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紫薇儿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

实践报告的撰写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法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实践报告的写作方法和要求,以下是一些实践报告的评语和点评。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一

经调查,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9.77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31.67万人的62.4%,妇女劳动力88075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8%,其中已婚妇女59339人,共有留守妇女6656人,其中5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4568人。留守妇女愿意接受技能培训的4452人,愿意外出务工的3968人,愿意与丈夫同城务工的3762人。在我们调查过程中,90%的妇女因照顾家庭老人、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妇女留在家的主要原因。在留守妇女中,几乎一半的人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她们也很想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放弃打工,回家务农。另外女性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工资待遇也低,所以多数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这一现象在40岁左右的留守妇女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

我们调查时了解到,90%的留守妇女希望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家庭收入,这些妇女大多数是青壮年;10%的留守妇女不希望丈夫外出打工,这些妇女大多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太好。约有70%留守妇女表示希望丈夫打工的地点离家越近越好,哪怕收入少一点,30%的表示只要挣钱多,远些也无所谓,同样的待遇,希望离家近些。调查显示,95%以上的留守妇女对家庭和丈夫的满意度比较高。留守妇女虽然独自在家承担着照顾老人、小孩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责任,但是她们对当前家里的状况是比较满意的。70%以上的留守妇女跟老人相处融洽,98%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满意。

2、农村留守妇女生理和心理负担沉重。一是长期忍受孤寂的折磨。留守妇女在辛勤劳作之余,还要长期忍受丈夫不在身边的孤独。二是怕出现婚姻危机。部分留守村妇担心与丈夫长期分居导致交流减少与感情疏远,对婚姻的永久性缺乏信心。尤其是与丈夫感情基础不牢的,怕丈夫在外打工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抛妻弃子。但在调查中很多留守妇女表示,虽然劳累、孤单,但丈夫能挣钱就可以了,在她们心里,为了家里的生活过得好,丈夫外出打工已是不得已的选择了。三是法律意识弱。农村留守妇女是一个弱势群体,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来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农村都是独门独院,相对闭塞,遇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且受害妇女由于怕丢面子,怕影响不好,很少去报案;农村闲话多,女性处于被动地位,常常受了欺负却不敢或不能声张;由于双方长期分居容易对感情产生影响,一些男方在外有第三者,女方却毫不知情。农村没有太多财产,女方又很难了解男方在城里的收入、财产状况,一旦离婚,女方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财产权容易受到损害。

3、留守妇女劳动力调配难度大。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家庭为主的劳动单元模式影响,现阶段留守妇女劳动力仍然为单家独户作战,合作意识不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意与人合作,或者出钱找人帮忙,从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树立劳动力调配协作的理念。同时,受家族、邻里关系、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互帮互助也只是小范围内的,没有建立起灵活机动的服务队和互助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留守劳动力合理调配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4、留守妇女劳动力季节性短缺。近年来,我县果品、蔬菜、畜牧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9.98万亩,户均4.2亩,人均0.9亩,拱棚蔬菜累计达到6400座,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7万头、30万口和177万只。随着果、菜、草、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苹果蔬花、套袋、采摘和蔬菜拱棚搭建、全膜玉米覆盖等农忙时期,农村妇女劳动力需求剧增,劳力短缺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5、留守妇女劳动力缺乏系统性培训。目前,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现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培训次数少,方法不灵活,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差,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以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干部包园包户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挂牌指导和田间示范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妇女在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留守妇女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稳定。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把激活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的创业热情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积极引导她们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开发和农村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半边天作用。各级妇联干部要把为妇女群众做事、助农村妇女增收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争取农村妇女的理解和支持;要把学技术、搞服务、比贡献作为推进妇女干部作风转变的有效途径,提高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赢得妇女群众的信赖。特别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果园标准化管理等工作中,要善于和妇女群众沟通协商,利用算账对比、效益分析、示范引导、典型带动等方法做群众工作,多做说服教育、宣传引导、传授技术的工作,手把手地示范、面对面地讲解,做给妇女群众看、带着妇女群众干、帮着妇女群众办,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村留守妇女的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全县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技能培训。一方面,对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按照年龄、接受能力和个人特长爱好,分批次开展培训,尽可能地把一整套技术分解开来进行培训传授,让农村妇女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务技术和产业技能。对中青年妇女劳动力要侧重于机械化耕作、果树修剪、拉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农产品营销、苹果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拱棚蔬菜种植等精细技巧的技能培训;对老年妇女要侧重于畜禽饲养、果品包装等劳动强度小、技术要求低、容易掌握的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妇女做好自己的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妇女劳动力效益。要创新培训方式,注意培训的实用性,以田间培训、技术示范为主,尽量把科学原理和技术要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妇女群众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要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和技能型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定点帮扶,手把手地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田间示范、技术人员包户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妇女留守劳动力的培训,使其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输出妇女劳动力的培训。

3、优化劳动力配置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守妇女劳动力作用。要在果、菜、草、畜等特色产业分布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争取在果园拉枝、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饲料购销、疫病防治、拱棚搭建、蔬菜栽培、农产品购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中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技能水平的妇女提供就业岗位,使留守弱势劳动力就业不出乡。推行劳动互助活动,组建农村妇女劳务服务队。

4、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等。

5、充分发挥妇联作用,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在现有条件下,妇联组织要力所能及地为留守妇女更多地提供服务。一是在留守妇女较集中的镇、村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为留守妇女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二是在民主、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组建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为留守妇女搭建倾诉、交流、互助的平台,使她们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共同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三是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加强与留守妇女的交流与沟通,争取社会对留守妇女的同情、理解、支持和爱护,千方百计减轻她们的体力负担和精神负担,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为农村广大留守妇女撑起爱的天空。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二

伴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务工的浪潮,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逐步扩大,她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凸显,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县留守妇女的现状,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县妇联于2008年9月,对全县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深渡镇,小川乡,上丰乡,新溪口乡,璜田乡,富堨镇,森村乡等7个乡镇的181名留守妇女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1、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调查中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的留守妇女占32。6%,初中文化的占60。4%,高中文化的仅占7%。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弱,没有一技之长,这成为她们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2、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调查对象中,近52。5%的留守妇女除了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外,还要担负起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重任。面对烦锁的家务和繁重的农活,她们身心疲惫。有妇女说:"有时上山干活回来,脚都懒得洗,饭也懒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觉。"。

3、留守妇女与丈夫沟通交流少。调查中发现,为了节省开支,长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有的几年都不回家,电话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修建房屋等重大问题时才会与丈夫电话沟通。长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妇女认为长期的远离已经影响了夫妻间的感情,其中20%的妇女感觉与丈夫的感情明显变淡了。

4、留守妇女对小孩培养教育不够。由于留守妇女的年龄偏大,知识层次较低,家务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妇女对孩子培养教育倍感吃力。

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现危机。由于跟丈夫长期分居,联系较少,造成双方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夫妻双方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如璜田乡一妇女说丈夫在外打工,经不起外面的诱惑,有了第三者却又不离婚,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问,不再承担"养家"义务,把苦难留给她一人承受。

1,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各有关部门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让留守妇女基本都能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咨询服务,使之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她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各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时,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把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女性倾斜。

3,大力发展女性经济。许多留守妇女心灵手巧,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都不怕,针对她们这些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女性特点的副业生产,如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业等;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另外,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养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等,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之路。这样,她们的非农收入增加了,经济情况改善了,生活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4,创新开展文娱活动。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减轻精神压力的良方,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农村建立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场所,让她们通过读书等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她们的法律观念。要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挖掘地方传统娱乐资源,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男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妇女”群体,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我区达1万余人,并持续增多。由于丈夫在家庭生产生活中缺位,留守妇女面临多重生存发展困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破解她们面对的难题,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日益凸出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区务工,而她们却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几乎全部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据统计,xx区“留守妇女”中农村“留守妇女”占90%以上,中青年“留守妇女”占85%。“留守妇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则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或郴州市范围内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以xx区华塘镇油山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入户走访“留守妇女”家庭10户,以期了解掌握全区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作用,逐步解决她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她们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如下:

1、“留守妇女”年龄结构,以30到40岁中年居多,占45%;

3、“留守妇女”家庭人口情况,3口人的占41%,4口人的占43%;

4、“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

5、“留守妇女”家庭年收入情况,以年收入2万—3万的居多;

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最担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担养家义务。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1、“留守妇女”年龄分布中年居多。

2、“留守妇女”文化教育程度偏低。

3、“留守妇女”从事家务和农业身心俱疲。

4、“留守妇女”担心感情出现危机。

5、“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枯燥单一。

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一)拖老带小,披星戴月,生活艰辛。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量更大。同时,男人外出务工,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猪牛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二)独守空房,精神贫乏,生活孤单。由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发现,89%的“留守妇女”觉得丈夫的忠诚成了她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有许多“留守妇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自己跟随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赡养老人、照顾子女的责任又使她们难以走出家门。

(三)生性胆小,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男性劳动力外出,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违法犯罪几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胆小的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缺少人身安全感,同时还要注意与男性的避嫌。由于“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容易成为农村害案的主要侵犯对象,其家庭财产也成为作案分子的目标。

(四)常年的温饱观念和勤俭节约传统导致健康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妇女缺乏保健意识,一个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难,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女性用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例不大。有些农村“留守妇女”,为了节约钱,有病不医只自己拿点药了事,有时干脆一拖再拖,以致于小病拖成大病,她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在饮食方面,也不讲究合理搭配,以解决温饱为原则,基本不会调剂改善生活,也不会每餐都有肉食和水果。

(五)亲情缺失,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不优。“留守妇女”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缺少父爱和团聚,母亲要外出做事,小孩平时多跟老人在一起,老人多只管他们的温饱,有的`妇女文化偏低,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往往是物质上的满足大于知识的教育,出现了“重养轻教”现象,而且陪伴小孩的时间少,亲情的部分缺失也影响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同时涉及到留守家庭的幸福和稳定。不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各种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各界要普遍关注“留守妇女”问题,把它放到影响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妥善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问题,为“留守妇女”撑起一片蓝天,同时也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增添一抹亮色。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要把“留守妇女”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台有利于“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的政策。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如,姓名、年龄、人数、分布、每天的劳动时间等,制定关爱“留守妇女”的政策和措施。

(二)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各级组织要着力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提高“留守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要积极引导“留守妇女”摒弃“男主外、女主内”封建传统的束缚,组织“留守妇女”树立“四自”精神,用自已的行动积极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她们的自身发展,是解决“留守妇女”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举办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教子水平。要广泛发动农村“留守妇女”增强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紧迫感,克服依赖心理,主动提高自我发展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等。群众团体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四)维护家庭稳定,加大“留守妇女”保护力度。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妇女”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各界要积极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教育妇女提高自我维权意识。要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在村庄建立“治安巡逻队”,保障社会治安,减轻“留守妇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要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力度,把劳动技能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家庭稳定。

(五)丰富文化生活,体现“留守妇女”人文关怀。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减轻精神压力的良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挖掘地方传统娱乐资源,弘扬文明新风,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使广大农村家庭特别是“留守妇女”家庭成员充满活力,家庭关系更加和睦美满,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村庄环境更加和谐稳定。要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亲情互动活动,组织“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对“留守妇女”进行人文关怀。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四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有效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近日,区妇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辖区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工作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区划调整后,我区目前共辖3个镇、1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54个村和8个社区。农村留守妇女967人、留守儿童648人。

1、从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妇女为主。留守妇女中,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比例较大,共702人,占72.6%;46岁以上205人,占21.2%;60岁以上的有少数,共60人,占6.2%。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为主。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文化程度636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2896人,占7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22人,约占3.3%。

3、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以低技术含量劳动为主。从事种植业约占48%,就近打工占36%,从事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等,只占16%。

4、从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顾老人孩子为主。养育孩子、陪孩子读书、在家照顾老人的占绝大多数大约87%;因城里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费用太高的占13%。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特点。

1、从留守类型看,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为402人,占62%;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有110人,占17%;另外还有父母双亡及单亲的儿童共136人,占21%。

2、从年龄层次看,学龄前儿童有162人,占25%;小学生有448人,占69%;初中生有38人,占6%。

3、从监护方式看,主要有两种:一是单亲监护约228人,占35.2%;祖辈监护402人,占62%;其他亲属监护18人,占2.8%。

二、存在问题。

1、教育程度低,致富能力较弱。

调查中发现,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后,很多妇女不懂机械操作技术,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生产的特征,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留守妇女中,无一科技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

2、劳动强度大,家庭负担较重。

据统计,有65%以上留守妇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亲一次,有30%的每2年回家探亲一次,还有的3年以上才回家探亲1次。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负担较重,身体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3、亲情交流少,婚姻关系不稳。

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变大。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双方沟通交流较少,多数存在婚姻家庭危机,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中,86.8%的留守妇女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团聚过稳定的家庭生活”。

三、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和发展空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维护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1、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留守妇女整体素质。

区妇联及相关部门根据留守妇女的特点,定期安排创业技能培训,加强参政议政、实用技术、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科学素养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她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她们优秀品格和健康心态。连续多年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并与有关部门推进妇女小额信贷工作,为有一定创业经验、能力的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贷款和贷款贴息。

一是完善妇女议事会制度。完善区、镇、村妇女议事机构,积极借助“三会村治”、“一委三会”、“党员议事会”等平台开展妇女议事活动,进一步激发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开展维权宣传活动。定期在集市、田头、广场设立宣传站,开展维护妇女权益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向过往市民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健康咨询。三是健全婚姻家庭调解网络。重点推进镇村两级婚姻家庭调解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层层建立了婚姻家庭矛盾调解机制,避免矛盾激化和升级。

一是广泛弘扬巾帼志愿者精神。组建各类巾帼志愿者队伍65支,参与人数近3000人,围绕“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社会”的宗旨,相继开展蒲公英行动、关爱贫困妇女、关爱空巢老人、互伴成长、心理成长小组、健康社区行等多项志愿者主题活动,共有30位单亲特困母亲和67位空巢老人获得帮助。二是扎实推进妇女儿童之家打造。通过积极争取,把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纳入区政府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并筹集资金15万元,对通过省级示范点验收的妇女儿童之家,补助4000元;通过市、区示范点验收的妇女儿童之家,补助元。三是开展“蒲公英行动”。出台《海州区开展“社会妈妈”关爱留守儿童“蒲公英行动”实施方案》,全区踊现出“社会妈妈”个人85名,“社会妈妈”集体44个,结对全区136名贫困留守儿童。四是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课堂、军事训练、与社会妈妈手拉手等营园活动,营造关心、关爱、关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建议对策。

1、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的针对性。要发挥村妇代会作用,对本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尤其贫困留守妇女儿童逐户进行全面摸查,建立信息库,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动态管理。要将惠民好政策宣传出去,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相关致富项目,使务工人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妇女儿童的数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

2.增强留守妇女儿童活动阵地的实用性。利用广泛覆盖的“妇女儿童之家”、“维权服务站”、家长学校,对留守妇女儿童加强教育引导,面向留守妇女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留守妇女儿童积极参与进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帮扶项目的多样性。要把巾帼志愿者组织发动起来,定期走访慰问留守妇女儿童家庭,进行情感关爱、行动帮扶等;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成立互助组,让她们生产上互帮、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妇代会成员、妇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种养殖大户等对生活贫困和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留守妇女和家庭进行定点、重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五

人生处处需要掌声,掌声化做一缕朝阳,照亮人生;掌声化作一杯绿茶,耐人寻味;掌声化作一股动力,奋勇向前。掌声就是给人最大的鼓励,同时掌声也是给人们最大的动力,有了掌声,便会奋勇前行!

我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在好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他想凭借着自己的唱歌出人头地,一次机会,他站在舞台上,面对着台下那数不胜数,成百上千的观众。

既然掌声可以化解一切状况;掌声可以暖人心窝;掌声可以给予人们非凡的动力;掌声就是给人们最大的努力,一个人拥有了掌声,就拥有了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掌声可以带给人们动力,有时候,掌声是给人们最大的安慰,是心灵的慰藉,它胜过一切的花言巧语,胜过一切的财务,一声掌声就是给人们最大的动力。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掌声是人们最大的动力来源,让我们用掌声来迎接一切,让我们用掌声鼓励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六

甲县位于甲省西部甲区,湘西中部偏东,是国家贫困县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县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共辖12个乡镇,总人口13.82万人,妇女占6.9万人,农村人口11.8万人,其中农村妇女5.34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5.2%,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出现“留守妇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县农村“留守妇女”占农村家庭的70%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9月下旬,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默戎镇、古阳镇共5个村的45名“留守妇女”进行抽样调查。

因为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由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成为家庭生产中的绝对主力,据调查,85%的男劳力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打工,“留守妇女”平均年龄为42.7岁,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收入的33.6%,平均有1.7个老人需要赡养,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费3000多元,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安全感降低,人身及家庭财产受威胁。

一是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默戎镇、古阳镇大多数的留守妇女都需要承担家里的农业生产,45份调查问卷表明,靠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经济收入的42.5%,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会更大。

二是文化程度低,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调查中,80%的农村留守妇女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对现在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男劳力外出后,留守妇女节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少懂得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文化水平的低下也造成她们难以接受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增加了她们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

三是精神压力大,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三是养老、子女养育方面出现新问题。因为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由于在生产方面的劳累,加之对丈夫的思念,妇女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耐心地对待子女和老人们。,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全依赖学校和老师,致使家庭教育空白,孩子们也容易产生性格及行为上的不良现象,而在养老方面,情况也不佳,冷漠、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

四是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七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经济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另外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却有着较大的剩余量,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农村的劳动力就不可避免的向城市转移了,父母们为了经济收入,奔向了城市,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村里,由此,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的不懈努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进行关注。

本次调研的过程中我担任我们组的组长,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统筹安排活动的主题及调查的安排和联系镇团委。四联村的留守儿童较多,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情况,我们首先采访了四联村的村支书吕超通支书。根据吕书记的了解,四联村的留守儿童至少占有全村人数的百分之四十。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年龄较小的,集中在10岁左右。他们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和爷爷奶奶那一辈生活的,父母长年久居在外,一年基本上是只有春节才能回来一次。留守儿童都是靠近上学或是到亲戚家上学的,主要考虑的就是方便照顾。以我采访的大田面村屯为例,全屯一共是7户人,全部都为留守儿童家庭。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们虽小,但是自理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有一户家庭,一个10的孩子自己不仅能煮饭,而且还照顾一个5岁的小弟弟,生活虽清苦一点,但是从与其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个人感觉还是开心的,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能常回家看看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在四联村的其他地方,还有挺多这样子的自然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的基本生活主要还是靠自理。一方面,这样也可以锻炼孩子,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孩子过早的承担了本应是以后应该承担的责任,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二、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及其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与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息息相关,但是深入探讨之后发现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并不复杂,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点。

第一,外出工作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四联村村屯较多,呈分散的状态。从地理位置看,四联村绝大部分都处于山区,是距离镇上最远的一个村,又是最后一个铺上水泥路的一个村庄。人多地少的现状使得村民们感受到单凭家里的几亩地是无法支持家里的全部生活支出的,粗略的统计一下,我村的家庭几乎至少有五口人,随着现在生活压力的增加,种田所得的收入较少,而且我村有很多地方都是靠近库区的,每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收入也不稳定,这无疑会对家庭收入单一的家庭来说增加了许多未知的风险,因此外出打工成了村民们的一个普遍的选择。外出务工在同样的劳动强度之下所获得的收入是农业收入的许多倍,如此一来,就能够很好的支持家里的日常生活支出了。村民们的大部分支出其实是主要集中子女教育投入。现在上大学的成本越来越高了,农村的学子们如果没有一个家人经济上的稳定支持,大学难以继续就读。加之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村的学子也有点绝望了。因此,父母们不远万里,外出打工时必然的,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发展趋势。第二,因工作需要频繁外出。有一些家庭他们的父母却不是外出打工,而是因为工作需要频繁出差,例如,父母一方是司机的话就要经常出去了,家里的子女就相当于是留守儿童了。第三,家庭离异。这一部分在四联村较少,比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留守儿童没有了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母的关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调研发现,主要的问题如下。

第一,“代沟”较为明显。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隔代监护类型的,常年远离父母。爷爷奶奶比较爱护自己的孙子女,甚至是过于溺爱。这也助长了孩子的任性的脾气,也会给日后的成长带来一些影响。由于长年远离隔代亲人与孙子女相隔较远,有些观念和现在的孩子不相符合。

第二,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大部分的孩子在多人的场合下表现出害羞的的特点,不愿说话。

第三,厌学情绪明显。孩纸们在学校的表现并不是很好,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的身边。由此得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与此是具有一定的相关度的。

三、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

留守儿童的成长关乎着祖国的未来,解决其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结合四联村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解决。

第一,国家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存在两种经济结构,即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这种二元结构,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不例外。其核心就是要在突破二元的结构,走出第三条道路,即新型城镇化。这也可以称为“三元”结构。在“三元”结构的构架下,农民就近城镇化,就近就业无须背井离乡就能获得和外出务工一样的收入。如此一来,父母们势必会放弃到千里之外工作,而选择回归“本土”。

第二,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四联村山地比较多,水四联的山地坡度不高,符合35度的适合耕种的坡度。地处亚热地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非常适合发展经济林。另外,四联水库面积比较大,库区水质较好,天然无污染,符合渔业发展的条件。

第三,鼓励父母亲经常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希望父母们在赚钱的同时多多关爱一下自己的孩子。

第四,民间可以成立一些志愿服务社团的组织。志愿为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做一些学业上、心理上的等的辅导的帮助,解决孩子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与此相适应,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时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也必须在时代的发展中解决。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留守儿童是祖国的少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依赖祖国的少年。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以及解决的方法难免会有缺陷,敬请谅解!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八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留守妇女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为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我县妇联组织人员深入到**乡、**镇、别古庄镇等劳务输出大乡(镇)开展了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调查。

统计了60户农村留守妇女状况,从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对技术性强、有更多更广发展机会的工作追求不太高。

从调查情况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7.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2.5%;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0%。

在调查中,多数留守妇女在丈夫在外打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主力军,她们不仅要赡养老人、照顾子女,还要承担农村的各项生产和生活的责任。调查显示:需要赡养老人两人以上、照顾子女两人以上的占67.2%。

调查中发现:有70%的被调查者认为丈夫打工忙等原因很少与自己交心、谈心,除了遇到子女、老人的问题才与丈夫沟通外,而丈夫也很少过问家里事。她们的丈夫外出打工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河南、安徽、山东等省份,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修理、加工、服务等行业。由于路远,一般一年回家一趟,有的甚至两年回一次。另外,由于丈夫长时间在外打工,平时交流机会少,造成夫妻关系不稳定的有8人,这成为部分留守妇女婚姻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1、农村留守妇女因劳动、生活负担过重,对老人和孩子关心少。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忙于农活,农闲时忙于做零工和家庭养殖等,非常辛苦。无精力无时间在子女的教育及老人的.赡养上关心,造成老人心理孤独,对子女的学习和性格养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留守妇女心理压力大,心理负担重。

大多留守妇女因不能及时和丈夫进行思想沟通,生活缺乏关爱,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有些丈夫出门时间久,有外心,甚至不给家里寄钱,留守妇女却一方面忍受着精神压力,另一方面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劳作。

3、思想观念相对保守。

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受自身的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信心不足,缺乏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勇气,生活仅限于家庭,安于现状。

4、发展生产缺资金和技术。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留守妇女除了种完自己田地外,对养殖、营销等方面也比较感兴趣,但苦于没有资金投入,或因缺技术、对市场营销等方面缺乏了解不敢投入。

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人文关爱环境,营造一个充满人间亲情、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服务于留守妇女的经济发展。

银行、信用社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发展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小额贷款方面,减少贷款手续,放宽限制,降低利率,有利于留守妇女的自主创业。

2、加强培训,提高留守妇女思想意识。

农业、科技、法律等部门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法律常识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组织科技下乡、文化下乡、法律下乡等活动,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前参加培训。

3、组织引导,解决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各类难题。

通过开展岗村共建、巾帼互动和县直相关单位支农结对等活动解决留守妇女农忙时劳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民政、教育等单位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解决贫困留守妇女在住房、赡养老人、大病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4、畅通渠道,及时维护留守妇女权益。

公、检、法、司等部门和妇联坚持互通信息,及时收集关注相关留守妇女的权益案件。各级党政组织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妇联干部要经常深入留守妇女群众之中交心谈心,及时了解她们的疾苦,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5、丰富文化活动,深化文明活动内涵。

鼓励乡村自行组织健康向上的农村自娱自乐文化节目,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同时,开展“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不断赋予“五好文明家庭”新内容。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新风尚。

6、开展健康体检活动,关注留守妇女的身体状况。

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妇女健康体检和健康讲座活动,对贫困留守妇女实行医疗减免政策。

7、建立社会关护网络,服务农村留守群体。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群众服务体系,公安政法及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坚持开展多种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指导留守妇女教育好留守儿童,为留守老人创造关爱空间。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九

前言: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农村现实生产生活中,千千万万的农村留守妇女承受着难以言尽的困苦和责任,主要表现是:一、劳动强度高。男人外出打工,农村只留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分别由“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和“九九”重阳节引申而来),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闲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二、精神负担重。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一整年没有性生活,过日子像“守活寡”;家里冷冷清清,嗅不到一丝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虫鸣蛙声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话,怕遭人闲言碎语;城里是个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经受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提心吊胆也是常态。三、缺乏安全感由于丈夫不在,农村治安状况又不好,“留守妇女”们普遍没有安全感。

从女人生理方面来看,正常的、有规律生理需求可以调和女性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促进激素的正常分泌。压抑则使女性的身体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影响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适,还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长期的压抑容易使人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怀疑等心理病变,使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事情不负责任,容易冲动。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丈夫外出打工,与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没人看管,怕荒废了孩子未来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长期的性压抑,让她们烦躁而焦虑。她们就是这样艰难地选择着这种痛苦的生活,忍受着与分居的孤寂。繁重的体力劳动似乎还不难承受,让她们更加难以忍受的是长期的性压抑。

当前,农村传统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养小孩等家庭重担,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一变成为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树立进步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伦理关系和乡村邻里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大量男劳动力的外流,使留守妇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来的“主内”转变为现在的既“主内”又“主外”,成为乡村良好风气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她们对内要营造家庭的和谐,对外要处理好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对等损家败业的恶习有着本能的抵制,很多地方的留守妇女自发地组织禁赌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破除旧习俗,倡导新风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上,她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奉献出更多的爱心,使那些留守儿童得到家庭的温暖并受到教育。可以说,留守妇女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对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原来由男劳动力承担的农活,现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妇女去完成。男劳动力有的仅在粮食收种的时候才回来帮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难得回一次家。从土地的翻耕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割等各个环节以及饲养牲畜、种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妇女操劳。有的留守妇女有了一定资本后,开始建住房、买店铺、办工厂、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妇女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男劳动力离家远、工作忙,平时很少回村,对村里的事务了解得越来越少,很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村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两委”班子民主选举等事务,一般都由家里的留守妇女代为表决或投票。这样,留守妇女就成了参与农村民主管理事务的实际主体。同时,随着留守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她们的视野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管理小家的层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对村务的参与和管理,对落实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目前,农村妇女入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农村“两委”选举中妇女当选为班子成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农村留守妇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全国妇联:20xx年全国新增3.3万多个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

20xx年,中国新增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3.3万多个,全国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总数已超30万个。

随着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地区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为帮助留守妇女更好应对生产、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妇联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妇联组织通过村妇代会进行宣传倡导,以就近就便、自愿互助为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

在各地实践中,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有的以村(组)为单位,8至10名留守妇女为一组,由妇代会牵头推选一名有文化、热心肠、能干事的妇女骨干为组长,主动联系开展留守妇女日常生活关爱活动;有的以妇代会主任和妇女小组长为骨干,依托妇女之家、妇女维权服务站,联系本村留守妇女建立互助组;有的则依托各种种植养殖专业生产协会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带动和扶持留守妇女发展专项生产创业致富。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在12日在京举行的全国妇联十一届二次执委会上表示,深化妇女议事会、留守妇女互助组等工作,有力促进了基层妇女群众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为改善困难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全国妇联和省一级妇联的公益慈善机构20xx年募集款物10亿多元,进一步推动“春蕾计划”“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等公益项目的开展,包括新资助“春蕾”学生近1.8万人次,新投放“母亲健康快车”190多辆,新发放“母亲邮包”12.3万个。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

(二)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

(四)维护家庭稳定,加大“留守妇女”保护力度。

(五)丰富文化生活,体现“留守妇女”人文关怀。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十

希望了解某个事件或情况时,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但是调查报告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留守妇女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为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我县妇联组织人员深入到**乡、**镇、别古庄镇等劳务输出大乡(镇)开展了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调查。

统计了60户农村留守妇女状况,从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对技术性强、有更多更广发展机会的工作追求不太高。从调查情况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7.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2.5%;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0.0%。

2、留守妇女负担重、压力大。在调查中,多数留守妇女在丈夫在外打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主力军,她们不仅要赡养老人、照顾子女,还要承担农村的各项生产和生活的责任。调查显示:需要赡养老人两人以上、照顾子女两人以上的占67.2%。

3、留守妇女生活质量普遍偏低。调查中发现:有70%的被调查者认为丈夫打工忙等原因很少与自己交心、谈心,除了遇到子女、老人的问题才与丈夫沟通外,而丈夫也很少过问家里事。她们的丈夫外出打工主要分布在省份,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修理、加工、服务等行业。由于路远,一般一年回家一趟,有的甚至两年回一次。另外,由于丈夫长时间在外打工,平时交流机会少,造成夫妻关系不稳定的有8人,这成为部分留守妇女婚姻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1、农村留守妇女因劳动、生活负担过重,对老人和孩子关心少。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忙于农活,农闲时忙于做零工和家庭养殖等,非常辛苦。无精力无时间在子女的教育及老人的赡养上关心,造成老人心理孤独,对子女的学习和性格养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留守妇女心理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大多留守妇女因不能及时和丈夫进行思想沟通,生活缺乏关爱,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有些丈夫出门时间久,有外心,甚至不给家里寄钱,留守妇女却一方面忍受着精神压力,另一方面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劳作。

3、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受自身的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信心不足,缺乏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勇气,生活仅限于家庭,安于现状。

4、发展生产缺资金和技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留守妇女除了种完自己田地外,对养殖、营销等方面也比较感兴趣,但苦于没有资金投入,或因缺技术、对市场营销等方面缺乏了解不敢投入。

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人文关爱环境,营造一个充满人间亲情、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服务于留守妇女的经济发展。银行、信用社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发展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小额贷款方面,减少贷款手续,放宽限制,降低利率,有利于留守妇女的自主创业。

2、加强培训,提高留守妇女思想意识。农业、科技、法律等部门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法律常识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组织科技下乡、文化下乡、法律下乡等活动,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前参加培训。

3、组织引导,解决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各类难题。通过开展岗村共建、巾帼互动和县直相关单位支农结对等活动解决留守妇女农忙时劳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民政、教育等单位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解决贫困留守妇女在住房、赡养老人、大病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4、畅通渠道,及时维护留守妇女权益。公、检、法、司等部门和妇联坚持互通信息,及时收集关注相关留守妇女的权益案件。各级党政组织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妇联干部要经常深入留守妇女群众之中交心谈心,及时了解她们的疾苦,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5、丰富文化活动,深化文明活动内涵。鼓励乡村自行组织健康向上的农村自娱自乐文化节目,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同时,开展“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不断赋予“五好文明家庭”新内容。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新风尚。

6、开展健康体检活动,关注留守妇女的身体状况。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妇女健康体检和健康讲座活动,对贫困留守妇女实行医疗减免政策。

7、建立社会关护网络,服务农村留守群体。建立健全农村留守群众服务体系,公安政法及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坚持开展多种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指导留守妇女教育好留守儿童,为留守老人创造关爱空间。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十一

奎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及其受侵害事件逐年增多,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越来越大,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有效的降低这种危害性,连云港市赣榆县妇联联合县司法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发放问卷调查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85份,并通过进村进行入户深度访谈,受访留守儿童共有583名。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比例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逐年增加。二是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年龄越来越低龄化。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的社会破坏性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观念淡薄,往往是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观念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受侵害事件频发。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性侵犯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状况令人堪忧,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一)送法进学校,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学法兴趣。赣榆县妇联联合县司法局大力开展儿童权益保护宣传教育,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此次宣传活动以学校为主阵地、主渠道,积极推进法制教育进课堂活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举办以“争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为主题的“送法进学校”活动,做到“四个一”:上一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配一套青少年法制教育图书音像资料;设置一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固定宣传栏;开展一场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方式,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法兴趣和守法意识。

(二)送法到课外,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课外生活。丰富课外生活,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县妇联、县司法局为外出务工者相对较多的几所“留守儿童之家”送去法制故事、绘画、漫画等10多类法制书籍1000多册,并将创作拍摄的8集《法在身边》法制情景剧制作成dvd光碟,向全县“留守儿童之家”赠送发放。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未成年人保护行动”和“争做文明守法小公民”活动,并与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对子,着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一)家庭原因: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的教育基本上失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管教的地步。

(二)学校原因:一部分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和在校学生的管理,学生在家中的时间缺少有效监管。

(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的活力。

赣榆县妇联立足实际,下一步将联合县司法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渗透于各个方面。县司法局将有计划地培养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还应加强对全体教师法律知识的培训,不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十二

冷清清,嗅不到一丝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虫鸣蛙声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话,怕遭人闲言碎语;城里是个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经受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提心吊胆也是常态。三、缺乏安全感由于丈夫不在,农村治安状况又不好,“留守妇女”们普遍没有安全感。

从女人生理方面来看,正常的、有规律生理需求可以调和女性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促进激素的正常分泌。压抑则使女性的身体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影响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适,还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长期的压抑容易使人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怀疑等心理病变,使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事情不负责任,容易冲动。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丈夫外出打工,与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没人看管,怕荒废了孩子未来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长期的性压抑,让她们烦躁而焦虑。她们就是这样艰难地选择着这种痛苦的生活,忍受着与分居的孤寂。繁重的体力劳动似乎还不难承受,让她们更加难以忍受的是长期的性压抑。

当前,农村传统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养小孩等家庭重担,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一变成为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树立进步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伦理关系和乡村邻里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大量男劳动力的外流,使留守妇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来的“主内”转变为现在的既“主内”又“主外”,成为乡村良好风气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她们对内要营造家庭的和谐,对外要处理好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对赌博等损家败业的恶习有着本能的抵制,很多地方的留守妇女自发地组织禁赌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破除旧习俗,倡导新风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上,她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奉献出更多的爱心,使那些留守儿童得到家庭的温暖并受到教育。可以说,留守妇女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对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原来由男劳动力承担的农活,现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妇女去完成。男劳动力有的仅在粮食收种的时候才回来帮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难得回一次家。从土地的翻耕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割等各个环节以及饲养牲畜、种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妇女操劳。有的.留守妇女有了一定资本后,开始建住房、买店铺、办工厂、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妇女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男劳动力离家远、工作忙,平时很少回村,对村里的事务了解得越来越少,很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村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两委”班子民主选举等事务,一般都由家里的留守妇女代为表决或投票。这样,留守妇女就成了参与农村民主管理事务的实际主体。同时,随着留守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她们的视野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管理小家的层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对村务的参与和管理,对落实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目前,农村妇女入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农村“两委”选举中妇女当选为班子成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农村留守妇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xx年,中国新增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3.3万多个,全国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总数已超30万个。

随着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地区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为帮助留守妇女更好应对生产、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妇联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妇联组织通过村妇代会进行宣传倡导,以就近就便、自愿互助为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

在各地实践中,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有的以村(组)为单位,8至0名留守妇女为一组,由妇代会牵头推选一名有文化、热心肠、能干事的妇女骨干为组长,主动联系开展留守妇女日常生活关爱活动;有的以妇代会主任和妇女小组长为骨干,依托妇女之家、妇女维权服务站,联系本村留守妇女建立互助组;有的则依托各种种植养殖专业生产协会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带动和扶持留守妇女发展专项生产创业致富。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在2日在京举行的全国妇联十一届二次执委会上表示,深化妇女议事会、留守妇女互助组等工作,有力促进了基层妇女群众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为改善困难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全国妇联和省一级妇联的公益慈善机构xx年募集款物0亿多元,进一步推动“春蕾计划”“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等公益项目的开展,包括新资助“春蕾”学生近.8万人次,新投放“母亲健康快车”90多辆,新发放“母亲邮包”2.3万个。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

(二)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

(四)维护家庭稳定,加大“留守妇女”保护力度。

(五)丰富文化生活,体现“留守妇女”人文关怀。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十三

20xx年末,全区总人口243216人,其中:女性人口114148人,农村人口201875人。劳动人口139003人,其中:女劳动力6525人。全区外出务工人员41033人,留守妇女668人,占全区女劳动力的10.23%。

高中学历的67人,占10.2%;

中专以上学历的12人,仅占1.7%。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40岁以上的262人,占39.3%;

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还是“欲语泪先流”。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的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导致他们成天逃学迷失在网吧里。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

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同时,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合理流转土地,使农村留守妇女从繁重的土地劳务中解脱出来。

“生活联合互助组”以互相关心实现情感上的诉求;

“文化活动联合组”以共同分享娱乐等。同时,鼓励她们利用协会或互助组织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夫妻亲情互动活动,组织部分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加强留守妇女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十四

20xx年xx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xx省、xx省、xx省、xx省、xx市、xx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十五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下面是一份农村妇女民主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供大家阅读参考!

今年上半年,我县建设新型渔农村社区和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全面铺开,这是我县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推进渔农村妇女参与民主管理的关键时机。县妇联抓住契机,一方面走访乡镇,与乡镇主要领导就妇女进村两委和社区班子工作进行沟通协商;另一方面下发了《关于重点做好妇女进村两委工作的通知》以及《岱山县妇联关于建立渔农村新型社区妇女组织的意见》,全面推进我县基层妇女民主参与进程。通过走访、座谈、统计,对全县渔农村妇女民主参与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是衡量渔农村政治文明的重要尺度。村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则是渔农村民主政治得以存在发展的基本要素,占人口半数渔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程度是衡量渔农村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渔农村妇女在民主参与中通过影响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促进渔农村政治民主化。渔农村妇女参政不仅可以培养优秀的女干部,为渔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服务,而且可以充分体现民意,提高渔农村政治的民主化程度,防止政治上的专制与独裁,推动渔农村社会的民主和进步。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是实现渔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重要保证。妇女参政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现象,它既是政治民主化的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权力领域是否有女性参与、妇女以何种方式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确立了妇女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改变了“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格局。因此成为实现渔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重要保证,成为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是促进渔农村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男女平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共享成果的社会。因此,渔农村妇女民主参与有益于发挥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与男性优势互补,增强团结和凝聚力,使组织决策更民主、更科学。从而促进基层妇女发展,维护基层妇女权益,提升家庭文明,共建和谐社会。

1、妇女在民主选举中主体权利的完全确认,意味着渔农村妇女由“家庭人”逐步转变成“社会人”。法律规定妇女同等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得广大渔农村妇女享有了选择干部的权利和担任干部的'被选举权。这次换届选举,广大妇女对选举的关注和对自身权利的珍视都比以往来得强烈,特别是某些村选举工作所谓的“不顺”,除了个别借换届选举挑起是非、事端外,某种程度上正说明了选民的法律意识在增强,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在增强,当然,其中不乏妇女。同时,那些有能力、受拥戴的渔农村妇女脱颖而出,有的还独占熬头,进入两委、社区管委会,并担任了主要领导职务。如长涂镇社区的邱珍球、社区的邱亚娟、社区的、社区的以勤政廉洁、务实的工作,赢得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认可,连选连任,而且同时在总支委、社管委中任要职。有些妇女虽然未担任要职,但在委员选举中,高票当选。

2、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全方位体现,使渔农村妇女从参与中逐步认识了自身价值。从妇女参与民主管理中的比例来看,全县95个行政村(一个村人数少,妇女更少,只有独书记),8个社区居委,女性分别或同时进两委的86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比例达92%以上,其中,担任村主任的4名。发挥了自身联系妇女和家庭的优势,为处理解决村里的许多难事急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妇女参与民主决策的程度来看,在村民代表会议中,女代表能主动掌握发言权,为村发展谏言献策,为村民具体生活利益提建议要求,担任县代表、县政协委员的女性能积极领衔代表建议、意见、提案,代表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反映民情。如农村电网改造,道路改造、维修,路灯配设,村民住房改造等。从妇女参与民主监督的情况来看,女代表们、村两委女委员善于做思想引导工作,积极参与村里的重大事务管理,在参与中代表村民利益讲话,在参与中认识自身价值,进一步推动了村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如环境卫生治理(敲露天粪缸)、“山头白化”整治、坟墓迁移、计划生育、自来水安装、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等工作。

从渔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现状来看,渔农村妇女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渔农村妇女民主参与进程不快。主要表现在(1)渔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比例不高。尽管在推进基层民主过程中,妇女的参与摆上了一定的位置,并且参与的比例逐年呈上升的趋势,但总的来看,还是不尽人意,我县还有8个村两委中没有女性,39个新型社区中有3个社区班子没有女性,在村委班子中,妇女委员占村委总数的22.1%,这与妇女占人口一半的比例很不协调。(2)村级班子中担任要职的少,任“一把手”的更是屈指可数。95个行政村,只有4名女性担任村主任,39个新型社区,只有3名女性担任党总支书记,其中2名兼任社区管委会主任。二是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深度不够。(1)一方面由于渔农村妇女对选举权利的认识不到位,往往出现放弃或让渡选举权利的行为,从而造成非自愿选举结果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妇女主体意识的缺乏,导致被选举权利的弱化。(2)在重大事项决策和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力量上的单薄和观念上的影响,妇女往往不敢或难以表达妇女群体的利益和呼声。因此,出现妇女工作在村务管理中的空白现象,或者说一提到妇女工作就是指计划生育。从而导致近年来大量的涉及渔农村妇女利益的纠纷和矛盾不断出现,如土地权益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等等。三是制约妇女开展工作的因素还很多。村级妇女干部兼职多;政治、经济待遇不平衡;妇女干部的素质面临严峻挑战等等。

1、责任主体的缺乏,使妇女民主参与的进程步履缓慢。省人大2005年发出的《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县委、县政府关于转发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关于认真做好2005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每个村两委班子要有一名妇女干部”。去年县委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新世纪新阶段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意见明确指出:“村妇代会主任进入村两委班子,参与村务管理。”文件中妇女参政除了有一定的规定之外,最关键的是缺乏责任主体。

2、制约、监督机制的缺乏,阻碍了妇女参政的步伐。

为数不少的妇女进入两委仅仅是为了响应文件规定,为了性别的点缀,并没有认识到女性参政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比如说,在县级换届选举中,有些地方为了兼顾女代表的比例,竟让女代表做陪衬,既让她代表女干部,又让她代表女知识分子,还让她代表女科技人员,甚至让她代表民主党派。一个人代表多重角色,女代表比例怎能提高?在班子配备时只注意配置女干部的最低指标而不重视最高指标,把“至少或应当有一名女干部”认为是“只要一名女干部”就完成任务了,符合条件的女性再多也不予考虑。在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缺少监督约束机制,对违背培养选拔女干部政策以及政策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影响妇女参政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3、渔农村妇女的自身原因是影响民主参与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文化价值和性别角色定位使女性在生理上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负担沉重,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多重角色,使女性参政议政需要付出的精力要远远超过男性。女性参政的意识不强,渔农村妇女目前仍正处在从传统的家庭妇女向现代职业妇女转化的过程中,妇女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低,对奋斗目标制定太小,容易自我满足,甚至有些女性害怕成功,不愿当先进、做女强人,从而影响了妇女从政及对政绩的强烈追求。能力水平偏低,文化知识相对缺乏,也是造成渔农村妇女民主参与进程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充分认识妇女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关心支持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关心基层妇女干部的成长,支持基层妇女干部大胆开展工作,一是源头上重视,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村委候选人”中的妇女比例,并确定;二是推广“设岗定位,差额选举”的方法,无论村委会委员职数多少,必须设置一个妇女委员职位,推荐两名女性候选人,如果女性候选人票数相当或均未过半数,应按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当场重新选举,以得票多的当选,但其票数必须超过1/3。

2、加强基层妇女干部的培养是推进渔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加强渔农村妇女干部的素质教育培训。对于新走上妇女工作岗位的,要尽快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加强对她们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基本文化素质、科技致富能力和参政议政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管理能力。二是加强实践锻炼,对基层妇女干部要信任、理解、支持,多鼓励,多帮助,多压担子,使她们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迅速成长。三是要加大推优工作力度。应加大女党员和后备女干部的培养工作力度,增加渔农村妇女中女党员的比例,培养和选拔有潜力的女党员、女能手、女骨干,让其在村里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锻炼其领导管理才能,为选拔优秀女性进村委建立一支后备女干部队伍。要注意发现、培养、树立和宣传乡村妇女干部典型、宣传她们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四是要充分发挥妇代会组织和妇代会主任的作用。努力为妇女参政争取政策,创造条件。各级妇女组织要充当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当好党组织的参谋助手,选配好妇代会干部,真正把那些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妇女选拔到渔农村妇代会当中,使基层妇代会真正成为妇女的娘家和“核心”。五是加强妇女干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通过举办座谈会,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使她们之间加强了解和沟通,交流工作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动妇女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基层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使考评目标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如:建立《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互查、交流经验制》、《评优表彰制度》等等。另一方面考评方法要细化、量化、硬化。参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量化考核内容,加强动态管理,注重日常考核,使基层有项目可运转、有指标可量化、有进度可参考、有绩效可评定,从而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极大地调动基层妇女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十六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众所周知,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从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为河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农村留守妇女的实践报告(模板17篇)篇十七

市位于湘西南部的雪峰山东麓,南岭山脉北缘,资水上游,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中心,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5万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农村,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户籍制度的放宽,许多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劳务输出成了农民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了他们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大人进城务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农村,他们的现状令人担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进城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调查统计,xx市目前17个乡镇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96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1%。按年龄段分布如下:0—5周岁334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9%;6-10周岁35785人,占其总数的29.4%;11-16周岁50371人,占其总数的42.7%。

根据农村世代相传的习惯,对孩子的看护及.教育,主要由父母亲承担。现在,情况出现显著变化,为了生计,父母亲要出去务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其他人进行监护。以xx市的湾头桥镇、邓家铺镇两镇的情况来看,父母双方外务工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方式:隔代监护。主要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监护。这种监护方式主要集中在0-5周岁、6-10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

第二种方式:上代亲戚监护。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进行监护。主要集中在6-10周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身上。

第三种方式:同辈监护。采取家中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负责照顾0-5周岁、6-10周岁年龄段的孩子。

第五种方式:寄宿制全托。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老师或信得过的其他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管家长”,这种监护方式,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且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上面五种监护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安全意识、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10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状况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只是不定期地给孩子寄钱。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汇款,由于年龄小,缺乏计划性,有钱就毫无节制地乱花一通,没钱或少钱时就饱一顿饥一顿,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严重损害了身体的正常发育。这种现象在自我监护和寄宿制全托年龄段的孩子身上表现最为明显,几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

2、爱的缺失。父母双方和孩子长期不在一起,缺少沟通,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大都表现出自私、偏执、冷漠的性格特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爱心、容忍心和正义感,甚至连中国最传统的“孝心”二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而言,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安全威胁。由于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女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被拐卖、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等问题时有发生。逃学、上网、早恋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如邓家铺镇一“留守儿童”邓某,由爷爷、奶奶监护,每天早晨吃完早饭就背着书包和同学一起去上学,下午独学按时回家。老师见他一个星期没有来上学,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门家访,一探究竟,原来上学期间,中途他就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让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人格与美好心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55.5%的人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对父母充满怨恨,21.6%的表现为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不愿与人交流等,18.3%的表现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强等,4.6%的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理负担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监护,其思想品德、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问题。调查发现,由于父母的外出,对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出现真空。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缺乏正义感、爱心等。

6、学习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监督、教育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下降等。

7、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部分外出务工者由于对子女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顾较少,产生负疚感,于是在金钱上、物质上尽可能地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偿,这种作法,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新“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产生。部分监护人对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他们纪律散漫,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对这些“问题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观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对世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偏颇。如:不爱红装爱钱庄(装)、游戏人生、盲目追星、虚荣心强、不顾实际盲目攀比,把赚钱、发财当作人生奋斗目标等。

9、自信心的缺失。部分农民工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包分配,辛辛苦苦送子女读书到头来还是打工。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拿到初中毕业证上,其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受父母的影响,孩子无形当中便失去了自信心,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农民工外出务工,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祖国的繁荣富强,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的,如果中间缺失了一代人,那又会怎么样呢,大家不妨认真思考一下。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行动上整体地把这个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必须做好“四个统筹”发展,切实做到“四个到位”,扎实做好“四个工程”,真正构筑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通道。

(一)切实做到“四个统筹”发展。

1、统筹发展城乡教育。降低城镇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让农民工进城务工带着子女一同进城入学,真正落实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2、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医疗保障,解决老有所医的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目前农村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统筹发展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有条件、自愿交纳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应该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权利,让广大农民老有所养。如:目前农村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真正让农村独生子女户或两女户的家庭得到了实惠,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同时,有条件的地方,低保对象应尽可能地惠及到广大农村。

4、统筹发展农村教学点的合理覆盖范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除“两免一补”外,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教育与集中管理。

(二)确实做到四个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行动的速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事,不仅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全社会都有责任,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作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作为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并落实到行动上。

2、感情基础到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还有个感情问题,一方面要有爱心,另一方面要有热心,真正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3、组织网络到位。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网络,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个重要环节,必须联成一体,充分发挥作用。

4、制度保证到位。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二是督促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实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请德育校长,发挥主阵地作用。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必须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并聘请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质高、生活作风正、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社会威望、热心教育事业的“五老”人员和教师担任德育校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观、价值观。

工程之二:办好家长学校,突出家长的基础作用。

家庭的好坏与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今后的人生将产生直接影响。开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突出家长的基础作用。

工程之三:实施好“代管家长”,突出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五老”、广大教师和全社会有爱心的人士的作用,实施好“代管家长”工作,让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不在家,学校是我家,老师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关爱。让代管家长情况摸准、代管称职、关爱彻底,真正筑起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另一道挡风墙。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动中心,促进全面发展。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要有阵地,才能让他们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得。一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三是创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文化的学校,培养情操的阵地,开展活动的场所,健康成长的乐园。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申请复工复产报告(案例14篇)

    报告的撰写要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不添加个人主观意见。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你可以了解到各种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因春节期间本工程暂停施工,现春节已过,气温回

    2023年商铺分销合同(模板13篇)

    合同协议是为了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的一种法律文件,对于双方的合作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发包方(甲方):承

    最优取消地区代理协议书(模板19篇)

    代理是指一方(代理人)在另一方(委托人)的授权下代表其行事的一种行为。以下是一些代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预测,让我们对代理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甲方作为_____

    最优企业之间的无息借款合同范文(23篇)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原因需要与他人签订借款合同。小编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借款合同样本,供您参考和借鉴,希望能为您的撰写提供一些灵感。合同编号:甲方(出借方

    热门部队过硬心得体会(模板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特长和擅长,为未来的发展做出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和分享。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

    优质银行安全保卫工作心得体会(案例16篇)

    通过总结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激励自己继续努力,达到更高的工作目标。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20xx年我行安全保卫工作,将

    专业材料基础心得体会(汇总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以下是一些有关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最优老同学聚会讲话稿大全(19篇)

    讲话稿的撰写需要注重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的运用,以产生更好的沟通效果。讲话稿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演讲者能够将其生动有力地呈现给听众。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

    2023年辅警一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6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阅读以下培训心得体会,你会发现其中的智慧和启示,对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实用交警查酒驾心得体会报告(案例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近日,我作为一名交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