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环保教案的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10-05 作者:BW笔侠最新环保教案的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实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环保教案的反思篇一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薄弱,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复习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复习方法,而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一些对地球的影响,就是让学生了解个开头,基于这点目标我认为是实现了,知识点基本到位,学生学习气氛较浓,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只记住了简单的规律,但结合图形时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在总结相关的时间信息时,都会这些写: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但是哪条经线平分了昼半球呢,很多学生就答不出来了。这反应了学生灵活运用能力还是比较差,还没有学会从图形中去找相关信息,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机械记忆上,所以一旦当光照图是局部的或是简单的变形,学生就无从下手,所以一定要强调,此经线在图中是哪一条。

2、学生不会从图形中去总结规律。例如: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均是昼长夜短,但是具体是如何变化的呢?学生不会进行分段总结。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增长的过程,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变短的过程,但均是昼长大于夜长。

3、学生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还是理解不透。我认为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应该分三步进行:第一,为什么会有昼夜?第二,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第三,昼夜长短是怎么样变化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形状、性质去认识昼夜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从晨昏线与经线交点的位置变化去理解,因为此交点将其所在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而交点位置是随着晨昏线的摆动而发生变化的,交点位置的变化使得各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发生了变化,即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4、学生对图形中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不够。比如说,晨昏圈、赤道、经线圈均是球面上的大圆,而我们通常认为地球就是一个正球体,所以三者长度应该相等。

总之,我觉得读图练画结合得还不够,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意知识点的落实,做到读练画结合,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环保教案的反思篇二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要进行教学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10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导向的高中地理同课异构活动。通过研课、磨课、讲课、说课、评课,我对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在教学中落实学科素养的必要性。以下是关于我讲《地球的结构》这一节的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第四节。高中地理必修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抽象性、动态性、空间性。本节课三者兼有,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内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简单。结合学科素养的要求,我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定为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内外圈层的结构及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设计了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展示等活动。

1、用视频《有一个勇士跳入地下一万米……》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和好奇,使得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2、预习效果自测十个小问题,简单、快速了解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也让学生明确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疑惑点,带着疑惑点来学习,学生主动性更强,学习效果也更好。

3、进行了直观形象地教学,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外部圈层等图片,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本节的内容,并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高中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能力。

4、真正地落实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本章前面三节课中学生的自主成分比较少,多是以讲授法为主,但本节的内容特别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1、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时,如果用预习效果自测的小问题来巩固,并让预习有疑惑的学生来解释,更能巩固效果,课堂也前后呼应。

2、语言还是不够精炼,需要不断磨练。

3、只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课堂的升华还不够,像讲到不连续界面的命名时,可联系小行星命名如“南仁东星”“袁隆平星”“杨振宁星”“屠呦呦星”等来激励学生。

4、上课激情不够,语调平稳,起伏较小。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情绪是互相感染的,老师没有激情,学生也就必定没有激情,那就更谈不上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了。首先自己要情绪饱满,其次语调要有抑扬顿挫,在重难点的地方,语速可以放慢,有利于学生边听边思考。

在学科核心素养被提出和贯彻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学理念的理解才更加深刻。感谢领导们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同组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深入学习学科核心素养,并进一步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成长。

环保教案的反思篇三

"地球的公转"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教材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记住"二分二至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两幅图,应对作业和考试倒没有太大的问题。多年来自己也没有深究过地球公转为什么会引起四季交替,记不清是哪一轮的教学了,有一次学生问到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我用了很长时间,手持地球仪不停的模拟地球的公转,一会拿着地球仪绕着自己转,一会单独转动地球仪,在不停的转动中,突然发现了其中的玄机。在我不停的原地转动地球仪底座时,我注意到与我视线相平的赤道在"上下移动",使我联想到了"地球公转过程中阳光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这也同时激发了我的灵感,产生了用地球仪演示四季交替的念头。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其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的这一特征非常重要,而这也正是导致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中,我首先模拟一种假设情况,即"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竖直的",当我手持被我"拨正"的地球仪围绕学生转了一圈后,学生大都得出了"阳光照射情况不变"的结论,即地球上任意地点在地球运行至任何位置时都是同样的阳光照射情况,也就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当我手持"倾斜"的地球仪并且始终保持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再次围绕学生走动时,我特意让学生注意观察前后左右四个位置的情况,大家发现其中有两个位置只能看到北极或南极,另外两个位置则同时可以看到两极。用同学们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大家"看到"则相当于地球被太阳"照射"到,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发现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光照的情况果然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北半球来说,有时接受的太阳光照多,有时接受的少,并且太阳高度也在随之变化,这也必然导致地表热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也就出现了四季的更替。

两种情况的不同点在于地轴是否倾斜,在相互对照之下,学生就可得出"地轴倾斜"是四季交替根本原因的结论。

环保教案的反思篇四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环保教案的反思篇五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