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曼珠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如果您对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有困惑,不妨参考以下的范文,相信能够给您一些启示。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播放配乐flash)。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二

《五猖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江浙一带有关庙会的一些民俗,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2了解封建家长制的作风对活泼天真的孩子的天性的扼杀和影响,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理解散文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作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和旗手。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著作宏富,是中国现代小说,杂文的开山祖。成就也极可观,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初中学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略谈。

二、关于“五猖会”

农历五月一日至中旬,是江浙一带地区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

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

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

三、通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把不懂的字词句或不懂的内容标记出来;

2、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3、思考并和同桌讨论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四、再读课文,讨论、探究。

1、质疑问难,解决上述问题1;

2、讨论列出小标题;

3、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盼望(失望)--羡慕(书上描绘的)--神往(参与)。

--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5、体会这种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美读,品味语言。

鲁迅是个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往往能有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

1、品读文中精妙的比喻句,完成[思考.探究]三;

2、鲁迅的作品常常象一支标枪、一把匕首,常常在行文中、在不经意处,给敌人、给丑恶的现象、给荒谬的观点迎头一击,而这些地方,往往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思想。请把文中这样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三、印发资料:

《读〈五猖会〉有感》。

鲁迅小时候要去看五猖会,难逢的盛大的庙会,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正要出发,父亲就命令他背书,这犹如一盆冷水泼在了他的心里。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父亲才准他去看会。大家高高兴兴的陪他出了门,但他并不高兴,至今还诧异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叫他背书。

读完此文,使我明白了这么一句话:名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天下的父母其实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有一日出人头地,光耀门媚,而且这种欲望十分强烈,犹如一股暖流促使“他”父亲逼孩子读书,占据孩子的自由空间。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凡事不能生搬硬套。这样下去,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长此下去可能使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

作为家长一片苦心,我们都理解,也是为我们好,不惜绞尽脑汁为我们创造好的环境,让我们安心读书。

但是也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童年是孩子的黄金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胜过金钱,它不允许任何人来玷污它。

另外,家长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应学习学习孔老夫子的教育方法,要“应才施教”,不应驴唇不对马嘴。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替他们想想。

四、片段仿写;p29页。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三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四

录音机、多媒体。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五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及 “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多媒体课件 钢琴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 、聆听乐曲

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 楼 钟 鼓

002

(1) 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 “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 (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 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003

提示学生:音乐艺术的主体特征是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欣赏乐曲时可以视听结合,借助画面来感受音乐,但不宜机械地寻求标题与音乐之间的具体联系,不必拘泥于每段小标题所提示的具体景物,而应该从体味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蕴涵的情感入手,领略包容于其中的广阔的文化内涵。

四、欣赏1?欣赏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 体味诗韵

春 江 花 月 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提问:诗歌的意境与乐曲表现的意境相同吗?这两部作品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欣赏2

绘画 《春江花月夜》:感受画的意境。

提问:画面与 《春江花月夜》的主题吻合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欣赏装饰画 《春江花月夜》。

师生交流:画的构图很合理,色彩运用恰到好处,很和谐,黄色的月亮在蓝色调的背景衬托之下愈发显得明亮,倒影和小船隐约可见,几座山头有明有暗,通过明度上的对比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余地。整个画面表现出春江花月之夜的一种悠远、朦胧、宁静之美,与主题非常吻合。

欣赏3

古典舞 《春江花月夜》

师:在我国古代,乐与舞是不分开的,乐就包括舞,现在相对分成两个专业,但他们的密切关系是分不开的,舞蹈离不开音乐。乐曲凭借声音塑造听觉形象,舞姿凭借形体塑造视觉形象,二者合为一体,才构成了舞蹈艺术形式。悠远婉转的曲调令人心旷神怡,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又把我们带入梦幻般的意境。

提问:舞蹈的动作和情节与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和谐一致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赏后回答:整个舞蹈的动作很美,很舒展,情节有趣,舞蹈动作的幅度、快慢与音乐的节奏、情绪和谐一致。当音乐起伏大时,动作的幅度也大;音乐欢快时,动作的节奏也快而轻巧;而音乐平静时,舞蹈动作和情绪也较平和。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舞蹈是音乐的一种表现方式。

3.分组讨论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后同教师进行交流:

通过欣赏诗歌、绘画和舞蹈 《春江花月夜》,开阔了文化视野,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虽属不同的几种艺术门类,但它们是姊妹艺术,彼此相通,互相交融,音乐中有浓浓的诗情画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舞蹈是 “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 “听得见”的舞蹈,二者密不可分。音乐与诗歌、绘画、舞蹈都是塑造艺术形象,诉诸于情感表达,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美,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

师:《春江花月夜》是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艺术中有无数珍品,他们既有各自独特的风情又有共同的神韵,这就是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这充分表明,艺术既有千姿百态又有共同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借助其他艺术门类丰富我们的音乐素养,他们与音乐相融相衬,相互渲染,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加深了我们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五、表现与创造

1、演唱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

2、以 《春江花月夜》为题,选择下列你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表演。

a.一首小型歌曲 b.一幅画 c.诗歌

d.散文  e.自编舞蹈片段

要求:与音乐有机结合,体现出东方古典美,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发挥每个同学的爱好特长,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展示给大家。

最后,让我们再次演唱全曲的主旋律,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在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中结束本课。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3、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固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准备材料。

1、诗人的生平及诗歌2、诗歌写作的背景3、诗歌的参考译文。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意境赏析。

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欣赏。

诗歌想象的方法:(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3)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2、创造新的形象。

提出课题: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四、赏析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

4、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

教师总结: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五、情感把握。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

1、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状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f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2)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六、即兴赋诗:

“惹人的春花”为话题,写一首诗。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七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后20句。

四、再读全诗。

五、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了解音乐和文学共同的美。

4、学习如何将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音乐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2、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3、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二、音乐分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四)渔歌唱晚。

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g乃归舟与尾声。

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尾声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三、诗歌赏析。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四)。

四、写作特点。

1、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2、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3、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4、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九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2、朗读法。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以“月”为典型意象。

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三、赏析诗歌。

(一)第一部分:月生。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意象。

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

2、意境。

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3、学生朗读。

(二)第二部分:月悬。

原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朗读。

(三)第三部分:月落。

游子思妇情。

1、两地相思。

原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妇怀远。

原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游子思归。

原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四、拓展。

回顾曾经读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歌。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五、作业。

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

一、教学内容。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g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

cai教学系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家在严陵滩下住,

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锦,

来往春江有钓船。

二、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及尾声。

三、作品赏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1、欣赏: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a欢快跳跃b委婉恬静c深沉低缓。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3.视唱。

4归纳;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归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

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图画,让学生为它们取标题。

(四)渔歌唱晚。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g乃归舟与尾声。

1、教师导语: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g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3、设问: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b、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何道理?

分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化对比中寻求统一,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c、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五、全曲欣赏。

总结;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六.课堂练习。

从这首曲子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同样这种美也浸透在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舞蹈当中。请举出在诗词、绘画、书法、舞蹈中有关描写“春江”的例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提前融入音乐氛围。

与当地的文化结合,引出课题。

了解作品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表现内容。

通过设问、聆听、思考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让学生自身实践去感受旋律特点。

进一步理解“鱼咬尾”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

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旋律特点。

学生根据音乐表现内容选择画面,并说明理由。使学生对之前欣赏的三段加深理解。

从演奏形式上了解音乐表现内容。感受作品丰富的表现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一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拓展阅读: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明月高悬,见证悲欢离合。在这春江花月夜的奇幻佳境中,在这玲珑透彻的诗情画意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缠绵悱恻的.相思深情,亦或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开篇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轮明月随潮涌起,景像壮观。一个“生”字给明月和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丛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蒙上一层洁白的雪。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奥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似,明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悬挂中天,像在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江水急流,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怀念。诗人把“月”拟人化,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无奈、愁怅和迷惘。也就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深水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涟漪。“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夫音讯——该又凭添了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光,更是浪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与落寞,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洒,天各一方,浓重的乡思与离情,伴着残月,洒落在清光迷漫的江边……“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写景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叟”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传统题材注入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与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和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隐藏在恍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

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几个意象来写,又以月为主,是整篇的脉搏,像一条生命线,通贯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高楼、镜台、砧石,分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以淡寓浓,用水墨勾勒,又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山水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音乐的节奏强烈而优美,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极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既含蕴、隽永,又宛转优美。它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曲“孤篇盖全唐”的千古绝唱。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二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景、理、情的赏析。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三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张的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是第一节。这节从月出写起,而描写重点在月色下的春江。头两句写春江水满,江海相联,月出潮生,在海天月色的衬托下,突出了春江浩渺的壮丽景象。第三句承潮水,明月,描写春江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跳跃远逝,邈远迷茫。这景色给人遥思遐想,故启出下句“何处春江无月明”,一下将眼前景物联系到一个广阔空间的想象的境界,为以下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月下游子、闺妇的相思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四句是第二节。这节极写月光皎洁。首句承上节“春江”写“江流”,又带出“芳旬”。“芳甸”一语即透出春天气息。长江春水本来应该是滔滔奔腾,这里却轻着一“流”字,而且赋予“流”的形象化:“宛转绕”,因而春水也似有深情。上句出“芳甸”,下句便直写“花林”。可是这时是月光下的花林,不可能有日间看到的姹紫嫣红的色彩和真切形象。直接写月光下的花,无法浓墨重彩渲染,往往只能淡墨勾一个轮廓。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曹植《公宴》)对于月下的兰花和荷花(朱华)只能点到为止。张若虚这两句诗虽然也是点到为止,却写得流光溢彩,表现了花林月色,相交不定,只觉花光烁烁,如霰洁白,如霰闪闪,似真似幻,创造了色彩迷离的特定境界。最后两句写月光的清淡、皎洁。月亮升高了,月色纯净,简直就是“空里流霜”了。霜是不会流动的,诗人此时感觉月色如霜从空中流泻下来。这里着一“流”字,月色便成了幻象的动态。但是此时的“霜”(月色)只是清凉的、静谧的,因而“不觉飞”,这透明的月色似乎又动中有静。由于月色洁净,因而“汀上白沙”与月光融为一色而“看不见”了。这时天地、景物与人在这透明的月色中融合了,有的是纯净无瑕的快慰。诗人在这里对于皎洁月光的描写和美感意境的追求,确实达到了极精巧的程度,真可与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印象画派对于光色的表现相媲美。

以上第一,二节八句起笔扣题,把春、江、花,月逐层写出,写的是月色夜景,这“夜”自然就包括在其中了。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江天—色无纤尘”四句里的头两句继续写月,但这时已是皎月当空,境界更加开阔,由写景转入抒情。

“江天一色无纤尘”,一是表现了月光的皎洁,二是表现了整个人自然的纯净,景物与宇宙浑然一体。此时的直觉只有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悬,独照今古,其他—切都退到不闻不见的地位去了。这里一个“孤”字显得这境界实在过于广阔了,这宇宙实在过于苍茫了,我们似乎感到诗人一颗凄清的心在这透明的空间跳动。后两句因景生情,进入了遥思遐想,对宇宙、对人生作了探索诘询。两句的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一个深沉寥廓的哲学境界。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李泽厚《美的历程》)。诗人的这种意识更直接体现在下一节诗中。

下一节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四句。诗人在上节由人与月的关系想到时间长河的遥远迷茫,这一节想到人生世代相传虽然也是无穷尽的,但哪及得年年圆缺相似的江月(大自然)的永恒。诗人在寻求人生与永恒的大自然关系的解答,吐露了对人生世代变幻的迷惘。此时浮想联翩:“不知江月待何人?”一个“待”字写出了月也有情,它似乎也有执著的期待和追求,但无法了解它期待和追求什么。人比月应该更有情,应该有更执着的期待和追求。这时诗人进入了低回沉思,目光从月又移到江,“但见长江送流水”,留下的是对人生短暂的轻轻喟叹,淡淡的惆怅。因为有所期待,所以也并不绝望。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关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幢景。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浴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思妇愁,悲叹有余哀。”

“月徘徊”一语即含蓄的点出了思妇的哀愁,又与上节“白云”“去悠悠”对照设想思妇的哀伤。下句“应照”的“应”字是“应会”的意思,是设想之词。游子设想自己所见的月应会同时照及“离人”(思妇)的妆镜台。杜甫有“双照泪痕干”句(“双照”共照两地相思的人)。月也有情,月光成了相思联系的一个根线。后两句通过闺妇两个动作细节,刻划其相思的内心矛盾:此时帘遮“玉户”,皎洁的月光透过帘幕撩得闺妇心烦意乱,她想卷起帘幕将月光赶去,但是卷起帘幕,月光更是直泻闺室,只有惹起更强烈的愁思;下句写月光照在捣衣砧上,也使闺妇思绪烦乱不安,她又痴想把月光拂去,可又是“拂还来”(一说是拂去砧上自己的身影)。古代妇女捣衣常与制衣送征人有关,故闺妇在月下捣衣,月光照在砧上,勾起对远方游子无限的思念。这两句通过游子想象闺妇的两个动作,描写她想排遣相思的痛苦而又无法排遣。这月色给游子,闺妇何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汉扫·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后因称书信往来为“鱼雁传书”。这里后两句用想象又暗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突出了会面不可期的相思之苦。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逐步总结全诗。“昨夜”指望月之夜,这时已是次日黎明。花落寒潭,青春将尽,人未还家。一个“梦”字点出望月思人、期待相会的虚幻。江水流,夜将尽,花已落,月西斜,雾漫漫,呼应了开头春、江、花、月、夜的描写,逐句收结,衬托了游子闺妇急于相会而又不能实现的惆怅。最后归纳为“不知乘月几人归”如此花月良宵,有多少离人虚度了,又有几个人此时返家。无可奈何中又有美好的憧憬,因为毕竟也有良宵夜归人啊!“落月摇情满江树”,月有情,最后余辉洒满树梢。树有情,留得余辉满树梢;人有情,余辉树影情摇摇;不知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此情此景绵绵无尽。清代人王尧衢评此诗结尾说:“余情袅袅,摇曳于春江花月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今古之茫茫,伤离别而相思,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动摇无已,将全首诗情,一总归结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余的无穷。。(《唐诗合解》)

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胯诗杂论》)一篇诗得到如此高度赞誉,这在中国文学史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于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借,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己”与“江月年年望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即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窘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唐诗杂论》)

一、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诗人不仅沿用题目,而且也沿袭了旧例,开篇便就题目敷衍生发,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坠落为行文的外在线索,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而突出月光洒在枝头时的景象;又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诗中的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冰浴笼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连带映照,宛如一幅笔触淡雅的水墨长轴,显得清丽、幽美,色泽柔和。

二、柔情似水 淡愁如烟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当此良辰美景却天各一方的离别相思。相思离别,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尽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却没有泣涕涟涟的浓烈,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怨艾和嗔怒中,我们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妇的天真与痴情;尽管也有离别之愁,但却不见双眉紧锁的沉重,在叹息“此时相望不相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的同时,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真诚与热切。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彷徨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美的历程》)由于诗中并未涉及具体的现实人事内容,因而其对离别的哀愁伤感显得宽泛而轻淡;但诗对相思的描绘渲染,却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笔致的柔婉,显得真切缠绵,如三月丝雨沁人心扉。

三、其他

诗中的月亮不仅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引发了作者对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探究与思索(“江天一色无纤尘”以下八句),使此诗在诗情画意之中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因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光均是统领全篇的神魂。人们所以称赞此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于一炉,也正是由于月光的内在贯通。

此外,此诗四句一换韵,凡九换韵,平厌交替,且又多用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因而使全诗显得声韵流荡,一气流走。

看了上面的简释,我们已初步理解这首名作的大意,现在再做—点分析,进—步欣赏、探讨它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节律清新,流美婉转。《春江花月夜》属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也是陈后主、隋炀帝用过的宫体诗题目。陈后主君臣原作已失传,据《旧唐书·音乐志二》等材料记载,宫体诗不外是陈叔宝君臣在宫中唱和的艳丽佻达的艳体诗。据《乐府诗集》所录,用这一题目所作的诗,在张若虚之前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内容仍未摆脱艳情诗的窠臼,而且都是五言四句或六句的短篇写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显然完全摆脱原来曲调的束缚,另创优美的七言长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总感清新流畅,可婉转轻歌,这是它节律格调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特点首先表现在诗的押韵、转韵平仄交错上。第一节一、二、四句用“平”、“生”、“明”三个平声字押韵,第三句末用仄声字“里”;第二节一、二、四句用“甸”、“霰”、“见”三个仄声字押韵,第三句末用平声字“飞”。以下两节采用同样手法押韵、转韵。诗的第二部分前四节用平声转韵,最后一节转仄声韵。这种押韵高低抑扬交错的手法,不仅使诗的音韵和谐,而且也切合写景抒情的反复咏叹和游子闺妇的无限缠绵的感情。其次,诗句平仄虽然不像律诗那么严格,但其中也有一些符合律诗乎仄和对偶的诗句,加强了全诗优美的节奏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等等,这些句子整齐中又显自由,不拘一格,用词似复叠而非复叠,恰当地表达了幽深邀远的境界和缠绵相思的情态。其次,用词造句紧扣题旨,使主体景物不断显现、深化。原来用这个题目作诗都得扣紧“春、江、花、月、夜”五个字的内容,张若虚的诗远远超过其前人并对后世歌行体产生影响之一就在使主体事物如乐曲主旋律的回环、重现,深化、如“江”便有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树;“月”便有明月、月明、月照,江月、明月楼、月徘徊、月华,斜月、落月。“江、月”与“春、花、夜”相联,与望月的游子,思妇的感情相联,不断叠现,并组成回环返复而又错综变化的语句,构成一个景、情,理浑融一体、迷离变幻、奇光异彩的意境。

如上分析,诗人扣紧“春、江、花、月、夜”五字作诗,但并不平均用力,而是突出特定的时间环境---月夜。“夜”是比较抽象的,写好了“月”,自然就包含夜,而且是一个特定的“夜”,所以全篇以“月”为主线,可以说句句离不开月,当然也离不开“夜”。月光下的情景如万花筒,随着月亮起落高低,月色的不同,闪烁变幻。先是潮涌月出,波光滟滟;继而月光渐朗,花如珠霰,在后皎月中天,微尘不飞,碧空如洗,令人悠思遐想,上穷千古,下伤离情;往下斜月沉沉,雾茫茫,路茫茫,思绪茫茫;最后落月余辉,散落树梢,余情袅袅。一夜月光贯穿今古,朗照天地,净化了游子、闺妇的爱情。词虽纤丽,但境界开阔,这是那些轻艳浮靡的宫体诗不可比拟的。

对宇宙、人生的沉思遐想。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思想内容方面显示了初唐的时代精神。诗人对江山风月、良辰美景不停留在一般形象的感受,而是升华为对时间的永恒、空间的无限的哲理性认识;以严肃的态度描写游子、思妇的纯真爱情,虽有惆怅感伤,但有留恋,绝无低级庸俗成分,洗净了宫体诗的影响,给优良的传统爱情诗注入了新鲜的内容。联系初唐四杰的诗,特别是与张若虚同时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来看,此诗透露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认识,虽有迷惘,但有憧憬,这正是盛唐气象的萌芽,时代精神的回响。但是此诗较多地描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在宇宙面前感到人生美好的短暂和惆怅,这是读这首诗时应注意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用当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古人突破他们时代的局限。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四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五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 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

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欣赏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六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播放配乐flash)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作业参考答案: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每次讲到《春江花月夜》都让我无从下手,因为诗文太美了,太美好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一旦描绘出来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经过这次讲解我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进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写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壮丽之景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最喜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现出一种幽美恬静,仅前面几句就把整个月下之景的纯净空灵给展现了出来。

下面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欢的就是思妇的段落。鸿雁,鱼龙,向来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邮寄书信的代名词,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根本没有办法寄来书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给月光。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要让月光把思念带给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还来,因为月为思妇伤心而不舍得离开,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月光带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写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来了。

游子之思也是让人心碎。“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课下注释说“表达惜春之情”而更多的应该是对家的思念之情。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七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重点难点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

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相关范文推荐

    精选初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范文(20篇)

    学生演讲稿的内容可以涉及学习、成长、热点话题等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学生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性良知辅

    热门手机管理的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经验的总结和感悟,通过总结心得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改进自己的表现和取得更好的成果。总结心得是对自己经验的梳理和

    优秀国庆婚礼主持人开场主持词(通用17篇)

    亲爱的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次盛会,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将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节目。以下是经过精心搜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

    最新向前一步读后感心得(模板24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的书写表达,对于阅读的总结和概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精选读后感,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写读后感时提供一

    优秀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模板18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概括和总结,也可以是对文学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分析和评价。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思维方法。

    精选培训就业心得体会范文(13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培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和培训价值。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培训心得体会,他们的见解和经验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热门初级士官申请书大全(20篇)

    在申请书中,我们需要准确地描述自己的个人背景、成就和目标,从而吸引招生官或雇主的注意。请大家注意,以下这些申请书范文是供大家参考的,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

    专业ps课程实训报告大全(16篇)

    报告范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要求。大量的报告范文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思路和表达的范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写报告的技巧

    精选基层体验生活心得体会范文(21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对学习或工作中的重要事件或经历的深入思考和领悟。"心得体会让我明白,自身的成长和进步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因此我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取得更高的成就。

    最优触电心得体会报告范文(22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表现。为了帮助大家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