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通过欣赏这些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一
年,习近平在俄罗斯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和平赤字,地区热点持续动荡,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发展赤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弊端丛生,治理失灵,严重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代表性。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深前所未有。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和努力,任何一国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面对国际呼声,中国同声相应;处理世界难题,中国勇于担当;应对全球挑战,中国责无旁贷。2017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重要演讲,他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深刻、全面、系统阐述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叩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及清洁美丽的世界,打造“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路径和总布局。
习近平指出,持久和平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开放包容的世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表现,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
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中国方案引领全球治理新秩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激荡起全球的广泛共鸣。看,它的星空多么壮丽璀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过去5年,从“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西湖长谈”,到海湖庄园会晤和汉堡会晤以及“故宫茶叙”,中美元首间一个个增信释疑的“高光时刻”,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睦周边。在“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理念的指导下,十八大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高层交往密集,各层次、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各参与方共同努力下,已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参与,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探索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之道。
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我们欢迎世界各国都加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来,一起规划,一起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携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二
“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题记。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015年9月习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
那什么叫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其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内涵,那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相互扶持这个方面吧!
你知道吗?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制品,而纤维是石油做成的呢!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又是世界工厂,所以是服装大国,我们自己的石油产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自然而然要从中东等石油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去进口一些石油。
不仅仅是石油,中国每年要从海外国家去进口一些矿产、木材、精密仪器,还有粮食……。
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才能发展更好的未来。
就像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中国生病的时候,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向我们伸出援助的双手,到了后来,当他们陷入困难之际,中国疫情迅速好转的情况下,立马去援助帮助过我们的国家,并在“救援日本的物资上,我们写下了‘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在援助韩国的物资箱上,我们写下了新罗旅唐学者崔致远的名句,‘道不远人,人无一国’;在援助意大利的物资箱上,我们写下了古罗马哲学家的名句‘我们是同一片海洋的浪花,同一棵树木的叶子,同一个花园的花朵’……这些物资箱,既体现了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也让全世界知道我们愿与他们一起,‘同舟共济,共抗疫情!’niubb.net”
“是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共同发展,一起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三
在最新一期的青年大学习中,领学人带我们来到了成都国际铁路港,这里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交汇点,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成都构建“国际陆海联运”走廊的重要载体。面对外交,我国要站本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在充分表达我国决心的同时也要避免激化矛盾,维护本国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时刻关心国家实事,积极投入到建设国家的行列中。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蕴含深刻洞鉴,赢得越来越多政府、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共鸣与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嵌了三重“赋力效应”,启发、影响和推动了当代大国形象认知、国际关系理论嬗变和全球持续发展进程,这也是其深入人心的内在依据。
“赋力”(empower)一词意指赋予客体力量或使之更为强壮自信,这里的客体既可指人,也可指抽象的物。相应地,“赋力效应”在这里是指强大的思想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有益启发、正面影响和积极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大国形象认知。一个“大国”是在全球范围施加影响力的主权国家。二战后兴起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两个维度考察大国的影响力或者实力:输入与输出。从输出侧看,大国的实力就是指其战争能力。从输入侧来看,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列举了五种实力来源:人口与领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与政治能力。
这种传统的大国认知在冷战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国对立造成了许多国家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在全球化过程中受损,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在特定地区出现抬头的趋势。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1世纪的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在环境、健康、知识传播与创新、安全、多边制度与全球善治等领域,由于缺乏市场激励以及存在“搭便车”现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全球公共品提供严重不足,阻碍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大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增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雨伞术语(umbrella term),为国际关系理论嬗变提供了一个研究范畴,在此范畴中,各种学派努力寻求理论假设和推理逻辑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全球持续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全球发展,为全球发展合作廓清了认知迷雾,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方坚定支持联合国所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贸易开放、气候治理、精准扶贫、国际援助等方面创新引领,取得巨大成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发展合作实践注入了理论活水,中国自身构建过程中最典型的实践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着力打造绿色、健康、智力与和平的丝绸之路,理念与实践成就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相关决议。根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项目、自贸区谈判、对外援助等稳步推进,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签署近280项合作文件,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文档为doc格式。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五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已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成为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灵归属,展现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诗词大会中,不论是明目皓齿的儿童,还是白发朱颜的老人;不论是学富五车的才子佳人,还是走街串巷的外卖小哥,都展现着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他们喜欢的不仅仅是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诗词,更是诗词中所展现的美妙意境,所传达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思,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国家宝藏》中,每件国宝都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崇尚的不是文物价值几何,而是每个国之重器背后的民族信仰、国家精神和文化灵魂。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也让世界更加认同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自带优秀基因。以和为贵,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各国人民和衷共济,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心态、仁者爱人的风范,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认同。《流浪地球》中,当人类共同的家园遭遇危机时,中国人民没有采用诺亚方舟的方式独善其身,而是勇于担当,不抛弃,不放弃,精诚合作,不畏牺牲,救各国人民于水火。此种家国情怀,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梦想,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了最好的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富有生命力。任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历史沉淀,五千年文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磨难而愈发璀璨夺目,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熠熠生辉。如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召唤下,中国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生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是先祖描绘的天下大同的美好情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追求的共同目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蓝图中,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文明不灭,精神不老,中国传统文化正星火燎原。
叩问心灵,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珍视和热爱也将由己及人,那就是理解并尊重各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春风,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生机勃勃;而中国传统文化也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家园温暖如春,鸟语花香,清风怡人。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六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应对国际复杂挑战、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光辉,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智慧,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刻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亟须系统地阐释其哲学意义。
新时代面临紧迫问题的哲学解答。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军事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零和博弈为基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肆意滥觞,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粉墨登场,对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全球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智慧,对新时代的紧迫课题进行了哲学的解答。
第一,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到国防外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东的枪声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华尔街的股市波动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这种世界范围的“蝴蝶效应”说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最理性的做法是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共同的光明未来。
第二,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深入拓展。马克思科学预见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发展趋势,认为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带来了各国、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推进了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在由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现实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既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也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衷共济、求同存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提倡讲信修睦、互利共赢,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的现实实践。
_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形而上学思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羁绊,也有助于_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思维。
首先,有助于_“国强必霸”片面性思维,打破西方学者臆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西方学界和政界一贯秉持“强权即真理”的霸权思维,坚信国家间的政治就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美国学者艾利森依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论述,别出心裁地提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以论证新崛起大国(崛起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霸权国),导致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种论调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出:“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承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打破了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形而上学思维逻辑,展现了一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新哲学思维理念。
其次,有助于_“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思维,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努力构建新的竞合关系,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但少数西方国家依旧停留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的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识形态藩篱、超越了社会制度对立、超越了发展水平差异,无疑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视域的发展理念。
最后,有助于_“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马克思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殖民者“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发展格局,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和价值链的末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际风云变幻,危机挑战迭出,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们“谋世界”先要“观世界”,“观世界”就需要“世界观”,亟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哲学理想。自古以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世界的努力,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我国的“大同世界”等都是如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的哲学理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也主张各国在谋取自身利益时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也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追求“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包容胸怀。
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一是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赢者通吃”的强权政治,提倡各国不论大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二是在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下,坚持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三是秉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体系;四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以高低、优劣论文化,以文明交流克服文化隔膜,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五是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原则,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复杂问题,不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模式。一要确立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观点,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连带效应,建立符合系统思维的新型竞合关系;二要构建世界各国安全与共的“系统安全观”,打造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协作系统;三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四是确立各国平等参与的大国主体意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历来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兼顾义利平衡,追求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大国要利用其经济、文化、外交等优势,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承担更大责任;大国之间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还要尊重、扶持其他国家在信息、技术、资源的互通共享,推动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有机互动。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述为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助推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使得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国与国之间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警示世人,地球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球已达其能承受人类过度消费和浪费的极限,生态一旦崩溃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是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国际版,是国内发展理念在国际战略中的反映,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无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还是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命运共同体是协同共享利益的生态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态度,是一种共同利益认同并理解的一种态度;命运共同体是现实,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现实;命运共同体是意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命运共同体是机制,是一种共同治理的一种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文化在新高度上弘扬光大;既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积极担当,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八
人类应如何对待同类与不同类?对待同类,我们应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待不同类,我们应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认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不同的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从表层看,是要解决人类群体之间的紧张、冲突,属于人与人的关系的维度。其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另一重要维度,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为从深层次看,人类生存于同一个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及不同群体的生存就会发生危机与遭遇困境。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不同群体的争斗,往往包括着资源的争夺。
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呢?有什么创造性的看法呢?我们祖宗的智慧,是把人类生命的共同体扩大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同体。这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其他类的生存联系起来了,把人类共同体在空间上拓展了,在时间上延长了。我们的祖宗意识到,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瓦石同在。
儒家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己及人,推爱于老百姓,乃至爱万物万类。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百姓是我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爱人类,也爱自然万物。
道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佛学大师说:“众生平等”。从生命的本质上看,一切生命无二无别。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能成佛。
宋代理学家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作为人之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爱具有周遍人与万物的普遍性。这就把孔子的“仁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说过:有仁德的人见到小孩掉到井里了,定会产生怵惕(担惊受怕)恻隐(同情怜悯)之心,这是他的仁德之心与孺子合为一体了。当然,小孩与大人是同类;但人见到不同类的鸟兽的哀鸣觳觫(恐惧颤抖),也会产生不忍之心,这是他的仁德之心与鸟兽合为一体了。当然,鸟兽与人一样都有知觉;但人见到草木的摧折,必有悯恤(哀怜顾恤)之心,这是他的仁德之心与草木合为一体了。当然,草木犹有生命;但人见到瓦石之毁坏,必有顾惜之心,这是他的仁德之心与瓦石合为一体了。
阳明说:“是其一体之仁也”。这就是说,不管是有知觉的动物、有生命的植物,还是如瓦石之类的无生命的物体,当它们受到破坏或损害时,每一个人都会从内心产生“不忍人之心”、“怜恤之心”和“顾惜之心”,并把它们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爱护。以此,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得以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古人有着对天、天地精神的信仰及对天命的敬畏,相信人与天在精神上的契合,由此对天下万物、有情众生之内在价值,油然而生出博大的同情心,进而洞见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儒家立己立人、成己成物、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之仁心;道家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赞美天籁齐物之宽容;佛家普度众生、悲悯天下之情怀,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
由于对人与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人们才可能对万物都持有深切的仁爱之心,将整个天地万物都看作是与自己的生命紧紧相连的,把生态系统真正视为人与万物共生、共存的生命家园。
儒家对万物都是关爱的,而且是从其所具的内在价值去确定这种爱的,因为万物的内在价值都是“天地”所赋予的,与人的内在价值本同出一源。儒家对动物的关怀是从肯定其内在生命价值出发的。依照荀子的论述,以内在价值的高低排列,应该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动物再到人。在这个价值序列上,动物离人最近,其所禀有的'内在价值应该是在人之外最高的。禽鸟与哺乳动物虽然没有人那么高的智慧、情感,但它们也一定的感知力,对同类有一定的情感认同,这已经远远超出于其他物种之上。万物的内在价值有很大的差异,人对它们的关爱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人的私欲、贪欲膨胀,虐待、虐杀动物,对自然资源的取用毫无节制。应反思人类欲求的放纵对人性完善的损害,在对自然资源的取用方面力求做到有理、有节。因此我们必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重建生命伦理。
反思新型冠状病毒的起因,我们应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高度去思考,应当善待其他的类存在,如动物、植物,回到中国传统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九
前,《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明确将“上海精神”确立为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积淀了“中国大门越开越大”的丰富智慧,滋养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和合之道,充分展现出贯穿古今、对接东西的开放姿态。
构建“开放合作+和平安全”的“聚能环”,创新支撑为综合应用提质增速。
机、危中求机、转危为机的“必备技能”。要筑牢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其他安全的统一基础,坚持包容普惠、创新引领开放经济和数字经济,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借“东风”,在公平导向中同舟共济、释放动能、守正创新,为决策部署、调度指挥、综合应用等赢得时间、赢得主动。
打好“多元互动+人文交流”的“优势牌”,文明共存为综合服务添色增彩。
扎实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领域交流互动,筑牢文明共存“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办好青年交流营等品牌项目”的倡议是符合实际需求、回应民生关切、经得起各方共同检验的。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必须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导向,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协同共享持续提供先行举措和示范引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带给我们规避风险、化解矛盾的思想指引,在巩固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增强务实合作,既能“强筋骨”,又能“铸灵魂”。要促进多样文明战略精准对接,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资源倾斜、人才注入等方面发挥多元合力,释放在预警监测、应急处理、跟踪问效中的强大潜能,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留足长远发展空间。要在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下共同维护多样文明,在共建平台、共存资源、共享价值中统筹大布局、产业大发展、项目大建设、信息大整合,形成上下互动、齐头并进的良好风貌。
共绘“包容互鉴+发展繁荣”的“同心圆”,法治保障为综合治理赋能增效。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唯有“谋求共同发展”才能开创未来、赢得未来。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为经贸合作提供法律支持,都是在为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提供法治保障。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运用科学、法治、历史思维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在战略对接、国际对话、品牌项目、孵化基地等建设中拓展合作示范“朋友圈”,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促进共同繁荣。要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地区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全力抓好稳投资、促消费,加强消费提振、升级法治保障,推动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在统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粮食生产、生态能源、网络安全等领域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让法治成果更多惠及民众、惠及社会,为贯通“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决策水平和管控运维本领,在包容中互动、在繁荣中求新。
看“地球村”的世界,在“增速、增彩、增效”上汇聚成“网”、构建一“体”。弘扬“上海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历久弥新、催人奋进,为综合应用、综合服务、综合治理提供根本遵循,科学指引着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光明大道。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今世界处于各国彼此联系和彼此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类需要的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诉求,是在真实的共同体中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对当今时代问题的有力回答。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许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向历史那样独善其身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有四个价值观有待认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战争那样极端的的手段来实现,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观,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的利益。另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其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社会共识,早在1996年,可持续发展观就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在各种实行方案与结果中也显示了我国对该价值观的重视。全球治理观,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
在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概念,倡议世界各国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提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新发展之路,通过许多“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国还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摈弃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具体举措例如,“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例如: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峰会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是,这次峰会的意义还是为各国政府的联合行动,抵御危机,恢复市场信心打下了坚实的“信赖”基础;厦门会晤,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回顾总结过去10年合作经验,携手规划未来发展愿景,这次厦门会晤有5大方面的成果: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合力;发出更响亮的金砖声音;打造更牢固的社会根基;构建更广泛的伙伴关系;形成更有力的机制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不冲突、不对抗,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和平绿色的国际发展战略,是一种更加恢宏、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描绘了蓝图,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指明了方向。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逐渐升高,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经济大融合,各国发展大联动,人类成果大共享。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十一
回顾上合会议的历史,自6月15日成立以来,大会始终以“上海精神”为指导。“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6月15日,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上海举行。六国元首围绕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主题,提出了上合组织发展的远景规划,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等重要文件,为上合组织的下一步发展确定了方向和任务。时隔,“上海精神”再一次进入国人视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
安全是实现发展繁荣的基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挑战着国际秩序。令人鼓舞的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上合组织积极落实打击“三股势力”至合作纲要,继续举行“和平使命”等联合反恐演习,强化防务安全、执法安全、信息安全合作。
发展是通向安全和平的桥梁。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联系更加紧密。上合组织成立来,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习总书记指出,上合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基础越来越牢固,合作层次也越来越高,成员国合作不仅局限于经济项目合作,还有很多发展战略对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地区贸易便利化进程。
“上海精神”不仅是“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如今,随着上合组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正如习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当前,世界发展既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我们的未来无比光明,但前方的道路不会平坦。“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上海精神”定能实现_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的宏伟目标,为促进新时代下的全球发展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十二
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_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上海精神”的内涵是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不能唱独角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达成一致发展的共识。只有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才能不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向着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而上,最终走向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共识的达成离不开以下三点的支撑。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面对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必要登高望远,方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中,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要以人类社会共同的明天为长远指导,维护人类发展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一国之私利。同时,必须对世界局势有宏观的判断,清楚认识世界关系多变复杂的同时,把握住时代前进的方向,紧紧向着人类共同的发展目标前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共识的达成离不开共同精神的纽带连接。“上海精神”伴随上合组织走过的风雨历程,是凝聚各国团结力量的支柱。青岛峰会是上合组织去年实现扩员以来举办的首次峰会,各成员国展现出的空前团结意识,印证了“上海精神”强大的凝聚力。“上海精神”所主张的共同发展理念,符合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在更加光明的未来,在夯实其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必须不断注入更加鲜活的时代精神。
发展新时代的“上海精神”首要是摒弃冷战思维、寻求国际合作全新视角。在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是代里,零和博弈只能两败俱伤,只有合作才是走向强大的唯一道路。要进一步深化互信的基础,在多方面增进经济、人文交流,多方面寻求合作发展的新突破点。不断加强信息化交流,搭建开放的窗口,使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被更多国家认可接受。其次,还要为“上海精神”搭建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我们所倡导的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要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去证明。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宣布中方将在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框架内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同发展的精神,给“上海精神”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将和平发展的理念融入我国“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中,打破阻碍发展的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更多周边国家。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世界担当的体现,更为上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最为蓬勃的发展动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故里山东以好客著称,精诚合作,要对远方的朋友敞开怀抱。“中国周”等活动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中国人热情好客形象,我们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加强对外人文交流活动。使中国文化被更广泛的认同,交更多志同道合的世界朋友。同时,要进一步激发中国文化的创新活力,通过多种方式输出中国文化产品,中国价值观,向世界展现一个致力于世界共同发展的文明古国形象,一个发展中的活力之国。也要进一步敞开我国的开放之门,鼓励多种积极的文化进入我国文化市场,不断频繁交流活动,在不断认识中加深了解,建立共同的发展思想。
“和合共生,天下大同”,只有各国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尊重多样文明、方能谋求共同发展。上合组织始终致力于人类命运共体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目标。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正是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借世界共同前进的东风,我们相信,在中国这艘时代巨轮的领航下,各国必将顺流而上,乘帆破浪,扬帆千里!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十三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于2018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120多名国外学者和国内知名学者等共11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十个分论坛和四个高端论坛。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以及厉以宁、欧阳淞、于鸿君、顾海良、李慎明、林毅夫等国内著名学者,第三世界论坛**萨米尔·阿明、意大利前总理马西莫·达莱玛以及哈维、科兹、比岱、卡弗、布兹加林、阿尔卡利布、迈弗路德斯、奥尔汉加济、安德森、达莱玛、塞耶斯、胡比耶夫、赛义德、米尔勒、迦凯、奥伊蒂宁、吉乌拉斯、布伦特、舍甫琴科、考普夫、施拉潘托克、哈夫纳维、哈利勒、希梅内斯、德雷等、考普夫等国际学者参加了各论坛的活动。在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中,如下五个议题成为学者们热烈讨论的焦点:
第一,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概括学者们的发言,可以发现学者们实际上是在金融资本悖论逻辑的框架下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原因和诊断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所谓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是指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不可避免地遇到危机时,金融资本试图以非生产性积累的扩张来解决生产性积累的困境,结果却是饮鸩止渴,导致更为严重的金融、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所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是指金融资本作为职能资本的集中表现,是推动生产革命、流通革命和信用革命的引擎;所谓金融资本的非生产积累,是指金融资本通过价格的垄断操作、证券投机、信用欺诈、地产投机、国债和主权信用操弄等一系列手段而实现的圈钱机制。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而陷入困境时,金融资本试图以非生产性积累的扩张解决生产性积累的危机,结果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加深和扩大了危机,这就是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又必然向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国际关系危机转化。在过去五六百年的世界历史中,每当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国家处于上升时期时,自由贸易和国际合作就成为主流;每当核心国家处于下降期时,就会出现矛盾激化、积累中心转移、保护主义不断上升以及国际矛盾尖锐化等问题。从荷兰到英国再到美国,积累中心和霸权更替都经历了相当大的社会动荡,甚至伴随着世界大战。从1970年代起,资本主义就已进入到第二波衰退中。资本主义现在面临的危机,不是局部性危机,而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危机。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意味着资本主义体系已经进入长期衰退之中。未来二三十年乃至五六十年,我们将处于一个大动荡、大改组时期。现在美国在全球挑起矛盾的政策,就是美国霸权处于下降期的表现。特朗普政权则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趋于衰败的表现。此次资本主义自身危机的真正答案是如何逐步走出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人类如何跨越资本主义。马西莫·达莱玛、迈弗路德斯、欧兹·奥尔汉加济、阿明、如姆鲁·图阿松、大卫·施瓦茨曼教授、许建康研究员、李慎明研究员、丁晓钦教授、宋朝龙研究员等国内外学者对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及其所引起的结构性危机、对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做了发言和讨论。
第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的危机。与会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是金融资本的政策体系和意识形态;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和制度理念。新自由主义从抽象的个人出发,把人理解为脱离生产关系的经济人、理性人、公民和自由意志的主体等;它使人脱离生产关系并进入一个由孤立个体组成的契约社会;它把自由意志之间的契约关系设定为唯一合法的社会关系,而契约关系背后的生产关系,是这种形式主义制度体系难以理解、掌握和应对的。金融资本积累机制是在契约论的基础上且不违背契约原则时发生的,因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无法诊断和医治金融资本积累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新自由主义政策放任了金融资本的非生产性积累,既导致金融贵族的寄生集团势力剧增、产业资本成本增加、制造业转移海外、产业空心化和工人失业,也导致了中产阶级的衰落,使边缘国家陷入债务危机,更导致新民粹主义兴起和全球化逆转。在金融资本积累所导致的经济、社会、政治和世界体系危机面前,新自由主义所打造的中产阶级支配社会的神话、新自由主义“最小国家”观念、新自由主义关于“人权高于主权”、关于“历史终结论”的观念纷纷破产。阿明、亚历山大·布兹加林、马西莫·达莱玛、简·奥托·安、法特稀·阿尔卡利布、宋丽丹和陈人江等学者围绕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围绕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的危机做了发言和研讨。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解资本主义的概念工具,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基本逻辑,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论。与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从《资本论》提供的分析逻辑出发,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进行了解析和批判,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对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制度替代问题进行了阐发和研讨。学者们还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和交汇,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思想和主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遇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当代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能力、现实化的调教功能和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萨米尔·阿明、大卫·哈维、马西莫·达莱玛、博卡拉、欧阳淞、于鸿君、顾海良、李慎明、赵敦华、丰子义、赵家祥、潘维等学者对此主题做了发言和探讨。
第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世界意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方法论层次上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原子论和经验主义世界观;在核心价值观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在经济制度上强调既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又限制和克服其消极影响;在政治制度上强调既发挥人民民主,又确保国家能力对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调节;在全球化新阶段的顶层设计上,集中表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践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包含着东方大国自身的发展逻辑、共产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探索逻辑,以及人类命运反思的探索逻辑等。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上述逻辑轨道上经过艰辛探索而确立的,這些逻辑轨道是世界历史的内在逻辑轨道,而中国的命运在一定意义上和全球化时代多数发展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也为处于西方核心文明区的人们反思西方文明提供了参照。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必然具有世界意义。郑长忠、迈克尔·唐迈、提瓦纳、李玲、许建康、舍甫琴科、特里克·德雷、本纳德·福诺、冯颜利等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世界意义进行了确认和讨论。
第五,全球化转向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复兴。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系统性危机以及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的失效,意味着全球化正在发生转向,新的时代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的复兴。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历经从西方到东方、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挫折到重新崛起,已经变得更具解释力和实践力。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对金融资本的扬弃能力,具有带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具有引领全球化新阶段的能力以及替代新自由主义重塑人类文明的能力。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面临艰巨的任务。与会学者认为,国际金融资本的统治体系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博弈是长期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复兴的中坚力量,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关键在于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把中国共产党建成使命型和自我革新型政党。谢里夫·穆罕默德·菲亚德、穆阿塔法·哈夫纳维、莱恩、希梅内斯、迦凯·布伦特、亚当·赫什、亚历山大·布兹加林、阿德汉·赛义德、田心铭、黄蓉生、何怀远、章忠民、邓纯东等学者对全球化转向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复兴的必然性、途径和前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讨论。
综上所述,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中外学者们对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世界意义、全球化转向以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复兴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和全球化转向的基础上,勾画了一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方案。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十四
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还在继续,抗疫英雄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的时代精神也在继续。平凡的事业,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是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我们同心同流,相遇在前往的路上。
这种相遇是守望相助,攻坚克难后的“形离心相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场事关生死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疫”路上“使者”相望于道,14亿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一起攻坚克难,战胜疫魔。1998年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相遇一起抗洪;2003年医护人员与人民群众相遇一起抗击非典;2008年人民子弟兵、医护人员与人民群众相遇一起抗震救援,2020年医护人员与人民群众再一次相遇一起抗击新冠肺炎,无数次的相遇,无数次的众志成城,无数次的守望相助,都在彰显着14亿中华儿女永远心连心。无论是抗洪、地震,还是疫情,中华儿女都守望相助,千里驰援也在所不惜,因为只有守望相助,万众一心,凝聚强大的抗疫力量,才能共谋美好的幸福未来。
这种相遇是义无反顾,团结战斗后的“形离心相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数医护人员义无反顾的写“请战书”、积极参加驰援医疗队……以血肉之躯构筑人民群众的“防护墙”。在战“疫”中,江苏驰援黄石、福建驰援宜昌……而在中国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之后,全球疫情形势变得严峻时,又出现一个省支援一个国家,四川医疗队奔赴意大利、上海医疗队奔赴伊朗、江苏医疗队奔赴巴基斯坦、广东医疗队奔赴伊拉克,医护人员的抗疫路从国内转到国外,他们以身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一份力,让“中国援助”温暖世界,见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只要有需要,医护工作者就义无反顾地往前冲,与人民群众一起“战斗”,让相遇之人不忘来时路,更不忘分离后的“心心相印”。
有的相遇叫久别重逢,有的相遇叫一见钟情,对于医护人员来讲,相遇于心在“疫”起,相遇于“疫”后“形离心相连”。“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只要我们14亿中华儿女拧成一股绳,勠力同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十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蕴含深刻洞鉴,赢得越来越多政府、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共鸣与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嵌了三重“赋力效应”,启发、影响和推动了当代大国形象认知、国际关系理论嬗变和全球持续发展进程,这也是其深入人心的内在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重“赋力效应”
“赋力”(empower)一词意指赋予客体力量或使之更为强壮自信,这里的客体既可指人,也可指抽象的物。相应地,“赋力效应”在这里是指强大的思想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有益启发、正面影响和积极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大国形象认知。一个“大国”是在全球范围施加影响力的主权国家。二战后兴起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两个维度考察大国的影响力或者实力:输入与输出。从输出侧看,大国的实力就是指其战争能力。从输入侧来看,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列举了五种实力来源:人口与领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与政治能力。
这种传统的大国认知在冷战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国对立造成了许多国家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在全球化过程中受损,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在特定地区出现抬头的趋势。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1世纪的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在环境、健康、知识传播与创新、安全、多边制度与全球善治等领域,由于缺乏市场激励以及存在“搭便车”现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全球公共品提供严重不足,阻碍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大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增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雨伞术语(umbrella term),为国际关系理论嬗变提供了一个研究范畴,在此范畴中,各种学派努力寻求理论假设和推理逻辑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全球持续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全球发展,为全球发展合作廓清了认知迷雾,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方坚定支持联合国所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贸易开放、气候治理、精准扶贫、国际援助等方面创新引领,取得巨大成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发展合作实践注入了理论活水,中国自身构建过程中最典型的实践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着力打造绿色、健康、智力与和平的丝绸之路,理念与实践成就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相关决议。根据商务部统计,20xx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项目、自贸区谈判、对外援助等稳步推进,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签署近280项合作文件,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十六
回顾近代人类发展历史我们看到,人类现代化与工业文明行进的脚步,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经济全球化就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话语。人类开启了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普遍性的交往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强调,这种交往的普遍性源于“资本的逻辑”——资产阶级把资本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并且“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最后“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图景日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环境: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发展格局,每个民族要想真正拥有未来,就必须融入世界,在与其他民族国家的交流互动中培育出发展的新机遇,创生出生活的新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向世界传递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无论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乃至历史文明等方面有何不同,都应该顺应人类共同利益以及未来发展大局的时代潮流,都应该求同存异、包容发展。这一新全球观,是建立在文化多样性的哲学理念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早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就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从此,“文化多样性”就被确定为全世界各个群体和社会共同信守和承诺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文化在样态形式上需要求异,那么文明在价值理念层面则需要“求同”。文明因包容而交融,“求同”的前提是尊重差异性,而不是武断的整齐划一。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为人类文明交融确立了一个坚实的价值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没有文化孤岛,必须破除两极对立的零和思维,秉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努力守望相助,达到合作共赢。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十七
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冠疫情让原本高度发达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仿佛一下子放慢了脚步。但是我相信:这根本阻挡不了全人类共谋发展的大趋势,更加阻挡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我们仍将朝着人类美好未来的星辰大海继续努力地前进着。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始终和世界保持着密切广泛的联系。有些联系有时甚至能够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在商周时代,很多来自两河流域的人类族群就曾迁徙到中国的腹地,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汉代时,张骞开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不仅带回来了很多植物的种子,还让凯撒穿上了来自中国的丝绸。唐代时以西域的风物为时尚;宋代时中国的海船走遍南洋。马可波罗在元代时来到中国,开启了欧洲对东方的向往。三宝太监的宝船多次下西洋,甚至到达了非洲沿岸。正是由于来自美洲的土豆和玉米,使清代的人口大幅增加,活人无数……中国的历史说明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从人类存在的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不可阻挡,更不能逆转,因为这是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
世界是全人类的世界,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个人的。如果某些国家或个人因为一己的私利而剥削、欺诈、侵略、蹂躏其他国家或个人的话,那他们必将成为全人类的公敌,而受到全人类的唾弃。只有在“同一世界”的理念下,才能让经济落后的地区慢慢发展起来;才能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安居乐业;才能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是要全人类共同进步,共同走向和谐幸福。
作为中国青年,我们有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全球一体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会继承历史的经验,运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的思路方法,和全世界的青年人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更加先进、更加幸福、更加和谐的“同一个世界”!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希望大家都能认同这一现实,一起携手,共创未来!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十八
世界发展既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我们的未来无比光明,但前方的道路不会平坦。
“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_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洞察当今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强调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明确提出当今时代应当遵循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上海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各国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或独善其身。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只有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今日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令人鼓舞的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人们共同期待,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事实证明,“上海精神”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生命力和价值,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国际社会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面向未来弘扬“上海精神”,关键是按照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这一思想为遵循,积极应对内外挑战,全面推进各领域合作,就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上合智慧”和“上合方案”。
上合正是扬帆时,山青海碧再出发。上海合作组织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的事业。坚定弘扬“上海精神”,不忘初心,携手前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我们一定能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发展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优秀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模板19篇)篇十九
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呼唤价值引领;气象万千的东方大国,不忘共同责任。
“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中国向世界宣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宽阔胸怀,体现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中国的声音、中国的行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信心与力量。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回顾历史,张骞西行、鉴真东渡、郑和远航,这些名垂青史的文明交往佳话,无不体现海纳百川的大同思想,无不折射兼济天下的胸襟气度,无不践行协和万邦的高尚信念。今天,秉承伟大民族精神,奋斗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中国始终密切关注和无私帮助仍然生活在战火、动荡、饥饿、贫困中的有关国家的人民,始终愿意尽最大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这个真诚的愿望,已经为我们的实际行动所证明,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我们的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民,都怀着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梦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势不可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由之路。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明天。
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我们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积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让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铿锵有力的宣示再次表明,新时代的中国将与各国人民一道,一如既往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汇聚力量,一以贯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思考的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的问题,提供的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火炬,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让这个星球更加和平、更加美丽、更加繁荣。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只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以上,就是可圈可点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全部内容,可圈可点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