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接下来,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期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计划的质量。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一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1941年于延安)。
【我读我思】第二、三节里,诗人为什么使用一连串的排比句?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二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深沉语速——低缓感情——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遗憾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失落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惆怅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1、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老师适当引导。
【活动】我也来写。
模仿此诗的写法,让学生当堂练习:
1、练习题目:母爱。
2、挑选部分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
【讲授】课堂小结。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作业】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2: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同学间交流赏析。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3)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d、这首诗如果去掉第四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教师总结该诗的构思特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的绘画美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是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诗歌的建筑美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v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诗歌的音乐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v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四、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三、教学难点: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和写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林徽因的资料介绍、幻灯片、视频。
五、教学方法:“定向——自读——答疑——小结”四步。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案设计安排表。
时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设计说明。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1、大家知道我国有一位非常著。
名的女建筑家是谁吗?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根据课外知识,回答问题1、活跃气氛。
2、带入课堂教学内容。
二、人物介绍1、传奇女子林徽因的生平简介。
2、徐志摩及其人生的简介。
3、梁思成的简介。
4、陆小曼的简介。
5、金岳霖的简介。
注意做笔记1、拓宽教学知识。
2、利于诗歌的讲解。
时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说明。
第
二
课
时
一、进入诗歌的学习1、播放幻灯片,教师朗诵诗歌。
2、学生齐读诗歌。
3、用超链接播放诗歌朗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学生齐读1、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了解诗歌的内容。
二、赏析诗歌1、简介诗歌的写作背景。
2、讲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诗歌所运用的意象和蕴含。
4、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1、做笔记。
2自由回答问题。
(1)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2)诗歌运用的哪些意象,有什么韵味感。
(3)这首诗歌用了什么手法。
(4)诗歌写作有什么技巧1、这首诗歌所写所表达的意思。
2、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技巧。
三、小结诗歌1、小结《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小结写作诗歌的写作方法1、加深记忆,复习所学习的内容。
四、附带讲解徐志摩的《偶然》1、写作背景。
2、诗歌表达的内涵和主题拓宽知识。
五、作业1、背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写一首诗歌。
复习写作技巧和方法。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五
(一)导入:
举头望明月,-----------------。.独在异乡为异客,-------------------------。
日暮乡关何处是,-------------------------。因思杜陵梦,-------------------------。
(二)简介作者。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深情地朗读。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同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四)细腻地品读。
1.这首诗歌的四个小节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看得见吗?那么诗人是借助什么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体会“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表达效果。
4.小结。
5.再读诗歌,寻美。
(1)从整体结构看,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看,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看,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看,h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i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五)丰富地想象。(mtv制作大赛)。
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副画面,选好背景音乐,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先小组同学合作,然后向全班展示。
背景音乐:
画面:
解说:
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六)诗意地仿写(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小结,下课。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六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七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二、巩固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4.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三.提高题。
5.余光中的《乡愁》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其乡愁的?
6.诗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7.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四、阅读理解:
世间最美的坟墓。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她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时,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2)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8.本文的记叙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人们怀着“敬畏”之情的句子。
11.作者说这座墓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2.本文多处用了衬托的写法,请举两例。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八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透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完美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以前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述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能够直视海峡,能够眺望香港,能够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最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__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此刻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之后此刻。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述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能够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之后,“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久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此刻,“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此刻,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用心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2、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十分好。
2、朗读还能够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3、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九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三个问题: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完成自设作业。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十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梅花魂》是一篇情感非常深沉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孩子们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特别是老人读诗情到深处的无声落泪和不能回到祖国的失声痛哭,孩子们更是很难理解,这都将给课文的学习带来较大的障碍。于是,我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注意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用心去寻找那座学生与外祖父情感交融的桥梁。在学习“读诗落泪”这部分时,我就以文中的三句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愁、爱国之意。
案例描述
生1:“每当读到……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我从这句话里读出外祖父很思念祖国。
生2:外祖父每当读到这些诗句就会流泪,说明他非常想念祖国。
师:外祖父为什么会落泪?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诗?
生读。(毫无感情)
师:读得很流畅!还记得这首诗吗?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了王维在外地,每到佳节时加倍思念亲人。
师:外祖父像王维一样漂泊异乡,读到这样的思乡诗句,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1:由诗想到了自己,心里很难受。
生2:外祖父也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生3:想起自己的祖国。
生1读。(有些投入)
师:我感受到你思亲,但没有感受到倍思亲,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2较有感情地再读。
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我仿佛真的听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在读诗!
(教师循序渐进地评价、引导,将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逐步走入人物内心。)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略有沉重)
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请一生读。
师:读出了你的感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明年春草绿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一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扣人心扉!谁想像他一样读一下?
生齐读。
(有了前一诗句的铺垫,学生很快融入人物情感)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比前一次沉重,较有感情)
出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想一想,外祖父那轻似飞花的梦是什么梦?
生:回国梦。
师:外祖父又为什么而愁?
生:不能回国。
师:这种愁绪像无边的丝雨飘满外祖父的心田。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入情朗读。
师:老人的情感已经融入你的内心!而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声音沉重,感情深沉)
师:我不懂什么?
生:我不懂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
师板书:思念。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一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十二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语言品味课。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三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六、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七、激情抒怀。
(播放课件)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八、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文档为doc格式。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十四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感情所至写下的,30多年后,温总理在访美谈及两岸问题时援用了这首《乡愁》诗。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情感目标:体会海外游子拳拳的爱国之心,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3.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透过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乡愁》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20世纪70年代写的一首小诗。诗歌用优美的意象、低沉的笔调谱写的一首海外游子思乡恋国的凄美相思曲。是一首难得的思乡爱国的教育诗篇。为此我的课程设计思路是:诵读欣赏,想象体会,引申迁移。通过这三个步骤重点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刻意义,进而激发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大特色。用与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烘托一种气氛,给学生思维的启动构建一个平台,也为本诗的理解铺设一个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流浪歌》的主旋律中初步感知游子羁旅伤别之情。)。
2.生自由回答(如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3.师总结:人是故乡美,月是故乡圆。毕竟“洛阳虽好不如家”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也与思念有关,它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三、诵读欣赏。
(一)诵读感知。
1.默读本诗,根据诗意推测体会本诗的诵读技巧(包括节奏,重音,感情等)。
2.学生试读。
3.学生就上位同学的诵读情况批评指正。(从节奏,重音,感情等方面着手)。
4.学生再次试读。
5.老师评点:节奏应该和缓,感情低沉。
6.听范读录音,生体会、模仿。
(二)品读欣赏。
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它们代表了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暗含着诗人客居他乡而愁苦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明:
小时候(少年)因求学而母子离别(母子别)。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别思恋娇妻(夫妻别)。
后来(中年)生死隔离哀思难诉(生死别)。
现在(老年)国土分裂有家难归(家国别)。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诗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变得可察可感。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所谓托物寄情,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成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4.怎样理解以上四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从情感的抒发上看,是并列的还是逐层深入?
明:逐层深入,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思乡恋国的情愫越来越浓。
小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更是一首如泣如歌,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四、想象体会。
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
1.[示例]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一封家书》的音乐声中听老师的解读。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十五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
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
1、朗读教学法。
2、探究欣赏法。
3、联想教学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海骊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刘长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让学生说出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由于学生对这几句诗并不陌生,所以不难得出“思乡”这一结论,于是我顺势引导:
是啊,最浓不过乡情,最重不过乡愁。记得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如此导入的设计意图是:首先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接着写作背景的介绍则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
了解了作者,但使学生最为牵挂的还是诗人那浓浓的乡愁,下面就引领学生进入——。
(二)诗文赏析(四个环节即:我想听——我要读——我会品——我能写我之所以如此设计环节名称是为了想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不是老师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
第一环节:我想听。
1在此环节,首先,让学生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提醒学生注意对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的把握。
2、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深沉语速——低缓感情——深挚。
通过听读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第二环节:我要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朗读时要把握好每一小节的情感变化,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
第一节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遗憾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失落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惆怅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1生对读。
2组内读。
3、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4、齐读。
第三环节:我会品。
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诗,学生自由发挥,老师适当引导。通过大家的品读,学生感受到了它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尤其是它独特的意向。作者巧妙地将无形的乡愁作了形象而深刻的比喻,使乡愁变得可知可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样一来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就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此环节形成板书,板书设计为一个中国结的样式,它象征着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想解又难解的思乡情结呀!
第四环节:我能写。
让学生续写“乡愁”
将来呀。
乡愁是。
————————。
————————。
4月23日余光中先生福建泉州群山村举行“华光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的致辞中为39年前写的“乡愁”续写了新的篇章:(大屏显示)。
未来呀,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的欲望。
到此为止,三个教学目标已顺利完成。我顺势小节。
(三)课堂小结。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老师饱含深情的结束语,会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到此为止,三个教学目标已顺利完成。
(四)作业布置:
考虑到不同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我设计了必做和选作两个层次不同的作业题:
必做: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选做: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同学间交流赏析。
(五)板书设计:我认为,好的板书应该体现出三个字“精”、“美”、“新”,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为本课设计了综合式板书。这样,通过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再现本诗内容、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拓展阅读: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二、巩固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三.提高题。
5.余光中的《乡愁》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其乡愁的?
6.诗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7.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参考答案:
1.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叠词,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3.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感情基调应该忧郁深沉。
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希望祖国早日和平同一的愿望。
5.乡愁本是难以捉摸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结果就会留于平庸和空泛。但我们发现余光中的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具体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既单纯又丰富,诱发了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6.诗人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既单纯又内涵丰富的形象,来比喻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和现在四个时段和空间的乡愁。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又单而浓,主题又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的异常浓烈。另外,这四组借助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里)”的四次重复,加之四节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底,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7.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口语练习:
新中国已经成立半个多世纪了,台湾却仍是一个有家难回的孩子,台湾同胞更是望眼欲穿,想早日回到祖国大陆,与亲人团聚.请以“隔海相望的亲人,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慰藉台湾同胞的相思之苦.
要求:1.感情真实。
2.字数不限,一句话也行.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十六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语言品味课。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七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投影片、录音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 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十八
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十九
(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李白的《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
(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学样道理,其他几个小节该怎么读?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两地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验,感觉一下是否读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将重音停顿标出,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
(集体朗读全诗。教师评点。)
同学们理解了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感情,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这首情文并茂的诗就显得更美了。通过朗读训练,我们对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整体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播放音乐配乐集体朗诵。)
(四)课堂练习
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写一节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创作,朗读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备据“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文的构思特点。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创设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思乡之情
(一)背诵复习
(点名背诵、集体背诵。教师侧重对感情表达效果进行评价,自然导入本课。)
(二)具体感知
(体会这首诗的构思巧,形式美。)
同学们的背诵准确流畅,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这首诗之所以这样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感知本诗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概括归纳:诗歌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语,形成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篇,构思完整,结构严谨。)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概括归纳: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再朗读一遍,仔细品味诗中情感层层迭进的特点。
4本巧的构思,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轰然汇成情感的巨浪,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诗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赋予这首诗感人的力量。
乡愁的语文教案(通用20篇)篇二十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六、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七、激情抒怀。
(播放课件)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八、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