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大全10篇)

时间:2024-10-08 作者:薇儿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这是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我们都是好朋友》一课中的一个子课题。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一下几个方面: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种课型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感知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搭建活动舞台让他们去体验。课堂中无论是学生自己讲述被他人帮助的事,还是寻求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真实再现了学生们平时所遇到、所发生的生活中的点滴故事。学生们个个都讲得真情实意,是我看到了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了体验,在交流中得到了升华。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主要是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本课中首先通过“猜猜他是谁”使学生体会到同学之间是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的。再通过制作感谢卡来表达对曾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使学生的感恩情从形式上升到实践,真正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和心存对别人的感激,激发了学生对他人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良好品德。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学生在感恩环节中,活动形式比较单调,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真心实意的表达自己的谢意。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得到更真实的再现.

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放大镜是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学生对其成像习以为常!利用拍摄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的实验,能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放大镜成的像,完整的描述应该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但虚像和实像在这节书的最后才涉及到,所以设计上跟《照相机》一样,放在讲授《虚像和实像》时再进一步加以小结,所以在这节微课中就不提及了。

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学习物理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中“尝试”,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体验物理与生活、物理与自然、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的密切关联,了解生活和社会中处处有物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学习物理,首先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通过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想,甚至是异想天开的`猜想;要善于动手“尝试”,只有实践才能证明猜想或假想是否正确,也才能最终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观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感知过程中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从物理现象中获取各种各样、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原始信息,为理解物理知识提供了事实根据。因此,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多“尝试”,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动手“尝试”的好习惯,对物理的学习极为重要。

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都可以用来供学生做物理实验,如利用吃饭用的筷子和水就可以做光的折射现象的小实验等。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尝试”,既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又可以使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场地和条件。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所表现的物理知识是最直观的,给学生更多的“尝试”机会来展示自我。学生做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等,又可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做这些实验使用的器材不受限制,回家后自找材料,人人能做到;从仪器的设计和制造、实验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尝试”着完成,这都有利于他们探索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尝试”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一直以来“回归生活”是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看我多精神》一课则恰恰是把生活作为本源,将“坐、站、走”三个学生生活中经常忽略却又急待解决、纠正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可谓是贴近学生生活,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如何组织教学,开展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也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既发现了适合低年级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活动也找到了在教学实施中需要不断改进、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课堂教学后的一点收获。

千百年来“儿歌”成为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琅琅上口易于熟记,孩子们总能在不轻易间理解其内涵,所以如果能在课堂上选好、用好儿歌,让孩子们在课后也乐于去说去玩则是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发现,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正因为这一点,教学中我在对“坐”、“站”、“走”三个行为习惯的纠正中向儿童介绍了这首简短的儿歌,即:

坐如钟,挺胸膛,腿并拢,脚放平。

站立时,背挺直,头抬起,看前方。

走如风,脚步轻,收腹摆臂挺起胸。

可以说这首儿歌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清了正确“坐、站、走”的关键,对指导孩子们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孩子们在边说边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在渐渐疲劳的课堂教学中有了精神,觉得有趣,乐于参与到“玩”的氛围中,在讲清教学重点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我觉得如果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间这种“比”的精神,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实施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就利用了“比”的优势开展了不同的活动。 “比”的优势在行为训练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学生间要比一比谁的姿势最美,最标准,谁的动作最迅速,学生还要和军人、松树比一比看谁做到了“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可以说这一竞争性的教学活动让枯燥的训练增添了情趣,对课堂的组织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看来善于利用“比”的精神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我发现各种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尝试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得能力。

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我和孩子们的喜欢。这种课型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我觉得“品生”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

及时交流,升华认识。《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过后我们要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学做家务当帮手》每一活动过后我都及时辅导小组长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孩子们认识到了“妈妈(奶奶)每天给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后要听她们的话,还不乱弄脏衣服。”“衣服很难叠整齐,但是我一定要学会,再帮妈妈,让她不辛苦。”“指甲里有很多脏东西,以后我不留长指甲,还要经常洗手。”……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动,所以我建议学生把话写在“爱心卡”上回去说给家长听。

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与校园资源的作用。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试着这样做:教学《感受夏天》中我则充分利用大海这一地方便利带领学生“亲亲大自然”,然而海边的载沙行为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索性讲起载沙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有效制止这一行为,当然,一年级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写“爱护沙滩不载沙”等标语。过后就这一主题我开展了“保护大自然”的班队课,学生通过一组组照片和一段段声情并茂的解说认识到:大自然很美丽,但很脆弱。并签名表示从现在开始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爱护我们的大自然。接下来,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绿色资源带领学生定时开展“护绿”活动。教材或教参只是为我们提供个参考,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参考”努力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生命力更加旺盛。作为担任《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老师,我也在努力探索、实践,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是师教生学,进行权威性的“对子”交往,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则变成了平等的师生参与性交往。教师放下了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时,为了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先自我介绍:“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华庄中心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是你们的班主任杨老师,我们以后会在一起学习语文、品德与生活等各科知识,做各种有趣的游戏。你们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们的,你们愿意和杨老师成为好朋友吗?”一席话,师生之间的距离顿时拉近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也始终作为一位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整堂课的气氛热烈融洽,学生学得更积极了。

《品德与生活》与以往传统的思品课相比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如《我们的校园》一课我就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方式。参观时,我根据学校实际设计了几条不同的参观路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分组开展参观活动。在参观校园过程中,我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适当的记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从不同角度思考、观察,思维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生们在表达校园中自己喜欢的地方时用了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方法,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加深了对学校的认识。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是通过一两个生动的故事或事例来传授一个道德观点。尽管这些故事大都是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但这些事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同于直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品德与生活》扫除了空洞说教,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有了亲身实践的体验,使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像《盼盼迟到了》、《上学路上》等课文都可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将自我融入情境,自觉地生情,潜移默化地移情,达到自悟的效果。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来体验,我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就开展了“坐立走比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体验,自由展示其潇洒、优雅的仪表,最后评选出班内“坐立走”小明星并颁奖。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在颁奖时,充分体验到了获得成功的喜悦。

《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的评价更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和表现,重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更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于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调机械地重复“你真棒!”“你真好!”等套语少了一份童趣,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类似颁奖、送礼物等比较生活化的激励方式却常常能掀起意想不到的高潮。在《送给新年的礼物》一课中,我就针对学生喜欢童话这一特点扮成了童话里的新年老人将准备好的有关的“小明星”证书、奖状、小奖品等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学生。送礼物时,我更关注那些“不起眼”的学生,尊重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让他们增添信心。这堂课上,每一位学生都欢欣鼓舞,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充分体验到了当“小明星”的喜悦。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一堂生动有趣、充满热情的课,能对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让教学发挥出最大效能。

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在“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前的小调查所得的信息和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信息,使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主要表现在: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已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说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生日、车牌号……”;运用数简明地表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正是在与数的“对话、沟通、交流”中,学生的数感得以有效地发展。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一个小小的教室里,学生所交流的信息既有来自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亲身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中的数;更有在菜场里、马路上、超市里、体育运动中等各种生活经历中感受过、观察过的数,从而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发展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字既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序数,还可作为一种符号代码,更有在生活中的其它广泛用处,虽然此前学生已有一定的接触和学习体会,但在本节课中把数字各方面知识加以综合,交织一起展现在课堂上,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应用性,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更能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建立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有助于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感受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我这样设计是因为正数就是学生熟悉的数,所以没有作过多地讲解,把认识负数作为教学的重点。

对于正负数的认识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优点:

1、从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呈现学生的原认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记录数据,请同学们来记录下面三组数据。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关键是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这样开放性的活动,以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为研究素材,呈现出了几种不同的记录结果,透视出学生的原认知状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新问题的研究,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又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运用了多种教学活动方式。在寻找生活中的负数教学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看天气预报,找到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含义,明确正数表示0上的温度,负数表示0下的温度,0时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其次我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让学生通过指度数明白0的重要性,越往下度数越低,为学习负数的大小作了铺垫。

不足:对教案不熟,有些语无伦次,没有关注全体学生。在观察温度计时,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在感受到负数的大小时感受得不充分,应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这样才为认识数轴做足了提前渗透。

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九

怀着新奇与忐忑的心情我上了今天第一节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对于本课的设计,我基本是以教材为载体,以活动为手段进行的。

开始是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上学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纷纷举手告诉我这是什么歌,什么意思。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的情绪也很高涨,我也放松了很多。

接下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变化,孩子们说得也很好。这时,我就随着孩子们的话题因势利导,我们进行了很多活动和情境模拟。例如:有的学生说,“我今天很高兴,但是我还不认识我的同学。”这时,我就带领学生进行活动,一起来认识我们的同学,告诉学生要与别人认识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我让孩子们从同桌开始认识,然后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的去认识自己想认识的同学。课堂中,一片其乐融融。

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就谈到了,我们发了很多新书,我就问,“你喜欢这些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它们呢?”

由于孩子们初入校门还不够适应,所以40分钟的内容没有全部完成。但我觉得这节课我们很有收获,孩子们在宽松逾越的氛围中,认识了《品德与生活》,认识了王老师,认识了自己的同学,还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好好爱护自己的的书本。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意图是正确的,但是在备学生这方面还要细致些,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整。

数字化生活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十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成长的脚印》例谈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洛舍中心学校张芬

一、案例——一堂《成长的脚印》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著名赏识教育家周弘,凭着感天动地的父爱和独特的赏识教育方法,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聋人大学生、留美博士。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学生自身充分发展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性格开朗、树立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品德与生活》课——《成长的脚印》,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把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跑步更快了。

师:是比上学期跑得更快了吧?可真是个进步生呀!

生:我变聪明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能答出来了。

师:老师也注意到你这个变化了。

生:我以前的字写得不好,现在写得好多了。

师:能把你写的字展示给大家看吗?

生:行!(孩子出示了以前和现在不同的作业本,现在的作业本上整洁、端正的字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孩子们在回答和展示中,在教师充满赏识的目光和言语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而又自信的微笑)

(这时,一个女孩子站起来了)

生:(满脸自信)老师,我会拉二胡,还得了奖呢!

师:(竖起了大拇指)呀,你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现场演奏一回给同学听听?

生:好!(生拿起二胡拉起来,二胡声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并不成调)

(下面的孩子笑了起来,孩子们议论纷纷:“拉得一点也不好。”“你拉的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女孩子停止了演奏,低下了头,不知如何是好)

师:(看着那些哄笑的孩子,亲切地说)你们笑什么?

生:(争先恐后)拉得不好,难听。

师:哦,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上来试试吧!

(在教师的“盛情”邀请下,几个孩子上齤台了。他们拿着二胡,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有的拉出怪声音,弄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才知道拉二胡可真难呀!

生:(看着最初演奏的同学)我先前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看来,你比我们棒!

(听了他的话,那个小女孩的眼睛亮了)

生:坚持下去,你的二胡一定会拉得很棒的。

(听了他的鼓励,那个小女孩笑了)

师:(面对最初演奏的小女孩)大家说得对,你今天拉得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的。(面对全班同学)让我们为她的进步鼓掌!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个小女孩在同学和教师的赞许声中,头抬得更高了)

我在课堂上始终贯穿赏识教育,关注、赏识、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跑步快了、字写得好了等细微处入手,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当孩子自信地拉二胡时遭遇尴尬,积极地创设了“试拉二胡”的情境,用我的赏识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小女孩的表情由“低下了头”到“眼睛亮了”,到“笑了”,到最后的“头抬得更高了”。同时,也使许多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使他们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课堂教学非常成功。

二、反思——有感于赏识教育

这堂品德与生活课,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一堂成功的课背后蕴含着的教师赏识教育的思维,它引导着学生认识着自我,发现着自我,培养了乐观、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引领着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觉得执教者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对赏识教育进行有效的实践:

源于对学生深深的师爱

教育是一种高尚的职业,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还要有无限的耐心和爱心,还要有发展的眼光,有诲人不倦的情怀和能识千里马的慧眼等。而这一切都源自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本堂课上,无论是我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点滴进步,还是欣赏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还是到最后课堂上孩子满脸自信的微笑,无一不是师爱作用的结果。它在孩子心中种植下希望、依赖、感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