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课程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备课探究论文(优质11篇)

时间:2024-09-08 作者:XY字客

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的工具,通过模仿和借鉴范本的优点,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不同领域的优秀个人简历,希望能够对你的求职之路有所启发。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一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对有效性教学认识不足,流于表面形式

有效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它倡导的是课堂师生和谐,有效、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它也是一种理念,倡导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价值的实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将其理解为课堂知识容量的扩充,知识内容的丰富。比如,有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表面上看确实很丰富,容量很大,但是,很多内容与本节内容关系不大,虽然,课堂很热闹,但是增加了很多无用信息,肯定是学生的负担。有效性教学不仅关注学生课堂上与教师的默契程度,也关注学生课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么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忽视学生对内容的掌握,要么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这些都不利于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2.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功利化的社会中,教师、学生甚至学校和家长都特别重视学生取得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考试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教师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这样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解题上。有效性教学倡导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有效性教学的对策

1.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要求每个学科要贴近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用性。这也是数学有效性教学的一个途径和方法。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也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总感觉到学习数学没有什么用处,只要会简单的算数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任何知识都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数学知识也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概率问题时,可以以抛硬币为例,甚至还可以将生活中掷筛子、彩票号码等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形象化的视角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几何图形时,如果仅仅用语言描述,既显得枯燥,又比较抽象。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的展示,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善教学方式,提倡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中数学课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更广泛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可以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自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不管什么样的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总之,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掌握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通过对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虽然以上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策略,但是对于现代的教学远远的表现出不足,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总结。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二

一、利用游戏等形式,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发挥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恰当地运用游戏、歌曲、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充分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强化学生听与说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参加课堂英语实践活动,将课堂中枯燥的语言知识灌输转变为喜闻乐见的语言实践活动,变单调的听讲为有趣、活泼的小小英语沙龙,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生学习数词时,我让学生玩数星星和摘苹果的游戏,这两个游戏都是学生所熟悉和亲切的,因为在儿童的世界里,星星总是伴着奶奶的.童话和妈妈的臂膀而存在的,他们对此有着极深厚的感情,所以游戏中,学生能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给予很好的配合。特别是在新课导入中,数星星游戏进行得非常自然,课堂气氛也极为轻松。在学会了数词后,用上摘苹果游戏以及歌曲“tenlittlecandles”进行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学生记得牢固,记得扎实,而且学得愉快、舒心。

二、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短短的40分钟里,教师必须将零碎的一个个教学程序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极为紧凑的整体。我在这一段时间里,采取“优化组合,逐步加速”的方法,精讲巧练,并尽可能做到“一练多得”。通常练习先“以易为先”,而后适当加大难度,“难易结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调动起每个学生的活动细胞,让他们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起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可以根据一定的音标拼读规则,集中学习一些新单词。如在上[e]这个音标时,我紧抓住e字母在重读闭音节时发音发成[e],进行集中大量识词,先从学生熟悉的单词入手,如:pen,ten…然后再推出同一系列的单词,如:hen,red,bed,get,leg,let…等。让学生自行寻找出其中的规律,而后根据其拼读规律,迅速地理解掌握老师所教授的新旧单词。通过这样的训练,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有颇大的收获。

同时,由于理解了这种规律,学生觉得单词易学、易记,这时候教学的速度也可渐渐地加快,可根据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律,进行较大剂量的扩大单词量教学。如:ar的发音为[a:],抓住这个规律,教给学生car,card,arm,far,farm,hard,dark,park…等等一系列的单词。教学的同时,注意单词与单词间的比较,可以从字形、字意进行比较,学单词的同时,也可以教一些日常用语,学口语的同时,也可进行单词意思的反复记忆,对教学进行反馈。这样,通过多次这样的往返练习,学生自信心增强了,以往的畏难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就克服掉了,学习兴趣也逐渐培养起来了。

三、发挥师生特长,浓厚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如歌唱、舞蹈、美工、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进行非语言性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持久性兴趣,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因为据美国研究非语言交际的权威查理斯。格勒佛博士经过长期反复研究后指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交际信息总量的93%是非语言渠道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传递的,其中脸部表情传递55%的信息,声音语调等传递38%信息。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的方式在教学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本身特长,在一举手一投足及一个表情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口语教学中,教材以歌曲等游戏形式见多,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利用录音机、录相机机械而枯燥地重复播放,学生学习起来趣味索然,或者根本毫无兴趣可言,但是如果教师能利用本身优势,带动唱,跟学生一起唱一起跳,自然地融入学生的思维中,将学生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又如在教学生学一些动物单词时,教师如能通过简笔画,简单地画出课堂上所要学的动物形状来,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助于激活其大脑兴奋点,提高学习效果。再如上交际课时,教师如能充分参与学生的活动,扮演其中的角色,课堂气氛就会更活跃,更融洽。

四、引入竞争机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延续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中插入一些智力竞赛,由教师出题,学生竞答,如学习表示食物单词时,让学生根据形状猜单词:圆圆的—hamburger,长长的—hotdog等等;或进行分组竞赛,将所学的单词进行科学地编序及统一:看谁能说出最多的动物类、学习用品类单词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自编自演一段对话,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用表演的形式反映出来,看哪一组同学表演的对话最好。通过这样多层的比赛形式,所学的知识就掌握得更牢固了。

总的来说,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式教学,能够迅速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非常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外语教学的极为有利的非智力因素,而这种潜在的因素,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雄厚的心理基础,对以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成功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三

1、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平时勤俭朴素,谦虚谨慎,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爱护公物,而且作风正派,是非观念强,道德品质优良,行为文明,作为班级的一分子,我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我学习自觉、认真,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善于质疑、析疑、解疑,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初中四年间,我在学习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各科成绩优秀。但我在学习方面时间抓得还不够紧,我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改正缺点,发扬优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更好地报效祖国在德智体方面,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生,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我乐向上,活泼开朗。与

3、同学能够和睦相处,乐于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各种困难,但有时也会闹一点小矛盾。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本人能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上虽然很努力,但学习方法不是最佳,所以成绩还不够理想。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探索出适合我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4、我是一个懂礼貌识大体的男孩。我尊敬师长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我性格开朗,幽默风趣。平时能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但有时由于没有调整好学习和休息的关系,课堂上听课效率不高,导致作业不能准确按时完成,并影响了成绩的进步。人生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勇于挑战,胜利的春天必将到来!

5、我能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心同学。本人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我有着坚强不屈的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但我也有忧伤和彷徨,我也会迷惘和失望。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我会多一些坚忍和自信,向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胜利属于自强不息者!在学习过程中,我稍有不足,吃苦精神不够,但也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四

第一部分前言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2]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五

广告语言的时代性是指在选择广告语言传递信息时,要求广告语言应以展现引导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以及理想为己任,以倡导时尚、引领人生为目标,从而符合现实社会特征并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广告语言形式的多维性。广告语言形式的多维性是指一个广告语言既可以用于传统媒体,又可以用于新媒体;既可以用于口语化的表达,也可以用于书面化、网络化的表达。比如让自然堂被广大女性熟知的广告语——“你本来就很美”,它不同于二十世纪末用于突出产品的功能或者产品的品质,而是从语言形式上用了第二人称,就像是在对着某个消费者表达一种认同。在整合营销时代下的这则广告语,适用于任何媒体,并且还被做成表情包,在不同语境下,新生了不同的含义。

(二)广告语言内容的流行性。不同时期的流行广告语反映出民众对广告主导价值的认同以及对社会、对生活的期待。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形式的出现,网络流行语以十分惊人的速度与传播强度被人们吸收,许多商品广告在考虑到接受度这一问题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流行语来推广产品,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确实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城会玩”“小鲜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许多活动广告中出现。这不仅反映出一个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状态,也缩短了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距离。

(三)广告效果反馈的极速性。自媒体被广泛使用以来,广告的投放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存在增加了广告投放的选择,也提高了广告效果的反馈速度。杨洋与郑爽代言的康师傅茉莉花茶微广告视频,在微博上一经推出,1分钟内点赞和评论数量便上万,一句“我的茶都给你喝”瞬间被大家熟知。所以广告语言在新媒体时代下,不仅传播渠道众多,而且有着非常迅速的反馈。

二、发扬现代广告语言的时代性特色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众时代下细分现代广告语言诉诸不同群体。现代广告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该在使用范围、适用人群、运用方式等方面有更加细致的区别。例如年轻群体对“吓死宝宝了”“duang”等流行语接受程度很高,而在中老年人看来则不知所云。所以在广告中使用流行语言时必须先了解目标对象的年龄、职业、地域等特征,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符号编码避免太过新潮。广告语言是为产品服务的,正确传达产品或品牌信息才是最终目的。现代广告制作在使用新兴词汇、句式时,要尽量使用解码不易出现偏差的内容,减小噪音对于解码者的影响,使得编码解码能够更加顺畅,表达出广告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如果一个广告宣传中的内容太过新潮,那么受众解读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增大。错误的解码会导致受众对品牌或者品牌价值观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其以后的购买行为和对品牌的态度。

(三)融合传统广告语言与新语言。大众传播时代,微博体、微信体、电视剧体等体裁的语言也会影响现代广告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广告语言以传统语言为母体,随着时代的进化而进化,但不论在哪个时代、如何进化,都不能“喜新厌旧”,应该取其精华,将传统的语法、语言使用规范与新生语言融合,产生最佳语言效果。现代广告语言要中和传统语言与新语言,找到传统语言精神与新语言现象的契合点,促进现代广告语言的发展。

三、结语

现代广告语言的时代性表现是有目共睹的,新语言现象的融入对于广告语言的研究来说,是新元素的补充,不仅有利于丰富广告语言研究的内容,还有利于通过研究一个时期的广告语言,来研究当下广告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反射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特点。广告语言的时代性研究是现代广告语言研究课题上的重大机遇,同时也带给广告语言研究很大的挑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作为特殊的应用文体,不仅是当今时代语言景观中一道特异的风景线,更是为了完成特定目的而潜心创意的交际话语。为了最终目的的实现,广告创作必须审时度势,将各种语言策略有机统一,甄选最佳的语言表现形式,以期实现最大的效果。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六

摘要:在理性科学和人文整合的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最具人文特色的语文学科,在实施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中,以心理学的视点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因素和素质差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是新时代赋予语文学科教育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实现人本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程;素质差异;学生心理

1心理学视点下的语文素质差异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有:“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上。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教育,他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1]”

很明显,只有正视学生在学习上的素质差异,在教学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在新课程实现理性科学和人文整合的改革过程中,作为最具人文特色的语文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因素,特别是在心理学视点下关注学生的素质差异与语文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新时代赋予语文学科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是一个迫在眉睫、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了全面论述,指出学生的学习素质可以分3个方面: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1)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素质,是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有机体的内在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智力素质: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其中的语言智能,就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每位学生的智力强项不同,多元智力的组合不同,潜能也就不同,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有的学生天生嗓音洪亮,这使该生在感情朗读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相反,一个天生的聋哑儿童,不管如何下工夫都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辩手。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人接受信息的能力(如视敏度)、加工信息的能力(如短时记忆容量)以及提取信息的速度都有先天差异。它们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可以加快或减慢学生的学习速度。如有的学生在背诵古诗文时需要反复默读才能记住,而有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几遍才能记牢。这是因为前者擅长视觉记忆,而后者擅长听觉记忆。这种不同的记忆偏好随着接受教育的过程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都是难以通过教学改变的。

(2)习得素质。习得素质是学生在后天环境中,主要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经过学习获得的素质。加涅将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习得的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的学习与改变等5类;当代认知心理学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语文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所应习得的素质。语文素养的习得很大程度上是以语感的方式形成和运行的,语文素养的养成离不开阅读的积淀和生活体验的积累。正因为语文素养可以在学习中习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更应注重帮助学生沉淀知识,注重阅读知识、写作知识、理解能力等的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进行创造,成为有创造性能力的一代新人。

(3)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学生在后天发展中形成的,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能被心理测量测试的能力与特质。能力和素质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形成了自身素质发展的能力。例如,学生在掌握阅读知识的同时,也就掌握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操作,从而发展了语文能力素质。学生在掌握写作技能的同时,也就形成了写作能力。优秀的学生需要有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观察、记忆、想象等良好的素质,这些都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良好的教育是其良好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心理学视点下的语文课程与素质差异

从心理学学生素质的视点看语文课程,需要清楚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四者与学生素质差异之间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素质差异领会并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科学运用教材内容,个性化地创设教学内容,可以实现课程、教材、教学不同层面的整合。这个整合的基点就是学生的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2.1语文课程目标实施与素质差异

语文课程目标是在教学期望和学生学习前的实际素质间的差异中产生的。学生的素质,包括掌握语文知识的素质,语言运用能力的素质和语文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的素质等。每一种素质的状况都十分重要。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受个人兴趣、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对语文知识的需要和掌握各有侧重。学生的素质,对语文学科来说,即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素质,这是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前提之一。语文课教师要面对和衡量这一素质差异,依赖这一素质差异去制订语文课程目标。如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其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转折复句,而实际上多数学生不具有理解简单复句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降低要求,制订理解简单复句的目标,以此为理解转折复句做必要的准备。

另外学生的素质,不但指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还指他们的语文学习心理,主要是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要求。为了适应这一素质要求,有必要让学生参加教学目标的制订。这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使教学目标多样化,也可改变语文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一本教材、一种讲授、一套模式的做法。

2.2语文课程内容与素质差异

语文课程内容属于课程层面的概念,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和表达,课程内容应明确告知教师“教什么”,也应告知学生“学什么”。其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获得习得素质即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内容应具体描述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的学习结果。因此,课程内容目标实施后的结果,具有法定的地位,不能轻易改变。

学生先天的素质,通过教育基本上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语文课程内容的制订,就应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的各种先天素质的限度,不要超越这个限度;也应关照学生先天素质存在的差异。课程内容应面向全体学生,以中等学生的水准为依据,不能随意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难度和量化要求,如识字量、阅读速度、单位时间的写作字数等。

2.3语文教材内容与素质差异

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课程内容通过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即课程目标实施的结果来间接影响教材的编写,语文教材则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是课程内容物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借助各种手段或途径来完成,因此,体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版本可以有多种。目前,国内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具有共同的特性,即都凭借不同体裁和题材的选文和相关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个物化过程。这样,选择怎样的文章,编制怎样的学习活动就是教材层面研究的内容。教材内容是教师帮助学生达成语文课程学习目标即语文素养的媒介[2]。

因为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对语文学科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而语文学科教育也影响着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所以语文教材应该适应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应建设以课程目标为指向的有利于达标的多元化的教材体系。如学生的智商差异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理论上说,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让智商高的学生学得快一点,智商低的学生学得慢一点。但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大班教学形式一时难以改变,日常语文教学只能按中等水平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并加以实施。因此,语文教材在充分反映课程内容的同时,必须建立适当的补救措施,如赋予教材内容以弹性,为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开发提供开放的空间;如选文系统中划分必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学习活动区分必做和选做,以免语文拔尖学生受到压抑,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反复受挫。

2.4语文教学内容与素质差异

如果说语文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那么教学内容就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文本预设的角度而言,同一位教师对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去年和今年就不同;从文本实施的角度而言,同一位教师在对不同的班级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也是可变的。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设必须满足教学情景和学生习得素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的'差异和需求。但是,教师教学内容的个别化创设不是随意的,是以课程内容为终极目标、素质差异为依据、教材内容为媒介、教学环境为条件的创造。

在观察力方面,有些人长于分析,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观察能力较差,在教师教学内容的预设中要以多元智能观看待学生习得素质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实施应考虑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和分层评价等手段都有助于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其所能发展得最好[3]。

3心理学视点下语文教育心理与素质差异

目前,由于社会的迅速变化和各种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将心理学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一类教学目标来说,都取决于自己的语文教育心理,特别是语文教育观。比如教师的语文教育观是能力教育观,他确定教育目标就可能只重视语文能力培养而疏于对语文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的要求。如果他是一个阅读教育中心论者,他就偏于追求阅读教育目标而置其他目标于次要地位。因此,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对选择和确定教学目标的制约作用。

受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影响,语文课程目标基本上是方向性的,也是生成性的。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情景教学。学生的情感世界、人际交往、自我定位都是他们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力量,教师对此要有所关注。如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些因素,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设法多给学生创造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注意启发,善于引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取得不同的成功,尤其是对后进生,哪怕是取得了点滴的成功和进步,都应不失时机地对其给予肯定。理解他们的成功意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断地体验经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引导不仅可以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4]”,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感,能调整学生的求知心态,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使学生更容易面对种种心理困惑。

语文学科教育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素质差异,是语文学科教育克服表面化和一般化的有效途径。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语文课教师除了必须是语文专家外,还必须是心理学家,能精通学生的心理,这对语文课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而且语文课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语文学科教育,语文课教师的工作量就更大了,这也要求他们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并能在教学中付出双倍甚至是多倍的努力,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我们将会欣喜地看到:原来总是沉闷不堪、死水一潭的课堂气氛已不复存在,呈现出的是在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激情高涨,积极参与语文学习,他们的智力将得到充分的开发,个性也将得到完全的解放,最终达到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使古老的语文教育焕发出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钟家莲,叶新源.简论语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3,5:231~232.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七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活动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市场工具,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而广告语则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其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一方面受社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蕴含并反映着社会文化。本文将从现代广告语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料);花草有情人有爱(爱护绿地)。

西方传统哲学观天人二分是由西方的海洋工商型的经济模式决定的。他们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分离、对立起来。在实践中,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承认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同时,重视人对外物的征服和改造。因此,西方广告语言更多地突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如:横扫美国,再创高峰,万宝路销量第一(万宝路香烟);阳光属于你(取暖器);我们愚弄了太阳(灯具);奥林巴斯,没有限制(奥林巴斯相机)。

2.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本位和家国一体制,造就了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以整体作为其价值基础,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中国的广告语言倾向于体现“民族意识”、“大家庭观念”、“乡土情结”。如: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洗发水);喝了一口青岛啤酒,等于喝了一口家乡水(青岛啤酒)。

西方文化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权利不可侵犯、个人的力量无限、个人奋斗的成功、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因而,西方广告语言突出“个人价值”、“个性自由”、“个人利益”,并为此不惜漠视权威、挑战权威,充分展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如:

服从你的渴望(雪碧);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没有艾特,就没有美国(艾特面包);骆驼世界,任我闯荡(骆驼香烟)。

3.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强的权威崇拜观念,产品广告会运用权威效应,借助第三者的证词和权威人士对商品进行的评价,以达到说服消费者的目的。如赵本山讲:“泻立停,泻立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高露洁,12小时维护健康,中国及全球口腔护理专家一致推荐”;“香飘飘奶茶,连续7年全国销量第一。”

西方人漠视权威,讲求实用性,相信自己的判断,重视事实的权威。西方的广告语中,会提供一些产品的可靠数据,使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深信无疑。如:劳斯莱斯汽车的广告:at60milesanhourtheloudestnoiseinthisnewrolls-roycecomesfromtheelectricclock.(劳斯莱斯以时速6o英里行驶时其最大的噪音是电子钟声)。

4.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如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提到的,中西方在语篇方面的差异“中文是螺旋式的最后切题;而西方文字是所谓的直线式,也就是直接切题”。

中国贤者的思维沿着政治伦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阴柔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善于总结直观经验,以直觉体悟和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是思维具有模糊性。

5.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情趣。古今中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美化会越来越强烈。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把白视作为对美的追求,反映了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因此,中国的护肤品广告特别注重突出产品的美白功效,而西方人追求的是棕褐色的健康之美,“白”在他们看来是不健康的表现。

三、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广告语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着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會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我们应从差异中找原因,从差异中找进步,取长补短,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优点,有的放矢地改进跨文化交际的实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我们要了解中西方社会文化与广告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西方广告语的实际应用中,更好的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八

一、中美钢琴教学在“开放性”方面存在的差异

(一)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美国“追求个性、自由、民主、开放”的文化,在钢琴教学中体现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倡导自由、鼓励创新”的开放性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考虑学生的多种可能性,鼓励自主学习,倡导讨论式、对话式教学,鼓励探索和编创,强调表演与教学实践。记得有一次上钢琴课,弹奏的是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我的导师z问我:“yanting,你认为这个少女是怎样的一副画面?例如年龄多大?性格是怎样的?”我说:“我觉得应该是一个15岁左右很内向的少女。”z笑了然后说:“好吧,你跟我所想象的少女是不一样的,非常好,所以你在弹奏时要尽可能地成为你想象的那个少女,成为音乐中的一员。”再比如,当我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时,我不太确定自己对和声的强弱处理得好不好,因为有的时候谱子上标记的是f,但我自己总想弹弱一些。z那里也能找到答案。“谱子上的强弱标记是贝多芬的想法,他是位很伟大的音乐家没有错,但并不是代表我们都要按照他的想法去弹奏。你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音乐感觉和和声走向来弹奏。”美国茱莉亚学院的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指出,艺术家需要有独树一帜的声音,因此,学生要从自己的灵魂出发,主导演奏。况且,学生也不可能永远按着老师的想法去弹奏。教师的工作绝不是“独裁”,而是引导。在钢琴教学中,卡普林斯基会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其展示自己独特的想法。只有当学生无法理解或解释自己的弹奏时,她才会发表意见。

(二)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我国的钢琴教学目标,从幼儿学琴开始一直围绕一个功利性目标:“考级”或“钢琴家”。社会上的钢琴业余考级、钢琴比赛主要以演奏技巧水平的高低等专业性的要求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在功利性目标的引领下,很多家长和老师一味地追求考试级别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单纯强调速度、难度等技术性而忽视了情感和音乐性,过度关注专业方向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兴趣、热情、快乐感的培养,失去了钢琴教学在培养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盛一奇指出这一教学目标的缺陷:“当前中国钢琴教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把专业教学模式引入了业余教学”、“家长的功利主义让很多琴童学琴就是为了考级,然而专业教学并不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这一目标所造成的危害,是让很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半途而废。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是全世界学习钢琴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学习钢琴的儿童中能坚持8~10年的不到5%。美国钢琴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人的素质,视作是人生活的一部分。“理想的教师是鼓励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换言之,在美国,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这是一种包容性更强,基础更广泛的音乐学习课程。”[4]世界著名钢琴家、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维多利亚莫什塔科说:“美国孩子学琴不会把成为钢琴明星定为目标……很多美国人整个家庭环境就喜欢钢琴,他们让孩子去学钢琴是没有太大目的的……学琴的同时孩子们还要多看书、听音乐会,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其实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学钢琴要注重音乐的表现和音乐素养的培养,而不能仅仅训练技术、指法等,仅技术很流畅是没有用的。中国孩子学钢琴流行的趋势是太注重技术方面的东西,反而削弱了音乐素养上的表现。学琴者不能忘了钢琴最灵魂的东西,尤其是情感的表达。”

(三)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从1980年以来,我国钢琴教学的课程主要以周铭孙主编的《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合集》和周广仁主编的《钢琴考级教程(业余)》为主要教材,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课程。钢琴曲目主要是古典时期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浪漫时期李斯特、肖邦的作品,巴洛克时期巴赫的作品。常见的还有俄罗斯作曲家和格里格等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但欧美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很少出现,更不用说一些当代作曲家的新作品了。另外,我国钢琴教学课程的封闭性还体现在单纯的琴房练琴上,不重视实践教学课程。斯坦威艺术家茅为蕙对国内的钢琴教学并不推崇,她说:“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填鸭式的,孩子们每天关在琴房里练琴,很少有上台的机会,老师也很少表扬,其实上台一次比台下多少个钟头都有用。”美国钢琴教学在课程上是开放性的,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一是“各具特色”。钢琴课程都是教师自己研究开发与选择的,教学课程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二是“与时俱进”。大量的不同风格的现当代钢琴作品被吸收进新课程。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三是“多元化与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布鲁斯等也纳入了钢琴教学的课程之中。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课程中,有一种开放性的studioclass课程(是一种钢琴教学开放性课程,一部分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展示,其他同学观摩轮流,然后师生交流研讨———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进行3~4次的钢琴演奏展示),按课表的统一安排每周上一节。在每周的studioclass上,我都有机会听到其他学生们弹奏的各类风格的作品,有很多是我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巴托克的前奏曲,舒曼的练习曲等。此外,在课程设置上,美国更注重演奏实践,孩子从学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自己的演奏会;专业学校的钢琴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课程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后的实践活动,包括社区的演出与教学活动。

(四)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我国钢琴教学的方法几十年来基本上是传授式、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封闭教学,学生机械地模仿,被动接受。“中国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结果,教学方法主要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班的习惯养成。”这种“一对一”的封闭方式,很少有与其他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在中国,当学生分给了某位老师,学生好像就是这个老师的,不肯再与别的老师分享情感,缺少自由视野的空间。”美国钢琴教学在方法上多样而开放,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索创编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西弗吉尼亚大学音乐学院peteramstutz教授不给学生规定曲目,只是提出一个练习曲目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先听一听这些作品,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练习曲目,用他的话说就是:“你喜欢什么曲子就选什么曲子”。我们国内的老师总是在学生弹奏一首曲目后,便按照自己的要求指出曲子弹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一句一句“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去弹奏,amstutz教授不是这样,他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你弹奏这首曲子有什么问题?”然后会先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发现的问题,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学生之间的讨论,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上的差异

我国钢琴考级制度在钢琴教学评价上起到了“唯一标准”的作用,家长评价学生、学校升学加分等,都以“考级”来衡量,使“考级”变味,成为应试教育的评价工具,考级(考级不合格或考的级别比别人低)给学生更多的是失败感。老师评价学生过于注重速度、难度、指法、手型等技术上的评价,而学生对于技术的掌握永远是滞后的,因此,学生得到的评价也永远是消极的———速度不够、力度达不到、强弱对比不够……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消极的评价往往打击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兴趣和自信心。美国没有全国性的钢琴考级制度,钢琴老师对学生的演奏评价更注重音乐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把学生的表演放在第一位,而非技能。美国学生在自己的演奏会上,获得的往往是成功、快乐、自信……美国钢琴教育家兰德尔菲伯尔说:“对于钢琴演奏来说,真正的标准是艺术性,它远远超越了单一的演奏技巧,我称之为‘艺术演奏之道’。”在中国的大学,期末考试钢琴的成绩就只取决于最后在台上的表现,而在美国,教授更看重的是学生平时的努力和付出。z曾经跟我讲说:“yanting,对于期末考试你完全不需要有压力,我们都是你的朋友。你平时的努力我们知道,即使你在最后的考试中因为紧张而弹得不如平时好,我们会非常理解而且会同样给你好的分数。”美国钢琴老师在教学中大多运用激励性的积极评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白瑞施耐德教授和娜丽塔特鲁教授的“课堂教学氛围都相当令人愉快。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到,两位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都很频繁,特别是当学生按教师要求改进了演奏,教师会即刻给予肯定,这使学生更为明确正确的演奏方式,宽松的课堂气氛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二、美国钢琴教学对我们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让音乐成为生活

美国钢琴教学以人为本、钢琴是生活的一部分、音乐素养是人的重要素质的理念和目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把“让音乐成为生活、培养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我国钢琴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创造,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给学生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钢琴成为每个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中找到钢琴教学对于自己的更多意义,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二)开发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

美国钢琴教学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课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的钢琴教学课程除了让学生学习演奏传统的经典曲目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现代风格的曲目,更要让学生多了解和学习我们本民族的一些曲目,让学生对钢琴练习曲目有更多的选择,更容易找到和练习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作品。要定期组织举办学生个人演奏会、小组观摩研讨会、听大师演奏会和各种音乐会,给学生提供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丰富演奏的方法、知识和经验,提高钢琴演奏的能力。

(三)关注演奏技术,强化音乐性方面的教学指导

“以往的钢琴教程过多强调的是弹奏技巧,而忽视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与音乐的融合,更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表达。于是,僵硬和机械成了与学琴相伴的魔鬼。”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和技术性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要走向片面。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和技术性,犹如人的灵魂和躯体,二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音乐性是技术的灵魂,技术是音乐性的躯体(载体)。只有技术性没有音乐性,再高超、精湛的弹奏犹如没有灵魂的机器人弹琴一般;如果没有技术作为载体,音乐性则无安身之处,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发扬我国钢琴教学重视弹奏技巧———“学生基本功扎实”这一长处的同时,要学习美国钢琴教育重视音乐性的优点,强化音乐性方面的教学指导,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或柔和,或抒情,或喜悦,或悲伤,或富有美感,将内心情感、内心歌唱与身体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情感,让钢琴“歌唱”起来。

(四)注重培养兴趣,给学生创设自由创新表达的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我国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家庭层面,越来越重视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学习钢琴的人数逐年增多,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我们每一位钢琴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注意正确引导和保护这种积极性,而不要扼杀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学习美国钢琴教学注重兴趣培养和快乐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把培养孩子兴趣和激发孩子表达快乐的愿望作为教学的重要推动力,采取多种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开展钢琴教学,让孩子始终处在一种快乐学习钢琴的状态,引领孩子从对弹奏钢琴感兴趣到喜欢学习钢琴、再从喜欢到热爱钢琴表演。钢琴演奏不是对前人演奏的翻版,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每个演奏者自己对乐曲独特的诠释和创新。我们要学习美国钢琴教学鼓励学生即兴演奏、探索与创编等教学方法,从启蒙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独树一帜”的创新意识和“个人风格”意识,鼓励学生用钢琴来表达自身情感和创新热情,每一首曲子都要留给学生思考、反思、探索、创新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曲目,华彩乐段让学生自编自弹,让学生即兴弹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底的声音等,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新力。

(五)采取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从快乐中获得成功

在教学评价上,我们要学习美国钢琴老师从学生发展和激励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方法和原则,运用鼓励性的积极评价,从学生发展和进步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与学生的昨天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比较和学生的明天比较(与优秀者和明天比较,孩子永远是失败者),让学生每天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从快乐中获得成功。此外,我国钢琴考级制度,应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和考试方法,不仅考核学生的弹奏技术,同时对学生的乐理、视奏、即兴演奏、伴奏、听力及演奏的音乐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充分体现钢琴演奏的艺术特性,引领我国钢琴教育健康发展。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九

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程自开设以来,历史悠久,但是近年来,对语文课程的关注点多放在中学语文课程上,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浅尝辄止。然而,大学语文旨在面对普通高校,对文(汉语言文学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专业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课,大部分高校的名称设置为传统文化素养课,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表达能力尤为重要。然其地位却极其低下,更没有发挥其作用。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不明,地位低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和本科大学语文不同,在重视程度上明显不足,多被“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电影艺术赏析”等选修课所替代,或者是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所编撰的课程所取代,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航海人文素养选修课。更有甚者,大学语文完全被泯灭,连替代者都不见身影,已然分不清楚是思政课还是文化素养课。

(二)教学内容繁杂、难易程度不合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与本科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难易程度、教学方法上都应有所区别,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标准过高或过低。过高在于向本科看齐,不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过低在于跟中学传统语文课程没有太大差别。例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青船院)的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等课程,近教学内容不变,在信息化课程建设下未见课程开发,但是学生的入学成绩已经远远不及以前,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方法单一,不足以吸引学生。而部分以阅读课为主的选修课,教学目标设定太过简单,学生蜻蜓点水般地阅读就结束了。因此,这些“替代课”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缺失,教学方法单一。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师资单薄,很多是思政、历史、新闻等专业出身的兼职老师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少之又少。能够讲出经典国学、传统素养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有限的师资中,更新教学理念不及时,对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当下最新教学理念极度匮乏,属于闭着眼睛教。教学方法单一,仅用讲授法灌输整堂课,学生最后都昏昏欲睡。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能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调动课堂积极性。从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也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还不够普遍和全面,甚至有的老师连最基本的说课也不会,整个教学步骤随心所欲地设定,更不清楚导语、结语,分不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等等。

(四)高职院校创新课程舍本逐末。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完全被取代,但是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不得已被“创新”课程取代。例如青船院的航海人文素养课,教材由本院自编,模块化明显,体系不够严谨,没有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基础,并且只在航海专业中授课,没有在全院普及。作为部分专业的选修课,航海人文素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但是它不可以完全替代大学语文课,只追求创新课程而忽略原本大学语文基础课,是舍本逐末。

二、针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实践过程中突出问题的措施

(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关注力度。语文课程体系的根,在于课程标准的设定,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课程标准设定明确、细致,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对大学语文设定非常明确的课程标准。在学科建设上,给予支持力度还不够。各本科大学层次不同、文化积淀不同,各高职院校特色也很明显,因此,在人文性鲜明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标准制定上提出了很大挑战。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给予一定的标准设定,明确其地位和作用,积极鼓励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开发、建立名师工作室,树立示范课展示,等等。

(二)大学语文课程师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鉴于大学语文课兼职教师众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数量极少等现状,应在师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提升。通过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用现代科学技术贯穿大学语文教育课程,鼓励参加信息化教学竞赛。师资资质本科专业以汉语言文学或者对外汉语专业为主,新闻专业次之,研究生专业以语文课程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为主,并且按照严格要求,都应该是师范类院校毕业,获得相关教师资格证。在这样的专业的资质基础上,建设教学团队,同课异构,统一标准,并保证团队梯队阶层清晰。在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后,建设名师工作室,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三)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教育论坛、教学会议。增加开展语文课程教育论坛、交流会议,有助于统一思想,交流经验,获得最新资讯。目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开设了相当多的文化产业类的研讨会,向全国各界征稿优秀论文,组织相关专题研讨会,但是,这样的论坛会议普及性较小,没有通过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下发文件,主要还是此类爱好者参与居多。并且有关领域专业性较强,多集中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或者山东省、市语言工作委员会,对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普及工作浅尝辄止。在会议之后论文集并没有及时发布于期刊,影响范围很小,作用不明显。针对这样的问题,强烈呼吁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将以大学语文为主的教育论坛、教学会议设立专业委员会和理事单位,定期开展研讨会议,带动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工作积极开展,及时公开教学成果,创立信息化教学平台,保证资源共享。

(四)课程创新性开发。基于语文课程的“听说读写”四大主要部分,有根源地创新开发新课程,如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赏析等。基于本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开设的课程,如青船院的航海人文素养,应系统性地更新教学内容,以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的原则严谨地编写教材,更要与以单独模块化出来的听说为主的“演讲与口才”、阅读为主的“文学欣赏”选修课程等建立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完全脱离。可以结合本院校特点和语文课程开设“中国海洋文化”“海洋诗歌鉴赏”“航海文化”等课程,既要合理创新,又紧密结合语文课程。针对教育部提出的“3+2”专本贯通培养考核的最新要求,必须包含语文、英语、计算机、专业课等内容,教育部正在征求各高职院校意见,准备出台《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内容详尽,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等几大部分,对大学语文及文化素养课程的前景要求提出了详尽的安排。

三、大学语文及文化素养课程前景要求具体安排

(一)课程设置。职业院校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基于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强化对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支撑,融入有关国家教学标准的要求,融入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技能,注重与职业面向、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

1.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外语、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院校应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还应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时安排。学时安排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各类课程学时的科学合理分配;可根据专业特点与相关行业生产特点灵活设置大、小学期。三年制高职每学年教学时间不少于40周,总学时数为2500―2800。关于学分与学时的换算,一般18学时计为1个学分,三年制高职总学分一般不少于140学分,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的内容和总学时数。中、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不少于10%。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

(三)实施保障。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应满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要求,满足教学安排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1.师资队伍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专业在校生与该专业的专任教师之比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课)。高职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一般不低于60%。兼职教师应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

2.教学资源教材、图书和数字资源结合实际具体提出,应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区、市)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健全本校教材选用制度。根据需要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3.教学方法提出实施教学应该采取的方法指导建议,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

4.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如观察、口试、笔试、顶岗操作、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评价、评定方式。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5.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校院(系)两级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统筹管理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近日青岛电视台播出一则新闻,青岛市各高校的传统文化素养选修课常爆冷门,甚至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本校有这方面的选修课,即使知道,也不去选择这样的课。

这提示我们,传统文化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兴趣进行改变,创新开发课程,从传统文化中学生普遍感兴趣,又和自己学科有交集能做到有效的知识迁移的部分,选取优质的、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编排新的课程,创新课程做到有根基、有市场。各高职院校应基于自身基础,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在课程建设上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洪群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法探析[j].大众文艺,2012(1).

[2]丁晓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j].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3]倪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和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和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互换性和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新问题

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轻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征,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和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外形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功能,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和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有关互换性和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把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摘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和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有关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摘要: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新问题上笔者以为摘要: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和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和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征,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和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和应用。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和教学质量。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和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非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和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摘要: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和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和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非凡关注。

针对这一新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布置和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和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熟悉,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和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和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

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4高晓康.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m.上海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标准的课程论文篇十一

摘要:通信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优秀的高职通信技术类专业人才。立足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背景,结合通信类专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接通信类职业资格考评条件,设计了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随着通信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对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按照高职教育“五对接”指导思想,对照国家通信技术相关职业资格认定条件,结合当前通信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制定了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1]实现了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一、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培养总目标

本专业主要服务江苏,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具备移动通信基站维护及网络规划能力,能在移动基站勘测设计、设备运行维护以及移动网络规划优化技术支持等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1.移动通信基站运行维护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移动通信基站勘测、设计、调试及日常运行维护能力,胜任移动基站勘测设计员、基站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员和基站维护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移动通信网规网优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移动通信组网、配置、调试、优化能力,能胜任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优化技术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一)移动通信基站运行维护方向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移动基站勘测能力;具备移动基站工程制图能力;能熟练安装移动基站设备;能熟练调试移动基站设备;具备基站日常维护能力;能熟练完成基站软件升级;能熟练处理常见基站设备典型故障;具备基站故障应急处理能力。

(二)移动通信网规网优方向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基站天线调试能力;能熟练安装无线网承载网设备;能对无线核心网容量进行规划;能熟练进行无线核心网设备配置;能熟练进行承载网容量规划;具备无线核心网数据配置及调试能力;能熟练调试承载网进行设备配置;具备独立完成网络优化流程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对接国家通信设备检验员、网络设备调试员认定条件,并结合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考核要求(hcna),制定以下专业课程体系.

(一)核心课程

1数据通讯网络运行与维护知识点:小型对等网络的组建;ip地址配置与子网划分;中型局域网的组建;局域网的互联;广域网的实现;数据网络安全与维护。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通信;掌握小型对等网的组建方法;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熟悉局域网组建原理和方法;熟悉广域网的配置;能根据组网要求,进行组网、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

(二)核心课程

2数字通信安装与调试知识点:数字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通信信道的类型、特点及传输特性;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能计算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能计算连续信道和无干扰离散信道的容量;能观测系统关键点信号,进行性能分析;能识别数字通信的常见码型;能进行常见的差错控制编码;熟悉同步技术。

(三)核心课程

3移动通信设备运行与维护知识点:4g技术及系统组网;rnc硬件结构及安装;rnc数据配置;nodeb硬件结构及安装;nodeb数据配置;4g接入网维护与故障处理;4g接入网规划与优化;lte技术及系统组网。掌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掌握rnc和nodeb的硬件结构;会对rnc和nodeb进行安装;会对rnc和nodeb进行初始数据配置;会对4g接入网进行维护和排故;会对4g接入网进行网规网优;熟悉lte技术及系统组网。

(四)核心课程

4移动通信网规与网优知识点: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掌握电波与天线工作原理及优化方法;了解直放站及其覆盖系统;掌握路测数据采集和测试工具的要求;掌握移动通信的'网络优化基础知识。能熟练操作路测数据采集和测试工具;掌握电波与天线工作原理及优化方法;能操作直放站及其覆盖系统;能进行移动通信的网络优化。

(五)核心课程

5移动基站运行与维护知识点:基站设备的开通与调测;基站系统的运行维护;基站系统典型故障的处理。能进行基站系统的开局配置与维护;能使用基站运行维护网管软件并进行硬软件配置和版本升级;能进行电源基站相关设施、光传输相关设施和移动基站设备的日常维护,能够进行移动基站的抢修,进行典型故障的定位和排除;能进行室内分布系统的日常维护、典型故障定位和排除,能进行基站应急故障处理。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心课程考核采用过程与考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重在课程各子项目的学习效果评价,分块分段进行,主要是实践操作;考证主要是将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对接,学生在相关专业课程过程考核结束后,再通过对应职业资格理论考核,即可获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3]徐亮.人才培养规格视角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以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2(6):59-6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