历史活动课不是历史兴趣小组,因此一般来说应是全员参与)。

4,教师在掌握6个小组活动内容的基础上,选定活动课的主持人,准备好与歌曲内容相一致的音像资料,从各方面给学生活动创造一个身临其近的活动氛围。

全员性——力争使全班学生全员参与。

兴趣性——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时代性——歌曲要反映历史的时代主题。

自主性——发挥学生“自主,自理”的作用,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倡导者。

1,各小组演出时,注意把背景音乐,词曲介绍,歌唱表演,伴舞等多种表演手段调配好,以求最佳的活动效果。

2,各个小组在表演时要针对歌曲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表演完毕后请同学回答,以增强活动的互动性,整个活动历史味要足,要歌唱历史、展现历史、感受历史、回归历史。

3,各个小组之间的节目衔接要自然、紧凑。

[教师激趣导入]你还记得幼年时学唱的歌谣吗?你知道长辈们为之动情的歌曲吗?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和着岁月的的旋律,去学唱,去欣赏昔日感人肺腑的歌曲,去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今天我们历史活动课的主题是——《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历史的天空》。

[主持人串词]岁月流失,歌声难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我国人民都创造了大量动人心旋的歌曲,重唱这些歌曲,心中涌动的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以歌编史,以情咏史更是我们今天活动课的追求。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带领大家在歌声中去回顾“五四”运动那壮烈的一幕。

[第一组学生活动]合唱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视屏准备——通过大屏幕播放“五四”运动的资料片段作为背景,屏幕上展示歌词““五四”爱国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雄鸡一鸣天下白,同声击贼贼胆悸-----”

穿插问题——1、你知道“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吗?

2、歌词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人?

3、“五四”运动的结果怎样?

4、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五四青年的什么精神?

全班活动——略。

[小组串词]五四青年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激励着,鼓舞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富强、独立而奋斗,1924年,国共两党携起手来,走上了共同反帝反封建的征程。一首国民革命歌在北伐时响彻大江南北,表达了革命者满怀信心,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请欣赏歌曲“国民革命歌”。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驾驶员年终总结(优质15篇)

    年终总结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既要看到成绩和收获,也要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年终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让

    幼儿园消防应急疏散方案及流程范文(17篇)

    编写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更加高效地使用时间和资源。如果你需要写计划书,不妨先了解一些范文,以便更好地应对。组长:副组长:成员:2.职能小组。(1

    员工培训工作方案(精选12篇)

    在制定工作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工作的目标、资源的分配以及工作的时间安排。工作方案是在一份工作计划中对工作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规划和安排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

    早餐合作协议酒店早餐合作协议(模板21篇)

    合作可以推动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促进各方的共同学习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作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甲方:乙方:双方经协商决定共同经营“酒店”

    医院健康教育小组工作计划(热门18篇)

    通过医院工作计划的制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下是一份关注患者体验和医疗质量的医院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

    队日主持词(优质23篇)

    热烈欢迎各位嘉宾莅临,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个重要的时刻。我们的目标是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反馈和建议。(活动前候场,循环播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半分钟大队委竞选演讲稿(实用22篇)

    竞选是一种为了达成个人或团体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策划。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竞选者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共鸣。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是五(3)

    银行服务心得体会总结(实用21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内在的动力和热情,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近年来,随着银行业

    初二新学期计划条(模板22篇)

    制定学期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对学习和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避免时间浪费和目标不明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期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吧。

    小学毕业班工作计划表(汇总21篇)

    工作计划表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规划和安排工作任务的实用工具。每份工作计划表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同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对于即将进入初一的小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