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

时间:2024-09-12 作者:文锋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一

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教育部日前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日常生活劳动任务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

1~2年级。

择菜、洗菜。

养金鱼、蚕等小动物。

3~4年级。

饲养鸡、鸭等家禽。

做凉拌菜、拼盘。

5~6年级。

做两三道家常菜。

如西红柿炒鸡蛋、炖骨头汤等。

7~9年级。

会对家电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二

在小学阶段,计算机教育应该教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运用的能力,把计算机能融入到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能在各科学习中运用计算机来学习、巩固、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深度。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得出的经验,谈一点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采用的教学方法。

1.精心组织教材,诱发兴趣。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可以多采用辅助教学软件和益智教学游戏等,激发其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例如在键盘练习时,刚开始学生由于好奇,每个人都会感兴趣,几节课下来,学生已失去了好奇,大多已变得无精打采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先让学生在打字练习中进行基本指法练习,当学生有一定基础时,再选用一些网上优秀的flash打字软件,这些flash软件声情并茂,画面精美,可欣赏精彩的动画、聆听优美的乐曲,直观而形象,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输入正确,电脑还会发出诸如好厉害啊、good此类表扬的语句,学生输入错误时则发出不用太着急、不慌之类鼓励性语句。学生使用后都爱不释手,这类教学辅助软件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让学变成了我要学。

2.注意语言艺术,引发兴趣。

生动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因此,如果能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我在讲计算机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时,单纯的讲输入输出设备,小学生较难理解。这时我就形象的将它们比喻为人的手和眼睛等,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又如,在教授word中的使用文本框插入竖排文字时,说: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通透着古朴典雅的韵味,我们在读时总是边看边点头,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会与我们现今文档的横排文字进行比较,从而理解了竖排文字。再如,我们在讲文件夹和文件时,可以将文件夹比作抽屉,文件比作抽屉里摆放的物品,或将文件夹比作房间,文件比作房间里的人或物品,既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在讲windows基础操作时关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

1.进入到指定位置;

2.文件新建文件夹;

3.转换输入法;

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

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确定。

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练习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的主动学习方式。例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教师上课时可先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幅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

(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

(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

(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

(4)给自选图形添色;

(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

(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

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使其探索和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增强了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实现了使学生去主动的求知,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由被动转成了主动。

2.教学联系实际。

像高年级《汉字输入》这部分内容,教材本身内容是比较单一的,因而不易吸引学生,故此,我就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教学任务,例如,叫学生给自己最喜爱的老师写封信,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亲人或朋友的描述作文等,且叫他们把自己的优秀作品都保存在自己设立的文件夹中,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生练习汉字输入的教学目地,同时又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间的距离。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不单把所学与现实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教学条理非常的清晰,学生们学起来也就比较的感兴趣,好多同学都把平时不愿跟父母或老师说的心理话输入了电脑,有的也因电脑提高了对作文的喜爱程度,学生自己又切身的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实用。

总之,做为一名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依据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应由原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将会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总结,尽力找到一种更佳、更有效的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内部驱动力,使学生能至始至终愉快的学习,使教学效率不断地得到提高。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三

1.第一学段(1-2年级),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的整理与清洗,关心照顾身边动植物,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在劳动中遵守纪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初步的劳动安全意识。

2.第二学段(3-4年级),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活动。

3.第三学段(5-6年级),认识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体会普通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掌握家庭中卫生清洁、整理收纳等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制作简单的家常餐,具有食品安全意识,初步具有家庭责任感。

4.第四学段(7-9年级),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庭清洁、烹饪、居家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的劳动过程。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合作能力。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四

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眼中,劳动教育及劳动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大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素养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意义,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第一、劳动帮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首先,可以通过学习与劳动相结合,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可以利用劳动发展儿童的才能和爱好。对某一种劳动的共同热爱有利于把学生聚集到这个或那个集体里去。在整个过程当中,要着重培养那些天赋还没有显著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才能和爱好。

第二、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师在校的所有行为对学生都是教育,其中也包括必要的体力劳动。学校应当教会学生懂得敬重劳动和劳动者,而不是鄙视劳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

第三、生活的真正幸福来源于劳动。

没有劳动就谈不上真正的幸福。幸福来源于劳动,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领悟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和文化的财富是与他参加的劳动有直接联系的。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期盼不劳而获、少劳多得都是病态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为了在校内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就应该致力于形成有效的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因势利导地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五

劳动让我们更强健、更坚韧、更勤劳,让我们更加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加倍珍惜别人的成果……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同时也体验了劳动的乐趣,体会了劳动的真正意义。

劳动创造最光荣,期待孩子们“做中学”“学中做”,在一堂堂劳动课程中实现知行合一、学创融通,让劳动教育在成长的“土壤”里扎根萌芽、开花结果。

研读新课标,赋能新课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开展新时代劳动课程的里程碑事件,教师要精准把握各部分的关键点,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新课标,不断修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达成各学段的劳动素养要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理解教育内涵。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之一是劳动观念,是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劳动素养主要还包括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为了落实劳动课程建设,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育人导向;2。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3。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4。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5。注重综合评价;6。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立德树人,劳动为先”,劳动是道德臻于完善的源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崇尚劳动、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以劳树德,让学生通过劳动切身感受美好的生活需要双手来创造,自觉形成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劳动的思想,培养爱劳动、懂感恩、重节俭、勤奋斗、讲团结、乐奉献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锤炼其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胸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就定能在未来教育中,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落实到位,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我和我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劳动课程,我将和我的同事们一道开好劳动课。更希望每一位太行学子都能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六

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在线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的同时与小组学员一起学习、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培训,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培训共分十个模块,模块1:培训准备;模块2: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模块3:选择教学用的媒体;模块4: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5: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模块6: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模块8: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模块9:体验单元教学设计;模块10:培训的总结与提高。

在学习中,让我感受到:

1、压力大,高密度的培训任务及大量的培训作业,全新的培训平台感受至深,以前从没有过的这种培训模式,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原则,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参与,而且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并上报中央电教馆审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考试资格。迫使我们拿出十分的精力来学习这门适应未来教育的必须掌握的技术能力,并且从中受益非浅。

2、在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学习让我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应激烈的竞争。

3、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像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在现今的现代化教学中经常使用,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4、本次的`学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本次学习重要的不是学技能,学模式,而是学一种思想,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思想,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注重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学员的头脑,从而达到使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5、培训过程中,有许多非常精彩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案例,通过和小组老师们一起“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与分析,更加深化了对这些案例中渗透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认识。

6、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现代新型教育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方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单元教学设计”和“主题式教学设计”,安全打破了我们以前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是围绕某个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

对我来说通过学习探讨、交流,收获颇大。平时也爱好上网的我对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慢慢积累了很多,实践是关键。到现在我对教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知道的可以说是少之甚少。我希望接下来的实践中要把所学到的知识,牢牢掌握并运用到教学中和生活中,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启迪,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自己的教学。

最后我要感谢培训老师,他们的讲解令人信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并肩负起主讲教师的责任,引领我的同事走向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自己能力的大潮中。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七

十年课改,我们的课堂发生着历史的巨变。传承与创新,认同与质疑,反思与觉醒,探索与挑战,都在这十年聚焦、跌宕……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2011(修订版)的基础上再次新鲜出炉,扑面而来的课改春风的确焕发了我们释放教育的生命活力,也唤醒了内心强烈的教育探索意识。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宏观角度了解时代变化的趋势,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新的课程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旨在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同并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梳理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各数量的分布状况,发现教材中经典文化典籍内容丰富,既有诗、词、歌、赋,又有四书五经等,整体上体现了“经史子集”四部要素体系,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在选文、插图、字词教学中都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它们正在引领、传承和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风”,这一风向标也使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增强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建构小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国内小学正式全面启用后,其中的诸多传统文化内容也备受重视。那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到底有哪些传统文化内容,而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又该秉持怎样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策略,这些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也令我们工作室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同选定一个研究专题: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选编及教学策略研究。我们的研究旨在为所有语文教师开辟一个以“传统文化”为轴心的部编教材研讨氛围。我们的目标和大体思路: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创新传统文化教学策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形成文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氛围的课堂中,潜移默化的被传统文化内容的魅力所吸引,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实现传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现的转变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塑教师教学理念,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有效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立足于实践,立足于教育,从学校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利用学校语文教育这一载体,不断开展语文课程的教育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结当前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背后的原因,以现有教育理论为基础,为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实现的有效性。

为今后的教科书传统文化作品选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研究,引发教师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视,帮助教师整体掌握其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以期为今后的教科书传统文化作品选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最大程度上优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传承效果。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语文教科书只是为学生叩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此次课标研修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

作为一个教育人,我们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确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意识,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准确判断教育前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学生,让学生人人有颗中国心,且能够持续保持这份爱国情怀。

教育是艺术,更是科学,教育不是急功好利的,不能浮躁,要慢慢引导,静待花开。

“行动才有收获,坚持会有奇迹”,好的理论、思想,好的经验、体会,只有结合自身实际,一点一点、一项一项地去逐步实践、修正、再实践、再修正,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适时的培训比埋头苦干更重要;学习理论比经验实践更重要;行进在教育的路上比成为教育家更重要。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八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1]。结合这一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才能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备出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课堂教学需求的好课[2]。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事情,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及记忆效果。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设一种和谐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感兴趣的事件或环境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形象教学法。

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理性认知,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在各个学科都得到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也不例外。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3]。首先,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教师应当精心分析教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担当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不束缚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做到赏罚分明,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学生及时地纠正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如在学习《动画自己做》一课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一个娃娃从北向南跑;两个娃娃同时同向赛跑;接力赛跑。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入手,慢慢进入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轻松愉悦地上课,又可以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三)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小学课堂中,而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更促进游戏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借助一些益智游戏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如:金头脑、拼图、成语挑战屋等,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控制鼠标、键盘,熟练掌握电脑的开启和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电脑知识基础,又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寓教于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总之,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必须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更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九

(以下为部分内容)。

烹饪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

第四学段(7~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农业生产劳动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种植和养护1~2种植物或饲养1~2种小动物;

第二学段(3~4年级)体验种蔬菜、养家禽等;

第四学段(7~9年级)开展组合盆栽、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水产养殖、稻田养殖等劳动实践等。

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方面。

第二学段(3~4年级)正确使用1~2种家庭常用小电器,如吹风机、吸尘器等,完成劳动任务。认识、了解厨具的种类和作用,正确使用厨房小家电参与家庭烹饪劳动,如用电饭煲煮饭。

第三学段(5~6年级)使用洗衣机的不同功能洗涤不同材质的衣物;使用电饭煲的蒸、煮、炖等各项功能满足食品制作的不同需求。

第四学段(7~9年级)用螺丝刀、扳手等工具对家用电器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如空调滤网的清洗,饮水机的清洗、消毒,家用电器小故障的判断与维修等。

传统工艺制作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纸工、泥工、编织等,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要求和步骤进行简单作品制作,体验传统工艺制作过程。

第二学段(3~4年级)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纸工、泥工、布艺、编织等,了解制作的技能和方法。识读简单的示意图,尝试设计简单作品,并参考规范流程进行制作。

第三学段(5~6年级)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陶艺、纸工、布艺、编织、印染、皮影、木版画等,了解其特点及发展历史,初步掌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十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本报特地约请原省泰中校长蒋建华先生写成此文,以期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对劳动课的重视。

劳动对人的身心获得全面成长至关重要。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劳动是儿童抵达未来的“通行证”。可目前我国的五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大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普遍被忽视。家庭、学校教育中“重教轻劳”,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五谷不分、不劳而获等现象较为常见。

我是在“天然的”劳动环境中长大的,孩提时代就在家做家务活儿,初中、高中阶段则是经常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高中毕业后当过半年农民,接着恰逢恢复高考。结合本人的“劳动缘”,谈谈劳动教育之于人生成长的价值。

我的小学到中学时代,就近入学,学习很轻松,文化知识要求不高,但劳动的氛围却很浓厚,劳动锻炼的时间与机会很多。

那时生产队里的劳动力及其分工分为三类:一是男劳力组(俗称“大劳力组”),负责干重体力活儿;二是妇女组,负责干轻一点、细一点的活儿;三是老龄小龄组,由年纪较大的和学生组成,干点力所能及的轻活儿。平时按所在组别劳动的时间长短分别记“工分”,年终时“按劳取酬、多劳多得”进行“决算”,参照年人均工分数,确定每户家庭是“得钱户”,还是“出钱户”。我的母亲为了多挣“工分”少“出钱”,竟加入男劳力组与“大力士们”一起干活。因此,我儿时就懂得要多干家务活儿,为母亲减轻家务负担,比如扫地、洗碗、打水、择菜、煮饭、喂猪、刷猪圈等。

上初中时,除了忙家务活外,我采猪草、扯树叶、拾粪,投给生产队里记“工分”;周日、夏忙假、秋忙假,直接参加生产队里的老龄小龄组的劳动挣“工分”,比如摘花生、扒玉米、拾麦穗、拾稻穗、捉虫子、除杂草、晒粮食等。

上高中时,学校强调“以学为主”的同时,也要“学工学农、兼学别样”。学校搞“开门办学”,人人会操作“三机一泵”,个个会装电灯,体育、艺术活动丰富,用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可谓“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在生产队里,我参加妇女组的劳动“挣工分”:种麦、剐麦、栽秧苗、割稻、栽山芋、挖花生、收玉米等。

1976年7月我高中毕业回乡,当时17周岁还差2个月(现在这个年龄的学生一般读高一),在生产队里当起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参加的是“大劳力组”,与其他男劳力一起挑粪、挑麦把、挑稻把、挑草塘泥、挑河、挖沟等,这些都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儿。数百斤的担子搁在肩上很是吃力,但只能咬咬牙、哼着劳动“号子”,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下去,一段时间后也就适应了。农忙季节,除了白天干活,还要起早摸黑开早工、开夜工,真可谓“披星戴月”“夜以继日”。

如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青少年时期,生产队里的轻活儿、重活儿、脏活儿、苦活儿、累活儿,我都干过,真正经受了劳动的“洗礼”。后来,我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劳动素养给了我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力。我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劳心劳力是一家”,也更懂得“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百日香”的道理。在教师岗位上,要想让自己优秀,必须比别人抢先一步、多走一步、多一份辛劳、多一份付出。在校长岗位上,我的切身感受是:要想让学校优秀,必须坚守信念、保持定力、矢志不渝、系统谋略、咬定目标、敢为人先、探索创新、奋力拼搏。在教育教学研究上,我的切身感受是:必须自我加压、自讨苦吃、自我“折腾”,静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边角料”时间,持之以恒,不断地“学”、不断地“思”、不断地“悟”、不断地“研”、不断地“写”。

每当回想年轻时的经历,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经受了劳动锤炼,更能领悟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情画意;更能领悟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个中滋味;更能领悟到“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深刻内涵;更能领悟到“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的哲理真谛;更能领悟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硬道理;更能领悟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高尚境界;更能领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精神伟力……劳动培育了我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境界;劳动提升了我的身体素质、增强了体力;劳动铸就了我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坚毅刚强、拼搏进取的意志与品格;劳动赐给了我向善、向好、向上的力量。

无劳动,不教育;有劳动教育,才是好教育!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十一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文档为doc格式。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十二

论文摘要: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文章通过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电工实习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揭示了特色鲜明的实习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完善的实习基地建设、多层次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实习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职业标准;电工实习;实习文化。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应用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把技术理论知识转变成现实的具体体现。电工实习是工科电气类相关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秉承学院“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笔者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基于职业标准的多维立体化的实习教学模式,效果突出。

一、与职业标准衔接,构建突出岗位能力、特色鲜明的实习课程体系。

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因此,实习教学与职业标准良好衔接、符合行业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1.服务培养方案,符合职业标准的实习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对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了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成绩考核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深入剖析和对照国家职业标准,例如:维修电工、变电一次安装工、变电二次安装工、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特种作业人员(电工作业)安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等的工作要求和条件,结合电力系统和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分项目开发实习内容,每个项目下设相关子项目,侧重于能力的训练,融入设计和创新环节。

按照以下项目来建设电工实习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电工作业安全生产技术;电力变压器、电动机安装、调试、维护;中压智能一体化设备、数字化二次回路安装、调试、维护;低压电器及控制回路自动化、低压动力控制柜安装、调试、维护;架空线路、电缆、低压配电线路技术;电工虚拟实训。制定(修改)了电工实习、二次回路实习、变电所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等大纲11部。实习中融入创新实验内容,不仅针对专业、培养方向不同,还考虑学生的特点、层次不同,整合并开发实习项目,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实习,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不需参加培训就可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2.贴近工程实际、应用性强的实习内容。

教学内容是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构成,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3]笔者按照“贴近工程实际、符合职业标准、应用及可操作性强”的原则,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组织实习教学内容。

(1)贴近工程实际,不断更新、设计实习内容。定期到现场调研,了解与实习相关的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设计实习内容,力争和工程实际无缝衔接。以交流接触器为例,几年来经历了cj10到cj20再到cjx系列型号的不断改进。为了保证实习内容贴近工程实际,笔者定期更新交流接触器及相关实习内容,同时保留部分老型号的设备,既给学生提供了最新的设备和实习内容,也提供了设备不断发展进步的案例。

(2)实习内容强调完善基本技能训练,融入设计和创新环节。教师把实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模块并提高专业性,增强实习效果。以“电工实习”为例:实习内容按照比例划分为安全教育模块、常用工具模块、仪器仪表模块、室内线路与照明模块、低压电器及其控制模块、创新实验模块。前5个模块强调的是完善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模块要求在完成各模块基本要求以后进行,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班级),提出工程实际中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工程绘图、选择设备、自主装配、联合调试等环节。各个模块即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旨在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培养职业素质,拓宽专业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科研、个别调研、创造力训练等能力。

(3)考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要求,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不同于一般的考试,鉴定考试的着眼点是考核从业者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鉴定既测量从业者技能的专业性质,又测量从业者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实习内容时就综合考虑了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考评的标准和要求。“电工实习”的内容就充分考虑了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专业的考核标准,使学生参加实习后不用参加培训就可参加“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严格教学运行管理,按照单元模块程序化运作模式组织实习教学。

单元程序化运作模式是实现实习目标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实习教学按照以下程序运行:基础教育、实操示范、学生训练、辅导答疑、文明生产、考核评分、实习总结。实习过程保证安全、严谨、有序、规范。

基础教育包括实习计划、预备;安全教育;实习任务布置与实施;实习的内容和工艺流程讲解。选用必要的挂图、教具模型、实物投影和dvd等教学课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操示范、学生训练、文明生产和辅导答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学习中操作、操作中学习,使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考核评分过程公开透明,标准一致。实习总结要翔实有效并审核存档。

1.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

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是实习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保证实习教学安全、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学校制订了电工实习安全教育制度、实习教师岗位责任制度、学生守则、电气安全操作规程、设备及工具材料安全管理制度、实习成绩管理制度、大学生创新实验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等多个有效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无线网络资源和计算机技术研发了一套实习成绩管理软件,做到无纸化记录、自动核分,成绩评定标准化、透明化,分数计算工作精确,解放了实习教师,以利于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去开发、研讨实习项目,促进实习教学。

2.与职业标准衔接,科学规划和建设实习实训平台。

(1)科学的规划。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习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硬件条件和基础。依托电力行业及装备制造业,认真分析职业标准,对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做出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确立以教学为主体,以科研提升教学,以生产促进教学,以职业培训服务社会的功能定位,规划一个电气工程专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群。该群包括:特种行业电工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技术技能实训平台;电机专业技术技能实训平台;智能电网电气设备技能实训平台;低压电器及自动化控制技能实训平台;输电线路技能实训平台;电工虚拟实训平台。为优化资源,12月,主管部门把电工实习场整合成为电气工程实训中心,并提出建设省级实训中心的目标。

(2)扎实有效的建设工作。受辽宁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资助的低压电器及其自动控制实验室(既低压电器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技能实训平台)于6月建成投入使用,实验室主设备的设计和实习项目的设置充分考虑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标准,符合电力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科研平台。受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专项资金资助的变电所设备装配调试实验室(智能电网电气设备技能实训平台),已完成方案设计和撰写技术标准,进入建设程序,预计投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低压电器虚拟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研究项目获得学院的大力支持,低压电器虚拟实验室建设已列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将替代部分实际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降低设备损耗、增加毕业生竞争优势、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教学、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实习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进实习教学。

电工实习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导向功能;凝心聚力、开启明智的教育功能;陶冶情操、修身励志的激励功能。当代大学生的思路多元化,更具跳跃性,仅仅利用课堂的灌输和说教已经十分单薄,实习文化建设将提高实习教学水平。

1.实习表层文化的建设。

该建设已在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体系的文化环境。相关的.图片、标语、警示牌、管理规章制度等平面媒介已经安装完毕并初见成效,总计完成平面展板60余块;在公共区建成多媒体视频展示平台一个,开展优秀实习成果、优秀学生操作过程展示。学生只要进入实习场地,就处在各种宣传媒介的熏陶中,促进了实习教学。

2.实习深层文化的建设。

实训中心历史悠久,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示范专科评估中学生技能获得全优的好成绩,光荣传统形成了宝贵的文化积淀。充分利用基础教育模块,对学生宣讲实训中心、学院的光辉历史,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很快进入角色;定期邀请学院优秀的校友来举办讲座,宣讲优秀的实践能力对他们成长成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实践。

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激励和辐射作用,发挥实习深层文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实训中心连续组织开展两届“电气工程专业技能大赛”,选拔电工实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竞赛,予以表彰,获奖同学可免试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李乃忠老师指导优秀学生参加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创新科研项目,张阳同学主持的“基于plc的低压双电源备自投装置开发”项目被评为优秀,他主持的“考虑数字化变电站的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科研项目也接近尾声,该同学已与云南省电力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四、结论。

本文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利用特色鲜明的实习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完善的实习基地建设、多层次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实习教学模式,改变原来教学中对学生“灌”、“压”、“束”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十三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和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和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互换性和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新问题。

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轻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征,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和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外形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功能,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和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有关互换性和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把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摘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和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有关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摘要: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新问题上笔者以为摘要: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和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和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征,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和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和应用。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和教学质量。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和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非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和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摘要: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和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和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非凡关注。

针对这一新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布置和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和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熟悉,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和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和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

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4高晓康.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m.上海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十四

混合式学习整合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融合了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本文根据《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混合式学习的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改革和探索。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增多,《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作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的前导专业课程,其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几种新的典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合《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特点,最终提出基于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

混合式学习是21世纪初期继网络化学习(e-learning)之后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认为[1],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混合式学习是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和基于高校某种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不同的教学方式、技术和资源相混合,以达到最高效的学习目的[2]。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时间、兴趣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从原来的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3]-[4]。因此,建构新的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现代通信技术》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1现状分析。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比如通信网中拥塞和流量控制、移动通信中的干扰及计算机通信中的icmp协议等,学生课上暂时听懂,课下复习的时候又会遇到难于理解的问题,由于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很难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时间一长堆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课程总评成绩偏低等现象。

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后,老师可将讲义、微课视频和常见的疑难问题解答等资料发布到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能随时查阅。更重要的是老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与学生的在线答疑或讨论,提出探究式课题让学生分组研究,完全突破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不仅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并为电子信息类其他课程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方法。且老师在选取定制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学综合设计的能力。

2.2教学设计。

2.2.1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课程内容的设计。

根据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各章知识点的特点将该课程分为基础理论型和拓展应用型两大类,根据各章知识点的难易度和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度,又将该课程分为面授型和自学型。对于基础理论型、面授型的知识,以老师的课堂面授为主,强调师生的互动;对于拓展应用型、自学型的知识,以线上互动、讨论学习为主。

2.2.2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课程课题的引入。

在《现代通信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课题研究、讨论的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讨论研究并撰写论文,这样可以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对拓展知识的探索热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对照每一章内容的特点和每个班学生的情况,给出一些问题探究式的课题,比如通信网中常用的拥塞和流量控制方法、影响移动通信质量的三大干扰的比较等,让学生在课下分组讨论研究完成,并把最终的论文报告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给老师,老师及时批改给出反馈意见,并给每位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对于完成较好的学生小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汇报答辩。这种鼓励示范效应会在学生中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其他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的教学活动。

2.2.3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老师对学习活动过程发挥的作用。

实施混合式教学活动中老师的引领、组织、监管应贯穿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组并设计讨论课题;老师在制定课题分组讨论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组,并依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设计讨论的课题。

提供必要的课程指导和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课题讨论时,老师应给出必要的技术指导,保证课题讨论的顺利开展,引导学生小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充分获取所需的知识素材。

组织汇报答辩并点评;学生小组进行课题汇报答辩时,老师应以积极鼓励和表扬为主,同时指出课题汇报过程中的存在的优缺点。

监管和检查;在整个混合式网络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定期查验进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完成自己的工作,及时组织监督小组学生相互交流,核查各自工作的完成情况。

2.3评价体系。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传统的评价体系因为涵盖学习活动的内容过少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学习过程,因此,已不再适用。我们根据课程教学活动制定新的评价体系,调整后评价体系包括:期末考试成绩(60%)、线上网络学习成绩(查阅资料的情况)(10%)、课题论文成绩(上传论文的质量及汇报答辩的质量)(10%)、分组讨论表现(10%)和平时作业成绩(10%)五大方面。

新的评价标准下,主要以学生是否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为考量,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4教学效果。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学习状况的统计等,多元化分析混合式教学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下表中对近两年来课程改革前后教学效果进行的分析对比,其中是2015年我校电信2012级72人未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2016年对我校电信2013级81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表中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在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内容设计及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是有所提高的。

3.结语。

混合式教学法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需要巧设学习任务,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完备的教学素材,及时引导学生并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这些都对老师在课程开展前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多样的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和小组成员互动讨论,并在课堂上汇报答辩,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程探索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应用为混合式教学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推广做出铺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十五

摘要:通信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优秀的高职通信技术类专业人才。立足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背景,结合通信类专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接通信类职业资格考评条件,设计了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随着通信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对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按照高职教育“五对接”指导思想,对照国家通信技术相关职业资格认定条件,结合当前通信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制定了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1]实现了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一、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培养总目标。

本专业主要服务江苏,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具备移动通信基站维护及网络规划能力,能在移动基站勘测设计、设备运行维护以及移动网络规划优化技术支持等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1.移动通信基站运行维护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移动通信基站勘测、设计、调试及日常运行维护能力,胜任移动基站勘测设计员、基站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员和基站维护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移动通信网规网优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移动通信组网、配置、调试、优化能力,能胜任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优化技术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一)移动通信基站运行维护方向。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移动基站勘测能力;具备移动基站工程制图能力;能熟练安装移动基站设备;能熟练调试移动基站设备;具备基站日常维护能力;能熟练完成基站软件升级;能熟练处理常见基站设备典型故障;具备基站故障应急处理能力。

(二)移动通信网规网优方向。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基站天线调试能力;能熟练安装无线网承载网设备;能对无线核心网容量进行规划;能熟练进行无线核心网设备配置;能熟练进行承载网容量规划;具备无线核心网数据配置及调试能力;能熟练调试承载网进行设备配置;具备独立完成网络优化流程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对接国家通信设备检验员、网络设备调试员认定条件,并结合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考核要求(hcna),制定以下专业课程体系.

(一)核心课程。

1数据通讯网络运行与维护知识点:小型对等网络的组建;ip地址配置与子网划分;中型局域网的组建;局域网的互联;广域网的实现;数据网络安全与维护。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通信;掌握小型对等网的组建方法;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熟悉局域网组建原理和方法;熟悉广域网的配置;能根据组网要求,进行组网、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

(二)核心课程。

2数字通信安装与调试知识点:数字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通信信道的类型、特点及传输特性;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能计算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能计算连续信道和无干扰离散信道的容量;能观测系统关键点信号,进行性能分析;能识别数字通信的常见码型;能进行常见的差错控制编码;熟悉同步技术。

(三)核心课程。

3移动通信设备运行与维护知识点:4g技术及系统组网;rnc硬件结构及安装;rnc数据配置;nodeb硬件结构及安装;nodeb数据配置;4g接入网维护与故障处理;4g接入网规划与优化;lte技术及系统组网。掌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掌握rnc和nodeb的硬件结构;会对rnc和nodeb进行安装;会对rnc和nodeb进行初始数据配置;会对4g接入网进行维护和排故;会对4g接入网进行网规网优;熟悉lte技术及系统组网。

(四)核心课程。

4移动通信网规与网优知识点: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掌握电波与天线工作原理及优化方法;了解直放站及其覆盖系统;掌握路测数据采集和测试工具的要求;掌握移动通信的'网络优化基础知识。能熟练操作路测数据采集和测试工具;掌握电波与天线工作原理及优化方法;能操作直放站及其覆盖系统;能进行移动通信的网络优化。

(五)核心课程。

5移动基站运行与维护知识点:基站设备的开通与调测;基站系统的运行维护;基站系统典型故障的处理。能进行基站系统的开局配置与维护;能使用基站运行维护网管软件并进行硬软件配置和版本升级;能进行电源基站相关设施、光传输相关设施和移动基站设备的日常维护,能够进行移动基站的抢修,进行典型故障的定位和排除;能进行室内分布系统的日常维护、典型故障定位和排除,能进行基站应急故障处理。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心课程考核采用过程与考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重在课程各子项目的学习效果评价,分块分段进行,主要是实践操作;考证主要是将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对接,学生在相关专业课程过程考核结束后,再通过对应职业资格理论考核,即可获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3]徐亮.人才培养规格视角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以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2(6):59-61.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十六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信息技术学科改为信息科技,信息科技课标中不仅将信息科技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还明确了算法、人工智能在课程逻辑主线中的位置,同时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性也被重点做了阐述。省教研员魏雄鹰老师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专,很好地体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那么,新课标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一、从“技术”到“科技”

新课标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从这一个名词的变化可以看到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训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培养方式重精英、重大城市,原来学校里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就是参加各种比赛的一小部分同学,因而没有办法实现素质教育,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而新课标中的“科技”导向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科技导向下培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而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新课标的实施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其覆盖面也转变为涵盖城市和农村、精英和普通的全体学生。

二、从“知识点”到“大概念”

提供多种体验来促进概念的建构和理解。

三、从“素质”到“素养”

原来的素质教育”重不同学科的知识,而“素养”重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所以新课标更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是新课标释放的一大重要信号。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得怎么样,还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教师,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为国家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这样一个高度来学习新课标,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认真学习、精心准备,将信息科技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在课堂落地,为促进全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提升贡献我们的力量。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十七

本人就读于地质矿业工程专业,本学期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的《采矿技术》课程近日结束,让我对这门课程的感受非常深刻。《采矿技术》是地质矿业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习矿业工程的同学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采矿专业中常用的诸多技术,领略到了采矿工程十分繁琐、复杂的一面,并且我们也开始理解这门课程在未来矿业行业中的应用价值。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并对这门课程的未来发展作出一些思考。

第二段:学习心得。

在学习《采矿技术》的过程中,本人切身体会到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我们学习了诸如地下采矿、长壁采矿、露天采矿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学习到矿山运输、选矿、测量等相关技术。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也认识到采矿工程的复杂性和难度。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地质、施工、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够从事矿业工程的设计和实际应用。从这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的技术和知识,这对于我的未来学习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本次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教学使用的是《采矿技术》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是对于采矿技术课程中所需要包含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的规范,它的存在对于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合理性有很大作用。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本人认为,标准的制定应该根据现实行业应用需求,注重整合行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和进行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应该注重实际应用,推广绿色无害采矿技术,以实现矿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段:对于未来矿业行业的思考。

《采矿技术》课程对于矿业行业具有极大的意义,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采矿技术交流会,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目前的矿业行业往往存在着操作不规范、技术低劣、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高端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应用,根据行业的需求重构教学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未来在矿产领域的长远发展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第五段:总结。

《采矿技术》课程是地质矿业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习矿业工程的同学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本人一方面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清楚地感受到了采矿工程的难度和复杂性。未来,矿业行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在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矿业行业的发展。

优秀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18篇)篇十八

为了丰富职业教育的层次,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和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专本衔接”就是其中手段之一,实现学生从专科到本科的有效衔接。所谓“专本衔接”是指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专科层次在校生在修读专科期间,学生个人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阶段学习和考试的一种自学考试新形式。这一举措得到了高职高专在校生及社会的欢迎,为提高专科生学历层次创造了条件。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可完成本科学业,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成本。通过自学考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也可再次选择自己喜欢的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为提升个人学历层次创造了条件。通过专本衔接学习可与区内知名本科院校衔接,共享本科教学资源,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得高职专科毕业证书和自考本科毕业证书。

一、高职高专“专本衔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参加“专本衔接”的高职高专在校生利用三个学年的时间,可以获得原本需要5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本科教育,实现了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的有机融合。然而,现实中参加“专本衔接”的考生质量并不是很高,同时也暴露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践考核成绩缺乏真实度。

“专本衔接”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分为试卷成绩部分和实践考核成绩两个部分,其中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60%左右,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而实践考核部分则是由每个主考院校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学生“专本衔接”课程自考的通过率,各主考院校或管理学生的系部在期末往往会给学生多加实践分,缺课的学生也算满勤,没交过作业也有平时成绩。在此种情形下,学生真正上课出勤率与作业完成情况的真实度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自学考试“专本衔接”的实践考核环节流于形式,收获甚微。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参加“专本衔接”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或者是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由于专业课程计划、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同,造成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背景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专业,由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如果采用大众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培养。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学生感觉上课内容枯燥无味,或者有些课程在专科时已经学过,学生无法提起兴趣,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课堂考勤管理不严,学生学习效果受影响。

部分教师对学生管理松懈,上课考勤不严格。学生上课效果差,在课堂上玩手机,甚至有部分学生经常逃课。学生的不按时上课影响了学科知识的系统形成,以至于最终影响到统考的通过率。

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高职高专“专本衔接”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中国各类学校的课堂司空见惯,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作为主体的教师讲授的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可通过提供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在实际教学中达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是一种新的突破。高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资源,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立足点,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手段,合理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首先要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那些显而易见的或利用其它教学手段就能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程内容,使用多媒体技术就显得画蛇添足了。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滥用不仅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而且还会影响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将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以及技术构造、生产过程和管理流程等,通过易于理解的、直观的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将教学设计的思想贯通到多媒体教学中,并最终能落实到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依据“专本衔接”各门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探寻本专业的多媒体技术教学特点,开发和创新本专业多媒体教学方式。

(二)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师生交流,保障教学效果。

在“专本衔接”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是在实际中,学生往往害羞而不敢当面问老师问题;而老师却会认为学生没有问题,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而网络的虚拟化功能可使教师深入学生中间,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如微信、qq群等与学生交流,在互动中教师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互动中也可以就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互动性交流可让学生避免在一些分歧较大的问题上遭遇面对面谈话的尴尬,达到师生间沟通的最佳效果。

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设自学考试相关课程的学习辅导专栏,在线交流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有效避免学生因为学习问题累积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学生通过网站学习辅导专栏浏览教师的在线答疑内容,避免了同一问题提问的重复性。教师还可以建立师生共享邮箱,把课程的教学课件或辅导资料发到共享邮箱,学生可及时下载教学内容;建立本班qq群,同学们可在群里交流学习、工作上的经验和烦恼,在节假日也会相互祝福,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发表见解,老师和学生们不仅在学习时有相互交流,还可以畅谈人生理想,培养师生感情,为创建良好学习氛围奠定基础。

(三)强化软件资源开发力度,完善软件教学环境。

软件资源环境是建立在硬件环境基础上的各种应用平台,包括各种应用管理系统、应用软件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等。如果缺乏软件资源环境的支持,硬件设施再好再全,也只是一具空壳,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软件资源的开发一直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自主开发的教学软件不多、课件制作水平不高、网络课程开发不够,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变得十分有限,高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环节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参与“专本衔接”教学管理的院校还需建立校级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充实自己的软件资源,缓解软件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首先,成立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各学科任课教师参与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小组,确定标准、结合实际、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其次,结合自主开发、网络下载、购买等多种模式,多方面多角度收集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最后,对收集到的所有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校与校之间及校内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依托网络资源共享建立优质教学团队。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资源共享已成为现代教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建设优质的教学团队对提高教师队伍教学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显得意义重大。拥有强大的师资一直是各个主考院校为之努力而且梦寐以求的,然而,由于“专本衔接”自学考试的科目众多,只凭借一个院校的师资难以达到师资队伍最优化。只有各个主考院校实现师资的共享,以同类课程或某专业为平台,重组校际优秀教学团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校际的同步授课、同步辅导和答疑,这样,可使教学成果实现优质化,既节省了教育经费开支,又使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受益,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之,由信息技术带来的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诸多变化,而且也带来了教学效果提高。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高职高专“专本衔接”课程教学的实践中,现代技术手段对“专本衔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有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不锈钢工程合同书样本范文(22篇)

    合同样本可以用于各种行业和领域,包括房地产、雇佣关系、项目合作等。请大家参考下面的合同样本,为自己的合同撰写提供思路和参考。甲方(委托单位):乙方(承建单位):

    优秀地铁上班心得体会(案例2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自我认知。下面是一些关于人生感悟和价值观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思考的启示。

    最优庐山游记读后感大全(16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内容的评价和感悟,通过写出来可以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人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

    专业医院合作科室协议(模板15篇)

    合作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团队的凝聚力。面对合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以下是一些经验总结和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甲方:北京xxxxxx有限公司

    专业银行外汇业务培训总结(通用17篇)

    银行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存款理财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一个月里,我们

    最新换届申请书(模板22篇)

    在编写申请书时,申请者需要清晰地陈述自己的目标和动机,并展示出独特的才能和潜力。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看看一些范文,了解一下如何写一份精彩的更多申请书。

    最热下学期小学教导处工作总结范文(20篇)

    通过学期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上的进步和成长。以下是一些学期工作总结的典型样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最热文明校园实践活动心得(模板22篇)

    心得体会需要真实、客观,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感受和抒发情感。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为加强我校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讲文

    实用复学选课申请书(汇总18篇)

    写作申请书时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申请书范文,但不能完全照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的优秀更多申请书范文,相信它们能为你的写作提供一

    最热假期练字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总结,更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和对未来行动的指导。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总结,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