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颐和园课文原文解析篇一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个性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光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光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颐和园课文原文解析篇二
本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园中美景。之前孩子们接触过的课文,多半分为三种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而游览顺序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当我提出“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时,孩子们大多回答的是空间顺序。于是,我便向孩子们讲解空间顺序与游览顺序有哪些区别:游览顺序和空间方位顺序都是文章的表达顺序,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参观、游览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地点转换顺序。
它以游踪为线索,游到哪里写到哪里,比如我们曾经写过的习作——《曹禺公园一日游》,同学们就是由曹禺公园的大门开始,一个一个地变换景点,对曹禺公园进行游览。而空间方位顺序是以某一地、一物为观察点,按照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描绘各种事物,构成清晰画面。比如我们同样以曹禺公园为背景,不变换地点,单单只写曹禺公园的那座八角宝塔,同学们就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去描写它。另外,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到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对空间顺序和游览顺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颐和园课文原文解析篇三
《颐和园》这一课的教学,总体上感觉比较清晰,学生学习也很轻松。主要落实了这样几点:
1、通过过渡句的梳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2、按照“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三部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其间的表达效果。
3、综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对文本的把握,开展语言实践活动,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当一次小导游。整个过程学生比较投入,也很有兴趣,朗读课文津津有味,效果较好。
颐和园课文原文解析篇四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四步: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2、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3、品读课文,总结全文。
4、点点积累 勤于练笔。
一、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
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
三、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理解课文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样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通过教学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学生是非常喜欢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的,当他们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超常发挥,读的是有声有色,说的也是非常活跃。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教师的评价语能够起到对学生评价、激励的作用。
五、课后延伸。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让学生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简单写写下面这个美丽的公园吧!
六、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课文原文解析篇五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时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结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员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颐和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颐和园课文原文解析篇六
一、媒体的运用。
课文是一篇游记,描写的是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鉴于学生在学习中对长廊以及石狮子了解的需求,找了一些图片加以补充。这些图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了长廊,特别是长廊上的画。通过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画面,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石狮子的时候,也安排了一组石狮子的图片,这些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图片让学生在介绍的时候也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因此学生在介绍的时候也比较具体。在这课文的教学中,媒体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语言训练点的落实。
在教学中,安排了几个语言训练点。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去过的地方,并简要地说说那儿景物的特点。以及在教学时一个贯穿整课学习的填空,使学生将文本的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也使文章的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在学习十七孔桥的时候,也安排了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十七孔桥上千姿百态的石狮子,这既让学生发挥了想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说话。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十七孔桥的时候,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石狮子。这时,教师出示给学生的一段课外描写石狮子的文章,如果出示的时候明确地告诉学生练习的要求,这对于学生在说话练习的时候会有根大的帮助。
2、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地位。学生在说话练习时,作为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话做出评价。特别是学生在介绍石狮子的时候,如果老师对于学生模仿课外一段话说的时候,教师加以点拨、鼓励,这会激起更多学生说话欲望。
3、朗读训练。在对重点语句进行层递式训练的时候,要抓住句子的特点。特别是在教学“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清得像一块碧玉。”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昆明湖的静,采取了几种朗读的形式,但在最后朗读的时候,采用了齐读的形式,破坏了昆明湖的宁静。如果此时采用女生读或指名读,则会比较好。
颐和园课文原文解析篇七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不但文字优美,并且条理清楚,异常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到达的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四步: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2、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3、品读课文,总结全文。
4、点点积累勤于练笔。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述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同时语言表达本事也得到了培养。
经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仅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本事,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异常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简便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又经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我认为课文中描述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述“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之后就反复朗读,期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述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必须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样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经过教学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学生是十分喜欢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的,当他们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超常发挥,读的是有声有色,说的也是十分活跃。
经过这节课使我懂得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教师的评价语能够起到对学生评价、激励的作用。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课下让学生写一篇导游词,并加入与时俱进、适合学生描述的话题——游广东科技中心,以此来到达培养学生写作本事。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当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课文原文解析篇八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透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超多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天河部落》这个教学平台。
在课后还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透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创新精神、实践潜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潜力的积累。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资料、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资料,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取、处理信息的潜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课文原文解析篇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时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结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员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篇一:
《颐和园》这篇课文,展现的是颐和园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游览顺序进行描写,让人读来琅琅上口,又美不胜收。颐和园不单纯的是个美丽的公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它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的。
从课文来讲,学生能够把握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其中对景物描写的优美语句,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若真能从深层次上去把握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话,那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慨叹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先处理好字词和难懂的解释,然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在读中感悟是一种很好地语文教学方式,我指名让学生说他最想要去颐和园哪个景点拍照留念,当他说出来后,就让所有的同学站起来美美地品读这个套餐,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对文段进行把握。在读完之后,学生们对课文有很多话想表达,他们都会认真地说这一段有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
感受栏杆上小狮子的不同神态,发挥他们的想象,述说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狮子,说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体会写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贴切,同时学会运用。还有动词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与静。由此,总结出这个美丽的大公园真的是美得说也说不尽,感受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以及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从这样的游览顺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颐和园不同的美景。
整体而言,我对这堂课还是比较满意,读与说的相互结合,写的点滴辅助,让学生更好地得到锻炼。不过在课堂的细节处理上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能力还没有全面释放,我还是存在干预过多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与其他老师学习讨教,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篇二:
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
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篇三: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交口县城关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王金珍
《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因为《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所以我在进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走的路线,走的顺序的句子,让学生感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作者到的景点。为展开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1
争取做得更进一步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较、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课件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说话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背诵优美的句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
2
《颐和园》这篇文章,不仅写的景色优美,而且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也很美。学习这篇文章,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够感受描写的优美的景色,语言美和结构美则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感悟。
感悟语言美 例如:“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这个句子,我请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来理解感受。葱郁的树丛很是茂盛,黄的的琉璃瓦屋顶,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被树丛遮挡,但又不是完全遮住,还可以透过缝隙看到一部分。黄的、绿的、红的,色彩很是好看。学生通过阅读咀嚼文字,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再如“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句中“滑”字用得很妙。我提出为什么是“滑” 不是“划”呢?让学生自己读描写昆明湖的语句,感受昆明湖的环境幽静,水面平静。学生能感悟到划船的“划”船过去之后,水面就会留下痕迹,而用这个“滑”字,能体会到游船画舫轻轻驶过昆明湖,显得昆明湖更静更美了。以动衬静的写法体会到了。
感悟结构美 文章开头句是“背景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结尾句是“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这是首尾照应,这种结构严谨,使文章很严密。再是本文每段开头句,都是都是说作者的游览顺序的,是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通过抓这些句子,学生感悟到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很自然。
学生感悟到了文章美在何处,那后面选喜欢的段落背诵积累就轻松了。
颐和园课文原文解析篇十
早在七、八年前,曾经去过颐和园,但是没有太深的感受。今天再接触颐和园的课文,我反复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觉颐和园居然是那样美,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准确和生动。每读一次,总会有新的感受。我开始喜欢上这篇文章,只言片语都开始细细推敲。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全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精华,介绍的名胜全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闻名遐迩的景观。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二课。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图,同时也引发学生对探究我们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准确和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座园林的由衷喜爱,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课文。
设计理念: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放眼学生未来。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落实“读、说、想”;在内容感悟上突显“颐和园的美丽风光”,两者互相融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让学生在充分地“读、说、想”中,既要了解文中所介绍的景物的特点,在感受其精美的同时“挖掘”出创造精美景观的背后英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特色:
1、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学法迁移法
在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后,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4、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华。
通常我们在讲授一篇课文时第一课时要完成:新课导入、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等等,第二课时再细品文字,感悟文章的真谛。但是这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心中就已经确定了大胆打破文本,进行创造性重组的决定。本课教学,设想从以下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从导入新课,质疑释题入手。通过检查预习,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接着披文入境,感受景点的美丽。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我采用了“依此类推”的方法,通过出示阅读方法:读课文、划句子、找特点、品韵味,先重点带学生详细分析课文描写的第一处景物―――长廊。学生用这个方法对“万寿山”“昆明湖”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让学生当场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又培养学生潜心读文、主动分析的习惯,最后回归整体,抒发情感。第二课时我带领学生回读全文,说说作者是怎么写《颐和园》这篇游记的,并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接着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美还远不止这些,让学生展示、交流有关颐和园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最后进行小练笔,并现场分享、点评小练笔。
教师对课堂的处理有许多令人激赏的地方,以下几点尤其突出:老师能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点,设计“以题入手;抓特点,理清结构;品文字,感受美景”为阅读顺序,运用了看、听、读、说的方法,采用了看录像、幻灯片,照片、简笔画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精彩有效的范读,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但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第一课时容量太多,在教学时,时间不够用,很多知识点只是蜻蜓点水,感觉学生在万寿山与昆明湖这两节中花的时间不够。
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还是挺有自信的,但上完之后感觉效果和设想的大相径庭。本课虽打破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常态,但还是显得突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大部分老师建议还是不要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界线模糊化,设计上还是以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主,这样,可以更突出重点,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老师们的点评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教学的细节还有很多不足。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不拖延时间,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事先预设的许多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剖析和美读,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这两节采用让学生找朋友合作与自主学习的方式,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读不到位,还没有完全达到教学预设。
基于第一次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写教案之前,我冥思苦想,在深度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后,我再次捧起课本,细细研读,慢慢地觉得,我们在讲述课文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文中所介绍的景物的特点,也同时应该让学生在感受其精美的同时“挖掘”出创造精美景观的背后英雄,从而水到渠成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于是,我调整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并定了本堂课的两个教学重点:
一、充分借鉴教材的写作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既要引领学生走进去欣赏景观,还要引领学生从欣赏中有所获,借他法为己用,感受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要了解文中所介绍的景物的特点,在感受其精美的同时“挖掘”出创造精美景观的背后英雄。引导学生既要懂得赞叹景观更要懂得真诚赞美那已沉默在历史长河里的英雄——劳动人民。
教学主要思路:
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掌握移步换景描写景物的方法,第二课时采用美文美读这一亮点,多形式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读出情韵,陶冶情感。同时,在感受语言精美的同时“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赞叹景观时更懂得去真诚地赞美那已沉默在历史河床里的英雄。
听了舒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大器。在教学中她两次提到“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特点”“这个单元就是教我们怎么写游记”,这说明舒老师有“目标整合意识”“资源整合意识”。这就是一个专业语文老师所站的高度,有了这个高度,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就有了主心骨。课堂上老师努力形成了大方而不失严谨、活泼而不忘主旨的教学风格。舒老师的语言规范简洁;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教学效果好。
但从本节课来看,老师在课堂上的三处说话训练:
1、长廊是那么的独特奇妙,你想对这些能工巧匠说什么?
3、(欣赏完整段颐和园的风光后)此刻,你面对颐和园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三处说话训练可以浓缩到最后一处,既避免了相同的语言重复训练,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了解那些景物后,内心被触动的情况下,由衷地去赞美,去歌颂。
课后不少老师夸奖我教材钻研得深,重点把握得准,注重了朗读、感悟,特别是教学中教师语言干净利索,能启发学生思考,还注意了向课外延伸。听了同事的夸奖,我心里着实高兴了一阵子。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想我的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一堂课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他都应该是完整的,连贯的,虽然有课时之分,但他们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而且应该是把握课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的分时。这一次的教学,总体感觉比较清晰,学生学习也很轻松。主要落实了这样几个点:通过过渡句的梳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三部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其间的表达效果;整个过程学生比较投入,也很有兴趣,朗读课文津津有味,确实难得。但细细回想课堂上的一些情景,我也感觉到了不少问题。首先就是上述的三处说话训练确实有重叠,该怎么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而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教学内容,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如何使板画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这是我第三次执教《颐和园》了,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特点,对颐和园教学进行了又一次的梳理。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处:在播放视频,再现场景时,采纳了老师们的建议,视频中有文字介绍,我在画面呈现时可以不用再陈述,让学生可以更用心看。
第二处:将佛香阁这段的想象说话训练改成教师讲述佛香阁修建的不易,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朗读引导学生去真诚赞美景观,更赞美那已沉默在历史河床里的英雄。
第三处:加强对万寿山、昆明湖的朗读时间。没有教师的过多讲解,而是侧重学生的朗读体会。适时的朗读引导,让学生感悟了语言的美。反复的朗读,已经让学生在语言的浸润中无形中就投入到情境中了。另外,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够把语言形象化、具体化、立体化,让学生真正把课文读活。
1、体现了“读书、感悟、体验”的教学特点。老师把读书、感悟、体验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中,并且做到读与思、读与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让学生字选照片介绍昆明湖上景点。舒老师这样安排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2、整个课堂里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时同时受到美育的熏陶。
3、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注重教给阅读方法。如:老师指导学完“长廊”一部分后,让学生合作学、自学“万寿山”“昆明湖”这两部分。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4、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在开课时与学生的谈话中说“老师想听听你们对颐和园了解多少?”;让学生找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抓特点谈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廊的特点;特别教学生认识列数据、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感受比喻句的魅力;让学生体会“耸立”“滑”字的妙处所在,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5、给学生一个美的课堂,在美的音乐中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6、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很强,适时播放视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在前两次教学经验的总结下,我再次教学《颐和园》时,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深入研读文本,通过生生、师生、师生与文本的互动、生成、建构中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不断地激励、鼓舞和唤醒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读不好的时候,及时范读;当学生思维迟钝的时候,适时梳理……通过感受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文字再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自己头脑中想象到的昆明湖景象,品味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充分体验后,我让他们欣赏了颐和园的影片,有了前面的感悟、想象,加上现在的视觉、听觉冲击,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情感也得到升华。下课铃声响了,可是学完课文的孩子们还意犹味尽,在课间,他们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着他们对颐和园的赞美。
但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瑕疵。
一、看视频中的意外
在进入让学生欣赏、游赏《颐和园》以及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时,音乐声音竟然太大。都怪自己在课前没有好好试试。真的是非常遗憾,因为声音太大,影响了老师的范读效果,本来可以进一步带动学生学习该课的激情的,但又能怎样呢?只有遗憾罢了。
二、板书设计需要更精炼。
说起这节课的板画设计,有三大功效:一是协助学生了解颐和园各个景点的位置;二是让学生与老师同台板书,充分表现对等与合作;三是直接出示了景物特点,但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如果当时板书中出示地点的字体大些,特征字体小些,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标注,板书设计就更完美。
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陷少一些遗憾,为学生留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