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通用5篇)

时间:2024-12-20 作者:书香墨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篇一

我于20__年11月份 ,对我实习的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的父母陪伴孩子情况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 ,对小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动向,完善家庭教育以及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客观依据 。

二 、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当前小学生父母陪伴孩子的现状

2、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3、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问卷调查在西航二校四年级三个班进行,共发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通过对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一) 当前小学生父母陪伴孩子的现状

调查显示,72%的小学生一般每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23%的小学生一般每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在一小时和三小时之间,只有5%的小学生一般每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这一调查结果表面上看似乎很理想,大部分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跟父母呆在一起。

可是,调查还显示,小学生跟父母呆在一起说话的时间:28%的小学生在半小时以内,35%的小学生在半小时和一小时之间,超过一小时的只有37%。这表面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有效性很低。

(二)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每天和父母说话时最常谈的话题时59%学生回答的是学校中的有趣的事,31%的学生回答的是自己的心情,21%的学生回答的是课堂作业,9%的学生回答的是其他诸如关于朋友的话题。

而在“你最希望父母帮忙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题中,54%的学生回答的是自己的心情或情绪,26%的学生回答的是课业升学,14%的学生回答的是生活。由此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四年级的小学生以及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心情、情绪上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跟父母相处时,调查显示有95%的学生感觉很快乐,只有5%的学生回答的是不知道、没感觉。

四、调查分析及对策

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家长都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就必须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家长只有按照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四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是9--11岁,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好好地陪伴孩子,给孩子正确的而完善的家庭教育,以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第一,积极的陪伴有利孩子获得安全感

积极的陪伴可以给孩子依恋的情感,如果没有充分让孩子感到依恋情感,当孩子进入人群中(比如进入小学)时会有不安全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尤其在孩子一两岁时,家长一定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温馨的家庭氛围、包容与接纳,这些都是一种积极的陪伴,会让孩子感觉快乐、踏实、能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更有成长的力量,并且敢于尝试。

第二,青春期之前不能对孩子太严厉

青春期之前不能对孩子太严厉,要给他足够的自主成长空间,这样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会有一定的能力去作自我调整、自我确认,而不会因之前受到压制而在此时集中爆发。

第三,需要家长的耐心与智慧

父母不能因为上班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从而产生的愧疚心理中就溺爱孩子,无论孩子要什么都给满足,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谈心,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从内到外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篇二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行,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府对其投入等综合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底蕴无不影响和左右着基础教育改革。其实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下:

1、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实际的改革,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捉襟见肘。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刻理解.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物质文明建设是否有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潜作用。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社会风俗和文化底蕴中存在的一些东西很容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

西部农村地区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则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和进程。西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相对不够完善,而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自有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这里所说的贫困文化” “与时下热门话题中的“文化贫困”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的,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贫困”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素质低下(如智力低下、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等),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种智力状态,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贫困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属于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要比物质贫困、智力贫困更深重、更可怕、更难以摆脱。

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自有的文化体系,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处于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染和毒害。其在此文化暗示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或多或少的在围绕着这种文化展开.进行。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会是焕发生机的具有极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了,而将是一种被动的疲软的学习。

2、基础教育的不平衡。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局限,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性很难调和,它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明显感到底气不足,在校园环境建设基本满足学生就学需求的前提下,那么师资的.良莠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而教师会对任教地区和学校进行选择,那些发达地区,环境待遇好,重点院校就成为其热门选择,对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往往招不到.留不住好教师,造成了西部农村地区师资严重匮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带不进来,使得西部农村长期处于落后和蔽塞的状态。信息获取和交流机制陈旧,外面的教育信息动态获取很被动很迟缓,无法准确扑捉最新的教育动态信息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长期处在被动中。

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这种教育上的不平衡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而会因着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存在。

3、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自身状况: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题,教学质量的优略必将在学生本身得以体现,那么学生主题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观念也就微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各方面还未成熟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中仍然存在封建残留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学知识无用论”等,这样,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封建思想潜移默化的左右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误导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把学习当成一种逃避不了的任务,对于学习没有自信和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的教授为课堂的中心,忽视了学生是有思维的人,重在传授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西部农村地区的课堂更是把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教做为教学重点。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教学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专长。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建议,甚至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某方面较差而被视为弱智,这样就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西部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这种现象很普遍,而由此造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低下很严重。

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形势以及学生主题都存在自身特点,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特点而盲目的“一刀切”,而是要分析,寻找其存在的根源和背景,把握实际,创新的制定解决的方案,这样才不会背离西部农村的实际盲目改革。

联谊,联教,资源网络化。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平衡很难调和,然若对西部农村盲目的进行“一刀切”式改革,势必无法达到预期的改革局面和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分清形势,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创新.科学的去寻求解决之道。

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基点相对分散,在这种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就需要首先对这些资源编制,整合,建立联谊,联教机制,使教育资源网络化,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点。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师师之间建立一个互动互融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达成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从而激活各种教育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种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可以从教学教案,内容,资料,方法;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的安排,进行交流,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共享资源分类吸收.引用.发展。

师师之间的互动也会大大的活跃教学,使教师,学生得到的优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达到师资不平衡中的平衡。

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篇三

调查地点:xxx乐育中学

调查对象:高一学生及实习生、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视察法、访谈法、部分调查法

调查人:xxx

调查基本概况:

xxx中学是xxx市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xxx区的一所一般中学在那里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里,我主要进行了生物教学技能的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在这期间我主动努力地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针对生物这门课做了一次深化的调查工作,了解了在现阶段基础教化中的一些基本状况。为了全面、具体地获得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主要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主动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状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中学生生物课的教与学。

这所学校普遍采纳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但有的采纳单纯传统教学,有的采纳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在我看来,它各有利弊。单纯传统教学它一节课就靠黑板、粉笔和老师的一张嘴,老师备课劳动量大,老师花在板书的时间过多,而且板书的时候还不利于限制课堂,相反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老师备课明显轻松了很多,且它大量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而且图文并茂使的要讲解的内容形象详细,尤其是对于我们生物这个新兴学期,采纳多媒体教学很有必要。但并不是传统教学就一无所取,传统教学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进度较慢,给足了时间给学生消化,而不像多媒体教学进度一般较快,照看不到全部学生。还有就是本校的试验条件非常有限,这也限制了生物教学。这是教学的方面的问题,接着是课堂上的提问问题。

提问的时候,自己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很少。就算是回答问题,经常是那几个常常回答问题的同学,别的学生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据我视察,他们有的人静静说话,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在做小动作,总之就是没有仔细听讲。所以可想而知,这堂课没有达到它应当有的效果。这就关系到一个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主动性的老问题。怎样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提问是常常性的,问题的设置、问法都要下功夫钻研,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来主动解决问题,对于答得好的要赐予学生适当的激励,回答得不尽如人意的,决不能打击他的主动性,要激励告知他下一次答得更好,并期盼他在以后的听课中接着发言,接着保持学习思索的主动性。同时老师也要留意提问的技巧,对于那些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要有意不理他们,要适当引导激励,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

老师可以少叫几次常常发言的学生,让课堂成为大家参加的舞台。对于那些平常已经养成了少思索,消极恶习的学生,老师实行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能回答的不尽志向,但至少比一个或几个唱主角要好,至少可以肯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学生多多少少开动思维,削减躲避心理,不再抱着由其他人回答问题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这个时候老师应当努力激励他们回答,主动引导,就算答错了也要求说几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他们的思维总会渐渐向正确思路靠近,同时老师须要在旁边不断启发他们的思路,不能只站在那里听他们说,当他们投来求助眼光时要刚好寄予帮助,同时当其因为回答出的问题错误太明显而招来其他学生笑话时,要极力压制这些不协调的声音。

整个班级的学业进步才是真的进步,这是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这与每天每刻的提问质量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激发学生爱好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留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度的,很多学生会对连续教学产生不自觉的疲惫,怎样不断吸引学生探求学问,主动学习就成了老师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些有阅历的老师试着适当加入一些与本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笑话或者故事来重新吸引学生留意力,以来调动学生爱好,或者缓和烦躁心情。许多老师上课,都会创设教学类似的教学情景,带领学生走入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些一本正经,照本宣科的老师相比较起来就显得思想顽固僵化了。怎样保证这一切顺当进行,这就须要老师广泛的涉猎各项学问,提升自己的学问素养与理论水平,为自己教学供应不尽的感性材料与指导方针。你要给学生一桶水,你自己要先有一眼泉,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学问水平,首先老师得让自己的水平到达肯定高度。这也体现出教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仔细投入教学,孩子就会主动协作。

因为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一般中学,生源基础差,但他们资质并不差,只是比较懒,心不在学习上。学风对于无论对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级都相当重要,我想之所以出现差班跟好班这也是关键。生物是属于非主科,相比主科始终以来学生们对它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生物不重要,相比主科,它是可有可无的科目,高考所占分数也不多。所以生物课堂上,据我视察沟通和分析发觉,出现了两局分化的.现象,那就是学生要么很仔细学,要么不学。从考出来的成果也可以看出,分数分层很严峻。许多重点学问老师在课上讲了一遍又一遍不断的重复,一考试学生还是没几个会的。像这个纯粹概念的问题都那么糟糕,这就是学生学习看法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预、复习方面不论年级都是间或预习和考前复习的占具一多半;

3、遵守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是:你上课是否会做小动作或讲小话而不听课?

4、每天课余花多少时间学习?通过沟通发觉会这样做的同学真是少之有少啊!其他学习习惯如:是否制定学习安排?是否作课堂笔记?是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做错的作业是否会改?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皆不志向。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爱好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生物课外活动课,让学生主动地参加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加中意识到学生物的重要性。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育,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课前预习,课堂上仔细听讲,课后刚好复习,反复回忆,适当练习。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物的详细状况就学习方法进行沟通,并在此基础上组成爱好小组,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端正求知看法。班主任要激励学生之间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学习活动,大家共同进步。

2、提高课堂气氛

3、改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化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

2、明确每节课的详细目的和学问的详细意义;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表扬与指责相结合。生物老师平常也要参与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确定学生的组织成果,更好地和学生融合。做学生的好挚友,消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师生之间更和谐。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状况。或许一些看法不够全面,但终归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篇四

(一)对象:全园教师。

(二)调查方法:个别调查法。

(三)调查步骤:

2.分别以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与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水平进行个别调查,同时,对我园教师1998年以来论文情况和参加评好课情况进行统计,为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依据。

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2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54.6%和46.6%,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25岁以上的教师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出8%。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青年教师虽然年轻,但她们思想领域比中青年教师宽,敢于开拓,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新意识较强,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但常常以经验来开展工作,比较保守,因此,在认识上和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果还显示,我园教师在回答“当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与你想要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你的做法是什么?”这题时,正确率达85.5%。说明我园教师通过“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和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能认识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要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结果提示:为了使孩子能主动地学习,我们要改变以往以集体教育为主渠道的教育组织形式,改变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教学策略,使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来认识事物;教师要因人施教,要给幼儿创造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起点、速度和水平学习知识。

对教育环境的认识调查显示,我园教师教育环境的认识不足,答题的正确率只为57.5%。说明多年来,我们教师虽然也是本着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对教育环境进行了创设,但忽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忽视幼儿要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忽视创设发挥教育作用的环境体系、忽视良好精神环境的创设。

百分比统计说明,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环境的认识差异不大,百分比分别为58%和57.2%。

我园教师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前测情况比较中,答题的正确率差异不大,经统计检验,无显著差异。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总答题的正确率分别为55%和52.l%,经统计检验,无显著差异。可见,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研究前测水平总的来说是均衡的。

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较差;

3.从1998年以来我园教师文章的发表情况和评好课获奖情况看出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1.根据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的认识较差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在教师中树立创新观念;树立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全局性的多样性教育观;树立起尊重、赏识、唤起幼儿主体意识、发挥幼儿主体精神变“学会”为“会学”的良好教育观念。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人,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看到幼儿独特的认识特点,看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把儿童看做主动的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学习的内容。同时要使教育目标需求化,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要从只注重教材和教师既定的目标与内容,转变为注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水平,并不断调整和生成新的教育目育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从而更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创新的环境。要促进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创新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孩子们需要的是活的环境,而不是摆设。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与环境发生积极的交互作用。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应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再次,教育的组织方式与策略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关键。作为教师,要改变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教学策略,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的同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猜想并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物体相互作用,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识。只有幼儿真正愿意学的东西,才能真正学得好。

2.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根据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有一定差异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些认识上成绩高于中青年教师,但不管是青年教师还中青年教师都要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也就是说,教育创新一方面必须重视对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必须对教学内容及组织策略进行改革,活化教育过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敢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青年教师在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同时,要吸收好的经验。

3.加强教师教育科研水平,走出一条“科研育师求创新”的路子。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必须以科研为先导,在学校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子课题的研究,可以班或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科研组织网络,形成科研制度,科研活动做到有内容、有重点、有专题发言、有共同研究、有共同提高,形成科研的规范管理,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篇五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行,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府对其投入等综合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底蕴无不影响和左右着基础教育改革。其实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下:

1,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实际的改革,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捉襟见肘。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刻理解.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物质文明建设是否有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潜作用。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社会风俗和文化底蕴中存在的一些东西很容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

西部农村地区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则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和进程。西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相对不够完善,而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自有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这里所说的贫困文化”“与时下热门话题中的“文化贫困”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的,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贫困”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素质低下(如智力低下、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等),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种智力状态,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贫困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属于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要比物质贫困、智力贫困更深重、更可怕、更难以摆脱。

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自有的文化体系,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处于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染和毒害。其在此文化暗示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或多或少的在围绕着这种文化展开.进行。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会是焕发生机的具有极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了,而将是一种被动的疲软的学习。

2,基础教育的不平衡。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局限,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性很难调和,它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明显感到底气不足,在校园环境建设基本满足学生就学需求的前提下,那么师资的良莠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而教师会对任教地区和学校进行选择,那些发达地区,环境待遇好,重点院校就成为其热门选择,对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往往招不到.留不住好教师,造成了西部农村地区师资严重匮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带不进来,使得西部农村长期处于落后和蔽塞的状态。信息获取和交流机制陈旧,外面的教育信息动态获取很被动很迟缓,无法准确扑捉最新的教育动态信息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长期处在被动中。

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这种教育上的不平衡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而会因着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存在。

3,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自身状况: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题,教学质量的优略必将在学生本身得以体现,那么学生主题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观念也就微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各方面还未成熟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中仍然存在封建残留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学知识无用论”等,这样,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封建思想潜移默化的左右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误导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把学习当成一种逃避不了的任务,对于学习没有自信和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的教授为课堂的中心,忽视了学生是有思维的人,重在传授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西部农村地区的课堂更是把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教做为教学重点。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教学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专长。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建议,甚至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某方面较差而被视为弱智,这样就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西部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这种现象很普遍,而由此造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低下很严重。

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形势以及学生主题都存在自身特点,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特点而盲目的“一刀切”,而是要分析,寻找其存在的根源和背景,把握实际,创新的制定解决的方案,这样才不会背离西部农村的实际盲目改革。

1,联谊,联教,资源网络化。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平衡很难调和,然若对西部农村盲目的进行“一刀切”式改革,势必无法达到预期的改革局面和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分清形势,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创新,科学的去寻求解决之道。

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基点相对分散,在这种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就需要首先对这些资源编制,整合,建立联谊,联教机制,使教育资源网络化,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点。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师师之间建立一个互动互融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达成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从而激活各种教育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种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可以从教学教案,内容,资料,方法;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的安排,进行交流,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共享资源分类吸收、引用、发展。

师师之间的互动也会大大的活跃教学,使教师,学生得到的优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达到师资不平衡中的平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