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

时间:2024-11-20 作者:笔舞

标语的语言要具有亮眼的效果,吸引人们的眼球。思维开放,标语展现多元视角最后,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写,无论是一条还是一百条标语,都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好和启发。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法治思想是马克思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党的******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的坚强领导”。在***法治思想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决定全面依法治国政治方向的首要问题。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在、命脉所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定海神针”,是“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它不仅是我国宪法确认的根本领导制度,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我国宪法确认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地位。我国宪法序言、宪法第1条和第5条关于中国***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规定,共同构成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一指导原则的宪法内涵。“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宪法规定明确了党的领导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统一的联系,从我国根本制度必备构成要素的角度确认了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具体到全面依法治国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维护党的权威,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贯穿到全面依法治国各环节各方面,就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原则。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中国道路”历史经验在法治建设领域的体现。******指出,“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法治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在百年党史的历史纵深感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根基。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执政再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跨越,集中体现为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党领导法治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下找到的正确道路。这条法治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理论底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法治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法治思想科学分析了法治和国家治理、法治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提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事关党执政兴国的全局。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坚持用法治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我们党执政70多年的实践证明,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衰。只有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才能为党和国家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特别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二

“团场主要道路两旁最近新增了许多法治宣传牌,让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接受法治熏陶,提高法律素养。”近日,第二师二十二团职工李明感慨道。

入冬以来,第二师铁门关市司法局充分利用兵团职工群众冬闲时节开展法治大培训活动,普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法律常识,受到职工群众普遍欢迎。

为开展好此项活动,师市司法局制定《师市冬季法治大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负责人、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专题会议,及时分解任务、划分责任、指定内容、提出要求,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同时,组织公益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干警组成法治宣讲团,深入辖区各团镇、连队(社区)进行普法宣讲,将法律知识送到职工群众身边。

各基层司法所积极组织协调团机关各科室、连队、社区,通过“法律六进”活动,向职工群众宣传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十三团司法所开展“点餐式”法治培训,由连队“两委”委员根据辖区近年来发生的.矛盾纠纷特点,向普法小组“点餐”,授课人员根据需求进行授课。

二十五团司法所到辖区6个连队(社区)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宪法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法治意识。

第二师铁门关市司法局还发挥新媒体宣传优势,通过抖音、快手平台,不定期发布普法短视频,并及时回复群众留言,零距离服务大众。截至目前,师市司法局开展各类法治宣讲9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2100余人次,受教育人数达6万人次,为“文明二师”建设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三

俗语道:“五月天,孩儿面。”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就下起了绵绵细雨。迎着入夏时节的绵绵细雨,我们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培训。培训是由市局法规处的杨正中处长主讲,这次培训与往日的不同,既不是讲枯燥的法条,也不是说技能的演练,而是谈“如何维护烟草专卖体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端正工作态度,努力工作,多向先进同志学习,取长补短,争取早日成为先进份子中的.一员。

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视行业为己家,不做有损于行业利益的事。

以上是本人的小小体会,我会努力做到。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四

为常态化开展好“冬季法治大培训”工作,六十九团党委多措并举推进“冬季法治大培训”取得实效。

一是提升课程针对性。为进一步提升六十九团“冬季法治大培训”课程吸引力,为职工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法律知识,在第一期培训班结束之际,采取向参训学员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建议,给课程打分等方式,适时在第二期培训班调整课程,增强课程针对性,及时回应职工群众最渴望最迫切的法治需求,确保职工群众对“冬季法治大培训”的内容感兴趣、学法用得上。

二是营造氛围激发主动性。在各个班级建立学习园地,统一制作学习宣传展板,公开培训课程,公开学员名单,公开学习心得,选取班级班委,建立红黑榜,进一步激发广大学员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从而更好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员参与性。为加深课堂教学的理解能力,编创《民法典》顺口溜,通过一问一答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参训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加深学员的理解程度。

四是加强指导检查,强化班级管理规范性。成立由团纪委、政法办、司法所组成的'“冬季法治大培训”指导检查组对授课教师到位情况、学员参训率、课程质量进行适时检查指导,确保“冬季法治大培训”工作有序规范推进。本周共计开展检查指导3次,印发专报3期。

截止目前,六十九团第二期“冬季法治大培训”新开班5个,覆盖职工群众、连队两委、联户长、网格长共150人。

为激发“群众法治大培训”参训学员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职工主动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近日,六十九团举行第二期第一周“群众法治大培训”周总结暨表彰会。

表彰会上,团政法办副主任卢雪玲、司法所所长蒙克那生分别为本周学法积极分子陈萍、渠玉春颁发奖品。同时嘱咐他们“你们是全团职工群众学习的榜样,希望你们继续做表率,以实际行动带动更多职工群众比学争先”。

团政法办副主任卢雪玲说:“我们就是要通过以奖促学的方式让广大职工群众主动参与、积极学习,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好地增收致富。这样的表彰活动我们今后还会继续举办”。同时,团司法所所长蒙克那生对本周授课教师到位情况、教学质量、学员参训率等情况进行通报说明。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五

20xx年街道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这一有利契机,紧紧围绕“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宣传主题,从服务于街道工作大局出发,切实贴近街道民主法制建设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际,开展了宪法讲座,法律咨询和送法进社区等一系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干群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推动街道民主法制建设。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有关部门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确定今年法制宣传内容要围绕今年宣传主题选择群众需要,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法律知识作为宣传重点,在宣传方式上选择群众最方便、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点面结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街道司法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的通知及街道党工委的要求,制定本年法制宣传日工作安排。

一是我们组织全体街道和社区干部学习《宪法》和《依法行政条例》;二是在十一月份,司法所下发了关于开展12、4法制宣传的通知,要求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三是在居委会院内,设立法制宣传站,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散发宣传资料近200份,法律书籍40本。四是在街道主要路口悬挂宣传横幅3条。五是结合年底低保工作核查工作,在居民中宣传有关文件,使广大居民了解有关规定,从而积极主动配合社区做好核查工作。六是配合污染源普查,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宣传,增强了广大居民环保意识,树立了人人维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通过宣传活动,使领导干部依法正确行使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用用,使广大群众正确行使的公民的.权力、履行好公民的义务,依法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基本法律知识,遵纪守法,努力学习逐步培养法律素质。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六

[摘要]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发扬儒家思想的同时,吸收了法家思想,形成了其法律思想。

主要有法律比附思想、法定主义思想和法律正义思想,并提出了“法义”“法数”“类”三个法律概念。

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荀子比附法定主义法律正义。

作为先秦后期儒家泰斗的荀子,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又采百家之所长。

他立足于儒家,而又进行改良;他批判其他各家,而又予以吸收,尤其是对法家学说的吸收,为后世儒、法合流的新时代之滥觞。

主要观点是荀子重法,主张以礼统法、明德慎罚,反对教化万能论;主张制定并公布刑法,实行罪行相称的法律原则,废除族刑;提出了“法义”“法数”“类”三个法律概念。

本文拟将荀子的“类”作为法范畴的概念,来把握荀子的法治思想。

在秦代,将裁判中的类推适用称为“比’。

秦代已经实施了法律类推。

荀子以“类”来说明法律类推:“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王制》)即,有法律条文规定,就必须要遵从条文规定,而对于没有法律条文直接规定的案件,可以从律条中选择类似的规定进行裁决。

“比附”是古代中国的法律术语,相当于现代法学术语“司法解释”“类推适用”。

比附的传统在汉代以后亦行于世。

汉高祖七年(前2)诏曰:“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汉书·刑法志》)。

即,当律令没有相应的明文规定,廷尉无法断罪之际,需要上奏皇帝,由皇帝下达所当比附的律令。

然而,在此后的实际裁判中,司法官吏比附断罪的案例不断增多。

汉武帝时,“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决事比”是指在司法官吏裁判时,法律中不存在对于某个具体案件的明文规定与前例(判例)时,需要寻找类例以行判决,即比附决事。

本来,比附定罪是对于法律所不及处罚的社会性犯罪行为,由裁判官的类推解释进行弥补,即具有由司法来填补立法之缺陷的特征。

但由于司法官吏频频滥用比附断罪,使司法变成了凌驾于立法之上,给整个法律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面对这种比附断罪产生的弊端,晋代刘颂上疏惠帝,建议禁止比附断罪,依律定罪。

这在形式上符合于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这一罪刑法定的原则。

为了确立法律的稳定性,要求司法官吏必须严格遵守律文规定,同时为了确保法律的应变性,还分别赋予大臣与皇帝以不同程度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可以说是赋与皇帝以超法之权限。

在赋与大臣与皇帝以司法裁量权这一点上,刘颂所谓“依律断罪”与西欧近代罪刑法定主义亦不相同,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的罪刑法定主义。

将不同的司法权限分别赋予司法官吏、大臣、皇帝的这一思想,盖源于荀子的礼法思想。

进入唐代,唐律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

(《断狱律》第十六条),罪刑法定原则在律文上大体上被明文化了。

然而,唐律又设立了“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纂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名例律》第五十条)这一明文规定。

即使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自法律的精神观之,对于凡是带给社会危害的犯罪行为的案件,依据比附定罪判刑。

总而言之,唐律虽然制定了罪刑法定的原则,但同时为了弥补律令的不完备,实现律令之目的,承认比附判决。

但是在唐律中,“举重明轻”“举轻明重”这一比附基准的明文化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根据比附所做的判决,在原则上应当基于法律规定进行,将类推适用制度化的这一主旨,无非是为了防止司法官吏滥用比附援引。

在限制刑罚权限、防止司法擅断这一点上,也可以认为唐律中存在着罪刑法定原则。

唐代以后,明律、清律中也有关于比附的明文规定,类推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中国废止类推制度,是进入20世纪之后。

光绪三十四年(19),晚清政府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吸收了欧洲近代罪刑法定思想,其中规定“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其后宣统二年(19),在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主持下,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刑法《大清新刑律》,其第一条就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在采用西欧近代法律的罪刑法定主义同时,禁止类推适用。

然而由于清朝于19灭亡,《大清新刑律》虽得以告成,但是未及正式实施。

这部《大清新刑律》,19由中华民国政府以“暂行新刑律”之名公诸于世。

其后,1935年颁发的《中华民国刑法》也继承了近代罪刑法定主义,在形式上禁止类推适用。

然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近代罪刑法定主义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刑法原则而遭受排斥。

刑法典的起草工作虽然始于1950年,但是在此后近三十年间一直处于没有刑法典的异常状态。

1979年,终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略称“旧刑法”,7月6日公布,1980年1月1日开始施行)。

在这部旧刑法中,没有规定罪刑法定主义,明文规定类推适用。

刑法第79条:“本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本法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在对旧刑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后,3月14日公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同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以下略称为“新刑法”)。

在新刑法中,采用罪刑法定主义,删除了旧刑法第79条的类推规定,彻底废止了类推制度。

新刑法第3条将罪刑法定原则加以明文化:“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如以上所述,类推制度在中国刑法中是具有漫长历史的法律制度。

自从荀子明确地提出“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这一类推适用的思想后,类推制度作为中国法律制度固定成文,并延续实施了两千年以上,20世纪后经历了“废止”“存置”“废止”的过程,于20世纪末在制变上彻底消夫。

中国法律史是防止司法擅断与保持司法自由裁量权,保持法律稳定性与寻求法律应变性的冲突与协调的历史。

对于这个二律背反的法理学问题,荀子持有怎样的见解呢?以下,我们通过对荀子以前的中国古代人治与法治的对立,以及法家法治思想的内涵进行概述,来探讨荀子法治思想的内容。

虽然与近代罪刑法定主义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也有为了防止刑罚权滥用的罪刑法定思想。

在春秋时代,罪刑法定思想与非法定思想之间存在着对立。

公元前536年,郑子产制定并公布了成文刑法(铸刑书),而晋叔向对此提出了反对。

公元前5,对于晋范宣子制定的成文刑法,孔子提出了批判。

这些均为罪刑法定主义与非法定主义对立冲突的事件。

叔向与孔子反对成文刑法的制定与公布的理由是,如果人民知道存在着刑罚所不及之处,就会“不忌于上,并有争心”,而且人民会以律文为根据,寻找逃避刑法制裁的方法等。

因此,叔向与孔子主张和成文法的司法相比,“议事以制”的司法更为合理。

在这种非法定主义的法思想的根底中,存在着对于法律统治的怀疑,即成文法由于受其自身的固定性所限,无法对千变万化的法律现象进行有效的对应。

在古代中国,明确地提出法定主义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法家的法定主义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试图通过成文法制定与严守来防止司法专断,并根据法律的公布来威胁人民,从而实现犯罪预防主义。

《韩非子·难三》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主张成文法的制定、编纂与公布。

又云:“奉公法,废私术”(《韩非子·有废》),“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

私者所以乱法也”(《诡使》),极力排斥恣意的擅断,呼吁确立作为客观规范的法律支配。

又如“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韩非子·好劫弑臣》)等文所述,韩非子思想中还存在着以重刑主义预防犯罪的逻辑。

那么,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定主义与非法定主义的对立,荀子又采取了怎样的立场呢?首先,荀子赞同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

如其所云“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即有法律规定的案件当依法处理,反之则以类推适用进行处理。

为了依据类推适用处理案件,其前提是必须有成文法律的存在。

对于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荀子的态度没有法家那样明确,从以下几段记述可以看到荀子的态度:

“(圣王)起礼义,制法度。”(《荀子·性恶》)“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论。”(《荀子·君道》)“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

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荀子·成相》)表明荀子基本赞同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

又如:“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荀子·王霸》)“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荀子·王霸》)“刑称陈,守其银〔垠〕,下不得用轻私门。罪祸有律,莫得轻重威不分。”(《荀子·成相》)。

荀子主张为了抑制与禁止司法上的恣意擅断,通过客观的法律统治,防止出现由于主观的人治而产生的擅断等弊端。

然而,荀子虽然承认成文法的统治,但同时也彻底地站在了主张人治的立场上。

因为在“无法者以类举”这一类推适用等法律适用上,人的作用是不可欠缺的。

荀子之前的非法定主义与法定主义两者态度的对立,是人治(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对立的体现。

法家排斥主观人格的人治主义,主张具有客观基准的法律支配。

法家将法比喻为“规矩绳墨”,并将度量衡的性质导入法律。

因为度量衡向任何人都提供一定的标准,与度量衡一样,法律也必须摆脱恣意性因素,彻底发挥作为客观规律的机能。

法家认为,度量衡具有非人格性,在运用中也排除人格因素的介入。

与此相同,法律也是非人格性的,在运用之际必须排斥个人智能与道德等人格性因素。

实定法为了有效地发挥机能,必须确保与维持法律的稳定性,然而由于所制定的法律具有固定性,因而无法机动地对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状。

如果法律不能对应时代的变化,那么法律与现实之间必定产生乖离,必然要向实定法寻求法律正义。

法家的法思想中,找不到关于法律正义问题的讨论。

当然,法家主张应当根据时代的变迁来改进法律,即“变法”。

然而法家的“变法”主张,主要是为了反对“守株待兔”的尚古主义与保守主义而发。

法家最终强调的不是法律正义或变法,而是法律的稳定性。

从法家的立场观之,自己禁止议论、所以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讨论法律正义等问题。

法家还坚持批判君主制定的法律(“法而不议”),这种法思想当然是为了防止司法官吏的擅断,确立与维持法律的稳定性。

而荀子则将法律正义视为重要的问题,主张“法而议”。

荀子则将礼比喻为度量衡。

荀子的法,正如其所云“礼者,法之大分”(《劝学》),“生礼义而起法度”(《性恶》),是从礼的精神出发而制定的。

法的理念具有礼的价值,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礼的秩序,法是实现礼的价值的工具。

因此荀子的法治思想虽然重视法的稳定性,即成文法的制定、公布以及遵守,但更重要的是法律正义的问题,实现礼的价值与秩序。

荀子云:“加义乎法则度量。”(《王霸》)对于法,经常要求法义即法律正义。

荀子又云:“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君道》)。

荀子认为,若不能理解“法义”,即法律正义、精神与原理,即便熟知“法数”即法律条文,也无法对于现实中多样化的法律现象进行一贯性处理。

荀子所谓“法义”即“礼义”。

既然法律正义、精神、原理乃礼义,那么荀子的法当然不会排除伦理与道德,相反将法定位为实现伦理、道德的手段,而此思想与法家迥异。

荀子认为:“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王制》)主张对法律进行充分讨论。

如果法律的内容及其适用范围、法律正义与原理没有经过充分议论,在法律所不及之处定然出现错误的处理。

否定“法而不议”,主张“法而议”。

荀子认为“庆赏刑罚欲必以信”(《议兵》),极力主张严格执行法律,但又说“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正论》),提倡罪刑相当。

法家持有重刑主义的刑罚观,而荀子则持有称刑主义的刑罚观。

荀子的称刑主义不仅限于犯罪与刑罚之称(相当),也是社会状况与刑罚之称。

荀子“治则刑重,乱则刑轻”,提出治世则行重刑,乱世当行轻罚。

即,治世时人类生活富足,基本上没有犯罪的理由,若触犯刑法则当重罚。

而乱世时生活穷乏,容易犯罪,故当从轻处罚。

根据世之治乱来判断刑罚之轻重,这一思想源于“先礼后法”“先教后刑”的儒家礼法观。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富国》)荀子主张礼的教化优先于刑罚,应当先进行礼的教化,之后再行刑罚。

这一点与传统儒家法思想是一致的。

荀子认为犯罪的预防作用,与刑罚相比,依靠礼的教化更为有效。

荀子对于犯罪行为,不是仅仅把握为自我责任的问题,还作为社会性责任的问题来进行思考。

而且,荀子认为法律制定与运用的主体乃是人自身,从这一法理学的见解出发,他主张人治:“有治人,无治法。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君道》)。

法律具有治理机能,然而法律自身无法发挥机能,是由于人类的运用而发挥机能。

对于法律规定所不及的犯罪,适当地运用类推解释进行对应,归根结底也是由于人的作用。

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

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道》)“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王制》)荀子认为治理的关键并不在于良法的存否,而是杰出的法律运用者即君子存在与否。

即,“无法者以类举”这一法律类推中,总是寻求法律正义、精神、原理,并以此为基准下结论。

对于“无法者以类举”即法律类推上所要求的法律目的、精神、正义(法义),荀子特别用“统类”这一词语来表达:“法其法以求其统类。”(《解蔽》)“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

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

是大儒者也。”(《儒効》)荀子为了妥善对应法律所不及的犯罪行为,将类推适用的必要性用“无法者以类举”一语来表达。

而荀子明确地认识到,类推解释之际需要相当于法律正义与精神的统类性原理(法义)。

找出统类性原理,以此为准进行裁判终究是人的工作。

因此,荀子法治思想不排斥人治,反而积极要求人治。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为了防止司法擅断,排斥个人的知能、道德等人格性要素,而荀子的法治思想则不然。

那么,荀子对于法运用上的擅断问题采用了怎样的对策呢?荀子所讲的对策是将司法上的“议事以制”这一司法权的行使限定于特定阶层。

首先,荀子做出了如下的区分:“臣谨修,君制变。”

(《成相》)臣下需要严谨地遵循法令,而君主持有制定与变革法令的权力。

君主具有立法权,臣下则基于君主权下所制定与公布的法令进行司法活动。

不过,荀子在臣下之中又设立了司法权的区别。

例如,对于司法官吏,荀子要求“官人守数”(《君道》)。

“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职也。”(《荣辱》)“吏敬法令莫敢恣。……吏谨将之无铍滑。”(《成相》)司法官吏应当像度量衡的规定那样,严格遵守法令,禁止源于恣意性判断的司法活动。

然而,由于仅知遵守法数的司法官吏“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从而暴露出司法的限界,荀子强调认识法义,基于这一认识来发挥司法判断之存在必要。

其存在乃“无法者以类举”“举统类而应之”这一统类性处理能力的持有者,荀子称其为“大儒”。

“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儒勃》)荀子所谓大儒乃“天子”与“三公”。

而对于天子之外,具有基于礼义的统类性处理能力的三公,也需要赋予其“议事以制”的司法权。

荀子根据统类性处理能力的有无,来区别司法官吏与大儒的司法权,一方面是为了确立实定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期待防止法律固定化与确保法律正义。

荀子的法治理论,仅仅承认天子与三公具有“议事以制”的权力,此乃以儒家立场为基本,将法与礼统合的产物。

综上所述,荀子的法治思想赞同成文法的罪刑法定,要求法律的稳定性,同时另一方面认为在法律运用上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故而承认天子与三公具有类推解释等司法自由裁量权,在对应法律应变性要求的同时,实现法律正义(礼义)。

荀子的这种法治思想,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司法制度的理论模式,对于中国式的罪刑法定主义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七

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3.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实践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八

摘要:荀子是从儒家转向法家的过渡性思想家,反映其思想的作品《荀子》也渗透着法家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的时代,社会“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严重,荀子推崇“礼”的制度,同时加入“法制”的元素,树立“法”的严肃和威慑力,彰显公正明察的法制规范。

关键词:《荀子》;法治思想;礼法结合;严肃威信;公正严明。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大师,他着重发挥孔子的“礼”,主张礼、法并重,既主张尊王之道,举贤能,又主张法后王,讲礼法。

荀子是从儒家转向法家的过渡性思想家,反映其思想的作品《荀子》也渗透着法家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的时代,伴随着激烈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感受到社会“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荀子进一步推崇“礼”的制度,同时加入“法制”的元素,对社会的'各方面提出法治融入礼制的想法。

一、在政治上,“礼”“法”相结合。

荀子曾说:“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礼”和“法”同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二者的施用本有异曲同工之效,因此荀子将“礼”和“法”二者相结合。

《荀子·王霸》中“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譬之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意思为国家没有礼制,就治理不好。

礼制之所以能治理国家,好比权衡能秤量轻重一样,好像绳墨对于曲直,规矩对于方圆。

礼制设置之后,人们就没有不相信的。

《荀子·成相》中“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意思为治国的根本是礼义和刑罚。

君子修身、百姓安宁。

张扬美德、谨慎地使用刑罚,国家就能安定,四海之内都太平。

荀子认为礼义法制,明德慎罚,是当时所能实现的理想的政治。

“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下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也。”(《荀子·性恶》)要想保证人类的生存,必须要有社会管理,而社会则必须持守德礼政刑的规范准则。

荀子以礼制比作权衡、绳墨、规矩,以正人的行为。

由此能看出荀子将法制引入礼制,使礼治带有强制的性质。

孔孟的“礼”的思想重于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用仁义道德来说教,没有强制的要求;而荀子的“礼”的思想则不仅停留在思想道德的教化,更重要的是法制的强制性,表现为人们必须做到“礼”的要求。

孔子曾说,外在强制性的政令和法律,能够使民众免于违法犯罪,但却不能使民众形成知耻向善的道德意识;而荀子继承儒家重视德治的思想,但也强调法治的作用,认为德治与法治是社会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法,称之为“隆礼”与“重法”。

荀子在政治方面,强调“法”对于“礼”的重要性,并且指出“法”的强制性能规范“礼”的约束,使得人民的行为符合规范。

二、在军事上,强调“法”的严肃性和威信力。

“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荀子·议兵》)法制、政令,要严肃而威重;庆赏、刑罚,要坚定有信用。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君道》)在军事管理上,荀子要求在公正诚信的基础上执行法律,树立起法律在民众的威严和信度,增加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这样才有效地发挥法制在治理军队、国家的作用。

《荀子·议兵》中“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

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顺命为上,有功次之。

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其罪惟均。”由此谈到军队中的纪律,作为将军,宁死也要听从鼓声;驾车的,宁死也不能放松手里的缰绳;百吏用生命殉自己的职务,士大夫死在自己的队伍里。

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鸣金就退却。

服从命令是上等,有功劳在此等。

命令不要进兵而进兵,和命令不要退兵而退兵一样。

他们的额罪过完全相等。

在军队的建设上,荀子认为,治军不仅要重视具体的战略战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把礼义作为军队建设的根本,加强对士兵的礼义和法制教育,从而统一军队纪律,规范士兵行为。

特别强调治军要重视军队纪律的建设,认为强大的军队,必须是一支纪律严明、集中统一的军队。

主张军队要做到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保证军队绝对服从君主的领导和指挥,绝对不允许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

可以看出荀子对于军队的管理,体现出严格的纪律性,行为要规范,奖惩要有根据,“法”在军事的体现是严谨和严肃的。

三、在法律制度上,公正明察、刑罚相当。

“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开端。

荀子充分地认识到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主张为政要制定和公布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在社会治理中,君主不可以依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执法,更不可随意更改法律。

在《荀子·成相》“臣谨循,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贯。”意思为,臣下谨慎地遵循法令,君主掌握变更法制的权力。

公正明察,原则不能扰乱,以此治理天下,后世的君主都效法它,成为规范,世代相传。

由此能够得出,君主有改变法律的权力,但应该让它变得公正明察,让所有人都依照法律规范来做事,使得法律留传后世。

法律制定规范,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一定的刑罚,而荀子认为“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意思为刑罚与罪行相当,国家就平治;刑罚与罪行不相当,国家就混乱。

刑罚适度,是治世的标志之一,也是治世的保证。

他指出,实施控制管理,必须以人的具体行为为依据,做到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赏多而过分,则恶人就会得到不应得的利益;罚多而过分,则善人就会得到不应得的伤害。

“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荀子·君子》)刑罚和罪行相当,法律才有威信,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也才能起到惩罚扬善的作用。

做到赏罚分明,事物就能互相协调,事情变化就能得到恰当的处理,进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

荀子多方面的治国方略都渗透着法制的思想,是儒家从孔孟以来较大的突破。

受到荀子法制的思想影响,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李斯成为了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荀子的法治思想是对儒家“礼”的发展,将“法”融入“礼”中,让“礼”能够规范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法”的制约,对国家、百姓起到严格制约,使国家有序的发展。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九

平法治思想是指国家法治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理论观念,旨在通过法律的公正、公平、公开来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平法治思想的实施,积极推动法治建设,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法律的作用和价值,体会到了平法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深深感受到平法治给予人民的保障和安全感。下面我将从法律平等、法治公正、法治权威、法治保障、法治教育等五个方面,谈一下我对平法治思想的心得体会。

首先,平法治思想强调的是法律的平等。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石,也是法律公信力的源泉。在平法治的指导下,法律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社会地位、财富交情的高低,法律都应该公正维护每个人的权益。在过去,不少人常常认为法律只是一个束缚自由的工具,但是在我逐渐了解平法治思想后,我深刻认识到法律不仅是保护人民权益的利器,更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其次,平法治思想强调的是法治的公正。公正是法治社会的灵魂,也是法律权威的基石。法律的公正体现在对案件的审理中,不论当事人的身份和背景如何,法官都必须依法判断,让审判结果公正公平。正是因为法律的公正,才能保障人民的权益,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公正待遇。而这种公正正是平法治思想的要求,也是法治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再次,平法治思想强调的是法治的权威。权威是法治社会的基础,也是法律实施的前提。权威必须以法治为支撑,法律的权威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过去,法律的权威常常因为一些不法之徒的阻挠而受损,但是随着平法治思想的深入推进,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感不断增加,法治的权威也日益加强。正是因为法律权威的提高,才能让诚信守法成为社会的共识,让法治成为社会的风尚。

再者,平法治思想强调的是法治的保障。保障是法治社会的目的,也是法律所追求的。法治保障的核心是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需要法律的有效实施和运行,需要司法机关的公正执法,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守法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只有通过法治的保障,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全,推动社会的繁荣进步。

最后,平法治思想强调的是法治的教育。法治教育是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不断加强法治教育的力度,致力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加强公民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法治的社会氛围,更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

综上所述,平法治思想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平法治思想涌现出了无数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平法治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我深感法律的公正与平等,独立和权威,公正审判,及时公开等原则的力量。同时我也认识到只有坚持平法治思想,才能不断推动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唯有坚定不移地依法治国,才能使我国的法治建设深入人心,让人民共享法治带来的福祉。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十

首先王老师先分析了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德育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反思我之前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孩子们的生活。

专家又深入的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首先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个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健康的、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人、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的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来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能光看图说话,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然后专家结合三年级的教材给我们详细的解读了新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对象是刚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直观、具体、形象。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形成,逐渐向深刻发展。三年级教材既兼顾儿童特点,又注意教材具有的思维含量。每个单元的问题域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接着,老师就每一单元,每一课进行了简要解析,让我们对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她又给我们讲解了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教学建议。最后老师又让我们观看了一节优秀的课堂实录,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真是到学生中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才能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要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搞一些适合自己本班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老师要引领学生开展活动。玩耍也是学习,在玩中学,不是贪玩。关键是会玩。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有收获,在玩的过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规则,遵循游戏规则。让学生认识遵循规则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规则,不遵循交通规则,后果会很严重的.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此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三观,在不良诱惑面前说no,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心理上的健康。这门课程以树德立人为引领,在尊重儿童生活独立价值,体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更加重视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学会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使他们能够从小就具有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信仰,让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法治实践中去,从中更好地了解法治,运用法律知识,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执行者。

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径丰富多样,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所以,在小学阶段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从精神层面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思想意识,减少和杜绝青少年犯罪的情况,规避校园霸凌等不良情况的出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学习进一步营造更加健康规范的校园环境。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关注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优化升级个人的教学思想,更要积极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需要学的内容不断的创新整合,切实的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约束,建立健康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能够在学生内心有一杆道德的撑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目标,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十一

法治思想是一种高度重视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法治思想的重要性和优势。通过遵守法律、研究法律并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我深切体会到法治的重要作用和法律对于社会的价值。这篇文章将从个人经历和对法治思想的理解出发,论述法治思想的重要性,法治的优势,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作用。

从小到大,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底线,也是保障公民权益的基石。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始终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益和自己的义务。当我遇到争议时,我会寻求法律的帮助和保护。法治给予了每个人公平公正的待遇,保护了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法治思想使我明白,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我们才能够和平安居乐业,才能享受社会的资源和福利。

第二段:法治的优势。

法治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保护个人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在法治的指导下,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其他背景。法律对每个人都是客观的,公正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法治还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通过依法处理冲突和纠纷,法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保证了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防止了滥用权力,打击了腐败行为。法治还提供了一个可预测的环境,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和信心,使人民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和社会。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深切感受到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在课堂上,我学习了各种法律法规,深入研究了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通过解析法律案例和参与模拟法庭的辩论,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法治思想的内涵和实质。此外,我还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习了法治的具体应用。例如,在一次实习中,我见证了一位违法行为者依法受到制裁的过程,这让我更加坚信法治的力量。通过真实的实践体验,我深切感受到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四段:发挥法治作用的建议。

要更好地发挥法治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法律的学习和研究。只有深入了解法律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其次,我们要守法并引导他人守法。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以身作则,遵守法律,帮助他人了解法律,传播法治思想。最后,我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监督,揭露违法行为,保障公众利益。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法治作用,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

法治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给予了每个人公正公平的待遇和保护,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深切感受到法治思想的重要性和优势,并且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法治思想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十二

20xx年我公司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做好“五五”普法的`部署工作,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基层;以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重点,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将法制宣传教育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工作,依法调处各种矛盾,维护和促进了企业的稳定。

公司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已经顺利实施了“五五”普法规划,取得了不少成绩。认真总结“五五”普法以来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企工作的经验,注重发现、培育、推广普法工作各类先进典型,以此推动本单位的普法工作。

今年司法部将在全社会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公司上下全力推进“一学三讲”的开展,突出宣传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使广大干部职工真正懂得,学法用法不仅要讲权利,维护合法权益;也要讲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继续抓好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学法用法制度,并结合“五五”普法的新要求,不断进行探索完善。加大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宣传力度,分期分批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学法培训。对领导干部要侧重提高依法决策的意识和素质,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侧重提高依法经营管理能力。依法维权是企业职工普法的关键所在,围绕职工的守法、维权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活动。

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时,发挥网络、报刊等各类媒体的作用,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继续巩固板报、宣传专栏、企业局域网、法律知识培训课堂等传统宣传阵地。年底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各项工作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普法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围绕涉及职工利益的矛盾纠纷做好预防和调处工作,开展“学法、懂法、信法、用法”为内容的专题法制宣传教育,使职工树立权利义务意识,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十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学、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中国文学、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诗经》从采集、编纂到最终定型成今传本《诗经》,经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历史。这些诗歌的集结成册,流传成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是经过了编纂者特定文献观、文学观的选择的,并对后世“诗”这种范式的确立和结集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诗经》表明了编纂者选择的是全方面反映整个时代的诗歌文献。在这样的文献观的指导下,诗经得以全方面放映整个时代的面貌,也因此给后代的“诗”及文献的选择确定了范式上的标准。

《诗经》作品来源于周代采诗的制度。这种派专人到各地采诗的制度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有晋师旷引《夏书》“道人以木铎徇于路”,指的就是采诗。《汉书•食货志》中亦称:“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正因为这种渊源流传的采诗制度,许多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才得以收入《诗经》中。《礼记•王制》中云:“天子五年一巡狩,觐诸侯,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王制》说巡狩之礼曰:‘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故知武王巡狩,得二《南》之诗也。”这说明二《南》之诗采集的.由来;“武王偏陈诸国之诗,非特六州而已。而此二《南》之《风》,独有二公之化,故知六州得二公之德教风化尤为纯,故独取其诗,付属之太师之官。”这又说明了二《南》之诗储存的由来。

同时,《诗经》的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如《小雅•节南山》为家父所作;《小雅•巷伯》为孟子所作;《大雅•嵩高》和《民》为尹吉普所作;《尚书•金滕》称《豳风•鸱》为周公所作、《左传•闵公二年》称《风•载驰》为许穆夫人所作、《国语•楚语》称《小雅•抑》为卫武公所作等。由此可见采诗制度是为了适应“观民风”的政治需要。

《诗经》的卓越成就,亦体现在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广泛性及深刻性上。《诗经》中主要篇章及所显示的思想内容,可归纳为:民间情歌及劳动歌诗、公卿大夫的政治理想诗及政治讽喻诗、太师乐工演奏的歌颂周民族先祖的颂诗。这些诗篇从各个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反应着历史的现实,寄托着周代开国时的政治理想,展示着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同时,也记录着这五百年间的社会风尚和制度文物,可谓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孔子言诵《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司马迁也认为诵《诗》可以“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在论述天下郡国物产及风俗时,时常引《诗》为证。由此足见,《诗经》代表着中华民族两千五百余年前保存于国家、掌握于太师、流行于社区的诗歌创造。

《诗经》的形式表明,“诗”必须是能反映生活的。

《诗经》中所选择的诗歌能广泛地反映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这对后世产生了一个重要影响:“诗”必须是要反映一定的生活的,或是表现为个人对自我生活体验而出的情感,或是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此后,《诗经》的“观”的功能,就对此后诗歌文学产生了标准型的影响:诗歌用以表达诗人之志,以及用以表现社会现象,以观风俗,行教化,诗歌当先具备“箴谏”、“美刺”的社会功用,其次才是文学审美作用。

其次,《诗经》的选择表明文献的选择的第一要义是:选择最优秀的作品。采诗所得之诗必定不止三百零五首,但流传于世的“经”中唯有这些数目的诗。这表命,《诗经》的编纂者有着严谨的文献观念: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选择入册。先秦时期的诗歌,不少是不具备文学性的,较接近于原始的形态的,如《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等。但《诗经》中所选择的许多诗歌具有文学美,摆脱了原来的“鄙俗”样式,展示着成为“经典”的卓越之处。这种文献选择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选择最优秀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献选择的普遍标准和规律。同时,《诗经》的选择还表明,文献的选择必须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诗经》展现了当时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广泛性及深刻性,这对此后的文献、文集选择产生了范式性的作用:文献、文集的选择必须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不是狭隘的、数目屈指可数的断章。

《诗经》表明了编纂者的文学标准及取舍价值标准,表明了编纂者的重视文学的功用性,并对后世“诗”的文学性产生着巨大影响。

《诗经》中作品是按演唱顺序排列的,用以表现“礼”

西周之诗的排列与先秦时期礼仪上的演唱顺序是一致的。《国语•鲁语下》及《左传•襄公四年》中载:鲁国叔孙豹出使晋国时,晋国为欢迎他的到来,首先演唱的是《文王》之三,即《大雅》中的前三篇:《文王》、《大明》、《绵》。《国语•鲁语下》载:“夫歌《文王》、《大明》、《绵》,则两君相见之乐也,皆昭令德以合好也,皆非使臣之所闻也。”之后,晋国为叔孙豹演唱的第二组歌诗与《小雅》顺序也一致,分别是《鹿鸣》、《四牡》以及《皇皇者华》。叔孙豹直到听完《皇皇者华》才答谢道:“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徇,必咨于周,敢不拜教!”《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是当时诸侯燕礼、大夫、士乡饮酒礼中演唱的一组歌诗,具体记载于《仪礼》。另据《仪礼》记载,在这些礼仪场合中还需要演唱《鱼丽》、《南有嘉鱼》以及《南山有台》,这三首歌诗在《小雅》中的排列顺序也与演唱顺序完全一致。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十四

依法治国是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依法治国旨在通过法治手段来维护国家的法律权威,保证政府履行职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依法治国法治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法律至上、法不加庸。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并在其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依法治国能够提升国家的法治水平。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法治的指导下,政府可以更加高效地履行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防范和惩治腐败行为,提升国家的法制环境。同时,依法治国还能够加强国家的权威和公信力,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度。通过强化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中国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地发挥作用,为国际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依法治国能够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在法治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可以依法享有平等的权益和保障,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对于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依法治国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在法治的环境下,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安定,社会的秩序将更加稳定,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会得到提高。

第三,依法治国能够推动改革发展。在现代社会,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法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依法治国可以有效地规范改革行为,保障改革的公正和合理。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可以保证各项改革举措的顺利进行,避免一些违法行为对改革造成的阻力和破坏。依法治国还能够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确保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有依法治国,改革才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发挥最大的效果。

第四,依法治国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人民的共同期待。在依法治国的环境下,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社会秩序和社会信用得以维护。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打击犯罪分子对社会的危害。依法治国还能够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管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只有依法治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最后,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政府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必须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依法行政,保证法律的贯彻实施。同时,全社会的法律观念也需要不断提高,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共同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依法治国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总之,依法治国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依法治国,我们可以提升国家的法治水平,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依法治国的强大合力。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和实践将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23年法治思想课件(汇总15篇)篇十五

我院为了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法律法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工作中很好的应用法律法规的武器来保护病人,保护自己,更好的`、更有效的完成本职工作,医教科组织职能科室和相关人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法律法规的讲解和学习,从而提高了临床医师们的法制观念,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学习的内容有:

(1)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及处理程序;

(2)《处方管理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5)法律法规(医疗核心制度的考核);

此次培训参加人数245人,需要考核的人数是270人,(值班人员除外)此次培训达到90%以上,使培训人员提高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从诸多方面得到了启迪,此次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培训合格率达到了100%。

良好的效果。培训合格率达到了100%。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案例12篇)

    条据书信的格式通常应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信息的清晰和准确。在撰写条据书信时要小心验证所有涉及的数据和事实。范文中的语言表达优美、准确,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2023年护理管理实训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经历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材料,它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实习过程、反思实习收获和反馈实习效果。我想我们应该写一篇实习心得来总结这段宝贵的实习经验吧。

    实用一人公司股权转让协议(模板17篇)

    励志者深知,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战胜自我,完成更大的成就。2.分析成功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励志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2023年结业考试申请书(案例14篇)

    对于我来说,助学金申请书是为了向资助机构展示我对教育的渴望和学习能力,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总结和表达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转正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

    2023年书香溢军营演讲稿(通用16篇)

    作为一种重要的口头表达形式,发言稿的撰写需要注重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调,使得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处为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的广播节目内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借鉴。

    实用向公安局申请保安申请书范文(15篇)

    党员转正申请书的撰写要突出个人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中的成长和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党员转正申请书参考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屯堡派出所:本人现

    专业防范盗窃行为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培训心得是参加培训活动后对所学知识、技能以及个人成长体会的总结和反思。通过撰写培训心得,可以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我想我需要写一篇培训心

    专业劳动合同法全文范文(19篇)

    合伙协议通常包括合作期限、利润分配、决策方式等重要内容。以下是一些赠与合同的实例,供大家学习并结合实际写作。劳动合同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

    热门快乐阅读吧书目范文(12篇)

    努力奋斗,无惧困难。团队标语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团队标语示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团队标语示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创意点子。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

    最新遵义精神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培训心得是培训过程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今晚党建小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