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月教学反思(通用8篇)

时间:2024-11-22 作者:雁落霞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语文月教学反思篇一

时间匆匆流逝,在惋惜和感叹过后,才发现自己前面走过的路,收益甚少。听了一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教研员的讲座。我的心里豁然开朗,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回顾过去,劳累、着急、无奈,一直困扰着我。自己每天晚上都像学生写作业一样备课、批作业到九点多,课堂上又声嘶力竭地大声训斥。可学生呢?课堂上多数在摆弄小东西,很少有回答出有价值的答案。课后作业完不成。一篇课文要上三节课。考试结果却不尽人意。为此,我着急上火,可学生仍然无动于衷。作文更是只布置学生观察、写,根本不会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干巴巴的不具体,要么兔子尾巴式的。看了张主任的作文教案,听了相关专家的讲座,我感到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在体内涌动。

展望未来,自信、希望、有效一直激励着我。认真钻研教材,做到集思广义,及时与同学科老师进行集体备课。针对教研室提出的教学模式,理清思路,按照教、扶、放的思路,提高课堂效率。把预习课文放在课前,让学生做到四会,即会读生字、会组词、会读课文、会做批注。当成作业布置给学生,抓好信息反馈,及时了解情况,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作文指导尽量细一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作文批改借鉴任君梅老师的方法,抓两处亮点,提一点建议。让每个学生都对作文有新的认识:只要我努力,就有收获!我没有白忙活,老师表扬了我呢!原来写作业并不难啊!

我坚信:有我的不懈努力,有领导的英明指导,有好学上进的学生,就没有不高效的课堂!

语文月教学反思篇二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期末考试已完成,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已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总结与说明: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学生之间比较熟悉,管理较容易。从学生语文基础上分析,优等生多,后进生也不少。

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少部分学生汉语拼音没掌握,生字词但是关;

2、阅读潜力普遍不高,朗读水平较差,“唱读”现象比较严重;

3、书写马虎,作业不够认真。

1、制定教学计划。

开学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按照学校的统一时间安排,合理设定了教学进度。根据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规定了总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潜力,构成较高的语言表达潜力;学会从资料提要中体会思想,分清文章主次;会听、会说、会写、会阅读。对不同的课礼貌确了重难点。教学计划使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在预定的安排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我安排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用最简单、最恰当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3、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一天放学时都为学习布置具体预习任务,并适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新课授完,必要求复习。用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的方法进行督促。透过一段时间,学生明白该如何预习了,也能自觉做到复习。

(2)正确的上课方法。“该说时就说,该听时就听,该写时就写”,上课时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

(3)写工整字,做规范作业。强调文字书写的重要性,并适时进行写字训练与指导。统一规范作业格式。长时间的督促训练,使学生的字越来越好,作业越来越规范、美观。

4、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语文方面的弱点重点突破。

(1)、字词记忆:从开学起,坚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读写、听写。

(2)、课文朗读:课堂上用了超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

(3)阅读:从平时上课到考试,刻意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多思考,多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为进一步攻破这一难点,也为了增加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进行阅读训练。

(4)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采用了一些个性化的方法: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悟潜力,并进行记忆积累。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1、圆满完成了开学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潜力有所提高。

3、学生的语言积累有所增加。

4、学生朗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改变了“唱读”的坏毛病,并且朗读时能把握感情,有节奏,有停顿。

总之,当前新的课堂教学,应提倡灵活的教学,执教者务必做到胸有成竹“有课标、有教材、有学生”。课堂中做到形散神不散。用心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成为老师的朋友。让师生之间、家校之间能步调一致,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语文月教学反思篇三

《灰椋鸟》一文层次清晰,内容简单,我想孩子们一定能读懂,第一课时就进入主题了。

为了能让那些根本没有预习的人能仔细读一遍课文,我要求在别人读书的时候,每个人手上都要拿着一支笔,把自己发现的好词好句划下来,也可以写写自己读完这一段的感受。这个工作在预习中很多人就完成了,请人读后,我就故意请那些常年不写作业的人说收获,谈体会。

读到第四自然段时,我请同学们自由谈读书收获:陈南竹说,从“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句话看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孩子们解读的非常好,尤其是巫鹏飞提的一个问题:“投入”这个词用得很好,鸟儿像顽皮的孩子回到了树林母亲的怀抱!

用同样的方法学了课文第五自然段,周轶轩提到了这一段的写法跟原来学过的《听泉》中描写声音的那段文字很像,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鸟儿与树林的感情,作者与鸟儿的感情,我们该怎么去认识,理解,分享,行动?

孩子们沉默着思考着,教室里突然寂静了

语文月教学反思篇四

初读《最佳路径》一文,不禁为格罗培斯的创意拍手叫好,“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样顺其自然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成就了“最佳”。这个“最佳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无奈之举,一个无心之施,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这个“最佳设计”的产生,来自一个建筑设计大师的敬业精神,来自于一个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智者的思考,来自于善于联系,极富创造力的建筑艺术家的设计。

格罗培斯是一位大师级建筑设计师,是哈佛建筑学院的院长,是70多处精美建筑的缔造者,可是他却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而大伤脑筋。这大师与微不足道两个词摆在一起,使读者不能不产生疑问,提出一个为什么?拓展思维,那就是这条路径设计很难,难在什么地方?仔细读文,不难发现愿意--大师自己不满意,大师追求尽善尽美,追求自己设计的最佳。再深入思考,大师心中的最佳是怎样的呢?我们大胆设想就是人人满意,方便快捷的路径。大家都知道众口难调,大家同样也知道他人心思难以揣度。格罗培斯也一定知道,为什么他要坚持不拿出自己已经设计好了的,却十分不满意的设计呢?我想:因为他心中有人,有着他设计建筑的享有者,众多即将来到迪斯尼的游人。

他在寻找着与众人沟通的最佳路径,以设计出为享有者提供最好服务的路径。大师在思绪烦杂中去法国南部散心,“思绪”一词,说明他在思考,没有停止,歌德曾经这样说过: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正是因为这导游的引导,才造就了最佳的设计。葡萄园发生的令人惊疑的事,让人匪夷所思。一边是热情的葡萄园主,不辞辛苦的采摘葡萄送到马路旁边,诱人的吆喝呼喊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边是年老力衰老婆婆,守着无人采摘的满山葡萄,身居一个山谷中。

这样的体力、能力的悬殊,本来的结果已经预料到的,但是“谁知在这绵延上百公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一些智者产生思考。这样的智者当然不只有格罗培斯,还有超市的创始人。我们阅读课文不难发现,原由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为何这样一种自由选择就会有着这样的结果呢?我们研究一下那些葡萄采摘者兼购买者的心理。

1、新鲜。

a.采摘这样的活动本身就很新奇,对没有采摘过葡萄的人是一种诱惑。

b.自己采摘下来的葡萄,自己认为很新鲜、很甜。这里蕴含着人们的共同心理,就是认为自己选择的才是最好的。

2、公平。

1、游客的最佳选择,方便快捷。

2、格罗培斯的最佳,他创造性的完成了他的设计。

为何评委们要将最佳路径授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呢?

读文找理由,然后模拟评委会开会讨论的过程,在模拟中将格罗培斯的认真敬业,将道路设计的灵感的奇遇,将道路的优秀展现出来。最后请孩子们给格罗培斯写颁奖词。

语文月教学反思篇五

《倔强的小红军》一课,讲的是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一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小红军,为了不让陈赓同志挨饿受累,坚持不骑他的马,不接受他的青稞面,最后累死、饿死在草地上的感人故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为让学生充分体验小红军的崇高精神,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好争辩的特点,就小红军是否诚实组织了一场辩论,在唇枪舌剑之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辩论采取提供论点、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中途被对方说服者可改换论点,加入对方行列。

正方论点:小红军多次欺骗陈赓同志,不诚实,我们可不能学他。

反方论点:小红军千方百计说服陈康同志,很倔强,很高尚,也很聪明,我们应向他学习。

正方:从课文第二节“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一步一步朝前走着”,“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等句子,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小红军明明跟陈赓同志一样,疲惫不堪,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可是当陈赓同志让他上马骑一会儿时,他却“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说他的体力比陈赓强多了,要跟陈赓的马赛跑,这不明摆着是在欺骗老同志吗?这是不诚实的表现,我们可不能学他。

反方:你这个说法不对。他是十分虚弱,可是他不想让这位老同志看出来,他很倔强,不想输给这位老同志。

反方:小红军满不在乎的样子是故意做给老红军看的。尽管他十分疲惫,但他从老红军“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上看出了老红军也很虚弱,比他更需要马。他所说的“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以及“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都是为了让老红军相信,他的体力确实比老红军“强多了”,根本用不着骑马。可见小红军是一个能为他人着想、不怕苦累,不怕牺牲的倔强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正方: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红军掉队了,根本没有同伴,可是当陈赓要跟他一块儿走时,他却说要等同伴,让陈赓先走,这也是欺骗老同志,是不诚实的。

反方:这怎么能叫欺骗呢?从陈赓刚走一会儿小红军就晕倒在草地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红军是知道自己快支持不住了,不想拖累陈赓同志才这么说的。这是他在千方百计想要让这位老红军快点去追赶队伍。

正方:小红军昏倒后,从陈赓同志在小红军的干粮袋里掏出的那块带着几个牙印的、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我们知道,小红军应该已有好长时间没吃到干粮了,也根本就没有干粮了。可当陈赓要把青棵面留给小红军时,他却“……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还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这不全是谎话吗?太不诚实了,况且收下青棵面对他又不是没有好处!

反方:小红军是很饿,干粮对他来说是很重要,可在他看来,老红军更饿,更需要粮食。他的所言所行都是为了让这位老同志相信,他确实不需要那干粮,他是为老同志着想。

原本给大家预备了半节课的时间辩论,哪知孩子们一发而不可收,你来我往地整整“闹腾”了一节课还不肯结束。尽管有些说法并不是那么精当,似乎还带上了些许火药味,可随着辩论的不断深入,反方的见解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深刻,小红军的可贵精神也就不容置疑了,就连坚持到最后的笔者,也由正方倒向了反方。

语文月教学反思篇六

今天,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我就谈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激起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例如: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编故事"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同学们老师最近又有了一项新的爱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资源课件出示用的各种画面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编故事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科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远程资源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语文月教学反思篇七

这次课评,我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简短,但文中樟树的象征意义比较深刻,不易被四年级的孩子所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准备从樟树的外形入手,然后引导孩子们熟读课文,了解樟树的习性,再结合对宋庆龄先生的生平简介,让孩子们对课文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生字词的教学作为铺垫,重点放在指导孩子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上课铃响起后,见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心中一股爱意油然而生,先前的紧张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有条不紊地带领孩子们读题,释题,初读课文,孩子们高兴地认准了生字词,顺利地读通了课文。然而就在我准备组织孩子们交流阅读课文后的心得体会的时候,下课铃却响了。

我有些不舍,尽管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圆满完成,但心底还是觉得有一点遗憾,因为指导孩子们阅读课文的时间用得太多。可课后想想,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孩子们能真正去阅读课文吗?在课堂上巡视指导的时候,我已经看到很多孩子记下了自己的阅读体会,而且记得都很真实、纯朴。我知道,孩子们用心读了,和文字做了心灵的交流。

也许,每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遗憾,但只要孩子们能用心灵阅读,能在阅读中愉快地健康成长,那就比什么都好。

语文月教学反思篇八

《芦叶船》这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脉落清晰,层次分明,内容浅显易懂,尤其作者将玩芦叶船的情景描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同学们最喜欢玩什么你们是怎么玩儿的”在学生充分谈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让学生描述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动听的乐曲时,彼此可能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芦叶让孩子们更富有创造力,也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欢乐。

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引导学生勾划出描写表兄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体会表兄的自信与聪明。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最后,总结作者的描写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作者是“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再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最后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鼓励学生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