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买水果的教案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实用8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QJ墨客最新买水果的教案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实用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买水果的教案反思篇一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小狗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习兴

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习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流程示意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师生合作分苹果。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将出示10个实物苹果,与学生一起分苹果,要求是把10个苹果分成两份,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教师将与学生一起列出算式.这部分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10的组成以及有关10的加减法.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轻松一刻”活动.活动之一:拍手游戏,教师用手指出示数字后,学生用手指回应教师,手指之和是10。活动之二:“找朋友”学生手中拿樱桃卡片,寻找另一位拿樱桃卡片的同学,樱桃数量之和是10。通过“轻松一刻”使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完成书中的练习题。

第五环节:猜电话号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带有计算题的卡片,小组合作完成后,得数排列起来就是老师的电话号码,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过程

买水果的教案反思篇二

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平均分”的形式。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任务交待应明确、具体等。

买水果的教案反思篇三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注意: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15个梨、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教:那你们喜欢什么水果呢?

教:那么多,,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幼:好看。

教:想要吗?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1、2、3、4、5、6、...)

教:小朋友有多少苹果个呀?谁来回答。

教:恩,对了,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买水果的教案反思篇四

前两天听了许老师和武校长同上一节《分苹果》一课,感受颇多,反思如下:

许老师:

后面的哑剧游戏我特别喜欢,就像在网上教研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由无声到有声的`一个过程,再有猜电话号码这个游戏其实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去运用十的加减法,我觉得学生很感兴趣。这两天我在上课的时候也用上了这个游戏效果不错,在这里感谢许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许老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很到位。

武校长:

课前谈话部分特别吸引我,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不能很好的全身心的听课,通过这部分的小儿歌,孩子能在心里上有一种好好上课这么一种愿望。同时也给了学生上课时的要求。

在数的过程我认为这部分设计的很巧妙,不仅让学生为我们服务,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了我现在是9个还差1个是10个,我现在是11个,再给教师1个就是10个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的过程。在整理算式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看图能列出两加两减,这样把加减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由于那天学生要上提高班后面的内容没有听到感觉很遗憾。

再一次感谢武校长和许老师给我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好方法。

买水果的教案反思篇五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学具准备

苹果图片、小棒、挂图、写着题目的小黑板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小熊的挂图,师:今天,小熊过生日想请小动物们吃苹果,(出示苹果图片12个)小朋友们快来帮小熊分苹果吧!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一、出示小黑板:小熊准备了四个盘子,想想平均每个盘子能放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2、利用学具分一分,并汇报结果。

二、出示小黑板;

1、如果准备了三个盘子呢?

2、如果准备了六个盘子呢?

3、如果准备了二个盘子呢?

4、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上问题,并进行解答、交流方法。

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师生共同订正。

三、交流探索

师:从帮小熊分苹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分的过程中你是否有比较快的方法?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一、个人尝试(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看题,说题意。

2、利用学具分一分,独立动手实践。

3、交流订正。

二、进一步深会(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并请个别学生尝试分析题目。

2、不用学具,直接完成练习。

3、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小组合作:编一题简单的'应用题。

3、小组展示应用题,集体修正,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要磨灭学生的那份热情)

4、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列式计算)

2、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思考:还可以怎么排?

3、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一、小结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买水果的教案反思篇六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活动操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平均分成几份;平均每几个为一份,。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们熟悉的'卡通人物“巧虎”的生日派对为情景创设出分苹果的数学难题,教学反思《》。为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按“份数”分,第二、三个活动是按“每几个为一份”分,活动以学生画一画的方式进行,大部分学生们都能准确的用画图的方式分12个苹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应用了多种多媒体手段:录音、动画等,效果甚好。

1.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2.“平均分”意义的渗透度不够。

3.总结平均分的两种意义时应结合ppt动态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买水果的教案反思篇七

《一个苹果》是北师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这是一篇情感性很浓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三者达到共鸣。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运用了“激情引趣,渲染情感”的阶梯性阅读教学方法。

就是在教学中实现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情感逐步升华,水到渠成。主要实现了四个教学环节。

1.课前交流,引导积累,沟通情感。

我设计四个脑筋弯弯绕的游戏,一举夺得,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轻松愉快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喜欢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学生在短时间喜欢我,沟通了情感,为理解课文做了情感的铺垫。

2.初读感知,了解内容,铺垫情感。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不感动?你激动不激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受了课文的情感。

3.直入重点,品词析句,激发情感

此环节我又设计了阶梯性的教学环节: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活的情感体验;小组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班级交流,师与生交流,生与生交流,情感互相碰撞激发情感。志愿军战士先人后己的思想及情深厚谊的阶级友爱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4.换位思考,诵读诗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通过换位干瘦志愿军战士的关怀、体贴的友爱之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做什么?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通过回答可以看出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引导学生读我自己自创的小诗,学生对“一个苹果”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中,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谁该吃这个苹果?”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深入研究,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这一问题辐射全篇,体现了巧妙。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副板书:“他渴呀!他应该吃这个苹果,但是……”并围绕这个问题巧妙地贯穿了全文,同时让学生情感逐步地升华,深深地体会了战友间阶级友爱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了边读书、边画、边批注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的方法等,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做到了欣赏学生,运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后进学生,如开始的脑筋弯弯绕游戏,对读得慢学生的尊重等,真正地做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

买水果的教案反思篇八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一定要分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只是新旧教材的说法不同而已,其实都是表示同一类数。(即因数也是约数)

二、为什么第十教科书上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也许我的头脑还受旧版教材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因为整除是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条件,学生在没有这条件学习整除,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稍有不慎,学生会很快误入小数也有因数;但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处。而我的心里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s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呢?会不会在六年级课改才出现呢?我期待着。

三、教学2、5和3的倍数教师应注重“灵活”。

1、在教学2和5的倍数时,是用同一种方法找出它们倍数的,学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数说出,并能准确找出各自的倍数,此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同时是2和5的倍数怎样找?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大。

2、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2和5的倍数的方法去找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尝试这种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写出的3的倍数,要用另一种方法去归纳、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写些数(有3的倍数,也有不是3的倍数,而且是较大的数)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可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得到巩固;当学生熟练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话峰一转,你们能归纳出9的倍数的特征吗?学生在教师这一激发下,他们的求知欲兴趣大增,然后教师启学生运用找3的倍数的方法,去找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归纳、总结出9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找9的倍数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还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目的。

3、当学生掌握了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这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把这三个特征综合,从而得出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灵活”两字,并且能把知识面向纵横方向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