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万能篇一
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学习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要求在特定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对于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来说,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倘若两者有效融合起来能够创建具备特定性能的网络结构及信息体系,能够方便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既能够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性,还具有一个稳定的传输环境,为加快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创造条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新形势下的通信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设备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不同信息手段实现信息共享与传递,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现在通信系统内,计算机设备的功能主要侧重于处理信息,通过设置能够处理不同种类的信息。例如:文本格式、影像格式、语音格式等多个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性能高这一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用户对数据需求和需求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有效利用通信技术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在无特殊情况下,一般通信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有限传递、无线传递,具有稳定性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
2.1 稳定性强、传输速度快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而在这个计算机网络内,将各终端之间有效连接起来,这样就能够实现信息交换和数据传输,其受外界因素影响小,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突破了传统计算机数据处理受地域时间的束缚,使得信息能够进行快速传输且其稳定性强,为创新数据传输模式提供了坚实理论依据。而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能够在这个基础之上提供更加优质的传输服务,进而满足用户高层次需要。基带传输、频带传输、数字传输等不管采用何种传输方式都能够为终端提供大容量带宽和高速率传输服务。在光纤通信技术中表现尤为明显,其传输速率可以达到mb甚至是更高。
2.2 多媒体通信与安全通信服务
与其它数据系统想不,计算机通信技术所组建的通信系统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提供多媒体数据存储与传输服务,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发送端将数据进行转换,而接收端将获取的数据信息在原有基础上还原多媒体信息,进而是实现对信息的应用与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储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计算机进行加密处理的方式确保传输数据不会受外界因素干扰,确保信息的安全稳定性,也就是说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实现高精度和更加优质的数据通信服务。
3.1 远程通信
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把各个终端设备连接在一起,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展信息处理及传输的性能,在无线通信技术中表现尤为明显,在特定条件下,其能够为无法创建区域网络的部分区域创建有限通信网络,进而实现远程实施通信,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将通信技术的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3.2 多媒体技术通信
计算机设备应当成为核心控制设备,为创建信息体系创造条件,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接受甚至于存储,信息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建立在数据、音频间存在间隔的限制,将各个方面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为民众提供高质量服务。目前多媒体技术通信的形式表现在很多方面:远程会议、视频教学等,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3.3 创建新信息库
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前提条件,能够构建出一个信息完整的数据库体系,用户不仅可以在这个数据库中搜索自身所需信息,还能够将数据信息输入数据库中进行有效整理,某种意义上可以提升数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是另一种程度上的资源共享。目前生活中使用比较常见的是:电话购票、网络购票,都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来完成,倘若缺乏这个前提条件,其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3.4 新技术革新
蓝牙技术、nfc技术都使得数据传输更加简洁高效,能够满足用户不同层次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的领域越加广泛,将其应用到单位或者某个行业中能够提升其工作效率,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随着计算机性能的逐渐提升,软件功能也会更加丰富,计算机通信技术更新只是时间问题,甚至于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会朝着三网融合的方向发展。数据通信效率会更快,全可靠性会更高,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系将会更加密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我国科技技术发展的结果。也就需要相关工作者,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投身于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两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高层次满足用户对计算机高层次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探索出更多服务民众的新技术。
[1]蔡斌。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探析[j]。信息通信,20xx(02)。
[2]周艳萍。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xx(27)。
[3]付鹏华。计算机技术对通信技术中的促进发展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xx(02)。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万能篇二
[摘要]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中存在着:或定题过大;或老生常谈;或新意不足、或价值不大等问题。应对策略:一是强调选题要有价值、适度、新鲜;二是组建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三是改善研究生获得科研信息的条件。
[关键词]研究生 论文选题 问题 策略
“题好一半文”讲的就是选择一个好的论文题目,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论文质量优劣。
那么,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中通常存在哪些问题?
一,选题范围偏“大”,顾此失彼。
学位论文题目过“大”,这是当前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中多数人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大”的选题才能够体现出选题的理论性与学术性,才能够证明自己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毋庸置疑,“大”的选题能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也更能把问题的相关方面都表述清楚,一般来讲,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正常在校学习时间是3年,前二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上课和校外实践,真正能用于撰写论文的时间大概也就只有1年。可见,新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作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这一难题。多数人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常毕业,往往不能对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而只是粗略地带过 一些人虽然能把相关的问题介绍清楚,但是这一过程已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同时这些问题的论述也占了他们所写论文的大部分篇幅,而自己真正应该研究的内容反而论述得很少,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重点不突出的感觉。
二,选题内容多流于老生常谈,少有突破。
爱因斯坦在评价伽利略提出的测定光速问题时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①如今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事事都在求创新,新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也不例外。学位论文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即使选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新闻学研究生也要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口。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在重复前人的工作。譬如:新闻自由、党报的党性原则等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并不是说老话题一概不能成为选题,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定要以能突出新意为前提。诚然,我们所说的创新不仅包括内容上的“新”,还包括方法上的“新”,而且侧重指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创新。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还是相对较短的,要想从学科内容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那是非常困难的。纵览每年的优秀硕士论文,它们多数是通过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进而获得内容上的突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但是,目前不少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却为了创新而盲目求“新”,把不同学科或者不同领域的内容或方法简单地嫁接或是拼凑,这样的研究违背学科规律,其研究结论也必然是不科学的。
三,选题的价值不大。
“选题不仅仅是确定了文章的题目和论述的范围,而且更重要的是选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评估、预测的过程。”②抓准抓好学位论文选题是完成一篇高水平学位论文的首要和关键环节。选题的灵魂在于具有有效的研究价值,必须具有有效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整体水平。从政治、现实、学术等方面分析,选题要具有一定的意义。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源泉。目前,许多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并不是来源于现实的生产和实践,很多是在看了几篇文章之后,在并没有充分思考和调查的情况下,就匆匆确定了论文的选题,造成选题没有现实意义或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选题问题,要做好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学位论文选题要有价值。
1、选题要有意义。
首先,选择客观上有意义的课题。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理论价值,体现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的原则,对学科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类选题主要体现在国家、省级或部级的科研立项中,往往从宏观上反映出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对相关领域或国家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是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国家的“863计划”、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和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等高水平的纵向研究课题。但选择这类项目耗时长、投资大,不太适合于单个研究者。另外,自主确立但对本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项目。这需要研发者个人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对科研发展动向有准确的把握,该研究一旦成功,便能促进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应用前景。尤其立足于交叉学科的技术研发课题,这类课题易于跳出传统视域的障碍,从新的角度取得突破,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再有,选择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类课题的可行性往往经过专家学者的严格论证,是其智慧学识的凝结,参与此类项目,一方面培养锻炼自己更直接深入地接触学科前沿,同时又能产生一定的科研成果。最后,紧跟国际步伐,消化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准确及时地给出自己的观点,使学术研究走向并引领学科前沿。
其次,选择主观上可行的选题。从研究者个人角度出发,看其是否有兴趣、有能力完成该论文。在导师与研究生讨论选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此类难题。导师根据个人资历和学识,可能推荐出众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而研究生本人受理论素养、个人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或许觉得皆不可取,或者勉强接受下来最终却半途放弃。反之,由于研究生涉足较浅,头脑灵活,有时能够提出更为实际的问题,但个人的见解往往又眼高手低、有失偏颇或流于肤浅,完全遵照研究生个人的意愿也并非恰当。通常情况下,导师对本专业的学术动态了解得更深入更开阔些,更能提出建设性的选题,因此在选题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导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估研究生对选题的把握程度,这是学位论文写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2.选题大小要适度。
新闻学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吻合,要大小适度。一般来讲,新闻学学位论文的选题宜小不宜大,题目过大,就会把握不住,难以深入细致的研究,容易泛泛而谈。相反,小的题目,范围较小,材料容易搜集且能够翔实论证,便于创作,进而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3、体现新鲜性。
选题中如果遇到老题和新题,应该选题新题,从而体现出学位论文选题的新鲜性。新题目前还没有人探索,因此能够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提倡创新,并不是要求“追风”,写自己没有明白或现实不具备研究的问题。并且我们也不主张一概排斥老题,老题目不是不能选,关键是选老题目不能“炒冷饭”,选择旧的、过时的论点要“老题新作,即虽是老题目,但论证的角度新,形成一家之言”③。如:关于新闻自由,新闻自由起源于欧美等国对于出版自由的争取,随着社会的演进,新闻自由理论基础从传统到新颖。如果学位论文选择新闻自由方面的题目,就要做到老题新作。
二、组建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加强学科建设。
新闻学硕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似乎与高水平学科建设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上,高水平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直接影响着新闻学硕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质量。
1、高水平的学科,不仅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活跃在学科前沿,而且学科的学术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也高,在这样高水平的学术环境中,新闻学研究生不仅能够即时地接触到学科研究的前沿,而且能够习染研究的敏感性,这对于新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2、在高水平的学术氛围中,新闻学研究生不仅能够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够养成科研的习惯和性格,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3、新闻学研究生能够有较多的科研训练机会,融入到课题研究的梯队和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研究生研究的经历和经验,拓展研究的视野,而且能够逐步增强研究生驾驭课题研究的能力和信心,这对于研究生敢于选择前沿性、开拓性和挑战性的选题,有直接的影响。
4、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是学科发展与建设的必需,这对于新闻学研究生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研究的国际态势,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改善新闻学研究生获得科研信息的条件,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训练。
科研信息的缺乏,已经极大地局限了新闻研究生的科研视野,所以改善新闻学研究生获得科研信息的条件,应该成为提高新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加以思考的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成立信息资料中心,建设和改善学校网络系统,为新闻学研究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二是为新闻学研究生提供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机会,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让研究生体验学术研讨的过程和氛围,学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加强新闻学研究生科研训练。比如,让新闻学研究生多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经常性地撰写国内外研究综述报告,撰写科研论文等。让研究生熟悉如何申报科研立项、如何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熟悉如何确立论文选题及展开研究的逻辑框架和所选用的技术方法等等。通过这种较为充分和严格的科研训练,为新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以及论文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本文:是广西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计划:《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系统性选题的创新意义》(20100603r0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p66
②张盛彬。文科论文写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p156
③叶振东。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p42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万能篇三
一、 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系列
1、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2、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4、关于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5、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探讨
6、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分析及实证研究
7、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8、试论述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解决
9、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分析
10、从次贷危机谈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
11、关于小额贷款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13、关于财务公司的金融职能探析
14、第三方支付体系研究
15、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16、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
17、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防范
18、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19、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0、我国家庭理财方案的设计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2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作用
23、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24、我国典当业的融资功能研究
25、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26、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27、租赁业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28、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与防范
29、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作用分析
30、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
31、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32、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对银行发展的作用
33、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34、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35、商业银行资产种类创新发展
36、商业银行业务合同研究
37、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作用
38、商业银行国外投资研究
39、商业银行的qdii发展
40、浅析巴塞尔信用评级方法对风险管理的作用
41、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二、金融市场系列
1、股票定价与价值投资研究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研究
3、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4、我国股份制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与决议研究
5、浅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
6、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原则依据研究
7、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8、股指期货交易开市场站的必要条件研究
9、浅析ipo定价的合理性
10、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11、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2、试论述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试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14、试探机构投资者对股市价格的影响问题
15、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16、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研究
17、论开通国际板对a股市场的影响
18、未来美国股市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19、经济长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20、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
21、市场繁荣与理性投资—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投资经验借鉴
22、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迪
23、中国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
24、试论中国股市的“股权溢价”现象
25、对股市同步现象的实证研究
26、试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
27、股市日期效应的实证研究
28、对中国封闭基金之谜的研究
29、股权溢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分析
30、对中国公司购并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
31、对中国股市的“势头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
32、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常”现象探析
33、对中国股市中的信息与波动率的实证研究
34、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
35、股票价格波动问题研究
36、债券信用评级问题研究
37、金融衍生品定价问题研究
38、外汇交易策略探讨
39、外汇交易技术分析
40、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
41、债券投资策略研究
42、股指期货套利交易问题研究
43、黄金交易市场县长分析与展望
44、金融期货在我国开展的功能性研究
45、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三、货币理论、政策、与监管系列
1、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与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2、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3、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
4、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5、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财政政策研究
6、金融危机发生金融监管的责任分析
7、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8、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与创新
9、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改革研究
10、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控的效应分析
11、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研究
12、新自由主义的货币理论褒贬分析
13、金融创新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14、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研究及实证分析
15、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16、在新形势下,货币理论与政策创新研究
17、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效应分析
18、金融深化论在当代的适应性研究
四、国际金融系列
1、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2、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
4、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探析
5、我国汇率衍生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6、人民币升值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7、国际结算在国内银行国际化服务中的作用
8、国际结算中的风险研究与防范
9、国际结算中的收汇考核案例分析
10、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分析
11、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及监管问题的探讨
12、试论述我国如何应对国际热钱的流动
13、关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相关问题探讨
14、我国扩大对外投资的现状及趋势研究
15、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6、关于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探讨分析
17、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18、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特点分析
19、个人海外投资研究
20、企业海外投资技术研究
21、公司海外投资的风险研究
22、企业海外间接投资与股票、债券、基金研究
23、美元、欧元、邓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其实分析
24、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25、外汇洗钱的方式与渠道研究
26、国际收支分析效应研究
27、错误与遗漏数据及不明资金逾出研究
28、新形势下我国外汇管理改革研究
29、外汇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30、外汇交易防险工具研究
五、其它
1、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因素分析
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3、网络金融的发展研究
4、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5、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6、物流金融发展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万能篇四
学界提出的诸多对策与建言对于消除当前法学硕士毕业论文中的流弊不无裨益,但却无益于从根本上平息与解答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及其存在的问题。制度与现实层面的状况表明,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的学术型与实践型论文模式的构建则是其得以继续存立的基础性前提。
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学术型论文;实践型论文
自一篇名为《硕士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1]的新闻报道于2004年3月29日见诸报端以来,硕士毕业论文是存是废引起了媒体、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广泛讨论。对于该篇报道所提出的“毕业论文能否取消”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很快给予了回应。2004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号)要求各高校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重要意义,并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学风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措施。即便如此,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民间讨论却从未停止过,各大媒体仍乐此不疲地刊登相关报道。①更有甚者,四川大学新闻系甚至以实际行动来回应这一持续发酵的争论。2010年,四川大学新闻系即在其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与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硕士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已在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博弈中占得上风,取向于科学研究功能的毕业论文已经同社会实践的需求严重脱节。此外,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致使硕士毕业论文的改革刻不容缓。根据笔者所指导的法科学生论文实践来看,归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更是“形同鸡肋”。教育行政部门对于硕士毕业论文重要性的阐述并无可责难之处,但在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实践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一种两难境地促使法学专业教师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事关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命运的问题——法学硕士毕业论文该走向何方?或许,我们不能对此问题进行简单化的处理——取消抑或维持法学硕士毕业论文,而是需要结合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冷静思考并深入研究,科学构建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的未来演进路径与实施模式。
笔者以“法学毕业论文”为检索词,在cnki中共检索出相关论文20篇。其中直接涉及“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共计17篇,在这17篇论文中,研究思路基本采用“问题——对策”模式,且当前法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已基本囊括于其中。现对相关问题进行提炼并分类如下:
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上述17篇论文均予以浓墨之处,且问题类型较多,并且广泛存在于各高校。主要问题类型如下:
⒈选题问题。法学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是决定论文成败的关键,选题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论文结构与逻辑的合理性。论文题目一旦选定,即可围绕题目设计论文的逻辑结构,而论文结构一旦确定,后续写作中将不会出现跑题、离题等写作倾向。法学硕士论文选题中呈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题太大、选题缺乏必要的论证价值、选题太旧且缺乏创新性、选题太难以及选题太远,不能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3]等方面。除此之外,魏胜强也认为,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之一即论文选题不适当,主要表现为“选题宏大、题目陈旧和选题集中三个方面”。[4]梅奕敏,周宏璐认为,在选题方面,“学生自选或教师指定的选题多数不能与司法实践相关联或非为法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论文研究领域也多为众多专家学者作过充分的论述”。[5]还有学者认为,“传统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学生完全是在被动的接受,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高等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是矛盾的”。[6]
⒉结构与体例问题。谋篇布局对于论文写作十分重要,它既能反映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体现出论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论文布局的最基本要求是紧凑,“所谓的重点突出、论证严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等对论文的评语,都是在论文布局紧凑的基础上得出来的。”[7]但在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逻辑松散、结构混乱的缺陷,即在论证论文所要阐述的问题时,各部分内容之间逻辑关系欠缺,并未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并且会出现因果关系颠倒的常识性错误。一旦逻辑关系混乱,论文结构也就呈现松散状态,这样的论文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写作思路缺乏科学严谨的设计,犹如“天马行空”,论点、论据和论证在文章中均难以清晰显示,整篇论文充其量只是材料的堆砌,并无点滴创新之处。
此外,论文体例混乱也是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个缺陷。法学毕业论文写作不同于工科毕业设计,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完成需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而在写作过程中这些文献资料一般均以注释的形式出现,而“论文的注释决不是一个包装问题而被视为可有可无,它的功用就如同人体的“皮囊”较之於“骨髓”一样,是一篇学术论文“命题”或“内涵”的有机外延。没有注释,这篇论文就显得不充实,不丰满,其论点也会缺乏支撑力和扩张力。”[8]但在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法科学生往往不遵循基本学术规范,或不标注注释及参考文献,或不规范标注,使得读者无法知晓哪些内容引自他人论著。以笔者所指导的论文为例,每年修改学生毕业论文时,均要强调毕业论文注释的规范性问题,但即使这样,在定稿时仍会出现不符合学术规范之处,可见法学硕士学生关于论文体例规范化的意识较为薄弱。
⒊学术能力问题。学术能力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学硕士学生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部门法知识的缺失,以及运用法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笔者认为,学术能力薄弱实乃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法学硕士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独立思考和具体论证。具体表现为有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洞、原则性口号多,问题与结论过渡生硬,中间缺乏水到渠成的分析;二是看问题的角度单一、思维僵化;三是按照法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一些论文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和分析,但分析比较粗浅、专业特点不突出,没有真正做到按照法律思维方式,即按照法律的逻辑来分析问题。
除了论文写作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外,论文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管理制度的不足或弱化方面。一般而言,对硕士生毕业论文相关问题进行明确规定,是各个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化的重要体现。但部分学校管理规定存在的漏洞使得硕士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笔者所在高校为偏重于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在不注重学科差异性的情况下,对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格式却做出统一的要求,法学毕业论文的格式及写作步骤也往往被要求完全按照理工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撰写,以至于定稿的毕业论文在形式上不符合文科学术论文的通行体例。此外,笔者所在高校还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或者一部分与其论文选题相关的外文论文或学术原著翻译工作,以考察法科学生阅读与利用外文文献资料之能力。但从实际效果观之,此种要求实属多余,其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此外,在高校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中,也存在导致硕士生毕业论文撰写质量不高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论文撰写课程,二是对硕士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规定不恰当。
除了制度的先天不足外,制度执行的弱化也使得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毕业论文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保证论文的总体质量,高校一般均制定从论文选题到答辩的体系化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在执行中存在被弱化的趋势,原因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期间与学生寻找工作及各种社会考试的时间相冲突。如此一来,法学院系始终在论文质量与学生就业之间权衡,论文质量管理制度时常发生向学生的切身利益——就业妥协的倾向,但制定管理制度的初衷却被湮没,论文质量无法保证,制度的威信自然无法树立。
在致使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出现众多问题的因素之中,人的因素往往不可忽略。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将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形同鸡肋”的原因归结为学生及制度层面,指导教师的人为因素也应包括其中。论文指导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定期面授指导存在一定困难;二是缺乏统一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和报告课;三是指导缺乏创新,把关不严,论文质量不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论文指导方面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归结为指导教师的主观因素,如论文安排时间不合理,缺乏系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均属于高校教学计划安排方面的缺陷。
上述问题类型基本囊括了当前我国高校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长期从事法学毕业论文指导的专业教师们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如针对选题方面的问题,应在坚持“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从“提升能力、文献查阅、更新选题表与开题指导”等层面提高论文选题的质量;]针对论文管理方面的问题,应从“改进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入手,即高校法学教育应当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并以之为核心形成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针对论文指导方面的问题,应“构建立体化论文指导模式,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三个层面的论文指导:基础性法学论文写作指导;专门学科的法学论文写作指导;综合性论文写作实践指导。”上述对策固然具有完善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功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消除当前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中的流弊,但以笔者之见,上述对策尚停留在对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存在的表象问题的认知层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上述对策提出的时间较早,但似乎并未能平息“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存废之争”。2012年5月,《光明日报》陆续刊登三篇关于硕士毕业论文存废的报道,①这一事实表明:如果无法对硕士毕业论文的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进行解答,那么关于“硕士毕业论文存废”的话题将会持续发酵,而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也概莫能外。因此,笔者在充分尊重与肯定前人关于硕士毕业论文所采用的“问题——对策”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欲对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的根本性问题进行剖析,并以此回应本文所提出的“法学硕士毕业论文该走向何方”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硕士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持续发酵并不断见诸报端,且主张取消硕士毕业论文的呼声占多数,原因无外乎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张小元认为,“取消硕士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目前硕士论文‘太水,形同鸡肋,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15]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涂艳国教授也建议取消硕士毕业论文,他认为,“硕士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硕士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从现实来看,硕士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硕士毕业论文。”这些呼声在实践中也引起了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共鸣。笔者所在单位的多数教师与学生大都认为应该取消“形同鸡肋”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包括法学在内的社会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或许,当前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中暴露的问题足以成为取消的理由,但令笔者疑惑的是,在取消法学硕士毕业论文这一大学教育的最后环节后,我们该以何标准衡量与评判法科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及其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又以何标准评判与衡量法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诚然,支持取消毕业论文的论者也许会反驳道,高校可以采用不同于毕业论文其他形式的成果代替之,如四川大学于2010年出台的《关于坚持“高质量、多样化”原则进一步加强硕士毕业论文工作的补充意见》中提到: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不仅仅是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是反映学生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的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等。但该校出台该规定主要针对新闻系学生,且难保不出现学生粗制滥造、“花钱买”等问题。因此,在尚未找到一种较为科学的评判、衡量法科学生4年学业的标准情况下,采取取消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的简单化处理方式似乎有所不妥。
此外,从制度层面考察,即便占多数的高校教师与学生支持取消硕士毕业论文,但相关部门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顺应这一主张,而且从制度层面更加强化了高校对硕士毕业论文的管理。自《中国青年报》刊登名为《硕士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的报道10日后,教育部办公厅即于2004年4月8日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并强调:“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省级教育行政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处理好与就业工作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不仅如此,为了规制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教育部还颁布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并于2013年1月1日施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应付”毕业论文的成本。
制度与现实层面的双重制约表明,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并不会“轻而易举”地被废除。解决法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应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制度建构,但我们不能据此选择“取消毕业论文”这一规避问题的“因噎废食”的做法。简言之,解决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取消,而在于应该如何重构。
在回答了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命运走向的前提性问题后,我们需要把目光转向如何完善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层面上,即对其未来发展模式进行建构。在反对取消硕士毕业论文的论者之中,绝大多数人主张硕士毕业论文不能搞“一刀切”,即针对不同层次高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以及学生兴趣与毕业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应采用不同形式与标准来规范多样化的硕士毕业论文形式。实际上,对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区别对待。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大学的定位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如研究型大学要注重科研创新、教学型大学要注重知识传授、高职、高专教育应注重实践技能培训等。大学定位不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也就是说,硕士生的毕业论文要根据学校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不能搞“一刀切”。[17]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振伟副教授也认为:硕士生的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比如文科专业,很难让一个硕士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但却可以做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报告,或者对一个学术流派进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做论文的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18]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法学硕士学生进入毕业论文环节时,应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法学专业特点,面向学生兴趣及其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科学构建涵射学术型与实践型的法学硕士毕业论文模式。具体到论文要求上,即要践行分类指导的原则。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依此,该校法学硕士毕业论文也应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但笔者认为,除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外,还应充分考虑法学硕士学生的兴趣与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学术型论文模式并非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学术型论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对学生的学术能力有一定要求,该类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均需要配备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指导老师,以对论文选题、文献资料收集梳理、论文逻辑结构与论证思路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学术型论文在选题上应注重选择能够体现法学基础理论或部门法理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应避免采用无病呻吟、重复论证、无问题意识的论题;学术型论文评价体系应涵盖论文研究内容理论深度、论文论证思路与法学方法运用、论文创新性、引用文献资料的权威性与新颖性等反映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指标;学术型论文模式的适用对象主要包括具有浓厚学术兴趣以及计划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法学硕士学生,以保证论文选题确定后能够按照评价指标写作并顺利通过答辩;学术型论文在整个毕业论文阶段,应配之以主题汇报、个别指导、小组讨论、预答辩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以便更能发挥法学硕士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展示。
与学术型论文模式相对应的为实践性论文(设计)模式,顾名思义,实践性论文(设计)以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注重将法学规范理论再现于实践,以增强法科学生对法学规范的理解,最大程度地消除法科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障碍。对于法学专业而言,实践型论文(设计)模式或许能够充分体现作为社会科学的法学专业之应用型特征。在选题上,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实践性论文(设计)可以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选题,且选题应以部门法中法律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及其存在问题为对象,如民事法律规范、程序法律规范;实践型论文(设计)模式的具体形式不拘泥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型论文。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法学院系模拟法庭以及法学专业实践基地的功能,让学生自行选择并熟读刊登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的3年内的某一个典型案例,学生自行组合(或由指导教师分组)并扮演案例中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对该案例“重新开庭审理”并全程录像,在审理完毕后个人需撰写心得体会,小组需集体撰写审判总结,并与“庭审录像”一并上交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成果。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专业实习并提交实习报告的形式,但从每届法学硕士学生专业实习效果来看,该种形式应慎用;实践型论文(设计)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选择指导教师时,应主要聘请从事法律实务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并辅以法学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践型论文(设计);实践型论文(设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学生对于所学部门法知识的熟悉程度、运用法律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法学思维分析案例的能力,并且以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践指导教师为评价主体。
综上所述,笔者已初步解答了“法学硕士毕业论文该走向何方”的问题,即在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继续存立的基础上,科学构建符合法学专业特征的学术型与实践型论文(设计)模式。需要澄清的是,本文虽仅探讨法学硕士毕业论文中的宏观性、根本性问题,但并未否认前文所梳理的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各环节中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同样依赖于学者的努力与制度的完善。不可否认,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的确需要改革,但与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相关的以提升法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法学教育培养方式的改革同样刻不容缓。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万能篇五
目前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卵巢癌的发病率高,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第一、二位。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辅助化疗是宫颈癌、卵巢癌重要的治疗手段。紫杉醇作为植物类抗肿瘤药因为疗效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其即刻性过敏毒性反应的后果严重,给临床护理带来风险。本文回顾分析20xx年1月~20xx年12月我院妇科应用紫杉醇为主联合化疗治疗宫颈部、卵巢癌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宫颈癌、卵巢癌患者26例,年龄25~64岁,平均39岁。宫颈癌7例,均为宫颈鳞状细胞癌,4例为术前诱导化疗,5例为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后的辅助化疗; 卵巢癌19例,为卵巢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
为预防紫杉醇稀释剂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发生急性过敏反应,用药必须预处理,即化疗前12h和6h分别口服20mg,注射输注前30min,苯海拉明 50mg肌内注射和雷尼替丁50mg静滴。紫杉醇每次用量180~210mg,间隔3~4周。宫颈癌术前诱导为1周,1~2个疗程。
25例患者完成全程化疗,2例发生过敏反应,其中1例较严重改用其他化疗方案; 4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副反应,1例出现静脉给药药液渗漏,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
①化疗前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和心脏病史。②用紫杉醇前必须进行预处理,是预防过敏反应的关键,护士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给、苯海拉明、雷尼替丁等药物。③用药前准备好心电监护、吸氧装置、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等急救药品。
对于年轻患者或者首次化疗患者,患者难以接受病情,易产生怀疑、不愿面对现实、抑郁、恐惧心理,并认为癌症是绝症,无法医治,部分患者消极对待治疗。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耐心讲解国内外应用紫杉醇联合化疗治疗的效果,列举科学数据和成功病例除其顾虑,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使其主动配合化疗治疗及护理。对于复发或反复化疗患者,患者因为疗效不佳对治疗信心不足,应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密切充分的沟通,防止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对所有患者要介绍药物疗效、用药途径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要体贴患者、理解患者的心情和诉求。
紫杉醇过敏反应属于i型过敏反应,轻度i型过敏反应发生率40%,重度发生率大约为2%。80%的病例在紫杉醇用药后10 min内出现,最常见的症状为面部潮红、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严重过敏反应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性呼吸困难、脉搏加速、低血压甚至休克,后果严重,必须高度重视,为预防过敏反应,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化疗前12 h和6h分别口服20 mg,注射输注前30 min,苯海拉明50mg肌内注射和雷尼替丁50 mg静滴。②用药前备好氧气、心电监护装置,急救药品。③输注紫杉醇时,使用专用的非聚氯乙烯输液器,末端装有0.22m的过滤器,可防止紫杉醇稀释液中细小微粒进入患者体内。④输注紫杉醇80qo病例在用药io min内出现反应,因此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输注开始的10 min内。滴速10滴/min,若无不适,可将滴速调至45滴/min。⑤运用试用量,即先静滴30 mg,30 min iaj用完,没有反生严重过敏反应后2.5 h点滴完全量。⑥专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化疗开始即给予心电监护,输注中每隔10mln监测1次血压、脉搏、呼吸,专人看护30 min,以后每1 h测1次,并详细记录监测情况,应严密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以及时发现过敏反应;本组有3例患者l0min内出现面部潮红、心率加快,立即暂停用药,用20 mg静脉注射、吸氧,约30 min后症状缓解,剩余药量以30滴/min用完。这些反应可能与紫杉醇注射液中所含稀释剂聚氧乙基代蓖麻油有关;l例患者经处理后症状不能缓解,呼吸困难停用紫杉醇方案改用其他化疗方案。
紫杉醇的心性主要有: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房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以心动过缓最常见,发生率 30%。用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脏病史,用药时给予全程心电监测,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并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防止发生严重的心性。如发现异常心电图形立即停药,请心内科医生评估心功能,给予对症处理,减轻心性反应。
正确的给药途径可以防止静脉炎,首先要有计划,合理选择和保护静脉血管,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向近心端,左右侧轮流交替;应用静脉留置针,动作轻柔,选柔软、直、有弹性的血管,保证穿刺准确成功率,防止反复穿刺造成皮下瘀斑或血肿,必要时使用颈内深静脉置管术或picc置管术;在化疗前先用生理盐水引导确保针头在静脉中方可用化疗药物,化疗药物输注结束后再输注等渗盐水50 -100 mg,减少药物的刺激作用;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药液外漏、红肿、硬结。若药液漏出血管外,及时停药,抽吸血管内药液、局部冷敷33%硫酸镁、外涂喜疗妥软膏。
紫杉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一般发生于化疗后8-10 d,为骨髓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主要引起白细胞下降,当白细胞低于1.0×109/l时应给予保护性隔离,防止感染,发生败血症,每日紫外线消毒房间,居室要清洁卫生,减少探视,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要戴口罩,不接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亲属和医护人员。血小板低于50×109/l者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等异常,嘱患者卧床休息、慢活动、避免外伤、用软牙刷;各项护理操作轻柔,防止出血。
紫杉醇的胃肠道反应常有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等,影响患者进食和正常的消化活动,频繁呕吐会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化疗开始正确评估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做好护理措施包括:①选用有效的镇吐剂;②选用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调整进食时间,避免在化疗前及化疗后1 -2 h进食;③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看电视、看报、做游戏或与家人聊天等;④出现呕吐时及时清除呕吐物,做好口腔护理,减少不良刺激。
紫杉醇脱发发生率80%,首次化疗前要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脱发发生的可能性,及停药后可重新长出更亮、更好的头发,让患者心理上有准备;对化疗后出现脱发的患者,鼓励其说出感受,帮助其选择合适的假发或带头巾,减少患者因形象紊乱而造成忧虑、悲伤等不良情绪。
紫杉醇为植物类抗癌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通过对应用紫杉醇为主联合化疗治疗的32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在临床化疗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全面掌握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特点,化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并观察药物毒副反应, 做好各项防范措施,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可以预防和减轻毒副应,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