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

时间:2024-11-25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文字组织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一

案例背景: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获取数学知识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学会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带入探索性实践中,让学生亲自探求新知识,经历数学家们以前经历过的创造性的探索实践过程,成为一个发现者。

教学案例片断: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了物体有各种形状,大家看这本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知识--图形的拼组。(师板书:图形的拼组。)。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画):这张画是什么形状的?

师(拿出长方体积木、长方体盒子):这是什么形状的?

师:长方形画出来是什么样呢?(教师借助长方体实物画长方形,出示画好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指边)有几条边》(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形,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师(拿出一块手绢):这块手娟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形。)。

师(拿出正方形的识字卡片):这张识字卡片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借助正方体实物画正方形,出示画好的正方形,并说明这就是正方形。)。

师:正方形有几条边?(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正方形,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老师先示范: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沿斜着的虚线折(虚线露在外面)。

学生们拿出画着两条对角线的正方形纸,按老师的方法折,先沿着一条斜的虚线折,然后再沿着另一条虚线折。教师提问“挨折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然后,再让学生对折,问“对着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

老师巡视,帮助后进学生掌握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教师叫学生们拿出长方形的纸(画好长与宽的中线)沿虚线对折、提问:对着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再让学生斜着折,又提问:挨近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相对的边一样长。

学生举例后,老师再拿出方台布、纱巾、正方体的药盒、枕巾、火柴盒等给学生看,让学生分别说出哪些面是正方形,哪些面是长方形。

最后,老师叫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尺寸的长方形、正方形拼摆各种图形,并贴在一张白纸上,让学生汇报自己拼摆的图形是什么。

案例反思: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抽象的几何知识和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通过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生受益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本教学案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生活经验,强调动手操作。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秩序渐进,逐步提高。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自动手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拿出数学书、长方形的画、积木、长方体盒子等学生经常见到的东西,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时,要求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按老师讲的方法沿虚线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反复几次,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相对的边一样长,这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就有了一个活生生的感性认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在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重视数形结合,加强概念理解。

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应重视数形结合,通过图形演示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时,教时反复强调了“两条对角线”、“挨近的两条边”、“对着的两条边”等数与形的结合,并让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次请同学们通过小黑板的图形辨认方台布、纱巾、正方体的药盒、枕巾、火柴盒等实物,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空间概念的理解。

三、安排巩固练习,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

本教学案例,教师的最后巩固新知识环节,安排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摆各种图形,并进行汇报。这是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拼摆各种图形”,创设了学生创新性探索实践活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二

总体来说是好的。思想和行动上能与组织保存一致,大局意识强,坚决拥护和积极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对自己要求严格,自觉遵守党风廉政规定和单位规章制度。工作敬业状态。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同期弱势群体,在自己能力所及情况下去帮助他们。按照个人调研分析材料要对照检查的要求和在调研中群众反映的干部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我对自己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表现进行了认真剖析反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少,思想改造抓的不紧。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二是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学习存在实用主义倾向,而对政治学习缺乏系统深入的钻研。三是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教育,没有经常性地利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检视、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教育、自我批评和不断反省自己太少。

主要表现在联系群众不够紧密。一是依靠群众的观念不强,在工作中未做到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提意见和建议,未能很好地汲取群众的`智慧,未能认真学结和利用群众创造的经验。二为群众办实事少,在解决群众问题上,总认为很多事普遍问题,不是自己解决的,没有尽全力去争取和努力。三是面对一些胡搅蛮缠、提不合格要求的群众缺乏耐心。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工作上创新创造程度浅,解决难题办法少。二是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考虑的多,下大力气去解决的少,想法多、行动少。三是工作中有时心浮气躁,性子过急,对事急于求成,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周全。

今后我不仅要系统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要学习研究党和国家的政策,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仔细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问题,坚持用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和理论水平。

始终坚持按照《党章》对党员的要求,严格要就自己,不断校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自觉加强党性锻炼,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在工作上争创一流业绩,在生活上方方面面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

热爱本职工作,深入专研,爱岗敬业,勇于担当,见贤思齐,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处理问题,努力吧工作效果提高到一个水平。

要敢于、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把群众的批评当做鞭策自己的忠言,把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合理要求当做自己的事,始终尽力而为,时刻以一颗真心、一份真情,耐心、细致、合法的去做群众工作。

加快转变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以全面彻底的解放思想作为推动事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今后工作中要以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胆略,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努力解决政策、克服各种困难,创新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让南旺社区的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三

时光像水中的倒影,一晃一学年就过去了。军训时的那段画面似乎还在脑际游移,而今大二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刚迈入大学的时候对一切似乎都充满新鲜感,于是到处跃跃欲试,结果碰壁较多.不过“吃一堑,长一智”,大一学年我除了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利用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充实自己。现将我上一学年的总结如下:

一、在学习。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我知道一个受社会肯定的优秀大学生,除了有个性有特长外,最起码的'就是要有知识文化的功底,所以,我至始至终都把学习摆在第一位,努力扎实自己的文化功底,坚决做到不旷课不早退不迟到,珍惜每一次文化课,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大学生涯!在课余时间,我能充分利用自己身边有限的资源,完善、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谢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下,我的《网页网站设计与制作》有了质的提高。

二、在生活上,我基本上都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和睦共处,互帮互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独立自理自立的良好习惯。宿舍是一个大集体,八个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面,但是各自的生活习性都不相,这就需要大家互相理解和迁就,只有这样才能和平相处,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身为407的寝室长,很荣幸在辅导员李老师的悉心帮助和呵护下使全寝室的成员都养成了一个讲卫生、集体荣誉感强的好学生。

三、在实践中,

(1)身为班上的一名班干部,在辅导员与班上全体同学的帮助和支持下,基本上完成了老师交予的各项任务,提高了自己在处理各种问题上的应变力。

(2)作为航院青年报社秘书部副部长、电子商务协会组织部副部长、系组织部成员、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成员的我,能够较好的把握和利用这些平台,努力的锻造自我,成就自我,充实自我增强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工作协调能力。

(3)积极参与院系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本学期先后参加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航院首届简历制作大赛”“读书演讲比赛”“系首届短剧大赛”“湖南省大学生‘拒绝xx阳光生活’活动中自编自导自演了话剧《警钟长鸣》”,虽然未曾获得大奖,但是我从中受益匪浅,使我坚定了自己向前闯的信心,铸就了我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在比赛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的参赛信念。

(4)利用剩余时间在校外兼职,通过兼职我知道了许多工作中的细节和与老板、同事间的处事的细节。最重要的是通过打工,我认识到了在与陌生人相处时,平等是第一位的,在与人交往中要将一些身份、地位去除-——这样既有利于交往,又是尊重别人。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四

毒品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公害,禁毒工作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重大工作,而禁毒教育宣传又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按重庆市教委、市公安局、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在中小学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禁毒条例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在全校师生的重视下,我校围绕“中国梦想健康成长——远离毒品”这一主题,深入落实、全员参与、注重方法、师生互动,通过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力争达到预期目的,并在实践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一、以责任为中心,健全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机构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禁毒教育,成立了禁毒教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1支毒品预防教育队伍,并对工作责任人明确分工。各班主任担任组员,形成了分层次、多元化、网络化的有效管理机制。紧接着,德育部门进一步落实了禁毒宣传工作的策划,由大队部落实禁毒教育工作的布置及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后勤组为整个教育宣传工作提供了后勤保障。在此基础上,并对全校所有教职工明确了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奖罚措施。为配合教育宣传工作落实,学校从不多的办公经费中划出一块,全力支持禁毒教育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以课内外学习为阵地,夯实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校把禁毒教育纳入法制教育体系,而法制教育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公民道德纲要工作中的艰巨任务。学校落实了每学年毒品预防教育2个课时,并通过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积极开展青少年远离毒品“7个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即“与家长签订一份禁毒责任书,举一次禁毒教育报告会,开一次“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禁毒教育主题演讲活动,办一次征文比赛活动,开一次禁毒教育专题班会;写一篇禁毒教育心得体会,开一次毒品预防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切实推进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我校学生毒品防范能力,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明显。

1、为了配合教育工作落实,学校购买了《毒品预防教育》宣传读本,进行系统辅导。学校多次借来禁毒教育vcd碟片,组织学生观看。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恰到好处地讲解,使学生切实巩固毒品预防知识,增强禁毒、拒毒意识。

2、德育部门牵头,由品德与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就“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和“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等为主题的教育和讨论。引导学生们通过查阅、展示资料,了解我国吸毒人员现状,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及其危害性,提高拒毒、防毒能力。

3、对高年级学生开设“青春期专题讲座”,并将吸毒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生中进行毒品预防宣传教育。

4、学校以推进平安校园为契机,提前做好宣传准备,并主动联系将最新的各种禁毒宣传图片布置在专用展室,让学生在阅览时完成自我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5、为了使教育效果更明显,还专门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渝中区公安分局刘林警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明确禁毒、防毒意识,真正做到全方位提高学生对毒品的深刻认识,真正将毒品预防工作深入学生心中。

三、以活动为重点,强调宣传工作的扎实效果

学校通过多项宣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递给身边的第一个人。为配合宣传工作的开展,在校宣传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宣传工作深入校园、家庭、社会各处,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宣传体系,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校园宣传,入心入脑。为配合整个宣传工作的进行,学校围绕“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这一主题在校园举行禁毒知识小报比赛,并将好的作品展出,让全体同学都来学习。为配合禁毒宣传工作在校园全面开展,学校还举行了禁毒征文评选、禁毒主题中队活动、征集学生及家长对我校禁毒教育工作的评价和建议,多途径、多渠道进行校内宣传工作,让每位学生对禁毒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对生命也更加珍惜。为使学生更深入了解禁毒工作,学校宣传教育阵地——红领巾广播,向师生进行了大力宣传。

家庭宣传,有板有眼。学校给每位家长发放“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倡议书,让全体学生在家里进行宣传。活动开展既锻炼学生宣传能力,又发挥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工作的'纽带作用,家长对学校的做法非常赞同,对学校禁毒知识宣传的各项做法深表感激,于是自发地与学校一起,共同努力,构筑防毒拒毒的钢铁长城。

社会宣传,有声有色。学校抓住每一次宣传的契机,大力向社会宣传禁毒知识。学校根据住址相同的学生,组成小团队,与虎头岩居委会联系,共同做好社区禁毒宣传,深得居民赞扬。学校还通过宣传展板、宣传图片展、发禁毒宣传单等多种途径向人们传播禁毒知识。

我校的禁毒系列教育宣传工作,注重方法,效果显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为了更科学有效的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我校决心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多方配合,长抓不懈,一如既往的抓好禁毒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师生防毒、拒毒意识,确保我校这片“无毒”净土永远不被污染,真正确保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窗口的地位。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五

公民教育活动有它自身的操作流程和基本规范。我们认真学习相关知识,熟悉操作过程,并听取了专家的建议,从而为顺利开展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做好了两件事:

一是确定参加对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较大层面学生参与的教育活动,我们对学生做了充分的发动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了解活动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其中。

二是确定活动主题。首先调查地方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学生发出倡议,帮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公共政策及公共问题的范围后,要求每个学生花一周时间观察思考,并到自己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调查,从而提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公共问题。而后将这些问题收上来进行汇总。其次,选择研究的公共问题。经过两轮筛选,从学生提出的多个公共问题中选出1个更有价值、易于操作、得票较高的课题作为全班的研究课题。

三是明确成员分工。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学生马上开始开展活动。首先,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分工。在大家商量讨论下,他们分成了“实地考察”“采访居民”“采访政府”“媒体资料收集”“图片采集”等小组。其次,他们按组交流讨论,商量各自行动所需要做的事情,而后开展行动,收集一系列需要的'资料。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社会性教育实践,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出书本,走向社区走进社会。同学们在老师和家长的组织下,走进社区开展调查和采访活动,掌握了丰富的资料,也使他们对“光污染’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扎实的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积累了大量资料。在分析政策的过程中,同学们或同伴合作,或寻求师长的帮助,在分析现有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产生了这样一些认识:

1、纳入计划。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理念和活动方式来看,都与学校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是一致的,学校应将其纳入德育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这样既可以拓宽、创新德育工作,赋予了德育新的生命力,也可以保证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教师力量。

2、形成合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走出校门,有的要涉及敏感的社会问题,如网吧等娱乐场所,活动中可能会遇到交通安全、人生安全、社会的理解等各类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让家长参与进来,带领学生去调查访问,确保安全;同时,我们也可以向社区宣传我们的活动,让居民了解其重要意义,从而争取他们的配合。要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必须把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3、角色定位。指导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成为学生活动的主宰和导演,老师更不能什么都代劳,使学生变成活动的旁观者。要抛开功利主义,明白公民教育是一个很长的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长期关注活动的过程。

4、选好主题。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确定选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选题切忌宽泛,如 “不法摊点引起的各种问题”、“农村节场、集市带来的问题”等,要选好角度,课题要表达准确、清晰;选题应具有可操作性,应适合学生,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如“厂房建造占用耕地”,调查校园周边的性用品店及色情书刊和音像制品等。

5、正确评价。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实践。开展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公共问题,分析公共政策,我们并不强求学生通过实践形成的方案一定能被政府采纳,一定能改变政府的决策,我们更不能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我们的现实和得失,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收获的宝贵财富,“得”让我们总结与提高,“失”更能让我们完善与进步。

我国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曾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发展,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深入实施“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对学生的一种熏陶,为学生打开了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的窗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六

三月,我年级组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关爱之情,增强他们的爱心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工作。

1、在“算算亲情帐”活动中。每位同学都算了算从出生到现在,在生活、学习及其他方面的费用,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

2、在“三八妇女节”那天开展了送妈妈一句温馨的祝福活动。发动全体学生围绕最想对妈妈说的一句话这个中心写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加深了母-子情。

3、广泛动员,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在主体实验中,受到教育,利用帮助父母做家务劳动,开展家庭生活密切父母情活动,通过学生交流感受,让文明形象走进全体学生家庭。让家长感受学生通过活动后的变化。

4、开展讲故事活动,每星期读一个有关孝心事迹的故事。树立文明典型。

5、用行动来表达感恩之心。要求学生每星期争取做一件生活中帮助家人的好事;每星期为父母洗一次碗筷;每星期为家人削一次水果。

6、在家里设立自己的服务岗。

7、对父母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善沟通,让父母称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3月的感恩教育活动深入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所感触,有所变化。让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就会懂得去孝敬父母。他们就会明白事理,增强爱心,懂得热爱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七

教学。

实践,

总结。

实践经验教训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

而我们的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太愿意去进行教育反思。教学常规中强调教师要写教学后记,但真正用心去写的不多;每年要求教师写一篇论文,但一些人总是敷衍了事,总不想认真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反思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教学反思要找准切入点。根据专家的看法,对于新手型教师来说,应以自身教学技能反思为切入点;对于适应型教师来说,应以课堂教学策略反思为切入点;对于成熟型教师来说,应以自身教学理念反思为切入点;对于专家型教师来说,应以教育研究反思为切入点。

可以说,上述三点非常重要,乐业积绽底气,学习滋养元气,反思造就灵气。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有积极的心态,有扎实的学习,有深刻的反思,我们就能达到“职业有认同感、事业有成就感、人生有幸福感”的理想境界。

综合实践教学反思。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八

目前理论力学教材关于静力学的内容有两种体系:第一种是先讲平面力系,再讲空间力系,符合由简到易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顺序有利于学生产生亲切感,但在实践中却容易使学生因为觉得内容简单,且与大学物理内容重合而产生消极倦怠感;另一种是适当提高教学起点,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内容体系:先将空间力系简化,由空间力系简化结果导出空间力系平衡方程;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一般力系作为空间力系的特例处理。这种安排,学生的难点其实就集中在数学中矢量代数工具的应用,比如点矩,其数学计算过程学生在高等数学里就会了,在理论力学课程里只是赋予不同矢量的物理含义而已,只要在讲新课之前,和同学们一起复习一下矢量运算,后面的讲解就变得容易得多了。这种体系,虽然提高了教学难点,但因为教学内容新颖紧凑,有利于保持同学们在学习初期的学习热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少课时的情况下。我校近几年对两种教材体系都作了尝试,老师们普遍反映,在少学时情况下,后一种教学体系能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在静力学部分,删掉平面简单桁架内力计算这一内容。桁架内力计算,于机械类学生而言,他们在今后学习中的主要结构不是桁架,而需要进行桁架分析的土木类学生后面会开设结构力学课程专门学习。因此,在学时精减的情况下,适当删掉,是合理的。在运动学部分,考虑到我校的理工科专业在后续的学习中很少用到科氏加速度,对理论力学后面几章的学习亦无影响,且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把牵连运动为定轴转动时的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内容删除。最近出版的教材如哈工大第七版理论力学和刘慧然主编的理论力学,都将加速度合成定理分为两个小节,一个是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一个是牵连运动为定轴转动时的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这为教学上内容的取舍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细节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过程尤其要关注教学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有些小细节,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形成学生学习中大的困扰和迷惑,为此笔者小结了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理论力学与大学物理中重合内容的关系。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论力学学习的基础,理论力学任课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大学物理课程中与理论力学课程相同部分学习的深度,最好能翻翻学生当前物理课使用的教材,与学生充分交流,以便明确学生的基础特点,把握理论力学分析问题的侧重点,消除同学们对大学物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的倦怠感,提高学时利用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理论力学学习新的里程。

如理论力学中无论是静力学、运动学还是动力学,归结到最后,都是一个矢量方程求解的问题,在把矢量方程化为代数方程的时候,都需要把矢量方程在某一坐标轴上投影,既然是投影,就有正负号规定的问题,应尽可能使规定前后一致,同时讲清不同点:静力学中,方程右边为零,不需关注其右边的正负号;而运动学和动力学中方程右边不为零,要同时关注左右两边各矢量投影情况。这样,把列方程的过程统一起来,强调它们的一致性,而不是强调静力学方程与后面方程的不同,便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三)合理设置教学结构内容,使学生学习目标性更明确些。

例如刚体平面运动这一章里,关于刚体平面运动随基点的平移运动与基点选择有关而绕基点的转动与基点的选择无关这一结论,学生在学习初期往往不能体会其使用价值,为此在后面应反复结合瞬心法求任一点的速度,来让学生体会这一结论的作用,减少学生对结论的迷惑。

(四)处理好理论力学中公式推导的问题。

理工科学生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有研究表明,高等数学成绩对力学成绩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尤其是理论力学中的部分公式推导,很多都涉及高等数学变矢量微积分运算,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学素养和较高的数学思维。显然,要求学生都有这样扎实的数学功底是不现实的`。对于理论力学中的复杂的推导,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授公式推导时,往往容易使学生卡在公式推导理解的过程上,而忽略了公式本身的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使用价值,学生对教学目的的不明确,正是学生丧失学习动力的主因。尝试直接给出结论,对结论中出现的新符号的物理概念、意义、使用场合详细讲解,最后介绍一下推导公式的原理和思路,以及参考资料,让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仔细推演,这样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既克服了部分学生对纯理论学习的厌倦情绪,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节约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的听课负担,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五)理论力学教学多媒体制作的细节问题。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越性毋庸置疑,但前提一定要制作精细。如点的合成运动里的速度分析矢量图的绘制,速度合成矢量图中绝对速度、相对速度和牵连速度这三个矢量的方向不是任意的,画的过程也不是没有先后的,课件里配合教师的讲解,一定要清晰演示出这三个矢量绘制的先后顺序。否则,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是很容易迷惑犯错的。又如理论力学学习中有很多公式和方程要求解,课件制作时,由于排版的需要,或是软件本身的局限性,往往只列出了求解公式和最后的解答,忽略了计算过程,由于同学们在学习理论力学时,很多高等数学的求法可能已经遗忘或是记忆模糊了,这一部分求解过程还是有必要在课件中给同学们详细演示一下的,尤其是对一些理论力学里面经典的问题的数学方程求解过程。当然很多教师的做法是课件里不出现,而仅在黑板上板书,但笔者认为课件应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最佳资料,里面的内容应尽可能完成些,自成一体。

三、学生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理论力学是工科院校培养教育中由偏重基础理论培养向偏重工程实际培养的重要转折点,因此,上课例题和课后作业的选择,应结合专业特色和后续课程对本课程的需要。题目的求解,应强调解题的通用程序式方法,而非像高中那样强调解题技巧。同时,做好学生课后作业的批改,集中点评,可将同学们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拍成图片,放在多媒体中,作为改错题让同学们一起分析错误原因,使同学们不仅知道正确答案,对作业中常见的解题误区也有所防范。笔者在所授课班级作了以上尝试,深受学生好评。这样通过师生互相配合与努力,使同学们对本专业今后可能会接触的问题,会分析,有手段,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当然,为适应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习题库中可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通过完成这类题来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总之,通过这样分层次的教学,使各层次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完成好理论力学课程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四、考试改革。

课程教学方向的改革还需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的配合。在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能为了照顾整体的及格率,单纯地将考题越出越简单,这样势必对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高低水平,体现公平,同时发挥课程考核对教学过程的反拨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我校理论力学少学时,短教学周期的情况下,结合往届学生毕业答辩中反映出来的理论力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理论力学的考试改革作了以下探索。

1.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内容主要是静力学的知识,并将其以25%的比例纳入总评成绩。静力学知识既是理论力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后面动量学的基础,更是很多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结构力学等的基础,作为理工科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能力,很有必要学习中期进行一次有关静力学的考试,通过考试,来引起同学们对静力学知识的足够重视,通过备考,强化静力学的基础知识,也为后面动力学授课的顺利完成做好基础准备。

2.将学生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平时作业作为平时成绩,以25%的比例纳入总评成绩。

3.最后的期末考试以50%的比例纳入总评成绩,内容偏向运动学、动力学的内容,并向专业课需要基础知识倾斜。此外期末考试试题中增加15分(具体总分时,若总分超过100分,按100分计)的附加选做题。附加题是综合性比较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的是引导学有余力的同学对理论力学问题深入研究学习,拓宽这部分同学的专业知识面。总之,通过合理的考评机制的建立,改变以往学好学坏一个样,从注重最后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的全过程过渡,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对应用性、创新研究性等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在少学时,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理论力学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感悟,对理论力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实践性工作,提出了一些新想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与各同行共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以期为新一轮理论力学教学全面改革积蓄更多新思想,取得更好的理论力学的教学实效。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九

一、收获之处: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范文之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为此,自毕业以来我不断进修学习,先后取得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2、对学生能倾注全心的爱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倾注爱心,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对学生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对学生尽心尽责,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因此学生也喜欢学习数学。

3、落实课堂常规,关心学困生的成长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平时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优辅差。在每学期初,就确定了班级里需要课后辅导的学困生,充分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辅导,使这些学生的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我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又注重落实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和课堂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4、更新教育观念,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而主方向是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喜欢民-主、平等型的课堂,期待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就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营造民-主、平等,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吸取知识,张扬个性的场所,课堂才会涌动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同样,教师也就真实地走进了新课程。我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总是坚持多渠道查阅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备课、上课。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较喜欢上语文课。

5、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以科学、民-主的精神组织实施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调整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http://)。只有继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才能真正的胜任肩负的使命。平时里,我经常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和报刊,上网了解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使自己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二、反思与措施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时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乐意学,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2)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要场所,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之中。

(3)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探索未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

(4)敢说一个“不”字

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也就是说,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如教材里出现的东西是否都要教,是否可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再者,书本上、教参上说的是否都是“真理”。

2、精心备课,力争旧教材体现新理念

如何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我需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备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要备如何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要备如何引发学生个性的绽放。备课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收集资料,不断创新。教师要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反思要详细具体,在学习中,广泛吸取教改的新鲜空气,力争解决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3、创设学生喜欢的民-主、平等型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就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营造民-主、平等,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吸取知识,张扬个性的场所,课堂才会涌动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同样,教师也就真实地走进了新课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很多时候我就这样去做的,在学生方面,的确做到了注重学生的个性,但结果呢?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进行刹车,取消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虽然在学生身上化了许多心思,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好转,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做题时审题还不够仔细、严密,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字迹潦草,尽管我反复教育他们,甚至让他们重写,作业的字迹没多大好转,只有老师坐在他们面旁边,他写一个我说一下,他们才会写得稍端正些。有些学生的作业还不能按时完成,时而会不做或少做作业。我想也许他们对学习缺少了兴趣才会不完成作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业能乐此不疲,这是我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

5、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总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的来设计教案,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只能是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多看报刊杂志,多与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

6、加强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还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十

体育中考临近,我的初三体育教学工作马上要告一段落了。我们正用最饱满的状态,迎接体育中考的到来。20____——20____学年度,在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第一年从事初三体育教学工作,体验了从20xx年九月到20xx年5月中考体育的二百多个日日夜夜,其中有劳累、辛酸,更有感动、欣喜,回顾近一年的工作,历历在目:

第一次带九年级的体育,带了六个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学校的要求和学生较弱的身体素质,毫无初三体育教学经验的我无数次陷入沉思,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如何把体育成绩尽快提上去?如何让体育成为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我开始制定短时间提升教学能力的计划:第一,多听课、多问;第二,多看书,多上网查;第三,多与班主任交流;第四,多反思自我。单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教学能力的提升关键是得益于体育组良好的教研气氛,我和体育组的老师在一起集思广益为中考体育第一的目标不懈努力,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课下我不断向其他学校的老师请教各项技术的重点,时常上网学习初三学生体育训练的方法,经常翻阅运动训练的书籍,短暂的一个多月里,逐渐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也渐渐的被学生勇于吃苦、刻苦拼搏的优秀品质感染了,正是由于在这种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几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尽快的融入到了初三教师团队。

从九月开始上课,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可以说是整个初三学年最辛苦的阶段,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初三大强度的训练,个别学生的抵触心理很强,反映在课堂上就是纪律较散漫、量和强度无法完成,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心,面对懒散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严抓课堂纪律,向课堂要效率。为让学生们尽短时间进入初三体育训练状态,我不断与班主任交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与个别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心理,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考体育,体育在中考当中起的什么作用,我们中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中考能拿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健康锻炼的好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的种.种努力逐渐的感化了学生,教学秩序变得井然有序,我这里体会最深的就是虚心与努力,我和学生朝夕相处、共同练习,奋进让我们迅速的成长起来。

寒假结束之后,初三体育的训练逐渐由量向强度过度,男生1000米的时间满分在3分30秒,女生800米的时间满分3分24秒,最紧张的是男生的单杠,本来就是难度很大的项目,加上学生在寒假期间缺乏自主训练,所以成绩不尽理想。而假期前成绩还可以的1000米和800米也有所退步了。所以大部分同学表现出来的就是没有信心,每当我宣布时间,学生们总是感叹完不成,“第一,慢点没有关系,一定要让学生由信心;第二,要给学生建立必胜的信念”。共同的学习中,我与孩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不断的鼓励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在不懈的努力。

为迎接中考体育的到来,我们更是事无巨细,从前一天晚上学生的睡眠到应考早晨的饮食,从交通运动量的调整到学生着装等等,面面俱到。今天,面对所有的学生,我们召开了考前动员会,当我站到队伍前与学生共同回忆一起拼搏的日子时,我的喉咙时常哽咽,面对着我挚爱的学生们,为他们动员,为他们打气。从学生亢奋的情感中,我已看出学生必胜的信念,我们又一次强有力的见证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班主任的大力配合、初三体育团队的无悔付出、学生们的奋力拼搏。

曾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带过初三,不能算的上真正的体育教师”,因为初三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把训练教学化。我在近一年的初三体育教学中收益颇丰:

1、使我增长了运动训练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让我深刻的体验了运动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2、提升了我的学生管理经验,提高了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3、提高了我专项技术技能。

4、拓展了我的教研思路,提高了我的教研水平。

存在的不足:

由于第一年担任初三体育教师,我清楚到感到自己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1、专项技术技能的熟练度和把握程度不够准确。

2、初三学生的管理经验方面还有待提升。

3、初三体育教学的安全预案有待完善和加强。

改进方法与措施:

1、积极主动的学习三项技术的教学,多进行三项练习,感悟、创新教学方法。

2、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向课堂要效率。

3、多与班主任交流,学习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好点子、好办法。

4、总结分析教学中的安全隐患,降低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认真学习教学安全的法律法规。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十一

教育实习结束了,我也从上第一节课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锻炼得可以潇洒自如,虽然这个过程伴随着各种挫折和失误,但我知道自己离一名合格教师的要求越来越近了。生物是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将日常生活和教材知识联系在一起,会对学生的理解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新教师授课很容易出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的情况。经过实习,我发现其实在教学时慢下来,少设置一些课堂内容,尤其是使用ppt时,给学生留出记笔记的时间。这样做表面上看是慢了,但其实教学效果非常好。

讲课方式现代化是一个趋势,但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式也是不可取的。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对教学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涉及到细胞分子机制的教学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板书也有它的优势,它能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用精要的`书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以直观、清晰的形式交代给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吸引并“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顺利引入教学的情景。我在讲授“dna复制过程”这节课时,对dna是如何解旋成两条链的、脱氧核苷酸又是如何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一条新链的这些疑问,我播放了一个模拟dna复制过程的flash动画,上述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然后,我又把整节课的知识点有层次地展现在板书上。整节课,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很透彻,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还有很多不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我将通过专业课程的再学习、教育理论的熟化、高中教材的深化,进一步充实、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站稳讲台,做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十二

音乐形象,整体体会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难点: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教学准备:录像带、录音带、锣鼓、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大屏幕演示敲锣打鼓、龙腾虎跃的欢庆场面,并轻声播放“春节序曲”)。

1.师指画面问: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心情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出课题《春节序曲》。

(设计意图:一上课,便以热闹的场面、欢快的音乐展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情景,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愉快的春节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从而也激起了学生欣赏乐曲的热情。)。

3.简介管弦乐。

4.简介作曲者及乐曲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乐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乐。)。

[注:在上述环节中,录像画面一直演示,乐曲一直轻声播放。]。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

二、整体欣赏,划分段落。

1.学唱主题音乐。

3.听后回答:(1)乐曲情绪线、速度线、节奏线?

(2)乐曲分几部分?曲式结构?

(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变化线使学生分段有了依据,不是单单凭感觉分段,从而降底了分段的难度。)。

4.找一找,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几条?

(设计意图: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学生真正从理性上来认识各部分音乐。)。

三、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提问:乐曲一开始所表现是怎样的场面?

2.欣赏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赏,分别用a.b.c.表示。)。

(1)欣赏a:1)听前提问:乐句。

在演奏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两句在演奏时,仿佛两个人在干什么?

3)绘了怎样的场面?

4)分两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

(2)欣赏b:1)b与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2)你在音乐声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3)欣赏c:1)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上有什么变化?

2)一次比一次热烈的音乐声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三部分都围绕乐曲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但又各有侧重点,a.b.这两部分是通过对答式演奏及两个乐句对比,让学生想象过节时的情景,而c.这一部分通过音乐一次次热烈,让学生联想到人们的心情,从景到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再次完整欣赏a段,边欣赏边随音乐律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手舞足蹈的表现音乐,感受更加深刻。)。

(5)听后回答:a段节奏节拍速度情绪。

()()()()。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课堂实录:

(课前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已出示课本2-3页“解决问题”的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刚才上课前,大家都在观察和议论这幅图,你能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有很多小朋友,他们玩得很开心。

生2:有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有的小朋友在看木偶戏。

生3:还有一个小朋友说“我要去买面包”。

生4:看木偶戏的小朋友中有几个想去丢沙包,走开了。而另一部分小朋友又加入进来看木偶戏了。

生5:有12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

……。

2、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现在有几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

师:那我们一起去看看木偶戏的.情况吧。

(课件出示“木偶戏”主题图)。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解决看戏问题。

师: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和同桌交流一下。(师边说边点击出示对话诓“原来有22人在看戏”;“我们去丢沙包吧”;“我们也来看戏了”。)。

(学生交流。)。

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生:我能解决现在有多少人在看戏了。

师:(边点击对话诓边说):你跟小精灵明明的问题一样“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做在本子上。

(学生尝试解题)。

师:谁来说说“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生:现在看戏的有29人。

师:有不同答案吗?(生:没有。)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是22-6+13=29(人),因为原来有22人,走掉6人要去掉,又来了13人要加上。

生2:我是22+13-6=29(人),先加上来的13人,再去掉6人。

师:可以吗?(生:可以。)。

生3:我是22-6=16(人),16+13=29(人)。

(生:也对的,就是分开来了。)。

生4:那么还可以这样:22+13=35(人),35-6=29(人)。

(生:我也想到了。)。

你能不能把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nbs。

[1][2][3][4][5]。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课堂实录:

(课前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已出示课本2-3页“解决问题”的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刚才上课前,大家都在观察和议论这幅图,你能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有很多小朋友,他们玩得很开心。

生2:有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有的小朋友在看木偶戏。

生3:还有一个小朋友说“我要去买面包”。

生4:看木偶戏的小朋友中有几个想去丢沙包,走开了。而另一部分小朋友又加入进来看木偶戏了。

生5:有12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

……。

2、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现在有几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

师:那我们一起去看看木偶戏的情况吧。

(课件出示“木偶戏”主题图)。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解决看戏问题。

师: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和同桌交流一下。(师边说边点击出示对话诓“原来有22人在看戏”;“我们去丢沙包吧”;“我们也来看戏了”。)。

(学生交流。)。

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生:我能解决现在有多少人在看戏了。

师:(边点击对话诓边说):你跟小精灵明明的问题一样“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做在本子上。

(学生尝试解题)。

师:谁来说说“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生:现在看戏的有29人。

师:有不同答案吗?(生:没有。)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是22-6+13=29(人),因为原来有22人,走掉6人要去掉,又来了13人要加上。

生2:我是22+13-6=29(人),先加上来的13人,再去掉6人。

师:可以吗?(生:可以。)。

生3:我是22-6=16(人),16+13=29(人)。

(生:也对的,就是分开来了。)。

生4:那么还可以这样:22+13=35(人),35-6=29(人)。

(生:我也想到了。)。

你能不能把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协作交流。)附板书:(1)22-6+13=29(人)(2)22+13-6=29(人)。

(3)22-6=16(人)。

(4)22+13=35(人)。

16+13=29(人)35-6=29(人)。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对这四种方法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第(1)种和第(3)种其实是一样的,第(2)种和第(4)种也是一样的,只是下面两种是分开写的。

师: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这样。(学生在瞬间的思考后都欣喜地表示认同。)。

2、解决买面包问题。

师:我们解决了看戏的问题,下面我们该去面包房了。(课件出示面包房的主题图)。

师: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小朋友再排队买面包。

生:当然排队。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些什么问题?

生1:面包师傅的面包有可能会不够,因为排队的还有好多小朋友。

生2:面包师傅零钱可能会不够,找不开了。

生3:面包师傅一共做了多少面包?

生4:一个面包要多少钱?

生5:王老师,看到这些面包,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

师:大家的想象非常丰富。可能我们平时会碰到这样的事情。现在,图上出现了这么些信息。(课件出示对话:“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我们买了22个面包。”“我们买了8个面包。”)。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1:面包师傅一共做了54个面包,卖去22个面包,还剩几个面包?

生2:左边的小朋友和右边的小朋友一共买走了几个面包?

生3:如果知道一个面包的价钱,我还能算出买8个面包多少钱了。

师:当然,你真棒。

生4:面包师傅那里还有多少面包没有买走?

师:这个问题又和小精灵明明的一样了――“还剩多少个?”(课件出示对话?)。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思考片刻。

师:大家在本子上试试看,该怎么列式计算。

――生尝试解题。

(5)22+8=30(个)。

师:能不能把第(5)种方法也写成一个两步的算式呢?

54c30=24(个)。

22+8。

(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

生1:把22和8放在30的下面。(生1板书:)。

生2:王老师,我和他不一样一点。

54c30=24(个)。

228。

(生2板书:)。

……。

师:你们的想法都对,30就是由22+8得来的,你们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了创新,老师你们鼓掌。(师生鼓掌)。

(生:不能,这样答案不一样了。)。

师:在数学中我们一般用一种小括号的形式来把这个算式写成两步式题。54-(22+8)=24(个),小括号象两扇门,把22和8这对好朋友关在一起,在计算时,我们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22+8=30,再算54-30=24,这和刚才两位小朋友的意思一模一样,只是在写法上改用了小括号。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巩固小括号的应用。

[1][2]下一页。

师: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小括号,你能来算一算吗?

(课件出示算式,一组一组出示。)。

25-(5+15)==。

25-5+15=。

(1)。

25-(15-9)=。

(2)。

(3)。

……。

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上面两组用了小括号后,答案不一样,第(3)组两题的结果是一样的。

生2:小括号在前面的话,答案是一样的,小括号在后面结果就不一样。

师:在这三组题中是这样的。

生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

2、拓展编题。

师:前面大家还提到“有12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那么跷跷板那里又会发生些什么呢?请你想象一下,然后再听听你们小组中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学生边思考边小组交流。)。

反馈:

生1:我是这样想象的,“原来有12个小朋友再玩跷跷板,有4个小朋友玩累了走了,又来了5个小朋友,请问现在有几个小朋友?”

生2:我能解决他的问题,12-4+5=13(个),现在有13个小朋友。

生3:王老师,我写了个算式请大家猜一猜什么意思,12-(4+5)。

师:哇,你还用到小括号啦!(生3很是得意。)。

师:同桌相互猜猜他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猜测非常热烈。)。

生:12个人玩跷跷板,一共走掉9人,其中第一次走了4人,第二次走了5人,现在还剩3人。

(大家一致认同。)。

师:有可能买面包去了吧。

3、独立作业。

师:今天大家都能积极动脑,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下面,请大家独立完成书本第6页的第1、2小题。

1、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面包师傅的面包有可能会不够,因为排队的还有好多小朋友。”“面包师傅零钱可能会不够,找不开了。”“面包师傅一共做了多少面包?”“一个面包要多少钱?”“王老师,看到这些面包,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会碰到的问题,听来可爱,似乎在进行想象训练。当师老师提到“跷跷板那里又会发生些什么呢?”孩子们的想象又一次打开了“闸门”,在自主遍题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且掌握了如何去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从中提出问题,巩固了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没有呆板的数量关系的说理分析,灵活、积极的思维状态胜过了说理,这是我在新课程中“用数学”方面的对“说理分析”的尝试性的突破。

本课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最后自己编题,使整堂课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2、学习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中。

问题的产生、提出、解决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孩子们自行完成的,教师在其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现在有几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顺理成章地把画面“切换”到了“看木偶戏”的“镜头”。“师: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和同桌交流一下。”“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由学生根据画面情况及自己的想象提出问题,在同桌或小组交流中解决问题。包括小括号的产生:

54c30=24(个)。

22+8。

54c30=24(个)。

228。

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完善地认识了小括号,并掌握了如何运用小括号。如果前人没有规定好,那么孩子的方法就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把第(5)种方法也写成一个两步的算式”的问题。当主动权掌握在孩子手中时,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是会不断闪现火花的。这是我本节课自感比较满意的地方。

3、教师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新的理念已经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始终要为学生学习服务”。本课简单的几张幻灯片的制作,却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引起了孩子无限的想象。尽管课上的很多时间并不是在“解决问题”,比如“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的问题不仅在丰富图的内容,更在丰富儿童的想象。再如“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极好地培养了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当老师要求学生把“22+8=30(个)54-30=24(个)”也写成一个两步算式时,孩子们的思维是积极的,创新的,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孩子这两个算式可以写成“54-(22+8)”,那么就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的过程,尽管结果或许差异不明显,但至少这个过程是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将很难具备。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服务,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月27日星期日。

上一页[1][2]。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十五

教学要求:

复习巩固本单元学过的生字词,培养语感。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训练学生把句子写连贯,把意思表达清楚,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训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2日星期一。

教学内容:完成1-4题。

过程:

一.独立完成1-4题。提醒学生注意审题。

二.交流:

1、2题略。

3题:先引导学生读懂句子,了解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在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常间关联词语有:

假设关系:如果……就……。

即使……也……。

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

填好后引导学生读句子。

4题:交流时强调学生说明理由。

三.作业:完成以上练习。

教学反思:学生对关联词语中的“即使……也……”运用不好,对句子间的前后关系把握不好。第四题的形式学生比较生疏,需要教师蒋介、引领、指导后在独立完成。

第2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3日星期二。

教学内容:完成阅读和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

一.独立读文完成问文后练习。

二.交流:1-3题略。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报告一:山鸡妈妈孵不出小山鸡,因为吃了喷了农药的野草和种子,身体也有了农药。

报告二:燕子在哭泣,因为它的老伴吃了打过农药的害虫,中毒死去了。

报告三:石油污染了海面,海鸥的羽毛被石油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

报告四:由于工厂的黑烟多,形成了浓雾,小鸟迷失了方向,请求帮助。

三:口语交际练习。

课前布置:搜集环保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练习生活实际谈谈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反思:学生能根据短文内容和自己了解的知识,体会出小鸟的心情,能读出感情。学生口语交际有的说,但是说的内容提过简单,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做法。

第3-4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5星期四。

教学内容:作文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鸟的侦查报告》的写法。

1、报告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

2、每个小故事都是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构成的一个个小童话。

3、每个小故事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环境污染给鸟类带来的灾难。

4、报告从“农药”“石油”“黑烟”三个角度谈环境污染问题,线索清晰明了。

二、引导学生审题明确本次作文要求。

1、写一篇侦查报告,内容自选。

2、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确定写作素材,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事。

题目自拟。

3、题材:可以写童话也可以写记叙文。

4、围绕环保主题表达出真情实感。

5、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教学反思:学生习作语言的条理性差,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了解的更多,口语交际才能说出真情实感,写作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条理清楚。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十六

新课程的实施给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人们在一片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中,开始关注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中大胆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行为,在实践过程中追求教学风格、激活课堂气氛,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少教师的“创新”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只有形式,没有实效。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悲哀?冷静思考,笔者认为目前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典型问题。

一、学科综合无边,丢掉音乐学科特点。

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切实增加了内容的整体性,注重了学科之间的综合。但综合也须要有一定的条件,作用也要有限度,不能滥用。不是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例如:某一老师在执教《茉莉芬芳》一课时,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先请同学们上来闻一闻花的香味,再泡上一杯茉莉花茶尝一尝,然后请学生说说古人赞美茉莉花的诗句,还让学生查资料它属于植物花木中哪一科,最后,待时间所剩无几这时,才唱了一下歌曲。饶了好大的圈,从嗅觉、视觉、味觉解释得清清楚楚,却叫人忘了这是一节音乐课。试问这样的综合能激发起学生多少音乐情感呢?学生从中了解多少音乐知识呢?在综合教学中,应体现出学科特点,围绕教学目的来实施。因此教者要抓住音乐最本质的`东西进行教学,以音乐为本,其他学科内容必须与音乐密切相关。就《茉莉芬芳》这节课而言,如果教者能通过比较古筝与萨克斯的演奏,来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黑鸭子演唱组的演唱与歌剧《图兰多》中的选段,对比演唱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以方言来演唱与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用普通话来演唱来进行对比,这样可让学生体会同一首歌在不同场合、不同语言、不同伴奏、不同地域下产生的不同效果,以此让学生始终在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的过程中来学习音乐。我想这样的音乐课,始终围绕着“音乐”在拓展,综合有“度”,把握住合理综合的契机点进行课堂设计,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美的享受。

二、课堂激趣不当,忽视学生年龄特征。

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进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从而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如果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做幼稚肤浅的表演,引发学生哄堂大笑,虽然课堂气氛热闹了,可又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因此,我觉得要区别中小学生年龄特征,根据其不同年龄段来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中学生而言,课堂表演在其内容上有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想性。例如: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滨》选段《智斗》,可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表现剧情。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现力、创造力,使学生更能了解现代京剧的内容,了解历史,理解音乐。通过适度地表演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迸发出精神的火花。实践证明,要让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方法是多种多样,但内容需适合,教师需有谱,表演需有“度”。

三、多媒体介入无度,颠倒主、辅关系。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过程,使教学形式立体化,近几年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将悦耳的声音、优美的画面完美的融为一体,不但能调动其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而且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美丽情操和健全人格。但是,这毕竟是辅助,要控制好运用的程度,不能喧宾夺主。目前有些音乐教师上课不用说一句话、唱一句歌、不板书设计、不写一个粉笔字,所有内容全*电脑设备打出来,完全以鼠标代替了教师本身,把音乐课变成录像观摩课,我认为这是极大误区,音乐课无论你怎么改革,但课堂上都缺少不了音乐教师的示范演唱、示范演奏和生动的讲解。

作为一名美的传播者,成功的范唱和范奏,是演唱、演奏技巧和歌曲内容的完美的组合,用音乐语言成功地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直接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勃发在激动之中,以上这些都是电脑多媒体无法代替的。另外,音乐课离不开“双基”教学,如节奏的基本训练、视唱练耳的基本训练、介绍基本乐理知识等等,都不是只用一个多媒体电脑能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音乐老师能把握住运用多媒体和传统授课之间的“度”,让我们的学生既能多方位地接受新事物又能得以音乐基础训练。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十七

教学内容:欣赏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所作的乐曲《春节序曲》。

教材简析:《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者以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为题,满怀激情地反映当年在延安过春节的深切感受,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让学生在综合感受西洋乐器丰富的表现力的同时,体会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

2、帮助学生理解《春节序曲》的音乐形象,整体体会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难点: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教学准备:录像带、录音带、锣鼓、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大屏幕演示敲锣打鼓、龙腾虎跃的欢庆场面,并轻声播放“春节序曲”)。

1.师指画面问: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心情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出课题《春节序曲》。

(设计意图:一上课,便以热闹的场面、欢快的音乐展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情景,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愉快的春节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从而也激起了学生欣赏乐曲的热情。)。

3.简介管弦乐。

4.简介作曲者及乐曲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乐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乐。)。

[注:在上述环节中,录像画面一直演示,乐曲一直轻声播放。]。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

二、整体欣赏,划分段落。

1.学唱主题音乐。

3.听后回答:(1)乐曲情绪线、速度线、节奏线?

(2)乐曲分几部分?曲式结构?

(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变化线使学生分段有了依据,不是单单凭感觉分段,从而降底了分段的难度。)。

4.找一找,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几条?

(设计意图: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学生真正从理性上来认识各部分音乐。)。

三、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提问:乐曲一开始所表现是怎样的场面?

2.欣赏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赏,分别用a.b.c.表示。)。

(1)欣赏a:1)听前提问:乐句。

在演奏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两句在演奏时,仿佛两个人在干什么?

3)绘了怎样的场面?

4)分两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

(2)欣赏b:1)b与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2)你在音乐声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3)欣赏c:1)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上有什么变化?

2)一次比一次热烈的音乐声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三部分都围绕乐曲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但又各有侧重点,a.b.这两部分是通过对答式演奏及两个乐句对比,让学生想象过节时的情景,而c.这一部分通过音乐一次次热烈,让学生联想到人们的心情,从景到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再次完整欣赏a段,边欣赏边随音乐律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手舞足蹈的表现音乐,感受更加深刻。)。

(5)听后回答:a段节奏节拍速度情绪。

()()()。

3.欣赏第二部分。

(1)口琴吹奏b乐段主旋律。

()()()()。

(设计意图:设计口琴吹奏,让学生在自己的演奏上去感受音乐。印象更加深刻。)。

4.欣赏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变化重复,但有所不同,第三部分中加强了什么乐器的演奏?(打击乐器)。请你边听边模拟打击乐器的演奏姿势。师随音乐演奏鼓、钹。

(2)加强打击乐演奏,音乐有什么变化?

(3)节奏节拍速度情绪。

()()()()、

(4)师小结:音乐在热闹的打击乐中结束,使我们的思绪停留在热烈、欢腾的春节当中。

(设计意图:由于这部分是a部分的变化重复,所以,这里侧重于打击乐的作用。在这里加入鼓、钹的演奏,更加渲染了热闹的气氛,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学生激动不已。)。

四、整体欣赏,帮助提高。

今天,我们欣赏的'〈春节序曲〉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表达了人们过春节时种种心情和场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完整的欣赏一遍,并请你把听到的、看到的春节情景绘制一幅“欢度春节”的想象画。(放音乐和录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对音乐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反馈。)。

板书:春节序曲。

(管弦乐)李焕之。

情绪:热烈、欢腾。

曲式结构:引子aba复三部曲式。

aba。

节奏速度情绪拍号。

a紧密快热烈、欢腾。

b舒展徐缓抒情、优美。

a紧密快热烈、欢腾。

一.总的来说这堂课,我以“听、唱”为基础,“讲、想”为中心,以“奏、画、律动、看”为辅助手段,来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二.在教学设计中一环连一环,丝丝入扣,从听音乐—唱(奏)旋律—想情景—抒感情—舞(画)再现音乐。从感知—深化—升华。脉络清析,条理清楚。

三.在教学安排上,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力度、速度、节奏基本要素而展开。每一段都又有自己的侧重点,例:a段以景展开想象,展现喜洋洋的春节。b段以情展开想象,亲情、爱情、友情。a段又以景展开想象,展现欢腾的春节。学生的思维就象一条条射线发散开去,但他们的源头却紧握老师手中。

四.这堂课是在进行教学,由于当时课件刚刚兴起,所以有许多地方还不够完善,如果在用各种线来表示情绪、速度、力度这里用课件(五彩缤纷、形状各异)来表现,学生兴致更高。

五.在这堂课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完成的比较出色,但若能在感受音乐、想象音乐的基础上,创造音乐,(例:让学生自己谱写节奏谱,并在乐曲表示欢庆的地方,用自己的谱子进行打击乐的伴奏)学生的创造力将得到极大的发挥。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十八

低效、无效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教育顽疾。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围绕有效教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取得经验和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有效教学的实践反思,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效率就是速度,凡事追求快!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在乎眼前的教学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现实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和做法:把教学时间“精细管理”到分分秒秒,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无节制地增加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加快进度,强化训练,挑战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极限。

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观察到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就会被贴上‘理解缓慢’‘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这种快教学、快学习、快思维导致了所谓的“效率过剩”,它有两大害处,一是违背了儿童生命生长的内在程序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

据说,大约20多年前,美国曾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二是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这样,表面上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速度快,效率高,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是食而不化,只是被太多的知识所填满、所撑胀而已,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没有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知识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累赘。不仅如此,学生对这种学习会产生倒胃口的反应,即回避、厌恶、排斥、拒绝,并因此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淡化、消退了,学习思维固化、僵化了,学习灵性以及可持续学习力亦严重受挫,乃至丧失殆尽。”

我们看到不少所谓的高效率的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思路;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

“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包括能力的提高)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一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实际上,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的。不少专家都强调说,教育是农业,要做慢教育,最好的教育者都是缓慢而优雅的。韩国有本畅销书叫《好妈妈慢慢来》。好教师也要慢慢来,对待学生、对待生命、对待心灵,需要的是耐心、诚心、恒心。

由“快学习”转向“慢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复归,它让学习者在从已知到未知的探寻之旅中,能惬意地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而非做一个匆匆过客,走马观花。“慢学习”充分考虑学生具有的独特知觉、意义和洞察力,关注学生创造性学习潜能的挖掘,还教师以自主性专业发展的空间,使得学习在自主对话的'轻松意境中,阐明争论和思想,传递尊重和信任,构建关怀和友谊的情谊。

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布卢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的确,教学目标作为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突出的指向和标准功能,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

按照格朗伦德的说法,作为学习结果之表述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行为目标”“达成目标”“可计测目标”的性质。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要十分具体,必须是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检测的,因此它的表述只能借助于动词,即使是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也要用行为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来。表述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目标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但是,目标和目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从而提高效果。另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功利、窄化、被动,因为,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效果”并不都是可检测的、可观察的,“教学效果”的概念要远远大于“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开展目标教学的时候,只是关注到了人的发展和教学活动可控的一面。

一位小学教师曾反思说:“实事求是地说,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否达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检测来加以判断———因为它们都是显性目标,易于辨别。但也正因为它是显性目标,我们有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际上,人的发展还具有不可控的一面,生命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教学是一种生命历程”,教学的很多效果(特别是能力和品格)具有体验性、模糊性、潜在性。“眼下我们所提倡的有效教学,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恨不得老师说的每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殊不知,教育教学里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在这些地带,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手段都能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复杂、非匀速的特征。”

按照佐藤学的观点,课堂中的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对学生的发展可能意义更大,他指出:“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程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控制性太强,太过刚性。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推进有效教学改革时,出现了极端模式化的做法,对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和时间安排以及师生教学行为都进行了详细的刚性规定,课堂教学成了工厂的加工流水线。

客观地说,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有益处的,没有模式和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要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是,试图将教学活动模式化,不考虑学科性质特点以及师生的个性差异,追求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那对教学的损害则更大。当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一校一模”甚至“一个地区一模”(多课一模、千课一模)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是对教学规律的误读和误用),抹杀了师生的个性和生命力(是对师生自由和潜能的控制)。这种同模同质的课堂情景可悲、可怕,让人窒息!

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典型的设计心态。金生鈜教授指出:“这种心态相信,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儿童的适应性,教育只有按照一套统一设计好的模式、途径和方法,才能塑造出儿童的完美人格。

教育对儿童人格和未来生活的设计其实是对儿童发展的一种预定和控制,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由于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和教师不可能决定也不能决定每个儿童的生活道路,无法了解和预测每个儿童人格发展的未来和前景,结果是只能用一种统一的程序、唯一的目标要挟每一个儿童,把他们塑造成一种人。

教育为了实现统一的目标,必定对儿童进行监督和控制,把不适合统一要求的东西修理掉。因此,教育对儿童的任何设计只能导向对儿童成长的控制、包办和干预,最终造成对儿童人格的完整性的破坏。一旦教育的设计心态相信自身是完美无缺的话,教育就可能用专横的手段改造人,造成教育灌输和压制。教育的设计心态必定导致对儿童的强制和发展的干预。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化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佐藤学在做了20多年的课堂观察后指出:“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然而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哪间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学却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教育是个“不确定系统”,它的改革没有单一答案;教育模式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其复制往往难于实现。

总之,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对的,但凡事都有个度,物极必反。过分强调效果会导致“知识过剩”,来不及消化、吸收,变成怀特海所说的“死知识”“无活力”的概念;过分强调效用会走向实用主义的泥潭,这样的教学必然以近害远,以表损里,阻碍未来发展;过分强调效率必然丧失品质,没有品质的效率只是“表效”、假效、短效,它们或昙花一现,或徒有其表,不禁风霜,不堪一击。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十九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尝试引入以课程项目为依托,小组合作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逻辑。体验式教学逻辑的实施应化整为零,分步进行;充分合作,有序竞争;持续互动,内外兼修。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课堂文本知识传递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卓越成效的络,并与生活场域相链接,达到技能、智商、情商共同提高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课堂为主要活动场域,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共同完成知识的文本形态经由教师话语体系向学生话语体系转化的动态过程[1],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文本知识传递的成效上。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一套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性,提升教学行为指向性的教学逻辑体系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不仅涉及文本知识的掌握,还涉及文本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化和再加工,由此在文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本转化逻辑便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的授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教师在授课中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学中练、练中学的目的。为此,在教学中引入了体验式教学逻辑,力求在授课过程中,尊重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连接课堂和生活两个场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达到文本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这一终极目标。

(一)属性复归:师生角色转变。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发挥到何种程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实现则成为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因此,体验式教学逻辑设计首先就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角色入手进行改变。

无可否认,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学计划的制订者,课堂的组织者,成绩的评定者,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教学中很容易由“主导地位”变为“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的初衷就是要复归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让渡一部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给学生,使学生由原来的知识接收者变为知识参与者和建构者,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体验式教学逻辑借助课程项目来具体实施,即在讲授完社会调查选题的文本知识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组选题,每组同学通过上台演讲的方式说明选题,由教师和全体同学对选题进行评点,而后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对学生和选题进行重新整合,直至完成课程所设定的所有步骤。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再只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应用者,教师不再只是文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基于文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之上的辅助者、引导者,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碎片链接: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融入。

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具有完整性和逻辑性特征,但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囿于时间限制,不得不将其化约为若干小节进行操作,虽然每一小节也有内在逻辑,结构相对完整,但是作为学生来说,其接受的内容却是一个又一个“知识碎片”,需要将其重新链接。而且,个体知识结构的形成,不仅限于所接受的文本内容,还要经过主体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个体知识存储转化能力、生活阅历有关[2]。换句话说,个体接收到的知识需要与其基本生活内容相衔接,经过接收、吸纳、转化、升华的过程,最终将统一的文本知识内化为具有个体化特征的社会行动,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之目的。

就《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的体验式教学来说,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遵从社会调查的课程要求,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调查题目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对其生活经历的一种反映,将无序的'生活碎片提升为有序的实践行为。在社会调查题目的进一步实施中,随着个体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活事件的深入思考,“碎片化”事件逐步转化为“系统性”认识,最终将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有机融合。而且,在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教师将教材中本已“碎片化”了的文本知识附着于学生所选择的课程项目之上进行讲解,用一条具体可见的课程项目红线连接知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整合。

(三)多维目标:智商与情商同步提高。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3]。据此,体验式教学逻辑把目标设定为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无疑是指学生对授课中文本知识的掌握,技能目标承载于课程项目实施文本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之中,而情感目标则是贯穿于课程项目的始终。首先,从知识目标来看,体验式教学不仅强调教师对文本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教学过程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其次,从技能目标上看,教学过程被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进行实际训练,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各个阶段之间具有明确的、递进式的先后联系,学生在文本知识向操作技能的转化上着重突出过程性,技能目标实现上具有整体性、全面性、连贯性的特征。与前两个目标不同,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设计,即课程项目实施形式来实现。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课程项目实施中本着尊重个体、分工合作、平等互助、有序竞争、奖惩分明、共同提高的原则来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给予个人充分的空间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又通过团队约束来保证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团队荣誉感,引入淘汰机制磨炼团队成员意志力,最终使他们在合作竞争中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团体的关系,学会合作中的妥协与适应,达到提高情商的目的。

社会调查方法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方法论体系,每一方法论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具体研究方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涉猎所有内容并不现实,因此,在具体操作中,综合考虑理论性、技术性、可操控性等因素后选择定量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为主要授课内容,并进行课程项目实训。

(一)化整为零,分步进行。

风笑天教授认为,社会调查可以分为研究题目选择、研究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五个阶段[4],据此,在体验式教学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按照这五个阶段进行操作。首先,在选题阶段讲授结束后,让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分组,成员大概控制在2~4人,而后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协商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准备和课堂汇报,每次汇报2~3组同学,教师和其他同学根据汇报内容对其进行提问,最后在每次汇报的同学中选出一组同学晋级,其余组员被整合到胜出的题目团队中。在继续授课、学习过程中,各团队根据课程内容逐步完成问卷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分析、报告撰写等任务。

通过这种成员分组、项目分步的方法不仅调动了每个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促使学生主动吸纳教师所传递的文本内容,发挥个人创造性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而且,将同期上台论证的各组同学组成新团队可以保证每组成员的机会均等,不会因为准备时间长短而影响到入选机会,但也同样面临挑战。其中最大挑战是团队整合,即如何保证题目落选同学顺利整合到胜出团队,并积极参与后续工作。这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努力,更需要教学设计者的精心安排。为此,在体验式教学实施中采取了组长负责,成员打分,期终考核的办法来加强项目行动监督,约束成员行为,以保证成员合作的可持续性。

(二)充分合作,有序竞争。

合作学习发端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主流倡导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可以归结为四种模式,即师生合作模式、生生合作模式、师师合作模式和全员互动模式[5]。体验式教学逻辑所倡导的是以生生互动模式为主的全员互动,即在课程项目实施中以团队内部的生生互动为主,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引入教师和其余学生的共同参与,以此来共同完成课程学习。在最初的小组成立时更多的是强调成员同质性,以保证选题协议的顺利达成和团队合作效率最大化。进一步的团队整合过程中,体现了小组的动态运行机制,一方面,团队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先期成员和后期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后期成员是作为“淘汰者”或“失败者”进入团队,他们对团队任务的认知可能会与先期成员不一致,因此,无论对于先期成员还是后期成员来说他们在团队任务进行中不仅需要着手解决原有竞争的遗留“问题”,还需要考虑新团队目标的修正与认定以及团队成员的重新整合。实际上,体验式教学逻辑倡导的合作学习过程从初始的课程项目选择,到后期的团队成员整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既包括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竞争,还包括成员间对问题理解的竞争,当然还包括团队成员任务分配的竞争,只是所有竞争都是建立在成员合作与互动的基础之上,以竞争促合作。

(三)持续互动,内外兼修。

约翰逊兄弟是最早在美国对合作学习理论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并将其运用于课堂实践的研究群体之一,他们在《合作学习》一书中从为达成目标所做出的努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三个维度衡量合作学习所产生的效用[6]。其中个人努力和心理健康与其个人能力和内在价值有关,而人际关系则归属于社会互动层面。通过合作学习的进行,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实践能力,锤炼个人意志,还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性。体验式教学逻辑正是在团队成员的持续互动中达到了约翰逊兄弟所设定的各项目标。首先,课程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持续互动,也伴随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从客观上增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相互关系的发展。其次,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促使各项目团队为了获取胜利而积极努力,通过淘汰机制的引入磨炼了学生面对挫折的意志力。再次,在团队的重新整合过程中,团队成员必须合理处理失败情绪,协调相互关系,形成团体凝聚力,共同完成课程目标。最后,通过期末考核的方式规范和引导了成员行为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限制和避免了偏差行为的产生,从而取得内在性格和外在行为同步提高的效果。

总之,基于课程项目实施,建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的体验式教学逻辑从目标设定到过程实施不仅完成了文本知识传递的任务,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了网络型团队学习模式。

从客观效果上看,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所取得的积极效果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上,还延伸于日常生活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络的形成与延展。

(一)网络构建:从个体到群体的演绎。

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最重要的依托就是学习小组的组建。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由个体独立学习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由此将基本学习单位由个体变为群体,并成功将独立的学习节点发展为络组织。络之所以能够形成首先基于知识不对称原理。所谓知识不对称是指网络成员掌握的信息或知识少于网络所能提供的信息或知识,从而产生网络对成员的吸引力,使得网络得以维持和运转[7]。在社会调查课程项目形成、实施、总结过程中,小组不仅在各成员间架起一座知识交流与碰撞的桥梁,能够丰富和修正成员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甚至促使网络成员构建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教师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在生生之间互助合作中得以实现,正如伊里奇所言的人人教育意味着人人来教。而生生互助合作的实现则是建立在团队间竞争互补基础之上的正反馈循环圈。如图1所示,课程项目在项目团队外成员的建议下得以进一步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修正和提高,二者对项目实施和团队成果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项目团队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保证课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这样,无论从团队内部还是团队外部来看,各方都具有正向的循环反馈作用。

(二)成员交流:络到人际网络的延展。

如约翰兄弟所言,合作式学习会产生三个结果,即成就努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8]。事实证明,体验式教学逻辑所运用的小组合作方法也取得了相似成效。首先,学生课程项目实施包括小组讨论、全员决策以及代表汇报等诸多过程,每次结果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同学和老师对团队成果的评定和对团队成员努力的积极赞誉都会在客观上提升团队成员的自我成就感。持续的成员互动也会增进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友谊,增进同学感情、师生感情。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表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确促进和深化了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并且,团队目标并非个人设定,而是团队成员协商的结果,成员观点在不断地探讨中明辨,各自学会在他人观点和自我观点之间平衡,这本身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总之,学习小组组建的最初目的是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知识掌握目标,但是客观上却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成员关系由普通意义上的“合作伙伴”上升为相互依赖的“同盟好友”,并且通过成员间、团队间、师生间的观点碰撞激发个体认知活力,健全个体人格。

(三)课堂组织:基于主体间性的思考。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存在的基础并非是个体,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个体之间的交往。教育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形态,不仅涉及教师和学生,还会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是一个多主体交往的结果,因此也就出现了胡塞尔意义上的主体间性。胡氏否认了主体性的客观存在,认为主体性是通过外在于自身的客体的构造得以实现,因此我们所探讨的也并非实在的“主体”,而是需要在主体间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来探寻存在的可能性,这不仅延伸了认识论的内容,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主客体矛盾。以往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秉承的是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暗含“学生客体”的假设,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限于教师主导性的约束很容易将主客体倒置,陷入主体悖论的泥潭。那么,若要解决这一问题恐怕还要围绕课堂组织过程中的实在主体——教师和学生来思考,问题在于视角的调整。

教师和学生的存在是相互为证的,其身份本身就是相互构造的结果。按照主体间性理论的理解,教学活动本身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其中既包括师生关系,又包括生生关系,因此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依靠关系网的支撑才得以存在。因此,课堂组织要重视“师生关系”,更不能忽视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存在能够保证教育行动得以实施,文本知识顺利传递,而生生关系的存在则是课堂组织的激励要素,提高知识的实践和转化效率。基于此,无论何种形式的课堂组织,何种方式的教学逻辑实施都有必要从课堂交往关系入手满足课堂需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主客观矛盾”。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二十

知识的学习有其固有的规律节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里去。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就是实践性。

马克思是从人的活动来规定人的本质的,他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对象化的实践看做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正是实践,使人兽相揖别。人在实践中与世界、与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进展,关系的丰富和扩大,人性的全面性随之而发展,人的能力和智慧也随之而提升,人在实践中不断生成。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总是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实践中重新塑造自己,不断地再生产、再创造自己。

2、传统学习方式听说有余而体验不足,导致孩子实践能力缺失。

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传统的观念,强调人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教育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与体验,长期以来导致学生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缺乏必要的操作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原本朴素道理的震撼,和发现长久蛰伏的思维惯性的过程;是通过行动的力量,来实现个体与他人,群体与群体沟通和整体提升的过程;是在真实的喜悦和痛楚中,将情感因素转化变革的意识,最终实现行动的过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打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问题意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这次活动主题是个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身处其中,经常随家长到各个药店买药,有直接经验,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多,致使主题活动能不断深入开展。在实践中学生的积累越来越多,收获越来越大,就是在主题活动将要结束之时,他们又发现国家为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新制度的启动能保证老百姓用上物美价廉的药品,解决长期诟病的药价虚高的问题。以前国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例如统一配送、降低药品价格、实施医保制度等,但均未能解决问题,此次采用了一个系统工程,从国家制度的层面动起了大手术,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二十一

1、知道可以用拥抱来表达爱,体验与老师、同伴拥抱的亲切感。

2、愿意用拥抱的方式表达对爱。

3、能理解画面的主要内容,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1、有关拥抱的图片、视频以及小朋友哭泣的照片。

2、相关媒体课件,音乐《爱我你就抱抱我》。

(二)通过有关拥抱的图片视频,知道可以用拥抱来表达爱。

1、出示图片(妈妈与孩子、小朋友们的拥抱图片)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办法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办法!

(1)教师提问: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请幼儿回答)。

(2)教师小结:妈妈非常爱她的宝宝,开心地抱着宝宝,这是爱的拥抱。小朋友们互相喜欢,拥抱在了一起,这是喜欢的拥抱。

2、出示视频(中国队胜利的视频)。

师: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运动员胜利后,他们在干什么?(中国队胜利后,运动员拥抱在了一起,这是胜利的拥抱。)。

3、继续出示图片(幼儿离园时的图片)。

师:幼儿园放学了,你们看到了什么?爸爸妈妈来接小朋友感觉怎么样啊?(放学了,小朋友看到爸爸妈妈来接自己,他们高兴地拥抱在了一起,这是高兴的拥抱。)。

(三)体验与老师、同伴拥抱的亲切感,愿意用拥抱的方式表达爱。

1、体验与老师、同伴拥抱的亲切感。

(1)师:小朋友们,你喜欢你身边的小伙伴吗?那我们跟身边的小朋友抱一抱吧!

(2)师:我们跟身边的小伙伴拥抱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

(4)师:刚才啊,小朋友与身边的小伙伴抱在一起,也跟老师抱在了一起。那老师想问问你们,跟小朋友还有老师抱在一起是什么感觉啊?(幼:香香的、软软的、暖暖的……)。

2、出示孩子哭泣的图片,愿意用拥抱的方式表达爱。

(幼:抱一抱)对,我们可以把拥抱送给喜欢的人,那样他就会觉得很开心。

(四)以游戏《大家来抱抱》结束活动幼儿与教师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手拉手绕圈走,音乐停下来的时候,小朋友自由选择同伴、老师抱一抱。

回家以后与家人抱一抱,对他们表达喜爱之情。

本次活动中我看到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感受到了爱与被爱的情感,活动中我采用了以启发式的提问、观察、语言表达和动作模仿引出活动主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组织活动。不过观察图片较少,没有充分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在课前没有及时检查装备,使得课上幼儿在听一听环节幼儿不能欣赏,让幼儿观察小动物们和妈妈宝宝的动作,以及模仿体验感受情感。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孩子比较害羞,不敢与其他教师抱抱,整个活动没有体现温馨气氛,教师可以用各种方式体验动物的抱抱。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精选22篇)篇二十二

一、教学片段。

我在教学第三册语文第19课《学画》时,设计了这样的程序:

生:读课题。(课件显示一池美丽的荷花以及课题)。

师: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生:谁学画?

生:画什么?

生:为什么要学画?

生:怎么样学画的?

生:最后画得怎么样?……。

师:请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文录音。(大屏幕显示以上问题)。

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荷花、荷叶上的水珠、王冕在牛背上……(学生纷纷发言)。

师:请你们再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师:你觉得这些荷花怎么样?生:哇,荷花好美啊!(教师课件显示美丽的荷花。)。

师:你能说说这荷花美在哪里吗?

生:多个学生说(略)。

生:第2段。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2段。边读边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师: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生: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师:(微笑点头)你找得真准!(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述的画面。)。

师生:品读句子。

生: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

师:你真能干!(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写的画面。)。

师生:品词析句,理解文意。

师:你能把这些美景画下来吗?……。

(一)上面的教学片段,体现了以下特色:

1、学生成了“大问好”。

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动脑、动口、动手,从而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

我在教学《学画》时,先让学生读题目,再让他们谈谈读题目后产生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谁学画?画什么?为什么要学画?怎么样学画的?最后学得怎么样?我利用多媒体把问题一一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由于问题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学生学习的情绪极佳,探究得非常主动,学生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能从“境中悟”。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分析、综合,学生往往难以作出深刻的理解。要体验蕴涵其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声的立体画面。学生便能运用形象思维,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再现在眼前。

我在教学《学画》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了丰富多彩的课件,并能适时、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上课伊始,我就在大屏幕上展示许多碧绿的大圆盘似的荷叶和各种姿态的美丽荷花,让学生一上课,就能被美丽的画面所吸引,让他们犹如置身在美丽的荷花池旁,对荷花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以境入情。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能恰当的再现图画,图文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意境,提供形象,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中去感受,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再现眼前。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如: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在理解重点句子“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时,我运用多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功能,再现了文中所描述的美丽荷花,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感受荷花的美。又如:“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满湖通红”这个词语学生很难理解,凭空想象是不行的,这时,我就在大屏幕上依次再现了雨后的晴天,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湖里的荷花、荷叶,甚至连蜻蜓都红了的景象。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亲眼目睹了荷花的色彩美,这样,化难为易,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进而感悟了句意。这样,不仅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且大大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使这堂课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3、师生和谐“乐中得”。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在教学《学画》时,我放手让学生找找、划划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请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当学生把精彩的语句读出来时,我点头微笑。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我给予表扬和激励,如:你找得真准!你真能干……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我更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这个乐园里汲取知识,得到发展。

(二)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2、教学中如何适时、恰当、适量的运用多媒体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都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讨论和研究。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廉洁与腐败心得体会和感想(案例18篇)

    心得体会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后,对所获得的经验、教训、感悟等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能指导我

    专业领导干部违法乱纪心得体会(案例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思考,并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体会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

    区委办公室主任个人述职报告(精选15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种种经验和教训,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我担任xxx医

    最优抄袭心得体会检讨(通用17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概括和总结使得文字更加简明扼要。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心得体会,可以阅读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和指

    精选校车接送服务协议书(模板19篇)

    服务月在促进城市环境改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激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服务月的案例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借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最热交警队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材料大全(17篇)

    工作汇报是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协调。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家写作工作汇报,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借鉴。为解决库区群众温饱问题,

    最新病理医生进修个人总结(通用14篇)

    在写个人总结时,我们可以回顾自己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小编整理了一些个人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如何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在xxx骨科进修学

    2024年医院医保实施方案报告(热门18篇)

    实施方案的目标是明确,具体而且可量化的,以便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希望这些实施方案的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实施方案的编写和实施过程。为贯彻落实淄医险字[

    热门平行世界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到的智慧和体验,可以为我们的未来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下是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其中包含了一些实用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学校办学行为报告(汇总17篇)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获得知识,结交朋友,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精选了一些学校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经验,供大家学习和借鉴。为认真落实《巴彦淖尔市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