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

时间:2024-12-25 作者:碧墨

写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沉淀经验,积累智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提高课程质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拓展视野,深刻探讨如何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段:体会一。

我们在研讨的过程中,深刻感觉到,完善课程体系需要我们拥有全局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和协调配合。此外,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应该单纯地追求知识的覆盖面,而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的素质提升。

第三段:体会二。

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作为教育主体,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反馈和调整。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四段:体会三。

完善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在整个教育行业层面上进行协作与研究。教育行业需要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政府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业需求和实际问题,制订出更为合理的教育政策,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此外,我们也需要更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提高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五段:结论。

如何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全局思维、教师的作用、跨学科协作和借鉴国外经验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创新与努力,教育体系才能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二

运动和体育在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近年来,国家对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体育法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法学生,我参与了积极推进完善体育法治体系的学习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完善体育法治体系对保障运动员权益、保障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全民健康等方面的深远意义。

完善体育法治体系对于国家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一,体育法治能够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正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体育项目和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其二,完善体育法治可以更好的保障运动员权益和体育公正。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有些体制机制存在着一些权益不平等、不公正的问题。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通过规范进行体育赛事的组织、运作、演出、评定、在场观众、保险、体育地产、广告等的各个环节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可以通过监管机构对体育组织进行监管。这些措施能够使得所有参与者公平竞争、公开透明、规范有序。

目前,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自1987年《全民体育计划纲要(1986-2000年)》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和文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其中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锚定了体育工作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同时,我国的体育组织、市场和赛事也在逐步规范化,持续与国际领先的现代化体育运动接轨。

第四段:待完善与完善方向。

虽然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渐成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体育扶贫”模式仍然不够完善,运动员和球员的职业生涯保障不够充分和健全,赛事质量和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等。具体解决这些问题,逐步完善体育法治体系的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推进。一是要健全相关制度,从文化、产业、政策、技术等不同方面解决体育问题。二是不断强化组织和监管能力,利用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体育行业行为,提高运动员的职业安全级别和体制公平。

第五段:总结。

完善体育法治体系对于国家和个体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法律人士,我深感在这个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使命。希望更多的法律人士能够参与#完善体育法治#的行动,共同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三

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此,中央采取包括增加发行长期国债、适当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等一系列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其中刺激消费增长是上述政策的主要内容。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消费者个人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储蓄,主要考虑为年老、患病、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留出积累。如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劳动者年老可以从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患病可以由医疗保险支付大部分医疗费,失业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这样就可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届时,人们自然会乐于将更多的钱用于当期消费,由此也就可以带动经济更快发展。

(一)认真落实“两个确保”。1998年5月和1999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对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作出部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两个确保”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方面,国家要求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向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代缴社会保险费,并通过培训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盈利企业自行安排,亏损企业按照财政、企业、社会各承担三分之一的办法解决。1998年全国国有企业共有1219万名职工下岗分流,609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另610万人中,580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占95%。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基金收缴,使收缴率保持在90%左右;二是动用积累基金,一年来共动用127亿元;三是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目前已有28个省份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各地共调剂使用基金25亿元;四是各级财政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资金支持。一年来,绝大多数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有效地遏制了欠发养老金的势头。

(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基金征缴率。到1998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占应参保职工的73%,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占56%,覆盖面偏窄,不仅损害了未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筹措力度。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我们利用这个大好时机,集中力量抓扩面工作,要求城镇国有、集体、外资、私营等各类企业及其职工都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基本扭转了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连续几年下降的局面。到目前,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9195万人,比上年净增71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9380万人,新增1452万人。与此同时,还加大了基金征缴力度,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不断提高。

(三)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解决现行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存在的覆盖范围窄、保障能力差和浪费严重等问题,更好地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国务院1998年作出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要求: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基本医疗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分开管理;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份根据决定要求出台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规划,多数统筹地区在制定实施方案,其中有一些统筹地区已经按新制度组织实施,运行情况良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

(四)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1986年,我国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缴费主体、缴费比例、统筹制度、支付条件、支付项目及标准。条例规定: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失业保险;失业保险费由单位、职工和国家三方负担;职工失业后可按规定领取最长期限为2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1998年,共为358.1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救济,为148.1万企业困难职工提供了一次性救济;有63万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五)提高三条保障线水平。根据1999年中央12号文件要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水平从1999年7月起提高30%,并相应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经过各地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到9月末,这项任务已基本完成,为近6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80万失业人员和270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提高标准所增加的收入68.8亿元,为46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补发了过去拖欠的养老金86亿元。三条社会保障线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居民心理预期,刺激有效需求,直接拉动消费。

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快,力争在2000年底前建立起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框架。为此,近期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拓资金筹措渠道,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一是要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提高收缴率,清理追缴企业拖欠的社会保险费。二是要拓宽筹资渠道,主要是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开征利息税等办法,充实社会保险基金。三是要抓紧清理回收被挤占挪用的社会保险基金。

(二)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仅占参保人员的36%。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离退休人员全部与企业相分离,由社区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样做,不但能够减轻企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能够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因此,要大力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改差额缴拨为全额征缴。力争2000年全面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

(三)加快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从实践需要来看,当前迫切需要加快社会保险立法。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立法已有深厚的基础,我们将积极会同有关方面加紧《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修改工作,争取尽快出台。要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加强执法监察,依法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必将不断健全和完善,并将为促进改革、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四

*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是温黄平原腹部台州市的主体城区,是我国股份合作经济的最先发源地之一。1994年11月撤镇建区,全区陆域面积274平方公里,辖4个镇、6个街道,总人口41万。*历史悠久,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民资丰厚,商贸繁荣。清代乾隆年间,就成为浙东南著名商埠。建区九年来,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这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谱写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篇章。

起步篇:社会保障零的起步。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步统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强制建立的基本保障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险逐步覆盖全体公民;在基本保障之外,国家积极推动其他保障形式的发展,力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改革与发展,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更多地侧重于制度的改革与探索,各类社会保障制度都极不完善,且范围只局限在国有企业职工和部分城镇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保障覆盖面狭隘,保障功能十分有限。在养老保险方面,我国于1984年开始进行改革,1991开始在部分农村地区进行试点,于全面推开;医疗保险方面,于1988年开始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于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生育保险制度自1988年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企业生育保险制度改革,1994年制定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于1993年开始对城市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改革,偿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为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规划和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我国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在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这一时期,台州还未建市,只作为一个地区的行政体制存在。而在1994年建区前,*只是台州地区黄岩县的一个小镇,建区时下辖周边的12个乡镇(街道),这里国家投资的项目相对很少,国营企业不多,城镇居民人口只占其中的极少一部分,社会保障观念还未在广大群众中普遍形成。1994年底全区国内生总值26.43亿元,财政总收入18.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0元,金融机构年末存款13.8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6亿元。新建区经济基础相对簿弱,百业待兴,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几近空白。目前的几大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都是在1995年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养老保险。1994年底刚建区时,从黄岩划入680万元基金作为启动基金,于1995年1月开始正式运行。

――医疗保险。于19底开始进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当时只有2家企业、120名职工参加。

――工伤保险。于1月1日开始实施,启动基金只有40万元。

――生育保险。于1912月开始实施,开始时从地方综合发展基金中注入垫底运行资金20万元。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很早就形成了针对城乡贫困居民的社会救济制度,在此基础上,于年逐步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发展篇:初步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特别是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以此为契机,该区适时出台政策,强力推进社保体系建设,并在人代会上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目标、中期目标乃至长期目标中,把着眼于解决民生必需,增强百姓福祉,构筑社会保障体系列为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提出切实从“管理政府”向“为民政府”转变,开始了全面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建立了以养老保险为龙头,连接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建立起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各项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成型,并形成一系列富有特点的做法。

――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几年的发展,至今年7月底,全区已参加养老保险企业2045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827家;已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37268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职工24861人。养老基金结余15148万元,支付能力。

达34.7个月,其中企业养老基金结余12187万元,支付能力达33.3个月。

――医疗保险制度。至底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截止今年7月底,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机关企事业单位556家,参保人数为20798人。

――工伤保险制度。截止今年7月底,全区共有185家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149人,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07万元。

――生育保险制度。截止今年7月底,全区有140家单位,5803人参加生育保险,累计结余生育保险基金5万元。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城区居民人均收入不低于180元/月、建制镇居民人均收入不低于150元/月、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低于110元/月的标准,全区有127户、233位城镇居民和2297户、3599位农村居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

――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目前,全区集中供养的有215人,分散供养的有84人。集中在敬老院供养的.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人均为3000多元/年,分散供养的标准为人均1300-1800元/年。

――其它帮扶、救助工作。开展了残疾人康复和救扶工作;建立了区慈善总会和慈善基金,开展正常性的慈善救助活动;开展临时救助和结对帮扶工作,每年用于结对帮扶的资金达20余万元;重视解决“三残”学生、部分享受低保和困难家庭学生的义务教育,以及高中、大学的助学问题,等等。

*社保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的大潮,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与时俱进、负重拼搏、开拓创新。为此,他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其一,与时俱进,适时出台政策,确保社保工作正常运行。自1995年该区实施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以来,先后出台了《*区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路政发〔1995〕2号)、《关于贯彻〈*区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路政办〔1995〕1号)、《关于乡镇各类企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若干意见》(路政办〔1995〕3号)、《关于筹集地方养老保险基金的实施意见》(路政办〔1995〕4号)、《关于乡镇机关招选干部和各事业站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路人劳〔1995〕82号)、《台州市*区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路人劳〔1995〕98号)、《关于私营、货运(车辆)车主及驾驶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区人劳局、交通局联合文件路人劳〔1997〕79号)、《关于印发*区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路政发〔〕62号)、《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路政发〔2002〕76号)等10多个政策文件,为该区的社会保险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从而使该区的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二,强化社保宣传力度,在社会保险覆盖面上取得新实破。为了使社会保险深入千家万户,该区通过新闻媒体、上街咨询、文艺汇演、巡回宣传车、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宣讲等多种形式加大社保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加深对社保的认识,增强人们的参保意识。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已由最初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逐渐向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自由职业者延伸,突出了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扩面重点,收到了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尤其是20养老扩面达2万余人,养老保险参保职工参保率由年初的43提高到88,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2万余人,城区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覆盖率已达到95,至年底将提前一年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的目标。

其三,强化基金征缴,社会保障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该区社保和地税密切配合,共同商讨基金征缴的有效办法,每月召开一次社保、地税联席会议,改变了以往的征缴方式,即由地税部门根据企业计税工资人数核定其参保人数,采取先由地税征收,后由社保登记的办法,做到了既分工又协作,使基金征缴率由2002年以前的83提高到2002年底的97,并于2002年被评为全省社保基金征缴先进单位。今年1―7月共征缴基金6241万元,至7月底企业养老基金结余15148万元,支付能力达34.7个月,其中企业养老基金结余12187万元,支付能力达33.3个月,居全市首位,列全省前茅。

(四)规范基金管理,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基金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彻底杜绝挤占、挪用基金等问题。发放基金严格规范,彻底杜绝虚报冒领养老金现象,确保了基金的安全、完整、增值。从历次审计部门对社保基金的审计情况来看,该区社保基金管理、使用都严格规范,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加大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力度,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通过银行或邮政系统发放,遍及城乡各地的养老金发放网点达100多个,为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社会化发放水平和程度不断提高,自至今社会化发放率年年达到100。

其五,基础性管理服务措施和手段不断完善。强化了参保单位和人员的档案管理和个人帐户的建帐工作,方便参保者查询。加强社保数据库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业务操作由手工向电脑操作完全过渡,并适时更新电脑软件,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与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协调。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巡查,督促定点医疗机构自觉遵守医保定点协议,切实维护广大参保者的利益;加强与各定点医疗机构间的紧密联系,共同商讨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办法。不断扩大定点范围,定点网络不断延伸至各镇(街道),目前省市级定点医院有20余家,区内定点医院有19家、定点药店有3家,为广大参保者的就医购药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加快了社保“三优”服务窗口建设,为参保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其六,不断加大社会合力救助力度。如:稳步推进最低生活保障的提标扩面工作,每年都根据地方实际调高保障标准;建立特困家庭生活保障优惠扶助制度,对特困家庭就业、就学、基本生活支出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救助、生活补助和政策扶持;经常性开展慈善救助活动,等等。

完善篇:将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城镇。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经济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发展速度很快。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0.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7.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5元,全区各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达14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存款63.47亿元,人均超万元,一些指标已超过了小康标准。*区的领导清醒认识到,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完全有条件率先建立起比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有能力加快构筑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此,8月7日,全省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后,*提出通过2―3年的努力,构建起涵盖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三残”学生和低保、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补助等内容的、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至底基本实现全区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全覆盖,至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的宏伟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明确的措施。

在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方面,提出按照目标要求,再接再厉、积极探索,努力在制度创新上求得更大的突破。

其一,进一步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借鉴全省各地好的做法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分门别类研究和完善有关参保办法。按照到20实现全区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坚持稳步推进扩面的原则,重点实现各类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提出到今年年底,实现扩面净增10734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扩面净增7000人,个体工商户、城镇自由职业者扩面净增3734人的目标。并且多渠道筹措社保基金,切实提高基金支付能力。提出要从政府管理的公共资源的变现中筹措一部分,如城市土地出让收入、特种行业收入等等。坚持扩面与保面并举,坚决遏制“边扩面、边脱保”的现象,夯实缴费基数,做到应收尽收,进一步提高收缴率。确保到年底基金征缴率达95以上,基金征缴收入达9170万元,实现支付能力超过23个月。

其二,强力推进医疗保险改革。实施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夯实医保参保人数。彻底改变医保改革单兵突进的做法,真正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配套联动。在解决看病难问题上,提出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在公立医院内部推进人事、分配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估和奖惩机制等措施。在解决看病难问题上,提出放开零售药店规划布局上的限制,制定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规范办法,强化医院药价管理,调整医药费用结构等措施,把过高的药价降下来。在加强基本医疗管理问题上,提出要完善医疗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和保险经办机构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质量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定点医疗机构“退出机制”,堵住管理的漏洞。在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上,提出先把住院医疗费统筹待遇解决好,资金由资产处置、主管部门调剂等途径落实。对医疗费负担过重而影响正常生活的,将通过社会救济给予帮助。

其三,切实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提出了今年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目标:净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00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400人。失业保险扩面净增7000人,基金征缴收入480万元。其措施:一是落实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重点给予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特长的“4050人员”、夫妻双失业、残疾人以及享受待遇的失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对他们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在实行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面上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尽可能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采取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更加优惠的措施。二是强化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着重搞好再就业培训。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以创业促就业。另一方面,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按照“一站式”、“一条龙”的要求,在求职登记、职业介绍、鉴定申报、档案管理、信息服务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方面,对失业人员推行即时服务和承诺服务。并完善失业保险基金中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两项补贴的使用办法,用好用活这笔资金。三要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以民营企业为重点推进失业保险扩面,逐步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全部纳入。并实现失业保险和养老、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的统一。同时,做细做实失业保险管理工作,合理剔除隐性就业人群,使有限的基金用来保障真正的失业者。

其四,深化工伤、生育保险。提出要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伤保险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制度。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将和养老保险同步推进,今年要确保工伤保险扩面净增8000人,基金征缴收入120万元。同时,要进一步搞好生育保险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

在构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困难群众长效帮扶机制方面,提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管理规范、法制保障,城乡联动、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支撑,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其一,加快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区自1997年,建立了覆盖城乡范围的低保制度,但这张“安全网”还不很健全,还存在低保标准偏低、城乡发放时间不统一等问题。为此,该区提出以下四方面措施来解决。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情况,调高城乡低保标准,使之更加符合区实际和保障要求,明确街道居民年标准从原先的2160元调整到2520元,建制镇和农村居民年标准从原先的1800元、1320元调整到2160元;二是认真检查低保实施情况,准确核实保障对象家庭实际收入,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杜绝应保未保、应补未补现象的发生;三是规范申请、评议、审定和发放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加强与失业保险制度的衔接,对失业保险到期仍未再就业的困难群众,符合条件的将及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加强民政部门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力量,在区民政局分设社救科,在各镇(街道)建立民政救助服务中心,并增加人员编制。

其二,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该区根据省市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初步制定了《*区被征地人员(套式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对套式安置的被征地农民,实行了非常优惠的保障政策。这一政策,即将要付诸实施。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问题上,提出多方筹资、专户管理的办法。由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政府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的30%,将先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集体和个人承担部分,分别从土地补偿费、征地安置补助费中列支或抵交。上述资金由国土资源部门统一扣缴,并及时足额转入专户管理。该区将通过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同时,该区开始对农民特别是被征地农民中的就业适龄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其三,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医疗救助制度。该区将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按照“政府领导、统一筹资、征管分离、定额补偿、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的原则,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实行专业化、商业化、信息化网络管理,政府和参保人员实施有效监督。将以区为单位,建立专门农村医保基金,统一筹资,统筹使用管理。各镇(街道)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参保对象为除应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外,凡户籍在该区范围的所有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参保人员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保。筹资标准为:每个参保人员每年80元,其中村与参保人员每人每年40元,各镇(街道)补助10元,区财政补助20元,市财政再适当补助。对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及“五保”对象,其缴费部分由区、镇(街道)两级财政各承担50予以解决。该区将在今年开始实施,确保参保率达50,力争达70,到20努力在全区建立起基本覆盖农村居民新型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在90以上。

其四,全面解决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问题。将以提高供养对象集中供养比例为手段,通过集中供养,提供有效的社会福利服务,切实保障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到年底全区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凡是有意愿参加集中供养的都将有计划地纳入范围。对不愿意或不适中供养的对象,将采取签订寄养协议、户院挂钩等多种形式落实供养措施。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经费由村、镇(街道)负担为主,区财政每年每人补助500元。城镇“三无”对象的供养标准适当高于城镇低保标准,经费由区财政承担。要求各地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加快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对改造、扩建的,区财政按照1/3的标准予以补助。对经验收达到每张床位和公共用房面积人均不少于25平方米标准的,每新增一张床位区财政将补助7000元。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起多元化投入、多形式供养的机制。

其五,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该区将出台《关于对“三残”学生、享受低保和部分困难家庭学生给予免费(或补助)的有关规定(暂行)》,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三残”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对“低保线”以下学生,小学生补250元/年,初中生300元/年;属贫困学生的,小学生补500元/年,初中生补700元/年,高中生补900元/年,大学生补1000元/年;因灾、因病造成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缓交或减免有关费用。其方式由本人(或家长、监护人)提出申请,学校、镇(街道)核实并签署意见,按助学渠道,由教育局、关工委、民政局、残联、团委、妇联等有关部门审定确认后统一公示。区里将成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由各相关单位酌情出资、社会赞助、财政拨款等渠道筹资。同时,实施“阳光工程”,鼓励多渠道筹资,通过单独建校、单独编班、随班就读等途径,有效地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

同时,该区根据群众的实际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困难群众劳动就业、租住公房、水电气供应、公共交通、环卫保洁、法律援助、灾害救助等方面,正在积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以全面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高该区的社会救助水平。

昨日的辉煌,只能代表过去。逝去的岁月和辛勤的汗水,昭示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人正一步一个脚印,在构筑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和桥上昂首阔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五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现实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知识点过于繁琐、前后课程关联性不强、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等等。因此,在研讨完善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教师的智慧,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我个人在研讨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出发,科学的设计出课程结构、学科核心内容和对应教育教学方法。在研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了自身学校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设思路,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强调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等。这些新的思路有助于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三段:重视课程之间的联系。

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不应该只是一堆孤立的课程,而应该注重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知识之间的融合。因此,在研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如何建立科学的课程之间的联系。我们通过增加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加强课程之间的互相借鉴和关联,进一步把整个课程体系转化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整体。

第四段: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在研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思考了如何使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如引入在线教育、采用反向课堂模式等,这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段:结语。

通过研讨完善课程体系,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一定会越来越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更加突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以党的号召和指向为契机,结合次债危机与欧债危机后的环境变化,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于提高人民福祉,保护社会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有效地规避养老、疾病、失业等社会风险,保障全体人民公平的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是国家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在年老、疾病、失业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安排。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恩惠到权利的发展过程,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和“稳定器”,现已成为衡量人权能否实现、社会发展是否和谐以及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社会制度,我国宪法将社会保障制度写进宪法,适应了我国深入发展政治、经济、和谐社会的需要,开启了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的进程,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社会保障体系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了良好环境,增加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有机体得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其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效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法律体系等五大体系”。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大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发挥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广大劳动者去除了后顾之忧,长期以来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却一直存在的“高储蓄,低消费”、“内需不振”的状况将得以改观。此外,企业将退休人员养老的负担转移到社会后,企业的负担得以减轻,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环节,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能够多渠道募集社会保障资金,并完成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继而有条件的允许社保基金进入到一些投资领域,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股票、债券、基金、房地产等方式进行合理投资,可以促进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正面影响。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十七大更是具体绘制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蓝图。由此可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且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人分配的“调节器”,是国家重要的安全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能够消除社会成员对未来生存保障忧虑,完成社会财富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是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手段和制度保证。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的情况下,博取世界各国社保制度之长,尊重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进入到体制和制度创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通过多年变革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党和政府在维系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同时,促使惠及亿万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实现整体转型,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发展成为涵盖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包括基本生活救助、灾害救助、专项救助)、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儿童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三大系统和补充保障(包括企业年金、商业保险、慈善事业)、军人保障(包括军人抚恤、军人安置、军人保险、军人及军属福利)等制度在内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总结起来,经过20多年的艰难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四方面的重要突破:

一是实现了社会保障理论上的革新。现阶段我国政治经济不断发生变化,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明确了社会保险属于必须劳动保障的理论,确立了劳动风险共担理念(为实现单纯依赖政府与单位向责任分担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了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确立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意识。

二是制度转型任务基本完成,即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责任、单位包办、全面保障、板块结构、封闭运行、缺乏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转化成政府主导、社会与个人共同参与、责任共担、合理保障、多层次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三是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金收入持续增加。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8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7亿元,增长率为16.8%,基金支出合计14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6亿元,增长率为20.5%。这些数据真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使老年、失业、患病、工伤以及低收入等社会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四是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步入法制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国家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并规定公民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为社会保障的依法建设提供宪法依据。此外,国家相继制定实施了《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保险法》等多部法律,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行政法规,还制定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深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住房福利制度改革政策,初步建立了国家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推进各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从以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中也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缺乏统一性。从社会保障立法的现状来看,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只是由人大、国务院等立法机构零星颁布实施了一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法规,并且仅涵盖医疗、行业保障等几个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样的现状可以说与我国特殊转型背景下经济社会改革路径的过度依赖有关。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具有“政经分离、经济先导、渐进改革、试点先行、目标坚定、模糊前进”的特点,在这样的模式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社会保障制度的建制理念和政策选择等等在实践中都带有明显的模糊性,改革目标和制度设计也在摸索中不断调整和修补。结果便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内法律法规的出台时间不一、侧重点不同,相互间缺乏应有的衔接和协调、乃至局部还存在冲突,整体上也没有必要的价值引导和长期规划,社会保障的各方面发展开始失衡。在颁布的相关立法中,社会保险方面的立法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方面的立法则相对较为欠缺。立法的滞后和碎片化,导致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更多的是在依靠行政手段推行,行政职能大于法律作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缺乏立法支持。

2、社会保障立法层次尚偏低、缺乏稳定性。目前,社会保障方面权威的立法是20才颁布的调整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社会保险法》,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部是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制度,在市场经济法律关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应当由国家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而现状则是社会保障的具体规定绝大部分由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决定、条例、通知等形式颁布,属于法律层面的社会保障规范性文件屈指可数。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法律规定,社会保障立法层次较低,社会保障法律中责任追究和制裁办法力度不够,社会保障费的强制征缴缺乏可操作性,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之所以缺乏应有的稳定性,主要也是源于社会保障的相关立法动因往往是为应对社会生活中已发生的矛盾,或是特殊事件引发后有迫切需要时才制定。因此立法没有统筹全局的考虑,存在设计规划的缺陷,没有充分的前瞻性,事后弥补漏洞的应急政策更加动摇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养老保险中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和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的多次变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3、实施和监督机制凸显薄弱性。完整的法律规范应由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构成,如果法律规范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强制功能。社会保障是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伟大事业,其重点在于法律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才能让老百姓真切的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工作滞后,虽然实践中也陆续出台了一些保障条例,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督,难以得到贯彻实施,同时制度自身的控制机制较差,社会保障的受保对象、待遇提供者基本没有纳入监督的范围,因而监督控制无从谈起。我国己有的社会保障规范性文件,大多为政策性文件,缺少对法律责任的规定,无法确保社会保障的有效实施。法谚云,天下不患无法,而患法之不行。那些业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原则性过强、规范性不足,可操作性较差,实施机制较弱,筹资机制、给付机制、管理机制、运行监督机制等还没有法律意义上的规范措施,职能部门和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更是缺少法律直接和明确规定,造成社会保障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如此缺乏了贯彻实施和有效监督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监督机构未与管理机构严格划分,职责不清且无法产生自动控制机制,又容易导致社会保障基金的滥用和挪用。

4、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窄。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还是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且仅覆盖到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以及城市集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职工,大批自由职业者和个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未能引起政府关切,特别是除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外的全国大部分农民更是没有什么社会保障,基本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更是缺乏相关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这种现状显然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的格局,不能对全体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限制了劳动力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合理流动,妨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也影响了社会保险分散风险功能的发挥。总体而言,现行社会保障立法无论是数量还是层次上大多集中于社会保险和军人优抚安置领域,而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有关项目的立法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些现实问题的延续,将妨碍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严重影响到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长远看,必然会加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造成隐患和不安定因素,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5、社会保障水平不均衡。我国区域辽阔,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国家政策等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这种状况造成了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程度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就使身处不同地区的居民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利益差距很大。区域(地带)、省际、城乡的经济发展失衡以及收入分配与财富占有不平衡,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受到了严重制约。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巨大差距是当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城市,广大居民可以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包括各项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就业、住房保障等一系列措施,直到农村的上述制度才开始进入试点阶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部分地区刚刚起步,真正受益者仅占全国八亿农民的少数。由此可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在享受社会保障利益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却享受着非常微薄的社会保障。总而言之,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缺乏平等性,没有充分反映出社会保障体系“全民保障”的普遍性特征。

诚如前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己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难以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针对性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任务,通过将社会保障体系以法律的形式进行固定,使社会保障事业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发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国家社会的团结稳定,促进经济繁荣。

(一)明确社会保障立法模式。

立法、执法和司法是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关键环节,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应当首先注重立法,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国情和各项法律制度的建设历程,我国社会保障的立法模式应当采行母子法的模式:即以《宪法》和《立法法》为基础建立社会保障基本法,配套以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优抚安置法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单行法,扩充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司法救济、法律责任等实质性内容,“以及与上述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若干条例、规章等,同时还要求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起主干作用的法律与起配套作用的法规、规章等之间要保持有机的联系,在内容上和谐一致、互不矛盾,符合法制统一原则和统筹兼顾、互相协调的原则。”依照这样的立法模式,提高了社会保障立法的层次,使其适应范围和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得到显着增强。因此更应当强调中央的集中立法,减少和分散地方立法,并且要实现行政立法向人大立法的转变,增强社会保障实施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总之,只有以法律的形式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予以明确规定,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方便、快捷,才能使社会保障权益真正惠及所有社会共同体成员。

(二)提高实施机制与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度。

立法的目的在于为执法和司法提供法律依据,也是为了保障执法和司法的顺利运行,同时执法与司法又是立法的现实手段,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倘若没有执行力或滥用职权缺乏监管,立法只能是徒劳无功。社会保障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功能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要尽快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责任制度。突出强调社会保障体系内制度和政策本身的强制性,明确规定社会保障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部门,全面负责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安全和保值增值方面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坚决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同时笔者认为,可以适当考虑对于贯彻执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良好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给予荣誉、商誉或资金上的奖励,从另一角度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执行力。因为处罚本身并非目的,处罚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单位和个人认真执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由于处罚的前提是违法行为和不良的社会后果已经发生,此时的惩罚只能成为事后的前车之鉴,却无法做到事前预防。相反,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还能将监督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权利的救济是社会保障受益者自下而上反映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路径,这样才能够确保社会保障信息在操作层面的良性互动。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监管不力的现状,我国更应当保证社会成员权利救济渠道的畅通,以此增强社会监督的力量。就我国目前而言,权利救济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行政复议,另一个是司法诉讼。因此一方面要解决社会保障政出多门的问题,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在回应权利人诉求时应当出具书面答复或告知不服行政处理后的申诉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我国现有的司法体制中设立专门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争议类案件的机构,简化审判程序。对于争议较小、标的不大的案件实行一裁终局制,在节省司法资源的同时,为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不法侵害的当事人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司法保护。此外,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领域里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采取强制的司法措施以追缴社会保险费,对拒不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费、拒不支付保险金、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挪用及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进行制裁,充分保证在社会保障方面法律所具备的强制力和威慑力。

户籍制度直接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别待遇。这种与计划经济体制、封闭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开放社会的要求,构成了对农民的制度性歧视。笔者认为,针对目前城乡社会保障利益分布不均的问题,应当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暂时通过行政立法的方式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长期规划中还是应当消除户籍制度的城乡分化效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进行二元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时,应当立足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使国家、单位及个人的负担能够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当前,应特别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秉承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大病医疗保障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问题,逐步解决住房保障和养老保险问题。规定只要满足在本辖区内工作满一定年限或连续居住一定期限,或拥有本地所属的固定资产,或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一定年限等条件,均可以享受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可以说,不取消城乡二元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广覆盖、可移转、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取消户籍限制是落实宪法平等权条款,尊重社会劳动者,使劳动者平等的享受基本人权的体现,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应有的题中之意。

(五)大力推行社会保障税。

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统筹、产业投资和社保基金,体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财政拨款难以形成社会保障类的预算支出。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我国现状则是部分省、市地区实行由社保部门确定的社会保险费征收计划,地税部门负责征收管理,该模式的存在显然缺乏法律依据,且与“税收法定”的原则明显相违背。()解决该问题的长远方法就是响应财政部的提议,通过全国人大的立法,推行社会保险费改税,增加社保基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产品的资金供给。费改税后由税务机关统一收取基本社保收入,有利于强化管理,提高征收效率,降低征收成本,税务监管与社会保障部门各司其职,也有利于社会保障部门集中精力管理好社保基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社会保障税是当前仿效西方发达国家,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较为理想的手段,其开征将有利于统一税负,及时、稳定地筹集社保资金,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预算,从管理上缓解目前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困难的矛盾。

四、结语。

就本质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行为,但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尤为需要,肩负着稳定政局、安定社会、给予市场信心、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保障。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责任的强化,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决策理念和制度安排日趋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着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将基本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和惠及全体城乡居民的平等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七

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此,中央采取包括增加发行长期国债、适当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等一系列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其中刺激消费增长是上述政策的主要内容。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消费者个人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储蓄,主要考虑为年老、患病、失业、住房、子女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留出积累。如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劳动者年老可以从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患病可以由医疗保险支付大部分医疗费,失业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这样就可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届时,人们自然会乐于将更多的钱用于当期消费,由此也就可以带动经济更快发展。

(一)认真落实“两个确保”。1998年5月和1999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对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作出部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两个确保”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方面,国家要求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向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代缴社会保险费,并通过培训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盈利企业自行安排,亏损企业按照财政、企业、社会各承担三分之一的办法解决。1998年全国国有企业共有1219万名职工下岗分流,609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另610万人中,580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占95%。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基金收缴,使收缴率保持在90%左右;二是动用积累基金,一年来共动用127亿元;三是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目前已有28个省份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各地共调剂使用基金25亿元;四是各级财政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资金支持。一年来,绝大多数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有效地遏制了欠发养老金的势头。

(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基金征缴率。到1998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占应参保职工的73%,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占56%,覆盖面偏窄,不仅损害了未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筹措力度。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我们利用这个大好时机,集中力量抓扩面工作,要求城镇国有、集体、外资、私营等各类企业及其职工都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基本扭转了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连续几年下降的局面。到目前,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9195万人,比上年净增71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9380万人,新增1452万人。与此同时,还加大了基金征缴力度,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不断提高。

[1][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八

体育法治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行政规定和社会公约构成的,用于管理和规范体育活动的体系。作为一个国家,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完善体育法治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保护运动员的权益,规范体育竞赛的秩序,促进体育活动的发展。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完善体育法治体系的体会。

第二段:强化法律监管。

完善体育法治体系必须阳光透明,而法律监管是促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实中,不少体育比赛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选手服用兴奋剂影响比赛结果,或者主办方在比赛规则和报酬上存在不公平现象。加强法律监管,对于这些问题能有有效的遏制作用,例如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兴奋剂检测制度并重视案件的公正公正处理。

第三段:建立志愿者服务规则。

体育竞赛离不开志愿者的服务,他们的辛勤付出给比赛带来了极大的助力。然而,志愿者却常常遭遇各种不公平待遇,他们的权益也应得到保障,建立志愿者服务规则,规范志愿活动中的权益关系,明确志愿服务的报酬、保险等权益和福利,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段:加快专业化建设。

目前,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加速,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装备不断提高。这需要我们加速专业化建设,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开展普及性技术服务,修建更稳健的体育设施、智能化的体育场馆设备、高效的球场草皮等,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支持和服务。

第五段:加强全球合作。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际协作,因此要加强全球合作,吸取优秀的国外经验和理念。要带头打破地域障碍,加强与海外合作交流,一方面吸引国外投资,另一方面挖掘国外消费市场,慢慢让中国成为体育强国各项努力的终点。

总结:

完善体育法治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建立完备的体育法治体系能加强运动员的权益保护,促进健康体育的发展,让我们(作为体育爱好者或从业中的人)在今后的体育活动中更加自信和自豪。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教育界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和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内容。在参加研讨完善课程体系的活动中,我深感此次研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此机会,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一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

第二段:课程体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研讨中,我们发现当前一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些陈旧,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我们必须及时完善和调整课程体系。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实际情况,重新构建课程,更新教材和教学方法,以便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教育和培训的期望,为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第三段:课程体系与学生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当前世界各国和民族的发展速度都在不断加快,而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也在不断增长。因此,课程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国情、学生需要、行业发展等方面因素,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多注意体现教育的全面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领导才能,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第四段: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广度的把控。

针对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广度是我们完善课程体系的另一个关键点。我们需要逐步加强学科的本质和特点的传授,尽可能提高掌握学科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同时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涵盖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和重要领域。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批判能力和分析能力,鼓励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能够具备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

第五段:总结。

在研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前教育大环境下,课程体系的更新和改进更是显得至关重要。教育界应该立足于实践和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进课程体系的全面调整和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了落实国家层面对于体育法治建设的要求,完善我国体育法治体系成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有感触,认为完善体育法治体系不仅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培养体育人才甚至是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更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一段:弘扬体育精神,完善惩罚体系。

体育纯粹是一种精神享受,然而在赛场上涌动,常常与人们的利益相关。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惩罚体系,违规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就对体育没底。法治体系是对社会上违规行为进行惩戒和制衡的基石,完善体育法治体系意味着将体育事件理论依据与法理结合,也为人们澄清了体育赛事的权威和底线。

在此基础上,我国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反兴奋剂条例》、《全民健身条例》等,加强了纪律检查和监督人员的群体建设,约束了运动员、教练员等参与者的行为。同时,加强对于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实施更严格的制裁措施。这样一来,不仅使违规者付出了代价,也给了广大民众信心和勇气,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段:深入推进体育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要完成完善体育法治体系的目标,只进行表面的规制和惩罚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推进体育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将政策优势和市场条件相结合,推进体育事业向资本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要加强对于体育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投入体育场馆建设和人才培训,增加体育的内生动力。推广体育锻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提高民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这样广泛和深入的改革才能够真正地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段:加强规划设计,拓展运动空间。

在完善体育法治体系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需要我们深入关注。人口众多的中国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只有更加高效地运用,才能更好地满足日益增加的体育需求。要加强规划和设计,在保障运动健康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利用和合理配合。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加和改进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维护,加速农村、城市的体育设施规划,拓宽广大的运动空间。优化设备管理和使用,提升服务水平和运动效果,让城市和乡村的体育环境更加宜人、舒适、安全。

第四段:深化国际互动,拓展国际合作。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国的体育事业尚处于蔚为壮观的发展阶段,然而要完成现代化的体育事业,还需要进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层面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当前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和多元化,我国的体育已经逐步走向世界舞台,要抓住历史机遇,扩展国际运动交流和合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国在世界体育事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五段:结语。

完善体育法治体系是加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推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关键举措。在拓宽国际视野、加强规范管理、创造优良氛围等方面,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为构建新时代体育强国事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一

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终落实和托底的基础部分。它是以社区为主体和载体,为社区成员提供管理服务,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在社区成员享受法定基本保障、单位补充保障后,基本生活仍然发生困难时给予托底保障,发挥其管理、服务和托底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层次应分为社区托底保障、政府法定基本保障、单位团体补充保障三大层次。社区托底保障为政府法定基本保障拾遗补缺、消除死角,帮助政府落实法定基本保障的政策和待遇,为社区成员提供互助救济、解困救急等经济上的托底保障,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社区服务。

二、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最基础的托底保障。

人类生活是以群体生活为特征的,人类给大自然留下的最明显的印迹之一,就是分布在地球表层上的各种类型的聚落―村庄、城镇和城市等。人们在这些聚落里生活、生产、活动,形成了彼此间相互联系的小型社会,这就是我们讲的“社区”。在社区里,大家互相认识,有着一份友谊和感情存在,当“亲友邻舍”遇上逆境时,大家便乐意去援助。在我国农村至今尚存许多互助互济式保障的习俗,一个人有难,亲友邻舍都会按着个人的能力去帮忙,或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去尽义务。英美等国则是由教会出面,作出一些有计划的施援,也有一些民间或宗教慈善机构,从富人那里募捐钱款,对贫穷与受灾难的社区成员进行救济。这种社区成员的自我互助互济式保障和宗教团体慈善保障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一直到15至16世纪的法国,宗教团体所掌握的慈善事业逐渐被政府接管。政府采取了集中资金、组织救济、劳动培训、儿童教养等一系列措施,官方济贫保障机构才开始出现。16英国颁布《济贫法》,对无业游民实行政府救济和强迫劳动。1834年英国颁布《新济贫法》,认为政府负有实施救济、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到1883年法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可见,社会保障的起源在社区,政府的法定基本保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政府法定基本保障不能替代社区的托底保障。

政府对全体公民承担保障责任后,社区成员之间自发性的互助互济以及民间和宗教的慈善事业并没有停止,而且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还在进一步发展。在中国,由于建国以后在城市实行的是单位体制,国家对城市居民的福利保障大包大揽,社区功能弱化,社区社会保障功能也基本丧失。

所谓单位体制就是政府通过单位全面动员和控制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整合的一种特殊机制,在计划经济时期是整合社会的主渠道。那时我国城市居民都被安排在相应单位里,任何一个单位,包括学校和企业都有行政级别,而且功能多元化。比如企业不仅承担与自身性质一致的经济功能,而且担负着比经济功能更为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如职工计划生育,子女入托、入学,出具结婚、购买车船、飞机票证明,职工洗澡,食堂,住宅,看电影,医疗,退休养老等等从“摇篮到墓地”的种种生活服务。一个人如果没有“单位”,就没有一切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建立,单位体制开始互解,单位保障逐渐“衰落”,企业的社会福利功能在弱化,社区成为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很多“单位人”在向“社会人”转变。比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他们离开了单位,成为社区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社会化管理非常迫切。这些社区成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最需要社会保障阳光的照耀。但单位保障没有了,单位补充保障不完善,政府保障只是最基本的保障,急需社区社会保障托底。另外,随着经济类型的`多元化,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他们一开始就游离于“单位体制”之外,从属于社区。这些成员生产经营的风险大,不稳定性强,也非常需要社会保障为依托。

社会保障的内容、水平和方式,一般要受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标准不可能太高,在相当长时期内,只能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标准的社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刚刚建立,刚刚起步,尚不可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养老保险只在城镇职工中实施,医疗保险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起步,失业保险在企事业单位实行,大量的个体从业人员,甚至三资、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职工不在社会保障网中,他们抗风险能力低,最需要社会保障。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相应地出现了对社会保障不同层次的需求,除了政府强制性基本保障外,还应有单位补充保障和社区托底保障。

国外的社区社会保障是自下而上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自治民间组织,大多起源于教会、慈善机构和民间的自助力量。资本主义发展中有两种思潮,一种是自由主义思潮,相信市场的作用,企图依靠市场手段来解决所有问题;另一种力量左翼主义思潮,认为市场有缺陷,市场导致贫富差距,主张用人道主义来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社区社会保障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是与对于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的理念相呼应的。中国的社区建设刚刚起步,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开展起来的,民政部在全国确立了11个城区为城市社区试验区,上海、青岛等地政府在推进社区转型和改革中,就是将社区作为实施社会保障的依托来建设的。

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包括以社区为依托的保障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1、保障功能:包括就业保障、托底保障和互助保障等。

就业是社区成员的最基本的保障,社区可以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及时了解社区成员的就业情况,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社区建设中本身就会提供大量的如管理、家政、保安、保洁、保绿等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性岗位。社区就业将成为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就业的重要渠道。

托底保障就是社区组织对社区成员在享受了政府基本保障后,遭遇到新的家庭无法解决的风险,或暂时没有被政府保障所覆盖而需要救助时进行托底性保障。

互助保障是社区群众性的自我保障和互助保障,通过群众自愿参与,成立互助互济会等群众自我保障性组织,运用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筹集资金,在社区成员间有困难或需要时互助互济,如病伤互助,灾害互助等。

2、服务功能:包括社区的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

低偿服务主要是一些行政事业性服务,对象是全体社区成员,如社区医疗服务方便群众看病,减少就诊费用。有偿服务是商业性服务,是企业行为。无偿服务主要是社区组织和社区志愿者为老弱病残贫以及其他社区成员的生活、社会活动等提供的福利性义务服务。这是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种服务包括物质上的帮助,福利上如为残疾人建立的盲道等设施,还有精神层面的帮助。

国外社区服务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德国的“邻里之家”活动是睦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德国社区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日常有病员护理,家庭服务,临时照看小孩,烹调,家电修理,购物,园艺等服务项目。

美国50%的成年人和70%的大学生参加了种种类型的社区志愿服务。服务领域包括照顾老人、儿童、残病人、病人和单亲家庭等。服务内容包括送午餐、咨询服务、安慰电话等。美国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标准是每个志愿者每周参加无偿社区服务工作4小时。

3、管理功能。

社区管理主要是受行政事业单位委托对社区成员进行的综合性管理与服务,包括帮助政府部门落实各项政策和制度,对社会成员具体管理,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无单位人员、离退休职工等,社会保障管理,如对社区成员享受政府法定基本保障的审核,社会救助金、社会保障金发放等,社区互助组织和服务机构的管理等等。

1、树立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的基本理念。

中国社区建设刚刚起步,是党和政府组织、推动的结果,这无疑会加速社区发展,有助于社区管理功能的强化。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社区发展运动关注自助性的加强,社区发展的宗旨就是用社区的力量来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用政府的力量帮助社区成长,使地方社区在个人、国家和世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区建设应以人为本,自治和参与是社区发展的核心价值。社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社区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促进人的发展,这是社区建设的基本理念。

党和政府在推动社区建设过程中,各个部门都提出要在社区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要编制人员经费,如此建设社区,社区则成了政府管理层次的又一级延伸,那就不是社区,而是政府。在社会保障管理中,政府系统的政策实施和管理是重要的,但是,受保对象平时均生活在社区,有的完全回归社区,政策实施需要通过社区。因此必须在社区建立以块为主,通过块统筹协调的组织。区或街道委员会应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委员会,统一领导和规划安排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统一信息收集,统一申报批准,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标准待遇,统一给付发放。街道一级以社保机构为中心的各种社区社会保障项目归口统一领导,一个网络覆盖,一个基金托底。街道可以建立一个集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开发、保障托底、社会救助、中介服务、信访接待、志愿服务为一体,信息上岗,服务联网,管理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涉及社会保障的有关事务,将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有机结合,为社区成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3、探索多方筹集社区社会保障资金的方式和渠道。

资金来源是建立社区社会保障的关键和根本保证,要坚持筹资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政府财政要定期拨款资助,广泛发动民间募集,企业捐助等等。同时在社区建立经常性的基金,还可以举办义卖义演,筹集社区社会保障基金。政府应允许基金会、慈善机构、互助机构的设立和运行,给予必要的资助,引导和监督。同时社区也应形成自我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的进展、资金筹集、储存运营、政策执行、对象确定、标准掌握、操作服务、资金发放、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等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

4、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形成社区照顾机制。

政府必须投资兴建社区活动场所和服务网络,通过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等机构和组织,开展有偿和低偿服务。同时建立社区服务志愿队伍或互助组织,开展社区咨询、义诊和义务维修、家庭照顾等无偿互助活动,逐步形成社区照顾机制。所谓社区照顾,是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为有需要的社区成员提供物质、劳务和精神照顾。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劳动服务、心理支持等等。这种机制形成后,社区人际关系将进入良性互动之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文明社区的建设。

5、建立社区居民互助帮困机制。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要把单向的帮困变为双向互助帮困结合起来,形成互助的帮困机制。社区居民可以自愿组织形成某个项目或综合性的互助会,入会者为会员,会员必须定期缴纳一定的互助金,建立综合或某一个项目的互助帮困基金,当会员发生困难时,互助会按照事先约定或章程规定的标准给予帮助。在社区还可以推行“劳动储蓄”和“时间储蓄”的自助制度。德国凡是年满18岁的公民,利用工休日做义工,可储存在“义务网络管理系统”,本人需要时,可以把“时间”提取出来。日本拥有这类团体300多个。上海晋阳区居委会1984年首创“劳务银行”,长宁区开设“时间银行”,已有757个储户,发展势头良好。

依托社区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不失时机加快探索,逐步建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二

全国基本养老基金收入1960亿元发放1800亿元盈余160亿元滚存结余仅700亿元。名义积累与实际积累不符将使未来支付高峰到来时福利承诺的兑现风险增加因此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其中如何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完善社保体系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全国的养老金有少部分盈余,但这部分盈余大多积累在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在那些老工业基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但如果将一个地区的社保基金结余调配到其它地区,又与“基金积累”的制度目标相冲突。

对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地区结构性的巨大缺口的问题,中央有关领导提出要减持部分国有股,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来补充社保基金的思路。但是,由于国有股一直处于不能流通的状态,且所占的绝对数量巨大,操作中必须考虑诸多难点。

养老基金和保险资金入市实现保值增值。

一方面是国有股流通缺乏相配套的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以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形式存在的“保命钱”又因投资渠道受到限制而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据世行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养老基金总额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养老基金拥有国,如何让养老基金进人证券市场实现保值增值是将来社会保障体系和证券市场改革的一大课题。

新近出台的管理办法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基金间接地参与股票投资,投资股票的资金总额上限为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10%。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基金均为封闭式基金,存在着不能随时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的流动性限制、交易价格与基金单位资产净值分割的'双重风险和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强等缺陷,保险公司投资的基金的资金总额实际不及许可限额的五分之一。尽管现在我国保险业尚未进入偿付高峰期,但投资渠道受阻已经显现出保险公司未来偿付能力不足的隐患。

两种“保命钱”亟待增值的需要要求为两金打通一条进入证券市场的通道。而这两种基金的共同特点是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极高。相对而言,开放式基金存在着更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一些优势,可见,让社保基金和保险基金入市也可以通过设立开放式基金为中介。设立多个“保险基金”,发行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募集社会上的养老保险资金(包括各省市县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基本养老基金和各企业工会组织管理的企业补充养老基金,甚至个人的储蓄养老资金)和保险资金,委托专业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组合投资。设立多个基金并委托多个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在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投资者在不同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自由地转移,以竞争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和保险资金的安全保值增值。

国有股与入市的“保命钱”以限制。

开放式基金为媒,实现双赢目标。

[1][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场教学体系应运而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深刻体会到完善现场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完善现场教学体系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现场教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其次,完善现场教学体系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校企合作是现场教学的重要支撑。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将学生引入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完善现场教学体系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现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现场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实际操作和创新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完善现场教学体系需要加强学校的管理与支持。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资源。学校领导要加大对现场教学的重视,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为现场教学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地。

最后,完善现场教学体系应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现场教学的评价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考核。评价要全面、客观、科学,包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进步。

综上所述,完善现场教学体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学校的管理与支持,完善评价体系,共同推进现场教学的发展和完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四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提高全省社会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了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吉林省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前,国有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压力很大。2002年,吉林省有40%的国有企业承担办社会职能,每年至少支付35亿元费用。符合并轨条件的人员89.8万人,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73.4亿元。离退休人员105万人,每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自然缺口近30亿元,城镇低保对象149.7万人,居全国第四位,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13%,居全国首位。1998年至2004年,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106.8万人,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43.64亿元。这种状况使企业发展、社会保障、职工利益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一方面企业社会负担沉重,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无法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社保资金缺口,严重阻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职工群众长远利益无法得到维护。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大力气推动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并轨与国企改革、与促进再就业、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切实发挥改革的聚合效应。一是抓筹资,确保并轨工作进度。协调金融机构,采取“统贷统还”的方式落实专项贷款。对企业通过资产变现、土地使用权出让等15个方面筹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为调动各地筹集资金的积极性,还采取了“抽慢补快”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资金的落实。二是抓规范,确保政策实际效果。加强工作指导,严格执行各项试点政策,通过定期调度、典型示范、开展“回头看”等形式,扎实组织推动,确保了并轨工作的质量。三是抓就业,确保并轨人员有业可就。将就业再就业作为并轨的核心工作和前置条件来抓,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切实加强职业培训,建立就业补贴,完善再就业与失业保险和低保联动机制等各项制度措施。四是抓续保,确保并轨时期参保人数不下降。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鼓励并轨人员续保。五是抓稳定,确保社会和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认真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注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化解矛盾,保证了整个并轨工作始终平稳有序进行。

年基本完成了816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化解了金融债务,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吉林通钢、铁合金公司、一建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在“瘦身”后成功地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同时,围绕促进就业再就业开展并轨各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劳动力跨地区、跨产业、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使一大批下岗职工在并轨后转移到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就业,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后,我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切实发挥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的重要功能。

一、养老保险方面。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试点成果,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一是调动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参保积极性。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力地调动了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参保缴费积极性。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个体参保人员由53.4万人增加到167万人左右。二是连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05年以来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5年人均增加额约为420元左右。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到了1030元左右。4月份省政府下发了《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从今年开始吉林省将统筹解决全省5.8万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问题,年增加投入约2.3亿元。三是降低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从2008年起,连续两年调整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即从2008年1月起将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由原来的23%下调为22%,2009年1月再次下调至21%,减轻了用人单位缴费负担近10亿元。四是保障企业破产重组顺利实施。近年来,吉林省陆续有一些工矿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这类企业给予一些扶持政策,保证企业破产重组的顺利实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五是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对因金融危机导致暂时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允许其在2009年内缓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同时对年内一次性补缴历年陈欠费用的单位和个人,免予征收滞纳金。上半年,全省共有6户困难企业享受了缓缴政策,累计缓缴约1700万元。

二、失业保险方面。从失业调控、促进就业、确保发放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社会稳定。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9.9万人,完成计划的99.9%;征缴失业保险费4.5亿元,完成计划的56.9%。一是开展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普查。向吉林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全省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普查情况报告》,提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二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结合吉林省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实际状况,对《吉林省失业保险办法》进行了修改,初步建立吉林省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三是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全省划分为5类地区,分类确定统筹地区失业保险金标准,全省平均失业保险金标准将从183元提高到257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四是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年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促进全民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吉政发〔2009〕4号),对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或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创业或自谋职业,凭其工商营业执照或其他有效证明,可一次性申请领取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帮助解决创业或自谋职业资金不足问题。这项政策的出台,增强了失业人员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创业成功率。目前,松原、白城等地正在进行对符合条件人员的排查、审核工作,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发放。

三、医疗保险方面。坚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一是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工作。针对国企改制中的困难企业,采取“费率、缴费、待遇支付”三优惠政策,确保30万困难企业职工稳定参保。2008年把16万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了职工医保,今年又把26万地方依法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了职工医保。针对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各类灵活就业人员,采取“职工、居民双向选择、各有补贴”的促保措施,确保48万灵活就业人员同步参保。现在吉林省已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保障体系,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稳步递增。截至7月底,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了466万人,完成任务指标的97%。二是加强城镇居民医保工作。2006年,吉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试点省。为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出台了允许下岗失业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居民医保,符合“4050”再就业条件的,可从再就业资金的社会保险补贴中享受50元或80元不等的参保缴费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了595万人,完成任务指标的78.8%。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促进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推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让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进;要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本金,弥补长期形成的社保欠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五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逐渐兴起,各类在线学习平台层出不穷,这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然而,线上学习虽然灵活方便,但与传统的现场教学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完善现场教学体系,致力于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在近期的授课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完善现场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首先,完善现场教学体系需要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和行为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状态对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只有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知识。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状态,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对于喜欢互动的学生,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等活动,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对于较为内向的学生,则要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增强自信心。

其次,完善现场教学体系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现场教学的一个优势是能够直接面对学生,进行实时的互动和反馈。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集中在课堂中讲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比如,可以使用案例分析、技能演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学方法也需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辅导、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然后,完善现场教学体系需要注重师生互动和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反馈,这样才能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方法和建议。通过师生互动和反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完善现场教学体系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习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出积极向上、互相尊重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完善现场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和行为状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和反馈、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我们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帮助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深入研究和探索现场教学的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六

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作为一名纪委书记,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通过认真学习《搞编》,我收获很大,感受良多。

一、立“学”为先,强本固基夯实基础。

二、实“干”为要,立足职责抓好落实。

紧紧围绕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把监督挺在前面,强化以政治监督为统领,以做细日常监督为基础,以专项监督为抓手,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抓好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做实政治监督。结合公司重点工作编制2022年政治监督清单,细化任务措施,将“六专行动”、“厉行节约、勤俭办企”专项行动、疫情防控、“严肃党风党纪整治超标接待”专项行动等内容纳入监督重点,以例会、反馈、跟踪、销项、汇报等工作机制做实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做细日常监督。定期梳理监督重点,聚焦关键少数、关键领域、关键节点,通过列席重要会议、约谈督促、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开展监督检查。建立“关键少数”廉政档案、开展新任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建立对下“一把手”廉政谈话机制、节日廉政提醒等,结合实际逐步推进纪委委员业务系统、区域联络员机制,切实推动日常监督走细、走实。运用“四种形态”。常态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反映的一般性问题及时与本人见面,谈话提醒、约谈函询,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敢于抓早抓小,把违纪违法现象消灭于萌芽状态,切实用好“四种形态”强化日常监督。

三、以“效”为本,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监督就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实效上下功夫。以党内监督贯通协调各类监督,向广大员工公布纪委书记联系方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收到问题及时推进解决,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紧盯巡察整改促成效。针对反馈问题及公司整改方案,细化举措、明确监督事项,通过参加整改工作例会、召开监督推进会、发出提示函,约谈督促等形式,监督推动整改任务100%完成。落实月度考核,明确基层项目纪检监督工作重点,月度督查考核,力促各项任务落实,发挥基层纪检监督职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七

1999年,全国基本养老基金收入1960亿元,发放1800亿元,盈余160亿元,滚存结余仅700亿元。名义积累与实际积累不符将使未来支付高峰到来时福利承诺的兑现风险增加,因此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其中如何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完善社保体系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全国的养老金有少部分盈余,但这部分盈余大多积累在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在那些老工业基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但如果将一个地区的社保基金结余调配到其它地区,又与“基金积累”的制度目标相冲突。

对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地区结构性的巨大缺口的问题,中央有关领导提出要减持部分国有股,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来补充社保基金的思路。但是,由于国有股一直处于不能流通的状态,且所占的绝对数量巨大,操作中必须考虑诸多难点。

养老基金和保险资金入市实现保值增值。

一方面是国有股流通缺乏相配套的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以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形式存在的“保命钱”又因投资渠道受到限制而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据世行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养老基金总额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养老基金拥有国,如何让养老基金进人证券市场实现保值增值是将来社会保障体系和证券市场改革的一大课题。

新近出台的管理办法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基金间接地参与股票投资,投资股票的资金总额上限为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10%。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基金均为封闭式基金,存在着不能随时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的流动性限制、交易价格与基金单位资产净值分割的'双重风险和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强等缺陷,保险公司投资的基金的资金总额实际不及许可限额的五分之一。尽管现在我国保险业尚未进入偿付高峰期,但投资渠道受阻已经显现出保险公司未来偿付能力不足的隐患。

两种“保命钱”亟待增值的需要要求为两金打通一条进入证券市场的通道。而这两种基金的共同特点是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极高。相对而言,开放式基金存在着更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一些优势,可见,让社保基金和保险基金入市也可以通过设立开放式基金为中介。设立多个“保险基金”,发行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募集社会上的养老保险资金(包括各省市县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基本养老基金和各企业工会组织管理的企业补充养老基金,甚至个人的储蓄养老资金)和保险资金,委托专业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组合投资。设立多个基金并委托多个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在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投资者在不同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自由地转移,以竞争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和保险资金的安全保值增值。

国有股与入市的“保命钱”以限制。

开放式基金为媒,实现双赢目标。

[1][2]。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教师学期教学计划(优秀15篇)

    学期计划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学科的知识结构,建立起学习的框架,提高学习的整体思路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学习成功的学期计划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一直以来,仔细观察班级的

    文员工作内容总结(专业20篇)

    工作总结还可以帮助我们激发自己的工作激情和进一步的工作动力。这是一些关于如何提高工作总结质量的建议和技巧,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办公室是企业运转的一个重要枢纽部门,

    月工作总结及计划(汇总16篇)

    写月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提升空间。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家好!回顾2011不

    课堂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范文(15篇)

    阅读范文范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写作触角,提高我们的文学眼光。在此,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资源丰

    实习心得体会口腔技师(优质14篇)

    实习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实习期间学习和成长的总结和概括,能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进步。很多实习者在总结实习经验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范文,仅供参

    物业用房协议范文(17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书面文件,用于明确双方在某项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甲方:乙方:广州市xx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一、

    幼儿园毕业典礼策划方案(通用16篇)

    毕业典礼是学生们展示自己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同时也是对未来道路的启程。阅读以下这些毕业典礼成功的案例,或许能够给你一些新的创意和灵感。1、表达告别老师和同伴的.情

    礼仪活动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发展。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可以让我们对过去的经历进

    经济合同的心得体会和感悟(通用1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零散的思绪整理出来,形成有序的观点和见解。在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语言的力量和自信的重要性,心得体会是对这段经历的一个总结

    防灾减灾日学生心得体会(模板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零散的思绪整理出来,形成有序的观点和见解。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近年来,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