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医学的论文 传统中医学论文(通用7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梦幻泡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的论文篇一

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它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配合,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中医脏腑不单纯是解剖学的概念,更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每一脏腑均有其独特的含义,而不单纯是指西医解剖学中某个实质性脏器。以心为例,“心主神明”指的是心统帅人体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机能。这里的“心”是机能集合体,其对应的实体是心脏、血管、大脑的`组合;主神明的机能活动是以实体心脏、大脑、血管的正常生理为基础的,其中任何一方处于或呈现病理状态都将影响“主神明”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脾为例,将中医脾与西医胃肠道、胰腺、脾脏进行比较,中医脾的形态学基础是脾脏、胰腺和小肠,以此来实现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脾气不足可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乏力、倦怠神疲、舌质淡胖等症状。脾的功能就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消化功能。现代代谢学原理与中医脏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两个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解释。

医学的论文篇二

1医疗事件新闻原因分析

1.1医学专业技能问题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拥有扎实过硬的医疗技能,从而能自如面对纷繁复杂的病情。而专业技能不合格的医生、护士、技师等医疗从业人员则常常是某些医疗事件或者是医疗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如“八毛门”事件[1],如果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医生专业技能在患儿手术治愈后得到了肯定,那么开了0.8元石蜡油的医生就会难脱误诊嫌疑了。两家接诊医院的诊疗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治疗费用的天壤之别,其实是医学专业技能优劣的真实写照。

1.2医疗质量监督问题

医疗质量监督,一直都是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严格的医疗监督保障了医疗行为的安全,是医护双赢的事。若医疗监督敷衍了事,后果往往就是生命的代价。如输错液致死案[2],医护人员的失误行为可能事发偶然,如若没有酿成病死的后果,家属可能也会谅解,但因为医护人员的偶然失误造成患者殒命,这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输液前医护严把“三查七对”等质量监督环节,悲剧结果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1.3医患关系处理问题

医患关系历来是媒体关注的敏感词汇,但凡发生医疗纠纷,总能从医患关系处理的角度找到切入点,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且在各类媒体的口诛笔伐下,“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往往是促成各类医疗事件热点新闻持续发酵的动力。如浙江温岭杀医案[3]、哈医大杀医案[4]等,此类医疗纠纷事件以医生被杀见诸报端,“被杀”的医生和“杀人”的患者之间“糟糕的医患关系”是媒体讨论的焦点,最后的结局总是千篇一律地使中国的医患关系更加“雪上加霜”。1.4医学职业道德问题医学职业道德问题历来都是为医的基本要求,从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到近代的蒲辅周、刘渡舟,诸多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名医生,无不以医德高尚、医技精湛闻名于世,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对医学职业道德的期望是高于对医学技能的要求的。反观当下,医疗事件新闻中,或多或少掺杂有对现今医生医德问题的考量和诘问。如“红包”、“回扣”等关键词,又如“第一口奶”事件[5]。

2医学生教育对策

2.1突出医学技能教育,强调高效实用

医学技能教育一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重点。其培养目标就要求“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作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新型实用型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更应突出基层和临床常用的技能、操作的实践学习。如病史问诊及注意事项、体格检查操作、各类穿刺术、心电图检查、外科操作等,着重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主要处理措施。“八毛门”事件中第二位接诊医生用价格便宜的石蜡油“治愈”患儿,诊断依据是什么?治疗原则又是什么?这样既常见又关键的问题,在教学环节可以反复提出,既是从专业医学的角度解读医疗事件新闻,又是对在校生课堂学习效果的直接检测,还能突出实用、扎实的医学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学会沟通理解

医患关系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沟通的关系,语言沟通、文字沟通、肢体沟通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与患者沟通技巧的学习,如诊断学中“问诊”篇教学,就是医患沟通技巧和方法的.实践教学,如何开始问诊?如何得到主诉?如何描述现病史?如何追问患者的既往史、个人史?如何规避患者漫无目的的倾诉得到关键的病情资料?又譬如,如何有效地利用体格检查探知病情而又不令病人反感甚至是恐慌?如何在检查的过程中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杀医案”的出现,不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结果,也不会成为阻碍医患关系和谐有序发展的绊脚石,学校教育中,通过理论教学和模拟式、表演式实践教学,突出医患关系中因沟通不畅而表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客观分析,正确对待,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方法和技巧。

2.3重视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做到以德育人

总之,医疗事件新闻在出现、传播的过程中,引起了众多关注,媒体、学者、医疗从业者等纷纷加入讨论和背后故事的挖掘中,在惊讶于各类医疗事件新闻独特亮点的同时,也就医技、医德、医学教育、医疗改革等问题进行着思考。这为医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料”,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将医疗事件新闻中暴露的问题以教学素材的形式呈现出来,结合医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供教学讨论和思考,对丰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医学的论文篇三

近几年,急诊眩晕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且患者年龄也表现出年轻化趋势。该病经常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中风或者是厥症,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期间收治的24例急诊眩晕病患者,着重探讨急诊眩晕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从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期间收治的24例急诊眩晕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8例;病程最短1个半月,最长达5年之久。

1.2诊断标准急诊眩晕病的诊断标准如下描述:

有典型的眩晕症状,如突然发作时,旋转性头晕如坐车船,旋转难停,不能站立,姿势改变则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时有耳鸣,渐进听力减退,反复发作,舌苔白腻,脉弦滑;其他检查:脑电图,ct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内科其它疾病。

1.3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对于瘀血内阻型的患者,给予的中药有:枳壳10g、当归15g、桃仁6g、生地15g、红花6g、赤芍6g、桔梗6g、牛膝10g以及天麻12等。所有中药均用水进行煎服,每天两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2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本组大部分患者均有了明显的好转。其中,显效患者达14例,有效患者达8例,无效患者只有2例,总有效达到了91.7%。

3讨论

急诊眩晕病的病位主要在脑部,与肝、脾以及肾等部位也密切相关,尤其是肝部。中医认为:脑位于颅内,主要是通过髓汇聚形成的,生理功能体现为与神志相关的活动、听觉以及视觉等。所以急诊眩晕病的病位主要存在于脑部。而肝是风木之脏,若阳亢于上或者气火暴升的话就会造成上扰头目,继而发生眩晕;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若痰浊中阻或者风阳夹痰的话就会造成上扰清空,从而导致眩晕;肾主骨生髓,若肾精亏虚的话,也会形成眩晕。可见,急诊眩晕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而造成的,大部分都是与机体正气亏虚有关。故中医临床辩证多虚实并见,以虚为主,兼挟风、痰以及瘀等,形成了急诊眩晕病的中医病因机理。

对于急诊眩晕病的中医治疗,除了中药外,还可以选择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针灸就是通过针刺几条经脉穴位,达到调节气血阴阳的效果,临床上主要取:风池、风府、脊穴、肩井、后溪以及悬钟等,可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穴位注射可以起到针刺与药物的双重作用,能够充分调整并改善患者机体机能以及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诊眩晕病在临床上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静脉点滴天麻素、复方丹参注射液以及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b6的葡萄糖注射液。如果患者症状严重也可以给予加入葡萄糖的利多卡因进行静脉点滴;如呕吐严重可直接进行灭吐灵的肌肉注射。在静脉点滴的同时,医务人员再根据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即可。类似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

此外,急诊眩晕患者在预防和调摄上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心态要保持平和、乐观,防止七情内伤;平时尽可能地避免突然、强力的主动或被动的头部运动,从而减少某些眩晕症的发生,并应特别注意生活起居上的调理和适当的辅助锻炼。这些措施对患者早日康复,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总之,笔者根据临床治疗实践发现,急诊眩晕病应该注重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对于急诊眩晕病的治疗不能够执一法而应万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立足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拓宽治疗思路,尽快控制患者的病情,并注重防重于治,尽可能消除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医学的论文篇四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眩晕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期间收治的24例急诊眩晕病患者。本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医辨证治疗,针对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瘀血内阻型等不同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所有中药均用水进行煎服,每天两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本组大部分患者均有了明显的好转。其中,显效患者达14例,有效患者达8例,无效患者只有2例,总有效达到了91.7%。结论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诊眩晕病;中医;辨证治疗

近几年,急诊眩晕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且患者年龄也表现出年轻化趋势。该病经常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中风或者是厥症,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期间收治的24例急诊眩晕病患者,着重探讨急诊眩晕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从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期间收治的24例急诊眩晕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8例;病程最短1个半月,最长达5年之久。

1.2诊断标准急诊眩晕病的诊断标准如下描述:

有典型的眩晕症状,如突然发作时,旋转性头晕如坐车船,旋转难停,不能站立,姿势改变则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时有耳鸣,渐进听力减退,反复发作,舌苔白腻,脉弦滑;其他检查:脑电图,ct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内科其它疾病。

1.3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对于瘀血内阻型的患者,给予的中药有:枳壳10g、当归15g、桃仁6g、生地15g、红花6g、赤芍6g、桔梗6g、牛膝10g以及天麻12等。所有中药均用水进行煎服,每天两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2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本组大部分患者均有了明显的好转。其中,显效患者达14例,有效患者达8例,无效患者只有2例,总有效达到了91.7%。

3讨论

急诊眩晕病的病位主要在脑部,与肝、脾以及肾等部位也密切相关,尤其是肝部。中医认为:脑位于颅内,主要是通过髓汇聚形成的,生理功能体现为与神志相关的活动、听觉以及视觉等。所以急诊眩晕病的病位主要存在于脑部。而肝是风木之脏,若阳亢于上或者气火暴升的话就会造成上扰头目,继而发生眩晕;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若痰浊中阻或者风阳夹痰的话就会造成上扰清空,从而导致眩晕;肾主骨生髓,若肾精亏虚的话,也会形成眩晕。可见,急诊眩晕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而造成的,大部分都是与机体正气亏虚有关。故中医临床辩证多虚实并见,以虚为主,兼挟风、痰以及瘀等,形成了急诊眩晕病的中医病因机理。

对于急诊眩晕病的中医治疗,除了中药外,还可以选择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针灸就是通过针刺几条经脉穴位,达到调节气血阴阳的效果,临床上主要取:风池、风府、脊穴、肩井、后溪以及悬钟等,可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穴位注射可以起到针刺与药物的双重作用,能够充分调整并改善患者机体机能以及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诊眩晕病在临床上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静脉点滴天麻素、复方丹参注射液以及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b6的葡萄糖注射液。如果患者症状严重也可以给予加入葡萄糖的利多卡因进行静脉点滴;如呕吐严重可直接进行灭吐灵的肌肉注射。在静脉点滴的同时,医务人员再根据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即可。类似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

此外,急诊眩晕患者在预防和调摄上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心态要保持平和、乐观,防止七情内伤;平时尽可能地避免突然、强力的主动或被动的头部运动,从而减少某些眩晕症的发生,并应特别注意生活起居上的调理和适当的辅助锻炼。这些措施对患者早日康复,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总之,笔者根据临床治疗实践发现,急诊眩晕病应该注重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对于急诊眩晕病的治疗不能够执一法而应万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立足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拓宽治疗思路,尽快控制患者的病情,并注重防重于治,尽可能消除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医学的论文篇五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中国古代哲学将它作为认识自然的方法论,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古人用阴阳学说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同时它涉及到医学、农学、历法、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当中。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框架中阴阳学说运用的广泛性,也是最为成功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认为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它的思想范畴属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主义对立统一的基本理论。阴阳学说能够明确体现中华民族的辩证思维方式。阴阳学说指出:世界万物不仅是单一的内在存在对立统一或是外在存在对立统一,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仅存在内在的阴阳对立统一,阴与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来体现宇宙万物的发展、发生和变化。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认为,气乃世界之本原物质,气为一物两体,即阴气和阳气。气的运动变化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

一、中医学“阴阳”的产生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古人认为思想认识的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和实践。《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宇宙以生成万物作为它的最大成就。世上有一物生成,必定有生成的物质和依据,物质是一物生成的被动因素,依据是一物生成的主动因素。被动因素是阴,主动因素是阳,万物生成需要阴阳两个因素的互相作用,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之源,在宇宙不断运动之中产生阴阳,阴阳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了世界万物。中医学角度来讲,中医学离不开阴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也就是说人体是阴阳二气组成,上下表里、藏象经络也都是与阴阳二气息息相关。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阐述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阴阳平衡状态下是健康的状态,阴阳失调、阴阳偏盛如:阴虚、阳虚,就说明会生病,中医诊断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分清楚阴阳,准确辨别阴阳就可以辩证。是疾病的防治和诊断的根本规律。

二、阴阳对立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系日月”。宇宙万物由阴阳组成,每一样事物都可以从一个意义上说是阴,另一个意义上讲是阳,取决于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讲阴阳为相互对立的,如世间万物凡是向上、向外、无形、光亮、兴奋、热、功能方面等都属阳,而向下、向里、有质、阴暗、抑制、寒、物质方面等属阴。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是阴阳的属性,如表与里、寒与热、明与暗等等,因此阴阳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同样具有这一不同性质,人体的功能和形体实质分别属于阳和阴。阴阳两者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统一后,万物得到动态平衡,事物就会正常发展人体得到生理平衡,人体不容易发生疾病,相反则会遭到破坏。

王叔和说:“桂枝下咽,阴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桂枝汤辛温属阳,承气汤苦寒属阴。站在哲学的角度来讲,承气汤之阴与桂枝汤之阳是相互对立的,两者也不在统一体中。事物属阴、属阳是绝对的,宇宙万物的阴阳师相对独立,不可改变。阴阳不是统一的,是对立的哲学关系。

三、阴阳互根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概括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在此可以看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同体,阴阳互相牵制,互相交和。王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两者相互为生,互相依靠着,相互为用。阴阳都无法独自生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根基,如人体内的气血是相通的`,血为阴,气为阳,血是气的基础,有血方有气。阴阳分为异体,处于相互对立而存在,阴阳合则一体,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本,相互滋养。如人体也是阴阳交合,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人方不会生病,若是阴阳受损一方也而不致生病,原因是由于阴阳可以互相补养、助对方恢复平衡;阴若受损,阳可生阴并助其恢复,阳若受损,阴同样可以帮助身体补阳,阴阳得以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

中医说滋阴者,先补阳;若补阳者,必助其阴。阳虚怕冷,阴虚怕热。也就是说,中医中治疗阴虚患者,在药方中会开一些助阳的药物,利用阳气和阴气的运动来补充阴气,阴阳平衡的运动状态,是体内的阴阳二气能够相互滋补。张景岳曾经说过:“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学中,阴阳不可混,阴阳不可离,互相融合,互为根本,因此,阴阳相生、互根。

四、阴阳转化

阴阳在相互对立的一定情况下会产生相互转化成为对立的两面。阴阳转化与阴阳消长的关系密切,我们可通过一年中的四季寒热为例了解消长与转化的现象,春暖花开寓意着春天的到来,春暖到夏热,阳长而阴消也就是阴在逐渐转化为阳,阳发展到了极点的时候也就变为阴,热到达极点的时候也就慢慢走向寒,这个时候也就是寒的起点,秋天慢慢到来,在经过阳消而阴长的不断发展过程到达了寒冷的冬天,阴到达极点后又慢慢转化为阳,使天气不断变暖,变得春意盎然,再到夏季,这样年复一年的不断转化过程就是阴阳转化的过程。中医学中阴阳的转化也是如此,中医说人体内的脏腑也各数阴阳,人体阴阳转化就是分辨健康与否,中医常说滋阴补阳,滋阴的同时就可以通过滋养阴来养阳,通过药物滋补体内的阴,促使阴增多后转化为阳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这就是阴转化为阳得现象。

五、阴阳运动

宇宙万物是由阴阳运动产生的,阴阳运动是升降以及出入的运动过程,升与出为阳,正如人体的阳是位居上与表的;降与入为阴,人体的阴是位居下和里的。阴阳运动过程是向相反方向运动,即阴向上向外运动,此时阴则养阳;而阳向下向内运动,此时阳则滋阴。阴阳运动是按照“反其道而行之”的运动方式,阴阳互根,相互滋生也是阴阳运动的一种方式。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万物的运动是相互作用下通过漫长的岁月不断地演变的过程,阴阳通过日月不断循环,吸收阴阳,由大到小、由外至内不断运动的影响,使得万物不断呈现阴阳的功能、状态而运动。

中医说人体内阴阳的不断运动体现不同表象,阴阳平衡的运动人体表象是正常的,当阴阳运动过程中,阴阳出现量的变化,阴会不断增多、阳便不断减少的现象,或者阳运动中不断增加、阴不断减少,就会产生“物极必反”的现象。这种极致的变化也在人体疾病的产生过程中出现,阳证突变阴证或阴证突变阳证。人在发热病期,会出现高热、面赤、口渴,经过一段时间会产生怕冷、面色苍白等证,这就是明显的阳证突变阴证的表象。

阴阳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体现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对立和阴阳转化。中医学将人体内阴阳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表象,作为阐述人体经络、防治疾病、病因病机、辨证等理论。

总之,阴阳学说与中医学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医学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气,人体之气也可分为阴阳两类,人体之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健康生命体内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是由于阴阳理论对机体自我调节与和谐的一种本能的高度概括。阴阳之间相互转换、对立、支持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体现中医学独特的一面。

医学的论文篇六

是医学论文开篇的一段短文,主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理论依据、论文的范围目的与工作的收获、结果、意义等。可根据论文的需要或长或短。要求言简意赅,点明主题。如“我院内科1992年2月至1995年10月应用盐酸纳络酮治疗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48例,与同期未用纳络酮治疗的42例对照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不可言过其实,尤其是诸如国内外罕见,未见报道,无先例,属最新水平之类,必须有充分证据,否则一般不用。

是论著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对象、器具、采用什么方法、多少病例(男多少、女多少)、如何分组、诊断手断、依据、治疗方法(用药)、疗效标准、观察及随访时间等等。应说明资料来源的时限、年龄、性别、职业的可比性。在此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说明疗效或某种方法时需设对照组,条件同等、随机分组、用药或检测采用双盲法对照。共同的是使读者具体了解该研究的具体内容,一方面便于理解和评价,另方面便于验证和仿行。任何科学成果,必须能够在方法同样条件下重复出同样结果,方能得到公认。因此,描述材料和方法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过分简略固然不行,过分详尽也无必要。

资料中如数字较多可用统计图表表示。统计表应有表题和序号(一个表不用序号,列为附表)。统计表应按统计学原则制作,表格两端开口,不用纵线,只用一条纵线说明主语与谓语,表格左上角不用斜线。表格内避免繁杂,更不能与正文重复。

医学论文的中心部分。即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分析观察、调查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经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的结果。这是决定论著质量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要求高度真实和准确,实事求是的撰写。失败就是失败,成功就是成功,不要人为地夸大成功率,且要消灭统计方面的误差。

即将所得结论或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一步认真分析。科学的推论和评价,证实所得结果的可靠性,阐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论据,从而取得大家的公认。通常讨论的问题有:阐述该文研究的原理与机制;说明该文材料与方法的特点及其得失;分析该文结果与他人的异同及优缺点;根据该文结果提出新假设、新观点;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等等。当然,一篇文章通常只讨论其中的某些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讨论必须紧紧扣住该文的研究结果,突出自己的新发现与新认识。有的医学论文讨论部分只是重复过去的文献,甚至抄袭某些专著和教科书的内容,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讨论的深浅、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文献的多少和分析能力。因此,必须了解本专业的近况及动向,才能比较客观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医学的论文篇七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典故,民间传说、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对比式教学方法。

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3.2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3.3直观教学方法。

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7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