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

时间:2024-11-25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是指在特定主题、特定领域内较为优秀和典型的样本文章,它可以作为学习和参考的对象,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同志在《少年强》中提出了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慷慨激昂的一段话说出了对中国少年的殷切希望。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国成为了世界体育强国。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仍然得不到推进。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人口中的80%来自农村,那么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落后会导致大量体育健将的流失。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刻不容缓!

(一)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的体育师资力量一直很薄弱。很多农村小学甚至没有体育教师,体育课就变成了自习课、自由活动课或者被其他老师占用。体育课也沦为了一纸空谈。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中情况不是个例、特例,而是我国农村小学体育课存在的普遍现象。缺少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二)硬件设施缺失。

农村经济大部分比较落后,相应的小学体育设施很不完善。体育设施是体育课的基础设施,有了体育器材才能为学生上一堂符合教育大纲的体育课。在很多农村小学连最基本的体育器械都不具备,体育教育又从何谈起。农村小学体育的体育器械大都是学生自己的跳绳、皮球、毽子。一部分农村小学配有极少量的体育器械,但也只是陈列在体育教室。完全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除了体育器械的缺乏,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硬件——场地。场地对于很多农村小学来说就是学校教室前面空地,没有硬化更没有塑胶跑道。场地的缺失使学生的活动范围大大减少,体育课授课效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硬化的操场,学生的跑动会造成操场尘土飞扬,严重影响学生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完善的体育硬件设施是体育课的基础,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体育课终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项目的教学要求。

(一)客观因素。

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状况还十分紧张,政府的财政没有多余的款项扶持小学教育。教育资金不充足,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没有强大的资金政策扶持就没有好的教学环境,没有好的教学环境就造成了大量的师资流失,使农村的教育资源越来越薄弱。教育资金的匮乏导致农村小学没有完善的体育教学硬件,技术课程无法开展。

体育师范高校毕业的.毕业生,大都选择了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城市学校。由于经济的落后,农村的生活环境远不如城市,大部分毕业生不会选择走到农村基层的小学。留不住在校教师,收不到新的教师,使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资源经常出现断裂,更不要谈优秀的体育教师。

前文提到了我国农村小学的教育资金十分匮乏,资金的缺少不单单导致了师资力量的流失,更導致了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现在的大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仍然停留在跑步、深蹲、广播体操的阶段。没有完善的体育器械,导致优质的体育教学没有办法开展。

(二)主观因素。

我国自1993年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体育教育仍然没有得到重视。上层不够重视体育教育,仍然被应试教育影响。考试科目比体育重要的观念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从领导到教师到家长都没有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没有足够的重视,使体育教育得不到更好的资源,使体育教育难以推进。

三、改进措施。

(一)增加师资力量、完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

当地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对到此本地区执教的体育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使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愿意走到基层。在师范高校,增强就读学生的体育教育意识观念。让毕业生愿意回到农村授课。

完善体育教学基本设施,让体育教师有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对于财政特别困难的地区,可以因材施教,用心设计生动完善的体育课程。针对本地区的特色,使体育课接近生活,便于就地取材。体育教师应打开思路,让体育课更加生动多彩。

(二)让社会参与进来。

增加特别困难地区的宣传,让社会伸出援助之手,让更多的资源走到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让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得到各方的关注。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为农村体育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结语】。

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得不到重视,既缺钱,又缺人。在农村执教的体育教师应克服场地器械等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力开发各类体育资源,立足课堂,为广大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社会各方的关注也是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大力发展对农村孩子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袁音.甘肃省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

【3】李华生,周绍忠,李凯.我国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目标预测【m】.华中师范大学学报,(3)。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二

摘要:本文思考了小学体育教育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关键是将专业与兴趣相结合。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已有近20年,近年来又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已经少有学校对体育分数“斤斤计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但是,小学体育教育如何持续创新发展,真正走出素质教育的路子,目前还在多方探索中,笔者作为常年从事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认为:未来小学教育的模式将是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的结合。

(1)室外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室外有更亲切感觉,室外的体育课可以让他们身心得到充分放松。(2)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小学体育课一方面要传授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教学与实践合一的课程。(3)人际交往。与其它学科教学中以师生交往为主不同,体育课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占比更多。对于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机会。(4)强身健体。这一点很好理解,体育课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机体活动,强壮体魄,增进健康。

笔者从事小学体育教育多年,历经了多次国家和省市体育课程的教改,从实践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总体来看,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首先,“专业与兴趣的有机结合”作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方向,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专业教育”是体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同时,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体育运动具有游戏和娱乐的双重属性,更适应少年儿童的争强好胜、活泼好斗的心理,又可以提高少年儿童机智勇敢,自我防卫的能力。[1]第二,教学方法也应有新的改革。目前普遍使用的“达标测成绩”的方法应该要打破,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参考起点、努力度、参与度等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兴趣。针对小学生超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就要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以适合小学生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同时要精心设计体育课的内容,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将运动与游戏相结合,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体育的乐趣。例如,平时家中喝过的饮料瓶,让学生找出其中一模一样的,在学校里灌满沙子或水,作为体育课堂的教具———“保龄球瓶”。游戏的规则大致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比赛,每人掷球一次,累计积分,碰倒一瓶算一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予以奖励。这项运动使学生全员参与,既收集了家中的“废物”,实现废物利用,又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从课堂上培养孩子的性格。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要求也不同。因而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性格,尤其是可以改善性格上的弱点。比如篮球运动,作为集体项目它要求参加者应具有灵活、拼搏、协作等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往往具有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作为教师,平时可多引导那些内向、体弱、胆小的学生多参加篮球运动,对他们性格的培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最后,增强学生社交能力。没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难以协调人际关系,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特别是对于当下“05后”“10后”的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成长期就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长大,而这些小学生中既有大量独生子女,又在国家“二胎政策”下面临家庭成员增多的情况,能否让这些孩子拥有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培养学生性格的关键课程之一,体育课在其中承担的作用不言而喻。笔者在日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1)激发竞争意识。体育课上,会有一些项目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例如“跳高”,需要学生助跑、起跳、垮杆、落地,一系列动作要一气呵成,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但有些学生会面对横杆不敢起跳或者害怕摔倒,导致失败。这时候,体育老师不能一味地强求学生完成项目,而是要从身高、性别、体重等不同因素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做好充分的保护和指导,给学生灌输“一定能完成”的竞争感。在一次成功之后,有了“胜利”的体验,继续提高横杆的高度,使学生在这项运动中不断实现突破,获得自信。(2)培养合作意识。过去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主导,现在我们提倡学生主导,自主学习、自主活动,有更强的合作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分组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间存在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展开不同的学习活动,小组间可进行竞赛、合作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一起交流、总结,整个教学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优化。

4总结。

教育模式要从应试向素质转变,这个方向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实践中需要结合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方法。就小学体育课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从兴趣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体育素质,是今后小学体育教育的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巧美.浅谈小学体育教育的专业化和兴趣化[j].科技信息,2011。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三

摘要】为了全面认识和发展新时期农村体育,本文针对农村体育发展中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基础上,阐明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论述了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体育的发展对策,以期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1.发展农村体育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5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为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和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体育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存在许多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即农村体育在资金、基础设施、体育人才、体育信息、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农村体育开展不力,农民体质较差,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2.1农村体育人口偏低,青壮年流动频繁,主体力量削弱。体育人口是一个反映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人口参与体育的比率很低。而且农村人口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距不断加大,呈下降趋势。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2亿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身体素质要高于一般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理应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长年漂泊在外,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农村体育,这无形中削弱了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从而导致农村的体育人口偏少。

2.2农民体质状况较差。由于农村的经济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较差,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所以长期以来农民的体质状况不如城镇人口。农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大部分指标低于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等人群,部分地区的农民仍然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人群。

2.3农村体育健身指导员匮乏。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组织、指导农民进行科学体育健身,传授体育健身知识技能的骨干力量,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农村,体育健身组织机构缺失、社会体育指导员匾乏的现象较为突出。远远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2.4农村体育资金的筹措渠道单一。经费困难是农村体育工作的共性,落后的体育意识阻碍了人们去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就全国平均水平看,我国社会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广大农民还不具备从事社会体育的物质条件。体育消费能力的薄弱是体育筹资不足的主要内在因素。

2.5农村体育资源匮乏。体育资源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不足,使农村的体育资源严重匮乏。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拨款投资,而农村则由县、乡财政负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均衡。

2.6农村体育法制建设落后、体育普法宣传力度不够。我国现行体育法是在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尽管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在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

2健全农民体质监测体系。健立健全国民体质检测体系,可以为农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要为农民进行免费体质测定。同时应组织义务开展健身指导和健康咨询服务。

3.3加强农民工和流动人员的体育管理。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条件以及教育、卫生等项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把农民工体育的发展纳人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的规划中,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农民工体育发展规划。

3.4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应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口,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第一,加大政府体育资金投人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力度。第二,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引导,刺激农民体育消费。第三,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人新体育文化建设。第四,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发展新体育文化。

3.5加强农村体育指导员培训。借鉴国外大众体育指导员发展的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农村体育职业教育、成人体育教育体系,是有效地开展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途径。

3.6完善我国新时期农村体育法制建设。努力完善我国新农村体育法律法规体系。1995年我国《体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体育立法,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形势。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体育文化导刊,,8。

2.赵晓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上海体院学报,,9。

3.我国农村体育公平研究.

4.基于国内外比较分析的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四

(文李晋瑗)。

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比如: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音乐教育则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语言教育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教育则具有语言文学的特点;数学教育建立在数学基础上,数学教育则具有数学计算的特点。各个科目的教育必须在科目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教音乐,忽视教育的要求,或者只重视从歌词和语言讲述上进行教育,忽视音乐艺术激励人的感情,触及心灵,使人获得审美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特有教育功能,如果教幼儿学习音乐与进行教育脱节,这样的音乐活动就不可能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握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切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几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老师们注意到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重视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1][2][3]。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五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现有的器材场地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有些偏远地区的小学甚至连足球场地都没有,往往仅有一个操场,角落里几个乒乓球台,两边只有两个篮球架……陆克珠在《甘肃省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的调查研究》中显示:该地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对体育的投入非常少,大部分学校没有正常的体育基本经费,人均投入只有可怜的1.67元;体育经费的投入在真正落实上也面临各种问题,导致体育经费被挪作他用。从此类研究文献中得出,当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体育设施短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师资力量匮乏。

统计表明,在年龄结构方面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中22-3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占到所调查教师总数的84%;31-39岁的教师占16%,40岁以上的体育老师更少,这说明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缺少老、中、青的合理梯队。

4.家长对于体育教育认识的缺失和偏差。

在农村,家长的主要思想还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就是在浪费时间,家长仍然愿意让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也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二、应对措施。

1.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自新课改施行以来,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是人所共知,但是对于体育的改革大多还处于滞后阶段。虽然体育课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必修课,但是上至管理部门,下到普通民众还是对体育缺乏相应的重视。所以,我们就是要转变固有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只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学校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设施是体育教学得以开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相对与城市来说,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就显得极为匮乏。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适当加大对体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学校则不能将其挪作他用,同时,在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建设上,还可以争取社会人士的赞助,以改善本校资金的不足状况。

3.提升教师待遇,改善师资力量。

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逐步提升体育教师的待遇,以提升其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例如为体育教师发放室外高温补贴和体育服装费,保障体育教师的基本权利等;而鼓励现有体育教师积极参见函授、进修,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是有利于改善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另外,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乡村辅导培训站,吸收优秀教师加入等,更是可以大大改善当今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

4.创新教学模式,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内容。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农村小学现有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目的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爱玩、爱闹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法积极的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在体育课上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体育游戏,如拔河、跳绳等。另外,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农村地区特有的现状,创编一些符合当地生活实际的体育游戏对抗性活动,如田间障碍跑、摔跤等。

三、对老师提的几点要求。

1、抓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水平,提高体育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1)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把握教育与心理的基本常识,从而提高自我对学生,对教育的认识能力。从而为抓好体育教学打好基础。

(2)运用教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总结体育教学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吸收新的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1)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开阔眼界。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水平,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的能力。

(2)利用进修,提高专业水平,拓宽学识领域,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3、把握好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要“以人为本”,本着对每一位学生有利的原则,要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4、组织好一切体育活动,培养组织能力。

学校不举行活动,将会死气沉沉,体育老师要尽量给学校联系,多安排些体育活动。如:田径运动会、班级篮球赛、大课间活动、乒乓球比赛、象棋比赛等等,体育老师在这些活动中就要起主导作用,将一切幕后和台前工作表演好。

我们要认真分析农村实际,制定一个符合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六

音乐教师‘。

随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音乐教师能力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音乐教师为目标,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相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日新月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不变应万变”的一贯传统明显滞后。教师的培养和成熟应是系统工程,应建立目标――内容――实施――反馈的可测性整体,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建立以音乐教育学学科为主线的开放型课程体系音乐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兴起和形成的学科,研究音乐教育全过程、揭示音乐教育的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等,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学与各学科教育学共同运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对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科学指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既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音乐教育学学科就应作为其专业性的学科,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将直接影响未来音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

学科定位直接体现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的理念。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教育人。同时,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两个因素应是互为内容、互为手段的。由于音乐教育与其他非艺术学科在教学内容、目的、形式、评价等各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不同,因此,音乐教育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能依附于教育学或音乐学领域,它具备特有的逻辑方式和研究领域。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将音乐教育学学科与音乐技能和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04年实施的天津地区“中小学在职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调查”中发现,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普遍感受到自身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欠缺,并希望能过通过教研和培训活动能过得以提高。在对“您认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最有效的途径”的回答中,选择“参加教研、进修活动”的占76%,选择“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的占64%;在回答“您希望得到那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时,67%的老师们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以往的音乐教育学学科没有实现到应有的教学目标。首先,课程设置较单一,仅仅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等;同时,课时比重非常微弱,仅占总课时量的5.4%-8.1%(见附表1)。在这一点上,我们同一些音乐教育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德国高级音乐师范教育(学制为四年)的课时比例为每学期共120周学时,教育学课程30周学时,占25%;音乐45周学时,占37.5%;自选专业45周学时,占37.5%。(1个周学时表示每周上一节课/45分钟)我国台湾地区在培育教师的四年制大学本科里所开设的教育科学方面的课程也占到了总学时的25%,仅教育科学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就达到25门之多。英国的教师培训中,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25%-40%。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应增加音乐教育学学科的课时比重。开设音乐教育学、相关教育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课,同时开设有关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修和选修课。如音乐教学与心理、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学法等课程。

国际卜,教师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型”的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代表,将原来独立的师范院校逐渐与综合大学合并。学生在取得相当学历后,再进行教师专业教育,继而获得教师资格。这样的教育体系既可以扩大师资培养的途径与范围,拓展知识口径、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又突出了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师范性)。我们的教师教育一直采用了“封闭型”的教育体系,具有独立的体制,强调“学术性”与“专业性”并重。

许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把重心放在音乐理论与技能这个教学板块,在课程设置中这个板块的课时占全部必修课的59.4%-62.1%(见附表1),更多地突出了“学术性”,试图培养“音乐家式”的音乐教师,先保证“一专”,再突出“多能”。然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在工作中明显感受到在“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的教学环节中举步维艰,同时即兴伴奏水平始终无法提高等等。种种问题都指向了高师的音乐史论、和声、器乐演奏(钢琴、手风琴)等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并没有取得联系,忽视了音乐教师的“专业性”。学生学习了相对高深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很高程度的表演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施展。面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瓦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应将音乐教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特点。在原有的“封闭型”体系中进行“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未来音乐教师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例如,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课应有机结合,教材中可采用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名作赏析与音乐史论结合作为一门音乐文化类课程,相应增设课时,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合唱指挥课可与合唱改编、合唱组织与教学结合;演唱或演奏课中结合相应的教学法学习等。各个学科板块中都应适当渗透音乐教育相关知识,以音乐教育学学科为主线进行合理的学科建设,加强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谨防纸上谈兵。

二、以知行统一为终极培养目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自我的最佳方式。合格的音乐教师必是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长的,一味地苦读书本绝不可能形成教学能力。学生必须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多次往复过程才会慢慢成熟。

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全面形成,在于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一渐进的.过程单在毕业前的几周实习中完成似乎有些牵强。在这里我们再与德国的高级音乐师范教育进行比较,其学制为四年,在完成各专业的课程并通过相当于大学毕业考试的一级国家考试后,要到中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实习,实习结束后,还要参加二级国家考试,及格者方能取得教师资格。可见,德国在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中把“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学制和课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照搬别国经验,但这种观念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在教学中应该依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实施微格教学,创设模拟课堂,营造教学氛围,由分小组探讨演练到集体实践,由模拟某一教学环节到模拟全课,由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给每个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实用技能、教学评价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学生在感悟教师角色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借鉴他人的教学创意,并发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教育教学实习应“零、整结合”,分布在音乐教师教育的各个时期,与理论学习的进程紧密联系;在学期间还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与或指导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文艺会演编排等实践活动,在活动期间适当地加以理论指导,并在实践后从音乐教育理论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反思,从中得到启迪并找到新的问题,逐渐完成学生内心的角色转换过程。总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教学评价意识、创新意识等,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能力,把目标从培养满腹经纶的“学者”转变成培养才华横溢的教师。

三、转变崇尚求同思维的传统教育观念,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发展型音乐教师。

求同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是思维者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新组织和推理。其与发散思维是统一的。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是与创造性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思考方法这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运用已知的领域探索未知的境界,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探求性和想象力,从标新立异出发,从而突破已知领域。求异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师道尊严”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性地位。这种观念映射到高师教育中便形成了“权威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高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仍然保持着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即真理”。这种模式早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培养发展型音乐教育人才的目的相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人的主体性是社会之所以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学生不能一味地沿着教师的指引单项发展,要发展多项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师的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树立“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科研意识,创造交流的、科研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发式的探索和科研,激发求异思维,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创造性的发展型人才。

四、音乐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趋于一体化。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讲,教师的成长分为预备阶段――新教师――合格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阶段。预备阶段主要是师范院校的在校学生,这个时期是准教师们树立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并为从事教师职业储备能量的时期。新教师指刚刚步入教育岗位或者欠缺经验的年轻教师。合格教师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积淀,人格素养趋于成熟稳定的教师。专家型教师指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多年,有教学专长、丰富的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独特而成熟的教学风格、很强的人格感染力的教师。音乐教师的成熟与发展是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因此,音乐教师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预备阶段,而应发展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探索应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能够迅速地调整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职后教育应帮助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能及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研究新问题等。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互动式、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如课题研讨、专题研究、录像客观摩与研讨、课例分析、教学评析等方式。笔者曾旁听过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裴芳老师为在职教师开设的教学研究课,她鼓励音乐教师们自己做课或录制课例,在课上进行展示和研讨。音乐教师们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甚至展开争论,最后在裴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总结。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做课教师本人受益匪浅,而且在座的所有教师都能在互动、自主的氛围中有所收获。在职音乐教师们都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经验,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再采用一只粉笔、一本书的单一的教授方式,而应调动教师们进行自主学习与发展,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时刻关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为目标,引领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既要继承前人,又要善于借鉴、突破陈规、勇于创新、面向未来。也惟有如此,才能够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3]参看:《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引自:韩清林“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七

idc研究表明,到2020年,全球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35zb,是2009年全球存储量的40倍。这其中企业数据正在以55%的速度逐年增长。人们不禁感叹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推进,我们迎来了大数据时代。

何谓“大数据”?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谈到大数据时曾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通过上述的话我们可以概括出大数据主要的三个特征:量大(pb级别的数据)、实时性(更短的时间处理数据)、多样性(非结构的文档数据为主)。

以金融行业为例,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海量数据的存储以及对海量数据的查询优化。传统的数据存储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金融企业的需求,例如目前很多企业正在建设的数据中心,典型的特点是海量级(千万及以上)数据量,随着数据量的进一步增大,查询性能急剧下降,甚至无法响应,严重影响了业务的连续性,为企业的高效运营带来了挑战。hyperstor作为兴宇中科提供的一个操作简单的、综合的、性价比高的数据管理安全解决方案。它能够实现真正的cdp数据持续保护及实时恢复。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业务的连续性,满足了企业高效运营的需求,是理想的企业级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正是因为大数据的这些特点,给现代企业带来了如何通过数据中心变革解决企业数据管理的问题?这一问题逐渐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其在电信、金融等“数据就是业务本身”的行业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并且已经让很多相信数据之力量的企业正在或者正准备做出改变。

hyperstor作为针对企业级数据管理存储备份的一体化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已经在电信,教育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它能够解决金融,电信等行业多年以来在系统集成、数据管理、业务整合、新业务拓展、面向客户服务以及在成本控制和核算上的系列难题,相信该解决方案将给国内多个行业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未来的数据中心,将是高可靠、高安全、易扩展、易管理、绿色高效、资源共享的智慧云数据中心。能够灵活支撑业务发展,实现监控可视化、控制自动化、管理流程化,并最终帮助企业实现基于优化的基础架构的管理。

因此,企业必须通过优化自身it设施,实现存储容量和可用性的最大化,实施灵活性设计以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等相关措施来迎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八

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mooc(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引发了全球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教师的角色、教学能力、信息素养和教学方式等面临着一系列变化和挑战。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mooc彻底颠覆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学生首先观看相关的视频和材料,提出疑难问题并在mooc上贴出,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安排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和网络共同主导这样一种全新“双主”关系,得到了很多人的接受和推崇。它提供了整体学习和个体学习相兼顾的教学形式,在保证厂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个性化学习。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t作流程,备课的重点从研究教学内容转移到研究学生及其提/l{的问题并着重解决问题上来,同时需要对网上、课堂的学习内容与组织都要熟悉,否则将很难突破课堂时空的困境。

传统的教育方式多为知识传授型,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主要的角色就是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在mooc背景下,传统的教师群体将会出现分化、分流,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优秀的教师可以集中精力于优质网络教学视频资源的录制与更新下作,而大部分教师则变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辅导者、课堂交流的组织者、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角色,而基本不再承担传统的课堂讲授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越来越有替代教师部分教育功能的作用,、例如,在mooc技术的支持下,我们能够以丰富多样的大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轨迹,教师通过平台提供的分析报告和研究数据可以全面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获得更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而这些是以往教师个人所难以企及的。而且在mooc课程里,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测验,这样可以使教师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能力需与时俱进。

在传统教育的未来被人们忧虑之时,有人抛出了更让教师焦虑的观点:“这场教育革命就是革传统教师的命。”[2]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哗众取宠。对在线教育的形式特点等加以分析会发现,它的确使教师面临着深度的困境。

(一)面对教学对象:数字移民、数字难民遭遇数字原住民。

这些“数字原生代”,他们仿佛数字化王国里的原住民,天生适应数字化时代。而绝大多数教师,学习成长于非数字时代,通过艰苦的继续学习适应新技术,他们好比数字时代的移民,天生与数字时代有着隔膜和距离,有些教师甚至可以称为数字难民,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非常无奈。

让移民和难民去教育原住民,教原住民如何更好地去适应本土社会,这确实有些荒谬。马克·普林斯基(marcprensky)考虑的主要是教育系统面对媒体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问题,而这正是现实的写照,教师面临着基于身份和成长背景的一大困境。

(二)面对教学环境:翻转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回家完成作业,交给教师,教师批改讲评。在线教育却普遍翻转了这套程式,学生在家里、宿舍里上网学习课程,到学校或论坛小组里去做作业,参与讨论,接受教师或同学的辅导。

翻转的课堂迫使教师完全更改其原来的工作程序,备课的重点从研究教学内容转移到研究学生及其提出的问题并着重解决问题,线上、线下的学习与组织都要熟稔。如果教师不能从观念到行为都实现转变,将无法突破这课堂时空的困境。

(三)面对教学评价:技术欲取教师而代之。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反馈,引导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鉴定,给社会选择提供依据,是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现在,支撑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的计算机云技术可以轻松地代替教师完成教学的评价,而且要远远好于教师人力工作的效果。

如果说教师的反馈是及时的,机器的反馈却是即时的。教师给学生一次测验的机会,机器却允许学生多次参加测验,然后取最高分。给作业打分是教师的专利,在线教育由于学生数量动辄十万以上,coursera的教授安排另外的5名学生给1名学生的书面作业打分,学生有了评价的机会,并能在评价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最神奇的应该是数据挖掘技术,学生在线上的所有学习信息、学习动作包括学习习惯、选择偏好等都被记录为数据,通过对庞大纷杂的全部数据的分析,在线学习的平台能准确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准确预测他的下一个行为,因而能提供极富针对性的学习材料,提供最佳学习方法建议,甚至能修改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修改学习界面让学生有更愉快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这是人力无法企及的。

机器能比教师做得更好,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除了留下每个知识领域的顶尖教师提供教学内容外,绝大多数教师似乎都可以下课了。广大的教师群体,又一次被技术围困。

(四)面对自我:成为革命的对象。

无论可汗学院,还是coursera、udacity、edx以及其他在线教育平台,课程都是由名校名师或顶尖优秀人才主持,内容丰富、前沿、权威,学习形式灵活、互动性强、富有吸引力,付出极低的费用就可以获得证书甚至学分。试想,如果没有语言障碍,如果没有现实社会对学习经历和文凭的刻板要求,谁还愿意坐在一个教室听教师讲课,而不去线上体验更加精彩的课程,获取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不难发现,这场教育革命首先是扑向教师,传统的教师将受到最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呈现自己独特的价值,教育变革大潮将带走一切精彩,遗留传统教师独自在荒芜的岸边。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现在又面临着知识技术的转型升级、新工作方式的探索和转变,教师将如何承受这变革之重?他们在时间上、精力上、心理上都将遭遇极大的困境。

三、教师的出路。

分析在线教育带给教师的困境,技术的进步是根本原因。正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成为可能。云计算平台能够承受几十万成百上千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并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及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与指导。正是互联网技术web2.0的成熟并逐步迈向web3.0,使学生的线上协作、交流讨论成为可能,使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便捷及时。正是各种软件的发展,使课程视频的制作越来越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网上视频不仅富有吸引力,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学生不用再在风雨中赶课了,不用为跟不上进度而焦急苦恼了,于是技术翻转了课堂。云计算支持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分析学生、评价学生、反馈引导学生上对传统教师形成了超越之势。技术还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在传统教学工作中已疲惫不堪的教师只能艰难地往数字时代移民,如果跟不上技术进步的速度,在知识领域又不处于领先地位,被新的教育革命所淘汰的命运或许无法避免。

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变革迫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自身面临的困境,寻求突困的工具、途径与方法。

(一)突困的工具:观念与技术。

1.转变观念,主动迎接新的教育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庄秀丽也坦率地指出,就应用技术相关的专业而言,学校在应用技术课程开设层面的知识更新速度,远落后于行业发展中从业者的知识水平,更不用说科学研究了。知识的陈旧,实践的滞后,怎么能挖掘出引领性的研究问题?[6]检讨现状,变革观念,才有出路。

2.技术围困了教师,技术也是教师突困的利器。

的确,面对技术,教师应该克服隔膜感,化敌为友,为我所用。mooc对教师来说是威胁也是机遇。某领域最知名最优秀的教授在线开办mooc课程,难道不是最好的学习观摩机会吗?mooc上丰沛的教学资源,可以化为源源不绝的教学素材,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互动、更开放。通过计算机智能系统,教师能从课堂上获取比之前更多的信息。数据挖掘技术的成果使学生受益,也同样可以使教师受益。教师能准确地知道他们的学生在做什么,没有做什么,从而工作将更主动而富有效率。

(二)突困的途径:转变工作方式,从细节练起。

转变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教师以导学、助学为工作重点。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其中道理教师们也能深刻领会。现在在线教育的大潮已经漫过来,教师的转变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了。行动上急于求成,贪大贪全,容易被困难击退,如果从细节开始,会转变得更顺畅,更彻底。

1.积极尝试线上教学。

试着给自己一个新的课堂环境——面前只有聚光灯和摄像头,以及各种互联网工具,除此之外空空如也,试着对想象中的学生侃侃而谈,传递自己的微笑和情感,这也是有趣的职业体验。

2.熟悉视频课程制作。

现在有不少课程视频制作软件,有些需要专业的成套设备,有些则简单易用,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软件尝试从微课开始录制。可汗学院不就是这样出世的吗?或许在教师的探索中,新的教学模式就诞生了。

现在的在线教学视频与以往长时间单一的讲授不同,往往被分割为8-12分钟的碎片,期间还可能暂停两次进行随堂测验。网站除了视频,还会给注册学生布置作业,增加互动、互助、行为评价和诱导等许多新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几乎不逊于真实课堂的体验,并提供期末考试。教师在参与在线课程制作时要留意这些特点及优势:碎片化的在线视频增加用户黏性,基于兴趣课程的互动模式具有号召力。

3.重视学生的问题。

在翻转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比以往更重要,因为这时的教师要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对课前在家学到的内容提出问题的机会,这些教师将会发现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在普通的课堂中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的新的问题。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上适当地设问,这些设问应该能纠正学生的误解,并使之能深度应用他们自学到的知识。

对参与在线教育的教师而言,解决学生的问题和适时适当地设问都不是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真正了解教学内容,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恰恰是在线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4.习惯与学生互动。

在线教育的核心是互动,网络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互动式的、融入了很多网络游戏因素的新模式。数字原生代喜欢的特点就是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参与性和控制性。因此教师要有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互动的心理准备。

网上教学,呈现的方式非常重要。要达到直接、人性化的交流效果,就需要加入音频、视频,融入多媒体,设计更多的交流互动,从而让学生感觉亲切、直接、有参与感。网络时代,必须运用科技辅助教学,也需要营造一个让学生体验的环境,好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息息相关。[8]教育行业对认知领域研究很多,对情感领域知之甚少。在线教育时代,教师要致力于探索怎样通过互动影响学习者的情感,使之有好的学习体验。

(三)突困的方法:提升自我,练就知识技能的独特性。

要想不被淘汰就要使自己不可被替代。教师面临的淘汰危险一是来自技术,二是来自同行。教师能做技术所不能的事,就不会被技术所淘汰。教师能保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或价值,那就不会被优秀的同行所淘汰。

做在线教育,教师需要提升教育技术的使用水平,但其实也不必迷失在技术里,技术可以借助专业人员的力量。如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服务公司academicpartnershipsinternational(api)及其母公司academicpartnerships(ap),是一个专为世界知名大学创建网络校园的国际学术合作机构。ap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可为高等院校开发并运行网络虚拟大学,并通过自己的网络及渠道采取各种数字营销办法帮助学校在全球招生,并为学生及教师提供全流程支持服务,直至学生顺利毕业。

教师还是更应该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美国2012年最具影响力的mooc的模式就是证明。这些机构的创始人大部分是名教授,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是国际顶尖教授,他们使mooc部分解决了过去网络教学大规模授课教学品质差的问题,因此大受欢迎。

无论技术发展得多么智能化,人性化,机器始终有别于人类。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机器所不能代劳的。教师要明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

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将是教师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应该更注重个人知识的管理,提升知识创新的能力,使自己具备不可被替代的知识、技能或价值,并以开放的心态关注最新的变化,关注最新的革命。这将是教师保持不落伍的基本对策。

参考文献:

于小艳)(责任编辑:高教探索)mooc让传统老师的角色变得很危险全球mooc的学习者达到了900多万,每年以两到三万的数字增加。而中国mooc学习者有近百万,其中20%的中国学习者是中学生,比例达到了20%。

但是mooc的发展却没有那么完美。在mooc的冲击下,传统教师的角色变得很危险,而如何弄清、重建自己的价值以及改进教学方式,是他们需要思考的。此外,mooc学习者们本身遇到的问题,比如课程学习时间受限、语言障碍等,这是mooc平台提供者需要完善和改进的。9月13日,果壳网mooc学院主办的在线教育主题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几位专家和学者对在线教育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分享。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九

在现在的教育改革环境中,学校体育教育是提升人们身体素质的关键力量,对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有一大半的农村学校,因此,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素质教育。

1.体育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有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就是过分追求升学率,这就造成了农村小学体育课程中的问题。体育课程不符合国家的规定,而且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甚至一些家长也不闻不问,这就造成了小学体育课程形同虚设,这种落后的观念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的有序运行。所以,农村学校观念的滞后性就是影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师资力量贫乏。

体育老师的数量有限,使得体育课程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容易出现兼课的情况,或是没有专业的老师来担任体育老师,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的水平大大地降低。体育科目和体育老师也逐渐被学校忽视。中等师范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进入农村小学任教时,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转教其他学科。甚至有的学校里面根本就没有体育老师,也就没有体育课。

3.基础设备构建滞后。

运动场地符合标准的比较少,有体育设备的学校,设备的数量也很少,并且常年没有进行保护,基本不能使用。并且有25%的学校只有一片荒芜的空操场,没有单双杠、跳绳、足球等运动设备。

1.强化宣传力度,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

(1)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来转变过去的观念意识,改变人们对体育的错误观念,强化理论学习,加强人们对体育的关注程度,让人们认识到学校体育的真正意义,从而更加注重体育工作。

(2)使用媒体进行全面的宣传,更好地展现体育的价值,让家长更好地认识体育,改变家长对体育的错误观念。

2.强化体育师资力量。

因为现在很多农村小学都出现了专兼体育老师的情况,需要不断地加强专职、兼职体育老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思想认识,加强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熟练地使用技术,构建知识的整体模式,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使得体育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升。还有,关注农村教师的日常生活,建立专业的教师团队,正确地处理体育老师的待遇、地位和奖励等激发体育老师的热情,从而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

3.有效地使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体育场地和设备,合理地进行使用。农村学校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金来提升设备的质量和改善场地以及器材,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农村老师要改变因为农村体育课程设备不足,场地小就不容易进行教学的观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研发体育设备资源。

(1)构建简单的器材。在教学的时候,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些简单的器材,为体育课程提供更多的道路。比如,可以使用废旧的物品制作实心球、用凳子当“山羊”、用砖块来建造乒乓球台等等。使用废旧物来弥补器材的缺失,改善教学环境,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2)改变场地,提升场地的使用价值。把成人标准的比赛场地改成适合小学生活动的场地。比如,对排球网和篮球网的高度进行调节等等,突破竞技化的规格制约,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乐趣,进行相应的改造:对排球场地和网球高度进行调节,提升场地的使用效率;还可以调整篮球架高度,建立多方向的篮球筐,利用篮球场的一些边线和端线进行灵活性的训练,还可以使用三分线进行弯道训练;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自己带一些器材,解决器材短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4.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教学内容。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计划的关键力量。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拥有健康的身体,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观念。怎样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师生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最少,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1)建立完善的教学方案,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善于使用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效率。

(3)老师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和总结,记录学生的锻炼效果,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对体育教学进行不断的优化,这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力量。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十

摘要: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不排除教学设备的不足,孩子课外资料的短缺等各种因素,在此同时农村的学前教育条件有限和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对学前儿童能力的开发也是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时,有些能力水平不能适应课改教材的要求。

因此,农村教育改革要从“头”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

关键词:从“头”抓起;学前教育。

笔者是一名在农村任教的老师,对农村学前教育是贴身有感的,与城镇同龄孩子相比,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不排除教学设备的不足,孩子课外资料的短缺等各种因素,在此同时农村的学前教育条件有限和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对学前儿童能力的开发也是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时,有些能力水平不能适应课改教材的要求。

因此,农村教育改革要从“头”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

如何才能使学前教育成为孩子们今后有效学习的基础呢?学前教育要重在“学前准备”而不是系统地知识传授。

有学前教育专家曾以批评的口吻对有些学前教育方式进行了这样评论:“现在,很多幼儿园里又教读写,又教计算,……走进其中,如果不看孩子稚嫩的面孔,还以为小学生在上课呢!”对于农村学前教育这种现象表现的更为突出,农村孩子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入学之前能多学些知识。

有的甚至在入学之前已经读完了一年级课程的大部分知识,岂不知这种做法可能为学生以后的正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复学习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以后的教材内容多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不只为学生记住一些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识字方面,现在的教学采取的是让学生通过生活积累,字形比较,编谜语等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记住字的同时掌握记字方法,而这种方式在学前教育时是很难实现的,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他们记生字完全是死记硬背,当他们把这些字记住了后,进入小学一年级再学习时,就形成了重复学习,由于孩子本来已经记住了这些知识,再学习时没有新鲜感,教师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自主探究了。

二、应试教育形式转入了学前教育,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厌学心理,学前教育要想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主要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其实就是应试教育的方法。

由于学前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时间短,很难接受课堂教学的正规学习,当孩子不会或者坐不住时,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这种心理一但形成将影响今后的一切学习活动,他们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后会形成很多的不良学习习惯。

如: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愿意主动学习等。

又有些孩子对知识学的是懂非懂,形成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现象,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学习成绩会越来越下降。

我们也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字写得毛草,自己也想改正,确总是做不到,这也可能是在学前形成的,由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确还要长时间的练习写字,就造成了这种结果。

三、知识的教学冲击了能力的开发,使孩子在能力水平上无法对接。

其实,学前孩子升入小学一年级后最需要的是能力和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而这些都应该在学前教育的游戏中形成。

比如对美术、音乐、体育运动的兴趣,在自主学习方面,学前儿童在手工操作方面形成的动手动脑能力等,所有这一类能力的培养才是起真正意义上的学前准备,而在学前教育时,这些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将影响学生在课改前提下的有效学习活动。

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学前教育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正确的角度对学前儿童进行培养,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

真正意义的'学前准备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是师资培训,为农村幼儿素质教育提供合格的生力军,农村孩子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能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农村学前儿童与城镇学前儿童能力上的差别。

二是增加对活动器材的资金投入,使学前教育的“课堂化”变成游戏活动幼儿教育应该是以游戏为主,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游戏中形成,现在农村学前教育形成“课堂化”一方面原因是学校和学生家长在认识有偏差。

三是学前教师要有前瞻意识,为教育改革做准备,当前的学前教师的教学虽然涉及课改内容较少,但也要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铺垫,要想到孩子入学后需要什么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如现在的课改教材需要学生有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这些能力都能在游戏中形成,学前教育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为孩子今后的“课堂化”学习奠定了基础,而在知识学习方面,学前教育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比如语言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的兴趣。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改革,必须从“头”抓起。

摘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是关键,但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因此,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问题对于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现阶段的重大决策,学前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对学前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个体早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低。

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师资分布不均衡。

由于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经济和教育基础较差的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相对缺乏。

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流失。

由于幼儿教师是民办幼儿教育的主体,他们收入低且不稳定,且大多数还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

收入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幼儿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2.政府管理乏力,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使农民群众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

农村学前教育具有教育和福利双重属性,其重要地位决定了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政府的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十一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的人认为“向上流动”,28.2%的人认为“平行流动”,只有4.5%的人认为“向下流动”。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

近几年,中央出台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落实效果明显。但不可忽视的,乡村教育仍是教育建设的一块短板。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6%的受访者反映周边或家乡乡村学校教师资源严重紧缺。59.7%的受访者表示乡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69.9%的受访者担忧教育均衡在乡村难以实现,68.1%的受访者建议强化艰苦偏远地区乡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60.0%受访者认为乡村教师队伍主要问题是教学能力不足。

家在河北藁城的赵亚兰告诉记者,她的侄女就读于镇上一所小学,也是她的母校,现在教她侄女的大部分老师也都是她的老师。“几十年了,乡镇小学教师来去总是那几位,鲜有新面孔。如果某位老师请病假,一时找不到替补的教师,只能停课”。

河北省唐山市某乡村小学教师张佳(化名)已任教逾30年,谈到学校面临的棘手困境,她表示:“非常缺老师,面临退休的老同志仍要坚守一线,工作量甚至比年轻时更大”。

调查中,75.6%的受访者表示周边或家乡的乡村学校教师资源严重紧缺,其中,18.5%的受访者直言非常严重。15.3%的受访者认为情况一般。感觉情况不太严重和不严重的受访者分别仅为6.8%和2.4%。

赵亚兰坦言,很多教职工甚至身兼数职。“学校的老校长现在除了管理教务,还兼任音乐教师。”她还介绍,乡镇小学临时教职工招聘门槛很低,一些代课教师甚至只有初中学历,一年级还出现过学生家长代任的情况。

除此以外,60.0%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教学能力不足是乡村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其他还有:负担重,一人担几门课或几个班(57.4%);代课教师多(54.5%);老龄化严重(50.2%);流动性高,队伍不稳定(37.4%)。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副教授李雯认为,一方面,乡村青年教师的缺乏导致师资队伍的更新换代进展缓慢,年龄结构日益失衡,一名教师同时教授多个学科的状况十分普遍。另一方面,老教师们的个人素质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又得不到新生力量的补充,难以保障课堂质量。除此之外,乡村教师执教条件差、教学设备简陋、生源不稳定,在工作过程中长期缺乏有效的锻炼与培训,致使其教学观念与方法日益落伍。

69.9%受访者担忧教育均衡在乡村难以实现。

调查中,59.7%的受访者表示乡村教师的待遇偏低;45.9%的受访者认为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较低,未得到应有的尊重;45.9%的受访者感到乡村教学环境偏远艰苦;43.7%的受访者认为乡村教师课业负担重,压力大;34.8%的受访者认为乡村学生少,“倒逼”教师离开。

张佳坦言,待遇不高确实是多年以来乡村教师的.痛处,此外,教学设备硬件不够、自然环境差、家长对教师尊重程度不够也是重要因素。

据赵亚兰观察,学生数量不足是学校难以扩充教师队伍的原因。“只有特别调皮捣蛋的或者家里经济条件实在太差的孩子,才会留在乡镇就读。大部分父母都想把孩子送到更高一级的城市里读书,有的在小学就把孩子送出去。”赵亚兰回忆,她在马邱小学就读时每个年级平均有三、四个班,如今每个年级也就只剩一个班了。

李雯告诉记者,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到乡村小学任教,并不只是因为工资水平相对低下,立业、成家的困难以及文化生活匮乏等因素,都成为青年教师下乡的阻力。“很多年轻人其实不怕吃苦,但吃苦之后能得到什么回报?这才是他们所看重的。在硬件条件差、学生越来越少的乡村小学教书,他们看不到工作的价值,更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她还提到,年轻人长期在农村生活,能接触到的同龄人相对较少,难以建立稳固的娱乐、社交圈子,因此容易感到与现代社会脱节,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

调查中,69.9%的受访者担忧教育均衡在乡村难以实现,61.8%的受访者觉得乡村孩子得不到及时、有质量的教育,58.9%的受访者直言人才青黄不接使乡村教育面临断流,49.3%的受访者忧虑乡村的人文素质发展。

张佳表示,有一大批老同志两三年内都会退休。“若招不到接任教师,一再使用临时代课人员任教,知识体系不够、不专业,耽误的是处在基础教育阶段急需引导的孩子们”。

68.1%受访者建议强化艰苦偏远地区乡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在张佳看来,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大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眼前急需做的,就是尽快扩充人才招聘,补充新鲜血液,同时可让老同志做些力所能及的指导性工作。同时需加大财政支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李雯认为,改善乡村教育问题,需从几方面入手:一是改善乡村的人文环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亟待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实践系统化的改革措施。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培训。

她还表示,促进教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建设,对资源进行分科目的细化整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先进教学方法与材料的共享也是重点。“另外,可以以城乡中小学一对一帮扶项目为纽带,为乡村师生打造了解现代化教学的平台,推动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如何扭转乡村教师队伍尴尬棘手的现状?68.1%的受访者建议强化艰苦偏远地区乡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其他建议还有:给予乡村教师更多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63.6%),有效解决农村教师社保和住房问题(48.3%),探索建立“定向培养”制度留住人才(46.5%),逐步破解当地经济发展困境(43.0%),调整提高基础教育教师工资待遇(38.8%)。

本次调查中,00后占0.4%,90后占25.3%,80后占55.0%,70后占15.5%,60后占3.3%,60前占0.6%。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十二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6日在京发布。报告显示,受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等政策影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乡村学校生师比持续下降。

报告显示,截至底,中央财政已下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73.7亿元,受益教师超过100万人。

在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乡村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免费师范生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了师资力量。统计显示,我国乡村学校生师比持续下降,乡村小学生师比由20的16.64下降到的14.41,乡村初中生师比由2011年的13.58下降到20的10.89。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为教育部资助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由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具体实施完成。报告分为农村教育年度进展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和个案典型经验等三部分。

课题组负责人邬志辉介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到75%。农村义务教育呈“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的基本格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增加,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八成以上。

报告提出,尽管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需要深入关注。报告建议通过鼓励地方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农村教育发展难题。

入园率增至75.0%近九成普惠性幼儿园建在乡镇。

“入园难”是“十二五”之初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报告》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幼儿在园人数勐增到4264.83万人,五年增加了840.3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0%,只用五年时间即超过《规划纲要》2020目标任务5%。

幼儿园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增幅显着。2011年全国仅有幼儿园16.68万所,到2015年增至22.37万所,增幅达34.14%。城区增加了15474所,占27.18%;镇区增加了22883所,占40.19%;乡村增加了18576所,占32.62%。其中,教育部门办普惠性幼儿园城区增加了2953所,占11.17%;镇区增加了8675所,占32.81%;乡村增加了14813所,占56.02%,近九成普惠性幼儿园投放在了乡镇及以下。

《报告》还显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农村学前教育受益高于城市。学前教育投入2011年总投入为1018.58亿元,20增长到2048.76亿元。其中,城市由2011年的676.10亿元增长到年1145.78亿元,增长了69.47%;农村(镇区+乡村)则由2011年的342.4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02.98亿元,增长了1.64倍,高出城市95个百分点。

此外,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也由2011年的415.7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34.05亿元。其中,城市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由2011年的274.8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72.68亿元,增加了71.98%;农村(镇区+乡村)由2011年的140.8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61.37亿元,增加了2.28倍,农村学前教育受益远远大于城市。

“乡村学校小规模”问题凸显无人校点高达9667个。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呈“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基本格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依没有彻底解决,当非均衡遇上城镇化时,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和艰巨。

《报告》指出,目前仍有54%的县(市、区)没有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在城镇化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使大量学龄儿童进入县镇上学,引发县镇大班额现象。过去5年城镇班级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小学平均班级规模由2011年的38.49人下降到2015年的37.72人,其中城区由47.09人下降到46.22人,镇区由45.63人下降到43.71人,乡村学校由30.98人下降到27.74人。

尽管如此,乡村学校的小规模化仍在加剧。《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小学与教学点283,560所,其中乡村地区有200,199所,占全国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70.6%。全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126,751所,占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7%,其中乡村小规模学校有111,420所,占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55.7%,占全国小规模学校总数的87.9%。全国有无人校点9667个,不足10人的乡村校点达3.39万个。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十三

整合性是上海二期课堂改革的核心。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儿童的能力是多元的,这是幼儿发展的智能基础。笔者看来:整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内容、环境、材料以及方法、方式等要素的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二是通过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把幼儿各种智能整合到活动过程中,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这里把前者叫做“活动整合”,后者叫做“整合发展”。“活动整合”要以“整合发展”为中心开展音乐活动教学。

二、为何在音乐活动中“整合发展”?

音乐学科虽是个独立学科,但是其富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广度来看,音乐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交流的工具、审美的平台、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游戏,对于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皆有积极作用。从深度来讲,音乐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内涵,对音乐的发掘与个性化诠释,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倾向与成长背景。例如:。

音乐活动也是一种游戏。游戏是学前期幼儿天然的朋友,音乐活动天生的游戏性与综合性,非常符合幼儿的兴趣取向。游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能力要素,是幼儿教育的宝箱,在音乐活动中整合幼儿发展是非常可行的。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幼儿音乐活动蕴藏的教育价值,发掘这些价值,对于促进幼儿整合发展具有积极价值。

三、在音乐活动中如何“整合发展”?

1、幼儿各种音乐技能的“整合发展”

幼儿音乐技能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乐器演奏、欣赏、韵律活动。各部分内容有听、唱、动、奏等不同活动和特点。所以,幼儿音乐活动的组织也应该注重综合性、整体性,把音乐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整合。

2、音乐活动中“非音乐能力”的“整合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音乐课程,应拓宽音乐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交往能力等“非音乐能力”要进行整合训练,促进幼儿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确立好活动的多元化目标,发掘活动中各种教育资源,并围绕目标进行整合。其次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对音乐活动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发掘活动资源中的教育要素,选择性地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例如(加例子):在音乐活动中训练语言能力;再如:在音乐活动中训练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在音乐活动中训练探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等等。

二期课改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通过让幼儿去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讨论、表演展示等。探索发现式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思维、实践、表达能力以及交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甚至可以通过与文学作品、体育技能、自然科学等进行结合,让音乐活动成为教育的百科全书。当然,整合性的音乐活动不是一个松散的拼凑,而是一个有轻有重、有取有舍,纵横联系、上下通透的结构优化的活动。

3、音乐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发展”

音乐与情感价值观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的审美价值与思想道德发展密不可分。音乐活动要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为音乐感动,与音乐共鸣,在音乐的熏陶中获得情感的升华、理性的回归,促进处于萌芽时期的幼儿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发展。

所以,在音乐的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幼儿从理解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内在语言,拓展到理解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世界、欣赏他人、关爱生命。让幼儿稚嫩的心灵在音乐的柔美中获得最为幸福的成长环境与最为丰富的精神营养。在活动中我们要创造出与活动主题吻合的意境、氛围,帮助幼儿理解、体验、把握与欣赏音乐,将感受、体验和创造几个层次的活动整合起来。例如: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它既能表现文学作品情绪的起伏.又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它们和故事中的形象、情节、节奏等美的规律具有相通性.可以根据二者共同点加以整合,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等。

四、“整合发展”的前提与要求。

要让主体在活动中积极探索。让幼儿去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讨论等,激发学习兴趣与思维,整合幼儿发展。曹冰洁老师提出“持续性共享思维”,就是在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进步,在幼儿个体的充分发展基础上,通过集体教学与合作探究,让幼儿在合作讨论、互相学习、互相示范中成长发展。

整合性的音乐活动还需要多元化评价。评价不仅要检查幼儿技能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幼儿学习过程、方法,重视对幼儿情感、意志、态度、思维等的评价;不仅要让评价成为诊断的工具,更要让评价成为激励幼儿发展的动力,评价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区别优劣,而是激励成长,教育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全方位的整合更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音乐是其中的一个载体。经过整合,使得音乐活动更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十四

[摘要]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家庭农潮这一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农业经营体系和经营主体创新,其中再次提到了“家庭农潮,受到了社会各方面极大的关注,激发了全国农村发展家庭农场的热情。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家庭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育和发展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条件限制,亟需在如何认清条件、克服困难、顺势而积极有为等方面作深入研究,以便科学指导与实现。本课题以我县为例,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炼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因子,借鉴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我省家庭农场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制度设计政策建设。

一、研究背景与国际国内经验借鉴。

家庭农场是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我国它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省社会各界投资农业的热情在不断增长,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劳动力、技术、资金等制约,有的新办农业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还出现了个别农业企业“跑路”现象。自2006年起,宁波、嘉兴等地先后进行了家庭农场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有的还成为了全国示范点,实践已证明了家庭农场的坚持和完善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同时具有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没有的长处,它适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要,发展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县先行探索的家庭农场还存在理念、要素。技术、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尚不足以成为推而广之的先进样板,急需在理论与实践上再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横向比较。

综合多重考虑,在国内,课题组选择上海松江区、浙江宁波市和安徽郎溪县家庭农场发展这三大“范本”作进一步剖析;在国际,课题组选择有代表性的荷兰和日本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介绍。从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家庭农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让土地活起来,使农地相对集中,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并赋予家庭农场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物权;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荷兰、日本以及国内三地的家庭农场发展的共同点便是都有较好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使得家庭农场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市场千差万别的需要,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政府需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管理和扶持。如强化政府和资金扶持,建立家庭农场的准入和考核淘汰机制,注重发现和扶持培育典型,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提高农场主素质等。

二、**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县的家庭农场已在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种养结合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出现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县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效益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又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等的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们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发的或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形成现代农场的先行版。1998年,平湖市广陈镇第一农牧场经工商注册登记成立,成为最早具有家庭农场性质的农业经营主体之一。2009年,我们嘉兴首个家庭农唱―海盐宏亮农场经工商登记注册成立。紧接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我市相继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指导意见》、《嘉兴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考评办法》,嘉兴市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家庭农场425家,总面积7.11万亩,平均经营面积167亩左右,产品涵盖粮油战略产业及水产、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七大主导产业。从我们**县的家庭农场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的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示范带动、标杆引领,产业全面、规模适度,效益突出,注重品牌。

三、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

我们**县家庭农场发展成效初显,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较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益,同时也为循环农业及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供了载体。然而,由于家庭农场发展尚处于基层自发探索和实践阶段,从政府宏观角度研究分析,存在鼓励支持发展的政策性缺陷;从农场微观角度分析,则又有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瓶颈。而且,通过对**县家庭农场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当前不同产业的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思想认识不足,主体身份不明;生产要素制约与农业科技装备滞后并存;政策扶持薄弱,抗风险能力弱;社会服务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些问题,都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因子。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是探索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话的重要途径。然而,家庭农场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必须兼顾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现有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与配备社会服务体系下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否则如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超过自身经营能力,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因此,要通过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

四、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方向性和渐进性相统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加强示范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管理,是家庭农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理解家庭农场的含义,明确不同类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探讨了家庭农场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在培育现代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坚持发展、规范、提高并举;同时,应当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结构的多样化。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为培育发展现代家庭农场创造必要条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

设立财政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力建设;优化金融服务,为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支持;拓展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大农产品销售环节扶持,确保农民获得更大收益。

(四)促进合作与联合,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发展。

鼓励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继续鼓励合作社走向联合;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服务机制创新。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合作型服务;提升发展市场型服务。

(六)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层次,增强科技对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贡献率。

增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运用;全面提升农业装备的层次,着力提高家庭农场的水利化、装备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七)提升现代农场主的素质,培育职业农民。

逐步建立农场主职业化制度;研究农业职业的变化,增强对现代农场主培训的针对性;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提升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15篇)篇十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起步,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由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跨越。在这一历史跨越中,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农村义务教育走向全面普及。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普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地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到xx年年底,完成“两基”验收的县占全国总县数的比例达到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的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开始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据统计,xx年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3.3%,同时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非普通高中学校的也占一定比例。农村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有了较大提高,而且提高速度较快。

——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扫除文盲,中国政府致力于扫除文盲工作。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就。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扫盲目标: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xx年《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xx年至xx年,中国青壮年文盲已经控制在4%左右。

——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占校舍总面积的16%,且危房多数集中在农村。经过30年的建设,到xx年年底,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81507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所占比例下降到3.6%。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老三室”改造工作不断深化,“新三室”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据统计,xx年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达到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农村初中专任教师达到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和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99.0%、96.0%和81.2%。

——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采取了许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等,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

挑战。

在新的发展观视野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要以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起点,不断梳理和研究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积极地迎接时代挑战,以期在更高层次上服从和服务于农村乃至国家发展的大局。

——农村教育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农村教育体系,按阶段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和高中教育,按类型可以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阶段上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农村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地方出现了普通高中“一头热”的倾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成人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碍教育公平。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从县域看,农村教育资源在县城、乡镇和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县城和乡镇,村级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县城、乡镇和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仅面临城乡间教育公平问题,而且面临县域内县城、乡镇和村不同层次间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使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内部教育公平的实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农村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凸现。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的。农村大量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到城镇谋求生活和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教育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农村儿童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身份,在农村和在父母所流入的城镇接受教育。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并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镇儿童差距悬殊,加之外界相应的支持措施不健全,流动儿童也面临很多心理和教育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由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不足,加之农村教师工作时间紧,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在许多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一师一校的小学,这些学校的教师要教一个或多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时间参加培训,也往往只能参加一个科目的培训,其他科目的培训限于教师本人的时间、精力、经费等而无法进行。这种情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的空间,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问题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是为建设农村,还是为流入城市,即“留农”和“离农”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农村课程发展取向陷入在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之间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在当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农村毕业生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都可以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离农”和“留农”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过早地对农村学生进行城市或农村定向教育,农村课程仍然要考虑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问题。相比较而言,在农村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强,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弱。总体来讲,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策。

当农村教育的数量增长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后,中国农村教育必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将成为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恒久主题和战略重点。为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主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农村教育需要从不同维度作出战略应答。

——在去二元结构思维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完善农村教育体系要从城乡二元结构中走出来,在去二元结构思维的框架下形成新的思路,也就是在教育(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农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定位基础上,谋划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发展进行政策干预,重建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框架,并在这一新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更新、更系统、更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加速提高的具体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

——在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高质公平发展。义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要以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优化农村师资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内在活力,不断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即推进教育质量公平。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不但不会影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而且有助于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早已证明,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的重要性要高于富裕人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会有效加速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了解劳动力流向基础上提高农村职成教育的相关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职业定向的教育,必须考虑这些受教育对象未来流向的职业和工作地点(如城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战略上,可以变输出地教育为主导为输入地教育为主导,并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育。这样一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象不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而且获得了输入地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可以有效缩短他们的生活适应和工作适应时间,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具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打破“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由用人单位、输入地政府、输入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由国家、输入地政府、用人单位、职业学校学生共同分担教育费用。

——在做好教育需求分析基础上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有序发展。从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的生源需求看,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理论上的发展空间不等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空间。实际上,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就是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需求的两个条件是需要并买得起。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应该是,在充分估计和形成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定扩大规模,从而实现有序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上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师资,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卫星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增加农村学生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和进行农村教师专业培训,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第一,需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让社会各界了解农村教育、支持农村教育,让农村教师了解社会发展,不断拓宽专业发展视野,增加专业发展机会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第二,通过行之有效的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与措施,让农村教师有持续的发展机会和理想的教学生活环境,吸引和留住大批高素质的教师,实现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为农村教师有效教学和农村学生有效学习,提供各种教育教学设施与条件支持。

相关范文推荐

    传递家庭情感的信(汇总22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写作要求和规范,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学爸》主要讲述的是不

    英语教师实习周记(通用17篇)

    实习周记可以帮助我们对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如果你对实习周记写作还不太熟悉,不妨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实习内容这一周带我的师傅教

    质量部年度工作总结(通用24篇)

    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所取得成果的一种总结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附上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实践分享(专业22篇)

    范文范本具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指导。

    小班教师的幼儿园防欺凌教育指南(专业14篇)

    幼儿园小班是孩子们进行社交交往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与同伴建立起友谊。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学习和教育,以下是一些专家的观点和建议。冬天到了,后院的小树林里树木都光秃秃

    北京颐和园导游词的魅力(优秀14篇)

    导游词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过于专业的术语,以便游客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导游词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需要导游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表达能力。各位游客,大家好!

    销售总监工作计划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专业13篇)

    销售工作计划可以帮助销售团队更好地规划销售目标,安排销售资源,提高销售效率。销售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销售总监,为了我使公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分享(精选1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教育咨询师的工作计划(模板22篇)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作品的概括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写作的要点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历年来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八月初,我进入巴蜀校区咨

    幼儿园活动总结与班级圣诞节(优质18篇)

    活动总结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以下范文中,大家可以了解到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样本,希望对大家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