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

时间:2024-12-25 作者:飞雪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一

观影陶行知活动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活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更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该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观影,通过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二是陶艺创作,通过亲手制作陶艺作品,体验“从手到心”的感受,更好地传递心中的情感。这次我参加了这个活动,并深受启发。

第二段:电影观影体验。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中,我观看了一部名为《秒速五厘米》的电影。这是一部描写青春与爱情的电影,主人公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与挫折,但最终,他们依然相信爱情的力量,并为此勇敢行动。这部电影非常感人,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暖的心,思考人生的真谛。我们发现,我们的生命如同电影中的主人公,充满着繁华、快乐、挫折和悲伤,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像电影中的主人公那样,坚定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对幸福和挑战。

第三段:陶艺创作的体验。

在活动的第二部分中,我们亲手制作了自己的陶艺作品。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但讲师耐心地教导我们,让我们从泥土中发挥创意,慢慢地模出自己心中想象的作品。这个过程让我很兴奋,因为我感到自己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制作陶艺的过程很艰辛,每个动作都需要用心,但我们最终成果却很令人欣喜。在制作陶艺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发现自己不应该被生活的琐事打败,而是应该坚定信心,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第四段:陶艺作品的意义。

通过做手工艺品,我领悟到了“从手到心”的过程。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让它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我的陶艺作品是一个小熊猫,这个可爱的小熊猫代表了我的一些内心感受。我把小熊猫做得非常精致,希望它能表达出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制作陶艺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愉悦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我想,这个小熊猫不仅是我的作品,更是我在陶艺创作中获得的一种宝贵的情感体验。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观影陶行知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形式,它让我们从生活的细节中领悟人生哲理,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我想,这种体验式教育不仅是行为艺术的展示,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让我们在观影陶行知的旅程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不断成长,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二

一年来,挤时间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边学习边实践创新,写下了十几篇读书笔记,受益匪浅。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都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感到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读了这一段是这样写的:“(一)是自动要读书的;(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是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

读到这里,不由想起自己,不由进行自我对照,自我剖析起来:就平常的看书,我勉强可作第二类人,“经劝导我是愿意看书的”,我平常一直阅读相关教育杂志,这个习惯被我称为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条捷径,其实现在想想也许这是自己惰性的一个表现。

就这次学校提倡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并且写心得,我那只能是第三类人,“非强迫不愿读的”。因为要我自已选的话我是不会主动去读这本书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次的强迫读书,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感慨。所以对我来说,强迫是非常必要的。回想起自己以前的一些经历,似乎突然醒悟到自己就是在一次次的被迫中一步步的成长起来。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教学富有情趣,使教学更有深度,更鲜活,更新颖,更生动,因而更具有实效性。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三

在我们快节奏的生活中,观影成为了我们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观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还能为我们提供灵感和触发思考,陶冶情操,拓宽我们的视野。观影不仅让我们享受视觉盛宴,还能让我们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和思考方式。在我的观影经历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也因此感受到观影的乐趣。以下是我通过观影得到启发和体悟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通过电影了解历史。

观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深刻意义。当我们看到一部通过亲身经历而描述历史的电影时,我们往往更能够体会到历史的严酷和残酷。这让我们能够在更深层次上思考历史所代表的含义,并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举个例子,电影《临门一脚》通过刻画世界杯足球背后的政治和历史背景,把观众带入到冷战时期的世界中。它使我们深刻领悟到足球不仅仅是一个运动,更是承载了人们政治和民族情感的载体。

第三段:深度解析电影刻画人物性格。

观影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刻人物塑造的启迪。通过深入研究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创造一个深刻和有意义的角色,以及如何展现人物独特的性格和思想。一部好的电影如何刻画其主人公?我最喜欢的两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福尔摩斯》分别创造了一如既往的萨利·蒂吉奥、一位智力惊人的福尔摩斯。这些电影将人物刻画得深刻而具体,不仅让我们对人物形象更加深刻印象,而且帮助我们了解如何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系,带着疑问走进整个故事。

第四段:借鉴电影的故事写作技巧。

观影也可以提供许多关于叙事和故事写作的启示。当我们看一部电影时,我们可以研究其剧情发展和结构,特别是如何通过角色、场景和情节来维系整个故事的关注点。通过电影的叙事技巧,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创造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如何创造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和场景。例如,我观看了一部经典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这部电影通过展示一个美妙而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让人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现实之中,这种创造性的叙事方式很具有启示性。

第五段:总结。

最后,观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娱乐,更是心灵养料。如何看待电影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电影题材、不同的个人品味理解等都会影响观影体验。我们有些可以把观影看做是一种文化学习的途径,有些更是把它看做了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观影不只是看电影,还具备了多种形式的娱乐可选择。接纳不同的理解和观察方式,可以帮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观影是一种深度和愉悦融合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高了我们的心智水平,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体验。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四

假日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逊》一书,感悟很深,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两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导下,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五

假日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逊》一书,感悟很深,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两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导下,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一、关注社会生活,实施生活教育。

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二、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三、实施爱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老师对特殊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四、焕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六

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许许多多误区,主管部门、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都是一样:唯分数论学生,唯分数论教师,唯分数论学校等等,大家都在感叹教育难办,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大家都非常清楚,但是大家都不照着去做!我一直在思考,当前的学校教育究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呢?还是扼杀人才的机械运动?静下心来读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原来老先生上个世纪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啦!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有三个,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看了这个理论后,我深有感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好好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获得可贵的直接经验。在园,要让幼儿多操作、多探索,多发现,不要抹杀任何一个可以让孩子学习的机会。同时还要鼓励幼儿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体验生活。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七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八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九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认真地学习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我们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跟大众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我们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会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他们都是我们教师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十

近一阶段,有幸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陶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先生视野之开阔,研究问题的深刻,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改变陈旧教育观念之难。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两点体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扑面春风,也没有吹散“叮、盘、揉”的束缚。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十一

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我尤其赞同的是陶先生关于“关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每一位老师都想做一名充满爱心的好老师,我也不例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践行着教育家们有关爱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时,面对着这群状况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叹一句:“孩子们,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仍然闹哄哄的一片。瞧瞧,这边几个男孩子的弹球还没有决出胜负,还在商量着下一堂课再战;那边还有几个头靠着头,研究着手里的卡,谁更厉害;还有几个爱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划着头上的发卡。

在学生作业本上,醒目地出现了你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写错的字,不能做错的题。

刚刚讲过要保护环境卫生,一会儿功夫,教室里就出现了网乱扔的废纸。

每天,只要你出现在教室里,不停有学生来向你告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过来说一说,让你帮他评评理。

一天的'工作下来,有时会觉得很累,很烦。受自己的心情的影响,想给孩子一个笑脸,想温柔地对孩子说上几句,有时都觉得很难。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了我的爱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没有了爱孩子的心情,还怎样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沙校长说的一席话,让我有所感悟,他说:“我们有的老师,总是将自己放到与学生相同的高度,喜欢与学生较劲。学生犯了一点错误,总喜欢揪住不放,搞得学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惩罚自己吗?”

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我将学生提高到与我一样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学生不断来向你告状,那说明他信任你,想跟你来交流他的想法,其实,你不需要给他多明确的答复,只要能跟他说说话,孩子就觉得很满足了。

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们,老师想说:其实爱你们真的很容易。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十二

陶行知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推动教育发展的公益组织。我有幸参与了该基金会的一次活动,并深受其影响。通过与基金会的互动,我对陶行知基金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陶行知基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我看到许多学生不仅有很高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得益于基金会的培养模式,基金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还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基金会的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思考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中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发展这些能力。

其次,陶行知基金会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金会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供给教师们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并分享教育心得。在参与基金会活动的过程中,我与许多教育工作者交流,并受益匪浅。他们的思路开阔、教学经验丰富,给了我许多启发。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再次,陶行知基金会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基金会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努力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将来,我希望能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陶行知基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他们通过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书斋,亲自感受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我参与基金会组织的一个社区服务活动,与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互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困境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学生,我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习,还要关心身边的人,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最后,参与陶行知基金会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希望。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基金会积极推动教育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激励着我将来从事教育事业,为更多的学生带来希望和实现他们的梦想。

总之,通过对陶行知基金会的参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我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我希望将来能够积极参与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十三

第一段:引言(诱发读者兴趣)。

陶行知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推动教育发展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多年的努力,该基金会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广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与该基金会合作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陶行知基金会成立于2011年,以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命名,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基金会的目标是通过改善教育资源分配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基金会主要从事资助教育项目、培训教育工作者以及开展教育研究,并与各大学、中小学等机构合作,共同推动教育改革。

第三段:心得体会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陶行知基金会致力于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在我参与的一个项目中,基金会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了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支持,这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教育环境。我亲眼见证了孩子们在新建的图书馆中翻阅书籍的场景,他们的眼神充满了渴望和兴奋。这让我意识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对于提高教育公平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第四段:心得体会二(教育质量的提高)。

基金会还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培训和支持。在一次与陶行知基金会的培训交流活动中,我结识了很多来自各地的优秀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培训结束后,我参观了一所由基金会支持的示范学校,学校内部布局合理、教师团队强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全面发展。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关乎每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

陶行知基金会在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与他们合作,我意识到优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为推动教育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基金会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更加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入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径等。希望陶行知基金会未来能够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而努力奋斗。

这篇文章以介绍陶行知基金会为主题,通过介绍基金会的背景和目标,以及个人在与其合作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展示了基金会在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质量提高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希望基金会在未来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方向。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十四

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2、“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3、“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像,充满生机的天地!

4、实践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陶行知的一些著作及了解陶行知先生的做事风格理念,深刻感知自己作为教师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很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尚光荣,因此,我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工作。

读《陶行知文集》之《新教育》心得体会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家,在民族危亡之际,投身国家的教育事业,以教育改变国民性,激发民族的生命力。近日,阅读先生文章,顿觉其思想的实验性、科学性,前瞻性对于当下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启发,言辞中展示出的平易与智慧,让我如沐春风,获益良多。

教育是什么?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那么新教育呢?先生对新教育之“新”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一是“自新”,不能客来则新,客去则旧,要坚守自身的品格,不同于西欧教育的民族模式;二是“常新”,时代、社会、人类都在不断的变化,教育就要紧跟时代脉搏、社会需要、人类的特性进行更新;三是“全新”,不仅是教育的形式技巧、方法手段的新变,也要有教育思想、教育内涵的提升。

津乐道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同时,陶行知还强调群体的共和主意,在技能的习得过程中,锻炼团体生活能力,以便“可以贡献社会”,我理解为“向善”,文中指出三方面“自主”、“自动”、“自立”,如此看来,教育是习惯的培养,是以公民为对象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佩服先生的担当与眼光,我们治教理教要立足我市全体人民,我们培养的是我们的市民,我们的公民。学生的精神,恰恰国民的精神的凝结,影响学生的一生,构成社会的整体风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精神风貌。一旦,我们的学生进入社会,必会在社会生产的环节中履行职责,在国家的转型中明确方向,正如先生在《学生的精神》中。

总结。

的,学生要有“科学的精神”,“委婉的精神”,“坚强的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不仅是掌握科学知识,还要具备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实践验证,终生学习的原则与理念,要有恒心、有耐心,形成认清自身、不断反思的态度与追求,懂得自治,学会自治。

责任;要有共和精神、开辟精神和试验精神,就是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精神开发新的方法与理论,努力拼接自身的试验得出新的真理,如此一来,传授予学生的便不止是结论,还有深刻严谨的思维,厚重坚定的意志。陶行知先生的著作颇丰,《新教育》一篇也只是冰山一角,而这一篇文章就使我了解了公民的内涵、学生的精神和老师的职责,加深了认识,提高了修养。纵观先生一生,他的著作、理论,每每读之都如醍醐灌顶。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十二个字正是先生的一生的写照,也让我肃然起敬。陶行知先生的成就与贡献,皆是从这样一颗赤诚之心而发,在回归心灵,“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先生的理论积淀与素养难以企及,但我也可以不求功利,身先士卒,凭借赤诚之心,奉献于教育事业,致力建设“新”、“活”、“好”的教育。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十五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十六

接下来,你将看到陶行知这位教育家的读书名言:

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

奋力是万物之父!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

《陶行知的.读书名言》()。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相关链接:高尔基的经典读书名言各位名人读书名言。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十七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着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十八

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3、“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像,充满生机的天地!

4、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十九

陶行知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机构,成立于2012年。该基金会以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传承他对于教育的热爱和贡献。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基金会的成立旨在继承他的教育理念,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创新。

二、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感受。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是我对陶行知基金会的首次接触。纪念馆庄重而庄重,它展示了陶行知的一生和他所做的贡献。通过参观纪念馆,我深刻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学生的深切关爱。纪念馆中的展品生动地展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使我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观完纪念馆后,我对陶行知基金会充满了向往和敬意。

通过进一步了解陶行知基金会的工作,我发现他们与各级政府和学校合作,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项目。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提高学生对教育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他们为教师提供了培训和支持,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此外,他们还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优秀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些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对陶行知基金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作为对陶行知基金会的进一步了解和支持,我参与了他们的志愿活动。在活动中,我与一群热爱教育的志愿者一起参与了农村地区的教学支持项目。我们前往一个偏远的小学,为学生们上课并与他们交流。我感动地发现,即使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学生们依旧努力学习和向我们展示他们的才华。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这次志愿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和陶行知基金会对于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通过参观纪念馆、了解基金会的工作以及参与志愿活动,我对陶行知基金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对他们所做的工作充满敬意和赞赏,并期待着未来更多的成果。我希望陶行知基金会能够继续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为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和支持。我也希望能够继续参与他们的志愿活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陶行知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深入了解基金会的工作和参与志愿活动,我对该基金会的工作和贡献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我深深地被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基金会所做的工作所感动,我期待着他们未来的更多成果,并将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工作者的陶行知心得体会(优质20篇)篇二十

通过品读《陶行知文集》,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以前关注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特点,而现在才更关注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从师德方面如何做一位好老师,还是从业务方面如何提升专业能力,从他的著作中都可以感受得到。

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我们班有个女孩子,特别的胆小,性格很内向,为了能让她勇敢、自信地表达想法,我设法想走进她的心灵深处,与她进行沟通。于是我每见到她时会主动地与她亲近,与她打招呼、聊天,观察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渐渐地,她也开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当成她的朋友,而且课堂上还会主动地举手发言,看着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一名教师的责任,用“五心”待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

教学。

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二、实施生活教育。

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此外,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在这里,笔者留下疑问。

陶行知先生是创造教育的先驱,他提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嘴、双手、时间、空间??”,并且他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后,学校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再是单一的传授,多了观察发现法、实验探究法、游戏操作法??,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

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最后,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学校党支部要求我们大张中学全体教师研读一本书,如《陶行知文集》或其他教育著作,并写心得体会,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对素质教育的新启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为应试让学生多花时间读书、背书,特别关注他们的考试分数,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观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创新。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正符合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要理解教学的真正意义。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要意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学生听教师教”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教书育人”是完整的统一体。教师的责任是育人,“教书”只是手段。教师不能以为完成了课时计划,教学内容和进度就完成了任务。“育人”就是培养发展学生智力因素和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独立思考,独力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判断能力越来越强。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文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陶行知的一些著作及了解陶行知先生的做事风格理念,深刻感知自己作为教师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很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尚光荣,因此,我将。

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产生了兴趣。此后我就从不断了解“那段辉煌历史”走上漫漫行知路。2006年祝塘中学大埔祝塘中学学陶师陶成果——《行知路上》一书出版在协助学校编辑、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陶行知生平事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在《侯中校友》、梅州教育城域网发表介绍该书出版的文章。

一、读陶书明校史挖掘、整理祝塘中学曾得到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的“宝藏”

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领会其精髓用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铸造“陶”字特色学校品牌。

读陶书明校史主要阅读包括《陶行知文集》和各种陶研读物查阅祝塘中学上个世纪。

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的材料了解陶行知生平事迹。祝塘中学是一所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实践的学校。民国廿二年一九三三年杨德昭先生为改革乡村教育聘请教育家陶行知推荐的潘一尘等一批生活教育社优秀骨干教师来侯中任教。是年秋潘一尘等到校后团结本地教育界和社会人士成立“百侯乡村教育促进会”推动侯南村分房、分姓办的小学合并建立百侯南中心小学作为侯中附小。此举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使百侯的教育面貌为之一新。祝塘中学实行生活教育期间分设初中部、艺友制师范班、小学部附设幼稚园和民众教育馆。侯中作为全国第三个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教育基地生活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并富有特色得到陶行知先生的高度评价称赞为“百侯精神”。此后生活教育之树在百侯茁壮成长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新中国成立后侯中一些骨干教师被派往县内中小学校任领导和骨干使生活教育的种子播撒各地。

大量的工作纪念馆剪彩典礼后为扩大祝塘中学陶行知纪念馆的宣传我写出《爱满天下行知路侯中陶子写新篇》一文拿到中陶会主办的刊物----生活教育杂志2007年第4期发表。7月6日、7日广东教育学院闫德明教授和嘉应学院何尚武副教授到全国第三个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实践基地祝塘中学调研指导祝塘中学“陶”字特色学校品牌建设。7月6日下午闫德明教授给祝塘中学全体教师作了关于“学校品牌建设”的专题讲座。这次专题讲座题为《做一个像陶行知那样的老师》内容包括“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爱心滋养学生心田”、“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和“让健康永远相随你我”四个方面。闫德明作为基础教育的专家紧密联系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师表、师德内容作了极为生动的解读对提升祝塘中学教师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月7日上午侯中召开了“陶”字特色学校品牌建设的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闫德明教授给侯中领导作了如何建设侯中“陶”字特色学校品牌的指导讲话。闫教授说侯中以建设“陶”字特色学校品牌为目标是正确的是“抓到了点子上”。他说侯中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陶先生为侯中写了校歌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举世闻名的名言诞生于侯中有如此特殊的学陶师陶历史资源的学校全国并不多见如果不打造“陶”字品牌是没有眼光的。闫德明对侯中学陶师陶和如何打造“陶”字特色学校品牌作了具体的指导。他说学陶首先是一个“学”字要求好陶行知著作和书籍师陶就是要“做一个像陶行知那样的老师。”关于如何打造“陶”字特色学校品牌他从学校管理、办学理念、学校制度、班级管理校本课程和品牌视角、传播等方面作了具体的指导。广东教育学院闫德明教授指导祝塘中学“陶”字特色学校品牌建设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借此机会写了报道文章发表于《侯中校友》、大埔教育信息网等。

此外我还在一些地方刊物和网站上发表有关祝塘中学上个世纪。

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和今日侯中学陶师陶方面的文章。在读陶书、明校史的基础上挖掘、整理祝塘中学曾得到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的“宝藏”进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力求领会其精髓用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为铸造“陶”字特色学校品牌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总的说来在行知路上我还处在学习阶段还要加倍努力不断积累不丰富自己争取尽快进入“研究”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