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优质8篇)

时间:2024-09-11 作者:翰墨

教案的评估与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修正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中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活动有所启示。

我的第一本书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诗歌、诗集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书是给人指引和教益的东西。

我的第一本书,就应该是生命最初的那段经历。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教益何在?

起初,我却没有这样考虑过。打算围绕着“怀念”做文章。

是学生在启发我。但两个班对我的启发略有不同。

八班给我的最大的收获,是大声说出心里的诗意。

用带有哲理和诗意的语言,给予点拨和鼓励,原是我不敢做、不愿做的。

因为觉得,初中生哪里懂这个!作秀给谁看?但我发现,我完全想错了。

一贯羞涩、沉默的学生似乎都有了一点点冲动,并开始在乎细微的感觉。

于是,围绕这人生的第一课入手,谈“教益”。一次次进入文本。

思考的多一些。

而七班的这节课呢?

感动的多一些。

这绝对不是我的套路啊!我也没想到会上出这样的一节课。

几乎是误打误撞。

课备得很不细致,自己心虚,干脆将所有的“已知”清空。

从零出发,从学生的体验和反应出发。

这才发现,以往都是居高临下的给予和施加啊!

结论相似,但过程和预设差别很大;当然,学生的收获也会不同。

而我自己,则在教学的组织上有很大突破。

怎样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对此,我终于有了更多一点的领悟。

语言上的咀嚼临时增加,等于和学生一起在读、在思、在问。

简要记录如下:

开头和预设差不多。

学生回答时,却说:

书意味着机会,意味着会走出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

我觉得也有道理啊:

所以,乔元贞只有在村头卖纸烟、花生、火柴,而牛汉呢?

你能否认这是际遇、是运气吗?我们总以为结果只在努力。

人不能忘本。人要知好歹、懂感恩。

所以我谈起乔元贞——

家穷,买不起书,而买不起书就意味着……

他自己想念书吗?从哪里看得出来?为什么这样(“哭着说”)?

跟着,我希望唤起一点关于贫穷的体验。

说“荒寒”。说那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那些阳光、麦香、麻雀和雀粪的味道。

除此以外,是荒芜、是饥寒。吃都吃不饱的年月,哪还有那样爽朗的笑声?

所以,整个故事中那些有意思的、让人发笑的地方,也只有我们在笑。

“我”可曾笑过一次?

念不起书,就意味着——永远只能和“荒寒”同行。

意味着只能从大自然中感应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只属于孩子。

所以,我才把这仅有的一本书给了他一半。

给了这个伙伴,给了这个比我考得更好的穷孩子。

我问一个学生:你会这样做吗?你能舍得吗?你会心甘情愿吗?

他摇头,其他学生跟着有摇头的、点头的。

但“我”到底还是这样做了。——为什么?

“怕他看见……”、“垂着头”、“泪水盈眶”;

——这些语句到底能说明什么?

“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这书撕得真是理直气壮吗?

也许实情就是——

“我”想都没想,他需要,就撕了。

就这么简单。

其实撕得多艰难!人太小,力气太小。

所以书破处,才是不整齐的模样!——“简直是一团纸”。

这叫什么?这是怎样的友谊?什么叫纯洁?

纯洁,就是不掺杂任何一点杂志,

纯洁,就是不考虑任何一点得失,

纯洁,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他考虑。

——所以给他书,是同情吗?

他没书,他要书,他没书就不能念书!

而我是同村的伙伴,我不帮他谁帮他!

做这件事的时候,我根本没觉得有啥!

所以,也根本没拿这事跟家里人商量。

(天啊,这可能就是一个孩子眼里的“责任”)

真的想都没想,撕了……

直到这时候,才觉出后果很严重。

这段故事,对于成人的“我”,是一种教益吗?我在思考。

初次备课的时候没细读,而且觉得:

既然这是“我”固有的品质,那就谈不上什么教益和影响。

所以我自动忽略了这一点。

但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何等浅薄!

于是,我这样跟学生说:

“友谊,也是我们常谈的。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样的友谊,和我们口中所谈的友谊,似乎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太计较,能从一段友谊中获得些什么。

所以,两孩子之间的友谊不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我不信“父亲”就无动于衷!

我知道该说“父亲”了,而且我自己也很想读解父亲的反应:

于是,我们没法不关注一些词。

于是,带着学生去掂量这些词。

比如,“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比如,“愁苦地望着我眼泪盈眶的眼睛”。

比如,“深深叹着气”,比如,后面父亲的那句话,——这里有文章。我要让学生写!写父亲一声叹息里的心理活动。这样判断的理由很简单:当我有了让学生写的想法,并在心里试着写、刚刚起个头儿的时候,一阵剧烈的酸楚和感动便袭遍全身;心,马上就酥软了。我希望能给学生这样的感受。而且,想写好就要联系上下文,就要读懂父亲的个性和他无声的语言。所以,这也是在训练他们的语文能力。

为别人的感动而感动,你才知道活着的真相、缘分的真相,世界的真相。

以我的心意,其实一句话就够了——

“唉——你俩孩子啊!”

这最符合这棵沉稳的大树了。

甚至,他压根儿什么都没想。

但其中滋味岂是一两句说得尽的。学生有的写!

如果真要写给学生看,我肯定会扒开意识深处:

“穷得买不起一本书,孩子,你懂吗?你懂那是怎样的滋味吗?但乔元贞懂。他是个好孩子啊!你做得对,我们应该帮帮他;同是穷人,咱们不帮,谁帮?可怜你也只有一本书!好端端的一本书撕成两半,你不会不心疼,我的好孩子!我亲爱的孩子,你告诉我,你如何舍得的?但你不会明白,就算你把整本书给了他,也根本帮不了他。你太小,你不会明白的……”

这就是为什么,乔元贞有了书,得到了我们如此诚恳的帮助,也依然不念了;而且即使以后,“我”还是把书一分为二,即使父亲还是为我俩缝书、补书、做书,他也还是只有不念。

不念书的乔元贞,又会干些什么呢?

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他的命运和家庭的境况,不会改变。

任凭他如何挣扎!

所有这些,父亲知道得一清二楚。但一声叹息和一句“元贞比你有出息”之外,父亲可曾多说一句?他的忧伤、难过、疼惜、感动、欣慰,你可曾感觉到?他甚至都没有预先告诉我,为什么要把书要回来。因为,那的的确确是个无用功!有这样沉甸甸的东西压在心头,他便什么也不敢说、不想说;说出“帮助”二字来,伤的是自己的良心,愧怍的是自己的灵魂。

穷,把人给“困”住了。生存的压力,压得乔元贞父亲的背弓得像“驮灯狮子”。这家人的天空,似乎永远地缺了一个角——这是怎样的一个经济的大窟窿和精神的大窟窿,仿佛欠了几辈子的债。想帮,却帮不了;帮不了,却也要帮!!!

坐在昏黄的灯光下,父亲一边裁纸一边到底在想什么啊!

其实,父亲更是想给自己的良心一点点的安抚吧!

此时,我已经分辨不清,这个浮现在我眼前的身影是谁;我只知道,我的心中亮起了一盏“灯”!它比那盏昏黄的麻油灯要明亮得多、耀眼得多!是的,贫穷不能、也不该抹杀人性的光芒和做人的尊严!

这,简直就是这个故事的高潮,是“我的第一本书”的精髓。

作者寥寥几笔。看似波澜不惊。波澜不惊,那是孩子的感知。

忆起往事,作者的心底里一定有巨浪在翻滚、有巨响在回荡。

父亲真正的语言,是行动。他的慈悲、他的厚重,他对儿童友谊的珍视,对孩子善良的支持、肯定,都是通过“做”的——而不是通过“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他的深沉内敛、含蓄包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影响了我的人格和我的文风。沉甸甸的、给我勇气和力量的父爱!但它还在吗?多少宝贵的东西,都已消失!

而对于有的人而言,它们是永远地消失了。

心间种下善良的种子,我们才会回首往事;

回首往事,才知道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凄惨的课本、

愁苦地面容、

深深的叹息、

酸涩的泪水、

哭肿的眼睛、

昏黄的灯光下父亲的背影,

——这才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

“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这本书不属于其他任何人,而只属于“我”!

就像周国平所说的——

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它们仅仅属于你,不能转让给任何别人,而只要你珍惜,也会是你最可靠的财富,无人能够夺走。可是,如果你不珍惜,就会随岁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

在这本书里寻寻觅觅,我才看到了和“凄惨的课本”一样凄惨的人生,我才读懂了父亲心底里不能说的秘密;“我”才突然发现,“我”今天的拥有是怎样的幸运、怎样的来之不易;“我”才终于发现,那深挚的友情、深沉的父爱,正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永远不灭的明灯,是人世间最宝贵、最值得感激的东西。

在八班上的时候——

由于前天早读有学生提到了曾经的“听书课”,我便很自然地说起了这一段:

就像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孤独地行走在沙漠里……他寻找的是什么?是友谊,是真情;也可以说,是寻找人世间最真最美的东西。他找到了吗?——是的,那就是沙漠里的井水;因为它是我亲自用轱辘打上来的,代表着我对他的爱。于是,小王子突然发现,他所寻找的东西,他一直拥有。就在身边,就在那个曾经待过的星球上,——他的玫瑰花。

我的第一本书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1、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2、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

(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我的第一本书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品味探究,领悟情感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的第一本书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舞者,轻盈而灵动,优美的舞姿,娴熟的舞技都会让人叹赞不已。看舞者,是一种欣赏,更应是一种享受。今天的课上,我看了一群舞者,舞者中既有牛汉,也有师生。

作为作者,牛汉的朴实文笔下的舞不再多说;作为教师,很好地处理了整堂课的结构,即使算不上水银泄地也可够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比比皆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很多时间,学生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追问,延续性的提问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教师在人格上做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尝试着倾听学生,理解学生,教师的尊重和理解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无论是复述课文还是思考的质疑,教师让自己退避三舍,做到了以退为进,让学生去讲,让学生表述,不轻易打断学生,正因为这一点,又体现了教师的精准角色定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在本文浅显易懂的前提下,教师让学生主导课堂,自己定位在首席与引导的角色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为学生,由于教师的努力,群舞也有了画龙点睛之作,从自由朗读到复述,从思考到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有条不紊的展开自己的生本活动,并时有妙语如珍珠落盘,让人一新。也不得不赞叹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的领悟,提升了一定新的境界。

然而,遗憾的是,原本可以更为出彩的舞却戴上了沉重的镣铐,带着镣铐的舞者由外而内必然都是沉重的,不幸的是,这一群舞者无一例外地都戴着镣铐,所以,也无一例外都是沉重的。

牛汉的沉重情有可原,在20世纪如此艰辛的生活中,镣铐随处可见,而戴着镣铐仍能起舞,不得不佩服牛汉的乐观和坚强。

退一步而言,镣铐舞固然不太美观,但如步调一致,倒也可以在嗡嗡作响的镣铐声中感受一份沉重美,可惜今天的舞者却凌乱了些,带给人更多的是章法的缺失。

在本文中,戴着镣铐的舞者体现出“三解”不足的问题:

1、解读文本不够。要贡献一道大餐,首先要了解舞的精髓,有外而内地化在外在言行和内在的思维上。解读文本,首先要解读文本的作者,今天展示的作者介绍停留在了作者的原名、作品上,而这些对了解作者,了解文本诞生的背景是无甚帮助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先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因为创作来自于生活。这位出生在上世纪初的老人人生坎坷自幼生活艰辛,只有创设这种背景,才有助于学生去感悟牛汉对第一本书为什么记忆犹新,但授课者没有涉及。其次,要读文本,文本到底能展示给我们什么信息,虽然一千个读者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很多时候,你不能偏离作者的情感海阔天空乱读一番,也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本文要展现的无非是苦难的农村中的人间真情,洋溢的是真、善、美,心灵中的美,生活中的真,人性中的善,但施教者没有让学生留有太深的印象。文本解读的程度又必然会对学生的`生成有较大的影响。

2、解脱紧张状态不足。抱着宽容角度来说,紧张会导致整节课展开时遇到瓶颈。也许是因为初上大课,教师僵硬的笑容挡不住内心的紧张,内心的紧张又导致外显的行为变形。从语言表达的僵化到对学生的关注,都有些遗憾,有些学生在回答中声音过轻,教师没有去适时提醒;有一位学生朗读后教师做了单独辅导,但形式是重读一遍,评价是为了进步,应该怎么读,为什么重读,读后好在哪里都未提及,都可能是教师紧张所致,教师的紧张蔓延到了学生中去,学生只顾及完成教师的任务,没有关注同伴的发言,也导致了听课效率的下降。

3、解读问题不够。自身的紧张加上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在问题解决中暴露不足。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生成和预设的处理。必要的预设是要的,但是施教者在操作中略显僵化,问题的处理不够大气。其实文本大可以题目入手,让学生纵横捭阖,自由思考,比施教者机械地提出“思考”环节的问题更显开放性,更有思考的空间。预设背后,生成又显不足,总有流于表面之感。

其次是问题解决、生成时教师处理似乎不太妥当。典型例子是学生问的一个精彩问题:“作者说童年没有幽默,读来又很幽默很矛盾。”学生的回答是因为童年生活艰辛,所以没有幽默,又因为天真美好,所以幽默。而教师画蛇添足般假如了自己的理解,并导向了两条狗身上产生幽默,大有狗尾续貂之感。实际上首尾两句议论都是的文眼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内在的意蕴。

最后问题解决没有求助于关键语句。字词的理解,没有深入挖掘文本产生生成,也使教授中感觉缺乏一定的深度。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学生的追问,更有对文本,对字词的拷问。

舞者,是美丽的,戴着镣铐的舞者,是凄美的,也许,这就是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现象。为每一位戴着镣铐的舞者喝彩,因为他们同样是值得尊敬的前行者。

我的第一本书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在这次的听评课活动中,我讲的是《我的第一本书》。课上完了,但对这一节课的反思还在继续。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那段岁月离学生较远,所以在教学时,要激活学生的人生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体现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的完成上。我设计的两个问题,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问题环节上,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喜欢牛汉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提前学生注意乔元贞的父亲,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同是做塾师,为什么乔元贞没跟着父亲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到是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读课文,看看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尤其注意阅读乔元贞父亲肖像描写的那一段,同时思考“弄不成”老师为什么弄不来其他两本教材?经过研讨,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明确:当时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社会上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乔元贞的父亲身为塾师,却连自己的孩子的书本都买不起!牛汉的父亲作为一名老师,曾经评价过乔元贞比牛汉有出息,但乔元贞的出息却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食品!这能说明什么?!此时再结合当前“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说起,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当然捎带也要说明,导致乔元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没有再读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经济极端落后贫穷。

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我未能及时、适当地和学生共同赏析文章。对人物特别是文中出现多次的二黄毛我在授课的时候没有细细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我的第一本书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七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次尝试让我发觉,错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我的第一本书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八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概括文本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品味探究,领悟情感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