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读多读范文范本,扩大自己的写作视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一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本篇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明白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二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2课时。
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然后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
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
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
突出事物的特点。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三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明确: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我们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共22小节)。
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明确: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明确: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3、在自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语句?
问题一: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朗读第19小节)。
明确: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五、练习。
1、延伸思考一: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明确: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明确:
我个人认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近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来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看看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美。
七、结束语。
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八、家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四
(一)、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那位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了出来,奔向树林。德军立即围追他。走投无路时,美国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折身回跑,再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至此,作者称赞道,是两种勇气打败了敌人,即“青年伞兵智胜的勇气和法国农妇毫不犹豫为美国伞兵提供了第二次机会的勇气”,并借一位空军将军之口,对这两种勇气作了画龙点睛的诠释。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理论及课文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生字词;
2、能力目标:
(1)了解文中情节,主要是掌握两个出其不意的情节安排;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勇气的内涵,体味幸福的深意,感受人性美的光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说教学重点:作为小说,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体裁,主要特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现实生活,据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小说的出奇制胜的情节,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法国妇女的形象。
2、说教学难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善于把握难点,能解开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结,我个人认为这一节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文中是如何刻画法国妇女的形象的;二是如何理解文末将军的话。
在说学情方面,我分两方面来谈:一是教学情况分析。本单元是小说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是了解小说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前面已学了两篇文章,分别是《空城计》和《美猴王》(注:《心声》一课没学),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小说有总体上有点感性认识,已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虽有点模糊,所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本篇小说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抓住这一点,相信学生较容易进入角色,能较好理解课文。
二是学生情况分析。备课中,除了备教材是重要一环,但也不能忘记备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接触,我觉得我所任教的七(6)班有如下特点: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功底相对较差,如生字会念不会拼,常写错别字,不敢大胆发言,但他们求学心切,而且有一两个同学较为积极发言,因此,在课堂中需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让这一两位同学带动全班。但有时可能会为完成教学任务也许会有淡忘差生的现象。
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整体感知法。
会学。独立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在这节课中,学生要进一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因此,在这节课里面,我也采取了整体感知法。
2、问题导读法。我在这篇文章采用了问题导读法,所设计的两个问题,都是为了理解故事情节和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其实也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
3、讨论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怎样落实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想小组讨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虽然它也有弊端,也还有其它方法,但为激活学生的思想和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前,在必要时候我还会采用讨论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步学会圈点勾画法,主要是运用在人物分析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勇气,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五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好习惯。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故事。
2、出示课题,认读生字,读题;说说“宝”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指导。
人有哪两个宝?怎样用好它们呢?书上有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
1、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同句子。
3、这首儿歌共有几句话?
4、指名分句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人有哪两个宝。
(3)出示:双手大脑。
“双手”就是左右两只手,举起你的小手,轻轻的拍拍你的小脑袋!
认读。举起双手,拍拍脑袋。
(4)指导朗读第一句。重读“双手”和“大脑”。
(5)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2、学习生字。
(1)出示:人个大手。
(2)自学生字。
看笔顺,记忆字形、笔顺,并分别给它们找个朋友。
交流。
3、指导写字。
“人”:撇从竖中线起笔,撇和捺都要舒展,撇脚要平。
“个”:“人”偏上,竖在竖中线。
“大”:撇从竖中线起笔,捺从交点起笔。
“手”:第一笔是平撇,竖钩在竖中线。
教师范写。
学生描红。
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感受妈妈的爱,懂得感恩,用行动报答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摇篮曲》。
2.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创编所需的图片若干。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摇篮,提问:看,这是什么?
幼:摇篮。
师:对了,是摇篮。摇篮有什么用呢?
幼:小宝宝睡觉的。
幼:我们小时候可以睡在里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幼:很舒服。
幼:感觉很暖和、很温暖。
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身体摇摆的动作,很好地感受到了睡在摇篮里舒服的感觉。)。
2.师:睡在摇篮里软软的,很舒服,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摇篮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3.欣赏课件(没声音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像摇篮呢?它摇着谁?
幼:我看到了星星,我觉得白云的它的摇篮。
幼:妈妈是宝宝的摇篮。
幼:花园里有很多的小花,风吹起来,它的摇篮。
师:小朋友说的真不错,这段动画当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欣赏诗歌,加上配音)。
(评析:一开始出示课件,让幼儿欣赏诗歌中漂亮的场景,没有加上配音,让幼儿根据看到的内容猜测生活中的一些摇篮,第二遍加上配音朗诵,让幼儿欣赏画面的同时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熟悉诗歌的内容,为学习、朗诵诗歌作铺垫。)。
(二)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你听见了哪些好听的话,用诗歌中的话来说一说。(出示相应的图片)。
(评析:请幼儿试着用诗歌中的话来说说,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熟悉诗歌内容,并看着图完整地复述句子。)。
(2)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3)为什么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花园是花宝宝的摇篮?)。
(4)分析句式,这首诗歌中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幼:都有摇篮。
幼:最后一句一样,它们都睡着了。
幼:小宝宝都睡在摇篮里。
(评析:让幼儿看着图片来进行句式分析,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便于幼儿去分析整理句式,发现四句诗歌的共同之处。)。
2.观看课件,分段欣赏诗歌。
(1)播放诗歌中第一小节的课件,提问:星宝宝是怎样的睡着的?
幼:白云摇着它,它就睡着了。
幼:到了晚上星星就睡着了。
(2)为什么白云要轻轻地飘?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引导幼儿说一说,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评析:动用作表现白云、浪花、风和歌声的轻柔,去体验这些摇篮的特点。)。
3.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看着图把这首诗歌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和幼儿分角色诵读。
幼:轻轻的声音。
幼:不能太吵的声音。
幼:好听的声音来朗诵。
(4)引导幼儿用轻轻的声音来朗诵诗歌。
师:那我们就用轻轻的、好听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诗歌吧!
4.表演诗歌:这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看谁做得最美。
(评析:通过讨论,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朗诵这首诗歌所要注意的声音,用轻轻地声音进行朗诵,意境很美,感受诗歌意境美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轻柔的热点。)。
(三)发展想象,仿编诗歌。
1.蓝天里出了有星宝宝以外,还会有谁?
幼:蓝天里还有太阳。
师:那我们试试,把太阳编到好听的诗歌中去。(插卡的形式,把原来诗歌中的白云图片替换为太阳,连贯地看图朗诵整句话)。
2.大海中除了鱼宝宝,还会有谁?
3.花园里出了花宝宝外,还会住着谁?
4.把创编的内容看着图完整滴朗诵,提醒幼儿用轻轻地,好听的声音进行朗诵。
(评析:用插卡的`形式让幼儿进行创编故事,幼儿能看着图片完整地进行创编,既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也使得幼儿朗诵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进行完整地句子创编。)。
(四)感谢妈妈。
1.妈妈很辛苦,把小朋友照顾地很好,妈妈平时都做哪些事情呢?
幼: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要喂我吃饭。
幼:妈妈生宝宝的时候,要去医院动手术,很痛的。
幼:妈妈要给我洗衣服,做饭给我吃。
幼:妈妈每天都送我上幼儿园。
2.妈妈这么辛苦,你想怎么感谢妈妈呢?(和旁边的幼儿讨论,说说自己的感谢方法)。
幼:上课认真听讲,考试得100分妈妈就会很高兴。
幼:我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幼:妈妈回家的时候我给妈妈拿拖鞋。
幼:我帮妈妈扫地。
幼:我给妈妈唱首好听的歌曲。
3.幼儿讲述感谢妈妈的方法,教师进行小结:感谢妈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送给妈妈一句好听的话,亲手做礼物送给妈妈,帮妈妈干家务等。
4.布置感恩小任务: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谢自己的妈妈。
(评析:回忆妈妈平时做的时候,很多的小朋友都能说出妈妈的辛苦,有的幼儿还想到了妈妈生宝宝时的辛苦,都说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考试得100分来报答妈妈对自己的爱。报答妈妈的方法很多,没有局限在送妈妈礼物这个方面,思维很活跃,能说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延伸:
1.将图片放在语言区供幼儿自己练习朗诵诗歌。
2.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谢妈妈。
附内容: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七
教师谈话。
1、自学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出示字词:(略)。
点名读,相机正音。
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指名3人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冰花是谁看见的?是在什么时候看见的?它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相机板书:晶亮。
(3)冰花多不多?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突出“一朵朵”和“晶亮”。
(5)过渡。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点名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他惊奇地喊:“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
小童为什么觉得惊奇?
你能像小童一样惊奇地喊一喊吗?
指名读,评价。
再指名读。
指导边说边做动作。
齐读。
(3)用“因为……所以……”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1、出示并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注意区分同音字“他”和“它”。
3、范写“见”、“丰”、“这”,提醒注意。
4、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八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3、认识双线格内的10个字,会写田字格内的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引出话题。
“老师搜集了许多图片,想给大家欣赏欣赏。看看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2、(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这些图片正是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你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快乐吗?有趣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童年的泥巴》,来感受一下作者的童年趣事。”(板书:童年的泥巴)。
3、齐读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的地方用?标出来。
2、同桌或前后桌互读互听,指出对方的不足,并根据对方的评价再读课文。
3、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用“‖”标出段落。
(3)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分析3、4、5自然段,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两件事?用“|”标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后汇报。
(2)、找学生读3、4自然段。
a、用——画出歌谣。
b、读最后一句,画出“三美”。
2、分析5自然段。
四、质疑、讨论。
(1)、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的作用和内涵。)。
(2)小结写作特点。
五、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孵小鸡。
爱迪生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母鸡,老待在窝里不出来,就“哦嘘哦嘘”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这是怎么回事呀?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呀,窝里一大堆蛋,数一数,有十几个呢。奇怪,母鸡今天下了这么多蛋呀?他连蹦带跳地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十几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呀?”“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凉。”妈妈把爱迪生搂在怀里,说:“妈妈抱着你,你不是就暖和多了吗?”
爱迪生更觉得奇怪了,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咱们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着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盖在蛋上,蛋就暖和了。不久,蛋里面就会长出小鸡来……”
爱迪生听了妈妈的话,就跑开了。
爱迪生上哪儿去了?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妈妈没看见爱迪生,心里多着急啊!东找西找,啊,原来爱迪生跑到邻居家里去了。他用柴草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他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在鸡蛋上面孵蛋呢!他想:母鸡蹲在鸡蛋上面,会孵出小鸡来,我蹲在鸡蛋上面,也准能孵出小鸡来。
“孩子,快回家去吧!”“不,不!我正在孵小鸡呢!鸡蛋着了凉,就孵不出小鸡来了。”
妈妈看见爱迪生这股傻劲,真觉得好笑,把爱迪生拉了起来,说:“走吧,傻孩子……”
1、读关于爱迪生的《孵小鸡》,说一说你的感受。
2、写一写你的感想,与大家交流你的感想。
3、关于爱迪生你还知道什么,介绍给大家听。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九
1、出示一个苹果,观察:
这是一只怎样的苹果?
2、如果这个苹果给你,你会怎么用?
3、你们想听听苹果自己怎么说的吗?
揭题,板书课题。
1、充分朗读全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这是儿童诗。分一节一节写。看一看全诗共有几小节?
3、有一个小节反复了三次,请找出来。
4、自由朗读。
师:这三个小节虽然句子一样,其实表达的感情有些不同,这要在学了全诗才能明白。现在先来读第一节。
5、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读,再练习朗读。
1、自由读、指名选读二行。
2、这小节苹果介绍了什么?(用处)。
它是用怎样的心情介绍的?(高兴、自豪)。
3、学第一行:
读:读出高兴。
说:苹果为什么高兴?
想:一个故事、情节。你就是那只苹果,请你说说如何使微笑挂在孩子的脸上?
师:孩子微笑了,苹果也就微笑了。请再读这一句。
3、分组讨论:
按以上学法,每一组选一行进行讨论,然后按读、说、想三步进行汇报。
4、各组汇报。
5、小结:
这是一只的苹果。
苹果为而感到。
6、有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1、学了第二小节,你们认为第三小节应该怎么读?
2、朗读练习。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故事。
2、出示课题,认读生字,读题;说说“宝”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指导。
人有哪两个宝?怎样用好它们呢?书上有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
1、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同句子。
3、这首儿歌共有几句话?
4、指名分句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人有哪两个宝。
(3)出示:双手大脑。
“双手”就是左右两只手,举起你的小手,轻轻的拍拍你的小脑袋!
认读。举起双手,拍拍脑袋。
(4)指导朗读第一句。重读“双手”和“大脑”。
(5)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2、学习生字。
(1)出示:人个大手。
(2)自学生字。
看笔顺,记忆字形、笔顺,并分别给它们找个朋友。
交流。
3、指导写字。
“人”:撇从竖中线起笔,撇和捺都要舒展,撇脚要平。
“个”:“人”偏上,竖在竖中线。
“大”:撇从竖中线起笔,捺从交点起笔。
“手”:第一笔是平撇,竖钩在竖中线。
教师范写。
学生描红。
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十一
1.认识10个生字和三个偏旁,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教会学生认识自然段,初步了解课文段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补充资料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体会秋天的美丽景色。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认读6个字,认识1个多音字。能够给指定的句子填空。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大自然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第2———5自然段。
教学难点:写字,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7个生字。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自然特征。培养朗读、写字的正确姿势。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课文读准确)。
2、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朋友,并画下来)。
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
4、扩词练习。
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6、体会着读一读,小组一起学习喜欢的自然段中的生字。
7、学习汇报,抢答。(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8、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
1、大家把这些生字朋友都记住了,那么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工整的写下来呢?试一试。
2、先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注意什么。师个别指导。
3、先描一个,再写一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和想象力。对大自然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第2———5自然段。
教学难点:在朗读时能够边读边想象。
教学过程:
1、课文中是怎么写秋天的呢?自己读书。指名读。
2、树叶是怎么一片一片地落下来,谁来读读?
思考:树叶都落在了哪里,又有哪些小动物把树叶当作了什么?
1、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做屋子。
小虫怎么躲呀?
谁愿意做个动作?
落叶就像小虫子的家。
你就是小虫子,你来读一读。
2、蚂蚁把落叶当做船。你要是小蚂蚁,坐在树叶船里,你怎样想?
3、小鱼游过来藏在落叶下面把落叶当做伞。
小鱼怎么藏呀?
你能做个动作吗?
4、燕子把落叶当做信,你猜他会说些什么?
你们都是小燕子,小燕子们说一说。
这只小燕子说说,小燕子们一起说说。
为什么说催我到南方去呢?一个“崔”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读?
1、讨论:树叶还会落在哪,还有那些小动物把落叶当做什么。
2、三道题,任选一个,也可以三个都做:
落叶落在(),()把它当作()。
如果我是一片落叶,()。
3、请你写一句和落叶有关的句子。
教学反思: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十三
一、导入新课(3分钟)。
ppt屏幕展示有关风雨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图片欣赏完了,你从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a:……。
学生b:……。
学生c:……。
教师最后就学生的回答做简单的总结,并将主题引入《风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二、作者简介(3分钟)。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原名贾平娃。陕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别具一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风格。
了解了作者之后,我们一起走进风雨之中,感受作者笔下的狂风骤雨。
下面,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稍后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4分钟)。
朗读全文,并用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借助课文的助学系统、词典等工具进行学习。过后,为课文划分层次,理清课文的脉络结构。
1.读读写写。
蔓撩捶偌大芦苇栅栏槐树攀附蜷曲屋檐弧形倏忽锥形蹦跳。
刹那。
栅栏:用铁条、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比较坚固的东西。
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2.问题:
请找出各段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鱼儿老头孩子们……。
作用:侧面衬托,突出风之狂暴,雨之猛烈。
作者描写风,不是直接描写风的狂暴,肆虐,而是通过描写狂风吹拂下的自然景象、动物和人的状态来反衬风之大,风之猛。作者运用的这种手法就是侧面衬托。
侧面衬托,即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状态特征描写,从侧面来衬托要写的事物的写作方法。它可以使描写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趣味盎然。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狂风之下的自然风景、动物和人的。
四、品读鉴赏,深入探究。
句子赏析(12分钟)。
例: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明确:“从树林子”起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通过“鼓”“陷”的反复。写出了树林子在风雨中飘摇的情景。(可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等,下同。)。
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明确:观察非常仔细,看清了脱落的瞬间动态——“才”“一下子”,看清了葡萄蔓的情状——“蜷曲”“像一条死蛇”“软成一堆”,还听到了声音——“哗哗啦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掀落的情状。
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
3.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明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明明“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的同时,也让人觉得有点夸大事实,但这也正突出了风的强大以及狂暴猛烈。
4.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撩”、“揭”、“聚”、“摔”、“砸”、“冲”,动感十足,“唰”、“啪”,声势骇人。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厚厚的浮萍”比作“绒被”,突出了池中浮萍之多,之厚,也为后面一系列生动的描写做了铺垫。
“凸、撩、揭、冲”等动词的使用将浮萍拟人化了,带有了人的思想情感、动作,使得浮萍给人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动词的使用:
5.几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忽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明确:“飘”、“斜”、“颤”、“翻”、“旋”、“停”、“掉”等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在大风中由飞到被吹落的过程。未见“风”字,但风无处不在。
6.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明确:“跑”、“撑”、“撞”、“直撑”、“跌倒”的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将“断了牵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展现了出来,侧面烘托出了风的狂。
……。
前面我们一直在说风,却从未一字提到雨。因此就有人提出疑问了。请大家合作探讨一下下面的这个问题。
问题探究(6分钟)。
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结尾的场景跟外面相比,由外面的景物转到屋内,情调上由前面的景物的纷杂转到屋内的安静、平和。老人在土炕的席子上捶腰腿,小孩惊喜地叠着纸船放出去,气氛不甚紧急,行文节奏舒缓了,孩子们带来了欢喜的情调。
五、课堂小结。
本文借助典型的景物描写,通过侧面衬托的手法,并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
一、导入。
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认识作者,认识“凹”
二、初感风雨景。
1.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
2、这些景物大致可以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十五
《我上学了》是初入校园的小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语文学习内容,设置目的是帮助小一年级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校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实现从幼儿到一年级学生的角色转换。引导一年级学生了解祖国和校园,产生对祖国、学校、老师、学习生活的热爱。同时,鼓励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1、收集我国各民族服饰的资料、图片等制成课件。(老师)。
2、准备长城、天安门的宣传资料片、《爱我中华》和《上学歌》的歌曲。(老师)。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师生间增进了解。
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学校,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一年级学生了。(板书:我上学了)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们现在上的科目是语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出它的名字——语文。
二、观察插图,进行爱祖国教育。
1、认识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激发民族自豪感。
(1)播放天安门的宣传片,一年级学生欣赏后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建筑物?
一年级学生指出认识的建筑物,老师出示天安门的图片及文字,引导一年级学生认读。
交流:你去过天安门吗?说一说你当时见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了解各个民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3、引读句子,抒发爱国情感。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长城和天安门举世闻名,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2)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有好看的衣服,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漂亮的校园,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小一年级学生的情感启迪和教育不能只依靠口号,因此,本环节设计重在借助图片,借助生活体验,借助老师语言,诱发一年级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图文结合,进行爱上学教育。
1、引言: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年级的小一年级学生了,你高兴吗?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读一读——我是小一年级学生。(板书)。
2、课件出示插图,小朋友都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去上学,他们还高兴地诵读着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老师范读,然后领读,同桌互读,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小朋友们是什么心情?你怎么知道的?一年级学生汇报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1)“太阳”和“花儿”露出笑脸,要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句。
(2)小朋友们背上小书包可神气了,小鸟看见了也忍不住要问问,问什么呢?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二句。
5、齐读整首儿歌。播放《上学歌》,一年级学生学唱。
设计意图:一首《上学歌》将一年级学生带入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境,通过反复诵读、图文结合,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引导一年级学生遵守学校纪律、树立远大理想,同时让一年级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初步感受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从而乐于表达,乐于诵读。
四、讲解示范,进行读写养成教育。
1、出示小故事,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兴趣。
2、引导一年级学生观察插图,看看小朋友是怎样读书、写字的。
3、老师示范,一年级学生跟着做。
五、交流展示,进行热爱语文教育。
1、师:书就是知识的海洋,乐趣的天堂。你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回想一下。
2、小组内互讲故事,然后选择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3、老师点评,针对同学的表现相机提出要求:讲故事时要尽量把故事内容说清楚,声音要洪亮,让同学听清楚。听故事的同学要专心,听清楚故事内容,看看同学哪里讲得好,向他学习。
4、推荐课外读物,激发一年级学生和家长一起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互动学习的效果,老师的点评既能激发一年级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愿望,又能促使一年级学生成长。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十六
《我上学了》是初入校园的.小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语文学习内容,设置目的是帮助小一年级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校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实现从幼儿到一年级学生的角色转换。引导一年级学生了解祖国和校园,产生对祖国、学校、老师、学习生活的热爱。同时,鼓励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1、收集我国各民族服饰的资料、图片等制成课件。(老师)。
2、准备长城、天安门的宣传资料片、《爱我中华》和《上学歌》的歌曲。(老师)。
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学校,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一年级学生了。(板书:我上学了)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们现在上的科目是语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出它的名字——语文。
1、认识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激发民族自豪感。
(1)播放天安门的宣传片,一年级学生欣赏后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建筑物?
一年级学生指出认识的建筑物,老师出示天安门的图片及文字,引导一年级学生认读。
交流:你去过天安门吗?说一说你当时见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了解各个民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3、引读句子,抒发爱国情感。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长城和天安门举世闻名,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2)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有好看的衣服,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漂亮的校园,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小一年级学生的情感启迪和教育不能只依靠口号,因此,本环节设计重在借助图片,借助生活体验,借助老师语言,诱发一年级学生内心的情感。
1、引言: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年级的小一年级学生了,你高兴吗?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读一读——我是小一年级学生。(板书)。
2、课件出示插图,小朋友都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去上学,他们还高兴地诵读着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老师范读,然后领读,同桌互读,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小朋友们是什么心情?你怎么知道的?一年级学生汇报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1)“太阳”和“花儿”露出笑脸,要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句。
(2)小朋友们背上小书包可神气了,小鸟看见了也忍不住要问问,问什么呢?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二句。
5、齐读整首儿歌。播放《上学歌》,一年级学生学唱。
设计意图:一首《上学歌》将一年级学生带入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境,通过反复诵读、图文结合,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引导一年级学生遵守学校纪律、树立远大理想,同时让一年级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初步感受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从而乐于表达,乐于诵读。
1、出示小故事,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兴趣。
2、引导一年级学生观察插图,看看小朋友是怎样读书、写字的。
3、老师示范,一年级学生跟着做。
1、师:书就是知识的海洋,乐趣的天堂。你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回想一下。
2、小组内互讲故事,然后选择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3、老师点评,针对同学的表现相机提出要求:讲故事时要尽量把故事内容说清楚,声音要洪亮,让同学听清楚。听故事的同学要专心,听清楚故事内容,看看同学哪里讲得好,向他学习。
4、推荐课外读物,激发一年级学生和家长一起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互动学习的效果,老师的点评既能激发一年级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愿望,又能促使一年级学生成长。
专业七年级语文课件(案例17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学习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村居。
草长/鸟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