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目标和教材要求。请大家阅读以下五年级语文教案范例,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一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此外,本组课文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专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本组教材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三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形成了“读人、说人、些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才。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学习本组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积累,并把积累运用到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学习中运用。
四、课时安排略。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二
1.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4.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
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1-3自然段。
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
归纳概括:完成填表(用简洁的文字表达)。
地名时间以前现在。
楼兰。
罗布泊。
塔克拉玛干。
变化的原因。
三、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阅读2-6)。
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
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
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
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自然的原因(河流改道,沙尘暴,气候的变化等因素)。
人为原因:(战乱,过度垦荒,破坏植被……)。
四、升华。
1.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
2.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课后作业。
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
中国西部同沙线共有1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横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直到东三省,直接威胁、危害着占国土总面积42.4%的辽阔地域,其中包括天津、北京两个大都市。
这是一条长达近1万公里,最宽的地段1000公里的浩浩荡荡的风沙线。
这是一条咄咄逼人的风沙线。
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200多个县、旗的人民在风沙线上挣扎,2亿多亩农田遭受风沙之害,1.5亿亩草场沙化、盐渍化,800多公里铁路、数千公里公路面临着被风沙压埋的前景。
黄沙染上残阳之血。在任何一个初次与之相识的人眼里,世间美景不过如斯。但这却是一种死亡的美丽。而在沙漠面前,人类已经后退了数千年。现在,沙漠已经离我们不足70公里,内蒙古锡林郭勒方向呼啸而来的狂沙是造成每年春天沙尘暴天气的罪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三
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四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五
在学习中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在语文课上增强语言意识,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通过教学,引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也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进行了仔细地思考、斟酌。我觉得一节课的定位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这才是真正的“教语文”。
《藏羚羊跪拜》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动物之美”中的第二篇课文。《藏羚羊跪拜》,一篇震慑人心的文章,一位藏羚羊母亲为了给腹中的孩子而向老猎人跪拜求生,但最终并没有逃脱猎人的枪口。而当老猎人明白这一切时也为之感动,这位藏羚羊母亲的跪拜,唤回了老猎人对动物生命的敬重,从此不再打猎。这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
在初稿与终稿的设计中经过认真思考做了一些调整:
1、在小结中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
2、读写结合的位置有所改变,原来放在“细读跪拜,呼唤母爱”环节之后,可是思考时认为这样会冲淡了情感线索,所以修改至文章全部内容的品析之后进行小练笔。
3、增加了“拓展阅读”,感受动物小说的特点,并进行推荐阅读。
二、创新体现。
1、注重策略导向。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2、提升个性化阅读的品质。抓重“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和“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两条线索进行研读,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
3、增强语言意识。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注重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创新价值。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再一次感受了如何在阅读中透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能够抓住描写藏羚羊、老猎人的重点词句仔细品读,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理解神态、动作描写对表现藏羚羊深深的母爱和老猎人复杂心理的作用。并且学会了在阅读中批注。
四、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尤其抓住文中描写藏羚羊和老猎人神态、动作描写的词句,通过圈点、勾画和批注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藏羚羊深深的母爱和老猎人复杂心理。
3、理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和“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的含义。
4、建立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透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及建立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
教学活动步骤:
第二课时。
一、解读跪拜,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藏羚羊跪拜。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藏羚羊跪拜》,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写课题,一定要注意“拜”字的写法。
2、解读跪拜。
同学们,跪拜指的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或者在电视上你见过跪拜的场面吗?
评价:你拥有一位具有孝心的父母;孝顺之礼;普渡众生之跪拜;祈福之跪拜……。
3、跪拜是神圣的,是庄严的。今天,这位行跪拜之礼的是一只性格刚强、从不向自然界任何灾难屈服的、被人们称为“草原精灵”的藏羚羊。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再来读课题。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4、齐读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将满腹的情感融入了课题中的这几个字,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这一跪拜浓缩着藏羚羊深深的母爱,由恭敬地读题目、深情地读题目,激发情感,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题目即是文章的眼睛,这一写法提醒学生注意。
二、细读跪拜,歌咏母爱。
过渡:故事中哪个情节展现的画面最令你感动?
师:是呀,藏羚羊的跪拜蕴含了伟大而真挚的情感,快速浏览课文,哪一部分描写了藏羚羊跪拜的情节。
(一)聚焦语句。
“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2、谁来说一说最令你感动的是哪处?
(二)感悟情感。
1、“乞求的眼神”
(1)理解“乞求”,体会表达效果。
你能给“乞求”找到近义词吗?(请求、哀求)。
在这里能不能换成“请求、哀求”?
是呀,乞求是苦苦的哀求,语意更重。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寻找近义词,但要注意他们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2)体会情感。
联系下文,藏羚羊用这种乞求的眼神望着老猎人,它想传达的是——。
它用这种苦苦哀求的眼神,想要表达的是——。
(3)指导朗读。
就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
2、“前行两步”“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1)一个猎人扣动他的扳机需要多长时间?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刹那,一瞬间、一转眼……)。
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藏羚羊这扑通一跪说明什么?(说明藏羚羊跪得是毫不犹豫,非常坚决)。
(2)体会情感。
这毫不犹豫的、坚决的“扑通”一跪,跪出了什么?
是呀,正有如作者所说的这样——(课件出示)“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3、“两行长泪”
(1)流下的那两行长泪,这位母亲又要哭诉的是什么?
(2)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3)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是在乞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齐读——“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流了出来。”
4、总结写法。
(1)这只藏羚羊并不会说话,那它内心这些丰富的情感我们又是怎么去体会到呢?(板书:动作、神态、情感)。
(2)小结:就是通过这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藏羚羊那份伟大的母爱和它内心这丰富的情感,你看作者廖廖数语便可传情。
5、这一跪拜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因为——“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分析描写藏羚羊跪拜的情节,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藏羚羊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藏羚羊伟大的母爱,从而总结写法。
三、品析转变,呼唤仁爱。
过渡:同学们都用文字诠释了母爱的伟大,藏羚羊的这一跪也唤起了老猎人对动物生命的敬畏,内心情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你默读接下来的内容,按顺序画出描写老猎人情感变化的语句,用心体会老猎人的内心感受,可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一)聚焦语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他双眼一闭”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觉得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其中最后一句变红)。
1、引导学生抓住“久久难以入眠”“颤抖”体会老猎人的痛苦、自责、不解。
2、同学们,标点符号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这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表静默或思考)。
3、引读,体会心情。
老猎人久久难以入眠,他的眼前总是看到这样的一幕——(课件出示描写藏羚羊跪拜的句子:注意是从那只肥壮的……)。
4、课文高潮。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1)让我们再来大声地来朗读这一自然段,你能体会到老猎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吗?结合相关的词语说一说。(忐忑不安、痛苦、自责、震惊、醒悟)。
(3)这一段中的省略号在朗读时怎样处理?(震惊的时间之长,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停顿一段时间,)。
(4)齐读(配乐)原来藏羚羊的下跪是为它尚未出世的孩子乞求生的机会,面对敌人的猎枪,它没有逃跑,而是向敌人乞求孩子的生命,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力量啊!“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命呀!”
(5)读到这你是否产生过怨恨老猎人的想法?(出示:杀生与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6)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埋葬藏羚羊部分的描写,追问:老猎人埋掉的仅仅是杈子枪吗?
(二)发现写法。
1、我们是如何体会到老猎人复杂的情感变化呢?
除了动作、神态所表现出来的,老猎人倍受煎熬的是自己的——心,(心理活动)。
2、老猎人内心情感变化正是他内心对动物的“仁”念的回归。
(三)读写结合。
1、身体上的跪拜容易理解,然而无数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女能够健康成长所放弃的个人追求,甚至肯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上的跪拜更是崇高的!齐读——“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你对这句话的感悟记录下来。
2、指名读。
(四)保护动物。
1、播放保护动物的宣传片。
动物也是有生命的,生命就应该是平等的,我们来看一段短篇,看能否带给你启发。(播放视频)。
2、谈感受。(板书:保护动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描写老猎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通过引读、上下内容联系起来读,体会老猎人内心仁念的回归过程,并从中发现、总结写法。加深学生的感受,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健康情感。
四、拓展阅读,体会特点。
1、生命之间有一种东西是相通的,那便是爱。人有情,动物也有情。有人曾经说过(出示课件):“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沈石溪”
2、推荐读物:如果你想更深刻地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阅读他的这些作品(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沈石溪的作品。
五、总结收获。
在写法上有什么收获?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刻画人形象也将更加生动,同时这也是动物小说的一大特点。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推荐书目来体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本课内容回顾,畅谈收获,在受到情感熏陶时引导学生同时关注写法上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第一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做)。
第二项:课后思考与交流的第二题(必做)。
第三项:阅读沈石溪的作品,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人性的优点和生命的亮点。
【板书设计】。
藏羚羊跪拜。
跪拜神圣。
敬重生命。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六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生:(齐答)卫士!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白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七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
4.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2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色欲流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拨转马头鄂温克姑娘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分组读,正音理解。
渲染勾勒:正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陈巴尔虎旗:读准音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
(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板书:景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3)分小节朗读。
(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读读课文的1――5句。
(1)师引读: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
(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
写的。(分句读)。
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读句子。
(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
(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柔美、自然)。
(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
7.情感提升。
(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
(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生接读)。
8.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
9.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题。
2.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听写词语: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色欲流。
2.背诵: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
二、理清文脉。
1.导入:“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那是谁?(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
(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骑马远迎、把酒联欢)。
三.质疑问难。
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预设:
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
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
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用手抓起来吃.
2.“迂回”是什么意思?
结合句子理解:(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
四.骑马远迎。
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
2.读远迎的句子。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个别读。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
重点品味。
(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
(2)“飞”: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
(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
(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
(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
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
小结: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
3.感情朗读: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
(个别读――齐读)。
4.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四.把洒联欢。
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
引读第三自然段。
1.了解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
(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个别――齐读)。
(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
(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
三、总结全文。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5、6小题。
五、课外作业:1、背诵第2自然段。2、阅读《林海》。
板书设计:
草原老舍。
远迎(骑马远迎)。
相见。
风光美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人情美款待(把酒联欢)。
联欢。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高鼻凹眼戎装缫丝冶铁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可选择1-2片段介绍。(自由练同桌练)。
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友好热情)。
四.深化感悟。
过渡: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2.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
五、领悟写法。
1.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
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的过渡)。
3.看图介绍石雕。(语句流畅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
六.总结巩固。
1.积累四字词语。
古朴()()()()如生不()其()浩浩()()。
()道()迎绫罗()()五彩()()。
()山峻()丰()多()美()美()。
2.和同学交流搜集的丝绸之路的故事。
迎候――会面――赠礼。
友好热情。
教学反思:
3白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x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x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并熟读成诵。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八
我以为,教学过程是在“情”的牵引下收获“理”的感悟,情理交融,整合而同步地提升学生听的能力、读的能力、理解的能力、赏析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教学需要传输知识,而知识内容的寻找设计,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设置应该是伴随着情感而喷发涌出的。
二、对教学机智的思考。
按照教案设计是,我利用配乐陈述激发学生的感情,然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感受。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都在思考,很多学生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轮到他们谈感受了,教室里却没有几个人举手发言,这个反常让我没有想到,我观察了孩子们,他们默默的感动着,看得出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想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完成我的教学设计,我还是叫起同学谈,但我觉得更多的孩子似乎都沉浸在自己的思考里……现在回想:学生的思考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应该及时让他们写下来,不能再走教案了……是啊,那个时候如果及时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感受,远比浪费时间更珍贵!教学机智很重要,它可以让课堂“生花”。
三、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表达了老牛对小牛深深的爱,这爱,不仅感动了同学们,也感动了我,当音乐响起,我把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娓娓道来时,孩子们流泪了,我知道那是感动的泪,里面有很多的思考……这样的文章内容很吸引学生,也让他们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我们要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切不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最后的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指导学生完成读后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对预设和生成的思考。
教学的境界莫过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元感悟、别样表达。这需要教师给学生一片天地去驰骋,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梳理自己的情感。因此,这部分我采取了“放手”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说说对老牛的理解,找找令自己感动的内容来倾述、交流和朗读。课堂一旦成为学生释放能量的舞台,学习的效果自然就越佳。然而,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很难设想,教师备课中精心的预设能够在课堂有完整的进行和实施,因为教师不能完全知道学生的体验会是如何,不能完全清楚学生到底会有哪些想法,也很难把握学生的理解究竟能到达怎样的程度。正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对备课的挑战,能预设的越来越少,新生成的越来越多,教师按部就班,依“设计”画“葫芦”显然不再行得通,如何把握教学成为有难度的事。
要说的还很多,要思考的还很多,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中才能实现超越。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九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问: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谁见过白杨树?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读生字组词。
2.说说书写这4个生字时应注意的问题,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3.组词练习。
戈晰()介()疆()。
弋()蜥()阶()僵()。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儿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
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读课文,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十
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有着丰厚知识的书。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太过关注书本学习而忽视了对生活的观照。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需要我们细致地体会。凡是,善于阅读生活这本书的人肯定是一位智慧满怀的人。本组课文就是为了吸引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这四篇课文,虽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但含义深刻,学生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
教材文本解读。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回忆了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按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课文最后一部分一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这些句子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珍珠鸟》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第一件事,是为刚来家的小鸟,安排了一个安全的住处。虽然朋友把珍珠鸟送来时,它们已经有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为它们重新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使小鸟能在温馨和谐中开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鸟做爸爸妈妈了,作者决不去惊动它们,每天精心为小鸟一家添食加水,让让鸟妈妈和小鸟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叙述过程中,文章三次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第一次:出现在写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第二次:是在写小珍珠鸟跑到稿纸上,围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的发出“嚓嚓”的响声的时候,作者说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鸟在作者的肩头睡觉时,作者惊喜地发现“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鸟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2.学生已经有了十来年的人生阅历,他们对生活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看法。要让他们全盘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作者的思考肯定是在他所在的时代与境遇下的,比如《落花生》一文,许地山提出了一种朴素为人的观念,但是,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人各有各的活法。所以,作者的思考只能是一个引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他眼下的生活进行思考。
3.同时,因为这四篇课文的意蕴比较深刻,要注意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所以,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会感觉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文章所讲述的一些道理因为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所以显得更加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如果想完全理解这几篇课文内在的道理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来理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
7.根据漫画编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
整体构思及设计。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事、人与自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只有将课文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使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每篇课文组合成一个集中的影响力模块。本组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以话题为引,将文本教学纳入话题的讨论的情境中。
通过这组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本组课文主要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种理念。因此,我觉得,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以这样一个话题串起来。在学习之初,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发现生活的方面是很多的,他们所谈到的仅能是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最好是和课文内涵暗合起来,当然,也要超过课文所概括的几个方面),接着,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引导:同学们,我们究竟如何让我们的道德在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亲有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将课文的学习置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二、以阅读为窗,帮学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台。
其实,本组每篇课文为学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个平台。从《钓鱼的启示》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成功的魅力,其实,这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话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条条大道通罗马”,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实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花生》讲究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到许地山那淳朴为人的思想。《珍珠鸟》给我们讲述了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和谐,与人,与社会,与自然。
因此,学习本组课文就像在某个地方参观。只不过,这是生活的参观,是精神的游历。每篇课文就像一个展厅,有自己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教师将学生带入每个展厅,引导学生在这个场景里驻足、谈论,最后栽着沉甸的收获转入下一个展厅。想必,学生肯定会沉醉在着如旅游般的语文学习之中的。
因为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书上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记住。
三、走出书本为旨归,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生活是需要我们体验的,学生所学到的这样一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够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课文中时刻注意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课后作业第三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识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编者在这里强调了生活实际。又如《落花生》一课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看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编者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什么。本组的口语交际也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一件事情讲讲事情的经过,讲讲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本组的习作虽然是漫画的形式,但是,漫画的内容却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见,教材的编写始终在围绕着生活这样一个主题。
下面,我将《钓鱼的启示》一文的两课时完整的教学设计呈现在此,以求更好地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整体教学的理念。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上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话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兰费蒂斯讲述的故事,故事原来的题目叫做《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2.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1、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梳理课文。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课文后的理解。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真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3.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4.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教学资源。
只有善于向生活学习的人才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在本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渐渐把生活的美丽与丰饶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意趣。所以,本组课文只是给学生采撷了生活的几片叶子让学生欣赏,这些还不足以概括生活的林林总总。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关于本组的教学资源。现建议如下:
一、编撰生活美文的辅助读本。
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每人找一篇描写生活感悟的美文,然后经过筛选,选出二十篇左右的生活美文,把这些生活美文编撰成一册子让学生阅读、收藏。
当然,当学生在进行本组口语交际后,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生活小感悟也编撰在生活美文里面,让学生一起分享。
二、开展传递格言小背篓活动。
教师可以在黑板报上开设一个格言小背篓,每天由一个同学介绍一条自己收获的生活小格言,由这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理解、背诵。这就是传递格言小背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肯定能够收获很多生活的道理。最后,教师可以把大家曾经记诵的格言打印发给大家留做纪念。
上面两点是我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关于本组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议,其实,我们能够实践得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十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2)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十二
《白杨》这篇课文,详细的记叙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本站小编来看看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读后感吧!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白杨》这篇课文,对我来说是那么的耐人寻味。
课文含义深奥,讲述了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在返回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借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来表述自己扎根边疆的远大理想。同时也盼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成为自己的继承者,像白杨树一样不论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完了《白杨》这篇课文后,我深深感受到了白杨树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更由此感受到了边疆建设者们为了建设祖国而放弃自己青春的伟大壮举和远大志向!从而使我想到了为我们默默奉献的警察叔叔。
当今社会上有许多品格高尚、意志坚强、力争上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活雷锋!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众人的发现。只需要多一丝留心,多一份观察,就会发现:只要你需要帮助,不关情况多么恶劣,不管自己身体的好坏,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像白杨树一样,像边疆建设者一样坚强执着、忠诚无私、默默奉献,让人们在他们的保护伞下健康成长!
《白杨》这篇课文,详细的记叙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读了这篇课文,让我知道了白杨树有高大直,生命力顽强,能抵御自然灾害这几个特点。还让我知道了白杨有着坚强执着,无私奉献,尽职尽责,这些品质。然而我们的解放军叔叔和清洁工人他们也像白杨一样。
解放军叔叔总是那么英勇,哪儿有困难,他们就在那儿出现,不管遇到严寒还是酷暑,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还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内出现,那么英勇,那么坚强,不怕苦不怕累,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上次5.12大地震,当人民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是谁最先走在最前沿?是解放军叔叔!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冲在前面,于一个个困难作斗争,不怕牺牲,顽强战斗,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挽救了一个有一个生命!
清洁工人,不怕脏不怕臭。他们每天在辛勤的在街道上扫地,换来了一座美丽的城市。可有些人却一点也不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清洁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的埋在了人们的心中。
通过学习《白杨》,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为祖国建设而奔赴西部的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相信,我也会学习他们,尽自已一分把祖国的西部变得繁荣昌盛。
前几天,我们学了《白杨》这篇课文。它是当代作家袁鹰的作品。
表面上看这篇课文在描写白杨,但是深入观察,深入思考,其实它是在赞扬、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爸爸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使我深受感动。赞美白杨树坚强不动摇的精神。这句话是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而触景生情,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动摇。
文章的最后的一段,只所以陷入沉思。是因为他担心生活在北京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不仅不能接管新疆创建者这种重大的任务,就连新疆那艰苦的生活都挨不住。可是当他看见白杨树旁边的小白杨,应风沙成长起来的小白杨树。他就相信他的孩子一定可与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
从这段可以看出,父亲对祖国的付出多大。虽然祖国把它发配到边疆工作,但他没抱怨半句,他不仅要把自己奉献给祖国,换要把自己的孩子也奉献给祖国。假如我是他父亲,我死都不会去边疆,更别说把孩子接过去。但学了这篇课文,我会学习“父亲”这种精神,还要发扬光大。
我知道了:做一个人,就要坚强,不软弱,不动摇;从小做一个爱国志者,爱自己的国家,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把祖国发扬光大,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十三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叙述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位久居他乡的老爷爷,他最喜欢的圣诞礼物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交流,研讨、理解:
1.教师:同学们,请用学过的方法快速阅读本文,读准字音,并思考几个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等会儿在班上提出来。(5分钟)。
2.课堂上学生提问,全班讨论回答。(教师可适当对学生提问的方向加以引导)。
3.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
可能出现的被提问的字词有:执拗仓皇络绎不绝瘫痪蹂躏。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引导学生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
(1-2):写信给叔公寄圣诞礼物成了家明一家头痛的事。
(3-7):回忆了叔公眷恋祖国的两件事。一件是教家明说北京话,一件是站在落马洲山头向北眺望祖国。
(8-15):写全家人反复讨论不能决定给叔公寄什么礼物,最后决定要写信问问叔公。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男女生分段朗读课文。
2.小组内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圣诞包裹“奇怪”呢?从奇怪的包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1.指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2.指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圣诞节的习俗,与同学们交流。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十五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__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__,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__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__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复__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__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__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2、学__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7.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9.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学__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__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2.练__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__《读写例话》,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__旧课。检查背诵课文,指名回答课文的中心思想。
出示问题,学__《读写例话》。
什么是中心思想?
《白杨》一课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我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况。
阅读短文《以身作则的老校长》,学__概况中心思想。
作业:阅读《邓小平同志教育子女的一件事》,练__概况中心思想。
附全文板书:
内容―――――――――――中心思想。
枝干挺直服从需要。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建设者扎根边疆。
坚强无私奉献。
附全文质疑:
白杨树为什么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沙漠生长?
白杨树在没有水的沙漠是怎样找到水源的?
白杨树为什么能抵御风沙?
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是人工种的还是自然生长的?
课文中的爸爸是不是袁鹰?
听着孩子的对话,为什么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带孩子们去新疆的目的告诉他的孩子?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十六
上课前,出示有关课文背景的戈壁图片。
师:这里常年干旱,草木难生,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清一色的丘陵,清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清一色的不知多少年未见过水滴的河床,真是满目荒凉,荒不忍睹,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茫茫大戈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话,你会送一个什么词给它?(荒凉、茫茫、浑黄一体)可以说这里的环境相当恶劣。(板书:环境恶劣)。
师: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白杨就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当中,请大家齐读课题----《白杨》。
师:翻开课本第10页,回顾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对白杨树的看法,谁来说一说你写的内容。(点生谈感受)。
师:你们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边疆。
二、通过对话,了解白杨。
师:文章究竟是怎样具体描写白杨的呢?请同学们先自由组合读读父子三人的对话。(点人读)提出要求: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从父子三人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以画画有关的句子。
师: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高、直、像大伞)。
师: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白杨从眼前闪过,给旅客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师:看着可爱的小儿女在争论,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自由读一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点人读)。
师:我听出来你刚才强调了“哪儿”这个词,想象一下,白杨树可能生长在哪儿?
师:那请你试着把它填进去,读给大家听。(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些地方?请你用相同的方法填进去读一读)。
eg: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茫茫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它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除此之外,爸爸的话让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生谈到白杨不惧任何自然灾害,不怕任何困难的环境。板书:不畏困境)。
师:同学们: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恨不得将白杨连根拔起,以显示它有多么大的威力,而咱们的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想将白杨冲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可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那裂开的大口想吞噬掉白杨,可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砸在白杨身上可疼了,可我们的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在这茫茫的大戈壁上,大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连大沙丘也会移动位置,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却毫不畏惧地守卫着千里边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爸爸的话。(大家试着背一背,点人背)。
三、寻找共性,理解手法。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是,他们不知道什么呢?谁来替他们说说?(新疆究竟是什么样的?爸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爸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师: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来回答这几个问题呢?
介绍新疆-----板书:环境恶劣。
为什么去新疆-----板书:建设边疆。
师:大家把这部分内容和爸爸的话联系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白杨树和新疆工作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
师:是的,我们的边疆工作者和挺拔的白杨树之间多像啊!他们不就是一棵棵扎根边疆的白杨吗?像这种借一种事物来写和它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的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师:同学们,再看看课文,除了爸爸说的话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文章还有哪里运用了借物喻人?(最后一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的,曾经在边疆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大家可别小瞧这句话,它曾鼓舞着许多人扎根在边疆,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有年轻貌美的姑娘,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献身西部的建设者,咱们的新疆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茫茫戈壁变良田,吐鲁番的葡萄比蜜甜,祖国的西部如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等待着我们继续去开发。(出示新疆现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变化,从而对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有更深的了解)。
四、进行练笔,情感升华。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吧。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十七
教材分析《白杨》是五年级教材的内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
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学情分析“关注孩子、关注文本”是语文课的根本,《白杨》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白杨树与建设者们的想通之处,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而且,理解并掌握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更为学生今后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发展性目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及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2、情感态度目标:感情的朗读全文,图文结合,默读感知白杨树与建设者,借物喻人的关系。
3、知识技能目标:继续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中爸爸介绍白杨树讲的三句话: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借物与人的深刻含义。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十八
这是《白杨》一课的教学板书设计。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几位参加市评优课的'教师恰好也抽签抽到了上《白杨》这一课,我就把上面这一板书设计介绍给了他们,希望能对他们的评优课有所帮助。几天后,笔者相继听了他们的评优课《白杨》,发现,他们均采纳了我推荐的板书设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运用方法。一位教师在讲读课文时,一边讲一边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白杨,并相继填上白杨的三个特点,当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教师相应画出“心”形,并相继填上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总结时,指出作者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同时板书:“赞”。另一位教师则要求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白杨。在讲到白杨的三个特点时,分别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上“心”形,同样也请三个同学分别填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第三位教师在课前即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在进行到上述过程时,同时要求没轮到“板演”的学生每人在下发的纸上自己画画、填填,并激励说:“看谁画得最好、填得最正确。”纵观以上三种对同一板书的不同使用方法,笔者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案。同时,从中不难看出第三位教师对创新意识、主体性、全体性等素质教育要义把握得更准,当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十九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模板20篇)篇二十
这是《白杨》一课的教学板书设计。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几位参加市评优课的'教师恰好也抽签抽到了上《白杨》这一课,我就把上面这一板书设计介绍给了他们,希望能对他们的评优课有所帮助。几天后,笔者相继听了他们的评优课《白杨》,发现,他们均采纳了我推荐的板书设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运用方法。一位教师在讲读课文时,一边讲一边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白杨,并相继填上白杨的三个特点,当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教师相应画出“心”形,并相继填上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总结时,指出作者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同时板书:“赞”。另一位教师则要求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白杨。在讲到白杨的三个特点时,分别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上“心”形,同样也请三个同学分别填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第三位教师在课前即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在进行到上述过程时,同时要求没轮到“板演”的学生每人在下发的纸上自己画画、填填,并激励说:“看谁画得最好、填得最正确。”纵观以上三种对同一板书的不同使用方法,笔者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案。同时,从中不难看出第三位教师对创新意识、主体性、全体性等素质教育要义把握得更准,当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