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雁落霞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一

为加快推进济宁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济宁运河音乐厅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当前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济宁市政府副市长吴霁雯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徐锋主持会议。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弢通报了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督查情况,调研员张康宣读了表彰决定。

会前,吴霁雯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会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街道)进行了表彰,有关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

吴霁雯副市长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济宁并发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以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文化强市首善之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个别县市区仍然没有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具体工作中存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还比较大、利用率偏低、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质量不高、队伍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

吴霁雯副市长对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她强调,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载体,历来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建立健全覆盖市、县、镇、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对本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检查。没有建设文化中心的县市区要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尽早开工建设,力争20xx年全市所有县市区的文化中心都能够投入使用。

同时,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年底,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90%以上,省定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全部达标;20xx年,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文化站进行完善提升,配套建设文体广场,面积、功能达到相应标准,依托党组织活动场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中小学校和新建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等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符合标准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体广场,配备相应器材设备。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今后文化部门将继续丰富和强化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订单式”服务。

吴霁雯副市长提出,各县市区要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市级财政年底将对完成较好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奖补,对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弄虚作假的将通报批评、严肃问责,取消其评先树优资格和各项文化奖补资金。

同时,各级要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调整。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大量增加、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合理增加机构编制。落实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1至2名的要求,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二

0月10日,郑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新郑市召开。郑州市副市长刘东,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分管领导参加。

会议上,新郑副市长缑云峰在致词中说,新郑市坚持以文化新郑建设为主线,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在乡,使广大城乡群众真正成为舞台的主角,成为文化的推动者、传播者和参与者,为建设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凝聚了精气神、传递了正能量。

郑州市副市长刘东对新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给予肯定,她说,近年来,新郑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文惠民,持续实施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普惠化的“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构建“覆盖城乡,设施健全,运行有效,管理规范,受益均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发展与城乡建设、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相得益彰。

就做好郑州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刘东强调,要切实增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补齐短板弱项精准发力、狠抓落实,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会后,与会人员一同到梨河镇综合文化站、新华办阁老坟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辛店镇蓝天新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地实地观摩,听取相关负责人汇报详细情况。

随后,新郑市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郑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

会议要求,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各乡镇办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财力、设施、活动上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共建共享、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强化督查,建好阵地,严格标准,把握时间节点,紧盯进度,同时加强对各乡镇办文艺爱好者的辅导,用好阵地,广泛深入开展百千万文化惠民活动。要舆论造势,跟踪报道,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动我市文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三

(一)社会养老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主要因为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数空巢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或子女怕被说不孝顺而不愿让老人去养老机构。事实上,部分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较大,从入住的养老机构人员来看,大部分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迫不得已送到养老机构照顾。xx县xx家民办养老机构,收住老人xxx人,x/x以上的老人为失能、半失能人员。调研走访的xx家养老机构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xx%。

(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备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已建住宅小区中,配有养老服务用房的不多,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不足,服务开展缺乏基础平台。以xx县为例,xx县共有xx个城市社区,已建成住宅小区xx个,住户xxxxx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用房xxxx平方米。按照每百户xx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应建设xxxx平方米,尚缺xxxx平方米。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深度不够,我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只是增加楼梯扶手、斜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改造需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相对缺乏,基础设施配备尚不完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现有供给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单一。全市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可提供日托、康复护理的有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服务缺少标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尚未形成,服务能力与老年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保障不足,缺乏医疗护理和精神慰籍,特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难以开展,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根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要实行“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调研中发现,我市新建住宅小区有不少未按照“四同步”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敬老院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个别县区财政向敬老院拨付xx万元运行管理经费不够及时。税费减免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未能享受用电、用水、用气居民价格优惠政策。

(五)医养结合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医养结合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服务资源整合、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居家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的医疗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医疗机构巡诊养老机构的协作协议有的还停留在纸面上。全市医疗机构总数xxxx家,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的xxx家,占比x.x%,开设康复保健康科的xx家,占比x.x%,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供给仍需进一步优化。

(六)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大,养老护理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专业知识不足,护理技能单一。养老护理员年龄大多在xx岁左右,调研中发现,一家农村敬老院聘请的医护人员xx岁,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占比低于xx%,缺乏专业型管理和服务人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平均在xxxx元左右,城区xxxx元左右。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缺岗率在xx%以上,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突出。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整体职业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四

1、要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

2、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辱感。

3、休闲锻炼到健身广场,茶余饭后到文化中心。

4、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强县新跨越。

5、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人人有文化心。

6、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7、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8、文化发展为全民、文化成果惠全民、文化建设靠全民。

9、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

10、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

1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2、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13、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4、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15、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能,广覆盖;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化,均等化。

16、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7、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

18、提高腾冲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打造腾冲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品牌。

19、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五

1、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是香河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

2、全民参与,共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3、大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4、努力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6、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

7、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生态、宜居、幸福香河。

8、面向基层,服务百姓,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9、公共文化免费开放,欢迎全民共建共享。

10、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1、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1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3、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14、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15、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6、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17、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8、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9、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六

1、进一步提升xx乡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乡加强符合标准的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到2020年全乡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在全乡普及符合标准的文化活动室。其中百里村和联合村新建文化活动广场一座,都配备完善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逐步形成能开展村级文化、体育的活动中心,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积极发展农村服务点,重点支持欠发达村的基层服务点建设。至2020年,依托乡乡综合文化站建成服务点3个,整合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三个行政村活动室都开通了有线广播电视、互联网,进一步加快与市域内的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联网,使之成为基层群众接受教育、获取知识、享受快乐的平台。

4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乡光缆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络线路升级改造,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完成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互联网工程建设。

5、改善电影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在xx县文新广局的支持下,基本实现3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6、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七

(一)切实转变传统社会养老观念。广泛宣传国家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和新型的养老模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切实转变广大群众的传统养老观念。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转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以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为背景,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相关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养老事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建设规划。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着力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备。高度重视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按照“立足实际、需求导向、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建设完善老年人活动场所,有效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政策。统筹资源配置,科学规划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备,加强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衔接,不断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着力推进适老化环境改造,开展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工作,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设施资源,优化改善农村养老设施设备条件,不断增加农村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三)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发展,制定服务流程、实际操作、服务评价标准,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有序。发挥城乡三级养老服务中心作用,形成兼具行业监管、资源链接、直接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网路,积极打造xx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收集、分析能力,实现居家服务管理科学有效。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商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居家服务需求。

(四)不断加大养老服务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要求,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养老服务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按照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制定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养老服务质量监管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定期发布机制,健全奖优罚劣机制。

(五)持续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建立参与医养结合社会机构的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标准化。完善“医养结合”布局,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大数据运用和互联网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产业,整合养老和医疗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研究制定社区居家养老中基本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等与医保衔接的具体办法,做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强化签约履约,保障签约老年人就医取药。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结合xx“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设立中医药养老服务专区,推动xx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八

乡镇对于文化的投入,由于财政已收归县直管,财力薄弱,而普遍削减,常规文化活动预算几乎为零,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对于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政府没有补贴机制,不少基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保障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农村文化建设快慢、层次高低、成效大小,都和地方党政组织文化意识的强弱有直接关系。有些领导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轻视农村文化建设,一些基础领导干部看重经济的发展,而对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不闻不问,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视为发展的负担。在文化法律体系中,相应的法律减少,在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经济政策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支持不力,而出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政府缺乏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内容多样性的研究,对于农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要求,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能较好的满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制度设计方面较薄弱,在大部分地方都是领导替农民决定文化需求,使文化精品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需求。由于领导思想认识不足,财政投入欠缺,公共文化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不明显,而一些不良文化进入农村,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规范缺乏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制度化、系统化的法律法规欠缺,使有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的落实缺乏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这需要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法尽快立法解决。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鼓励社会组织和资金参与,政府职责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等一系统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非常缺乏,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较难形成。

对于文化工作,部分乡镇党政领导没有足够的认识,把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在乡镇的目标考核体系中没有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其中,相应的用人、管理和考核制度非常欠缺,浪费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相应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优秀的专业人才匮乏,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九

[摘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基础,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公民分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铜陵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必须以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抓手,以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为原则,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铜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纳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铜陵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实现“领先中部、看齐东部、示范全国”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1、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统筹规划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

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虽然近年来铜陵市委、市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但由于制度、历史、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总体上看铜陵农村文化建设依然落后,打破“城乡分割”的思维模式,将城乡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规划、一体化建设,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

1、1统筹发展理念。

坚持“全域铜陵”的理念,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保证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被财政遗忘。

1、2统筹发展规划。

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与规划时,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铜陵文明城市建设的全局之中,纳入农村奔小康的总体目标之中,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检查;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实现工作重点的下移、文化资源的下移和文化服务的下移,切实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新格局的尽早形成。

2、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

经费问题在相当长的阶段仍然是影响铜陵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参照城乡教育、卫生刚性投入政策的有效做法,明确铜陵市人均公共文化享受额度,确保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费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快进度、提高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倾斜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区要积极争取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灵活采用政府采购、项目资助、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载体。因此,要按照我市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特别是农村传媒网络要进一步完善,加大对农村的信息传播,尤其是适合农民信息的传播;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模式,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城乡覆盖;鼓励因地制宜,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设施与农村文化设施的紧密联动,有效发挥城市大型骨干文化设施对基层和农村文化设施的带动、支撑作用。

2、3鼓励社会力量有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在现代社会,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广泛依靠协作关系,远远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社会力量有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能够有效弥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资金不足问题,“政府失灵”所带来的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直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所衍生的缺乏弹性、效率低下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单一问题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满足市民个性化、多样化或高层次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完善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的配套激励政策,通过文化立法、税收引导等,引导、鼓励私营企业、非营利团体等各种性质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城乡文化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公开招标采购的范围、方式,推进城乡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与稳定服务运行机制等。

3、以双向对接为路径,不断拓展城乡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

3、1丰富“送文下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正确处理我市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矛盾,把推广现代文明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改造,丰富文化内涵,达到既尊重农民的文化情趣,又引导农民提高其文化品位之目的。

3、2突破“送文下乡”的单一模式,鼓励农村文化进城市。

我市广大农村有着丰富的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及自然或历史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好农村文化资源,除满足农民自身需求外,还可以到城市进行展演或以此吸引城里人到乡下旅游。

3、3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之间的融合。

以农村社区为单元,邻近四五个村集中到一个社区,以农村社区文化为中心,配备社区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广场,组建民间文艺团队等,通过整合统筹乡村文化服务资源,不仅解决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财力不足的固有难题,还为文化下乡提供了服务平台。

4、以文化产业为载体,发挥城市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4、1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一方面,要形成与市场接轨的商业模式,拓展消费领域;另一方面,要瞄准我市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

4、2拓展城乡文化交流市场。

把城市文化资源与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我市农村文化资源商品化程度,为其进入城市市场提供便捷的渠道,同时,鼓励我市城市文化产业主动在农村寻找新的突破口,开辟新的.文化市场。

4、3促进城乡文化产业接轨。

充分利用、发挥我市文化产业的优势,通过由城市到集镇再到乡镇的梯次辐射过程,带动农村的文化产业有序发展。靠近城市的乡镇要主动与城市文化产业接轨,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不失时机地发展基层的文化产业。

5、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5、1创新基层文化干部引进机制。

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公务员招考等多种形式,配备好我市基层专职文化干部,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待遇落实。

5、2创新基层文化人才选拔机制。

建立和完善我市文化人才数据库,每2~3年开展一次基层文化人才摸底,通过自荐、举荐和组织开展各种文艺表演、技能比赛等方式挖掘文化新人,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5、3创新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培训机制。

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社区)三级文化部门分级负责的文化干部培训体系,每年定期对市、县(区)、乡镇(社区)的宣传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确保基层文化宣传干部每三年能够轮训一遍;逐步将我市的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考证进行挂钩,调动各类文化人才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实践培养,采取上挂下派锻炼、横向交流、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等形式,选派文化干部到艰苦环境和重要岗位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5、4创新文化志愿者激励机制。

鼓励、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和乡村提供文化志愿服务,着重从社会支持、人文关怀、心理满足等方面完善激励机制;根据我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做好与文化志愿者服务相关的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坚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1)、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12号)和《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绵府办函136号)要求,促进我县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县出台了《盐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盐府办发47号)文件,为戏曲传承发展营建良好环境,让戏曲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文化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二、推进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戏曲保护与传承方面。

为振兴本地戏曲艺术,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县传统戏曲剧种,包括川剧、皮影戏、傩戏等不同戏曲样式的数量、形成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地区、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生存现状。我县川剧团因改制已解体多年,我县现有以川剧、皮影戏、傩戏为代表的戏曲艺术都是民间组织的自由团体,其中以嫘祖川剧座唱协会和城东路社区川剧座唱协会为代表。为了促进我县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我局在每年的群众文化经费中,分别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20xx年我县皮影戏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

(二)戏曲发展现状。

1.近年来,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旅局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通过“送文化下乡”活动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分别在南门休闲广场和乡镇、社区等地举办川剧专场演出17场次,受到广大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2.我县的川剧艺术家们还经常和兄弟县的川剧爱好者交流切磋,自发组织在社区、茶园等搭起戏台,免费为广大爱好者送上精彩曲目,嫘祖川剧座唱协会每周免费为广大川剧爱好者演出一场,全年约50场次。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川剧团解体后,我县戏曲传承靠的是民间组织,专业性不强,人员年龄老龄化,加之人们对这块的认知还不够,爱好传统戏曲的年轻人偏少,专业人才也相当稀缺,希望上级部门能够加大对基层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

(二)盐亭属老少边穷县,财政紧张,对戏曲艺术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希望省市相关部门能加大对这块的关注,适当的给予经济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及改进方向。

(一)加强支持戏曲剧本创作。

为进一步繁荣我县戏剧文化艺术,我县将进一步贯彻执行好省市县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保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积极促进精品戏曲作品的创作,调动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积极性、主动性,力争推出一批优秀戏曲剧本。

(二)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

积极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大力培养戏曲人才。支持戏曲表演团体与院校合作,建立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戏曲表演团体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我县戏曲人才。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十一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这需要来政府积极投入,建设、运行、维护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且保持逐年增长。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的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使之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

2.2政府的管理职能要得以凸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政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影响着体系的建设和使用。政府要在乡镇政府组织中,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农村文化建设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评价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保证文化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乡镇村政府要肩负起体系建设这项重要职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2.3对先进文化进行弘扬,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对先进文化在农村地区的保护和发展,高度重视和保护农村特色文化,完善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提高设施的使用率,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打造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有效推动。

2.4人才的培养要得到强化。

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要严把乡镇文化专干入口关,基层的文化岗位要选用真正有文化特长、组织才能的人才。加强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文化队伍素质。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才的作用,选用有一技之长的来担任乡镇村社的文化辅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并着力培养民间文艺传承人。

2.5对活动方式进行拓展,吸引农民参与。

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实行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的市场化运作,简化农村个体、私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积极组织城市文化团体、文化企业送文化下乡活动,使三下乡活动真正发挥作用,有成效。让有特色的民间民族文化进城,通过乡土艺术展、民间艺术大赛、文化广场等形式展现农村文化。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使广大群众共享优秀文化信息资源。政府要贴近农村群众生活实际,符合农民文化欣赏水平的先进文化送入千家万户。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十二

(2008年11月18日)。

尊敬的王部长、各位领导:

下午好。受邓书记委托,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就我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满足城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海珠区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市的正确领导下,海珠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标,始终坚持“五个注重”,着力构筑“五个平台”,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我区文、图、博三馆齐全,文化馆连续两次、图书馆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重点建设文化项目广州市群艺馆海珠分馆、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和潘鹤雕塑艺术园先后在我区落成。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十香园”第一期工程相继建成。先后确立三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18个,新确立区国防教育基地3个。

目前,全区省一级以上文化站占全区总数的89%,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区街道文化站存在的不达标状况。图书服务网点日益完善,分别开设了区图书馆赤岗、土华、琶洲三个分馆;在华洲街土华村、小洲村、南洲街西窖村、官洲街仑头村、琶洲街黄埔村开设了5个“农家(社区)书屋”示范点,今年我区还将建成17个“农家书屋”;设立海军通讯连、赵广军工作室、南粤印社等基层图书服务点七个。

继2004年区投资400余万元建成海印“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后,我们争取市的支持建成了赤岗街的“鹭江文化广场”、沙园街的“广重文化广场”、素社街的“大家乐文化广场”、南洲街的“爱都青年文化广场”。并陆续打造了中大北门文化广场、洲头咀绿化文化广场、北山公园、庄头公园、龙潭公园、磨碟沙公园等新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为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注重满足干部群众文化需求,构筑公共文化供给平台。

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是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条件。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干部群众,以全体干部群众为导向就要认真研究他们的需求,对他们的文化需求进行分类分析,区别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几年来,我区先后探索建立了“海珠讲坛”、“海珠区理论教育讲师团”、“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海珠区街坊讲坛”等4个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品牌,形成了菜单式服务的运行模式。如以配送优质讲座资源为主的“海珠讲坛”,以提高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以“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等为阵地开展的“公益文化春风行”、“经典电影社区行”等,将丰富文艺套餐配送到街道、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注重支持创作文艺精品,构筑公共文化创新平台。

我区自1995年以来,区文化系统获得全国性奖项103个,并6次荣膺“群星奖”及“蒲公英奖”,在全市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区进一步加大了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全区宣传文化战线干部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注重从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文化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其中美术作品《伐木场》、舞蹈作品《老火靓汤》、曲艺作品《新娘借官》荣获全国“群星奖”,舞蹈《人鸟情》、《哈罗,靓姨》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一等奖。街舞《魔力锁舞》、《极力舞动》分别荣获cctv全国第四届电视舞蹈大赛“银奖”及上海、香港国际街舞邀请赛等多项冠军。今年,我区组织创作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作为广州市唯一的节目荣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在11月17日结束的第四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上,我区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获金奖,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获银奖。

今年,我区还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有利契机,举办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歌咏比赛以及三十年来我区获奖文艺作品展演等大型活动,激发了全区本土艺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讴歌海珠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

(四)注重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构筑公共文化品牌展示平台。

打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是展示城区文化底蕴、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良好载体。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来,我区在市的支持和关心下,对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进行修缮保护,并籍此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精心组织了五大系列28场不同规模的岭南书画艺术展览,擦亮了岭南书画的品牌。

鼓励和支持各街道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在全区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经多年努力,目前我区各街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滨江街每年举办的咸水歌歌会,昌岗街每年都举办的地区钢琴比赛,素社街街头的曲艺展演,沙园街的群众合唱团,南华西街的粤曲,南石头街的书画等均成为各自街道的知名品牌。2005年,我区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滨江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咸水歌艺术之乡,南华西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粤剧艺术之乡,南石头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书画、摄影艺术之乡。

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广彩、广绣、剪纸等海珠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力度,利用中秋佳节举办活动,邀请广彩、广绣、榄雕、剪纸、书法等方面的大师现场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注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筑公共文化遗产保护平台。

我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辈出,地上、地下遗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民间流传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来,我区在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方面有了新突破。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区共挖掘整理出文物线索285条,包括遗址、墓葬、祠堂、庙宇、民居、石刻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登记在册的普查项目共计37项,其中,广州木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为理清海珠历史文化脉络,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甲午名将邓世昌》、《海珠古诗录》、《文史纵横》、《居巢、居廉白描手稿》、《居巢、居廉研究》等系列读本,为加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公共文化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条件。

一个地方的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光有经济没有文化,那是“有形无神”,只有二者同步发展,才叫“形神兼备”。这些年,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与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的,也是与区委、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市区共向黄埔古港、潘鹤雕塑艺术园、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十香园”纪念馆等文化项目投入经费约1.5亿元,这些投入为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借此机会,我代表海珠区委、区政府对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一直以来对我区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创作出一流的公共文化文艺精品,都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一定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我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在区委全会、区委常委会议及全区领导干部参加的“海珠讲坛”上,区领导都经常强调这一问题,我区出台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树立,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调查研究作为改进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也有利于各级宣传文化干部在实践的土壤中把握基层和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创新尤其重要,它是一个社会的公民是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社会整体创造能力,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区文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屡获国家、省、市相关奖项,这是与长期以来我区坚持创新精神的培养分不开的。比如,我们积极探索文化馆管理的新模式。针对我区特点,提出“一馆多中心(基地)”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流行舞基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流行舞基地组织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把街舞和抗震救灾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赋予现代表现形式以主旋律的内涵,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国内舞蹈界专家的一致好评。最近,我们正抓紧建立现代舞培训中心、戏剧创作基地、漆画工作室。

(四)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品牌的打造。

文化品牌是文化工作生命力的来源,文化品牌打造是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灵魂。近年来,我区立足实际,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对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深度和力度,相继打造了岭南书画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我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加快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去年,我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在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上,来自海内外的岭南画派五代传人齐聚海珠共襄岭南画派发展大计;由数名书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巨幅扇面画《十色天香》成功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参加这次书画活动的群众达数十万人次,成为我区有史以来书画展览活动最密集、参观人数最多、群众覆盖面最广的群众文化盛事。岭南书画艺术节也因此成为了广州市文化建设新的亮点和品牌。

文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竞争力归根结底决定于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一直是我区文化建设工作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区“文、图、博”三馆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引进制度,针对性地从声乐、戏曲、图书管理、文物博物等不同领域逐步汲取新鲜血液。通过新老更替,三馆已基本实现年轻化、专业化的老、中、青合理配置。获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殊荣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就是我区文化战线年轻人创作、表演的杰作。今年以来,结合十七大召开后全区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区加大了对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逢双月开设“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对他们进行文化修养等多个层面的培训。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吸引各种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有开拓精神,懂文化、能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型人才到我区创业发展,不断为我区文化工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六)必须重视公共文化社会力量的整合。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用品无法满足全体民众的差异化需求,需要非营利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提供多元的、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以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又可以改变过去由政府包办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品种单一的局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比如,陈李济岭南中药博物馆的建设,龙潭白纶生公祠、黄埔村北帝庙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修复等就是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完成的。此外,我们还正在与“芳华十八”集团合作,在小洲村建设岭南民族乐器展览馆。实践证明,这些探索是卓有成效的。

各位领导,近几年,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基层文化服务能力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与海珠区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需要加强,与海珠区作为建设中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广州市“南拓”、“中调”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深入推进,广交会已整体迁驻海珠区,以广州电视观光塔为标志的城市新中轴线和白鹅潭文化观光休闲区在我区的建设,必将为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借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始终坚持以广州市建设“首善之区”新目标、新定位引领海珠新发展这个主题,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全面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文化管理,丰富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服务,为把海珠区打造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

谢谢大家。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十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繁荣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重要任务,积极促进艺术创作、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的繁荣发展。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京剧、地方戏、民族音乐、美术等专项扶持发展规划,推出了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引导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电影年产量保持世界第三大国地位,电视剧年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推出了一批重点出版物。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持续开展优秀出版物推荐、全民阅读报刊行、全民数字阅读活动,2014年共吸引8亿多人次参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文化志愿服务、全民健身、广场文化活动等,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家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基。2001年以来,中央投入40多亿元资助地方建设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4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12年以来,已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投资17亿元对偏远农村地区1229座广播电视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安排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进行补助。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xx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17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31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10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473个,工人文化宫1300多个,青少年宫700多个,科技馆350多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3000多个。开设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64个,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台站21000多个。各类出版物发行单位12万多家,发行网点17万多处,建设阅报栏、阅报屏7.2万余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万多个。

(三)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由文化部门牵头、25个部门参加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加强对文化事业改革的分类指导,明确划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时政类报刊社、公益出版社等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一批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探索形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流动服务等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全国2780个公共博物馆、347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43510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已实现免费开放,服务人次大幅增加。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推动成立中国文化馆协会、图书馆学会、博物馆协会、广播电视协会等,发布一批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坚持把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以基层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已基本实现全国已通电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截至2014年底,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和98.6%。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数字院线252条、放映队约5万支,年放映800万场,年观众人次约15亿。全国县级城市拥有数字银幕超过7200块,已有10个省(区、市)实现了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建成60.1万家书屋,为边远地区建成1.6万家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这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效弥补了基层资源的不足,改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五)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和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向公益事业捐赠减免税收的重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安徽等地通过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免费发放文化优惠卡等形式激活文化消费需求。截至2014年底,北京累计发放文惠卡151.06万张,通过文惠卡发生的交易额达7.19亿元,直接为消费者节省9000多万元。安徽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共有2304万人次参与文化消费,总额达90.43亿元。全国涌现出一批民办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艺俱乐部等。截至2013年底,由文化馆、文化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8.2万个。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截至2014年底,登记在册的县级以上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6337个,文化志愿者91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74万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和互联网文化建设。把握当前信息化和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创新现代传播方式。加快数字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建设多媒体制播分发平台,开办69个高清电视频道、29家网络广播电视台、605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数达4500万户。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近1.9亿户。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十个省市开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网建设。推进数字出版技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网上传播工程和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等。

(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近现代重要史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重要遗址保护工程。2014年,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至47项,居世界第二。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居世界第一。评审认定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86名。命名两批共10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古籍保护,成立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公布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命名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设珍贵典籍数字资源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分学段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坛、“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八)提升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立足保障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边远农村、牧区等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加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重大文化工程。2013年全年制作译制少数民族广播和电视节目时间分别达10万小时和4万小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品种数量不断增加。组织“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实施500多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服务人数近200万人。开展“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在边疆10个省份建设了810个乡镇服务点、3104个数字文化驿站。加强盲文读物的生产,推进盲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全国盲人持证读者达到35846人。实施“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组织中国老年合唱节和中国少儿合唱节,保障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群体的文化权益。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群体文化体育权益的保障力度。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由于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三是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体系不完善。设施方面,虽然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农村基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还有空白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仍有61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791个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小于800平方米,分别占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22.8%和27%。全国有48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小于300平方米,占文化站总数的1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46平方米。投入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全国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8%左右,比重偏低。2014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683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15.17万亿元)的1.77%。全国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06元。队伍方面,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服务效能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当前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部分互联网站内容还存在过分娱乐化和庸俗化的问题。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问题,一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公共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三)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从城乡看,县级以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2013年在我国271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无购书经费支出的有580个,占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21.4%。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013年,东部地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约占全国总量的44.15%,中部约占22.57%,西部约占33.25%。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和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体育资源普遍偏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实。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受重视。同时,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还存在“越位”、“缺位”现象。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行政管理职能条块分割、项目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完善,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履行责任情况的评估评价还有待加强。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作为主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为中心环节,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落实到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各个环节。继续组织“中国梦”主题创作展示活动。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导向作用,扩大资助范围,丰富资助门类,突出资助重点。搭建优秀作品传播、交流和推广平台。抓好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继续扶持发展优秀传统艺术。改进文艺评奖,解决文艺评奖过多过滥问题,建立健全对文艺作品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出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网络文化精品。加强对网络文学、网络视听节目的引导扶持和审核把关,做到正导向、提品质。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的基层设施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公园、广场等设施的管理和使用,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互联网延伸,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指导各地结合当地群众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尽快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标准,以县为单位推进实施。促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编制专项规划,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开展公共文化需求调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特点,实现精准服务。加快策划实施一批民生分量重、社会关注度高、边际带动性强的公共文化项目。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基层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统筹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增加产品和服务总量,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推手。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和基层群众的新要求,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给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创新绩效考核方式。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对服务质量好、公众满意度高的公共文体机构的激励机制。

(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四、关于对立法工作的建议。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推动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制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作为立法的重点领域,对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作出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这对加快推动文化立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全国文化工作者的迫切期待。在此,我们有两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进程。去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工作,国务院各部门积极参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草案,并已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这是近年来文化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起到重要作用。恳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动该法立法进程,争取在今年下半年提交常委会审议并正式出台。国务院各部门将继续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做好协助工作。

二是尽快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文化领域已经制定了《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条例》等约40部法律法规,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相比,文化立法工作仍需加快推进。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快《文物保护法》修订进程,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争取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同时鼓励和指导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立法,为国家立法作出探索。

文档为doc格式。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十四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县有乡镇文广中心36个,提升打造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6个,有乡镇文化广场32个,非物质文化传习所1个。20xx年至20xx年,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在全县456个行政村和64个社区建成了村(社)综合文化活动室,共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实现了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全县覆盖。为520个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配置了乒乓台、羽毛球拍、dvd、腰鼓、唢呐、音响等文体娱乐设施设备近xx余台(件)。20xx年,投入资金90余万元,圆满完成了林农镇安定村、榉溪乡桃花村等18个贫困村村级文化活动室退贫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市、县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六个有”退贫标准检查验收。建成农家书屋467家(村改居后456个),有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其他类别的出版物80余万册,专用不锈钢书架2335组,每个农家书屋配书至少在1800册以上,实现农家书屋全县覆盖。建成社区书屋64家,每家书屋藏书均在20xx册以上。

(二)免费开放情况:一是全面实现了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面开放。二是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年均达120次,开展图书下乡等流动服务年均达50次,举办各类展览年均达240场次,接待读者年均达100万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年均达180场次,“嫘祖故里大舞台”走基层文艺演出年均达50余场次。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效。近年来,我局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9项,筛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子龙”为主题,编排的原创舞蹈《龙之舞花之韵》等参加各种大型巡演,均取得优异成绩。26处省市县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了监控设备,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46处。四是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全县有文化娱乐经营单位197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家,印刷企业16家,打字复印单位40家,有单色胶印机36台,从业人员达4000人。五是扎实开展农村电影放映任务,三年来,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xx场次以上、社区广场电影4500场以上,中小学生爱教电影2100场以上,年均服务群众和中小学生达60万人次。

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保障平台。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对上争取,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及时、有效运用到实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监督,严格监管文化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几年来,我县先后通过“嫘祖故里大舞台”的形式将丰富文艺大餐配送到村、乡镇、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同时全县有“秧歌队、太极队、旱船队”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200多支,各个文化阵地免费提供场地、业务指导,真正的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现状,受到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我县为了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建立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广大群众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我县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通过“空中大课堂”、舞蹈、书法等培训对全县基层文化骨干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还组织县文化馆相关人员深入全县36个乡镇,积极开展义务讲学、讲座、举办文艺辅导班培训班等活动,同时帮助组建文化队伍,指导乡镇基层文化活动更好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县文化馆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极大的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

(一)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我县文化干部中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才,还有部分是部队专业回来安置在各个文广中心,因此对基层文艺队伍做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还远远不够,希望省市能加大对文化队伍的培训力度,也希望在以后的人才配置上能给我县适当多安排些志愿者等专业人才。

(二)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乡镇资源利用率不高,对现有的'文化设施闲置、管理力度不大。

(三)对上争取难度大。从20xx年起,中央、省级再没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能争取的用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有限。

(一)深入推进文化惠民。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物发行网点、数字图书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两馆一所一站”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好嫘祖故里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按照“十三五”文广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包装项目,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三)加快推进文化广电脱贫攻坚。按照脱贫攻坚任务和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文化、广电脱贫任务,力争实现如期脱贫。

(四)努力扶持文化产业,互推互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将改革与发展融合,以文化为依托,促进本地文化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朝阳型文化企业,将企业的发展与文化的推广相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xx县文广新旅局。

文档为doc格式。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十五

近年来,xx县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构建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齐备?的文化服务格局,切实保障了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权益,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xx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县?、?河北省文明县城?等多个荣誉称号。

成了1771套?村村通?直播卫星的安装任务,县城城区有线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偏远乡村实现农村电视网全覆盖,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建成农家书屋275个,覆盖率达到75%以上;学校、社会、社区等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x红色旅游基地等文化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参观人数逾万人。

的?六个最?。一系列有氛围、有亮点、有效果的文化活动,不仅拓展丰富了文化服务内容,繁荣活跃了全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有效提升了城市品味和对外形象。

务体系,并从乌盟艺校等专业机构挖掘招聘了20多名专业二人台演员,正式纳入财政编制,解决了演艺人才匮乏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文化人才走出去,先后推出了?绘画大师?xxx、?画家?xx、?歌手?xx、?魔术艺术家?xx等一批乡土文化名人,他们屡获国内、国际大奖,为xx县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十六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文化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文化及其相关联问题的评价和看法的总和。因对哲学文化的理解观念不同,所以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文化观。那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观点是以人的劳动实践出发,对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也就是“人化的自然”,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能够推动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人的主体性,就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何谓主体性的活力呢,也就是指人旺盛的生命力。从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作用来看,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本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生命力能够通过经济发展的兴旺与衰退得以实现,只有人才具有增长经济价值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前提就是人的生产实践,其本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首要的生产力,在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能使潜在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客观存在的生产力,人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济资源,是发动者和调控者,经济的活力也就只有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在意识形态中的贯穿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的意识形态体现出重要地位。“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包括的范围特别广泛,只要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我们可以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阐述两种意识形态,一类是意识形态部分,如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法律等观点,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和社会存在的`意思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一类是非意识形态部分,认为意识形态是虚拟的不是现实存在的,是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各种看法或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道德、宗教等与其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都是没有历史发展过程的,就是说意识形态不是独立性地存在的,是人类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最求实践活动的思想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文化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观点是以人为本,坚持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性是先进文化的根基。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桥梁,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能将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深深熔铸在凝聚力之中。在社会中交往中,不同的民族文化继承着本民族经济的发展,丰富、吸收、融合与外界交往的文化,激发民族性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归属感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复兴,起源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长盛不衰,其重要的原因,能够创造出有个性的民族文化,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了四次与外来文化的融合。(1)印度文化伴随着佛教的输入,与中国儒学、道家学说的逐步结合。(2)天主教、基督教的输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3)马克思主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的西方文化的输入,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革。(4)西方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输入,使我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我国民族文化相结合,与我国文化建设,理论实践相结合,逐步完善了我国文化特有的独立的民族观。正是有了与外来文化的结合,才能积极地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增加中国的文化实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塑造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对世界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所谓公共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就是文化活动和生活文化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概括有(1)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2)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3)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4)文化娱乐服务体系(5)文化传承服务体系(6)文化传播服务体系(7)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为什么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呢,公共文化是最基础、最核心的文化,它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等特点,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我国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关系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关系着我国广大民众的福祉,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对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社,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村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地发展起来,农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加强农村建设要以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民众的思想观念,给农村增添文化和产品市场气息,为实现文化育民搭建平台,只有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才能提升民众脱贫致富的本领,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加速奔向小康生活。

农村与城市相比是比较落后、贫困的地区,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都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关键就是文化,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理念的建设,可以正确地引导民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先进的文化理念指引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国家用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逐年稳步增长,但针对广大的农村,文化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出现严重不足,这种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又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城乡差距较大,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客观现象,致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比较单一,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无形中制约了文化服务工作的正常发展,导致公共文化阵地缺乏。

农村的文化服务设施陈旧老化,加之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服务投入的资金不足,现有的文化设施又难以满足公共文化的需求。虽然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内部的软件设施还需要大量的投入,有的农村就将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公益性场所推向市场,靠其创收,以减少财政开支,使原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被市场经济化所代替,而导致农村文化设施更加欠缺和不完善。

多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都是身兼数职,综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不足。造成专业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待遇偏低,职称晋升机会少,人员流动频繁,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一些优秀的民间艺人,也因后继无人而难以有所作为。这直接影响文化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降低。

(一)建立科学规划管理体制,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目标。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与城市化建设目标相一致,要针对农村的管理体制不断地发展创新,重点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明确公共文化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模式,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管理。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地服务于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参与欣赏文化活动的水平,缩小城乡文化差别。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补充财政投入的不足。

在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的前提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基本完成,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内部的软件设施还需要大量的投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广开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各级财政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有计划地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只有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发挥其服务作用、传播作用,才是繁荣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可以采取多渠道人才培养的模式,招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把优秀民间艺人送入专业文化队伍或高校进行业务培训,努力塑造一支乡村自办文化精英队伍,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补充,充足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有效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保障。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十七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免费为大众提供服务,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己任,所以公共图书馆不仅具有公益性还具有服务性。基于图书馆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重要性,其建设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而中小型图书馆的基层服务功能则使其成为了各类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总之,不管是在公益性还是服务性方面,图书馆都在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从全方位满足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众对公共文化的认识等等。提供公共服务的途径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主要通过报纸、书籍、电视、文化活动等进行体现。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利用公共资源建立的,并且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满足公众文化、精神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体系,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其为人民服务的职能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不断地完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构建的、能够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具有政治意义的服务体系,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可小觑。想要更好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号召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加快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将先进的科学文化传播给广大民众,充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积极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想要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在国际图联中的定义为:通过国家、政府机关或社区组织建立或资助的图书馆,向每个社区成员开放,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提供,使社区成员平等的获取知识、信息资源,图书馆的存在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的,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图书馆内的公共设施将全部免费开饭,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真正实现了民众进入图书馆无障碍、零门槛,这也为图书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真正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只有充分肯定公共图书馆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既是信息资讯中心,也是文化资源宝库,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图书馆,因为图知识对人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让民众提高文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树立学习意识。政府建设免费图书馆是对公民纳税的回馈,也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公共图书馆比起盈利的图书馆,则更具有利国利民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既是传播知识的部门机构,也是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为社会、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建立公共图书馆对于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向人们传递文化知识。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文化资源宝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需要、文化的产波载体,其提供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图书馆所起到的社会作用也是构建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公共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为公众提供了免费学习知识、接触文化的机会的同时,还能积极引导公民不断汲取知识、使民众了解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传播文化教化公民,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公共图书馆容纳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人们搜集资料的时候,促进知识的传播。另外,公共图书馆对于参观者的进入无门槛,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使每个公民都享受到图书馆带来的文化服务,提倡全民学习,引导公民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良好习惯,实现民众的终身学习。公共图书馆以其极大的包容性与便捷、开放式的服务,对于不同层次的公民不分贵贱地给予开放,提高了民众对图书馆的利用意识,促进了民众终身学习观念的建立,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推动了全民学习的浪潮。

(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提供这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为文化的传播机构,公共图书馆有别于其他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图书馆,是政府对公民纳税的反馈,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体现,通过建立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民提供获取文化教育的场所;作为公共事业机构,公共图书馆还肩负着普及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也为国民提供了一个培养自身文化素养的平台,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公民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在为民众提供学习文化途径的同时,也为民众提供者文化服务,保障了民众的文化权益,加强了基层文化建设,推动了基层文化服务的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知识获取、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最大程度的满足基层百姓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可以通过捐赠图书、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先到化的技术指导等方式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进行扶持,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而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较大的发展。

(三)实现资料共享。

传递科学情报、实现资源共享也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图书馆具有系统、丰富、全面的图书资料、资源信息为从事科学情报的工作者们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科学情报的传递工作提供了便利。现代社会中,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公共图书馆以实现市场信息需求为导向,为科研立项、经济合作的`开展、技术的开发、成果的转让、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最重要的是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科学情报,这便体现了学术情报信息传递、共享的重要性。图书馆作为信息采集、加工、传递的重要机构,除了提供传统的借阅服务外,在网络信息时代,极高的传播效率、大量的数据传递,对于课题的开发与跟踪、文献资料的传递、文献与应用科技的转换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其存在的前提,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通过对各个中小型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建与整合,发挥中小型图书馆的功能,并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编目的方式,推进乡镇、街道的中小性图书馆的建设,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效能。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十八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离不开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档案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落实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入手,进一步阐述了公共档案馆参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基本策略。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公益性文化单位,既肩负着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责,又承担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利需求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公共档案馆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以及公共档案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公共档案馆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公共档案馆是一种政府承办的公益性的文化单位,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社会信息档案查询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反映公共资源和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为公共群体提供服务实现公民的文化关怀和文化享有的公共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是践行这一举措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对象和目的。

公共档案馆是档案馆的一种类型,最大的特征就是公共性。因此,公共档案馆就是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馆藏资源服务的机构,其服务对象就是全体公民。公共档案馆在满足公民对馆藏资源查询利用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播档案文化,进一步确立公众的文化权利。公众的文化权利的确立和行使,要求公共档案馆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并要参与到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因此,积极传播档案文化和维护公众的文化权利,是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公共档案馆服务的特性。

公共档案馆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公共性与服务性。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内容是以档案资源供给为主,这种档案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在查询和利用工程中不会产生利益性竞争,公共档案馆无法通过市场效应来调节公众对档案的使用率,而公众也无法通过交易途径来谋得档案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从公共档案馆的确立和定位来看,公共档案馆服务的是全体公众而并非特定群体。因此,公共档案馆应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三)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原则。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档案收藏的场所,它不仅是对政府和社会重大事情的记载,而且也记载了广大公众的普通历史事件,它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承载社会、国家及个人文化积累于一体的文化事业机构。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料是对历史的客观反应与公正表达,它揭示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现实写照,因此,公共档案馆的定位与性质决定了其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服务社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会涉及到公共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展览馆、纪念馆、公共档案馆等部门或机构。缺少了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体系,公共档案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累、保存、沉淀,是其它任何部门都无法取代的,同时它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支撑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政府在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公共档案馆服务职能的发挥。

(二)有利于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

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档案馆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对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需求的满足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公共档案馆的建立与运行,不仅仅是政府设立的一个供广大人民群众查询和利用档案资源的服务机构,同时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服务大众的文化制度的形成,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行使。

(三)有利于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政府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而且也是促进公共档案馆发挥文化职能的中坚力量。因此,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必然会加大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也会制定并出台一些相关文件政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公共档案馆有效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加强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的融合。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各个文化部门相互支持、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法定的公共事业文化单位,它既具有一般文化事业机构的共性,也具有属于其自身特色的专属属性。它与其它文化机构之间既存在关联,又存在不同。只有将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公共档案馆地位提升起来,才能够激发公共档案馆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服务能力。因此,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明确和规范各个文化部门的职责与权力,使公共档案馆能够与其它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同时要竭力打通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之间的隔阂,凝聚服务社会公众的文化合力。

(二)丰富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综合实力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档案馆藏资源使用的需求日益提升。然而,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我国很多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匮乏、内容与形式单一,馆藏结构不够合理,大多馆藏资源记录的都是政府政务工作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等。而那些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特色事务的记载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公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公共档案馆要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必须要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逐步贴近公众日常生活。其中公共档案馆要加强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建设,收集和完善公众户籍、婚姻、医疗等档案资料。同时还要建构与当地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如风景名胜、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既能够传承本土历史文化发展,又能够满足外地游客的文化需求。

(三)深化公共档案馆的服务举措。

公共档案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公众对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满意度。然而,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相比,公共档案馆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如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节假日不对外开放、传统化办公模式等等。因此,公共档案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要改变原来的不便之处,在保证丰富多样的档案馆藏资源的同时,积极优化相关的服务举措。首先,政府部门要规划好公共档案馆的选址与建筑,要选择公众比较密集的生活休闲区,同时还要兼顾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的协调与设置,使某一区域能够满足公众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查询与利用。其次,要合理布局公共档案馆的内部陈设,依据档案分类规律的同时,也要兼顾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最后,要合理安排馆藏开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办公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公众的切实需求。

(四)提升公共档案馆队伍的综合素能。

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公共档案馆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抓好馆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优化档案管理队伍,在提升专业档案管理素质的同时,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档案人才管理模式,即引进适合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增强档案管理实力;加强对已有管理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能。

参考文献:

[1]苏君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定位研究[j].档案建设,.5.

[2]周林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公共档案馆职责研究[j].档案学研究,.5.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模板19篇)篇十九

(一)就总体而言,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对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认识上差异较大。首先有的基层主要领导把公共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本地区整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放在适当位置,但部分基层主要领导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负担,对公共文化建设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忽视公共文化机构独有的功能与作用;其次是有些相关部门在公共文化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等、靠、要的问题。

(二)老百姓的观念问题。目前,我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百姓,认为挣了钱,头等大事就是盖房、娶妻生子,对文化活动漠不关心,在这些百姓看来,文化活动就是走走高跷,跳跳秧歌,打打麻将,唱段戏。相较于农村而言,城市社区百姓观念认识有了很大提升,相当一部分人对社区文化活动持认同态度,但是这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中青年人对此并不热衷。

(三)基层人力资源缺乏有效利用。

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编人员,主要从事其它工作,实质为兼职文化干部,经常抽调去搞其它工作,不能专职专心的从事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大多文化专干待遇差,身份不明,加之现行管理机制不活,隶属关系模糊等因素,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专干不能安心基层文化工作。在活动开展方面,由于缺乏群文专干辅导,也直接影响了活动开展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活动内容和形式僵化、单一,文化活动缺乏艺术性、创新性。

(四)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全区财力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总量偏少,为文化馆业务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业务经费投入不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称。

(五)设施设备没有得以盘活。中央财政每年为我区配发几千万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目前,在乡镇一级,有综合文化站,有网络文化站,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有组织部门搞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教育部门搞得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这一现象,形成了国家投入重复建设,各持一块的混乱局面,而且实际上基层文化站会掌握设备的人很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六)考核制度不健全,惩奖机制不合理。一是没有较好的调动人们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合理的办法,奖励文化建设好的单位和个人;二是还没有对文化建设落后的县(市、区)、乡镇及主要领导者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文化建设是软指标。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法律犯罪心得体会(汇总21篇)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并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专业车间员工工作计划大全(19篇)

    工作计划书可以让领导或团队成员明确工作重点,实现更好的协同合作。希望这些工作计划书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帮助大家编写出更好的工作计划书。

    实用论文课程心得体会总结(案例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成长和经验总结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作为一名学生,课程学习对我

    最新五四青年节晚会心得体会(通用2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下是一些别人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写出更出色的心得体会。5月5日,局机关党委为纪念“五

    专业s店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对过去的回顾和展望。这是小陈分享的一篇旅行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和讨论。7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

    最优电商客服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汇总13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工作习惯,它能够记录下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也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范文,并思考如何将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路融入到自

    2023年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课文范文(17篇)

    范本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和借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居里夫人的三克

    最热参加乡村旅游的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意。旅游是一种让人心情愉悦、

    2023年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大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评估和调整教学计划的方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最新黄健翔的辞职报告(通用16篇)

    辞职报告是一份包含个人离职意愿和相关事宜的书面文稿,它能够帮助公司有序处理离职过程,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辞职报告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