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ZS文王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写作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的文章更加连贯流畅。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和灵感。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一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和应用曾经是世界领先的,不少有关天文的记载成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但是,在我们现今的基础教育中,天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1世纪将是人类着眼太空的时代,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开始开发宇宙太空。

地球的能源在不断地耗尽,新的能源也许要向太空寻找,太阳能当然是最直接的。

当地球上的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时,新的居住地肯定也只能是其他的星球。

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为了适应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普及天文知识是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文理分开的大学教育中,文科学生对于基础科学的识了解得不够全面。

同时,由于人们对天文发现的广泛兴趣,天文学在教育和科普领域也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同时天文学的发展对人类也有巨大的意义。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近代科学革命的摇篮,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

早在远古时期,随着人们对日月经天、斗转星移、昼夜更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观测和认识的逐渐深化,在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等文明古国,天文学便开始萌芽、发展了。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已相当发达。

中国在公元前13世纪甚至更早就建立了天文台,中国有着世界上历时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丰富的天象记录,有不断革新的精确历法,有见地深刻的宇宙论,还有融合高水平机械技术的天文仪器。

所有这些,都是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在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400周年的今天,天文学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望远镜为人类带来了层出不穷的重大天文发现,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能力。

回顾天文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意义是适时和恰当的,也是对即将落幕的国际天文年的最好总结和纪念。

天文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文观测对重大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依据和进行正确性检验;另一方面在对地球、生命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认识过程中,新的天文观测发现逐渐地、不断地深刻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

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并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这种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必将为人类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无穷的益处。

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都是天文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

其中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是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天文学研究的过程当中,天文学家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且比较准确地测量它们所在的位置。

从而根据它们的位置来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对他们身体上所存在的物质进行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演化规律的研究,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人类文明史诞生以来,天文学也就随之诞生。

谈到天文学研究的意义,那么大家最关心的当然是天文学的研究对我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天文学研究影响着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就拿古代的天文学家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来说,这些观测帮助人们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些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当中,天文学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在史前都是非常著名的天文观测地点,到现在仍然是闻名海外的天文学观测遗址。

许多天文学家可能正是意识到了天文学研究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才出现了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等等一系列天文学领域的重要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奠定了之后的天文学家对天体的观测以及研究,而且还推动了近现代天文学研究的提前到来。

牛顿力学,核能的发现也是天文学研究当中非常重要的成果。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现代天文学研究当中,天文学家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天文学家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的研究包括有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其实天文学研究最早起源于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往往要经历观测,理论,再到观测的三个必经的发展途径,通过这三个途径把我们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最深处。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也从太阳系发展到太阳系以外的整个宇宙,同时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这三大分支学科构成了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而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这几个分支学科则成为了天文学观测的必要手段,如果要对天文学研究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说明,那必定离不开天文学研究的各个对象层次,包括有行星层次和恒星层次,星系层次等等。

这些星体层次的研究帮助我们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宇宙,从而能够使我们未来的生活越来越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二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和应用曾经是世界领先的,不少有关天文的记载成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但是,在我们现今的基础教育中,天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1世纪将是人类着眼太空的时代,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开始开发宇宙太空。

地球的能源在不断地耗尽,新的能源也许要向太空寻找,太阳能当然是最直接的。

当地球上的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时,新的居住地肯定也只能是其他的星球。

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为了适应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普及天文知识是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文理分开的大学教育中,文科学生对于基础科学的识了解得不够全面。

同时,由于人们对天文发现的广泛兴趣,天文学在教育和科普领域也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同时天文学的发展对人类也有巨大的意义。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近代科学革命的摇篮,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

早在远古时期,随着人们对日月经天、斗转星移、昼夜更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观测和认识的逐渐深化,在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等文明古国,天文学便开始萌芽、发展了。

中国在公元前13世纪甚至更早就建立了天文台,中国有着世界上历时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丰富的天象记录,有不断革新的精确历法,有见地深刻的宇宙论,还有融合高水平机械技术的天文仪器。

所有这些,都是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在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400周年的今天,天文学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望远镜为人类带来了层出不穷的重大天文发现,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能力。

回顾天文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意义是适时和恰当的,也是对即将落幕的国际天文年的最好总结和纪念。

天文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文观测对重大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依据和进行正确性检验;另一方面在对地球、生命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认识过程中,新的天文观测发现逐渐地、不断地深刻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

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并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这种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必将为人类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无穷的益处。

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都是天文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

其中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是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天文学研究的过程当中,天文学家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且比较准确地测量它们所在的位置。

从而根据它们的位置来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对他们身体上所存在的物质进行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演化规律的研究,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人类文明史诞生以来,天文学也就随之诞生。

谈到天文学研究的意义,那么大家最关心的当然是天文学的研究对我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天文学研究影响着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就拿古代的天文学家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来说,这些观测帮助人们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些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当中,天文学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在史前都是非常著名的天文观测地点,到现在仍然是闻名海外的天文学观测遗址。

许多天文学家可能正是意识到了天文学研究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才出现了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等等一系列天文学领域的重要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奠定了之后的天文学家对天体的观测以及研究,而且还推动了近现代天文学研究的提前到来。

牛顿力学,核能的发现也是天文学研究当中非常重要的成果。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现代天文学研究当中,天文学家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天文学家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的研究包括有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其实天文学研究最早起源于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往往要经历观测,理论,再到观测的三个必经的发展途径,通过这三个途径把我们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最深处。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也从太阳系发展到太阳系以外的整个宇宙,同时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这三大分支学科构成了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而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这几个分支学科则成为了天文学观测的必要手段,如果要对天文学研究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说明,那必定离不开天文学研究的各个对象层次,包括有行星层次和恒星层次,星系层次等等。

这些星体层次的研究帮助我们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宇宙,从而能够使我们未来的生活越来越好。

文档为doc格式。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三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四

摘要: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自神话时期兴起,绵延千年不衰。但中外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详细分析其功能效用与历史影响,从而辨别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为真科学。

关键词:

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哲学;真科学。

从众多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在少昊氏时,人人私下研习天文,都搞起了沟通上天的巫术,致使天下大乱。颛顼帝命令重、黎二人“绝地天通”,禁止了平民与上天沟通交流。之后与天交流的权利就专属于天子,也只有天子钦定的巫觋才有资格去沟通上天。从此天文学在古代中国就成了皇家的专属品,而天子也开始拥有了对“天命”的解读权。这也就是中国漫长天文学史的开端。

我国天文学至于夏商周代时已经有了一定水准的历法。特别是到了周代,已经有人开始观测流星、行星等天象及星辰。相比于上古时代,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传统的天文学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完成的。在这一时期,不仅二十八星宿体系确立,而且在历法方面有了重大的进步。我们古人开始通过观测日影长短的周年变化来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并且在这一时期流传了大量人们观测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详细记录。这些都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宝贵资料。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天文学大框架建立之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天文学进一步蓬勃发展。不仅历法得到统一,二十四节气,浑天仪等天文知识以及天文学仪器的进一步发明使得我国的天文学一路高歌猛进。到了元朝,由于铁木真缔造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辉煌帝国,我国古代天文学甚至传到阿拉伯等国,可谓是盛极一时。明清时期,中国开放了千年来“严禁私习天文”的禁令,使得我国古代天文学有机会走向一个新的巅峰。

也正是因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服务于皇室,很多中西方学者就质疑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是真正的科学。甚至有些激进派的学者直接将中国古代天文学打入伪科学的深渊。在此,笔者持有不同看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它抽象地表现了这一历史发展总过程的精华,这个精华显然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每一种不同的运动形式都构成每一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整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总体上便构成总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所谓科学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概括,都是人们在感觉经验基础之上用“理性方法”整理概括的结果。此外在科学的本质与功能上,马克思还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的思想。

按照马克思的观念,我们反观中国古代天文学,这是一门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学科,毫无疑问它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无数古代先贤们定历法、造仪器、编文献来研究这浩渺天空中天体运转的奥秘。这分明就是在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对社会发展变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便是航海。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根据天文学中观测到的星辰位置,发明了具有指向性功能的“司南”。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为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大家觉得航海之术离我们日常生活过于遥远,不能说对社会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该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了吧。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石器时代,人们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粗放的耕作模式导致了极端的低产。不过正是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历法的完善,节气的确立,使得传统农业高度关注农时后,精耕细作的优良方式才逐步趋于成熟,造福了无数黎民百姓。

参考文献:

[1]江晓原,钮卫星.中国天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遵妫.中国天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3]张之沧.科学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

[4]吴国盛.什么是科学[m].民出版社,.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五

摘要:空间物理学日趋成熟,既丰富了人类对地球和行星空间的认识,也引申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一些涉及行星演化问题的解决倚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索,要求研究者从行星地球的视角出发,把地球视为一个从地核到磁层的多圈层耦合系统。作为系统外层环节的空间环境,其中的问题可通过比较行星研究的思路找到突破口。基于学科交叉的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将是未来空间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阐述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的思路和必要性,梳理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前景。

关键词:空间物理;磁层;电离层;行星;比较行星学。

1空间物理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空间环境中的物理过程,其发展得益于人们对于空间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心所驱动的探索行为。纵观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文明流传下来的史料,围绕极光、气辉、慧尾、黑子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空间现象,观测记录数量愈益丰富,认知思辨水平逐渐提高,衍生出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人与自然文化体系,并以神话、传说、礼仪、哲学等形式传承至今。尤其是封建时代的中华文明,长期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包括空间现象在内的各种“天象”成为影响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极光和慧尾等现象往往与民族兴衰、王朝更迭、邦交征伐等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1].由于观测和记录行为具有政治严肃性,许多较为显着的现象被详细记录下来,成为了解空间环境长期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例如,公元1645-1715年欧洲和亚洲的极光观测记录同时大幅减少,成为孟德尔极小期存在的重要佐证[2].

空间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依赖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地面观测已持续数千年,人们始终无法知晓空间中物理过程的触发、发展和变化机理。直到最近100多年,磁强计、电离层测高仪等地面观测设备的持续运行,探空气球、火箭和大功率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终于告别裸眼观测的时代,本质上提高了认知空间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造卫星及其搭载的场和粒子探测仪器实现了空间实地探测,促成了空间物理研究的飞跃,使其能够从地球物理、大气物理、天文等学科的交叉状态中发展起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3].时至今日,空间物理研究者已经掌握了地球空间环境中各个区域的电磁场和粒子的平均特征及其最主要的变化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背后的主要物理过程;对行星际空间的平静和扰动状态也有了全局性的了解,并具备了初步的预报能力;对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空间环境有了基本认识,并能够归纳出其与地球空间环境的主要异同之处。如果把理论体系架构的基本完善作为学科成熟的标志,那么可以认为空间物理学正处在一个接近成熟的阶段。

当前空间物理发展阶段具有与其他学科同阶段的类似特征。表面上看,经过数十年的观测数据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论文产出量加速增长,研究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实际上是研究难度持续增加,“瓶颈效应”越来越明显。可以从空间探测和研究行为两方面来理解这一特征。

从空间探测来看,主要体现在从基于单卫星计划的“普查”式研究过渡到基于多卫星计划的针对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前后属于早期探索阶段,地球空间的广袤区域中充满了未知,单颗卫星在运行过程中通常可以产生多个重要发现,甚至包括意外发现。借助单颗卫星探测的方法基本实现了空间大尺度电磁场和等离子体状态的普查,确定了各区域的标志性特征,并勾勒出其基本变化规律。同时也了解到,空间中的场和粒子存在各种尺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单卫星探测并不能对其进行区分,于是不得不引入各种假设来简化问题。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必须采用多卫星同时探测的方式。欧洲太空局在年发射了cluster卫星簇,4颗卫星联合观测将以亚暴为代表的全球尺度问题和以磁场重联为代表的微小尺度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中国在-年实施了“双星计划”,并与cluster联合形成6星联测。美国航空航天局年发射包含5颗卫星的the-mis计划,针对亚暴问题进行研究;发射包含4颗卫星的mms计划对磁场重联问题进行研究。不难看出,这些多卫星探测计划通常设计用来解决较为具体的重要科学问题。

从研究行为来看,主要体现在对研究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能力受限于研究者的知识宽度、理论架构、逻辑思辨力、思维习惯、数据敏感度、工作经验等方面。早期探索时期的工作方式注重于在解读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其难点在于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链中单个因果关系的猜测与识别;而现阶段科学发现的产出方式则更倾向于从理论出发,锁定证实或证伪的关键环节,然后有目的地寻找对应的观测数据,其难点不仅包括因果关系的猜测与识别,更在于对现有理论的深刻认识和对观测数据的精准理解。这些特征对研究者和研究者共同体的时间和精力构成挑战,其最优选择必然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清楚认识研究特长,选择最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讲,空间物理现阶段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投入产出比的持续下降。就空间探测而言,卫星平台和载荷的造价越来越高昂,却旨在解决少数关键科学问题;就研究行为而言,研究者的入门专业训练内容逐渐增加,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难度加大,而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几率却不如以前。当然,这仅仅是从学科发展共性的角度来论述。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则很不同,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正是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例如,磁场重联的解决不仅有助于理解整个太阳系乃至宇宙中磁化等离子体中的能量转化方式,还可能帮助缓解未来能源危机。持续增加对传统研究的投入始终是主流之策。

研究人员认为,当前一些重要的空间物理学前沿问题必须通过突破学科壁垒来取得进展。传统的空间物理研究着眼于空间环境中所发生的过程,但一些重要过程的驱动因素或控制因素来自于空间环境之外。例如,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问题。众所周知,地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形成磁层,同时地磁场也是控制磁层和电离层等离子体运动的基本物理场之一。现代地磁观测显示,自1840年以来地磁场偶极矩持续衰减了约10%[4];对电离层近百年的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偶极矩的衰减引起了电离层的变化[5].而古地磁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地磁发电机至少已存在了42亿年[6],在此期间偶极矩存在各种时间尺度和各种幅度的涨落[7].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地磁极性倒转期间,偶极矩强度可下降1个量级或更甚,且平均持续时间近万年。这种地磁场变化会对空间环境造成怎样的变化?空间环境的变化是否又影响了地球的演化?对于这些重大问题,依赖于观测数据的传统空间物理研究方法不再适用,因为空间环境的主要参数,如磁层的尺度、电离层f2层峰高等不会在岩石、树轮等常见介质中记录下来,且目前也未发现其他任何可以记录下这些信息的介质。这些属于空间物理学的问题实际上挑战了空间物理学自身,惟有打破学科壁垒,借助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空间物理学现阶段的难题给学科本身的发展形成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现代科学史反复证明,一个学科的日趋成熟能够对邻近学科产生促进作用,而被促进的学科亦可加速该学科的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互相促进,形成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如今学科分支繁杂程度达到历史顶峰,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彻底专业化才能开展有效研究。因此,学科交叉和研究者跨领域合作,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必然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空间环境是地球多圈层系统的最外层,又是日地关系链的中间环节,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空间物理学的日渐成熟为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和演化规律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与地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必然会推动自身和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

2“行星地球”视角下的空间物理学。

“行星地球”视角在本质上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思路,即将地球视为一个多圈层耦合的复杂系统,各圈层通过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循环,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与外界保持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化。这一看似自然的观点并非研究者头脑里固有,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且当前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正如早期地质学家出于研究方便考虑,倾向于在距离居住地较近的区域采样,早期空间物理学家也倾向于在工作地附近建立观测台站,研究当地的空间环境特征。这种选址方式显然在经费支持、能源供给、设备维护等方面具有优势,为长期持续观测创造了便利条件。由于1600年gilbert就在《demagnete》一书中指出地磁场是一个全球性现象,组织全球台站联测成为一些研究者的选择。例如,1882-1883年和1932-1933年2次国际极地年,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都产生了丰硕成果。全球协作催生和强化了将地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观点。时至今日,研究者已普遍接受,空间物理中的许多现象,比如中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分布特征和南大西洋异常区的内磁层结构,由于受到局地地磁场强度、倾角和偏角的控制,确实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性。但是,长期的知识积累也让研究者认识到,整个空间环境是一个全球尺度的结构,其中等离子体的分布状态和运动规律也主要受地磁场全球位形的影响。“全球化”视角早已成为空间物理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简言之,对地球的认识和研究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

人们对行星的研究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当1609年伽利略把10倍放大能力的望远镜对准天空时,行星才从一个亮点变成有表面细节的天体。20世纪下半叶,人造飞船对行星空间的实地探测和遥感探测使得行星空间环境最先被详细了解。截至目前,人造飞行器仅在月球、火星、金星、土卫六和彗星67p/c-g5个地外天体上进行过表面实地勘测,而地质学常用的人工采样只在月球上实现过。由于观测能力的限制,对行星的研究不得不从一开始就试图从整体上理解,特别是其与地球的异同之处。随着系外行星不断被发现,天文学研究者已经习惯于将系外行星与太阳系行星做对比,尤其是与地球对比来评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行星地球”视角是将地球内部和空间的各个圈层都视为一个耦合的整体系统。事实上,空间环境中的多圈层耦合思想在最近20~30年已深入人心。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磁层-电离层耦合、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等名词不仅成为许多学术论文的关键词,也经常被用来命名论文专辑、学术会议、会议专辑、学术团体、探测项目、研究计划等。但是,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等诸多圈层的耦合发生在同一个背景物理场中,即地磁场。地磁场起源于液态地球外核中的地磁发电机过程,而发电机过程又受到其外侧的地幔和其内侧的内核状态的影响。换言之,地球的内部过程决定了地磁场的状态。地磁场不仅定义了地球空间环境的时空范围,调控绝大部分空间等离子体运动过程,决定太阳风能量输入效率以及磁层内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并且其本身也能通过磁场重联的方式实现磁能向粒子动能和热能的转化。在空间物理学发展历史中,研究者关注的物理过程的时间尺度通常较短,如磁重联过程的时间尺度为秒,亚暴过程的为小时,磁暴过程的为天,涉及到太阳活动水平的为年。在这种时间尺度下,地磁场被默认为是稳定的背景场,地磁发电机过程的变化确实可不予考虑。但在面对前述的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问题时,即在百年或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电机过程必须被考虑进来。于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环境应当被视为一个耦合的整体系统,内部的发电机和太阳是决定空间过程的最主要的2个因素。从空间环境中的多圈层耦合到整个地球系统的多圈层耦合,是地球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际上,包含空间环境在内的地球多圈层耦合的思想已有比较长的历史。早在1963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uffen[8]发表了一篇题为《influenceoftheearth'scoreontheoriginandevolutionoflife》的论文,指出地核发电机会通过空间物理过程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造成影响。他从1959年地球辐射带的发现得到启发,提出了大胆的猜想:在地磁倒转时期,地球磁场减弱为零并持续几千年,于是被捕获在辐射带中的高能粒子被“倾倒”于地面,造成生物灭绝。文中他又进一步引申推测道:在地核形成之前,地磁场不可能存在,太阳高能粒子对地面的轰击将第1期魏勇等:比较行星空间物理17阻止生命形成。这一猜想引发了持续十多年的研究热潮,但随着小行星撞击说的提出而式微[9].同时期空间物理学处于探索发现期,研究者们大多被空间中各区域的新颖的观测数据所吸引,虽然也有少量探索性工作发表[9],但多圈层耦合的思想并未被广泛重视。当然,这并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当时空间物理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明空间各区域的磁场和等离子体状态以及建立基本理论体系,而非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等问题,且古地磁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也远未成熟,尚不具备开展大规模交叉研究的必要条件。当前“行星地球”视角之所以显得重要和必要,也正是空间物理学现阶段特征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所决定的。

3比较行星空间物理。

比较行星空间物理是指基于“行星地球”视角的空间物理学的对比和交叉研究。把地球视为一颗行星,而非我们的“家园”;把太阳系中所有行星及其卫星,甚至系外行星,视为同等重要的研究样本,是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思路的基本出发点。比较行星空间物理主要关注以下2个方面:

3.1行星空间环境多样性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方法曾在行星空间探索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地球空间物理研究起步较早,知识积累远多于行星空间,借助地球空间的知识来对比理解行星空间,是行星空间研究的重要方法。相比地球,行星探测计划的技术难度大、造价高,并且远距离数据传输效率低,造成观测数据少且质量较差。使用少量数据研究全球尺度结构比较困难,研究者通常希望通过与地球或其他行星空间物理的知识框架对比来增加可用信息量,并以此为根据做理论假设。例如,地球电离层的chapman理论比较成熟,金星和火星的电离层的观测特征大致符合这一理论,研究者对chapman理论加以调整,使之能更好地描述观测特征,形成了金星和火星电离层的理论框架[10].这种研究思路也同样用于不同行星、行星卫星和彗星之间,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极大促进了对彗星、金星和火星3种无磁星体的空间探索。事实上,这种比较研究的思路,暗含了一个假设,即被对比研究的对象存在明显共性。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人员已经知道,太阳系各行星的空间环境的确存在许多共性。对于共性的认识不仅提升了行星空间物理本身的知识水平,更构成了理解深时和深空问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对于地球生命和宜居性的思考让研究者们对各行星的特性的研究兴趣快速升温。相应地,空间环境多样性也成为空间物理学的关注热点。根据演绎逻辑所主张的思维规律,如果想要找出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对比该特性出现和不出现2种情况下与之同步变化的控制参量。因此,通过多行星对比研究,才有望探知各行星空间环境特性的成因及效应。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六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通过论文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摘要:《崇祯历书》是由徐光启等人历时五年编撰而成,是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文学著作。《崇祯历书》分为基本五目和节次六目两部分。基本五目主要介绍欧洲天文学中的天文仪器、天文数学和天文学相关理论,节次六目主要介绍历法方面的知识。本文将对《崇祯历书》中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基础进行探讨。

关键词:《崇祯历书》;数学基础;天文学基础。

《崇祯历书》中采用了几何算法和天体系统,清晰地引入了地球与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同时采用了西方的计量单位,对欧洲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天文学仪器和必要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我国较为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的著作,对天文学在我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测量全义》作为《崇祯历书》的基础文献,记载了西方球面天文学和三角学的相关知识,是《崇祯历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一、《崇祯历书》的天文学基础。

(一)崇祯改历与天文学知识。

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天文学逐渐出现改革。在封建社会里,历法的作用不仅在于告知民众时间,更是王权得以确立的条件。在明朝末期,由于钦天监采用的元朝郭守敬等人编制的《大统历》进行的日食推测,屡次不能够得到验证,使明朝官员对《大统历》中的天文学知识产生质疑,因而上书请博访知历人员对天文学知识进行改革。徐光启通过崇祯二年发生的日食现象,将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与《大统历》预推的时间与食分进行比较,得到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比较精准,而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预推结果则出现偏差。长期参与历法编纂工作的钦天监五官正戈如实将情况汇报给了崇祯帝,崇祯帝这才同意了改历的申请,并命令徐光启、李天经和李之藻等人以及入华的耶稣会天文学家进行西法改历的工作。在徐光启、李天经等人的支持下,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中西学者共同努力编译了长达137卷的长篇巨著《崇祯历书》,促使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渐趋高潮。

《崇祯历书》中五目指的是:法原,即天文学基本理论,包括球面天文学原理;法数,即天文数表,附有使用说明;法算,即天文计算必备的数学知识,包括平面和球面三角学几何学;法器,天文仪器知识;会通,指中国传统方法和西历度量单位的换算。六次指的是:日躔历、恒星历、月离历、日月交会历、五纬星历、五星交会历六种。包括日月五星运动,恒星方位,日月交食,节气,朔望等的中西换算。徐光启为了介绍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理论,还特意在基本五目中设立了法原一目,在法原中着重介绍了哥白尼和第谷的天文学体系,还涉及到更早一些的托勒密体系的内容。这些传教士在中国采取了科学传教的策略,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也将西方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输入中国。在《崇祯历书》的天文学知识部分有大量与开普勒天文学相关的内容。在改历的过程中,欧洲传教士金妮阁曾奉命返回欧洲搜集与天文学相关的研究著作和寻找西方优秀的天文学家,最终其带回了七千多部著作回到中国,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开普勒在《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中与中国的传教士进行过大量的书信往来,详细回答了邓玉函在编纂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崇祯历书》中的天文学思想。

《崇祯历书》中开普勒对天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天体机械运动现象进行描述,并通过机械运动的知识来对天体运动现象进行解释,之后分析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数学假设解释天体物理运动的本质。在《崇祯历书》中的观点认为天文学与物理知识是有一定的界限的。例如,书中认为天体实际的薄厚实际上是天体之间的距离,而脱离的距离及无法表述其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在开普勒天文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西方主流天文学的思想,即认为数学天文学与物理天文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崇祯历书》系列历法采用的是第谷体系,这一点很多文献已经证明。《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日躔也是参考了第谷的理论。《崇祯历书》中强调了太阳在天体中的中心位置,认为太阳是万光之源,其他所有的天体都在或多或少地接受太阳的光源,太阳的地位就像君主在群臣中的地位一样。这样的观点与托勒密在《至大论》、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以及开普勒在《天文光学》中所阐述的观点是相一致的。然而,在具体的论述中托勒密、哥白尼与开普勒对太阳中心位置的具体论述是不尽相同的。托勒密在论述中采用midpart一词,强调太阳是在天体的中间部分,而哥白尼则是采用nearcenter一词,强调太阳是在中心位置附近,这两位天文学家都是在数学意义上强调太阳的`中心位置,而开普勒不仅认识到了太阳在天体中数学上的中心位置,而且认识到太阳在天体中物理上的中心位置。他阐述,太阳是天体光与热的直接来源。

从物理力源的角度强调了太阳是天体运动的中心,认为太阳为天体的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并提出天体的运动是由于太阳的旋转,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吸引天体围绕其运动。《崇祯历书》融入了欧洲天文学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开普勒的天文学物理思想,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崇祯历书》与天文仪器。

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拓宗教事业。同时将欧洲科学和技术传入中国,导致某些中国科技领域一定程度上的欧洲化。其中,天文学和天文仪器的变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16前后,耶酥会士利玛窦,在肇庆、南昌、南京等地传教期间,经常在他的住所展示天球仪、象限仪、罗盘、日晷、地球仪、星盘、等天文仪器,并以此作为礼物送给当地政府官员。1629年起,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传教士应徐光启的邀请供职皇家天文机构,在《崇祯历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17世纪初以前的欧洲天文学和天文仪器。这本书中既解说了发明不久的新仪器,又描述了若干已经或即将被淘汰的古典仪器,内容包括仪器的几何学理论、基本构造、安装和使用方法等。

传教士所造仪器与同时期的欧洲产品相比是落伍的,但在中国历史上是先进的。它们之中的大多数未能广泛传播,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属于新知识,有些技术仅停留在书本描绘阶段,有些仪器只是御用品,也没能在天象观测上得到较好地应用。

二、《崇祯历书》的数学基础。

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基础的支持,《崇祯历书》采用了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几何学计算方法,将几何学、三角学用于天文学预测与研究中。其中《测量全义》是《崇祯历书》中的基础,汇集了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相关知识以及测绘仪器的制造等知识,其内容丰富,是当时先进的天文学数学知识的总结。《测量全义》详细讲述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球面三角以及球面天文等数学知识。

在平面几何相关知识中主要对直线三角形、面上、面下、线上和线下等公式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通过举例的方式对定理进行阐述和证明。具体方式都是通过文字论述。例如在论证圆面积计算公式中,通过先给出命题,之后以解曰为标志将抽象的命题以具体的题目的方式将其具体化,然后通过论曰、再论曰等词汇,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的论证。《测量全义》中公式与理论的论证体现了西方数学中所蕴含的严格的逻辑性和确定性,在论证的过程中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这与我国传统数学中寓理于注和注重算法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采用了反证法开拓了中国数学家的思维。立体几何主要论述了柱、台、球和锥的一些性质以及其计算公式。《测量全义》对例题几何的论述,其内容较为零碎、讨论也不尽充分,但其完善了我国数学家的几何体系,对我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圆锥曲线、球面三角和球面天文部分对圆锥、球面以及球面与天文的知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丰富了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内容。

三、总结。

徐光启以翻译求会通,以会通求超胜为目的编译了《崇祯历书》,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崇祯历书》的编纂对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刺激中国学者整理中国传统文献,另一方面,将中国数学与天文学知识与西方知识相融合,并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推动了中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明]李天经、汤若望等,《浑天仪说》,徐光启.崇祯历书(附《西洋新法历书》增刊十种)[m].潘鼐,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张伯春.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2).

[5]胡开泰.《崇祯历书》的数学和天文学基础――以《测量全义》为中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6]褚龙飞,石云里.《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太阳运动理论[j].自然科学史研究,.4(31).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七

秋分这天太阳光直射点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秋分的习俗。

一、秋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二、竖蛋,“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三、吃秋菜,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四、送秋牛,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的养生方法。

从气候上讲,秋分是一年中的冷热交界线,是冬天的前奏,一过秋分,就意味着夜晚慢慢变长,天气逐渐寒冷起来,养生保健也要格外重视起来。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因而在精神和饮食上要注意调和。

俗话说“伤春悲秋”,也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在精神养生方面,由于秋季天气的变化,人们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而产生“悲秋”之感。所以秋分过后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以适应深秋容平之气。此时正值天高气爽,也较宜进行户外活动,不妨开展一些运动量不是很强烈的户外活动,如登山、慢跑、散步也都是不错的运动之选。

在饮食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除了使用必备的护肤品来预防口唇和皮肤干燥之外,也应多食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秋梨、芝麻、藕等。诸如老鸭汤、鲫鱼汤、猪肝汤等汤品也是秋季居家养生之佳品。

关于秋分节气的农谚。

秋分有雨来年丰。

秋分有雨来年丰的意思是说秋分节气的时候若下雨,第二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民间这样的俗语有很多,都是经过历年大家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因上口好记而流传至今。

相反如果秋分节气这天没有下雨,那么第二年的收成就不怎么好。这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农村的老人都是比较相信的。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从俗语字面的意思是说在秋分前后如果是大晴天,或者是秋分没有降雨,那么接下来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降雨,也就是说会是在冬季出现旱情。

这个时候天气开始转凉,降雨量也不太大,秋分的时候如果是晴天的话,那么很久的时间都会是干旱,所以后边万物可能不生。

这一句农村俗语就是针对农作物收获的,说的也是过去人们没有天气预报,根据一些经历总结而得出的一些生活经验,也蕴含着一些生物地理的知识。

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

例如“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意思是说在秋分节气是宜雨不宜晴的,如果秋分节气这天下雨了,那预示着这一年的年景很好。

另外还有“秋分半晴又半阴,来年米价不相因(米不贵)”,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秋分节气如果是阴雨天,那么来年的粮食就会大丰收,自然米价也就不贵了。

其实古人期盼在秋分节气的时候下雨,并不是说来年就一定会是风调雨顺了,这不过是把秋分节气下雨当作是一个好兆头,表达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渴望。

秋分出雾,三九前有雪。

这句俗语就是说如果在秋分之时就下起了雾,那么大家就要提前注意了,天气会急剧变凉,冷天会到来早很多,而且三九之前就有可能会下雪。

所以在秋分之时,有起雾的地方,就需要提前留意了,说明会高当年的冬天会来的早,在三九之前就开始进入严冬,提醒人们注意御寒,而且要预防感冒。

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

这同样是一句很简单的民谚,不过主要是在山西地区流传。其意思是说在秋分的时候降雨又有雷电,那么在冬季的时候一般雨雪天气不会太多。

秋分响雷,遍地生贼。

有些地区的人应该都听到这么一句农谚“八月响雷,遍地生贼”说的是农历八月如是巨雷大雨,不是好兆头。而“秋分响雷,遍地生贼”的道理估计也是寓意不好的意思。

秋分西北风,腊月冬不净。

“秋分西北风,腊月冬不净”说的就是秋分日的天气状况对以后的天气的影响很重大。这里的“腊月冬不净”指的是腊月会出现多雪的天气,冬腊月下雪多是好兆头,在西南地区,人们皆开年小麦收成好。

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

这是在南方地区流传很广的一句谚语,在过去南方种植水稻都是双季的,即早稻和晚稻。在秋分的时候正是南方的双季晚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刻,而早来的低温阴雨很容易形成“秋分寒”天气,这也是晚稻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如果在秋分的时候还没有抽穗扬花,那注定当年的水稻产量也不高,很难有收成。

秋分节气问候祝福语。

1、秋分总会来,天会变,地会变,日常气温都会变,生活总是匆忙,梦会变,事会变,工作心情也会变。祝福不变,诚意不变,朋友快乐不会变,秋分快乐!

2、秋分时节温度降,天凉保暖添衣裳;生活工作虽然忙,朋友其实不会忘;一条短信诉衷肠,愿你平安又健康,幸福永远在身旁。

3、在日夜平分的日子里,日不短来夜不长,爱情事业两兼顾,财富人生两打拼,健康亲人两呵护。愿快乐秋分!

4、秋分送祝福,身体要健康。恭喜你一叶知秋,添衣从不落人后,祝贺你闻一知二,秋冻知道要适当。先要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有人在等你来爱,记得回复哟。

5、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年一天哦!在这美好的日子里,祝愿你秋天收获特别多,分秒开心喜颜开,快意江湖恩怨少,乐享此生逍遥过。

6、一到秋分,二话不说,三五成群,四处旅游,五尺之躯,六神大喜,七情舒爽,八面威风,九转功成,十分满意;秋分祝福,万般顺畅!

7、秋分是日月交合同辉同映的日子,神灵赐予人间这条带着神奇梦幻般短信,收到的人将会一生幸福,储存的人快乐一生,转发给好友吧,将好运传递吧!

8、秋分到了,祝我尊敬的各位老奶奶三十六圈的比赛气不喘面容不改,我祝三叔公的买卖生意扬名四海,祝收到短信的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9、秋分节气到,秋忙开始了,秋天天气凉,秋意挡不了,秋风飘飘来,秋叶飘飘落。秋收结束了,秋种少不了。愿农民朋友大丰收!

10、秋分棉花白茫茫,蓝天白云送吉祥。秋分花生沉甸甸,高山流水好运传。秋分短信情绵绵,海阔天空送祝愿。祝秋天快乐!

11、秋分时节,冷月共霞光一色,祝福悄悄送上。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出门在外多添衣裳,一日三餐,搭配仔细。愿你一生幸福,好运绵长。

12、秋分来,落叶归,雁儿南飞列成队。早晚凉,添暖衣,健康身体不遭罪。常吃红枣炖雪梨,气色红润好身体。知己一言三春暖,朋友情谊永无边。

13、秋分到,风儿紧,多穿衣服少着凉,多多锻炼身体好,一分祝福来报告:你我友谊似秋风,刮遍东西南北中,一年秋分来证明!

14、秋天长又长,“秋分”分两半,分给晚夏一半,延续夏的温暖;分给早冬一半,铺垫冬的寒冷。秋分来临,注意保暖防寒哦!

15、秋风习习,夜变长;秋雨绵绵,问候忙;秋意深浓,要安康;秋分来到,别心慌;温馨贴士,来帮忙:喝多水添衣勤,早晚冷别着凉,保重身体心舒畅!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八

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乘坐一辆神奇校车,开始我们奇妙的太阳系之旅。

1.阐述太阳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并且位置不变的星球叫恒星。

2.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各个行星的特点,并且通过用图片(用磁石固定在黑板上)展示太阳系的全貌和八个行星的独貌以及矮行星和小天体。让学生通过图片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宇宙的神秘和美丽。

讲解:太阳系中有一大恒星和八大行星,他们是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晶球、钻木取火、陆天海)。八大行星是这个家族里八个大小不一、性格各异的兄弟。水星是个小个子,和月亮很相似,上面并没有水。

金星在质量、体积、构造方面则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不过大气很浓密,竟达地球的六十倍。

地球是太阳系里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其它行星不是太热就是太冷,没有维持生命的条件。(同学们可以看一下图片上地球在宇宙中的样子)火星只有地球一半大小,因为又亮又红,人们叫它“火星”。木星是九个行星中个头最大的一个,它比其它七大行星加起来还大。

(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个小行星带,这里有无数颗小行星)。

土星是带有最大最亮光环的行星。八大行星中有4颗行星有光环,他们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大家找找图片中哪颗是土星,同学们真聪明!)天王星和海王星是离太阳系最远的两颗行星。

八个兄弟的感情都很好,他们各自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从不发生矛盾。这就告诉我们,要遵守纪律,要是这些星球也像有些同学一样,不守规矩,在宇宙中相撞了,就会发生大爆炸。

所以,我们上课时应该怎么样?(同学回答)不应该怎么样?(同学回答)。

3.组织分好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张资料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填写资料卡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其中教材模仿著名丛书《神奇校车》编写。

组织交流。

1.什么是太阳系?由哪些星体组成?

2.请介绍你印象最深的内容。

3.教师说明书本中定义的太阳系组成。

回顾课堂。

1.概括课堂主要内容。

2.预告下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课外作业观察金星(肉眼可看见)。

1.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安全。

2.告知学生金星是很明亮的星体,它常常出现在朝阳和落日的附近。有时,金星在日出前4小时或日落后4小时出现在空中。在深夜是看不到金星的。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九

天文历法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对时间的认知。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运动,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天文历法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天体知识,而且还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人类文明。

第二段:古代的天文观测对历法的制定产生的影响。

古代的天文观测是人类制定历法的重要基础。古人利用日晷、水时计等简单的工具观察太阳的运动,以太阳的昇起和降落确定一天的长短;而通过对月球的观测,则能够确定一个月的长短。基于此,人们逐渐发展出了夏历、秋历、冬历等各种历法,并且这些历法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些观测也促进了人们对其他天文现象的理解和研究。

第三段: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历法的改进。

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给历法的制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改变。通过现代天文仪器的使用,人们可以更加精确地观察到太阳、月亮、行星等天体的运动。这些观测数据的累积使得历法的精确度大大提高。例如,格里高利历通过引入闰年的概念,使得平年与实际地球公转周期更加接近,从而减小了积累造成的误差。而在中国,农历也在不断调整中,以确保与实际天文现象相符。现代的天文观测和计算技术使得历法的制定更加科学化和准确。

第四段:历法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历法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法不仅影响着节气、农事活动的安排,还辅助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在宗教方面,历法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宗教节日都依赖于历法的关键计算,如基督教的复活节、佛教的八月十五等。历法不仅帮助人们追溯过去,还能够指引人们未来的方向。

第五段:结论。

天文历法作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时间观念的结晶,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天体运动得出的天文历法,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太阳、月亮、行星等天体的运动,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即便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历法的依赖仍然如故。我们应该继续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遗产,同时也要借助现代科技,不断改进历法的制定,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对历法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人类的历史,同时也可在更深刻的层面上认识和探索宇宙的奥秘。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

天文与历法是人类长期以来对宇宙探索的成果,它们记录了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运行规律,也帮助人们制定了时间的划分和节气的确定。通过学习天文与历法,我不仅加深了对宇宙奥秘的了解,还收获到了一些思考和感悟。在此,我将分享一些学习天文与历法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天文与历法让我领略到宇宙的无垠之美。在观察星空的过程中,我发现每颗星星都有着独特的亮度和位置,它们静静地点亮夜空,仿佛在告诉我们宇宙的宏伟与神秘。尤其是当我学习到星星的命名规则时,我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天文学家们对宇宙的热爱和对宇宙内涵的解读。每个星座都有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它们构成了一幅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其次,学习天文与历法让我更加珍惜时间的流逝。历法是人类对时间的划分和记录,它使我们能够准确地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气,什么时候是重要的节日。通过学习历法,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善用时间的,比如,立春是春节的前一天,人们会准备年夜饭,喜迎新年的到来。而清明节则是踏青祭祖之日,人们会烧纸、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些习俗传承至今,提醒着我时间的流逝是无法逆转的,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琐碎的瞬间。

再次,学习天文与历法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天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学科,它涉及了物理学、数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学习天文知识,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和魅力。例如,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我了解到了月食和日食的原理,它们都是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这种科学的解释和规律背后蕴含着对自然世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它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学习天文与历法让我更加注重在生活中的自省与自律。在学习历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历法除了划分时间,还蕴含着人们对宇宙万物的呼唤和对人类生活的忧虑。例如,农历的大小月划分让人们能够预测天灾人祸,保护和平安康;清明和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设立,使人们能够与亲人团聚,传承家族的文化与记忆。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不仅是为了应付眼前的琐事,更应该让自己拥有一种理想和目标。

综上所述,学习天文与历法是一次既丰富又有启发性的经历。通过了解宇宙的神秘、珍惜时间的流逝、对科学的兴趣和在生活中的自省与自律,我深刻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科学的力量。通过学习天文与历法,我汲取了智慧和启示,并将这些体会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更加向往宇宙、珍惜时间、追求科学、审视自己。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一

本学期我选修了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通过这十周课程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不少感想。

还未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各类的百科全书,其中对天文方面的书最感兴趣。1997年第一次来北京,我参观了天文馆和古观象台,现在仍然记得在古观象台通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景象,可以说,我与天文学自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了中学以后,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从物理方面对天文学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清楚了诸如背景辐射,红移蓝移等一些专业概念,也发掘出了天文知识中更神奇的一面,激发了我探索天文奥秘的兴趣。

这学期的天文学概论课程中,来自北京天文馆的老师们为我们系统的总结了天文学中最基本的一些知识,诸如星座,彗星,行星与恒星以及关于观察天文现象的一些常识,这些知识对于天文学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宇宙中的天体,近到月球,远到银河系,都对地球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其中,太阳系作为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太阳这颗恒星又深深的影响这地球的各项物理指标与地球上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天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非物理系的学生,我们对天文的了解也许不会那么深入,所以本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及天文知识的平台,为我们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天文学知识中,星座知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东西方都对星座有着不同方面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否认了诸如占星术这类的研究,但是星座对于我们了解宇宙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星座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便于野外活动的人们在晴朗的夜晚辨别位置,同时可以为人们更好的定位天体以及相关的天文现象,从而更好的研究天体。

天文爱好者们很大关注。因此如何选取望远镜以观察不同的天文现象,也成为了天文学知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对天文知识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同时学到了很多观察天象的经验及技术,激起了我更多的参与到有关天文学方面活动的兴趣。同时,各位老师生动的讲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丰富的图片以及专业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成为社会所要求的新型人才的关键。而天文学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培养了一种爱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同时,探索宇宙不仅对于整个人类的进步有着深远意义,对于个人,思考宇宙与人生更能让我们的胸襟开阔,思维活跃,成为更有深度的青年。

感谢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感谢各位老师的辛苦准备与精彩讲解。也希望本课程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观北京天文馆或其他有关天文的博物馆或历史古迹的活动,让我们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天文学知识,培养更多的天文兴趣。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二

1、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三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2017年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国 郑 宋 燕 越 吴 齐 卫 鲁 魏 赵 秦 周 楚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雨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 (“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 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 “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四

《崇祯历书》是由徐光启等人历时五年编撰而成,是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文学著作。《崇祯历书》分为基本五目和节次六目两部分。基本五目主要介绍欧洲天文学中的天文仪器、天文数学和天文学相关理论,节次六目主要介绍历法方面的知识。本文将对《崇祯历书》中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基础进行探讨。

《崇祯历书》;数学基础;天文学基础。

《崇祯历书》中采用了几何算法和天体系统,清晰地引入了地球与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同时采用了西方的计量单位,对欧洲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天文学仪器和必要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我国较为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的著作,对天文学在我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测量全义》作为《崇祯历书》的基础文献,记载了西方球面天文学和三角学的相关知识,是《崇祯历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一)崇祯改历与天文学知识。

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天文学逐渐出现改革。在封建社会里,历法的作用不仅在于告知民众时间,更是王权得以确立的条件。在明朝末期,由于钦天监采用的元朝郭守敬等人编制的《大统历》进行的日食推测,屡次不能够得到验证,使明朝官员对《大统历》中的天文学知识产生质疑,因而上书请博访知历人员对天文学知识进行改革。徐光启通过崇祯二年发生的日食现象,将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与《大统历》预推的时间与食分进行比较,得到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比较精准,而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预推结果则出现偏差。长期参与历法编纂工作的钦天监五官正戈如实将情况汇报给了崇祯帝,崇祯帝这才同意了改历的申请,并命令徐光启、李天经和李之藻等人以及入华的耶稣会天文学家进行西法改历的工作。在徐光启、李天经等人的支持下,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中西学者共同努力编译了长达137卷的长篇巨著《崇祯历书》,促使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渐趋高潮。

《崇祯历书》中五目指的是:法原,即天文学基本理论,包括球面天文学原理;法数,即天文数表,附有使用说明;法算,即天文计算必备的数学知识,包括平面和球面三角学几何学;法器,天文仪器知识;会通,指中国传统方法和西历度量单位的换算。六次指的是:日躔历、恒星历、月离历、日月交会历、五纬星历、五星交会历六种。包括日月五星运动,恒星方位,日月交食,节气,朔望等的中西换算。徐光启为了介绍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理论,还特意在基本五目中设立了法原一目,在法原中着重介绍了哥白尼和第谷的天文学体系,还涉及到更早一些的托勒密体系的内容。这些传教士在中国采取了科学传教的策略,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也将西方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输入中国。在《崇祯历书》的天文学知识部分有大量与开普勒天文学相关的内容。在改历的过程中,欧洲传教士金妮阁曾奉命返回欧洲搜集与天文学相关的研究著作和寻找西方优秀的天文学家,最终其带回了七千多部著作回到中国,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开普勒在《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中与中国的传教士进行过大量的书信往来,详细回答了邓玉函在编纂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崇祯历书》中的天文学思想。

《崇祯历书》中开普勒对天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天体机械运动现象进行描述,并通过机械运动的知识来对天体运动现象进行解释,之后分析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数学假设解释天体物理运动的本质。在《崇祯历书》中的观点认为天文学与物理知识是有一定的界限的。例如,书中认为天体实际的薄厚实际上是天体之间的距离,而脱离的距离及无法表述其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在开普勒天文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西方主流天文学的思想,即认为数学天文学与物理天文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崇祯历书》系列历法采用的是第谷体系,这一点很多文献已经证明。《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日躔也是参考了第谷的理论。《崇祯历书》中强调了太阳在天体中的中心位置,认为太阳是万光之源,其他所有的天体都在或多或少地接受太阳的光源,太阳的地位就像君主在群臣中的地位一样。这样的观点与托勒密在《至大论》、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以及开普勒在《天文光学》中所阐述的观点是相一致的。然而,在具体的论述中托勒密、哥白尼与开普勒对太阳中心位置的具体论述是不尽相同的。托勒密在论述中采用midpart一词,强调太阳是在天体的中间部分,而哥白尼则是采用nearcenter一词,强调太阳是在中心位置附近,这两位天文学家都是在数学意义上强调太阳的中心位置,而开普勒不仅认识到了太阳在天体中数学上的中心位置,而且认识到太阳在天体中物理上的中心位置。他阐述,太阳是天体光与热的直接来源。

从物理力源的角度强调了太阳是天体运动的中心,认为太阳为天体的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并提出天体的运动是由于太阳的旋转,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吸引天体围绕其运动。《崇祯历书》融入了欧洲天文学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开普勒的天文学物理思想,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崇祯历书》与天文仪器。

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拓宗教事业。同时将欧洲科学和技术传入中国,导致某些中国科技领域一定程度上的欧洲化。其中,天文学和天文仪器的变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1629年起,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传教士应徐光启的邀请供职皇家天文机构,在《崇祯历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17世纪初以前的欧洲天文学和天文仪器。这本书中既解说了发明不久的新仪器,又描述了若干已经或即将被淘汰的古典仪器,内容包括仪器的几何学理论、基本构造、安装和使用方法等。

传教士所造仪器与同时期的欧洲产品相比是落伍的,但在中国历史上是先进的。它们之中的大多数未能广泛传播,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属于新知识,有些技术仅停留在书本描绘阶段,有些仪器只是御用品,也没能在天象观测上得到较好地应用。

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基础的支持,《崇祯历书》采用了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几何学计算方法,将几何学、三角学用于天文学预测与研究中。其中《测量全义》是《崇祯历书》中的基础,汇集了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相关知识以及测绘仪器的制造等知识,其内容丰富,是当时先进的天文学数学知识的总结。《测量全义》详细讲述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球面三角以及球面天文等数学知识。

在平面几何相关知识中主要对直线三角形、面上、面下、线上和线下等公式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通过举例的方式对定理进行阐述和证明。具体方式都是通过文字论述。例如在论证圆面积计算公式中,通过先给出命题,之后以解曰为标志将抽象的命题以具体的题目的方式将其具体化,然后通过论曰、再论曰等词汇,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的论证。《测量全义》中公式与理论的论证体现了西方数学中所蕴含的严格的逻辑性和确定性,在论证的过程中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这与我国传统数学中寓理于注和注重算法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采用了反证法开拓了中国数学家的思维。立体几何主要论述了柱、台、球和锥的一些性质以及其计算公式。《测量全义》对例题几何的论述,其内容较为零碎、讨论也不尽充分,但其完善了我国数学家的几何体系,对我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圆锥曲线、球面三角和球面天文部分对圆锥、球面以及球面与天文的知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丰富了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内容。

徐光启以翻译求会通,以会通求超胜为目的编译了《崇祯历书》,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崇祯历书》的编纂对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刺激中国学者整理中国传统文献,另一方面,将中国数学与天文学知识与西方知识相融合,并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推动了中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

[1][明]李天经、汤若望等,《浑天仪说》,徐光启。崇祯历书(附《西洋新法历书》增刊十种)[m].潘鼐,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张伯春。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2).

[5]胡开泰。《崇祯历书》的数学和天文学基础--以《测量全义》为中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6]褚龙飞,石云里。《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太阳运动理论[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2.4(31).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五

刘子华1918年赴法就读于巴黎大学医学院时,业余爱好天文,将现代天文数据同《周易》宇宙论相合,以独特的易学象数思维方法,开展研究,从而预测太阳系存在有待发现的的第十大行星而轰动欧洲。本文着重研究刘子华如何运用《周易》的象数思维方法进行其科学预测,从而首创宇宙太极中心论,综观宇宙星系;阐发两仪配偶律,探索星际关系;营建八卦家族,编排星群结构;借重阴阳平衡律,测算木王星数据以及取象比类的直觉思维之妙用。

〔关键词〕。

刘子华;《周易》象数原理;研究天文;预测太阳系;思维方法。

中国近代易学史上,从象数易发展为科学易,杭辛斋开其先河,沈仲涛、薛学潜踵事增华,刘子华独获硕果。杭辛斋《易学笔谈》(1919)乃传统象数学向科学易过渡。沈仲涛《易卦与代数之定律》(1924)、《易卦与科学》(1934)、薛学潜《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1937),是易学同现代数学、物理学结合的尝试。刘子华独辟蹊径,将易学象数原理用于研究天文,预测太阳系存在有待发现的第10大行星,轰动欧洲。

刘子华是客家人。客家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美誉,具有敏锐的科学思维头脑。当时欧洲盛谈太阳系是否存在第10大行星。刘子华将现代天文数据同《周易》宇宙论结合,劳心苦思,以独特易学象数思维方法,开展研究,终于写成博士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

刘子华流寓法国近20年,掌握西方天文学最新成果,了解天文研究的前沿课题。他查阅巴黎所能获得的近700种易学著作,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易图,特别感兴趣。终于从易图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以易图为工具,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精密数学运算,取得惊人成就。

他身居巴黎,有接受世界最新科学思想的优越条件。曾亲聆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郎之万等的学术讲演,打开了广阔胸襟。他手捧《周易》,仰望星空,独自沉吟:“天为帐蓬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仰望北斗挂霄汉,俯察地形囊万千。”不难想象,用《周易》思维探索尚未发现的大行星,其难度不亚于凭一叶扁舟横渡大西洋。好学深思的“东方犹太人”,竟然横渡大西洋,凯旋而归,博得当时法国补日尔天文台台长摩尔的“高声祝贺”。

首创宇宙太极中心论,综观宇宙星系。

公元1930年,冥王星被发现,人们已知太。阳系共有9大行星,绕太阳运转,月亮只是地球的卫星。刘子华把恒星、行星、卫星看作整体,以《周易》理论予以新解释,别出心裁创立宇宙太极中心论。这是他萌发的第一个中心论点。此论点受《周易·说卦传》中“坤为地,坎为月,离为日”的思想启发。他说:“《说卦传》既能明显的将上述三卦配太阳系中的三颗星球,则其余五卦未尝不可配合其余之五颗星球。”因此,他力图找出其余五星在八卦中的位置。他遍查易学书籍,“断然以伏羲先天卦位与易学对五星之排列相互对照,才能确定某一卦位应合某一星球。”在四川知名易学家明代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中,发现一幅《日月五星周天图》,对“合定”五星颇有参考价值。星与卦合定结果为:震合木星,兑合火星,乾合土星,巽合金星,艮合水星,加上离日、坎月、地坤,八卦已各与一星相合。星与卦相合,是刘子华一大创造。它打破太阳中心论,将太阳同行星并列;不取月球卫星说,将其与行星并重。尽管看似违背现代天文知识,却奠定了宇宙太极中心论的基石,迈出了科学预测第一步。刘子华说:“我国古人似乎已彻底明瞭,这万象的底蕴,综合在八卦之上,……我即从这些卦的各种排列或配合中,推演出本书的八卦宇宙论。”星同卦相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无根据。《易纬·乾凿度》云:“天地灿明,日月星辰布设,八卦错序,律历调列。”刘子华论述其放弃太阳中心论的理由说:“哥白尼以太阳为中心,故需将地球与五星同列,而本书则更进一步,以太极为中心,故太阳亦应失其相对的主体而与五星同居客位。”

刘子华大胆创立宇宙太极中心论,基于他对易学思想的深刻认识。他说:“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阴阳,由阴阳而生万物。故在任何存在中,均无不含有太极与阴阳。”八卦宇宙论实以太极宇宙论为基础,从宏观角度,用易学整体思维方法,玄思宇宙,放眼六合,对浩渺星空作整体把握,超越现有天文视角,提出独到见解,绕开实证方法,直扣科学殿堂大门。

阐发两仪配偶律,探索星际关系。

八星与八卦合定后,刘子华进一步探讨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发现单卦(经卦)与双卦(别卦)都有男女(阴阳)区别,存在配偶关系。使他打开一条新思路。他说:“四象、八卦等等,无一不由阴阳之互相分化和交换而来。此即表明,太极与两仪为万有宇宙构成之基础。”又说:“伏羲除用阴阳记号(--、一)表示卦爻以外,并将单卦列成圆形。这是宇宙论最重要的基础。”所指圆形图即《先天八卦图》,刘子华称之为“初期八位系”。

从而深入探讨八卦之间的配偶关系。他在图上加一条斜线,将图分为两半,对各卦附上男女长少之称。在图的中心加一“9”字。他解释其意义说:“可见卦一、二、三、四居图之左半周,卦五、六、七、八居图之右半周”。“男卦者有乾,震,坎,艮(单卦)……,女卦者有坤、巽、离、兑(单卦)。……凡成直径相对之两卦,均属男女两性,并老少对称。……凡如此对应之两卦,即称为配偶。”这些配偶卦有三个特性:“一、每对卦均含有同数的阴爻及阳爻。二、每对卦之阴阳爻,均按照地位次序而相对。三、每对卦爻数之和为九划,……,此证明各对卦均有相同之平衡存在。”他将阳爻作一划,阴爻作二划。配偶卦均为9划,故图中设“9”字。《先天八卦图》是刘子华象数思维利用的基本图,图中加上斜线和9字,是他对此图的新认识,赋予新含义,对其行星预测有特殊作用,此为历代易学家所不及,显示刘子华象数思维的智慧。他将配偶卦的特性,称为阴阳平衡律,成为他进行科学预测的重要法宝。

刘子华将八卦配偶思想应用于观察天体,发现星球之间有某些相似现象。利用天文学家佛那马雍、爱斯克郎恭提供的研究成果,认为太阳同木星相似,月球同金星相似,地球同水星相似。刘子华把相似的星亦看作配偶,然后将各星球的天文数据代入,经过计算,证明它的确也构成平衡的常数。使他的行星预测工作又前进一大步。

刘子华进一步利用配偶律研究三个王星。从历学古籍《天原历理三书》(1682年徐发圃撰),知有“四隅星”之说,盗星在西南,种陵在东南,天狗在西北,女帛在东北。刘子华将四隅星同三个王星配合,盗星合天王、种陵合冥王、天狗合海王、女帛无星与合。他预感莫非是未知的第10大行星。他继续从易图中探索,发现元代易学家张理《易象图说》内篇,有《先天八卦对待图》,(如图二)如获至宝。他对此图作了特殊解释。写道:“今按卦加上星球,则见太阳与木星同出于少阴,月球与金星同出于少阳,地球与水星同出于老阴,……以此证之日与木、金与月、水与地之成对相似,确有令人不能不诧异之符合。”据此图应有第4对双生卦,其对应之星球当为土与火。但刘子华考订,从星球看来,“土不似火而类木”。

刘子华想到,既然八个相差很大的天文数据相加,可以得到相同的常数,将它们联结成三对配偶,也得出与之相应的恒数,若再进一步,将三个王星相配,则冥王星同海王星成双,天王星却等待着配偶。为天王星寻求配偶,成为强大驱动力。刘子华依已知三王星的速度、密度及其同太阳的距离,通过反复验算,得到天王星的配偶星的一些参数。他喜出望外,肯定他所要寻找的大行星必然存在。

营建“八卦家族”,编排星群结构。

刘子华确定整个太阳系应是由12颗星构成的一大家族,其中有初期八大星球,加上已发现的三王星,还有尚待发现的新星。他用“家族”模式看待太阳系,是基于《周易》原理的认识。他说:“八卦为伏羲和文王之科学的、有结构而有系统的、有定规而有变易的一种特别而又具体的原理表示,亦即有关万有宇宙之发展的总模式。”这一表述有以下合理内涵:一、太极原理是关于宇宙万有的总模式;二、此原理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结构;三、它不止具有规律性并有变易法则。这的确把握了太极原理的基本思想。

刘子华创立的“八卦家族”论,有以下基本内容:阴阳配偶是基本概念,乾坤父母,三男三女均成配偶;八卦与八星(日月五星加地球)合定,是家族中基本成员;临、复、姤、遯四双卦为兑、震、巽、艮四隅卦之子,故属乾坤二卦之孙辈、三王星及未知星正好同四隅卦之子合定,形成父母、六子、四孙三代共荣的八卦家族。而其中心动力总数则经过计算为198。(如图三)。

刘子华用八卦原理概括中国特有的宇宙论,利用八卦组合及卦星合定方法,赋予八卦新涵义,使之利于联贯思索与运算操作。这种思维方法是传统象数易学难以做到的。刘子华做到了,取得预期效果。在已知八卦家族中11颗星的数据的前提下,依照配偶及母子关系,就可算出未知行星的数据。“八卦家族”模式,实为刘子华科学预测的桥梁。《周易》象数思维方法,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确曾经发挥过这种桥梁作用。刘子华巧妙地利用这一思维模式,获得硕果,再创易学史上的奇迹。

借重阴阳平衡律,测算木王星数据。

刘子华十分清楚,现代科学依靠的是精确数据。他说:“人们常谓:无数量不成科学。因此举上述八卦宇宙论在性质上之证实,姑无论如何明显,均可认为偶然之巧合。所以必须有现代天文上测量与计算之证实,方有科学之意义。”为了进行数量计算,他再次乞灵于易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附有《河图》。刘子华说:“卦之男女两性,固已见诸《周易》。至男女性之价值,则吾人须求自《河图》。”原先的《河图》并未同八卦相联系,刘子华从宋元之际易学家胡方平《易学启蒙通释》(见《四库全书》)中意外地发现《河图与八卦相配图》。(如图四)正如欲横渡大西洋而觅得一叶扁舟,喜不自禁。他以河图之数称为八卦男女性价值,作为数量计算之基数。他说:“八卦男女性价值之发现,确在八卦宇宙论上展开一个新局面,因为由此可推演得到数量的规律。”刘子华对此图作了几点说明。一、河图与八卦联系,古已有之,孔安国云:“河图即八卦。”二、河图之数即八卦男女性价值,未来的计算以此为准。三、图中心的五与十两数,居太极位置,为绝对中心,绝对静止,故无卦与之相配。

八卦分男女两性,各有不同价值,是八卦宇宙论又一新观点。依上图,其男女性价值为:乾7、兑2、离8、震3、巽4、坎9、艮1、坤6。一般易学著作极少应用此数。刘子华化腐朽为神奇,赋予妙用,以之验证配偶星、母子星之间的平衡关系。刘子华解释母子星时说:“母子行星之说,虽为比喻,而确有实际之价值。因各个母星之速度,均约等于其子星速度的666倍。恰如某家庭分财产,凡子辈之所得,均各与其父母所得成相等比例。这种比例相等关系,毫无疑义的证明上述四个现代行星配偶之合理。”卦分男女性价值,亦旨在证明“配偶之合理”。

刘子华赋予太阳系12颗星球以男女性价值,组成三代共荣的八卦家族,实际上涉及太阳系各主要星球的平均进行速度和平均密度的恒数,十分完善的符合,实在令人惊异。前八星(日、月、地及五星)三对配偶星,其速度与密度的比例恒数,简直完全相同,均为60。(见图三)。

刘子华根据八卦家族的系统关系,经过复杂运算程序,终于得到未知木王星的几个基本数据,其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公里,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24克,离太阳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后来算出运转周期为736年。运算程序虽出自卦理,其结果可脱离卦理而独立。刘子华对这一成果非常自信。他说:“以现代天文资料来证实宇宙的真面目能与八卦宇宙学理相吻合。……本书所有引据,纯系现代天文学以优良之工具和最近数世纪若干科学家辛苦研究所得之科学知识,故其结果应毫无疑义地相当精确而完备。”

法国巴黎大学科技史学院院长、刘子华博士论文审查委员会主席阿伯海尔,不通八卦卦理,反复研究论文后说:“关于科学方面,其结果令人满意。”论文评审者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本已拒绝论文答辩,经反复考虑,收回成见,同意将论文印交答辩委员会。他对刘子华说:“你拿我们的数字,证明你们玄之又玄的八卦,再拒绝,就等于我们的数字错了。”论文获得一致通过,木王星的预测得到法国权威天文学家的认同,引起轰动,对八卦宇宙论的魅力大为震惊。

取象比类的直觉思维之妙用。

刘子华的科学思维方法,十分古怪,天文学家难以认同,这只能从中国易学中得到解释。他所运用的是中国先哲常用的“取象比类”的象数思维方法。中国古代医学、天文、历法、乐律、内丹的发展,都得益于这一思维方法。《易传》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取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象(“象”),触类旁通,比拟其他各类事物(“类”)。这种象数思维的特点,如王弼所说,可以“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象”。刘子华通过易图,运算天文数据,得到天文结果,是“得意忘象”的范例。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是理论思维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将归纳法同演绎法统一,是分析与综合的灵活运用。它通过喜闻乐见的卦象联系,去探讨客观对象之间的实际联系。刘子华所运用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先天八卦对待图”、“河图与先天八卦对应图”,以及阴阳配偶,男女两家、母子卦、八卦家族、宇宙太极中心等形象描述,无非是把易图视为过河的桥梁。

象数思维方法在科学中的运用,更表现为利用直觉思维诱发灵感。正如刘子华所说:“我之所以能将八卦原理应用于太阳系,决不是偶然的。因我发现现代科学家对宇宙的认识或论点,与我国相传甚久的太极八卦图象很有共通之处(均源于旋涡形状)。”又说:“我国常见之太极图,既显出螺旋形状,其象征必与宇宙有关,或与太阳系研究有密切联系。”正是通过易图形象,产生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导向科学探索的明确目标,针对目标,努力探索,果有理想结果。刘子华总结自己的探索过程道:“八卦宇宙学理固因科学而得完美的证实,但科学之对于宇宙,特如太阳系,亦以卦理而有更深切完整之认识。科学可以证实卦理,卦理亦可以补充科学,且同时又可以反证天文数字之正确。”

刘子华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创立近代科学的那些人有两种不一定并存的长处:作观察时万分耐心,设假说时有大无畏精神。”刘子华的大无畏精神,是人所公认的。他大胆利用直觉思维这一点,得到博士论文审查委员会继任主席、巴黎大学哲学系主任、哲学史教授爱米尔卜勒野的肯定。他公正地写道:“我对于刘子华先生在巴黎大学所提之论文,非常尊重。他费了许多考证与灵巧,来阐明近代科学与中国古代单凭直觉而构成之科学,有深奥的符合。……它(指论文)指出人类思想,乃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也。”法国哲学家、汉学家、天文学家们没有因为刘子华离开西方实证方法、依靠直觉思维而取得的成果,就置之不理或加以歧视,他们懂得:“科学的论断,却是在盖然性的基础上,按尝试的方法提出来的,认为随时难免修正。”物理学家普恩迦赫说得更直率:“科学大多数的创获——定律的发现和假设的成立——实有待于“灵机”和“顿悟”的洞见和直觉——一种超常的、创造性的想象力。”

刘子华的确富有“超常的、创造性的想象力”,同时富有精密计算的科学精神。在博士论文中,他用了31幅易图来帮助自己构思,更用了27张表格来精确计算各种参数,从而求得木王星的几个必要的基本数据,若没有这些易图作桥梁,所需要的数据无法求知;若没有无容挑剔的科学数据,其论文决不会让法国权威天文学家与哲学家们折服。刘子华无愧为:“把中华的古老文化与西方的现代科学结合起来的先驱者。”八卦宇宙论及第10大行星的预测,是中西文化结合的结晶,堪称中国易学史上的奇葩。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六

天文历法是文学知识的一种,下面是关于古代天文历法常识介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七

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我不禁被古人对天文与历法的精准观测与计算所折服。因此,我开始了学习天文与历法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古人的智慧,还深刻体会到了自己渺小而又不可忽视的存在。

第二段:天文学的魅力。

天文学是一门广泛而又深奥的学科。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宇宙的浩瀚和星体的运行规律。看着星星闪烁的夜空,我开始明白自己的渺小和短暂。与此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宇宙的奥秘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天文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哲学和人类思考的重要部分。

第三段:历法的意义。

历法作为人类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历法,我了解到了时间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历法的设计精妙和准确性令人惊叹。历法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框架,还对农业、天文观测和文化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历法,我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段:心灵的震撼。

学习天文与历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震撼。当我了解到古人观测天体的智慧和辛勤,我深感敬佩。虽然没有现代的科技设备,但他们凭借对天文现象的热爱和对数学的精通,创造出了精准的观测法和计算方法。这种智慧令人敬佩,也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和不断探索未知。

第五段:对学习的启示。

学习天文与历法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给予了我对生活的启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不再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探索。同时,我深刻明白了时间的宝贵和珍贵,要充分利用每一刻来追求自己的梦想。学习天文与历法也让我更加关注自然和宇宙,进而更加珍惜我们生活的星球。

总结:

通过学习天文与历法,我不仅对宇宙更加着迷,而且也对古人智慧的伟大感到敬意。天文与历法不仅仅是学科,更是追求智慧和探索的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保持对天文和历法的兴趣,不断挖掘其中的奥秘和精髓。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能够为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八

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历法,具有政治象征意义。颁布历法,标明正朔之所在,是政权正当性的表现。历法又与农时节气密不可分,是非常实用的知识。而要调整历法,就必须观察天文。中国古代是阴阳合历,既要考虑月相周期,又要考虑二十四节气和四季的变化,必须保持每隔一段时间修订历法。唐朝有天文学家、数学家僧一行借鉴印度历法编撰《大衍历》;元代有郭守敬吸收回回历法,制作《授时历》。

明崇祯二年(1629年),钦天监据大统历、回回历推算日食皆不验,曾向利玛窦学习历法天文的徐光启,以新法推算,预测“五月初一日,顺天府日食,二分有余,不及五刻”。结果获得验证。说明又到修订历法的当口了。

礼部乃奏请开局修历,礼部侍郎徐光启领衔,耶稣会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先后被聘入局。其实,早在利玛窦在北京时,朝廷已因大统历预报天象屡次失误而持续多年议论改历。加之弘治以来逐渐放开“私习天文”之禁,这就为西洋天文历法技术提供了立足机会。

利玛窦曾自荐修历,未被理会。但他并不灰心,而是强烈要求罗马派遣精通天文学的耶稣会士来中国,阳玛诺、熊三拔、邓玉函等都可能是因此来到中国的。来华耶稣会士成为一个天文学造诣很高的群体,令与他们接触的不少中国官员倾倒,以致多次主动上书,推荐耶稣会士参与修历。

1629年这次钦天监官员用郭守敬的方法推算日食,再次失误,才出现中西学者联合修撰新历的局面,并于1634年撰成《崇祯历书》。《崇祯历书》修成后,又经过8次实测,以及与保守派的数次较量,崇祯确信西方天文学方法的优越,决定颁行。可惜,此时遭遇易代鼎革之变,竟未克进行。

清军进京后,“奉天承运”,迫切需要颁布新历,以明正朔。汤若望将《崇祯历书》作了删改、补充和修订后,自费刻印献上,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给顺治皇帝献上一份厚礼,于是清廷即刻颁行。康熙时去“西洋”二字,改题《新法历书》。

《崇祯历书》涉及到西方天文学理论,行星运行观测和计算的数据表格、必备的天文数学知识、天文仪器的制造与使用以及中西度量单位的换算。其理论部分《法原》总篇幅的1/3,系统介绍西方古典天文学理论和方法,包括日、月、五星、恒星的运行规律,球面天文学原理,着重阐述托勒密、哥白尼、第谷3人的工作,大体未超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之前的水平,但也有少数更先进的内容。

《崇祯历书》所参考的天文学著作,已明确考证出的以17世纪初期的作品居多,而最晚近的是1622年出版的作品。西方几种主要宇宙模式理论,明末都已传入中国,包括亚里士多德的“水晶球”体系、托勒密的行星系说、第谷宇宙模型、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

关于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在1760年耶稣会士蒋友仁向乾隆进献《坤舆全图》前,就已经引用和介绍到中国,但蒋友仁的《坤舆全图》明确宣称托勒密体系是错误的,第谷的理论不如哥白尼的正确。与此不同的是,《崇祯历书》虽然引用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27项观测记录中的17项,对《天体运行论》中的有些章节甚至直接翻译,对其日心地动说的重要内容也有所披露,但对日心说却持否定态度,认为哥白尼用来论证地动的理由,不具说服力。

哥白尼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其宇宙观从学理体系说虽属先进,但直到17世纪都还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优势。特别是哥白尼在仪器制造、观测技术和精度方面并不出众,他的日心说对历法制订影响不大。与观测精准的第谷学说相比,哥白尼学说对于修历缺乏实用性。这不仅说明了国人选择西学中的实用主义倾向,为蒋友仁润色文字的钱大昕和作序的阮元都对哥白尼学说持否定态度;而且也说明中国学者将科学修历的技术实践,转向探索自然奥秘的天文学理论兴趣,仍然存在一道鸿沟,后者必须有更多的社会制度条件加以配合。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九

秋分天气很明显的有入秋后的凉意,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在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分的天文历法及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秋分这天太阳光直射点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一、秋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二、竖蛋,“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三、吃秋菜,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四、送秋牛,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从气候上讲,秋分是一年中的冷热交界线,是冬天的前奏,一过秋分,就意味着夜晚慢慢变长,天气逐渐寒冷起来,养生保健也要格外重视起来。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因而在精神和饮食上要注意调和。

俗话说“伤春悲秋”,也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在精神养生方面,由于秋季天气的变化,人们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而产生“悲秋”之感。所以秋分过后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以适应深秋容平之气。此时正值天高气爽,也较宜进行户外活动,不妨开展一些运动量不是很强烈的户外活动,如登山、慢跑、散步也都是不错的运动之选。

在饮食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除了使用必备的护肤品来预防口唇和皮肤干燥之外,也应多食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秋梨、芝麻、藕等。诸如老鸭汤、鲫鱼汤、猪肝汤等汤品也是秋季居家养生之佳品。

秋分有雨来年丰的意思是说秋分节气的时候若下雨,第二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民间这样的俗语有很多,都是经过历年大家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因上口好记而流传至今。

相反如果秋分节气这天没有下雨,那么第二年的收成就不怎么好。这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农村的老人都是比较相信的。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从俗语字面的意思是说在秋分前后如果是大晴天,或者是秋分没有降雨,那么接下来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降雨,也就是说会是在冬季出现旱情。

这个时候天气开始转凉,降雨量也不太大,秋分的时候如果是晴天的话,那么很久的时间都会是干旱,所以后边万物可能不生。

这一句农村俗语就是针对农作物收获的,说的也是过去人们没有天气预报,根据一些经历总结而得出的一些生活经验,也蕴含着一些生物地理的知识。

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

例如“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意思是说在秋分节气是宜雨不宜晴的,如果秋分节气这天下雨了,那预示着这一年的年景很好。

另外还有“秋分半晴又半阴,来年米价不相因(米不贵)”,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秋分节气如果是阴雨天,那么来年的粮食就会大丰收,自然米价也就不贵了。

其实古人期盼在秋分节气的时候下雨,并不是说来年就一定会是风调雨顺了,这不过是把秋分节气下雨当作是一个好兆头,表达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渴望。

秋分出雾,三九前有雪。

这句俗语就是说如果在秋分之时就下起了雾,那么大家就要提前注意了,天气会急剧变凉,冷天会到来早很多,而且三九之前就有可能会下雪。

所以在秋分之时,有起雾的地方,就需要提前留意了,说明会高当年的冬天会来的早,在三九之前就开始进入严冬,提醒人们注意御寒,而且要预防感冒。

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

这同样是一句很简单的民谚,不过主要是在山西地区流传。其意思是说在秋分的时候降雨又有雷电,那么在冬季的时候一般雨雪天气不会太多。

秋分响雷,遍地生贼。

有些地区的人应该都听到这么一句农谚“八月响雷,遍地生贼”说的是农历八月如是巨雷大雨,不是好兆头。而“秋分响雷,遍地生贼”的道理估计也是寓意不好的意思。

秋分西北风,腊月冬不净。

“秋分西北风,腊月冬不净”说的就是秋分日的天气状况对以后的天气的影响很重大。这里的“腊月冬不净”指的是腊月会出现多雪的天气,冬腊月下雪多是好兆头,在西南地区,人们皆开年小麦收成好。

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

这是在南方地区流传很广的一句谚语,在过去南方种植水稻都是双季的,即早稻和晚稻。在秋分的时候正是南方的双季晚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刻,而早来的低温阴雨很容易形成“秋分寒”天气,这也是晚稻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如果在秋分的时候还没有抽穗扬花,那注定当年的水稻产量也不高,很难有收成。

1、秋分总会来,天会变,地会变,日常气温都会变,生活总是匆忙,梦会变,事会变,工作心情也会变。祝福不变,诚意不变,朋友快乐不会变,秋分快乐!

2、秋分时节温度降,天凉保暖添衣裳;生活工作虽然忙,朋友其实不会忘;一条短信诉衷肠,愿你平安又健康,幸福永远在身旁。

3、在日夜平分的日子里,日不短来夜不长,爱情事业两兼顾,财富人生两打拼,健康亲人两呵护。愿快乐秋分!

4、秋分送祝福,身体要健康。恭喜你一叶知秋,添衣从不落人后,祝贺你闻一知二,秋冻知道要适当。先要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有人在等你来爱,记得回复哟。

5、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年一天哦!在这美好的日子里,祝愿你秋天收获特别多,分秒开心喜颜开,快意江湖恩怨少,乐享此生逍遥过。

6、一到秋分,二话不说,三五成群,四处旅游,五尺之躯,六神大喜,七情舒爽,八面威风,九转功成,十分满意;秋分祝福,万般顺畅!

7、秋分是日月交合同辉同映的日子,神灵赐予人间这条带着神奇梦幻般短信,收到的人将会一生幸福,储存的人快乐一生,转发给好友吧,将好运传递吧!

8、秋分到了,祝我尊敬的各位老奶奶三十六圈的比赛气不喘面容不改,我祝三叔公的买卖生意扬名四海,祝收到短信的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9、秋分节气到,秋忙开始了,秋天天气凉,秋意挡不了,秋风飘飘来,秋叶飘飘落。秋收结束了,秋种少不了。愿农民朋友大丰收!

10、秋分棉花白茫茫,蓝天白云送吉祥。秋分花生沉甸甸,高山流水好运传。秋分短信情绵绵,海阔天空送祝愿。祝秋天快乐!

11、秋分时节,冷月共霞光一色,祝福悄悄送上。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出门在外多添衣裳,一日三餐,搭配仔细。愿你一生幸福,好运绵长。

12、秋分来,落叶归,雁儿南飞列成队。早晚凉,添暖衣,健康身体不遭罪。常吃红枣炖雪梨,气色红润好身体。知己一言三春暖,朋友情谊永无边。

13、秋分到,风儿紧,多穿衣服少着凉,多多锻炼身体好,一分祝福来报告:你我友谊似秋风,刮遍东西南北中,一年秋分来证明!

14、秋天长又长,“秋分”分两半,分给晚夏一半,延续夏的温暖;分给早冬一半,铺垫冬的寒冷。秋分来临,注意保暖防寒哦!

15、秋风习习,夜变长;秋雨绵绵,问候忙;秋意深浓,要安康;秋分来到,别心慌;温馨贴士,来帮忙:喝多水添衣勤,早晚冷别着凉,保重身体心舒畅!

最热天文与历法的论文大全(20篇)篇二十

宇宙中有第二个地球吗?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地球能产生生命?太阳的运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玛雅人为什么会消失?天文学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总能勾起人们的求知欲望!

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天文学的研究内容和许多概念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天文观测采用的是目视方法,直接观测天体在天空的视位置和视运动,另外也粗略的估计星星的亮度和颜色。17世纪以后相继有了望远镜、分光镜和光度计,不仅提高了天体位置观测的准确度,而且扩大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到了20世纪,由于大口径望远镜的问世,使得人类探测宇宙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不少模型、学说由观测得到证实,新天体、新发现大量涌现。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们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无线电方法研究天体和宇宙间的辐射,从而诞生了射电天文学。20世纪50年代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人类把观测范围由地面扩展到地外空间,天文学家可以自由地探测天体的各种辐射。现代,天文空间探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人类不仅把望远镜送上天,而且借助太空飞行器踏上月球,或把仪器送到其他行星上进行直接观测或实验。

我一直都觉得天文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尤其在观看课堂的视频后,真是不得不感叹天文学的魅力,以及现在科学的强大。

对于天文学,我最感兴趣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宇宙大爆炸(bigbang)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察点,并且距离越远退行视速度越大。如果当前星系和星团间彼此的距离在不断增大,则说明它们在过去的距离曾经很近。从这一观点物理学家进一步推测:在过去宇宙曾经处于一个极高密度且极高温度的状态,在类似条件下大型粒子加速器上所进行的实验结果则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理论。

2003年2月12日,美国宇航局公布了探测器拍到的宇宙“婴儿期照片”,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新的依据。根据这张照片科学家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宇宙的实际年龄是137亿年。图片中的微波光线来自宇宙大爆炸后的38万年,大约是在130多亿年前。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说,这张照片中可以观测到的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它充满了整个宇宙。电磁波里包含的微观模型信息,显示了形成星系以及我们周围一切结构的萌芽的特征。这次公开的宇宙“婴儿期照片”清晰地显示了这个遗迹的存在,有力地支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另外,图片还显示宇宙中最早的恒星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发生的2亿年后,比许多科学家认为的要早得多。宇宙起初是由不断相互影响的粒子和射线所构成的一团炽热且无定形的云状物组成的:大爆炸后又过了40万年,宇宙膨胀和冷却到一定程度时,电子和质子结合成中性原子,它们再与周围的射线相互影响。

黑洞(blackhole)是由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物质和辐射从中逃离的边界即视界所规定的时空区域。

处发现了仅诞生30年的黑洞。这是有史以来所发现的最年轻的黑洞。

据科学家揣测,银河系的中心是一个超巨型黑洞。超巨黑洞位于星系中心,据推测每个星系都有,质量一般约为星系总质量的0.5%。目前,关于超巨黑洞的形成主要有两种理论。一种观点认为,它可能是随着星系的诞生一次性产生的。但也有推测说,超巨黑洞是以质量更小的黑洞为基础形成的,后者就好比是一些“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成了巨型黑洞。

太阳活动主要是指周期为11年左右的太阳黑系活动和太阳爆发活动,它们将对地球上的水文、气候、地震活动以及无线电通讯、卫星运行和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对太阳黑子的活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公元前43年汉光帝永光元年)《汉书》中就有“日中黑子,大如弹丸”的记载。1844年德国天文学家许瓦培首先提出太阳黑子活动具有周期性变化,其平均长度约为111年。后经国际规定,从资料比较可靠的1755年那次黑子数量最低年起作为第一个周期。从1755年到1976年,即第一周到21周始,从1986年起太阳黑子活动使进入第22周,1990年太阳活动进人高峰期,黑子活动和太阳耀斑活动频繁。在太阳黑子活动的每个周期中,太阳黑子数通常从极小直径经3~4年后达到黑子数的极大值,到极大值后黑子数下降较慢,大约要经7~8年后才降到黑子数的极小值,然后开始下一周期。峰年间隔最长17.1年(第4周),最短7.3年(第7周),平均周期为11.1年。黑子极大年又称“太阳活动峰年”。

地面温度有明显的升高。黑子峰年和谷年或峰年、谷年附近,会出现大范围气温偏低,春寒,夏韶之气候。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等人曾利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太阳活动频繁,我国往往是南涝北早,1980年,1991年正是太阳活动峰年,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庄稼被淹,而北方却千旱,伏雨奇映。

太阳活动峰年与气候异常。根据统计分析资料表明,天气和气候异常与太阳黑子活动似乎有一定相关性。太阳活动峰年,大气径向(南北向)环流加强、发展,有利于南北冷暖空气交换,造成温带气旋活动次数增多,高空多大槽大脊活动,多暴风雪、大到暴雨、雷阵雨、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同时。当冷空气频繁南下时,天气寒冷,暖空气北上时,回暖快,升温多。在冬春季节常有寒潮、降温,冷雨湿雪,春寒夏凉的天气。太阳活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相关的科学依据,目前科技界还只能作一些粗浅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只有掌握和利用太阳活动规律,合理安排生产,方可夺取农业丰收。

关于玛雅人预言的2012世界末日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部分。地球上有多处迹象表明玛雅人曾经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过,可是他们为什么消失了?在过去的时间里,也曾有许多关于世界末日的说法,但当所被预言的那一刻真正到来时,所有的预言就不攻自破了。那么玛雅预言也是这样吗?随着2012的渐渐来临,关于玛雅预言的有关事迹、传闻、猜测越来越多。玛雅预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根据玛雅历法的预言传说,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毁灭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谓的“太阳纪”。按照这一传说,现在我们正处在第四个“太阳纪”,而2012年左右将是“第5太阳纪”的开始;并且,当时的玛雅人认为,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在我们生存的家园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毁灭悲剧。

玛雅预言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呢?

玛雅人认为一个月等于20天,一年等于18个月,再加上每年之中有5未列在内的忌日:一年实际的天数为365天,这正好与现代人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玛雅民族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

玛雅古国有五大预言:

1:玛雅文明的终结。也就是他自己的末日,自己预测到了。却改变不了。

2:汽车,飞机,火箭的出现时期。

3:大魔头(希特勒)的出生和死亡的大致时期。

4:毁灭性战争的爆发时期(一二战)。

5:2012年12月21日太阳落下以后。将不会出现。

科学家对玛雅预言并不信以为然,他们首先利用玛雅历法来揭穿所谓的“世界末日”预言。玛雅历法并没有结束于2012年,因此玛雅人自己也没有把这一年当作是世界的末日。不过,2012年12月21日(冬至)肯定是玛雅人的一个重要日子。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是一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阿维尼表示,“在玛雅历法中,1872000天算是一个轮回,即5125.37年。”

玛雅人对于时间的计算比其他许多文化都要精细。阿维尼介绍说,玛雅人曾经发明了所谓的“长历法”,这种历法把最初的计算时间一直追溯到玛雅文化的起源时间,即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根据“长历法”,到2012年冬至时,就意味着当前时代的时间结束,即完成了5125.37年的一个轮回。长历法于是重新开始从“零天”计算,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阿维尼认为,“这仅仅是一个重新计时的思想,与我们每年元旦或周一早上重新开始一年或一周生活完全一样。”

也有一种这样的说法,地球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2012世界末日说纯粹是为了提醒人类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最近世界总是不太平静,地震、暴雨不停侵袭着人类的家园,造成人类巨大的损失。无论2012是否真的存在,我们都应该珍惜每一天的美好生活!

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类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暂,人类开始创造文明才不过几万年,发展科学技术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100亿至150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因此,我始终坚信外星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某一个星球上,只是我们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我们无法发现对方。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在想办法和外星文明联系上。在20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中,我们已在不停地用电波轰击太空,现在电波在所有方向上已经传播了70光年,覆盖了数千个恒星系统。我们可以设想,某个星球上的智慧生命,现在已经打开收音机,正在收听地球上的一些流行歌曲。

目前科学家一直不懈的努力着、假设着外星人的一切,外星人居住的环境或许与地球相似,但由于大气比例不同,他们生活的星球或许比地球高温,或许比地球潮湿,或许比地球压强大。或许那个存在生物的星球的环境真的会像视频中那样,有飞鲸、跟踪鸟、气球草。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本学期我选修了《天体物理概观》这门课程,向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课、播放有趣的天文短片,都让我收获了很多关于天文学的知识,也有了不少感想,使我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理论以及矮行星和中子星等重要的天体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我期待天文学取得更大的进展,也期待我国的科学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最后,祝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税务会计个人心得体会(汇总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收获。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加入__已经一个月了,在财务部这个年轻活力的团队里

    最热溶解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19篇)

    1.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经历或感悟的总结与归纳,能够更好地反思与巩固学习成果。这是小郭在参与志愿者工作后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和思考的空间。

    2023年用水用电承诺书(通用18篇)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范文范本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了解优秀作品的结构和特点。接下来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华部分,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我单位承诺在地铁

    热门基本医疗协议书(汇总18篇)

    合同协议是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达成一致,确定各方权益和责任的法律文件,它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甲方:乙方:甲

    优质班级举办活动通知范文(19篇)

    班级活动是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班级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班级活动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各班级:为迎接

    优质实践心得和体会(模板14篇)

    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写写心得体会,这让我感觉非常充实和满足。下面是一篇对艺术创作的心得体会,通过作者的实践和思考,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和过程。

    专业申请网格员的申请书(汇总22篇)

    转专业申请书是一份个人履历和学业成绩的总结,它要突出申请者的优势和适应新专业的能力。想要写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转专业申请书并不容易,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供大家参考,

    优质舆情监测心得体会(案例15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进行反思的机会,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潜力,并为个人成长提供动力。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案例,从中了解如何写出一篇出色的心

    精选主播直播心得(通用1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优质新上任公安局长的表态发言(案例18篇)

    发言稿可以通过事先练习来提高演讲的效果,确保在演讲过程中流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是一篇发言稿,它将引导我们思考和探讨这个话题,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