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

时间:2024-12-21 作者:书香墨

实践报告是对自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借鉴这些实践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实践报告的结构和写作要求。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班主任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班主任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班主任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20xx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班主任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虽然我们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老师对学生如此关爱,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班主任”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班主任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班主任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班主任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一位普通班主任的高风亮节!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班主任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班主任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班主任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结合实际,坚持创新,要在为学生实践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在一片蓝天的呵护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的整合,创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学习的氛围.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二

中文系现在在中国已经明显的式微了,很多的现实都是这样的,不是很好的。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进步,其实很多的现实都是这样的。这个暑假,我准备要参加社会实践了,但是真正的实习的最佳地点还是报社,我会更好的增强我的实力的,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个暑假,我选择了到徐州日报社的《都市晨报》去实习。 通过短暂的12天的工作,对报纸的运作有了简单的了解。 第一天,初到报社,晨报的李霜菊主任把我安排到编辑部的李梦虎老师那里去工作。说白了,就是归他管。不过,我去找李老师,他不在,只好先回去收拾一下东西,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我特意买了一份晨报,要看看我去实习的这个单位到底如何。徐州这几年的发展是不错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已经颇有成效。徐州当地的媒体也有人关注了。今年回去发现徐州人都爱看日报社的报纸,比如《彭城晚报》,《徐州日报》,《都市晨报》。 我来到日报社,楼下保安知道我是实习的。报社的琐事挺多的,文字处理很繁重,是得多要些实习生。

我听了,心里一惊,莫非我要做苦力了。编辑总有级别的吧,总编的工作不用说轻松自在,该不会把活都推到新来的小编辑身上了吧。 终于见到了李梦虎老师了,我在家里打他电话总是找不到的。文化人都比较随和。他跟我介绍了晨报的由来,晚报是由八十年代中晚期的一阵风带起来的,出现了比较著名的《羊城晚报》;到了90年代是早报的时代,比如《南方都市报》。徐州的晨报就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不过现在大多是通过网络来传播信息,传统的报纸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说到目前的晨报不怎么景气,需要输入新鲜的血液。 在我们相互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老师要我去看报纸,主要是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是广州日报社的发行刊物,老师对他推崇备加,从版面整体设计到排版编辑还有信息来的迅捷,没有不称赞的。《南方都市报》在我这个平时很少看报的人来看,就很有吸引力,的确比江苏省内的一些报纸做的细,做的精。

这一个下午我都在看报纸,没别的事,虽说眼睛有点疲劳,但不至于出苦力。看来我原先的担忧是没必要的,我不会成为什么“义工”而被安排去做什么苦力了。其实这才是实习真正开始的第一天。 紧接着的一天,我来到新闻工作大厅,这里配备了30多台电脑直接连通互联网。编辑们在网上浏览最新的消息和评论。老师安排我去看网络上的最新消息,几乎每台机子的浏览器里都收藏了很多权威媒体的网站。这一天我浏览了很多网站比如南方网,路透社,凤凰网,东方新闻网,大洋网 等等。 接下来的几天,我了解到,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很多,一个“事件”发生,会有专门的渠道在时间把该“事件”通知媒体——记者的作用在这里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编辑的工作就不一样了,主要是负责对来稿的审查。每个编辑都有自己负责的版面。总编是负责最后定稿的。我在大厅里看着那些编辑工作。熟悉一下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我的工作。大厅里那些小青年都是做娱乐和体育方面的,资格老的在那里坐着,总是一副不忙不慢的样子,他们在冥思,构画子夜前就要交差的版面。

年轻人总是有活力的,闲时他们会带上我这个实习生在大厅里打打乒乓,聊聊我的学校,亦或是他的学校。 不过,实习生总归要做点事的,因为我打字快,副刊的编辑就要我帮她打晨报举文学奖的.稿件。连续三天,真够累的。 我在报社实习的最后一天,过得比较紧,晚饭是随便将就了点。接下来一直到午夜,我亲眼目睹了一份《都市晨报》的诞生。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无纸化办公,报社的效率还是很高的,至于和南方那些报社的差距,甚至是和国际上的大的传媒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晨报的人有自己的口号:今天学习他们是为明日创办自己的刊物。 晨报,你行的。

我相信这点,就目前徐州的市场来看,《扬子晚报》已经不行了,只是火车站,汽车站的宠儿,本地人还是比较喜欢晚报和晨报。晨报这样的小报在晨报市场上毕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虽然它从九十年代末创刊到现在时间很短,有了这样的业绩已经算是难得了。 心得不多,对于这晨报的编辑我感到的就是苦和累,记者是白天跑,而编辑只能在晚上工作了,我算经历了,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值得宝贵的经历,难忘的回忆。不过,倒是长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现实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都在不断的努力中,实践给了我很多的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但是这些都是不适合的,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的,生活中很多的现实就是这样,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在自己毕业的时候,做到问心无愧,一直的努力下去!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三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一直不断地进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走过!

通过学校宣传部老师以及大通社的几位学生干部的努力争取,我总算得到实习机会了。在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我异常激动,然后认真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暑假,这样,自己距离曾经的记者梦就会近很多的。这次实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得到了报社领导和记者老师们的认可,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为人处事和新闻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通过实习我们对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幼稚的感觉什么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实事求,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新闻梦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报》实习,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过《洛阳晚报》,那里的威严让我有种自卑的心理,毕竟《平原晚报》也是一家市级报社,无论要求还是纪律都应该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生,并没有与之相当的能力。所以,事先我们几个就认真做好准备,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到提要求的措辞都是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反复推敲才最终实施的。也许是年轻吧,我们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想早早地进入社会,多随记者外出采访,体验一下学校以外的新闻传播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应聘准备条件。

因为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我和陈静分到《平原晚报》总部,跟一个编辑老师学习编辑稿件,偶尔和记者出去做一些采访。王腾和晴川则跟晚报一性格豪爽的楼市记者跑楼市。刚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早上8点之前都会到报社,打扫卫生,整理老师的文件。旁边的记者老师看到我们汗如雨下的样子,都夸师大的学生有素质,积极主动,我们几个总会是笑脸应答,因为我们是背负着师大和宣传部以及大通社的荣誉去实习的,我们必须展现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实习将近半个月了,也没什么采访人物,我们几个都非常着急,情绪也开始有懈怠。偶尔写点消极的感慨,把宝贵的时间都忘记了。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学好方正飞腾这个软件的,只是我们都太不切实际了。

真的也许是还年轻的缘故吧,我们缺少社会阅历,记者们出去采访很少带我们,有些任务我们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报社度过的,看报纸,写评论,偶尔也写一些感慨,然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不过看到记者们在听到有突发事件后立刻赶赴事发现场的魄力时,我还是由衷地敬佩和羡慕,也许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新闻在我的意识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了。随着对其渐入了解,就像一个点和一个圈的.关系,当还是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新闻有多难,需要把握多少度。当点渐渐扩大,成为一个周长继续扩大的圆时,我才体会到新闻也有其更深层的类似于艺术表现的市侩和绝妙。新闻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党和人民。新闻的几个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复在思考辨证这个问题。但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新闻的广泛传播的。以前总是认为,新闻,是什么就是什么,要绝对坚持其真实性。

可是实习的这一个月,当所谓的理论和时间相撞时,理论只是一片空白,并且显得比较肤浅。现在的新闻传播同样考虑社会效应和大众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实,只会把新闻送进死胡同。怎样很艺术的变相表达才可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让新闻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一次单独去辉县的向阳幸福院,碰到新乡好多媒体的记者,参与完那个活动之后,我感慨颇多,做新闻的困惑和疑问也逐渐增加。回来后我一直在探究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问题,现在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策划,新闻也不例外。前者是为顺利正常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传播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新闻规划,后者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当的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和摆布。联想现在的新闻,好多都已经是摆布出来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每年查处的虚假新闻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很雷人的。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无可否认地造就了一批丧失社会良知和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会拿封口费,会写虚假广告,会看关系发新闻,会“不辞辛劳”搭上地区腕儿级人物然后伺机找“岔儿”领费,会“独当一面”给人办事包人满意……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闻,但是当它们一天天多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中国新闻事业的悲哀,想到作为一个记者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逐渐丧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韬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在的话,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实习快要结束了,和报社的老师也慢慢熟悉起来,偶尔也会和其他记者老师一起出去采访,回来之后忙着写稿,生活开始过得充实。最后一次是“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和报社的焦老师一起去采访一个护航索马里海域回来休假的海军士官。得到通知后,晚上回来查找关于我国这次索马里护航的相关情况,然后设计问题,理清思路和逻辑。在学校做这类人物通讯,绝对有充足的时间,可是在报社,可就不一定有了。由于时间仓促,老师说我的设计的问题很不成熟,去的路上我没想到老师会让我一个人独立完成这篇稿子,也就没在意。还好与采访对象在年龄上有优势,他刚大学毕业,算是05级的学长,彼此之间可以聊的话题很多,然后我就在聊天中变相采访,得到了很多细节。回来后,老师临时有事,就让我先写,没办法我就硬着头皮趁热打铁用两个多小时完成了这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老师看后,露出很意外的表情,然后点头表示赞赏。昨晚和刘月一起改稿子,她改我的我改她的,气氛挺好,感觉不错。真希望这样的事情可以多发生几次。

7月13日至8月14日,我有幸在《今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3日,我来到《今日××》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1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1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一篇新闻。

7月29日××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申通快递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四

这个暑假,我选择了到徐州日报社的《都市晨报》去实习。通过短暂的12天的工作,对报纸的运作有了简单的了解。 第一天,初到报社,晨报的李霜菊主任把我安排到编辑部的李梦虎老师那里去工作。说白了,就是归他管。不过,我去找李老师,他不在,只好先回去收拾一下东西,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我特意买了一份晨报,要看看我去实习的这个单位到底如何。徐州这几年的发展是不错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已经颇有成效。徐州当地的媒体也有人关注了。今年回去发现徐州人都爱看日报社的报纸,比如《彭城晚报》,《徐州日报》,《都市晨报》。 我来到日报社,楼下保安知道我是实习的。报社的琐事挺多的,文字处理很繁重,是得多要些实习生。

我听了,心里一惊,莫非我要做苦力了。编辑总有级别的吧,总编的工作不用说轻松自在,该不会把活都推到新来的小编辑身上了吧。 终于见到了李梦虎老师了,我在家里打他电话总是找不到的。文化人都比较随和。他跟我介绍了晨报的由来,晚报是由八十年代中晚期的一阵风带起来的;到了90年代是早报的时代,比如《南方都市报》。徐州的晨报就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不过现在大多是通过网络来传播信息,传统的报纸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说到目前的晨报不怎么景气,需要输入新鲜的血液。 在我们相互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老师要我去看报纸,主要是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是广州日报社的发行刊物,老师对他推崇备加,从版面整体设计到排版编辑还有信息来的迅捷,没有不称赞的。《南方都市报》在我这个平时很少看报的人来看,就很有吸引力,的确比江苏省内的一些报纸做的细,做的精。

这一个下午我都在看报纸,没别的事,虽说眼睛有点疲劳,但不至于出苦力。看来我原先的担忧是没必要的,我不会成为什么“义工”而被安排去做什么苦力了。其实这才是实习真正开始的第一天。 紧接着的一天,我来到新闻工作大厅,这里配备了30多台电脑直接连通互联网。编辑们在网上浏览最新的消息和评论。老师安排我去看网络上的最新消息,几乎每台机子的浏览器里都收藏了很多权威媒体的网站。这一天我浏览了很多网站比如南方网,路透社,凤凰网,东方新闻网,大洋网 等等。 接下来的几天,我了解到,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很多,一个“事件”发生,会有专门的渠道在时间把该“事件”通知媒体——记者的作用在这里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编辑的工作就不一样了,主要是负责对来稿的审查。每个编辑都有自己负责的版面。总编是负责最后定稿的。我在大厅里看着那些编辑工作。熟悉一下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我的工作。大厅里那些小青年都是做娱乐和体育方面的,资格老的在那里坐着,总是一副不忙不慢的样子,他们在冥思,构画子夜前就要交差的版面。

年轻人总是有活力的,闲时他们会带上我这个实习生在大厅里打打乒乓,聊聊我的学校,亦或是他的学校。 不过,实习生总归要做点事的,因为我打字快,副刊的编辑就要我帮她打晨报举文学奖的稿件。连续三天,真够累的。 我在报社实习的最后一天,过得比较紧,晚饭是随便将就了点。接下来一直到午夜,我亲眼目睹了一份《都市晨报》的诞生。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无纸化办公,报社的效率还是很高的,至于和南方那些报社的差距,甚至是和国际上的大的传媒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晨报的人有自己的口号:今天学习他们是为明日创办自己的刊物。 晨报,你行的。

我相信这点,就目前徐州的市场来看,《扬子晚报》已经不行了,只是火车站,汽车站的宠儿,本地人还是比较喜欢晚报和晨报。晨报这样的小报在晨报市场上毕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虽然它从九十年代末创刊到现在时间很短,有了这样的业绩已经算是难得了。 心得不多,对于这晨报的编辑我感到的就是苦和累,记者是白天跑,而编辑只能在晚上工作了,我算经历了,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值得宝贵的经历,难忘的回忆。不过,倒是长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现实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都在不断的努力中,实践给了我很多的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但是这些都是不适合的,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的,生活中很多的现实就是这样,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在自己毕业的时候,做到问心无愧,一直的努力下去!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五

xx年7月12日起,来到《xx晚刊》的实习已经过了四周,在这四周的时间里,通过各位同事的指导与帮助,让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同时也学到课本外的实践经验。这些收获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实习结束时在撰稿及采访编辑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提高,共累计发表各类稿件十余篇。

在了解了《xx晚刊》致力于以“关注社会动态服务百姓生活”的宗旨,通过在日常的采访与撰稿中,更能深刻理解和实践其蕴含的理念。

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它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在特殊时期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而在报社的实习中,让我更加深刻的懂得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至高理念。

做记者,就要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记得第一次采访是关于中植社区的废品收购站扰民问题,由于来源于群众热线,在调查与配合采访中比较顺利。因在学校校报工作时也常接触些采访任务,对采访并不是很陌生,但在面对社区群众热情的言语,比校园采访更让人心情激动。“我们相信你们!”“希望能通过你们早日解决问题!”群众们信任的声音到现在仍然让我记忆犹新。而在饶河驻防战士采访军嫂的时候,巧遇的参谋长,热情的军人长官,以及严格守纪的战士们,让我看到了一只铁的队伍。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形形色色,各具特点,既培养了我对不同事情的独特观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有益的基础。

在培养细节全面的深入的采访实践能力外,而后的整理撰稿极大的提高了我的新闻撰写能力,在报社的实习其间,接触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稿件,极大的提高了自己过去在新闻写作上的狭隘面,扩宽的文笔,也增加了对文字的热爱。而作为每日发行的报纸,让我在撰稿的同时也不断的提醒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加锻炼了在撰稿过程中准确地抓住新闻点。

通过报社为期一个月实习,我更加清楚了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要求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要过硬。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

实习只有一个月时间,回头看看,一个月来自己的收获与成长,人生不仅需要走出自己的长度,更需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培养自己的宽度。我真心的感谢报社的每一位前辈。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必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六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应届毕业生操作能力差的问题,为了响应学校关于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同时使自己能更早更好的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建设,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应对能力,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今年暑假,我在咸阳日报社进行了为期5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现将该次社会实践的有关事项向学校作如下报告。

一、实践单位的基本概况

我实习所在的咸阳日报社创刊于1962年,于20xx年1月改出对开四版周七刊,并取得出版八版的审批。该报现为xx市惟一一张能够代表城市发展形象和具有重要影响的主流政经综合报纸。

作为党,《咸阳日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团结、稳定、鼓劲的办报方针,以“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位”为口号,提出并强化办“一张既让各级党委政府满意,又使广大干部群众满意的综合性日报”的办报理念,在努力做好党政国策宣传工作的同时,又让群众喜闻乐见。报社现有咸阳日报正报、咸阳日报《都市周刊》、《社会视点》、《教育周刊》和互联网电子版等版面,形成了一张正报三个专刊和一个电子版的格局。栏目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突出了贴近性、服务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办报风格,咸阳日报社管辖办公室、财务部、总编办、要闻部、政经部、社会新闻部、摄影部、科教部、经营部、发行部、广告部、印刷厂11部和1厂。共有干部职工近百人。

二、实践中的主要活动

我的实习是从今年暑假的7月12日到8月31日,共为期50天。我主要跟随咸阳日报社要闻部著名记者李发伟老师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共跟随李老师外出采访21次,学写新闻稿件20余篇,联名发表文章28篇。其中3篇是由自己采写的稿件(后附有实践过程中刊登的部分文章)。住宿、吃饭、交通费用共花费1000余元。

每天我都早到办公室,主动做好单位的卫生保洁工作。积极配合老师工作,随同老师采访、写稿、审稿、送稿。同时我还虚心向在报社工作多年的老编辑陈澄海老师学习了稿件的编辑,并通过加晚班,在画板校对部门跟申效斌主任学习了报纸的后期制作知识和方法。通过对一张张报纸的学习,对一篇篇新闻稿件的处理,使我对报纸,特别是党报的有关知识和要求有了清楚的认识。

李老师是市长的专职记者,所以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主要跟随他进行了“市委五届四次(扩大)会议”的专题报道;省市领导一些视察活动的相关报道;市上几次大型活动的报道;同时,由于xx市正在进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双创”建设,李老师是该项建设的主要记者,因此,我们还主要随同市“双创”办工作人员,就我市这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专题采访报道,主要针对涉及“双创”的占道经营,单位卫生检查,市场整治,市政建设,宾馆饭店小餐饮专项整治,网吧专项整治等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通过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得各种不文明现象得到了重视和治理,使市区及周边环境有了明显好转。让我对媒体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实践中的主要收获

通过整整50天在一线和记者、编辑们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通过一次次的现场采访和自己的动手实践,以记者这个广阔的接触面为平台, 通过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仔细观察、大胆实践,可以说我的这次社会实践收获是很多的。这迈出社会的第一步,必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1、对以报纸为中心的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首先是对几种常用的如消息、通讯、评论员文章等新闻素材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提高了自己写作素养;其次是对报纸制作的整个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我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记者是一件辛苦的工作,要有积极负责的态度,积极观察,认真思考,用心写作,只有依靠不断地创新精神,才能写出生动的稿件。

2、对xx市的大致状况有了初步的掌握。通过这50天沿街走巷检查、进单位采访使我对整个城市的大致环境,大部分单位的位置及相关情况有了初步的掌握,可以说了解了这所城市的大致情况。也使自己认识了很多的人,建立了相当可观的社会交际圈。

3、对大型活动的安排部署有了全面的了解。随同李老师对市上几次大型活动进行的采访报道,通过认真观察他们对大型活动的安排部署,结合《秘书学》上的有关知识,给我对大型会议在实际操作中的组织安排有了鲜活的教材。对一件大型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车辆的安排,路线、食宿的安排部署有了全面了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了自己的工作、办事能力。

4、“新人到单位,勤快是赢得领导重视的最好法宝”。这是要闻部主任记者高怀军老师在第一次开会时对我们几个实习生的教导。通过这些天的实践,我觉得这确实是我们毕业生在一个新单位后,开局篇打响的第一法宝,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实践的。

5、“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你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这是在就业指导书上学到的,也是李老师在工作之余教导我的。通过这50天的实习,我才意识到了人际关系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性。一个记者,只有建立了广泛地社会信息网,才会有不断的新闻线索供你挖掘;一个身处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工作人员,只有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才能保证你的工作顺利开展。咸阳日报是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在老师们的身上,我学会了同事之间那种兄弟般的相互关心,以及那种以诚相待的待人之道,正因为有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才有了报社的整体大发展。

6、只要做最充分的准备,就能应对可能遇到的一切危机。李老师每次有重要的采访至少都要带两支笔。这是一个细节,但是从这里我学到了,虽然在工作中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突然危机,但是只要我们做好足够的准备就足以应付各种问题和困难。

7、对日常交际礼仪的学习。我从李老师那里的学习是从第一次见面时的那个握手开始的,虽然之前在学校的那本礼仪手册上读到过关于握手,餐桌吃饭,日常交往等方面应注意的礼仪,但是李老师的那一个握手于我的收效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达到的效果。在日后的实习中我也注意交际礼仪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自己面对问题的应对能力。

8、找到不足也一件很大的收获。通过实习我也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人员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在今后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有目的有方向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加的完善和丰富起来,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工作需要。更好的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西部大开发服务。

最后,我要感谢学校对我的教育培养,对这次实践的部署安排;感谢咸阳日报社为我提供的这样一个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学习环境,感谢报社老师,特别是李发伟老师和陈澄海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无微不至照顾,你们认真的工作态度,真诚的待人理念,积极的创新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以及报社那种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值得我终身学习和实践。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社会实践就这样结束了,我作为这次实践的一员,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参与到这次实践中,使我感到无比荣幸!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七

实习时间:20xx年7月4日――20xx年8月28日。

实习内容:本人于20xx年暑假在**报新闻部热线组,跟随记者**实习。所发稿件多为消息,刊登于《**》《**》《**》等版面。

实习报告: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记者,有编辑,有见习记者,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记者多。几乎每个记者都带有实习生,有的记者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记者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记者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记者们留下好映像,他们才会逐渐信任你,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你。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同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实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习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记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记者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记者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记者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记者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记者的时候守口如大学,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记者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记者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记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记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记者,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记者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记者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记者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是记者取得第一手大学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大学变成第一手大学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记者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儿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记者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记者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编辑手中时,编辑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记者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记者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许是由于热线部大部分的稿件都发在《**》《**》和《**》等板块,我们的采访尤其注意时效性和时间性,赵老师到达新闻现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表,记下记者到现场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当初上课的时候背得那叫一个滚瓜烂熟,平时也要求自己时刻记着,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记者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记者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记者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此外,即便真的被拒绝地一干二净也不必难受,如果被拒绝一次受伤一次,相信大部分记者也活不到现在。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8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都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记者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记者的电话,但记者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记者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当不辜负报社记者老师几十天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记者,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八

我在大学里里学习的是新闻系,也就是新闻专业,毕业后最好的就业方向当然是报社工作,做一名记者。今年暑假,我就有幸成为一名记者,不过只是实习的,来到了苏州日报社,开始了我的暑假实习。希望自己能够在实习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七月的苏州,夏日躁动的气息改变不了这座城市固有的静谧。鲜红的夹竹桃林、园林里幽径曲折、老城区的白墙黑瓦、园区的大道无一不在诠释着这座身处的城市——园林城市、旅游业发达、经济发展快、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

能够进入苏州日报社实习,也是一次“机缘巧合”。这说长也不长的一个月里,我熟悉了采写流程、业务技巧,也熟悉了这座城市。日报的社会生活部是一个贴近群众生活的部门,带我的记者蒋丽英老师也是一位敬业的和善的女记者。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完成了新闻作品十余篇,参与报社组织的公益活动一次,自觉受益匪浅。

一、记者这一行业要求记者本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更需要广博的学识,对生活的热情,对人民的同情。此外,灵活的交际能力,积极的处世态度,平易近人的谈吐举止,都应该是一名优秀的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记者可以不能说会道,可以不能言善辩,但是一定要以最真诚的一面来面对百姓;记者可以不外向活泼,但是一定要有把握事物本质和主体的能力,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角,要有观察力,要有行动力。

以采访“小候鸟”们为例。苏州是一个外来人口大市,外来人口(通常称之为“候鸟”)占总人口数已近50%。那么在放暑假时,外来民工的子女(自然被叫做“小候鸟”)不免涌进苏州,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是,苏州市内难免对出现一些新的不安全的状况。找到了这个切入点,蒋丽英记者就带着我前往火车站、汽车站,对这些“小候鸟”和家长们进行采访。

采访过程中,“小候鸟”们对苏州的各个游玩景点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期待父母能带他们去动物园、苏州乐园等地游玩。但是大多数孩子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没能够实现。听到这些,蒋老师当即问道:“如果我们报社组织活动让小朋友们去苏州动物园玩,你最想看什么小动物呢?”在得到“大象”、“狮子”等答案后,蒋老师回到报社就立即着手准备起了这次“小候鸟夏令营”活动。

在得到主任的允许后,蒋老师联络了苏州市动物园,在说明情况后得到了园内工作人员的欢迎。她又联系了她自己的一个朋友,对活动进行赞助,给孩子们准备小礼物……第二天一早,一篇以“小候鸟夏令营欢迎你”为主题的稿件上了报,呼吁对全市的外来民工子女参与这次公益活动。“小候鸟”们的家长纷纷按照要求拨打电话报了名,这才有了7月12日的这次公益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来,不管是记者的人脉、行动力,还是沟通能力,都是好记者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而我通过这次实习看出,我通往新闻记者的这条路,需要走的还有很长。

转眼间就到了八月,实习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的停滞。在不断的思考与总结中,我发现既然一位优秀的记者在性格上、素质上等各方面要达到“那么多条”,那么不具备“那么多条”的人便不一定能成为好的记者。而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面并不是那么窄,只要有心、肯干,便一定可以再日后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那么面对这么多条路,选择什么,如何选择便似乎有了越来越接近“明确”的方向。人生航行中的浓雾似乎正在渐渐散去,剩下来的迷惑不解,则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来解决。

大学生活还有两年,这两年对我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两年,现在我的大学生生活可以用倒计时来形容了,不过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就会在我的大学毕业时,成为一名有些毕业生。很快的适应工作,很好的工作,做一名很好的记者,我希望我会走上这样的轨迹!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九

实践内容:本人于2015年暑假在都市晨报,与一名同学跟随赵老师实习。

实践报告:

7月12号至7月25号,我有幸在徐州都市晨报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作为一个新闻传播系的大一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让自己提前了解传媒并且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们留下好印象,他们才会逐渐信任我们,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我们。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年龄相仿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践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深刻的还有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被采访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被采访者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都市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手中时,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人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20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 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的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问的电话,但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 忙碌而有趣的两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老师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如今,回首实践的两周,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我

以后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于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两个星期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辜负报社老师两周以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 此时拿起一份《都市晨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都市晨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一直不断地进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走过!

通过学校宣传部老师以及大通社的几位学生干部的努力争取,我总算得到实习机会了。在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我异常激动,然后认真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暑假,这样,自己距离曾经的记者梦就会近很多的。这次实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得到了报社领导和记者老师们的认可,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为人处事和新闻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通过实习我们对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幼稚的感觉什么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实事求,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新闻梦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报》实习,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过《洛阳晚报》,那里的威严让我有种自卑的心理,毕竟《平原晚报》也是一家市级报社,无论要求还是纪律都应该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生,并没有与之相当的能力。所以,事先我们几个就认真做好准备,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到提要求的措辞都是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反复推敲才最终实施的。也许是年轻吧,我们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想早早地进入社会,多随记者外出采访,体验一下学校以外的新闻传播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应聘准备条件。

因为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我和陈静分到《平原晚报》总部,跟一个编辑老师学习编辑稿件,偶尔和记者出去做一些采访。王腾和晴川则跟晚报一性格豪爽的楼市记者跑楼市。刚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早上8点之前都会到报社,打扫卫生,整理老师的文件。旁边的记者老师看到我们汗如雨下的样子,都夸师大的学生有素质,积极主动,我们几个总会是笑脸应答,因为我们是背负着师大和宣传部以及大通社的荣誉去实习的,我们必须展现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实习将近半个月了,也没什么采访人物,我们几个都非常着急,情绪也开始有懈怠。偶尔写点消极的感慨,把宝贵的时间都忘记了。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学好方正飞腾这个软件的,只是我们都太不切实际了。

真的也许是还年轻的缘故吧,我们缺少社会阅历,记者们出去采访很少带我们,有些任务我们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报社度过的,看报纸,写评论,偶尔也写一些感慨,然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不过看到记者们在听到有突发事件后立刻赶赴事发现场的魄力时,我还是由衷地敬佩和羡慕,也许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新闻在我的意识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了。随着对其渐入了解,就像一个点和一个圈的关系,当还是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新闻有多难,需要把握多少度。当点渐渐扩大,成为一个周长继续扩大的圆时,我才体会到新闻也有其更深层的类似于艺术表现的市侩和绝妙。新闻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党和人民。新闻的几个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复在思考辨证这个问题。但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新闻的广泛传播的。以前总是认为,新闻,是什么就是什么,要绝对坚持其真实性。

可是实习的这一个月,当所谓的理论和时间相撞时,理论只是一片空白,并且显得比较肤浅。现在的新闻传播同样考虑社会效应和大众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实,只会把新闻送进死胡同。怎样很艺术的变相表达才可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让新闻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一次单独去辉县的向阳幸福院,碰到新乡好多媒体的记者,参与完那个活动之后,我感慨颇多,做新闻的困惑和疑问也逐渐增加。回来后我一直在探究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问题,现在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策划,新闻也不例外。前者是为顺利正常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传播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新闻规划,后者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当的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和摆布。联想现在的新闻,好多都已经是摆布出来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每年查处的虚假新闻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很雷人的。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无可否认地造就了一批丧失社会良知和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会拿封口费,会写虚假广告,会看关系发新闻,会“不辞辛劳”搭上地区腕儿级人物然后伺机找“岔儿”领费,会“独当一面”给人办事包人满意……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闻,但是当它们一天天多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中国新闻事业的悲哀,想到作为一个记者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逐渐丧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韬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在的话,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实习快要结束了,和报社的老师也慢慢熟悉起来,偶尔也会和其他记者老师一起出去采访,回来之后忙着写稿,生活开始过得充实。最后一次是“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和报社的焦老师一起去采访一个护航索马里海域回来休假的海军士官。得到通知后,晚上回来查找关于我国这次索马里护航的相关情况,然后设计问题,理清思路和逻辑。在学校做这类人物通讯,绝对有充足的时间,可是在报社,可就不一定有了。由于时间仓促,老师说我的设计的问题很不成熟,去的路上我没想到老师会让我一个人独立完成这篇稿子,也就没在意。还好与采访对象在年龄上有优势,他刚大学毕业,算是05级的学长,彼此之间可以聊的话题很多,然后我就在聊天中变相采访,得到了很多细节。回来后,老师临时有事,就让我先写,没办法我就硬着头皮趁热打铁用两个多小时完成了这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老师看后,露出很意外的表情,然后点头表示赞赏。昨晚和刘月一起改稿子,她改我的我改她的,气氛挺好,感觉不错。真希望这样的事情可以多发生几次。

不想去抄袭别人的报告该如何去撰写,不想去套用那些报告应有的格式,只想用最真实的文字为我近一个月的报社实习画上一个不满足的句点。

我喜欢文学,纵然我不是文学系出身。我喜欢课外的时候看那些饱含真情的文字,因而我经常幻想某一天我能用我的文字反映当今的民生问题。虽然我的文笔不算好,但也不一定就是拙劣的,尽管我不懂得如何“妙笔生花”,但进报社工作却是我进入大三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

这个想法就在大三暑假的时候实现了。

几番托人,才进的报社,也算是我们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报社,当然不能跟人民日报比,好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会征订。在我进去实习前,我都一直在幻想报社的工作情况,那一定是忙碌的,每天一定连喝水的机会都没有,每个人都往返穿梭于各部门之间,说不定可以经常出去采访,体验做记者的其中滋味。

但是我错了,他们将我分派到校园副刊,跟着一位学姐学习。可是校园版恰恰暑期停刊,每天上午只看到偌大的办公室只有寥寥几人。下午两点以后,各位学姐才姗姗来迟。或许这是天气炎热闹的或许暑期没有校园版,她们也正放着暑假。

幸而,这个部门还接一些外面的版面做,要不然我可真是“无所事事”了。

记得梁晓声有说过类似的话,不论一本书有多浅显,能从上面提取到精华也不算浪费时间了。就是因为这句话,我告诉自己不论事情有多小能学到一点本领也算不枉此行了。

私下的时候,我跟各位学姐央求过,请求她们尽量给我事做,即使是跑腿的活,我也愿意。她们都答应了。但。。。。。。事情从来不会那么尽如人意。刚进去的实习生就像小品里常说的“超生的孩子,计划外的”,有谁会去信任一个实习生有着和她们一样的能力去校正一个小小的版面。

我很感谢最终把版面放心交给我校正的学姐和师傅,因为你们,我才发现我的文学常识还有着很大的漏洞,我的语文学习原来还粗陋得很,还需要更加精益求精。原来我一直忽略的错别字和标点此时成了我在这个部门工作的绊脚石。现在的我,虽然不在那里实习了,但经此一行,我想以后的我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学习。

另外,我是学广告的,能在报社学到一些关于报刊排版的技术也算我这次实习的又一个收获。有一定广告软件的学习基础,学习起排版软件就不会特别困难,我想如果要我照着已经出刊的版面,给我上面的素材,我应该可以利用排版软件排出一个一模一样的版面。

再有,能在报社拜读别人的大作,也算是我在那里实习的一大乐趣。文学学习终究不能“闭门造车”,还得抬起头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我有幸第一时间读到一些文字朴实却不失内涵的文章。用“口有余香”来形容也不未过吧。但凡事都有两面,对于报社采纳稿件的方式我不太赞同。虽然报社报道的事情是我们城乡一带的,但是文学上的事情总不应该有地域观念。最大可能地吸收地方上的稿件而次之考虑外省来的,终究会遗漏掉精华。

虽然地方不缺这方面的人才,但也容易鱼目混珠。曾改过一篇稿子,那篇稿子是来自一位70多岁的长者,行文方言味浓重,但有多处成语搭配不当,直白地说就是乱用,句子杂糅,错别字、标点错用那更是不下五处。所举事例的不恰当就不论了。或许投稿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我仍然觉得文学学习应该一丝不苟。更令人乍舌的是,这位老者还是地方文坛上较有资质的“泰斗”。虽然学姐告诉我,老者以前因当时生存环境局限没有上过学,但我仍然觉得“活到老,学到老”这话是具有其意义的。落下的功课可以慢慢补,虚心求教至老都不能丢,一味的固步自封,就容易“贻笑大方”。或许我不应该用犀利的语言对待这样一位长者,但我实在为真正的“泰斗”——泰戈尔先生抱不平。

在我进报社的时候,嫂嫂就告诉我,如何与人相处也是我在那里实习的又一个课程。没错,这点在我进报社前就意识到了。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性格从小学的内向、沉静,不愿说话到现在的说话“肆无忌惮”,外向、喧哗,有了很大的转变。原来我一直都是错的,在一个陌生得没有任何人能说笑的环境,我总是像一只蜗牛一样用少说话的性子来包裹,保护自己。做任何事都缩手缩脚,实在是我对眼前的各色人物都不了解,我不知道如果我放开了做会招致何种非议。钱钟书先生说的“落索身名免谤增”这句话在今天看来的确有它的现实意义。我不否认我是一个好强争胜的人,对待任何可以索取功名的事情,都用苛刻,甚至有时要求眼前之物近似完美的态度来对待。这是朋友,乃至那个与我起争执的女生一语道破的。因而,我在报社的时候,极力控制自己要少说话多做事,虚心求教。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那在任何地方工作生活,认识的人越多自然也越有好处,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人脉广。或许我一直生活在象牙塔,对人脉这个词不会过于注重。只觉得在大学生活,认识的同学多,出行相伴的人也会更多一些。在当今社会,我不否认,人脉广的确有它的好处,那自然做任何事都可以水到渠成。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认为增加人脉是为了遇到困难有人帮忙疏通。但对于我,我觉得人脉广,只会让我工作起来舒心、快乐一些。认识的人多,点头打招呼的人也多,这证明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就不会产生一种城市的“孤独感“。以前在学校,面对的都是同龄人,我们会有很多话题去认识你想认识的同学。但是出了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可能要面对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物,那个时候恐怕一肚子的话题都未必能找到一个有用的去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我承认在这方面我的确很失败。我总以为我是要去面对和我一样年龄的人,从来都没有做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的准备。虽然我仍然受着象牙塔的保护,但现在的我们也不再是那个脑海里只有安徒生童话,单纯得没有一丝杂念和想法的孩子。我明白“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意思,人情债有时候会比有形的钱财债务更让人焦头烂额。

我没有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的处事手段,或许是我接触的人物过于单一或许是我的性格使然。我习惯交朋友都只交志同道合者,我总是把我看不惯的人或事一气摒除了。我习惯交朋友用时间来验证结果。所以我每次身处陌生环境的时候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对每一个向我投来好意目光或者诚恳微笑的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对自身实行自我否定的原因。

在报社工作近一个月,我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任何遗憾,不会觉得自己有多没用,遗漏了什么,但对于自己没办法在一个陌生的严肃的环境放开手去做,去和人相处这是我怒“其”不争的事实。也是为什么我所画的句点是不满足的。不过,鲁迅先生说得好“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有了一次正规的实习经历,以后的我就有胆量去尝试第二次、第三次。我不希望有一天我会被社会的风气所同化,总是戴着不同的面具生活,有宝钗一般圆滑的处事方式,只希望我能在任何场合都处变不惊,落落大方,与人谈笑风生。在每个人按司其职的同时,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不再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在暑假里我准备出去实习,这是我计划已久的事情了。之前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假期的时间总是抽不出空来,所以一直想实习却没有成功。不过这个暑假我是再也不会浪费时间了,我已经决定了。

我的专业是中文专业,现在这种专业已经不是很流行了,主要是工作不是很好找,而且学出来用处也不是很大,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就是记者了。我也是冲着记者的身份,我想到一家报社去实习。

今暑假期间,我参与了xx日报报业集团旗下xx卫报社关于刷卡取报的市场调研活动,以调研的方式在第一线感受刷卡取报这一新模式给传统报纸发行模式带来的冲击。其间,我还通过与报社发行部何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谈话和交流,较为深入的了解了《xx卫报》以地铁这一新型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发行渠道。对于这两种创新发行模式,我谨以个人观点作出相关分析。

背景材料:

xx日报报业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集团党委带领下,集团员工发扬创新进取、务实敬业、诚信和谐的精神,聚精会神抓导向,一心一意谋发展。集团新闻宣传平稳有序,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内部改革取得突破,和谐建设出现新的面貌。

《xx卫报》是由xx日报报业集团和xx地铁总公司联合打造的一份综合类新闻日报,以“轻松,时尚,有用”为办报宗旨。

《xx卫报》xx年5月15日正式创刊,运用自身独有的运作模式,仅用了40天时间,就将发行推至16万份,一时间引起中国传媒界巨大的震动;改版后的《xx卫报》集读者俱乐部、免费刷卡取报、地铁派送和公共场所赠阅于一身,通过与苏果、麦当劳等企业合作的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自我形象,截至目前,《xx卫报》发行总量已攀升至30万份,稳居xx地区都市日报发行前三强。《xx卫报》在国内首创数码刷卡取报系统,1200多台刷卡机已基本覆盖南京主城区,其独有的地铁内发行量突破10万份,创造出都市日报快速发展的奇迹。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十

我在大学里里学习的是新闻系,也就是新闻专业,毕业后最好的就业方向当然是报社工作,做一名记者。今年暑假,我就有幸成为一名记者,不过只是实习的,来到了苏州日报社,开始了我的暑假实习。希望自己能够在实习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七月的苏州,夏日躁动的气息改变不了这座城市固有的静谧。鲜红的夹竹桃林、园林里幽径曲折、老城区的白墙黑瓦、园区的大道无一不在诠释着这座身处的城市――园林城市、旅游业发达、经济发展快、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

能够进入苏州日报社实习,也是一次“机缘巧合”。这说长也不长的一个月里,我熟悉了采写流程、业务技巧,也熟悉了这座城市。日报的社会生活部是一个贴近群众生活的部门,带我的记者蒋丽英老师也是一位敬业的和善的女记者。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完成了新闻作品十余篇,参与报社组织的公益活动一次,自觉受益匪浅。

一、记者这一行业要求记者本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更需要广博的学识,对生活的热情,对人民的同情。此外,灵活的交际能力,积极的处世态度,平易近人的谈吐举止,都应该是一名优秀的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记者可以不能说会道,可以不能言善辩,但是一定要以最真诚的一面来面对百姓;记者可以不外向活泼,但是一定要有把握事物本质和主体的能力,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角,要有观察力,要有行动力。

以采访“小候鸟”们为例。苏州是一个外来人口大市,外来人口(通常称之为“候鸟”)占总人口数已近50%。那么在放暑假时,外来民工的子女(自然被叫做“小候鸟”)不免涌进苏州,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是,苏州市内难免对出现一些新的不安全的状况。找到了这个切入点,蒋丽英记者就带着我前往火车站、汽车站,对这些“小候鸟”和家长们进行采访。

采访过程中,“小候鸟”们对苏州的各个游玩景点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期待父母能带他们去动物园、苏州乐园等地游玩。但是大多数孩子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没能够实现。听到这些,蒋老师当即问道:“如果我们报社组织活动让小朋友们去苏州动物园玩,你最想看什么小动物呢?”在得到“大象”、“狮子”等答案后,蒋老师回到报社就立即着手准备起了这次“小候鸟夏令营”活动。

在得到主任的允许后,蒋老师联络了苏州市动物园,在说明情况后得到了园内工作人员的欢迎。她又联系了她自己的一个朋友,对活动进行赞助,给孩子们准备小礼物……第二天一早,一篇以“小候鸟夏令营欢迎你”为主题的稿件上了报,呼吁对全市的外来民工子女参与这次公益活动。“小候鸟”们的家长纷纷按照要求拨打电话报了名,这才有了7月12日的这次公益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来,不管是记者的人脉、行动力,还是沟通能力,都是好记者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而我通过这次实习看出,我通往新闻记者的这条路,需要走的还有很长。

转眼间就到了八月,实习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的停滞。在不断的思考与总结中,我发现既然一位优秀的记者在性格上、素质上等各方面要达到“那么多条”,那么不具备“那么多条”的人便不一定能成为好的记者。而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面并不是那么窄,只要有心、肯干,便一定可以再日后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那么面对这么多条路,选择什么,如何选择便似乎有了越来越接近“明确”的方向。人生航行中的浓雾似乎正在渐渐散去,剩下来的迷惑不解,则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来解决。

大学生活还有两年,这两年对我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两年,现在我的大学生生活可以用倒计时来形容了,不过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就会在我的大学毕业时,成为一名有些毕业生。很快的适应工作,很好的工作,做一名很好的记者,我希望我会走上这样的轨迹!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十一

从20xx年的2月18号到3月20号我在西安商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时间虽短,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阅历。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社会实践过程中,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事情,但我都坚持了下来,认真完成了大学期间重要的一次课外作业,以下是我的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选择《西安商报》作为社会实践单位缘于一位认识的中文班的同学的推荐,《西安商报》是有西安日报社主办的一份经济生活类报纸,创刊于20xx年。后来的经历证明我选择商报社会实践是正确的选择,商报的老师对我和我们一起社会实践的同学都很关心,及时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社会实践生都由两位老师带,这足以说明商报周到的考虑,尽量是我们在短时间内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都有事可做。商报的记者不多,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比较大,每天都很辛苦,带我的是商报的李老师和詹老师,李老师在报社工作了将近十年,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了,詹老师则是刚进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但我感觉到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我这个社会实践生也是当做朋友一般,经常跟我沟通交流,指导我的稿件,教我采访的技巧,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在报社待的一段时间,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刚去报社的几天,老师并没有给我安排任务,而是让我看报纸,除了本报社的报纸外,还要求我多看几家比较有名的如《大河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等他们的报纸,我在学校就是比较喜欢看报纸的,但是在学习之余把看报纸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而现在让我整天坐在哪里看报纸,当时真的是很无聊,老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告诉我说让我看报纸不光是让我看新闻的内容,关键是让我了解记者采写新闻的角度,报到的方式和对新闻事件的把握,这是当记者的第一关。我社会实践中我认识到好的新闻稿要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社会实践的第三天李老师把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李老师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社会实践的第一篇新闻。

还有就是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位高校的教授,可是联系不上,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詹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同学的同学真的就联系上了教授。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去采访,我报了老师的名字,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老师后来批评了我,他要求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见对记者而言,交际范围很重要。

报社李老师一直要求我要学会扩展思维,目光要独特。他经常让我关注财经类的新闻信息,他说,现在很多报社都主打社会新闻,所以社会新闻很多,我们多关注社会新闻以外的东西,没准就能另辟蹊径,写出优秀的稿子来。事实也是这样,不光目光要独特,还要会发散思维,由点及面,同一篇新闻不同的人阅读就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一次詹老师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上面的报道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房价的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记者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老师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老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新闻就在身边。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老师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社会实践期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才发现记者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什么都得懂,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且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去采访一起,李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到了现场我都吓傻了,现场情况很惨,老师采访交警了解情况,我们躲在旁边不说话,后来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我说现场太惨了,都吓傻了,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作为记者,连这点是都扛不住怎么行,不管现场怎样,你的采访都得照样进行下去,这是你的工作。那次真的给我上了一课。以后采访就比较主动点了,也能提出一些水平比较高的问题来。

在报社期间深刻体会了作为记者的艰辛,有的记者一天不停的在跑新闻,晚上工作到很晚加班加点为了第二天报纸能发出最有价值的消息。报社是一个很和睦的大家庭,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阂,这里没有年龄的差距,部分职位的高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但这都是为了出精品稿件。我们这些社会实践生也是耳濡目染,平时有什么想法都及时跟记者提出来,好的点子都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放开手独立去做。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商报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社会实践虽然很辛苦,但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为将来踏入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实践期间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坚持努力下都一一解决,由于学校离报社较远,每天就得6点起床,往报社那边赶,晚上有时候稿子较多就得加班,回到学校已经是深夜,好几次都遇到没有公交车回不到学校的事情,自己也曾想放弃,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而且老师也很照顾我们,知道我们路途远,所以尽量让我们每天都早点走,真的是无微不至。社会实践时间不长,但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十二

7月3日至8月4日,我有幸在《今日xx》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xx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3日,我来到《今日xx》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一篇新闻。

7月29日xx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xx》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今日xx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今日xx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十三

暑假期间,为积极响应学校以及学院的号召,努力提高自己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我利用假期的机会,在西安市蓝田县华商报社进行了三十六天的社会实践。我很珍惜而且重视这次实践,因为我明白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之间的一大模块。它是密切连着学习和工作的链子,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到工作中的角色。是我们必须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时间去证明理论。因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践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显露我们的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从而快速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尽快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生活。

本次我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前期工作和实践过程,以下我将会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详细说明这次的社会实践过程。

(一) 前期工作:

1.在实践前,首先我在网上搜集准备的社会实践的地点--蓝天县的所有招聘短期工单位及企业的信息,并仔细比较最适合自己的部门,同时为了避免遗漏一些招聘人但没有在网上贴出广告的门面房信息,我骑着自行车将蓝田县大街小巷招人的信息都仔细的记录了下来。

2.接着我将所有的信息分类整理了一下,得到现在聘请的人类别大致如下:饭店门迎或服务员,旅馆工作人员,麦当劳或肯德基,超市工作人员,发单员,在农地里帮人收花椒工作人员,华商报社工作人员。通过分析自身条件以及自己想尽可能多的锻炼自身能力,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在报社进行社会实践。

3.20xx月7月15日我来到蓝田县青羊路的华商报社进行面试,顺利被聘用后,我便在网上仔细查阅了华商报社的有关信息。华商报社,注册资金50万元,于1995年正式成立,公司位于西安市含光路北段15号,拥有员工300人。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生产能力强大。加上公司总裁李大灿的领导,目前已发展成为业内一家较具实力的生产型企业。华商报是陕西侨联主管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报纸已被批准为对外开放日报60版。华商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突出市民化,都市化,生活化,时尚化。是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率最大,广告成本最低的报纸。看到这些信息,我为自己能够在这个企业工作而自豪,虽然我是在蓝田县华商报社工作,但它毕竟还是隶属于西安市华商报社,所以我感到抑制不住的兴奋。

(二)实践过程: 20xx年7月15日早上4:40,我正式来到报社开始我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由于我是在校生,工作时间不是很长,报社社长给我安排了送200分报纸的工作,并让我跟着静姨学习、熟悉所送报纸订户的具体位置。在静姨的 细心指导下,我明白了一天的工作具体由掺报纸,送报纸、回收旧报纸,以及值晚班四个部分组成,我明白自己要以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来尽快适应报社的工作,所以在短短的两天以后我便能独自一人送着200份报纸。这种快熟适应能力,使同事和社长都很欣赏我的工作能力和态度。

掺报纸对刚来报社的我来说,还是一大挑战,它既要求掺得快同时又要求掺的准确,不能少搀或多掺,为了尽量不出错,每次在掺那很薄的六七种报纸时,我都必须全神贯注的用心、细心的掺,同时不断总结,能将报纸掺的有好又快的规律。慢慢的我发现,将六七种不同种类的报纸中最薄的一种放在最外面,而将头版报纸和其他报纸反着放的话会比较容易掺,于是我便坚持这种掺法,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掺报纸的方法不仅使报纸掺的又好又快,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进而避免因掺错报纸而给报社带来财产损失。

解决了掺报纸这一大难题后,慢慢的我又发现能将这200份报纸准确无误的送到订户手中也是一大难题。也许因为蓝田县毕竟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所以送报纸的路单虽然明确标着订户的民排好,但实际情况是订户的民商就看不到门牌号,而且有的订户家位于深巷中很不好找,更有甚者一些订户要求我们必须将报纸按特殊形状放在指定位置而不时报箱,这些都无一例外使我们原本就因不断从高高的家属搂上上下下而疼痛的身心更加疲惫。但俗话说,不经历风雨焉能见彩虹,所以为了不将无门牌号的报纸送错,我会细心地记下订户家门口的独特标记或相对物;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会用心记下各个订户的独特要求;同时我也会深思熟虑的尽量将报纸放好以防备丢失。而最令我自豪的是我通过总结将订户数量编成儿歌,这更大大加快送完报纸的速度及提高了送好报纸的准确度。同时在我的努力下,我也将回收旧报纸和职业版这两个工作部分做的很好,受到大家的夸赞。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十四

7月 3日至8月 4日,我有幸在《今日xx》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xx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 3日,我来到《今日xx》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 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 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一篇新闻。

7月29日xx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xx》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今日xx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今日xx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十五

本人于20xx年暑假在**报新闻部热线组,跟随**实习。所发稿件多为消息,刊登于《**》《**》《**》等版面。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有,有见习,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多。几乎每个都带有实习生,有的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们留下好映像,他们才会逐渐信任你,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你。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同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实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习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儿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手中时,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许是由于热线部大部分的稿件都发在《**》《**》和《**》等板块,我们的采访尤其注意时效性和时间性,赵老师到达新闻现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表,记下到现场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当初上课的时候背得那叫一个滚瓜烂熟,平时也要求自己时刻记着,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此外,即便真的被拒绝地一干二净也不必难受,如果被拒绝一次受伤一次,相信大部分也活不到现在。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8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都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的电话,但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当不辜负报社老师几十天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十六

7月13日至8月14日,我有幸在《今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3日,我来到《今日××》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1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1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新闻。

7月29日××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今日××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今日××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专业报社实践报告(汇总17篇)篇十七

7月13日至8月14日,我有幸在《今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3日,我来到《今日××》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1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1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新闻。

7月29日××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申通快递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援疆医生发言稿(模板14篇)

    发言稿是在特定场合中用于演讲或发表观点的一种文体,它要通过语言的力量来引导听众思考。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发言稿示范,为你的写作提供灵感和借鉴。

    热门新教师入职培训动员讲话(案例14篇)

    演讲稿范文应该符合演讲的目的和主题,内容要紧扣主题,富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实用心得体会安全方面(通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巩固学到的知识,提升我们的学习效果。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听了郑老师的“切实做好中小学

    精选幼儿教师个人研修计划总结(案例18篇)

    面对新的起点和挑战,个人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为未来制定更好的计划。以下是一些个人总结的范文集锦,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主题和不同内容的总结,适用于不

    优质孟姜女哭长城读后感大全(14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思考的呈现,它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体验和领悟书籍的魅力。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鼓励大家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

    优质转岗安置方案大全(14篇)

    计划书是一种详细描述某项计划或活动的书面材料,它能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尽最大努力

    最优留队后的思想汇报(通用15篇)

    思想汇报是一种对自己思考能力的检验和评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改进自己的思维短板。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系列的思想汇报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2023年思政实践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深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请看以下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灵感。公益实践是思政课的一

    专业项目核准申请报告(通用17篇)

    报告的写作需要明确的结构和逻辑,同时还要具备客观、准确、简洁、有条理的特点。感谢以下作者的精彩报告范文,他们的思路和观点对我们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实用展览馆研学心得(案例17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的过程,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疏勒双拥展览馆位于新疆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