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曼珠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心得体会可以是对一次旅行、一次读书、一次活动或者一次困惑的思考和总结。在下面,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一

宋明理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它的精髓就在于知行合一的理念。知行合一是指要使自己所知道的和所做的完全一致,既要用心去学习和理解道理,也要注重行动和实践。在笔者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行合一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本文将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知行合一的理念对自我的有利影响。

我一直以来都坚信,做一个品德高尚、价值观正确的人,关键就在于知行合一。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我们能够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知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一些奥妙。而知行合一还体现出一种极为重要的品德,那就是诚实。只有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倾泻在其中,只有在坚持自我的同时还能真正理解他人,我们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二、知行合一的理念对职业生涯的启示。

在职业发展方面,知行合一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只是沉溺于过去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中,就有可能会失去进取和创新的机会。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里,事情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一项业务的成功往往需要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市场需求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探索。只有真正了解并积极地去融入一项事业当中,我们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动力,并且不断地持续探索,推动业务的发展,从而在职业上走得更远。

社会贡献是知行合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对社会责任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有意义的行动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何种影响,并以这种影响为标准去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志愿者精神,以此来推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工作。只有在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观念的共同促进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知行合一的实践与培养。

当我们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意义后,怎么样去落实呢?实践成为了实现知行合一理念的基本条件。通过实现自己的行动和思想,我们才能够真正领会知行合一的真谛。在每个人的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如果能够尽可能贴近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想法进行创新的思考,那么知行合一就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在实际实践中,我们也要注重自己的成长和培养,通过练习、反思,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开放心态、勇于尝试的好习惯。

五、知行合一的未来展望。

在今后的发展中,制约我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可能是社会环境、个人认知不足、缺乏探究等等原因。但对于我们来说,知行合一的理念有普适的价值,它不仅是我们之前的关注点,同时也是我们将来向着目标前行的动力。我相信,在结合实际,在贴近生活的实际尝试中,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践行知行合一,走向真正有意义的成功之路。

总之,宋明理学的知行合一理念对于我们道德修养、职业生涯以及社会责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一种实现价值、追求理想的正确方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将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追求自我提升和发展。也相信这种理念必定会在我们的行动和未来成就中闪耀出更美好的光芒。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二

首段:从阐述「知行合一」的理论出发,论述其意义和作用,引出知行合一在宋明理学中的独特性,及其重要性。

宋明理学,以其「知行合一」的理论著称于世。所谓「知行合一」,指的是知识和行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知行相统一才能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达到知行合一之境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知行合一不仅对个人的修养和及人格的形成,更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段:从理论转向实践,分享自己实践「知行合一」的经历,重点强调实践中的不易,激励读者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从个人的角度,我理解知行合一,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反作用于自己的行为。在学习中我秉承了诸多的理论方法,但仅仅学习并不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收获卓越的结果。实践中,需要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自我反省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终于发现了自己在知识和行为上的追求。

三段:进一步阐述「知行合一」对个人的影响,如何使其修养更上一步,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我逐步体验到了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源于实现一个目标、获得一个成就、解决难题。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根本在于,我通过实践了解了更多知识和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根本,恰好是知识和心理的平衡所带来的心灵愉悦感,同时也加强了我的价值观和修养。

四段:探讨「知行合一」如何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从宏观角度分析其意义。

知行合一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追求,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和建设。首先,只有国家领导者理解并践行知行合一,才能够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其次,社会建设和公共事物的完成需要知行合一。社会建设必须以全体公民为中心,包括了个人和群体,他们必须在知识和行为方面保持统一。

五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鼓励读者积极实践。

总之,知行合一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智慧,是人的本质,无论在个人还是在国家和社会方面,知行合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努力将它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将知识变成人生的效力,将行动变成人生的自由,将智慧变成人生的康乐。通过实践知行合一,让我们变得更加完善和追求卓越。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三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正统。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1)先声——韩愈、李翱(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及影响。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邵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2.还可以利用课本“资料卡片”,对五子中的一两思想家(如张栽、程颐)的观点进行介绍,重点突出。五、“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和“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两目主要介绍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讲授时要启发学生对两派观点进行对比学习,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一)前一子目要向学生讲明三点: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二)后一子目要求学生掌握: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2.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用自己的体验对此予以论证。他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六、关于宋明理学的评价问题,可以向学生介绍些史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目前课本具体评价不多,只对几位著名理学家作客观叙述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理学的论评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一些学者们,对二程、朱熹、王阳明作为几位大儒,则从以下几点肯定他们的学术贡献:第一,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第二,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第三,肯定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精细和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在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上述各家不同评论,可供教师们参考。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四

事迹材料。

他从开始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协助红十字会开展人道主义工作,累计服务时间达700余小时。他做好单位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宣传志愿者奉献精神,并且带头实践公益事业。参与交通事故救援100余次,参与宣传安全避险知识10余次,参与铁路春运志愿引导服务20余次,并协同救助一突发性心脏病患者,参与儿童村助学活动8次,参与敬老院敬老活动5次,白血病患者实地考察活动30余次,参与交通引导服务2次,募捐活动1次,个人为藏区儿童捐赠衣服2箱。

作为一名志愿者,他一直坚持奉献自己的'爱、身体力行地服务社会,以“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立足岗位,服务社会,弘扬互助风尚,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一名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在志愿者奉献服务中,懂得了什么是志愿者,什么是红十字精神,体会到了“志愿付出,快了奉献”,同时也收获了无尽的感动与快了。

心得体会。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未来”,我们付出汗水收获快乐,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对自己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受助者,可能是阴霾天气中的一缕阳光,温暖了你我他。志愿服务就是奉献,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毫无保留、不求回报地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热情的双手,在奉献中收获精神上的愉悦,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五

在当前的古代文学教学中,诵读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增强高校学生的诵读能力、知识记忆能力及分析能力。

摘要:人文素养培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现要实现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改革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结合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本文分析了人文素养与古代文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提出了人文素养培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现对策。

关键词:人文素养;古代文学;关系;对策。

人文素养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之中包含着许多人文素养的内容。

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应该在大学校园内被广泛提出,因为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中,所创造并能体现自身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其中也包括重要的人文素养精神的体现。

二、人文素养培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现对策。

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完成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古代文学的学科位置,要做好学科定位就必须处理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古代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以“德育”为核心,处处彰显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教育内容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大学生健康向上动力的源泉,而古代文学则是有着五千年德育精神的宝贵教材,应该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科的正确定位。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古代文学的基本教学目标。

古代文学作为历史的产物,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文化与语言是同等重要的,它们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贡献。

每一次的教学目标设置都要包括相关文化内容的目标设计。

例如:教学《段太尉逸事状》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包括字词、语句和句子的分析探索,对全面系统的文章结构与文学艺术特色的分析;还应该包括对段太尉正直品格的人物能量分析,以及这种正直人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运用与分析。

人文素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之中的运用,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改革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提升来让学生更快地具备人文素养。

一方面,须加强对学生自学的督促、检查和辅导。

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全面的自学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够主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具备的人文内容,并将这些人文内容整理分析出来。

当然,短期之内是不能够形成完备的自学能力的,教师要在初期进行经常性的自学检查,让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另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相关的指导,师生共同掌握怎样用读书笔记进行记录,怎样进行相关读后感的书写与发表,让学生将古代文学作品之中的人文精华提炼出来。

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较为复杂的古文相关文学作品内容,往往会感到很困惑,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提出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多提问、适当讨论、注重诵读、古诗文写作练习等,并将这些内容与竞争的方式结合起来,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行动更有动力。

另外,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网络教育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悟发表到网络日志、微信等公共平台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人文素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现还需要结合实际,全面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拓展古代文学的课外学习的空间。

依据古代文学文本学习是不足的,必须尽快拓展课外文学的内容,这样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就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

例如:在教学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相关内容时,不仅需要使学生明白他的作品及所抒发的情怀,还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平台借阅相关著作评论。

之后,教师还要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将纳兰容若与李煜进行对比,更多地阅读两个人的相关作品,提出相关的评论对比思想。

另一方面,拓展教育教学内容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培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现要实现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改革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结合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龙治勇,彭琳.高职古代文学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

[2]王娟.关于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大学教育,,(4).

古代文学教学与当代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

摘要:人文素质是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常重视的教育问题。

古代文学教学重点突出的是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古代文学教师也担负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导者的重任。

增强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这也是现阶段实现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根据古代文学教学与当代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方式,希望能够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当代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古代文学教育是现阶段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学科,也是文学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基础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开设这一科目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能力,并训练学生对于古今文学的全面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这一科目的学习领悟到中国文学的精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一、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素质主要指的是人类应该具备的内在品质,以及在学识上的深厚底蕴池就是关于人的感情和价值观的存在。

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发展前景的美好追求也是人类完美人格的体现。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其中人文知识修养主要指人们在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中所吸收的知识并在其中了解到的价值观、道德观等这也是对于人类发展中理想人格的肯定。

人文精神主要指的是人类在精神方面所受到的文化熏陶,以及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追求。

以上这两点相结合就组成了人文素质。

由此可见六文素质还需要和文化学习相结合。

二、当代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民族主义情感淡化。

民族主义指的是建立在自我民族之上的、以追求民族力量不断增强和自我民族利益不断提升为基础的一种思想。

在民族主义下存在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和强大的心灵支撑。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大学生接受的事物以及自身的追求都与民族精神相背离或者缺少共同点和切合点,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的民族情感逐渐淡化启我意识较为严重。

2.个人理想与信念较为模糊。

理想信念指的是人们心里的向往与追求,是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升华体现是支配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心灵动力和引导方向。

在当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没有建立健全甚至个人理想和追求处于缺失的状态。

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人行为养成有消极作用更使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降。

3.心理综合素质欠缺。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使一个人表现出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更是一个人养成强大内心的重要保障。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难事会选择退缩池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使得大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无法形成良好的社会交际以及保持和社会步伐相协调的人生节奏。

沿用古代的文学教学方式,对于当代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理念具有极大的优势影响着当代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

首先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学教学中包含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足以让学生找到理想和奋斗目标。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包含着古代人民的生活、思维以及情感,关乎着历史发展的经验积累对于当下的社会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只有体验到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过程,才能具备深刻的人文精神才值得被历史沉淀并铭记。

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人性的美好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总结。

进行古代文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崇尚美好的事物更有利于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在我国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学中担当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学校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体学习能力。

例如提高教师的素质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及时发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潜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古代文学的学习适应现代化发展,同时使学生接受的人文素质培训受到现代文化熏陶,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就业的道路中凸显在古代文学中学到的人文素质。

所以古代文学教师在学生的文化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3]郑民,王亭.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田.卫生职业教育,2015(8):11一13.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六

《古代文学与人生》涵盖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我国文化长河中遗留下的重要的文化财富。在进行《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时,应注重明确以下几个关系:首先,《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应放在为当代文学及当代文化的服务上。教学改革中应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状况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来作为改革总体方向,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古代文学中涉及的积极思想及人生体验的感悟,提高学生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思想内涵,以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其次,《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以古代文学背后隐藏的历史及哲学作为改革的聚焦点。文学作品渗透了作者的意识形态,并反映出了当时的历史及哲学面貌,同时还兼具了较强的艺术审美属性,古代文学也不例外,其背后彰显出了浓烈的时代风貌及意识形态。例如,《孟子》,《论语》中带有较强的时代政治及哲学韵味;唐代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宋代诗词中渗透着众多哲理等。因此,《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聚焦于古代历史及哲学演变,探究古代文学与历史、社会文化、哲学思潮的关联,从而使学生的视角能够从文学作品本身拓展到更多文化层面,使其真正领悟古代文学的内涵价值。第三,《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紧密围绕文学作品这一元素,深挖作品内涵。《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合理确定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教学比重,将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核心和重点,通过让学生感悟阅读众多的古代文学素材,帮助其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干涉影响,以达到教学改革的最终效果。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在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有自身价值以及它所在时代的意义。经典历经千年甚至更久一定是经得起批评家和作家的反复解读与诠释,也是与所存在时代的政治等相磨合的。各种各样因素的变幻及排列组合,衍生出了反经典。在古代文学史上经典与反经典是相互依存的。反经典有时可能会影响经典的地位,也有可能是对经典的补充。从这一方面说它们也是辩证统一的。现如今,反经典并不是一味的“反”,不会出现旧时代的极端反经典。所以,现在我们提到经典与反经典,应该顾全古代与现代完全不同的环境,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更好地认识经典与反经典。提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我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大量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不断变化下,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在各种各样的因素下,自然而然也就衍生出了反经典文学。从某方面说,经典与反经典是相互依存,是共生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文学经典的观念,这种观念一直持续至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经典是怎么形成的',历来文学家是如何评判这些经典的,一直是文学批评的核心问题。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不同,人们对经典文学的认识及诠释是不同的,出现了“反经典”现象。毫无疑问,反经典会对经典文学的地位产生一定影响,但也会使经典延伸并得到完善,使经典更具价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反经典的方法是极端的。但是在中国古代中,人们反经典通常并不是很激烈。从这些来看,我们应该意识到经典与反经典并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问题也是当代的文化问题,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经典必定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条件不断地组合、变化渐渐就形成了经典。古代文学的经典早已深入人心。时代不同,人们心中的经典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一提到经典,我的脑海里不自觉就出现了《红楼梦》这部作品。我们常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当然还有很多,这些都是相应时代的标志,我们只能感叹时代不同,文学代表不同。经典必然有它成为经典的价值,它一定能经得起文学家的批判,历史的考验,最终会形成它的语言特色,肯定会有其他文学作品无法企及的价值。除了这些之外,经典文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有些作品价值到现在都无法说明,他们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影响深远。大家都知道,这是陶渊明的作品,他之所以能留下千古名句,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他所处的朝代不清明,他的作品大多表达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流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态度,兼有平淡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的这些情趣理想是文学弟子向往的,这些都奠定了他的经典地位。现代教育中,《论语》一直是小学课本所学的文章之一。四大名著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红楼梦》的价值我们至今没有研究出来,我国现在成立的“红学”一直没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它的内容涉及之广且语言功底深厚,里面的药方也有一定的价值。《桃花源记》语言优美,描写的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诗经》的文学价值也是相当高。这些文学经典往往有相近的地方,他们有着共同的特性。

二、反经典。

前面提到了经典与反经典相互依存,反经典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形式多样。谈起反经典,会想到李零的《丧家狗》。他在很大程度上个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历史是不可能被复制的。李零的作品从某方面来说消解了孔子身上的神圣感,可是太过主观,既有可取之处,也有过激之处,他没有全面考虑当时的社会形势。还有,我们知道《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他的经典地位是在西汉时得以确定的。很多文学家对这部作品评价很高,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也曾在《史记》中引用刘安的话高度评价屈原,赞美屈原的高尚人格。经典必然会引起争议,与此同时,扬雄第一次在文学史上提出了自己反经典的立场,作了《反离骚》,但他也非常敬佩屈原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同时他觉得屈原很可怜,很同情他的遭遇,可是对他投河自尽不赞同。扬雄对屈原的评判有赞扬也有贬低。从某种程度上说,反经典的出现是政治的需要,有时候是政治的有意推动,从而推行有利于自己的理念。

三、结语。

现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要适度运用文学,这样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古代文学经典与反经典。我们看待经典与反经典,首先要了解传统与现代环境条件的不同。我们在现代的背景下认识传统经典,要两者都考虑到,有辩证的眼光,既不能忽视古代传统下的背景又要重视现代意识。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八

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并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这些是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而且对于加深以前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并有利于学习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代的反映。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聆听教师的讲解,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搜集材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讨论可以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有些内容很抽象,有必要教师重点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二文科班。

有一定的思维基础,特别是高二政治课已经开始学哲学部分。经过前几节的学习,对儒学的发展有了相当的理解。

《四书》等历史文化典籍;《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网络;朱熹等人的传记;多媒体。

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特点,采用设置情境、联系现实等策略并且综合运用讨论,讲解等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兴趣,从而突破难点。

1、导入:提问中国古代朝代的顺序和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汉儒简单的天命观已经无法使其充分起到控制人心的作用,出现了危机,而佛教和道教也乘社会动荡之机兴起,威胁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这样可以是学生形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的基本认识。

2、理学兴起原因部分:主要通过提问分析和展示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尽量自己得出结论,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3、理学主要思想部分:根据预习的情况,让各小组学生自己归纳。讨论三个问题:理学与汉代儒学的区别;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4、理学评价部分:展示几段历史材料,让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进行讨论,辨证看待其历史影响。

5小结:让学生总结。回答什么是理学?主要观点是什么?怎么评价。

可以使学生对这节课形成整体认识。

模式:激趣探究,主动学习模式。

本课思辩性强,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九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2、隋朝:

3、唐朝: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2)朱熹的思想主张: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

这三个词都是介词。“对”“和”“对于”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能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改用“对”,如:他对(对于)集体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十分地关心。但“对”和“对于”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首先,“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当“对”含有“对待”“向”等意思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如:“老师对我就像对待她的亲生孩子一样”。“他对我说:‘你要当心啊!’”

其次,当“对”用在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如:“对事不对人。”

再次,“对”多用于口头语体,而“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合于书面语体。

“关于”是限定、揭示关联到的人或事物范围的介词,有时可跟“对于”互换。如:“关于(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意见,没有谁不同意。”

但“对”和“关于”又有明显区别:

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如:“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研究分析。”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如:“关于牵牛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如“我对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非常清楚。”不能说成:“我关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非常清楚。”

第三,“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单独作文章的题目,如:“关于人生观”“关于散文”。用“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多作状语,一般不能单独作文章的标题。

作者:魏艳琼。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一

[摘要]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一直是教与学的双重难点,但本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课标和教师用书的指导,在参考若干教学资料之后,笔者对本课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是新教材必修三中的教学难点之一,其难度笔者感觉可以归纳为“难讲,难懂,难体会”三个方面。“难讲”表现在教师本身对于宋明理学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如果不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的话,只靠教材难免有“现学现卖”之嫌;“难懂”表现在本课所包含的一些哲学思想内涵较为深刻,而学生又没有储备足够多的材料足以支撑对这些哲学观点的理解,学起来容易“找不着北”;“难体会”表现在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哲学观点距离学生太远,学生不能很好地与教材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学起来兴趣不高。

但《宋明理学》一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又是本专题的核心,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的教学思路作一粗浅的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专题整体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本专题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精华的概要讲述,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结合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2]p2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这一板块的内容,学生通过初中教材的学习,只能形成对儒学很简单的认识,甚至形成“儒学等于孔子、等于论语”等错误的认识,根本无法将儒家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联系起来,更不要谈分析其演变过程了!而在本专题学习完毕之后,还要与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三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等专题进行比较学习,更是难度的提升。

二、本课教学思路及其重要性。

《宋明理学》一课中讲授的宋代、明代理学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离学生的距离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都很遥远,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和概念。由于教材衔接的缺陷,无论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之前学过的课程中只有极个别知识点能够给本课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直接造成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资料太少甚至不掌握任何资料,使本课的学习几乎成为空中楼阁。既然本课的课标要求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p14高考考纲对于本课的要求为“宋明理学”[5]p138,所以笔者认为,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大问题:首先,如何将之前学过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与本课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其次,如何灵活运用学生现有的、十分有限的哲学理解和思辨能力,结合教师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体会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本教材的教授时间普遍是高二上半学期,而同时期政治课教授的内容是所谓的“文化领域”,基本的哲学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刚接触本课的学生好比一张白纸。白纸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从头开始为学生这幅画卷做一个好的开端,而无需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但白纸的劣势也在于此:这个开端只能凭借教师一人之力完成,由于学生没有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引导效果必然不会太好。所以,本课内容学生容易学得一头雾水,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作为本专题核心就会出现偏离,前后的知识的连续性会遭到破坏,进而严重影响到本专题的整体学习效果。

三、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标题:专题一三宋明理学。

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对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专门史这种编撰体例做到了基本适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现阶段掌握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太少,而且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尚需锻炼,由于本课内容本身的原因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理解本课的哲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列表形式加以区分。也可以各有详略,重点介绍一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同学们,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儒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呢?(生甲:春秋时期是孔子,儒学的开创者,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要求德治;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乙:战国时期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还有性善论、仁义礼智等;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还认为人应当不断学习进而把握礼)(生丙:汉代有董仲舒,主要思想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

(二)新课导入:本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三节:《宋明理学》。所谓理学,本质上还是儒学,但他是儒学发展之后的究极形态,汉代董仲舒将儒学变成了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宋明理学将儒学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推向顶峰。

来看这幅《三教图》,图中三人分别是谁?(生: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说的没错!此三人坐而论道,有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存在吗?(生:不存在,因为这三人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此图为明代丁云鹏所做,这是一幅想象作品,你们懂的。

那么这幅作品反映出的,正式本课要讲的“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

既然说《三教图》能反映出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我们能从图中看到哪些信息呢?(生:三个人分别代表三种思想,孔子代表儒家、老子代表道家、释迦牟尼代表佛教)为何作者要让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三个坐在一起呢?(生:作者认为三种思想有共同点)。

大家认为这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三个人代表三种思想,说得没错,但我要纠正的是,图中的“老子”所代表的的并非道家思想,而是道教思想;作者让这老哥仨坐一起,想说的是当时三教并存并逐渐融合的情况。

这三种思想中,儒家思想为孔子所创,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个无需多说。道教思想产生于东汉,相传为张陵所创,后来张陵在道教中被奉为张天师,道教思想脱胎于道家思想,主要讲究修身养性、炼丹服药、追求长生不老,奉老子为最高教主,称作太上老君。佛教产生于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西汉时传入我国,主要讲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追求来世幸福。三种思想在中国并存并互相影响。

(三)新课讲授:那么三教并存和理学的产生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先从魏晋时期儒学的困境说起。

一、儒学的困境与复兴。

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大家再看《三教图》中谁的位置最显眼啊?(生:孔子)为什么呢?(生:因为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不仅是当时,从汉代“独尊儒术”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儒学基本上一直是正统思想。

那么既然是正统,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为何又会陷入困境呢?(生:道教和佛教的冲击)说得好!那么这次困境是儒学发展中首次遭遇困境吗?(生:不是,这已经是历史上儒学第二次陷入困境,上一次是秦代的“焚书坑儒”)没错,然后汉代学神董仲舒让儒学原地满血复活,并且与当时的土豪汉武帝做了朋友,让儒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但是问题在于,三教并存的局面在东汉初年就已经出现,但是儒学受到严重冲击却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原因是什么?(生:佛教和道教在那个时候才流行)这里没有说到根本。我们都知道“文化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佛教和道教在魏晋时期的流行一定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依赖的是皇权的支持。东汉末年分三国,皇权被严重削弱,依赖皇权支持的儒学的权威性必然削弱。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分裂必然带来战乱,百姓在物质追求方面得不到满足必然就会追求精神满足。当时的儒家、佛教和道教,哪个能给百姓带来精神满足?显然是佛、道。有此可见,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虽然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却没有深入到百姓心中,没有成为社会信仰。佛、道两教在百姓中的快速传播使儒学失去了群众基础,所以受到严重的冲击。

唐代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此多的数量可见当时佛教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我们可以将“儒学的困境”总结为: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儒学权威性被削弱,遭受了佛、道两教的严重冲击,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儒学依旧是正统思想,众多从小读《论语》、《孟子》长大的儒生们面对这种情况,简直不能忍!所以他们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学者复兴儒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生:因为儒学的困境主要是佛、道两教造成的,所以儒学应该在理论上和佛、道两教展开辩论,扩大影响!)说得好,采用论战的方式!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生:我认为佛、道两教之所以能冲击儒学,主要是因为信徒众多,而儒学受众面太小。所以儒学要想复兴就要增加受众面,深入到百姓心中,成为社会信仰!)补充的很到位!大家别忘了那个年代读书不容易,可是当和尚、当道士与读书与否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儒学的门槛太高导致受众面太小。其实简单说就是儒、佛、道这三家在争夺用户群的问题。儒学要想复兴,就必须争取到更多的用户!

这次复兴运动从唐中期持续到北宋,咱们先说唐代。

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

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生:韩愈和李翱)韩愈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激烈的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大家有没有觉得哪里别扭?(生: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这里别扭,儒家是仁,道家是道,二者为何混为一谈?)的确别扭!但是韩愈是故意的!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生:韩愈意在用儒家的仁来压制道家的道)正解!咱们刚才说了要想复兴儒学就要争夺用户群,怎么能让用户不信道教而信儒家呢?就要让用户觉得儒家比道教好!所谓“道统”就是道的统一点,最高的道,可以理解为“桶”,儒家的“桶”可以把道教的“道”装进来!你有的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快到桶里来!(生:你才到桶里去!)(笑……)。

李翱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同样道理,孔子有“道”吗?没有,但是这里这样说是为了压制道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儒家在逐渐吸收道教的思想。

到了宋代,复兴运动走向高潮!北宋的士大夫们主要提出哪些思想?(生: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尊王攘夷”是指维护王权防范少数民族侵略,当年齐桓公就靠着这个口号当上了春秋第一任霸主!这里再提“尊王攘夷”矛头应该指向的是佛教和道教了。宋代批评唐代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有没有道理?(生:有,武则天、杨国忠、李林甫等)尤其唐玄宗强行把自己的儿媳妇改成自己的媳妇,这种乱伦行为在宋代士大夫们眼中这简直就是畜生!而唐代最后也亡于藩镇割据,藩镇是唐代设立的用来守卫边塞的特殊行政区划,大多出现在边境,藩镇的长官称“节度使”,掌握有藩镇内的军政财等大权,相当于“土皇帝”,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曾经是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引发叛乱。在宋代士大夫眼中这是不遵守君臣伦理导致的。

唐代灭亡的教训历历在目,宋代统治者当然不想重蹈覆辙,而士大夫们提出要避免分裂就要加强中央集权,就要复兴儒学,也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安定的潮流。

儒学复兴运动取得那些成果?(生: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分为逐渐形成。)忠孝、廉耻这些不正是儒家所强调的吗?所以儒学复兴运动至此取得辉煌的成果,理学也应运而生。

儒学复兴的实质是儒学也要像佛、道两家一样,不仅有官方正统地位,还要成为社会信仰,成为人们心中唯一正确的、包含宇宙万物及人间社会的信仰体系。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与唐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二者有什么共同点?(生:吸收了其他思想)很好!董仲舒改造儒学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唐代韩愈改造儒学吸收道教思想。另外一个共同点是都争取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下,无论哪种思想,必须要获得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快速发展,董仲舒和宋代士大夫们都从维护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争取了当时的统治者。

儒学复兴所需的必备的条件可以总结为:吸收其他思想使儒学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争取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儒学复兴的成果是从先秦的民间思想上升为汉代的官方正统思想再上升为宋明的社会信仰。

二、北宋五子。

方才说到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是儒学的究极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维护专制统治。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五子,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思想呢?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

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生: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周敦颐大家熟悉,《爱莲说》都学过吧!周敦颐也是一代大儒,历史上尊称为周子。周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和韩愈说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是一个道理,使儒学融合道教思想同时打击道教思想。

(生: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邵雍历史上尊称为邵子,周子和邵子都在试图用“理”来解释宇宙规律,把“理”上升为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生: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天、道、性、心这些概念大家知道就好,这里请大家注意张载开创了“气学”,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材料,主要有金木水火土五中存在形态,都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气”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而“理”就是意识。张载认为有“气”才有“理”,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书上说张载属于唯物主义的代表。

(生: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我们在遇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时常会说“天理何在”!“天理”即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守的规律,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将天理与儒家思想划了等号。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是大家熟知的一句名言,但却有“行成于思而毁于惰”的版本出现,笔者通过查找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对“随”与“惰”孰是孰非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考校后,认为“惰”是“随”之误写.

作者:林雅芳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2008“”(9)分类号:h1关键词:随惰韩愈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三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北宋五子”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四

[摘要]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一直是教与学的双重难点,但本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课标和教师用书的指导,在参考若干教学资料之后,笔者对本课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是新教材必修三中的教学难点之一,其难度笔者感觉可以归纳为“难讲,难懂,难体会”三个方面。“难讲”表现在教师本身对于宋明理学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如果不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的话,只靠教材难免有“现学现卖”之嫌;“难懂”表现在本课所包含的一些哲学思想内涵较为深刻,而学生又没有储备足够多的材料足以支撑对这些哲学观点的理解,学起来容易“找不着北”;“难体会”表现在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哲学观点距离学生太远,学生不能很好地与教材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学起来兴趣不高。

但《宋明理学》一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又是本专题的核心,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的教学思路作一粗浅的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专题整体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本专题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精华的概要讲述,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结合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2]p2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这一板块的内容,学生通过初中教材的学习,只能形成对儒学很简单的认识,甚至形成“儒学等于孔子、等于论语”等错误的认识,根本无法将儒家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联系起来,更不要谈分析其演变过程了!而在本专题学习完毕之后,还要与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三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等专题进行比较学习,更是难度的提升。

二、本课教学思路及其重要性。

《宋明理学》一课中讲授的宋代、明代理学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离学生的距离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都很遥远,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和概念。由于教材衔接的缺陷,无论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之前学过的课程中只有极个别知识点能够给本课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直接造成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资料太少甚至不掌握任何资料,使本课的学习几乎成为空中楼阁。既然本课的课标要求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p14高考考纲对于本课的要求为“宋明理学”[5]p138,所以笔者认为,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大问题:首先,如何将之前学过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与本课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其次,如何灵活运用学生现有的、十分有限的哲学理解和思辨能力,结合教师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体会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本教材的教授时间普遍是高二上半学期,而同时期政治课教授的内容是所谓的“文化领域”,基本的哲学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刚接触本课的学生好比一张白纸。白纸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从头开始为学生这幅画卷做一个好的开端,而无需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但白纸的劣势也在于此:这个开端只能凭借教师一人之力完成,由于学生没有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引导效果必然不会太好。所以,本课内容学生容易学得一头雾水,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作为本专题核心就会出现偏离,前后的知识的连续性会遭到破坏,进而严重影响到本专题的整体学习效果。

三、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标题:专题一三宋明理学。

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对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专门史这种编撰体例做到了基本适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现阶段掌握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太少,而且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尚需锻炼,由于本课内容本身的原因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理解本课的哲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列表形式加以区分。也可以各有详略,重点介绍一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同学们,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儒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呢?(生甲:春秋时期是孔子,儒学的开创者,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要求德治;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乙:战国时期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还有性善论、仁义礼智等;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还认为人应当不断学习进而把握礼)(生丙:汉代有董仲舒,主要思想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

(二)新课导入:本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三节:《宋明理学》。所谓理学,本质上还是儒学,但他是儒学发展之后的究极形态,汉代董仲舒将儒学变成了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宋明理学将儒学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推向顶峰。

来看这幅《三教图》,图中三人分别是谁?(生: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说的没错!此三人坐而论道,有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存在吗?(生:不存在,因为这三人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此图为明代丁云鹏所做,这是一幅想象作品,你们懂的。

那么这幅作品反映出的,正式本课要讲的“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

既然说《三教图》能反映出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我们能从图中看到哪些信息呢?(生:三个人分别代表三种思想,孔子代表儒家、老子代表道家、释迦牟尼代表佛教)为何作者要让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三个坐在一起呢?(生:作者认为三种思想有共同点)。

大家认为这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三个人代表三种思想,说得没错,但我要纠正的是,图中的“老子”所代表的的并非道家思想,而是道教思想;作者让这老哥仨坐一起,想说的是当时三教并存并逐渐融合的情况。

这三种思想中,儒家思想为孔子所创,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个无需多说。道教思想产生于东汉,相传为张陵所创,后来张陵在道教中被奉为张天师,道教思想脱胎于道家思想,主要讲究修身养性、炼丹服药、追求长生不老,奉老子为最高教主,称作太上老君。佛教产生于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西汉时传入我国,主要讲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追求来世幸福。三种思想在中国并存并互相影响。

(三)新课讲授:那么三教并存和理学的产生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先从魏晋时期儒学的困境说起。

一、儒学的困境与复兴。

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大家再看《三教图》中谁的位置最显眼啊?(生:孔子)为什么呢?(生:因为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不仅是当时,从汉代“独尊儒术”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儒学基本上一直是正统思想。

那么既然是正统,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为何又会陷入困境呢?(生:道教和佛教的冲击)说得好!那么这次困境是儒学发展中首次遭遇困境吗?(生:不是,这已经是历史上儒学第二次陷入困境,上一次是秦代的“焚书坑儒”)没错,然后汉代学神董仲舒让儒学原地满血复活,并且与当时的土豪汉武帝做了朋友,让儒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但是问题在于,三教并存的局面在东汉初年就已经出现,但是儒学受到严重冲击却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原因是什么?(生:佛教和道教在那个时候才流行)这里没有说到根本。我们都知道“文化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佛教和道教在魏晋时期的流行一定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依赖的是皇权的支持。东汉末年分三国,皇权被严重削弱,依赖皇权支持的儒学的权威性必然削弱。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分裂必然带来战乱,百姓在物质追求方面得不到满足必然就会追求精神满足。当时的儒家、佛教和道教,哪个能给百姓带来精神满足?显然是佛、道。有此可见,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虽然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却没有深入到百姓心中,没有成为社会信仰。佛、道两教在百姓中的快速传播使儒学失去了群众基础,所以受到严重的冲击。

唐代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此多的数量可见当时佛教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我们可以将“儒学的困境”总结为: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儒学权威性被削弱,遭受了佛、道两教的严重冲击,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儒学依旧是正统思想,众多从小读《论语》、《孟子》长大的儒生们面对这种情况,简直不能忍!所以他们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学者复兴儒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生:因为儒学的困境主要是佛、道两教造成的,所以儒学应该在理论上和佛、道两教展开辩论,扩大影响!)说得好,采用论战的方式!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生:我认为佛、道两教之所以能冲击儒学,主要是因为信徒众多,而儒学受众面太小。所以儒学要想复兴就要增加受众面,深入到百姓心中,成为社会信仰!)补充的很到位!大家别忘了那个年代读书不容易,可是当和尚、当道士与读书与否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儒学的门槛太高导致受众面太小。其实简单说就是儒、佛、道这三家在争夺用户群的问题。儒学要想复兴,就必须争取到更多的用户!

这次复兴运动从唐中期持续到北宋,咱们先说唐代。

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

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生:韩愈和李翱)韩愈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激烈的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大家有没有觉得哪里别扭?(生: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这里别扭,儒家是仁,道家是道,二者为何混为一谈?)的确别扭!但是韩愈是故意的!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生:韩愈意在用儒家的仁来压制道家的道)正解!咱们刚才说了要想复兴儒学就要争夺用户群,怎么能让用户不信道教而信儒家呢?就要让用户觉得儒家比道教好!所谓“道统”就是道的统一点,最高的道,可以理解为“桶”,儒家的“桶”可以把道教的“道”装进来!你有的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快到桶里来!(生:你才到桶里去!)(笑……)。

李翱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同样道理,孔子有“道”吗?没有,但是这里这样说是为了压制道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儒家在逐渐吸收道教的思想。

到了宋代,复兴运动走向高潮!北宋的士大夫们主要提出哪些思想?(生: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尊王攘夷”是指维护王权防范少数民族侵略,当年齐桓公就靠着这个口号当上了春秋第一任霸主!这里再提“尊王攘夷”矛头应该指向的是佛教和道教了。宋代批评唐代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有没有道理?(生:有,武则天、杨国忠、李林甫等)尤其唐玄宗强行把自己的儿媳妇改成自己的媳妇,这种乱伦行为在宋代士大夫们眼中这简直就是畜生!而唐代最后也亡于藩镇割据,藩镇是唐代设立的用来守卫边塞的特殊行政区划,大多出现在边境,藩镇的长官称“节度使”,掌握有藩镇内的军政财等大权,相当于“土皇帝”,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曾经是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引发叛乱。在宋代士大夫眼中这是不遵守君臣伦理导致的。

唐代灭亡的教训历历在目,宋代统治者当然不想重蹈覆辙,而士大夫们提出要避免分裂就要加强中央集权,就要复兴儒学,也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安定的潮流。

儒学复兴运动取得那些成果?(生: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分为逐渐形成。)忠孝、廉耻这些不正是儒家所强调的吗?所以儒学复兴运动至此取得辉煌的成果,理学也应运而生。

儒学复兴的实质是儒学也要像佛、道两家一样,不仅有官方正统地位,还要成为社会信仰,成为人们心中唯一正确的、包含宇宙万物及人间社会的信仰体系。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与唐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二者有什么共同点?(生:吸收了其他思想)很好!董仲舒改造儒学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唐代韩愈改造儒学吸收道教思想。另外一个共同点是都争取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下,无论哪种思想,必须要获得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快速发展,董仲舒和宋代士大夫们都从维护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争取了当时的统治者。

儒学复兴所需的必备的条件可以总结为:吸收其他思想使儒学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争取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儒学复兴的成果是从先秦的民间思想上升为汉代的官方正统思想再上升为宋明的社会信仰。

二、北宋五子。

方才说到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是儒学的究极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维护专制统治。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五子,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思想呢?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

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生: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周敦颐大家熟悉,《爱莲说》都学过吧!周敦颐也是一代大儒,历史上尊称为周子。周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和韩愈说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是一个道理,使儒学融合道教思想同时打击道教思想。

(生: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邵雍历史上尊称为邵子,周子和邵子都在试图用“理”来解释宇宙规律,把“理”上升为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生: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天、道、性、心这些概念大家知道就好,这里请大家注意张载开创了“气学”,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材料,主要有金木水火土五中存在形态,都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气”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而“理”就是意识。张载认为有“气”才有“理”,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书上说张载属于唯物主义的代表。

(生: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我们在遇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时常会说“天理何在”!“天理”即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守的规律,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将天理与儒家思想划了等号。

最优宋明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五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思辨性最强、体系最完整、最具现代哲学意味的一次哲学思潮。宋明理学的兴起迎合了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历史趋势和唐宋以来社会对儒学复兴和儒家伦理道德权威的重建的历史要求,对宋明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重建伦理道德权威的两种思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本文试从历史角度考察宋明理学的兴起原因,并以朱陆之辩为切入点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宋明理学(又称宋明道学)的兴起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它一方面迎合了唐宋以来混乱的社会局面和思想状态对儒学复兴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回应了佛道两教对传统儒学社会地位的冲击。理学的兴起与迅速发展给宋明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主题是重建儒家伦理道德在社会思想界的宗元地位。在这个主题下理学内部存在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种发展思路。两种思路宗旨虽同,而在方法上却产生了分歧。朱陆之辩正是此两种思路的一次全面较量。

8世纪末至9世纪初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本来十分强盛的唐王朝开始衰落,各地拥兵自重的藩镇形成了枝大于干的局面。这种政治权威失重的状态又连锁地引起了社会思想界的混乱:传统儒家伦理规范好像失去了对社会思想控制的主动权,失去了往日不言而喻的权威。这种思想混乱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北宋初期。10世纪60年代后,经过南杀北伐,北宋政府大体上恢复了中国统一的局面。然而经历了长时间的混乱无序状态,社会思想却很难一下子就回到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就给儒学的复兴提供了历史契机。

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和冲击是宋明理学兴起的另一重要原因。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在与儒家的冲突、协调与适应过程中一直在侵蚀着主流儒学的领地。佛教在南北朝之后中国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至六祖慧能顿悟派禅宗取得胜利时它已在中国思想界稳稳地扎下了根。虽然中国化的佛教吸收了大量的儒家思想与术语去迎合中国民众的心理,但其出世的宗旨仍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去千里。与此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开始依附经典和借用佛教的一些术语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唐王朝时期一度还被尊为国教。佛道这样的广泛流行和中央的一再亲近佛道的行为无疑给保守的儒家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儒学已经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了,否则就难以继续生存。

以上两个因素都是宋明理学兴起的外在原因,而由此引发的重建儒家伦理道德权威的要求才是推动儒学变革的内在动力。自两汉以来,尽管儒学一直经历了重重磨难和数次改头换面,但其社会伦理道德宗元的地位却是愈加巩固。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国家、社会权威建立的思想基础。儒家的价值规范、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化形式化的礼学体系一直是不容置疑的。而在唐宋时期由于思想混乱和佛道流行却导致了人们开始对传统儒家缺少系统的本体论证支持的方法论思想产生了怀疑。而传统儒学面对怀疑情绪却无从应对。问题摆在了宋明知识分子面前:怎样消除人们心中的疑问去恢复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权威?解决问题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对传统的伦理规范和观念进行系统化地论证。宋明的思想者勇敢地担负起了重建时代精神、重新构筑人们伦理价值世界的重任,理学应运而生了。

二、理学要解决之中心问题――重建伦理道德的宗元地位。

“天人合一”思想一直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天人相通,由天道而及人性正是儒家发展其伦理道德的思路:由天道的不证自明而及于人性本善的不证自明,从而至于伦理道德规范的不证自明。但是在儒家学说的发展史上,关于“性与天道”的论证一直相当薄弱,对道德学说所依据的终极真理的论证十分稀少,有的只是只言片语和浅尝辄止。伦理道德学说的合理性其实需要一种可以言说的系统理论和价值基础的支持,可历史上儒者一直把它作为现实的肯定的'不证自明的价值基础。但是当它受到外来的佛道两教及其他思想的冲击时,儒者却拿不出更好的理论去解释“为什么是不可论证的真理”时,人们就会怀疑其可靠性:凭什么道德是社会价值的唯一尺度?失去了稳定知识判断前提和价值基础的人就会追问反思。这种追问反思曾经给佛道留下了生存空间,使得关于终极真理的论述和关于人性本原的论证成了儒者十分尴尬而其他思想十分活跃的领地。

这种追问与反思也是儒学复兴和权威重建的起点。从中唐韩愈李翱的“道统论”、“复性说”的提出一直到北宋五子再到朱熹陆九渊,儒家学者一直试图在思路上超越道德与秩序,追问其背后的根源。他们重新诠释了“性与天道”的问题,引入了许多佛道思想资源,对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基础给予了系统的本体论证和方法论证。宋儒逐渐地确立和明确了“性”、“理”、“心”、“情”等一整套观念,核心是将过去合理性的依据从“天”转向“人”,把人的本性“善”作为不证自明的本原与“天道”相通,确立一种贯通天人的绝对真理,从而恢复伦理道德学说的形而上地位。宋儒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周密的论证,但理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内部也出现了论争。

三、理学发展中的两种思路。

其实在宋明理学诞生之初其内部就一直存在着争论。被公认为是理学奠基人的二程兄弟的思想就各自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思路。程颢从孟子思想中阐发了“仁”的观念,推崇“吾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在他看来,人必须了解到人与万物本原为一的道理,然后他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这个“理”放在心中,就会诚实地遵从这个道理。而程颐则通过《易传》发挥了“理”的概念。他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外在的超越的“天理”,人们需要身体力行地去体会从而践行这个外在的“理”。两兄弟看似细微的差别却成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分歧的开端。

真正把“理”和“心”的区别发展到极致的是朱熹和陆九渊。淳熙三年(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兄弟在江西上饶鹅湖寺展开了一场辩论,这就是有名的“鹅湖之会”。朱陆二人的分歧在辩论中全面爆发。正如与会的朱亨道在《象山年谱》中所言:“鹅湖之会,谈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1]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辩论不欢而散。朱亨道之言的确涉及了朱陆二人在教人修养方法上的分歧。而在此背后却隐藏着程朱与陆王两种思路的全部差异。

相关范文推荐

    精选大数据课程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理所学,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共同进步。通过这次经历,我认识到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审视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

    最热单位授权书委托书(模板17篇)

    通过授权委托,我们可以放心将自己的事务交给可信任的人处理。授权委托是一种让权利和责任转变的法律行为,以下是一些委托书格式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使用。2、授权受托人

    最热学校值岗感悟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升。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分享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大学校歌是一所大学最具有代表性

    最新根鸟读后感大全(21篇)

    读后感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方式,通过写作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请大家从以下的范文中寻找灵感和启示,用心写好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少年根鸟是书中

    热门寝室使用违规电器思想报告(模板24篇)

    思想是一颗种子,只有通过细心的培养和浇灌,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思想总结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观点。尊敬的老师:您

    实用保护校园环境倡议书英文(模板18篇)

    英文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英文需要不断积累词汇量,以下是一些词汇积累的方法。

    2023年企业家心得体会大全(20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过去学习和经历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和提高的指导。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那么这些精选范文会给你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第一段:引言(约200字)。在

    最优剧组拍摄心得(模板12篇)

    心得体会是对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所获得经验的一种总结和反思。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

    优质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2篇)

    工作计划范文是对工作任务进行综合整理和安排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工作计划范文的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典型范例供大

    最新创新教学模式报告(汇总18篇)

    报告范文是对某个事件、问题或研究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如果你正在为报告的写作发愁,那么不妨阅读下面的范文,相信会给你带来灵感和启示。学生到了高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