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庙会散文随笔(优秀5篇)

时间:2024-10-01 作者:XY字客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庙会散文随笔篇一

又是一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芜湖县九十殿已是一片喧闹。2月27日上午,主会场九十殿敏灵社区街道两旁人头攒动,广场内外鼓乐喧天、彩灯高挂、金龙狂舞,呈现一派欢欣鼓舞的节日气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芜湖县花桥镇“九十殿庙会” 于2月27日(农历二月初二)拉开帷幕。这是继2016年成功举办首届九十殿庙会大型文化活动周之后,又一次精心策划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盛宴。

芜湖县花桥镇作为芜湖市东大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除楚王城遗址、东门渡官窑遗址等都是它辉煌历史的见证之外,在九十殿村还有一座在当地颇为知名、影响广泛的道观——敏灵观。古时因敏灵观殿宇北距太平府(今当涂县)九十里,南距宁国府(今宣城市)九十里,故被称为九十殿。九十殿以它独特的民间信仰和神奇的传说故事,吸引着远近游人前来一探究竟。

透过庙会我们看到,这里商贾齐聚,香客云集。吉时一到,殿内钟鼓齐鸣,庙外鸣爆震天。善男信女,燃纸焚香,舞蹈献贡,三拜五叩首,祈福膜拜。庙堂上下,香烟缭绕,声乐不绝。千年道观古刹内传出的诵经声,钟鼓声与广场上的吆喝声,喧嚣声相互呼应,殿宇中飘出的香烛气息与广场上洋溢的各种香味交相混合,形成了浓郁的道教与世俗文化相融相合的恢弘场面,吸引了四方善男信女香众游客。这就是延续了千余年的九十殿庙会。它集中体现了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融和谐的特点,并形成了以此为中心,辐射到沪、浙、苏南、皖南尤其是周边的宣城、巢湖、铜陵、马鞍山等地区的独特历史文化现象。

千余年来,九十殿历尽沧桑,已成为研究地方史和南唐历史的重要物证。修建于南唐时期的敏灵观内,供奉着治水英雄、道教徒张渤神灵——祠山大帝。因此这里便成为江南地区重要道教活动场所。水神张渤一生继承父业,在江南一带开河筑坝,造福于民,治理水患,为百姓平安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治水英雄,立祠供奉,远近百姓每年农历二月都赶来祭祀祈福,并由法师举行道教仪式和宗教活动。

民间传承延续了1000多年的九十殿庙会,今年再次由“政府主导”,将特色民俗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优化整合,打造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让传统庙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九十殿庙会过去虽然年年都办,但都是群众自发举行,主要是祈福、唱戏等老套套,随着老民俗、老传统渐渐变淡,逛庙会的人也少了。而今年继续由政府主导的庙会文化活动,却发生了新的变化,这里不仅有九十殿主会场,还设立了横岗分会场,并把传统习俗活动与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且活动内容如此之多,并有如此吸引力,这是出乎人们预料的。

庙会期间各类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珍品,不仅让众乡亲尽情享受了视觉上的饕餮盛宴,领略到了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更集聚了人气、展示了民俗文化的风情。

这里,不仅有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庐剧、京剧、越剧等经典戏剧,还有吸引年轻人眼球的旗袍秀、杂技、变脸、魔术、茶艺表演、猜灯谜、牛人绝活、民间手工艺展示等多项传统文化艺术活动。

这里,特色小吃、小商品交易等应有尽有。在两个自由贸易区的200多个摊位上,一溜排特色小吃摊吸引了众多年轻人驻足,如九十殿村的清明果、隆兴村的花生糖、红光村的羊糕、老观村的甜酒元等等让大家一饱口福。

两个会场,每天举行的道教祈福、文艺表演、手工艺展示等大大小小活动10余场,周末高峰期预计每天突破2万人次。除了本地村民,还有周边宣城、马鞍山等地游客慕名而来。

当下,庙会已成为较大空间里群众性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九十殿庙会早期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为纪念张勃而立祠祭祀。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沉淀,凝结出特有的`历史文化、感恩、祁福现象。一千多年来,九十殿地处以商贸立市,四方商贾云集的芜湖东部,浓郁的世俗商贸氛围,使庙会由单独的道教活动,演变成道教活动与民俗活动融合的群众性庙会,并逐渐发展成为群众性节庆活动。庙会的内容包括道教活动、民俗活动以及集市贸易等。道教活动有祠山神祭祀仪式,在神像前点亮琉璃油灯,“日夜玉盏常明”。会首及执事者到神像面前,焚香叩拜,民众纷纷祭祀祈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远近香客、信徒络绎不绝,争向祠山大帝敬香;民俗活动则有民间娱乐,如舞龙、舞狮、旱船、民俗小吃、素食糕点等;集市贸易如香烛、工艺品、手工服饰等。

九十殿庙会传统民俗文化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庙会本身的所体现的价值,更看到它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

九十殿庙会推动了当地商贸经济的发展。花桥镇现为寻古探幽旅游区,以寻古探幽、道教活动为主。同时又是打造芜湖市旅游的后花园,长期以来,九十殿庙会以其丰富的多样性内容与形式,给予了花桥镇及周边群众多方面的影像。香烛生意的兴隆,使香烛业的生产销售,逐渐成为当地传统经济中的一个行业。而大批进香的外来信众的消费,也使得花桥镇的农副产品、手工艺产品及素食走出了山村,并成为了相当一部分人群的消费习俗和谋生手段。共有400余家固定摊位、200余家流动摊位。这里既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苗木花卉、特色农产品交易,又有农家乐推介、房企销售、金融服务等商家在此寻找商机。最让游客挡不住的诱惑是“舌尖上的美食”。花桥镇特色小吃:九十殿清明果、九十殿米糕、隆兴村的花生糖、红光村的羊糕、老观村的甜酒元宵,花桥渡香猪香肠等让游客味蕾大开。据不完全统计,开幕式当天共吸引游客两万余人。整个庙会活动期间,吸引了周边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拉动各类消费近千万元。

九十殿庙会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九十殿庙会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文化底蕴深厚。庙会期间,除宗教活动外,游山观景,商贸活动逐渐成为重要内容。如今,九十殿庙会已成为芜湖县及花桥镇重要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两万人来此参加庙会活动,各种文化娱乐、商贸与道教活动相互映衬,呈现出喜气洋洋的节庆气氛。它是融进香、娱乐、游历、商贸、人际交往于一体的民俗文化现象,体现了芜湖县及花桥镇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谐性,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相当一部分人群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由于受现代文化消费形式的冲击,庙会文化面临弱化的趋势。为保护好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传承其民族性、地域性、民俗性特征,弘扬其包容性、和谐性精神,当地政府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各项设施建设,为今后的九十殿庙会文化提供良好的载体。

庙会散文随笔篇二

我的故乡鲁湾有一座庙,庙不大,有两三亩地。建筑也很少,只有一座古朴破旧的大殿,殿前竖着几块残碑断碣。尽管它简陋粗拙,却是鲁湾地标性的建筑。碑文上说它始建于北宋,在黄河水灾与兵乱战火中多次被毁灭。人们一次次在废墟上把它重建,供奉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希望神仙们能够护佑这一方水土和百姓。

农历的四月初八是鲁湾庙会的日子,方圆几十里的人们纷纷来赶庙会,各路艺人和商贩们也云集而来,场面热闹沸腾。戏台上演员唱着豫剧,梆子、板胡、大锣等乐器的声音通过音箱散入云霄,响遏行云。跑江湖的艺人怪模怪样,在庙会的一角演着魔术杂技,被人围得密不透风,频频爆发出喝彩声。善男信女们在庙里祈福许愿,香坛上烧着一柱柱香,烟雾弥漫。

姥姥是个戏迷,每当庙会的时候就来看戏。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戏曲将要煞场的时候钻到戏台前四处张望,从黑压压的人群中望到姥姥坐的位置。戏曲结束的时候我从人群中挤到她身边,帮她搬起木凳子。她夸奖我眼神好,手脚伶俐,还总会在庙会的`小摊子上给我买冰淇淋、棉花糖或豌豆糕吃。

后来我长大后到城市里工作,在办公桌的台历上总会将四月初八这一天贴上标签,恐怕把这个日子疏忽掉。那一天我总会给家人打电话,问一问姥姥是不是来看戏了。有一次母亲说姥姥来看戏了,但是身体大不如以前好,坐在戏台前不到一个小时就体力不支。是啊,姥姥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硬朗了。

姥姥八十七岁的时候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从此卧病在床,深受病魔缠绕。第二年鲁湾庙会的时候她对舅舅说想去看戏。舅舅就将棉被铺在三轮车上,然后让她躺在上面,蹬着三轮车带她去看戏。这也是姥姥看的最后一场戏,第二年立春之后她去世了。

又到了鲁湾庙会的日子,我望着办公桌前的台历若有所思。我要回去看看,看看阔别多年的庙会。我赶到家的时候已经黄昏,母亲说庙会上卖东西的、玩杂技的人都已经撤场,只剩下一场夜戏了。

吃过晚饭我陪母亲去看夜戏。那天晚上看夜戏的人寥寥无几,不再像二十多年前那样人山人海了,毕竟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不出家门便可以看精彩的节目。戏台上灯光闪烁,我也不知道演员们咿咿呀呀唱些什么。母亲说她也不懂戏,只是来看看热闹。

母亲想起往事随口说我小时候眼神很好,在戏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里能够找到姥姥。我感伤不已,说以后再也找不到姥姥了。我话音刚落,鼻子一酸就潸然了下。母亲的眼泪也滚落了下来。

庙会散文随笔篇三

三月初二,我和妻子提前一天,去逛千佛山三月三庙会。

上午大约九点半时,我和妻子从南门进,先去逛庙,拜佛。然后,信步往景区北门走,因为庙会在北门的主场地里面。

还没走近庙会,就听见锣鼓笙箫齐鸣,还听见戏角唱戏的声音。“有唱戏的!”妻子惊喜地说。

赶紧走过去,一看,一座戏台,台前或坐或站,满是看客,大约三四百人,一个个伸着脖子,仰着头,聚精会神地盯着戏台看。戏台上,穿着古戏装的演员也有二三十个。前面是两个男女主角,正在对唱,其他的演员众星捧月一般围着他俩。听声音,是吕剧。戏台的正上方有三个繁体大字:“闻韶台”。

看到眼前许多人看戏的场景。我就对我妻子说:“我想起了小时候坐在我爹肩膀上看戏。”

那时,一个戏台子,上面又架了古城门一样的高台子,一个手拿鹅毛扇,拖着长胡子的人,坐在高台子后面,一边摇着手里的鹅毛扇,一边“咿呀咿呀”地唱。

我出生在鲁西南一个小县城,1963年以前,属于河南省,至今,我们的方言都属于豫方言,所以,我们那里的地方戏是豫剧和大平调。那个在戏台上摇鹅毛扇子的人唱的是豫剧还是大平调,已经不记得了。看那个摇鹅毛扇子的人“咿咿呀呀”唱的时候,我正坐在爹的肩头上。

那时候,应该是六二年或者六三年,是我们小县城里的五月十三庙会。晚上,爹带我去看社戏。我那时候不到十岁,因为小时候挨饿,个子本就矮小,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只看见大人的一堵堵脊背和一条条腿,再怎么仰头,也看不见戏台子上面的情况,急得上蹿下跳。爹发现我焦急的样子,一把拽住我:“来,三儿,坐我膀子上。”然后,双手托住我的胳肢窝,用力一掫,就掫到了肩膀上。

坐在爹的.肩膀上,我才清清楚楚看见了戏台上那个摇鹅毛扇子的人。一会儿,又看见了有一群人在戏台上绕了几圈,又退回去。

现在回想起来,似乎还能感觉得到我爹肩膀的宽厚和温暖,感觉到父爱如山。

我们在“闻韶台”前稍作逗留,就沿着北门口蜿蜒向上的主要登山道向上信步游走,一边走,一边左右观望。登山道上人头攒涌,老头老脸的居多,大概他们都和我们俩一样,闲来有空,也借到此一游,找找小时候逛庙会的感觉,增加点人生乐趣吧。

道路两旁,按区域划分,摆着各种特色摊位,一个挨一个,也数不清有多少个,用俗套的词语形容,那真叫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特别是美食区,此起彼伏,叫卖声一个比一个响亮。

“济南名产,黄家烤肉,外焦里嫩。”凑过去看看,确实好,只是年龄大了,不大喜欢吃肉。

“俄罗斯大面包,十块钱三个!”真像我们在哈尔滨买过的俄罗斯面包,表皮颜色深,体量特别大,关键是特便宜。“老板,来十块钱的。”接过来,一大包,鼓鼓囊囊,挺实惠。

“新疆薄皮核桃,大减价,十块钱一斤!”要搁平时,在超市里,不下二十块钱。这么便宜,得买。先尝尝,味道还比较纯正。“老板,来二斤!”眨眼功夫,我俩手里又多了二斤核桃。

“云南桂花糕,又香又甜!”凑过去看看,一打眼,便饱眼福:一大圆盘,一层层,赤橙黄绿,色彩缤纷,又晶莹润泽;切开的,每一条,都有好几段颜色,更加诱人。闻着,也香甜。“老板,来两条!”

肚子有些饿,抬头看天,日头已正中。就去临时搭建的美食城,各买了一碗凉皮,就着云南桂花糕,吃起来。桂花糕甜而黏,凉皮凉爽咸香,搭配起来,既可充饥,又满足了舌尖之欲。

一边品着美味,一边不由自主,和妻子聊起了我们小时候家乡小县城里的五月十三庙会,想起庙会里的美味。

“热咧凉粉,炒焦焙透!”这是我们三弯巷近邻傅宝升爷爷的叫卖声。他个子矮小,声音却极其洪亮,在人来人往的庙会上,很有穿透力。大老远就能听见他的叫卖声。

他的凉粉,民国时期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就是一绝,被称为“傅家凉粉”。他一直坚持用绿豆粉,从来不用红薯粉,所以,他的凉粉里始终保持一股淡淡的绿豆原香,而且,乳白里透着浅绿,晶莹如玉。

他的凉粉,既有凉调的,又有热炒的。而我却觉得,他热炒的凉粉特别好吃。

一口平底锅,先浇淋上食油,然后,将切好的凉粉小块放进油锅里煎炒,煎炒的过程中,看火候,又加入酱料,最后,临出锅时,才加入蒜瓣。不翻炒的时候,就盖上木锅盖,小火烘焙,再加上焖,慢慢将凉粉的外皮焙得焦黄,将食油和调料的味道都焖进凉粉里。等炒熟了,掀开锅盖,那个混合香味啊,四处飘散,招惹得我不断吸溜鼻子,总想把所有的香气都吸进肚子里。临出锅前,又浇淋上香油,更香。盛到小盘子里的炒凉粉,一块块外面焦黄,里面白嫩,透明晶莹;颤颤巍巍,却又坚挺柔韧,一块块,棱角分明。绝不像现在的一些劣质凉粉,盛到碗里,碎得一塌糊涂。热乎乎的炒凉粉,吃进嘴里,外焦里软,又浸满了食油、面酱、大蒜等调料的复合香味,真叫人吃也吃不够。

“来吧……来吧……热咧丸子……丸子开锅!”喊声有些沙哑,却也分贝极高,极有穿透力。这是我们三弯巷又一家邻居张文治爷爷的叫卖声。他卖的是丸子汤,每逢庙会,他必在大隅首东面支一口大锅,将水烧得滚开,把炸好的绿豆面丸子丢进去,再开了锅,加上油盐酱醋等调料,还加一些香菜,也是香气四溢,特别诱人。不多不少,一碗十个丸子,在飘香的汤水里漂浮着。因为火候掌握得好,吃进嘴里,酥软却不散碎,调料的香味又渗透进去。“张家丸子汤”,也是我们这个小县城一道有名的美味。

张文治爷爷的那声“丸子开锅!”在我们城里还演变成了一句巧骂人的流行诙谐语。

大家都说张文治爷爷看见有人来了,就会扯大嗓子慢悠悠地喊:“来吧……来吧……”如果来人走进他的摊位,坐下来,想要喝一碗丸子汤,他就会接着喊:“热咧丸子!”如果来人并没有喝丸子汤的意思,从摊位前径直走过去,他就会接着喊:“丸子开锅。”

在我们家乡, “丸子开锅”是一句歇后语的前半截,后半部分,俩字:“滚蛋!”

大家便都说,张文治爷爷这是巧骂人。不管张文治爷爷是不是巧骂人,反正别的人一大声喊:“丸子开锅!”大家便觉得那人在巧骂人,便不由自主想起了张文治爷爷和他的丸子汤。

还有西门里臧家卤猪肉、孙家胡辣汤,南关靳家火烧,东关陈家豆腐脑,北关王家烧饼……不但是五月十三庙会,就是平时县城里的每月初一、十五会,只要政策允许,这些著名的小吃都会走上街头,满足赶会人的食欲。

我们俩在美食城吃过午饭,又转,不一会儿,看见卖针头线脑的摊位。老式缝衣针,在玻璃板下面,大小粗细不等,一根根,排列整齐,闪着银亮的光泽,旁边,摆着许多小包,是包装好的。缝衣线,各种颜色,成团的,成滚的,都有。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看见这些针头线脑,一下子又想起来我们小县城庙会经常见到的一个场景。

一个瘦老头,面前摆着一个长木板,口里念念有词:“大嫂子,小媳妇,缝缝补补好辛苦。我这儿银针尖又利,包您缝补省力气。”念叨着,右手“歘”的一下,变魔术一般,甩出一溜银针,成直线,齐刷刷,直棱棱,钉在木板上。

这一手绝活,还真诱人,在摊位前观看的人,一看这些银针能直接就扎进木板,还直挺挺地立着,当然一定觉得这些针钢火好,坚韧又锋利。“来,我就要你甩的这些针。”

“好嘞!”

然后,一根根从木板上拔下来,拿纸包好,递给买针的。

去年,在家乡,和一些老朋友聊起那个卖针的,竟然有好几个都记得,而且,小时候,都经常去看那个瘦老头往木板上甩针。有个老朋友就说:“小时候,看那瘦老头甩针,就像看魔术,看不够。”另一个老朋友说:“那老头,嘴溜着呢,见啥人说啥话,总要哄得人家高兴,憋不住,非要买走他一包针,才罢休。”

“口渴了,买块雪糕吃吃呗!”我的脑子还在过去我家乡小县城的五月十三庙会里晃荡,我妻子一句话,将我拽回了眼前的千佛山庙会。

呵呵,面前就有个冷饮摊位,透明大冰柜里装着各色各样的雪糕和冰激凌。我妻子有个小癖好,平时在家里几乎不敢吃冷食,一吃冷食,就爱闹肚子。但是,只要我们俩出门,遇上口渴了,却总爱弄块雪糕尝尝,就是寒冬腊月,也要时不时地撺掇着买一块儿,而且,吃了,也总没事儿。又何况,今天气温一下子升到三十度以上,在毒日头下走的时间长了,自然有些口舌焦渴,因此她想吃块雪糕,当然也是自然的。老婆就是领导。领导下令了,自然马上照办。赶紧买了领导爱吃的巧克力雪糕,一人一块,吃将起来。一进嘴里,清凌沁凉,浓郁的巧克力味伴着奶香,还真就是爽快。

吃着雪糕,又跟妻子说,“小时候,热了,渴了,能喝碗井拔凉水,就很心满意足了。哎,你不知道吧,我小时候,还在五月十三庙会上卖过井拔凉水呢!”

也不记得是哪一年了,也不记得我那是多大年纪了。反正是某一个五月十三庙会时节。

那年的五月十三,天气特别热,大上午,日头特别毒,人在阳光下行走,一会儿,就能汗流浃背。那时,文庙北门外还有一口水井,正临庙会最热闹的地界,人挨人,人挤人,很多都是乡下进城赶庙会的人。我和家里人,大概是我二哥,也许是和生产队里的其他人一起,拿了十几个碗,提了个水桶,从井里提上水来,撒进一些糖精,搅拌一下。然后,大声叫卖:“加糖精啦,又凉又甜的井拔凉水,快来喝啊!”“二分钱一碗,好喝不贵啊!”

没想到,这么一喊,马上就有人来喝,丢下二分钱,端起一碗加了糖精的井拔凉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就喝个精光。有的人,一碗不过瘾,还喝第二碗,第三碗。十几个碗,竟然不够用,还得排队等着。一个庙会下来,我们就靠卖井拔凉水,挣了十好几块钱。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也许跟别人卖井拔凉水,是我人生第一次经商赚钱呢。”我笑着对妻子说。要知道,搁那时候,一块钱就能买四五斤麦子啊。

嗨!我这千佛山庙会逛的,满脑子都是陈芝麻烂谷,都是老年月家乡庙会的老人老事。人家说,上年纪的人,总爱怀旧,这话真不假。这不,赶完千佛山庙会,回去的路上,还跟妻子念叨:“唉,咱那小县城,多少年都没庙会了。咱小时候的庙会,早就成了过眼烟云啦。咱记着的那些个老人,早就作古啦!”

实际上,现如今,又赶上大拆迁,我们家乡的小县城,被翻了个囫囵个,除了高楼,就是废墟,老房子,旧街道,都没啦。原来办庙会的旧地界,早已面貌全非。在济南,还有个千佛山,可以每年举办庙会。在我们家乡,就是有人想再举办庙会,哪里还有地方啊?大概过不了多久,在我的家乡,后代人就真的再也不知道什么叫庙会了。

庙会散文随笔篇四

家乡的庙会很盛大,前后持续半个月左右。说是庙会,其实就是亲戚朋友的大聚会。一大早,妈妈就忙着打扫庭院、切菜炖肉。大约10点钟的时候,亲戚们就陆续赶来了,有最疼我的姥姥和姨妈、憨厚的大舅、爱开玩笑的二舅、还有嫁到外村的姑姑们。

彼此寒暄过后,大家就围坐在炕头或板凳上一起唠嗑儿。二舅总是唱主角,大家兴致勃勃地谈着自家田里的收成,今年纯收入有多少,看他们开心的样子就知道生活水平一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我好几年不曾回去赶会了,但可以想到大家一定又多了新的话题:农村新的合作医疗、村村通公路、免除农业税和学杂费。党的富民政策确实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我们村坐落在山脚下,山上大大小小有几十个庙宇,但最知名的是山顶的一座古庙,香火旺盛,这里是庙会最热闹的地方。沿着三百多级青石台阶铺就的路,我们边玩边走很轻松地就到了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座古庙,也就是我们县的`二级保护文物“书房楼”了。据说这座楼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造型古朴雅致。传说在很久以前,山下某村的一个年轻人为了读书赶考,在山上兴建了这座楼。他每晚秉烛夜读,十分用功。后来,住在山后洞里的一只狐狸爱上了他……这只是个民间传说,真假且不去细究,但确实为这座楼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此时的书房楼已经不再是读书的圣地,它成了一座观音殿,里面供着一尊二层楼高的观音像,雕刻地栩栩如生:脚踏莲花,身披彩绸,慈眉善目,宝相庄严。

山下集市上的交易商品满满的占了整条街道,琳琅满目。有各种款式的服装、各种质地的布料;有自产的农副产品、各种建材;也有鸡、鸭、猪仔、牛、马等家禽、家畜;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小家电如电磁炉、电饭锅等也出现在庙会上;一位老奶奶坐在路边,柳条筐里装满了颜色鲜艳的面老虎,栩栩如生,这是我们家乡的“特产”。庙会是农村物资交流的盛会,也是社会和谐、市场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的缩影。

吃过午饭,亲戚们大都赶会去了,在我的记忆中,姥姥和老姨总是围坐在炕头上,喝着热腾腾的茶水,亲热地聊着过去的往事。我老姨年轻时嫁到了大山里,很少见到我姥姥,所以老姐俩约好了每年的庙会都来这里相聚。“年纪大了,见一次少一次啊!”她们总是感慨地说。如今,她们已经先后辞世很多年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她们每次相见时的喜悦心情。一年一度的庙会也是一次次亲情的交融啊!

赶会回来吃了饭,亲戚们各自带着精心挑选的商品就陆续返程了。天擦黑的时候,山间烟花冲天而起,在夜空绽放,是那样和谐灿烂的美丽。烟花过后,隐隐传来锣鼓声,那是请来的戏班粉墨登场了。我知道,人们一定在台下为优美的唱段鼓掌,为绚烂的烟花欢呼,为明天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喧嚣了一天的村庄弥漫在浓浓的夜色里,在悠扬的鼓乐声中渐渐沉进了梦乡。

庙会散文随笔篇五

如果让我们去回忆一些美好事情的话,有时你会不忍心。因为记忆中越是美好的东西,可能恰是你最伤感和痛楚的所在。这种所在大约都是相同的,我想必定是来源于很久以前某个你少不更事的年纪,而时常经久不变的存在于我们故乡的某处。

中原腹地邵店乡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在那个盛产小麦和油菜花的土地上,必定会迎来一场全乡人的盛会。如果让我记忆第一次什么时间赶过这种庙会,实话说当时岁数小我是记不得的,但是我却记得最后一次赶庙会的时间。

1999年的农历二月初四,春分,一个晴朗的日子。现在想来小时候的我是很富有冒险精神的,很早就起身在父母的叮嘱声中,拿起自己攒的零钱,独自一人骑车飞快的赶到了庙会上。由于没有吃早饭的缘故,到了庙会上美美的吃了一大碗炒凉粉和一大碗水煎饺,这两种在记忆中的美丽味道,我想即便等到老去也不会忘记。

所记忆的是繁华零落,大大地戏台子,底下看戏的老人们。马戏团门口卖力的吆喝声,还有歌舞团门口漂亮的姑娘。很奇怪的,记忆中那天的天气明明是很阳光明媚的,可是你真的再在脑海里重过一遍这些场景的话,所道竟然全是灰白色的。我想这必是时光褪去了所有的无聊色彩,所留下的最真实深刻的美丽印象。

我清楚的记得那个日子,因为那天是我的阳历生日。自己是在春分那天出生,我觉得自己的生日是一个很好的节日。于是我踹着自己的心眼,想在庙会上给自己买一个生日礼物。我从街南走到街北,却也没有发现很好的东西。

那时的乡下生活贫瘠,很难有什么精致的美丽物件,我想存在的也许都是那时的中国制造。正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我发现一个老人推着一辆手推车,车上挂满了零零散散的精致玉石器件。也许是国人千古流传下来的玉石情节,我觉得应该破费买下一个,挑了半天选择了一个八卦形状的。

我一问八元钱,可是我的兜里只有五块钱了,那也是我辛辛苦苦攒了好久的零花钱。于是我就给老人神说我多么喜欢这个物件什么什么的,具体细节忘了,最后五元钱竟然给买了下来。骑在车子上往回家走,竟然也高兴了老半天呢。

人生就是这样,不自觉的你就再也很难见到,你以为会在你以后的人生中习以为常的美好事物。会以为每年的二月会都会如期到来,会以为每年的我都出现在相同的地点,会以为总能看到街东的大戏台子,会以为那些浓妆艳抹的漂亮歌舞团女子总能出现在每年的艳阳高照之下,可这都是自以为,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看到过二月的庙会。

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觉得应该送给他这件礼物。人们小时候的想法就是这么奇怪,你很难理解那时你的各种海阔天空的浪漫忧伤可爱的原始情感。却也总能在无数年后的某天想起,给自己留下小小的感动,觉得做了件很美好的事情。

我知道那个朋友所在的村庄,于是骑行了很久到了那个村庄打听到了他家。那时我们还不懂得如何恰好的交往,见面时虽然我只是很简单的说:“春辉,我找你玩来了”,可是我们明白彼此相见时的那种喜悦无法言表。于是我两去田野里疯跑了好久,相互谈论这些没见的日子我们听到的各种有趣的事情。看看田野里各种将生的植物,还有那些必将永生不能忘记的'绿绿的麦田景色。

临走的时候我把礼物送给了他,他很高兴的接受了那件小礼物。我们笑笑的相互挥了挥手,其实这就是离别!

从1999年直到2004年离开,又有在上蔡生活的五年时间,我再也没有去过二月的庙会。虽然我自己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但我想这必将又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每年的这个时候,家乡的二月庙会开的正热闹。不知道那好吃的炒凉粉还在不在、会做画糖的艺人还去不去、那些满街乱窜拿着糖葫芦的孩子脸上的笑容是否灿烂?如果有那么一天,一定会回去好好的坐在戏台子下,就那么静静的看着戏吃着最爱吃的小吃,体会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乡亲们也许熟悉的故事!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员工生日会活动方案(模板6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推进工作,逐步实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最新小学生精彩段落摘抄(精选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最新教师应聘心得体会 故事应聘教师心得体会(通用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

    最新生蚝广告语宣传语(实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2023年班主任工作实践内容 班主任工作实践心得体会(优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最新初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实用9篇)

    计划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一个前提。做好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才能使工作与学习更加有效的快速的完成。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使我

    最新女儿婚礼父亲致辞大气(实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七年级英语教案人教版第一单元(优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

    2023年预防校园欺凌班会教案小学生(精选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

    国旗下的讲话一年级(实用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