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学习心得是一种反思和自省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实习心得案例,希望能够为实习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一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等,这些词语都使人娓娓道来,体现了知恩、报恩的美好品德。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呈多元化,在追求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感恩之心日益淡出人们生活的平衡线,欠债不还、杀害父母、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如今有些大学生对父母缺乏关怀,在校园里见老师不主动打招呼,任意践踏草地人的发展应该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一、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思想文化建设的状况。而感恩作为人类的道德品质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更要有高尚的人格。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看来,如何做人应是每个人具备的良好品质的集中体现。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在感恩教育的作用下,有利于大学生消除自私自利的心态,逐渐形成爱祖国、爱家人、爱社会和爱自然的良好心理,以致于在行为上表现为关爱他人、关心父母、爱护自然,进一步提高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意志,积淀道德素质,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这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这就决定了人的活动不仅是个人行为,更与他人、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个人的活动中,应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今社会推崇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道德理念,但是试想一下,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又怎么会给任何人伸出援助之手。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别人给予的关爱,我们用行动回赠,一句温暖的谢谢,一个感谢的眼神,都足以使人欣慰。同学间的相互关心是架起友谊的桥梁;尊教师长是做学生应有的态度;孝敬父母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是作为中国公民应有的职责而所有的这些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感恩是在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激发自己产生积极作用的自然、社会和他人所抱有的一种由衷的认可和希望回报的内心状态或行为表现。但是,当前不少大学生出现人情淡薄、人际关系功利化、漠视生命、迷失自我、破坏公物等现象已屡见不鲜,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误导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弱化
家长是儿童的首任教师,父母的言行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和道德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在温室里长大,得到父母的宠爱,甚至是溺爱,父母对于子女是无条件的奉献,而相对而言,父母却不要求子女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子女的尽孝之心;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家教观念使父母在教育方式上重智轻德,从而使子女从小不懂得体谅和尊重他人。孩子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对于子女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有些父母虽在教育上也强调要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追求名利、损人利已的行为对子女所接受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这容易导致子女逐渐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造成感恩意识的弱化甚至是缺无。
(二)学校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荒芜
学校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德才兼备品质的重要场所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学校在育人理念上重视学生文化成绩而忽视其品德水平,一味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被压缩课时,让位于专业课,道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爱祖国、爱他人、爱社会的思想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言行不一,这就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形象,造成大学生意识的混乱;学校一味的以追求学习成绩为目的,极易造成同学之间为取得优异成绩不折手段、关系冷漠的现象。因此,大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感恩意识可以说十分荒芜。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出发,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综合实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理论教育,立足实践教育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知识分子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没有同实践结合的时候,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中,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强调行为养成,实现知行统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验在道德教育过程各环节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道德认知的催化剂、主体情感的生长剂、道德信念的稳定剂。因此,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巩固和强化理论教育的成果,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在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等方面接受熏陶,使其情感得到升华,真正提高思想实现觉悟和认识能力。感恩最终目的是要使其在思想上知恩,在行为上报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开展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环保行动等来加强感恩意识,最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合一。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二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感恩观的内涵,对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如何培养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教育的措施进行多方面深入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感恩,是人类的传统美德,对人类繁衍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高度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生感恩教育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大学生感恩观的内涵
感恩是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修养,是人类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中国妇孺皆知的名言闪烁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洛克的“感恩是精神上的保障”,尼采的“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等都显示了感恩同样被西方人重视和称赞。
感恩观主要包含感恩的意识、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内容。大学生的感恩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泽,并想法报答的心理。(2)感恩方式,是指回报他人帮助的方法或途径,感恩是美德,但感恩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在不违犯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情况下施行;另外,报恩既可以回报给予自己帮助的人,也可以回报给别人和社会。(3)施恩心态,是指施恩的正确心理态度,施恩是报恩的一种方式、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施恩不要图回报,还要不使受帮助的人感到压力和自卑,伤害他人自尊。正如华罗庚所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感恩的内涵丰富而具体,全面把握感恩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观,并使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2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1家庭感恩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恩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会影响一个人感恩意识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也是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但自八十年代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家庭对学生教育中感恩意识培养日渐轻视,只片面追求孩子智力的开发、知识的学习和物质上的满足,轻视孩子的道德培养,感恩的情感教育,造成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和心理发展上失衡。如过分溺爱子女,使孩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形成孩子自小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又如传统“跳龙门”思想,在这种片面成才观下,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以考上“大学”为目标,只注重成绩,而忽视道德的培养,形成大学生道德认识上不足,很容易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缺乏感恩的情感。
2.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位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核心环节和场所,对感恩教育起着关键作用。感恩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的感恩教育是以德育教学的形式,将理性的感恩思想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感恩方面的意识、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习惯等,让其能够真正认识、内化为自己意识的一部分,并在日常生活中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但由于我国中学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滞后,即使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分数”仍是学生的命根。这种应试让学校在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道德培养,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道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高校德育教育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导致了道德教育在实践中的苍白无力。
2.3多样化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中的负面因素
在信息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相互碰撞与融合,社会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多样化社会价值观也随之产生。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三
针对初中生与家长和教师交流少、不懂得感恩等心理问题,根据永教体字[20xx]89号文件精神,我校于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五感恩”教育活动,透过“活动育人”,使全校学生学会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之恩、学会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学会感谢老师教诲之恩,学会感谢同学互助之恩,学会感谢党和社会关爱之恩。自感恩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学生对家长更体贴了、对老师更尊敬了,对社会更懂得回报了。我校“五感恩”教育活动切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现将其中的特色活动状况总结如下:
一、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创设浓厚的校园感恩教育氛围
1、特色感恩教育活动一:组织学生自觉参与“感恩行动”现场签名活动
20xx年x月x日,我校举行了“五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向全校师生宣读了《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学生自觉在横幅上签名。同学们纷纷表示学会感恩要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开始。
2、特色感恩教育活动二:各班有针对性地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20xx年x月x日下午,我校三个年级24个班分别以“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感恩学校,感谢教师”、“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育之情”、“感恩十要十不要”、“感恩十个一”等资料召开了主题班会。各班主任精心设计了主题班会活动的方案和步骤,学校感恩活动领导小组对主题班会活动的方案进行了指导和修正,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一齐加入到了主题班会活动之中。透过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以及演讲、写作、表演等多方面的潜力,还牢固树立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3、特色感恩教育活动三:组织学生设计黑板报和手抄报传递感恩的心声
20xx年x月中旬是我校“五感恩”教育活动宣传发动阶段,我校充分利用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和24个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充大力宣传“十要十不要”感恩礼仪教育资料,并将《藤田中学“五感恩”教育活动方案》张贴在教室、寝室显眼的角落。同时校团委以“感恩”为主题,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手抄报设计大赛,并将获奖手抄报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供全校师生分享。
4、特色感恩教育活动四:广播站轮流播放感恩歌曲以及感恩诗歌散文
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期间,我校要求各课任教师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仔细挖掘教学中的资料,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其中音乐教师教唱了《感恩之心》、《母亲》、《父亲》、《为了谁》等10多首感恩歌曲;广播站开设感恩专栏,天天都轮流播放感恩歌曲以及感恩诗歌散文。
5、特色感恩教育活动五:作国旗下的讲话吹响感恩活动的号角
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校隔周定一个感恩教育的资料,由校团委王春祥书记、学生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分别做国旗下的讲话。
文档为doc格式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四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感恩意识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内容,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在于“感戴”这一个体心理加工过程,即个体倾向于以感恩情绪来回应他人帮助的一种稳定、跨情境的特质性情感。感戴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许多人的努力”,更能够领悟到他人的帮助与支持,也会有更多的感戴情绪,对社会有更加积极正向的认知。相反,感戴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自身,对于社会支持的体认与感戴情绪就会较少。国内感恩教育的相关研究多以综合类大学生为对象,研究方向多从感恩教育环境、感恩文化建设、感恩教育载体等理论角度出发,对于感恩教育实操性工作模式的研究鲜有涉及,以艺术类大学生为对象的感恩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影响的是社会群体的精神层面,如果创作者本身不具备感恩品质,其作品也只能是冷漠理念的传递。目前,大学感恩教育尚未课程化,因此班级就成了此项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而班级因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也有着开展感恩教育工作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艺术类大学班级化感恩教育的模式是必要、可行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对于大学感恩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补充。本研究选用国外相关研究中较为成熟的感戴问卷,选择性别、生源、民族、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多个背景变量,以浙江某艺术高校学生为样本,考察大学生在各个背景变量上呈现的感戴特点,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感戴心理加工过程的特点,从提升个体感戴水平的角度来探索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造型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学院等四个二级分院抽取被试,共获得有效被试652名,其中男生204名,女生448名;大一学生182名,大二学生219名,大三学生150名,大四学生101名;造型专业学生220名,设计专业学生232名,建筑专业学生168名,传媒专业学生32名;汉族学生626名,少数民族学生26名;城镇学生496名,农村学生156名;独生子女416名,非独生子女236名;学生为单亲家庭的有43名,为非单亲家庭的有603名;学生干部188名,非学生干部464名;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423名,未参加过志愿者服务的学生229名。
(二)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为感戴量表(gratitudequestionnaire)。感戴问卷共6个题项,经本研究翻译、试测、修改后修订成的5个题项的中文版。每题项采用“1.极不同意”至“7.极同意”的形式分级计分,第3题反向计分,总分越高,感戴状况越好。经翻译修订后,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三)测评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测试,对回答问卷的要求进行了测前说明,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被试约在10分钟内完成问卷,对全部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经统计,大学生感戴得分的均数为34.36。经差异检验发现:在性别、年级、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几个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民族、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等四个背景变量上,感戴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感戴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来自完整家庭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的学生干部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过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不同年级学生间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大三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均高于大四学生。
四、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探索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具有这样的特点:获得社会支持多的(女生、双亲家庭学生)、有较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有助人体验的(志愿者)群体,他们的感戴水平较高,而“班级”正是个体获得社会支持、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服务他人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径。数据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进行班级化感恩教育途径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根据感戴的心理影响机制来看,感戴水平高的个体能够对现实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能够看到个人的“积极结果”来自许多人的努力,而这些正向积极的认知让个体产生更多的感恩情绪和行为。所以如何通过环境去影响个体的认知,成为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研究的落脚点。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的调研数据,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班级支持系统
数据显示,女生及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其感戴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女性在社会群体中相对弱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他人的帮助也会相对多于男性。而双亲家庭在物质与精神上所给予个体的支持也会比单亲家庭多,两个群体具备一个共性,即更多的社会支持。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应该成为班级成员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班级支持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针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群体的帮助型支持;针对有特定需求的服务型支持。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成立由教师、班委、学生组成的各类“支持小组”,独立开展工作,具体分类为:班级经济困难生支持小组,可以由班主任、生活委员、困难生代表、普通学生等几类人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掌握班级困难生的家庭情况,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为学生提供资助信息并协助申请,审批班级困难生资格申请及资助额度审定等。班级学业支持小组,由专业教师、学习委员、成绩优秀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组织班级学习经验交流;邀请教师或研究生举办读书会;针对特定课程举办师生沟通会;掌握班级后进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学业落后的原因,提供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型支持小组如:班级就业与实习信息小组,由辅导员、班委、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就业信息发布;实习岗位推荐;就业政策咨询等。班级文娱小组,由班级文体委员、特长生、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各类文娱活动的组织策划;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丰富班级课余生活等。以上是对部分“支持小组”的例举,班级可以视自身的情况来设立,鼓励班级成员根据自己某一方面所长或兴趣为大家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得到大家为他提供的资源,形成“助人自助”的班级支持系统,让每一个成员在需要时首先可以从班级——这个离自己最近的“家”里获得支持。
(二)建立“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
本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070.01),而大四学生的得分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学生干部的感戴得分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p=0.0020.01),这个结果提示我们,社会活动的增加能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随着年级的递增,社会化活动逐渐增多,从社团活动到校园文化,从行业竞赛到实习就业,学生在这些社会行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自尊,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因此,也能更多体认到他人给与的帮助。而对于大四学生的感戴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的结果,本研究分析,这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双重压力有关:每一个人都希望为自己大学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倾尽全力投入毕业创作,学生之间竞争氛围浓郁;同时,毕业生需要独立面对毕业后去向、就业单位、就业地域等人生重要选择,个体的自身价值凸显,对外界的关注力相对减弱,从而影响其感戴得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会活动对于个体感戴水平的影响。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体验人际互动、提升社会活动能力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班级是组成大学校园的独立细胞,每一项学校的举措都会折射到班级,其既要适应大环境的循环,也有完成自身的代谢,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的班级管理一般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委(3-5人)来完成,容易出现大量工作积压在少数人身上、管理权利过于集中等问题。如果将班级工作分成不同的各个板块,对应每个板块成立负责小组,每个班委负责督导1-2个小组的工作,班主任督导班委的工作。班级成员根据自身情况来申报不同的小组,双向选择,最后将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鼓励班级成员共同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个体的社会活动,提升感戴水平,又有益于形成一个民主、透明的班级氛围。
(三)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
本研究中,曾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未参与过的学生(p=0.0000.001)。这一结果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感戴特质分高的个体有更多亲社会行为;第二,助人行为、体验他人对自己的感激之情等可以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笔者认为,感戴特质的确存在个体差异,但公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也会进一步强化这种特质。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服务社会的热情,自从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称号以来,大学生公益组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个高校内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公益的重要群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班级的志愿服务氛围就有了生长的土壤。而“氛围”的营造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存在形式”,即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搭建班级志愿者活动平台,以此作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展现志愿者风采、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的载体。一个平台的生存有赖于四个重要因素,即项目、团队、宣传与发展方向。首先是项目。不同于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公益平台输出的资源主要是专业,因此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是重点。同时,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岗位。如果是长期项目,那么在项目策划时,首先考虑能发挥学生自身专业特长的长期项目,如针对特殊群体的艺术类支教服务、针对普通群体的艺术推广普及活动等。其次,团队是平台生存发展的保证。引导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学生成立核心团队并明确分工,制订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同时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支教类项目需要的教学经验、义卖类活动需要的市场活动经验等,可以通过教案展示、经验交流、资深成员带新成员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再次,有了好的项目与团队,就需要提升这个平台在班级中的知名度。志愿团队氛围的营造与宣传密不可分。面对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平台可以选择qq群、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载体,发布志愿岗位信息,招募志愿者,及时跟进最新的志愿活动动态以及展现志愿者的风采,让志愿服务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是发展方向。班级志愿服务可以有两个维度,对内以服务学生为方向,逐渐成长为“班级互助平台”,实现公益生活化;对外则以公益创业为目标,面向社会需求,寻找公益创业品牌,向公益专业化发展。
(四)开好“班会”
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完整家庭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p=0.0000.001),这说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关爱、支持与温暖也是影响其感戴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逐渐成型期,而在此过程中,其所得到的引导、关爱、支持和温暖很大程度上来自班级。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而言,班级就是他们大学生涯中的“家庭”,同学就是“兄弟姐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班级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班级是一个“大家庭”,那么班会就是重要的“家庭聚会”,其既是班级教育特有的形式,也是体现班级“家氛围”的重要载体。就像每个家庭在一年中特定的时期都会有特定家庭日一样,班会也可以结合特定节日来开展,具体分为:家庭日班会:家庭通过家庭会议来制定重大决策、举行庆祝活动。班级在重要事务决策(班委选举、活动策划、班费使用等)以及班级重大荣誉获得时,都可以通过班会让每位“家庭成员”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感恩主题的班会: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节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向父母、教师、长辈表达感激之情:如画一幅全家福,或是制作一张贺卡;或是一通问候的电话,在此过程中学习怎样表达对他人的感恩之情。温暖主题的班会:一年中总有一些节日是要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他乡的学子到了此时,总是格外思念家人。此时的班会要以温暖为主旋律,可选择踏青、烧烤、烛火晚会、厨艺大赛等轻松的形式,全班一起过节,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特殊时期班会:班级中偶尔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学生罹患重病;家中遭受重大变故;学生发生意外等。此时,正是体现班级大家庭温暖的时候,学生要承担起“家庭成员”的责任,通过班会,群策群力,为帮助他人渡过难关贡献一份力量。所谓“实践出真知”,每一个“认知”的产生必然要经过一定的心理加工过程。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任何形式的灌输都难以真正成为个体的“认知”。因此,在对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的探索中,本文始终立足于对实践形式的思考,以期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改变个体的认知,从而提升感戴水平,为感恩教育研究提供操作性建议。而针对不同年级群体的特点形成完整的感恩教育体系、量化感恩教育的实效等,都可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五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常用感恩图报一词来教育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中国古代各流派都认为将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理念育人。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则把感恩教育发挥至极致,如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而当代社会,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感恩节。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引入感恩思想迫在眉睫。
一、目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知上的缺位
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如何能产生感恩之心呢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父母过于疼爱孩子,尤其是家中有独生子女者更为甚之。凡事把孩子摆在第一位,家庭中其他成员和其他事情都必须以孩子的利益为首。学生在这种长期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获得的只有物质条件的无限满足,而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形成。以至于很多学生认为,父母为他们提供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无须感恩戴德,反而会变本加厉地索取,导致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产生并且激化。
2.感恩的想法没受到过鼓励
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感谢的时候,父母往往回答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等类似的话语。在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很多父母认为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只要取得好成绩,就是对父母付出的全部回报。长此以往,孩子感受恩德的神经就会麻木,学生头脑中潜移默化地认为父母对他的爱是应当的,无须回报的,教师再开展相关的教育,其影响力会大打折扣。
3.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父母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很容易效仿父母。一些孩子不知道感恩,根本原因还在于父母。家庭的成长环境时刻传递给孩子无限量的信息,它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往往重视学习成绩的评定,忽视了没有客观评价体系的德育教育。唯成绩论英雄成为对学生褒贬的决定因素。这种重学习成绩轻道德人伦的教育方法,是啃老族滋生的.根源,也是和谐社会中最不和谐、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1.要学会理解他人
感恩教育要始终抓住达到学生内省这条主线,将感恩教育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部分放大,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要我做好的初级阶段发展到我要我学好的高级阶段,促进学生的感恩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经常一起讨论父母和教师的辛苦与劳累、压力与待遇以及最大的人生期望等,让学生感同身受,使学生尊敬父母、老师,主动表达回报父母、老师,使学生心存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缘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帮助与彼此的承诺。在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曾经开展过一次活动:让我们来做一回账房先生,这里有一张调查问卷,关于你父母一个月挣多少钱,而你一个月要用多少钱,希望每个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让他们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且为自己的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懂得家务就是义务,不要在做家务后向父母索要报酬和奖励。爸爸、妈妈和孩子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参加社会公益植树、打扫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只空洞地讲大道理,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让学生懂得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平凡的精彩的故事。我们要相信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能获得别人的赞赏,能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六
为使学生懂得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利用各种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作一张卡片等)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
组织开展了演讲、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尊师重教”示范班等活动。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组织学生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同学,并且把最感人的事例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通过力所能及的体验活动,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同学之间友情,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4、感激国家社会关怀之恩。
开展了“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活动。一是走进敬老院活动,让学生陪老人们说话,帮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带去欢乐。
5、进行感恩意识问卷调查。
在实施阶段,共总结出以下三种既实效又可操作性方法: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中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设计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级开展演讲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创办“感恩”小报;利用学校阵地创办“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还可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收集感恩教育故事
感恩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单凭定义、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的活动。
(1)向父母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老人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学生们通过收集这些传统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走进华蓥山红色文化故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七
本站后面为你推荐更多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根据县教育局指示精神,结合我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学生实际,在活动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知行统一的原则,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同学的帮忙和社会的关爱,学会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要感恩,懂得回报他人。培养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职责感,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好处在于奉献。
一、透过感恩教育,一是使学生“知恩”。
让学生明白,在这个社会里,爱从来都是双向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父母、老师、朋友、学校和社会的恩惠。让学生懂得在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还应顾及他人的利益。培养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二是使学生学会“感恩”。要让学生明白,胸怀感恩之心是每个人都就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三是使学生善于“施恩”。让学生拥有热情、宽容的心态和不图名利的崇高精神,真心诚意去帮忙身边需要帮忙的人。
二、感恩的四个主题是:
(1)感激父母养育恩。
(2)感谢老师培育情。
(3)感恩社会关感情。
(4)感激同学帮忙情。
三、学校十分重视这次感恩教育活动,并按着方案要求,搞了以下感恩教育活动:
(一)是举办一次以“感恩”为专题的班会。
(二)是算一笔感恩帐。各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精心策划,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讲出对父母、师长、亲友的爱。透过算时间帐、金钱帐、感情帐,引导学生算一算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老师的细心教导之情、亲友的无私帮忙之谊。
(三)是办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抄报。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
(四)是做一次感恩作业。结合本班学生特长精心设计“感恩作业”。如:每周回家帮家长洗一次碗、帮父母做一次清洁卫生、为长辈倒一杯水等。
四、透过这次活动发现,好人好事多了;拾金不昧的多了;学生跟老师、家长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学校的表现更加突出了;在家更明白疼爱父母了;自理的潜力更强了;学习更加努力了;报效祖国的心更迫切了。
五、今后我校立足都要以“感恩”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感谢老师,感谢父母,感谢所有帮忙过自己的人的教育,并让他们把受教育后的体会,发表在小报上、黑板上或用我校校园广播进行播放。学校经常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各种节日等主题阵地进行感恩教育。
结合各种捐款活动,开展好处深远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扶危济困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懂得从小就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个性是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双手去帮忙,让点滴爱心汇聚成爱的洪流。最终把感恩教育活动由学校、家庭延伸到劳动人民和大自然之中去。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八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感恩意识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内容,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在于“感戴”这一个体心理加工过程,即个体倾向于以感恩情绪来回应他人帮助的一种稳定、跨情境的特质性情感。感戴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许多人的努力”,更能够领悟到他人的帮助与支持,也会有更多的感戴情绪,对社会有更加积极正向的认知。相反,感戴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自身,对于社会支持的体认与感戴情绪就会较少。国内感恩教育的相关研究多以综合类大学生为对象,研究方向多从感恩教育环境、感恩文化建设、感恩教育载体等理论角度出发,对于感恩教育实操性工作模式的研究鲜有涉及,以艺术类大学生为对象的感恩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影响的是社会群体的精神层面,如果创作者本身不具备感恩品质,其作品也只能是冷漠理念的传递。目前,大学感恩教育尚未课程化,因此班级就成了此项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而班级因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也有着开展感恩教育工作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艺术类大学班级化感恩教育的模式是必要、可行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对于大学感恩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补充。本研究选用国外相关研究中较为成熟的感戴问卷,选择性别、生源、民族、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多个背景变量,以浙江某艺术高校学生为样本,考察大学生在各个背景变量上呈现的感戴特点,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感戴心理加工过程的特点,从提升个体感戴水平的角度来探索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造型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学院等四个二级分院抽取被试,共获得有效被试652名,其中男生204名,女生448名;大一学生182名,大二学生219名,大三学生150名,大四学生101名;造型专业学生220名,设计专业学生232名,建筑专业学生168名,传媒专业学生32名;汉族学生626名,少数民族学生26名;城镇学生496名,农村学生156名;独生子女416名,非独生子女236名;学生为单亲家庭的有43名,为非单亲家庭的有603名;学生干部188名,非学生干部464名;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423名,未参加过志愿者服务的学生229名。
(二)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为感戴量表(gratitudequestionnaire)。感戴问卷共6个题项,经本研究翻译、试测、修改后修订成的5个题项的中文版。每题项采用“1.极不同意”至“7.极同意”的形式分级计分,第3题反向计分,总分越高,感戴状况越好。经翻译修订后,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三)测评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测试,对回答问卷的要求进行了测前说明,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被试约在10分钟内完成问卷,对全部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经统计,大学生感戴得分的均数为34.36。经差异检验发现:在性别、年级、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几个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民族、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等四个背景变量上,感戴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感戴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来自完整家庭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的学生干部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过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不同年级学生间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大三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均高于大四学生。
四、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探索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具有这样的特点:获得社会支持多的(女生、双亲家庭学生)、有较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有助人体验的(志愿者)群体,他们的感戴水平较高,而“班级”正是个体获得社会支持、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服务他人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径。数据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进行班级化感恩教育途径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根据感戴的心理影响机制来看,感戴水平高的个体能够对现实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能够看到个人的“积极结果”来自许多人的努力,而这些正向积极的认知让个体产生更多的感恩情绪和行为。所以如何通过环境去影响个体的认知,成为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研究的落脚点。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的调研数据,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班级支持系统
数据显示,女生及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其感戴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女性在社会群体中相对弱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他人的帮助也会相对多于男性。而双亲家庭在物质与精神上所给予个体的支持也会比单亲家庭多,两个群体具备一个共性,即更多的社会支持。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应该成为班级成员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班级支持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针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群体的帮助型支持;针对有特定需求的服务型支持。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成立由教师、班委、学生组成的各类“支持小组”,独立开展工作,具体分类为:班级经济困难生支持小组,可以由班主任、生活委员、困难生代表、普通学生等几类人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掌握班级困难生的家庭情况,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为学生提供资助信息并协助申请,审批班级困难生资格申请及资助额度审定等。班级学业支持小组,由专业教师、学习委员、成绩优秀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组织班级学习经验交流;邀请教师或研究生举办读书会;针对特定课程举办师生沟通会;掌握班级后进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学业落后的原因,提供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型支持小组如:班级就业与实习信息小组,由辅导员、班委、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就业信息发布;实习岗位推荐;就业政策咨询等。班级文娱小组,由班级文体委员、特长生、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各类文娱活动的组织策划;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丰富班级课余生活等。以上是对部分“支持小组”的例举,班级可以视自身的情况来设立,鼓励班级成员根据自己某一方面所长或兴趣为大家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得到大家为他提供的资源,形成“助人自助”的班级支持系统,让每一个成员在需要时首先可以从班级——这个离自己最近的“家”里获得支持。
(二)建立“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
本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070.01),而大四学生的得分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学生干部的感戴得分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p=0.0020.01),这个结果提示我们,社会活动的增加能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随着年级的递增,社会化活动逐渐增多,从社团活动到校园文化,从行业竞赛到实习就业,学生在这些社会行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自尊,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因此,也能更多体认到他人给与的帮助。而对于大四学生的感戴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的结果,本研究分析,这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双重压力有关:每一个人都希望为自己大学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倾尽全力投入毕业创作,学生之间竞争氛围浓郁;同时,毕业生需要独立面对毕业后去向、就业单位、就业地域等人生重要选择,个体的自身价值凸显,对外界的关注力相对减弱,从而影响其感戴得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会活动对于个体感戴水平的影响。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体验人际互动、提升社会活动能力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班级是组成大学校园的独立细胞,每一项学校的举措都会折射到班级,其既要适应大环境的循环,也有完成自身的代谢,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的班级管理一般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委(3-5人)来完成,容易出现大量工作积压在少数人身上、管理权利过于集中等问题。如果将班级工作分成不同的各个板块,对应每个板块成立负责小组,每个班委负责督导1-2个小组的工作,班主任督导班委的工作。班级成员根据自身情况来申报不同的小组,双向选择,最后将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鼓励班级成员共同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个体的社会活动,提升感戴水平,又有益于形成一个民主、透明的班级氛围。
(三)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
本研究中,曾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未参与过的学生(p=0.0000.001)。这一结果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感戴特质分高的个体有更多亲社会行为;第二,助人行为、体验他人对自己的感激之情等可以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笔者认为,感戴特质的确存在个体差异,但公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也会进一步强化这种特质。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服务社会的热情,自从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称号以来,大学生公益组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个高校内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公益的重要群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班级的志愿服务氛围就有了生长的土壤。而“氛围”的营造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存在形式”,即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搭建班级志愿者活动平台,以此作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展现志愿者风采、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的载体。一个平台的生存有赖于四个重要因素,即项目、团队、宣传与发展方向。首先是项目。不同于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公益平台输出的资源主要是专业,因此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是重点。同时,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岗位。如果是长期项目,那么在项目策划时,首先考虑能发挥学生自身专业特长的长期项目,如针对特殊群体的艺术类支教服务、针对普通群体的艺术推广普及活动等。其次,团队是平台生存发展的保证。引导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学生成立核心团队并明确分工,制订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同时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支教类项目需要的教学经验、义卖类活动需要的市场活动经验等,可以通过教案展示、经验交流、资深成员带新成员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再次,有了好的项目与团队,就需要提升这个平台在班级中的知名度。志愿团队氛围的营造与宣传密不可分。面对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平台可以选择qq群、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载体,发布志愿岗位信息,招募志愿者,及时跟进最新的志愿活动动态以及展现志愿者的风采,让志愿服务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是发展方向。班级志愿服务可以有两个维度,对内以服务学生为方向,逐渐成长为“班级互助平台”,实现公益生活化;对外则以公益创业为目标,面向社会需求,寻找公益创业品牌,向公益专业化发展。
(四)开好“班会”
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完整家庭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p=0.0000.001),这说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关爱、支持与温暖也是影响其感戴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逐渐成型期,而在此过程中,其所得到的引导、关爱、支持和温暖很大程度上来自班级。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而言,班级就是他们大学生涯中的“家庭”,同学就是“兄弟姐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班级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班级是一个“大家庭”,那么班会就是重要的“家庭聚会”,其既是班级教育特有的形式,也是体现班级“家氛围”的重要载体。就像每个家庭在一年中特定的时期都会有特定家庭日一样,班会也可以结合特定节日来开展,具体分为:家庭日班会:家庭通过家庭会议来制定重大决策、举行庆祝活动。班级在重要事务决策(班委选举、活动策划、班费使用等)以及班级重大荣誉获得时,都可以通过班会让每位“家庭成员”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感恩主题的班会: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节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向父母、教师、长辈表达感激之情:如画一幅全家福,或是制作一张贺卡;或是一通问候的电话,在此过程中学习怎样表达对他人的感恩之情。温暖主题的班会:一年中总有一些节日是要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他乡的学子到了此时,总是格外思念家人。此时的班会要以温暖为主旋律,可选择踏青、烧烤、烛火晚会、厨艺大赛等轻松的形式,全班一起过节,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特殊时期班会:班级中偶尔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学生罹患重病;家中遭受重大变故;学生发生意外等。此时,正是体现班级大家庭温暖的时候,学生要承担起“家庭成员”的责任,通过班会,群策群力,为帮助他人渡过难关贡献一份力量。所谓“实践出真知”,每一个“认知”的产生必然要经过一定的心理加工过程。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任何形式的灌输都难以真正成为个体的“认知”。因此,在对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的探索中,本文始终立足于对实践形式的思考,以期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改变个体的认知,从而提升感戴水平,为感恩教育研究提供操作性建议。而针对不同年级群体的特点形成完整的感恩教育体系、量化感恩教育的实效等,都可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九
在当今社会,新时代下中国不停的发展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溺爱有加。而孩子自己也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老师的教诲都是理所当然。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我班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运用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的策略,让孩子找回感恩的心,领悟生命与成长的真谛。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为了让我校全体同学心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面对生活,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一、达到了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学生知道了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关心他人、知恩图报。使学生树立起了感恩之心,使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恩,更使学生把这种爱化作博爱,能够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学生几乎能够时时、事事、处处心存感恩,使家庭充满和谐、充满爱心、充满希望。
二、内容与形式
1、从班会入手,开展了感恩父母教育。
结合实际,我班召开了主题班会。班会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同学们表达了自己如何与父母交流感情。感恩教育活动总结。班会进行的很成功,同学们各抒己见,争相举手表达自己如何向父母感恩。这折射出了学生对家长的关心和感激。
2、从实践体验入手,开展了父母感恩教育。
从五月开始,我班通过主题班会向学生进行了全员发动,公布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内容。让全班同学从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开展了“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少先队员义务劳动”“给父母讲故事、送礼物”等活动,通过让学生写体会、写信等,筑起了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心灵之桥。
3、从读书收集资料入手,开展了感恩父母教育。让学生收集了部分名言、警句等进行交流、熟读、背诵、理解,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
4、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
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让孩子们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我让孩子们把在家中的感恩行动记录下来,比如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
5、墙报“感恩的心”
适逢五月的母亲节,我给班里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人做一份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抄报。周末回来时,孩子们给了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他们做的手抄报特别漂亮,内容丰富,将对别人的感激之情表现得很充分。对于这些感恩的手抄报,我们在班级内部进行了评奖。同学们都很高兴。一方面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同学们彼此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了解,同学关系也更加融洽。
我们的感恩教育活动就此就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感恩教育仍在继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旨在唤醒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获得的一切并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争取,还有许多人在背后奉献。对于给你付出的人和事,你都要永远记住并准备回报。感恩意识不只是简单的回报长辈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在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有主流地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动人诗句表明我们是懂得感恩的民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你生命中的拥有,感恩你身边的人,感恩你所有的所有。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十
感恩要从我们的身边做起,从感恩我们的社会、父母,老师、同学、开始。因此,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
1、“对父母的五个一”感恩活动,各班利用班会召开“送给母亲一份爱”主题班会,各班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让同学们畅想如何表达儿女对母亲的浓浓深情和真挚的反哺之情。
2、以“感恩老师”为主题,课间播放感恩歌曲,结合音乐课,学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老师的窗前》等歌曲,做到人人会唱;班级出一期感恩老师教育专题板报,推荐名人感恩老师名言,创设浓郁的校园感恩老师教育氛围。
4、“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止是母亲,还有很多人:朋友、同学、亲友、陌生人等等。正是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变的如此温馨和美丽。
5、“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恩教育活动”等。除了他人外,还有社会、自然、知识??都值得我们心怀感激。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怎样做人。使孩子们从小有一颗博大的感恩心,全校性的活动还有吟诵有关感恩弟子规、听有关感恩的演讲、出一张与感恩有关的.手抄报,评选“感恩之星”等。我们将评出贺卡、寄语和书信,并结合上述活动和平时表现评选出“感恩之星”。
要求各班举行征文比赛,并将比赛中涌现的好文章推荐参加上一级的征文大赛。从而深化、引导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感悟到感恩思想的美和力量,为感恩教育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旨在唤醒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获得的一切并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争取,还有许多人在背后奉献。对于给你付出的人和事,你都要永远记住并准备回报。感恩意识不只是简单的回报长辈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在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有主流地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动人诗句表明我们是懂得感恩的民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你生命中的拥有,感恩你身边的人,感恩你所有的所有。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十一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懂得感恩、学会感恩,20xx年9月19日,我校邀请了中国时代感恩励志教育讲师初老师为我校师生和学生家长作感恩励志教育演讲。
上午九点,我校九百余名师生和八百多名学生家长参加了题为“感恩成就梦想,励志点亮人生”感恩励志的演讲大会。大会由副校长刁子正主持,校长高义轩为本次活动致辞,开启了此次感恩教育之旅。
会上,初老师以亲身的经历、大量生动的事例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两个方面声情并茂地诠释了感恩教育的真谛。他丰富的激情和诚挚而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所有师生和家长,让在座的学生与家长听得热泪盈眶。
在演讲过程中,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泣声一片、时而激情高亢,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母女相拥、师生环抱,孩子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亲切互动,一次又一次地点燃了人们的激情,许多人感动得泣不成声、泪流满面。“爸妈,我爱你……”“老师,辛苦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高举双手,齐声高喊。掌声、喊声持续不断,经久不息,把演讲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
此次演讲,让很多学生明白了“感恩不能等待,孝心不能等待,学习不能等待”的道理。会上,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发自肺腑的大声呼喊,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让学生拂去了心灵的尘土,播下了感恩的种子,从心灵深处理解了家长及老师爱的深沉、无私,理解了他们爱的无怨无悔。唤醒了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教诲的感激之情。同学们饱含热泪向老师深深鞠躬、与家长深情拥抱。
会后,校长做结束语:初教授的演讲,这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演讲会;这是一场催人泪下的演讲会;这是一场足以改变人一生的演讲会,这更是一场价值百万的演讲会!一场让我们感悟了亲情;激发了心理潜能,提升了我们学习动机的大会;远离自卑,变得超级自信的大会,切实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名族文化建设。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尊师孝亲,励志成才。谢谢初教授,谢谢家长朋友们。
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篇十二
x月26日为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一种责任。心存感恩,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快乐。90后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心目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我南宫市第二中学顶岗实习小分队开展了“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
学生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明白了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父母、老师、朋友的努力和关爱,懂得了感恩父母、老师、朋友的恩惠,并且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一、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感恩教育需要学生的参与,我们一方面通过国旗下讲话宣传《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感恩”主题宣传栏、条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另一方面通过评比感恩教育专题板报,播放感恩歌曲营造校园感恩氛围。
二、开展活动,积蓄感情
我们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通过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学生从点滴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树立了关爱父母之心;通过《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比赛,学生深刻理解老师的谆谆教诲、进而感恩老师;通过“同学如手足”作文比赛,学生回忆了同窗好友对自己的爱,进而萌发感恩朋友之情。
通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同学们逐渐明白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这些活动释放了学生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三、关注细节,践行感恩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几项感恩作业:写写家书、“六个一”真情活动、“我为同学做一事”。学生通过这几个作业表达了自己对父母、老师、朋友的感谢,做到了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力争成为一个充满感恩之心的青少年。
四、构建网络,文化熏陶
南宫二中顶岗实习小组认真准备活动方案,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多方征求意见,不断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生的优越性,积极走进学生、走进教师、走进家长。
在构建网络的同时,我们还大力营造感恩文化。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等感恩电影,并作观后交流,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们还组织学生学唱感恩歌曲、诵读感恩文章、讲述感恩故事等等。感恩文化成为校园内z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z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心的青少年茁壮成长起来。
五、扎实活动,效果显著
为了使活动有的放矢、落到实处,我们精心的制作了月活动方案,并把工作详细安排到每一周。全体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接受爱”到“表达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