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

时间:2024-12-20 作者:BW笔侠

事迹材料是一种可以记录人们在某一特定事件或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就、经历和感受的文字材料。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材料,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一

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63岁的张桂梅,40余年坚守在滇西贫困山区,她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4名贫困女孩走出大山、圆梦大学,她用坚守托起了大山的未来和希望。

“不管生命到最后还有多久,还有多远,还剩下多少,哪怕就剩下最后一口气,我都会用在山区孩子的教育身上。”长时间带病超负荷工作让她的身体越来越差,但她关爱、记挂贫困山区孩子的心却从未歇一歇,不断用生命不断照亮着山区孩子们的前行之路。张桂梅的事迹令人动容,她是时代的“燃灯者”,更是所有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梦想一旦成为一生的追求,就如同磐石般坚不可摧,不惧追梦途中的任何阻挡。

张桂梅创办高中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在办校之初,她的想法遭到了众人的不支持不理解,甚至招来引起许多人的质疑声……但这些并没有让她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办全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在媒体上向全社会呼吁、向全社会募捐,终于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让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迎来了开学。伟大的事业总会经历许多风雨和波折,要想通往成功,就必须将最初的那份梦想坚持到底,让它成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去为之努力奋斗,去为之披荆斩棘,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不断奋勇前行,在破除一切艰难险阻后,离梦想实现必将近在眼前。

当奉献成为了生活中的日常,人世间便会更多几分温暖,更多几分光明和希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女子高中校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既是学生们的老师,又是136个孩子的“妈妈”,无儿无女的她,将全部爱和时间都奉献给了她的学生和孩子,奉献精神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像张桂梅这样舍小我为大家无私奉献之人。因为她,无数孩子走出穷山沟,圆了大学梦;也因为她,很多出去的孩子长大后又回到家乡,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地回馈着社会,这样的良性循环,让封闭的大山里的孩子们看到了更多未来的希望。

以党性教育引领思想教育,红色文化育人理念不仅激励人心,还能助力薪火传承。

在教学中,张桂梅提出了“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让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桂梅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将一辈子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当中,不图功名、不图回报,大爱无疆;作为一名教师,她培养学生不怕困苦、勇往直前,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她的教育理念始终贯彻着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不断诠释着她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张桂梅当初立下的铿锵誓言正在实现,她是“燃灯者”,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向时代楷模致敬!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二

张桂梅,1977年6月,河汇村村民。在丈夫惨遇车祸身亡后,面对年幼的孩子和年迈多病的公婆,她断然回绝“好心人”让其改嫁的劝说。最后,签订以“为公婆养老送终”为提早的入赘协议,招夫上门共同孝敬公婆,担当养老抚幼责任,树立了尊老敬老的典范。

摆脱丧夫之痛,以薄弱的双肩决然挑起生活重担张桂梅出生于木石镇俭庄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虽然家里经济并不富裕,但却是一个忠孝之家,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知道了什么是忠孝仁爱。

20xx年,心地仁慈的张桂梅嫁到了河汇村,可就在20xx年春,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不仅带走了丈夫年轻的生命。宏大的悲哀让她痛不欲生,一度丧失生活信心,但是看着风烛残年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她顿时清醒过来--“绝不能让丧失独子的公婆整日以泪洗面,无依无靠,即使命运抛给我千斤重担,我也要英勇地肩负起身为儿媳和母亲的责任。”

于是,张桂梅掩盖住心内的痛楚,每天早出晚归外出工作,回家后悉心照料公婆和儿子,田间地头更是经常看到她独孤的身影。为了不让公婆看出她的疼痛和艰辛,张桂梅总是面带笑容,于是欢声笑语再次回到这个不幸福的家庭。

签订“入赘协议”,坚决为老人养老送终膝下尽孝女人能顶半天,可是整个顶下来,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气,生活非常艰辛。张桂梅的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己却又帮不上什么忙,心里非常着急,于是就劝她早日改嫁。可张桂梅死不同意。仁慈的她想到自己改嫁可以带着孩子走,但谁愿意承受两个不沾亲不带故的'老人呢?如今公婆膝下已没有儿子,4个女儿又远嫁外地,谁来照顾他们呢?两老都已经高龄,身体均不好,婆婆王传美有严重的气管炎,公公张茂春腿脚不好,她实在是不忍心改嫁。

“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把这个担子扛起来,这是我应该替丈夫承当的责任。”张桂梅坚决地说。可婆婆王传美看着不忍心,一再劝她:“梅子改嫁吧,你这么年轻,不要因为我们拖累了你,我们不会抱怨你的。”婆婆的一席话让张桂梅泪如雨下,“娘,不要再说了,就是改嫁我也要带着你们。”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张桂梅同意改嫁,但是她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招夫入赘前夫家中,一起伺候两位老人,否那么她终生不嫁。她的这一要求在整个村子传开来,很多适婚男人听说后打了退堂鼓,然而还是有人被她这份执着的孝心打动了。忠厚老实的刘信听说她的故事后深为感动,他认为张桂梅提的要求恰恰说明她很孝顺,有责任心,于是拍着胸脯容许了。就这样,又一个家庭组成了,婚后,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在照公婆的同时,对新的公婆张桂梅同样照顾得很周到。刘信父母深明大义,也非常理解儿媳妇和刘信,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又恢复了恬静幸福。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尽心尽孝感动乡邻。

在张桂梅家中,刚刚过世的婆婆王传美生前,说起张桂梅和刘信,老人总是赞不绝口:“他们对我们真的很好,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比亲生的还好。”婆婆去世前,每日早晨,张桂梅即便再忙,也会给婆婆梳头,下午回来再晚,也会给老人捶捶肩膀揉揉腿。刘信每晚也会端着酒和菜到老人的房间,与老人边喝酒边聊天,排解他们心中的孤独。

可前不久,又一场突来的灾难再次考验着这个历经风雨的家庭。刘信唯一的兄弟也因车祸不幸遇难,留下父母和孩子。面对两边都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张桂梅和刘信谁都没有撇下,为照顾两边的老人,他们经常奔波于山亭和滕州之间。目前,张桂梅和刘信的言传身教,让他们两个幼小的孩子也有了远远超过自身年龄的责任和担挡,不仅学会了料理家务,更学会了如何照顾老人,如何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做一个好人。

“她对婆婆非常孝顺,我们村里人都很佩服她。”熟悉张桂梅的河汇村村民于媜说,张桂梅逛街时看到好东西,首先想到给公婆买,每到过年,她都要给公婆买新衣,到了老人的生日,她还要做一大桌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一聚。

在这个不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里,他们胜似亲人,其乐融融。如今,刘信到城区务工养家,张桂梅婚生了一个儿子后,重组的一家人在经历风雨之后,又恢复到往日的幸福和甜密。“百善孝为先”张桂梅虽然签订的仅是一确责任义务的协议,但它却有力表达了张桂梅孝敬公婆的决心,传承和升华了数千年中华孝道。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三

有人说,他持正义之剑,扛公正天平。

有人说,他履社会责任,行党员担当。

也有人说,他躬耕基层三十载,是法治道路上的“燃灯者”。

他,就是滕启刚,生前任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他活着的时候,一头汗两腿泥,隐没在人民群众中,不分你我。

他离开之后,“幽默风趣的您,严肃认真的您,积极向上的您,热爱生活的您,为了公正‘斤斤计较’的您,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滕叔’,永远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少年!”这样满怀不舍和眷恋的悼文,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燃灯者”:他信仰如天,对党无限忠诚;他公正如水,对法治执着追求;他爱民如土,对人民无比热爱;他初心如虹,对事业无私奉献……这些精神既点燃了他的一生,又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播洒出一片光辉。

传承如炬,火尽薪传。8月26日,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作出《关于开展向滕启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要求在全省法院系统深入开展向滕启刚同志学习活动。

接过“燃灯者”火种,为“燃灯者”燃灯,砥砺有志者向未来前行,献青春热血而燃灯火,聚囊萤之光而照大亮。

同事说,滕启刚平常只穿旧法官袍,一般从不舍得穿新法官袍。他开玩笑说等他“走”的那天再穿。谁也没想到,那一天来得那么突然。20__年6月4日早上,滕启刚突发脑出血,再也没有醒来。此前半个月,滕启刚还曾一路小跑地和记者打招呼,穿着那件旧法官袍,急着去开庭。滕启刚的生命定格在57岁,而他30年法律人生的深度与宽度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不近人情”只为公正。

滕启刚的妻子李淑华将那套缝了又缝磨得发白脱线的法官袍摆放在他的遗体旁时,泪水再次夺眶而出。“老滕对法官这份职业的热爱真是一点也不掺假,院里发法服,他回家后站在镜子前要试穿好久,然后精心叠好放好。”李淑华说。

身边人对滕启刚的评价是“有情有义”,但他也有“不近人情”的时候。“家里一个远房亲戚因为抢劫被抓,亲属就找他帮忙说情,但是被他拒绝了。”李淑华回忆说,还有个亲戚的案子赢了,在法院申请执行,他找滕启刚帮忙,但滕启刚没同意,告诉他得按正常程序走。

滕启刚还接到过威胁电话:“我知道你们家住址和车牌号,咱们走着瞧。”“当时我想搬家,但是老滕说不搬,说他是一名党员,正义永远都不惧怕邪恶。”李淑华说,“他经常告诫我,绝不允许收取当事人送来的礼品和财物。”

忠孝难全有悔无怨。

在滕启刚1995年所写的那份已经泛黄的入党申请书中,隽秀刚劲的文字力透纸背,“无论何时,集体利益高于我的个人利益,一切服从组织需要,党叫干啥就干啥。”

20__年8月,滕启刚就任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千山法庭庭长。千山法庭的条件特别简陋,滕启刚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缮法庭。滕启刚极尽所能节约经费,看他在周末双休日买材料,下班后忙装修,妻子不免有些抱怨:“公家的事情,雇人就完了。”可他却舍不得:“公家的钱也是钱,也得省着花。”虽然满心不愿意,但妻子还是陪他一起给法庭大门刷油漆、安装挡板玻璃。

其实,滕启刚当时是一边办案一边张罗法庭建设的,他80岁的老父亲怪罪一向孝顺的老儿子怎么总也见不着面。后来,老父亲被滕启刚用车拉到了法庭,看到了千山法庭被儿子收拾得整洁利落。那时老父亲已是胃癌晚期,家人为了不让滕启刚工作分心,一直瞒着没让他知道。

忠孝难两全,对于滕启刚来说,有悔,但无怨。“院里调弟弟到千山法庭工作,面临着艰巨任务,这都需要他付出很多的辛苦。如果做不好,肩负的重任就无法继续和完成,就会愧对院领导的期望和信任。”姐姐滕淑彬回忆道,“他和我说过,完成了党的使命觉得很光荣。”

一心向党初心永挚。

作为老党员,滕启刚经常给青年干警上党课、传心得,许多年轻人都清楚记得他激动地讲述自己入党那天的情形,“大冬天的,我往区委大院走,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零下20来摄氏度啊,却一点儿都不觉得凉。晚上回家,特意让媳妇包了一锅饺子,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啊!”

这份高兴伴随了滕启刚20多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格外珍视入党的机会?

也许,从他的原生家庭能找到答案。滕启刚兄弟姐妹5人,他是老小,也是家里唯一的党员。入党当天,他特意给大他10岁的姐姐滕淑彬打了电话,告诉姐姐他圆了入党的夙愿。

“我母亲没读过书,但她一直教育我们几个孩子‘做人要有良心,多为别人着想’,这也成了我们家的家训,启刚在这方面最优秀。”滕淑彬说,这可能就是滕启刚坚持入党的初心吧。

记者在滕启刚生前写下的《这就是我的“忠诚”》一文中看到:“记得刚刚考进法院的时候,那时我才从教育行业转行过来,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那时的我一个心思想入党。心里每天都在问自己,我能不能在法院入党啊?这地方人才济济,我得什么时候能入上党啊?……”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四

家访中,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张桂梅都要重病一次。对于62岁、身体长期有病的张桂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次的“长征”。

家访路上,每一个拥抱都让人动容。

一次,在永胜家访,由于路途遥远,休息的时间很少。当时,张桂梅一直咳嗽,并感觉胸口疼痛。她以为是咳嗽引发的疼痛,只吃了几片止疼药。可接下来,疼痛加剧,随后又开始发烧,到了行走都困难的地步。可一想到孩子们下学期就要参加高考,便咬牙坚持走完了这些孩子的家。那时张桂梅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路途颠簸,自己的两根肋骨已经被生生颠断了。还有一次在家访途中,张桂梅住在宁蒗一个小旅馆里,因为发烧,半夜口渴找不到热水喝,也不愿意惊醒大家,就在那样冰冷的冬夜里,从水管里接凉水喝。她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那些巨大的疼痛,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年来,张桂梅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地前行。她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的不解、非议,忘记了殊荣,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她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她就是要让学校培养出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学生。

为了省钱,她多年来从不吃肉,每天生活费控制在最低标准。但在华坪,张桂梅对别人的慷慨却是出了名的。张桂梅慷慨的事例不胜枚举:全国劳模的5000元奖金,她考虑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党费;优秀共产党员3万多元奖金,刚拿到就捐给了灾区;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全部给了山区缺水群众打水窖。截至目前,张桂梅捐出的奖金和大部分工资累计达70万元,通通用于资助学生、帮助困难群众和发展教育事业。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五

20xx范文致敬张桂梅先进事迹1作为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的东北人,张桂梅对待学生成绩时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强和坚韧。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时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费……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xx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xx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20xx年至20xx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六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同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因为如此,张桂梅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她牢记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同志践行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张桂梅同志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想,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张桂梅同志,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的骄傲。

的确,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落地落实、做事做实。张桂梅同志,始终冲在最前线,敢与时间赛跑,敢和病魔抗争,竭尽全力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样扎根山区农村,面对的一样是贫困的孩子,他们也一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的出路就是学知识、学科学,我们一定要接过老教师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用心来工作,用心来教书。记住,这里―更需要我们!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七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张桂梅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全身投入教育事业,用生命点滴书写出来的人生故事传说彰显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响应党的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华坪县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20__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她牢记使命,为民奉献一辈子。40多年来,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张桂梅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传说,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

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八

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兴滇人才奖等40多个荣誉称号的获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子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华坪教育战线上辛勤奉献22年,用心血和汗水为华坪教育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桂梅。

2022年9月1日,在张桂梅老师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学那天,一些家长放声哭起来,冲动地喊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本来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过恶狗。一番撕咬后,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还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张桂梅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

办校10年来,3650个日夜身患重症、满身药味、满脸浮肿的张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托着疲惫的身躯咬牙坚持到晚上12点30分才睡,周而复始,常年如此。

办校10年来,张桂梅每年春节一直坚持家访,亲自走访了1527名学生的家庭,没有在账上报过一分钱。学生来自丽江市四个县的各大山头,家访行程十万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她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张桂梅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病痛带来的宏大的痛苦,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年来,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哀,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坚信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假如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假如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假如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以信仰教育培养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女子高中靠什么走到了今天,刚开场的女子高中没有宿舍,没有食堂、厕所,没有围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厕所和邻近的学校共用。困难可想而知,经常老师和学生哭成一片,老师辞职、学生不读是常有的事。这时,在张桂梅那共产党人的坚决信念的影响下党支部率先打破传常规,以党建统领校建,创始了“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五个一”即“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党员每周一次理论学习”、“组织党员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

张桂梅之所以为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锲而不舍、坚决不移、无私奉献,就是因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决的信念,虽病魔缠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却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上。

她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金、工资,共7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2022年,她把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获得的所有荣誉证书,毫无保存的全部交给了组织,全部保存在了县档案馆里。她说:“是党为她指引了一条光明的人生路,是党为她铺满了鲜花盛开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产党人坚决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张桂梅老师为首的女子高中,从2022年以来走过了十个春秋,女子高中这个贫困山区女孩实现梦想的大家庭包容了1527名成员,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第一名。从女子高中毕业的八届学生没有一个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没有辜负学校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走出大山,飞越大山的梦想。张桂梅曾说过“人要有一种不倒的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只有我们坚持着,觉得自己能行,就不会倒,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创造”。如今张桂梅让人熟知的不再仅仅是儿童之家的“张妈妈”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师妈妈”,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免费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学校已真正成为山里女孩的“梦工场”、最贴心的“家”和党委政府联络群众的一做爱心之桥。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九

张桂梅在华坪没有什么朋友,除了“儿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就是她的学生。多年来,张桂梅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和孤儿院的孩子。跟同龄人相比,她苍老许多。但一想到她的学生没有因为贫困而辍学,有的进入了重点大学,走进了军事科技院校的殿堂,有的学成回到大山当了老师、医生,为改变家乡的相貌而奋斗,张桂梅就感到满足、快乐、无怨无悔。她说:“假如没有组织的照顾和全县人民的关心,自己恐怕早不在人世了。”为了这一信念,她努力工作来报答党和人民,报答华坪的父老乡亲!华坪女高的学生在红色教育的熏陶下安康成长师生:“我们的引路人”

“曾经我辞职了,但在如今这个团队里,我真正明白了,党员就是要讲奉献,有作为。”陈建华说,当时来女子高中任教是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那时对社会对人生都充满希望。可是,当时这里条件太艰辛,对老师管理太严格,刚走出校园的他确实难以适应。后来,他辞职出去外省找了几份工作,但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后来他想,学校虽然劳累辛苦,但每天看着张桂梅老师繁忙的身影,听她讲党章,跟着读老三篇,唱经典革命歌曲,身上有一股正气,人生非常充实。“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所以我回来了,而且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对于我来说,重新回到学校,还有一份感恩的心,感恩也是奉献的动力,这一切都不是停留在嘴上的东西,都必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不能说我做到了,只能说我一直在努力做。”

10年前,华坪女高的两张录取通知书彻底改变了她和姐姐的命运。姐妹俩都在华坪女高读书,如今,姐妹俩都成为了人民老师,让她们的爸爸成为村里人人羡慕的小老头。“每次打回家或探亲离家时,爸爸都要叮嘱:闺女,好好教书,别忘了张老师对咱家的恩情!所以,只要女高有需要,我就一定要回来,像张老师一样回报社会。”周云丽说。

去年考入南方医科大学的邓婕和云南财经大学的郭晋霖都表示,在女子高中承受的红色教育,以及养成的独立勤奋好学的习惯,让她们在大学里受益终身。

女子高中建校初期,张桂梅在为募捐奔波,就在筹款很困难时,一个海外组织和台湾一个民间组织主动联络她,提出可以每年为女子高中捐款十万元,附加条件就是把学生的个人、家庭信息提供应他们,张桂梅坚决回绝了。

20xx年,一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在申请贫困生补助时,因不慎遗失相关资料没有及时补齐,耽误了资助申请。面临入学资金压力,这名学生哭着找到张桂梅。张桂梅对她说:“孩子,你已经考上大学了,其他的都不是事。相信老师,老师来给你想方法。”最后,由学校对这名学生进展了资助,学生得以顺利进入大学完成学业。

“有困难就找张老师”,这是学生们对张桂梅的信任,这种信任,来于张桂梅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孩子:“我们的好妈妈”

“没有妈妈,或许我们兄弟俩还在大山上放牛羊,张桂梅不是我们的亲妈胜似亲妈。我如今最担忧的就是她的身体。”25岁的张惠华说,20xx年,他就和弟弟来到了“儿童之家”福利院,在张桂梅的教育和培养下,兄弟俩都先后考上了大学。弟弟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一家国企上班。张惠华20xx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如今是华坪县石龙坝镇龙泉村的一名驻村干部,每月工资有将近7000元。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张惠华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抽时间去看张桂梅,陪她说说话。“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与小家庭不一样,我们都害怕失去她。”张惠华说。

在“儿童之家”福利院,一看见张桂梅回来,10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围过来,坐在她身边,不停地喊“妈妈”,而她那么拉着最小的一个孩子坐在床边,并问问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当天的作业做完没,劳动体验的感觉怎么样?孩子们都一一做了答复。有的孩子一看到她回来,情不自禁地就抱着她哭泣起来了。“以前孩子小的时候我还抱得动,如今长大了,我已经抱不动了!”张桂梅说。

20xx年3月,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张桂梅义务担任了院长。她把人间最伟大的母爱献给了她的学生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她没有孩子,可她说,她是儿童之家136个孩子的妈妈。她无悔的选择让那些失去父母的可怜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妙的`亲情。

有一年,张桂梅的侄儿病重,正是家里缺钱之际,当时她正获得“兴滇人才奖”。她姐姐希望她能拿出一点钱给侄儿看病,她却说:“这些荣誉都是华坪人民给予我的,这笔钱不属于我,这钱我们一分都不能动。”这些钱,被张桂梅悉数捐给了华坪民族小学,建了一所新的教学楼,让全校孩子从解放前建的木楼里搬了出来。

5万公里家访路:翻山越岭只为你。

漫漫10年家访路,行程5万多公里,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留下了张桂梅的足迹。

将152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送进了大学校门,回望人生路,无怨无悔!

自20xx年建校以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因为学生们的家都太远,有的家长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更别说是进县城。为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学生在校情况,张桂梅开场了长达10多年的漫长家访之路。10多年来,张桂梅的足迹遍布各县(区)偏僻村寨,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了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行程5万多公里。

道路崎岖阻不断家访路。

8月1日早上9点左右,张桂梅再一次踏上了家访之路,前往荣将镇和爱村一组毕业学生吕娜家进展家访。一路上,山高坡陡,道路险峻,由于连续几天的大雨,山路被雨水冲出很多大坑,到处都是乱石泥泞,就连越野车行走起来都非常困难,四轮打滑、泥浆飞溅。司机踩着油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轰鸣,越野车终于从山脚开到山顶。

刚到吕娜家门口,吕娜家人听说张桂梅来了,飞快地跑出家门,来迎接她。吕娜的妹妹一见张桂梅来到家门口,冲动不已,紧紧地抱住张桂梅,喜极而泣。吕娜的母亲、姐姐见到张桂梅时,也是冲动得热泪盈眶。

在院子里,张桂梅询问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当得知其父亲病逝后,家中至今还欠债10多万元的情况时,张桂梅显得非常难过,并恳求当地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能否在扶贫政策上、惠农政策上,哪怕是在收获芒果的时候,对这个家庭有所帮助。相关负责人也立即表态,给予相应的支持。

吕娜说,临近高考父亲病逝,是党和政府、学校给予了她和家庭无私的关心,在学校红色信仰的教育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化悲哀为力量,走出逆境,高考考出611分的好成绩,考上了青岛大学英语系。在学校里,吕娜发扬女高的精神,不惧困难,刻苦学习,准备报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吕娜的妹妹也表示,等初三毕业,也一定要报考女子高中,像姐姐一样考个好大学。吕娜的母亲说,女子高中开展的红色教育、信仰教育,由孩子回家宣传后,对家庭的改变也很大。

当天下午,张桂梅继续乘车前往兴泉镇松竹村在校学生陈明思家进展家访。张桂梅一到陈明思家,就看望其生病的爷爷,询问其父母亲如今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得知陈明思父母亲不再吵架,其父亲不再酗酒时,张桂梅如释重负。当得知陈明思父亲患糖尿病的消息时,张桂梅当即表示,孩子的生活费就不用家里支付了,这个钱留着看病,学校每个月给孩子500元的生活费。同样,张桂梅也将陈明思家庭的情况告之驻村扶贫干部,希望从相关政策上给予扶持、倾斜。

正在女子高中读高二的学生陈明思讲述了自己家的情况,当时父母亲吵架,家庭快破裂了,她也迷茫,还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通过学校开展的信仰教育,参加江姐歌剧《我为共产把青春奉献》的演出受到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张桂梅的家访,让父母亲和好如初了,让她树立了信心,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政府和社会。

家访途中两根肋骨被颠断。

家访中,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张桂梅都要重病一次。对于62岁、身体长期有病的张桂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次的“长征”。

家访路上,每一个拥抱都让人动容。

一次,在永胜家访,由于路途遥远,休息的时间很少。当时,张桂梅一直咳嗽,并感觉胸口疼痛。她以为是咳嗽引发的疼痛,只吃了几片止疼药。可接下来,疼痛加剧,随后又开场发烧,到了行走都困难的地步。可一想到孩子们下学期就要参加高考,便咬牙坚持走完了这些孩子的家。那时张桂梅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路途颠簸,自己的两根肋骨已经被生生颠断了。还有一次在家访途中,张桂梅住在宁蒗一个小旅馆里,因为发烧,半夜口渴找不到热水喝,也不愿意惊醒大家,就在那样冰冷的冬夜里,从水管里接凉水喝。她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那些宏大的疼痛,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年来,张桂梅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地前行。她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哀,忘记了别人的不解、非议,忘记了殊荣,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她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她就是要让学校培养出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理想的学生。

为了省钱,她多年来从不吃肉,每天生活费控制在最低标准。但在华坪,张桂梅对别人的大方却是出了名的。张桂梅大方的事例不胜枚举:全国劳模的5000元奖金,她考虑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早交了党费;优秀共产党员3万多元奖金,刚拿到就捐给了灾区;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全部给了山区缺水群众打水窖。截至目前,张桂梅捐出的奖金和大局部工资累计达70万元,统统用于资助学生、帮助困难群众和开展教育事业。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十

日前,市区一七旬老太外出时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110”民警发现老人后,多方打听,终于将老人安全送到家中。老人的子女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泰州市公安局110先期处警大队。

据市110先期处警大队一位负责人介绍,“110”经常接到市民的求助电话,请求帮助寻找走失的老人,平均每月有十多起。

这位负责人说,走失的老人中大部分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症或精神障碍,不少老人口齿不清或耳背。不久前,一位来泰州看望弟弟的江西老人,刚到泰州,精神病复发,从西仓桥跳入河中。巡警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将老人从河中救起。在巡警大队,巡警替老人换去湿衣服,问他准备到何处时,他一言不发。后来,巡警发现老人的大衣口袋上写有名字,根据此名字,通过“114”,查到了电话号码。一问,接电话的人果然是老人的弟弟。

老人走失,全家人不安。家住西郊乡头营一组的老陈说,上月底的一天下午,年已七旬、又聋又哑的父亲走失了。他发现后,立即通知亲戚们分头寻找。表姐一家一直找到塘湾镇。他和妻子一路找一路问,晚上9点半钟,才在市区梅兰路一家百货店门前找到了老人。

谈起寻找走失的老人,在市区某劳务公司工作的周师傅也有“苦经”。他说,他父亲今年87岁,两年前母亲去世,孤独的父亲,整天胡思乱想。10月30日,他像往常一样去看望父亲,发现父亲不在家,立即去找。后来,在“110”帮助下,才找到了走失的父亲。

家有“特殊”老人,家人应当怎样照顾?市人民医院一位医生说,老年精神异常患者,春秋两季及阴雨天易发病。如发现老人精神异常,家人应及时带老人到医院就诊。病情轻的,及时治疗,疗效一般很好。病情重的,家人就应当注意看护。

市110先期处警大队一位姓周的警员说,“特殊”老人徘徊街头,从神态上很容易辨认。作为普通市民,在路上见到这些老人,只要给“110”打个电话就能减轻其家人寻找的焦虑,更能减少老人意外情况的发生。这位姓周的警员说,过去,他们接到了不少这样的报警电话,巡警都能在短时间内赶到,许多老人因此回到了家中,希望其他市民也能这样,发现走失的老人,及时拨打“110”。

另外,对于家中有精神异常老人的家庭,市110先期处警大队一位负责人提醒,尽量不要让年岁较高的老人单独出门,对于喜欢“外出”的老人,家人应该为他们制作“老年身份卡”。“身份卡”的内容包括老人姓名、家庭住址、家庭联系电话号码、血型(防止发生意外情况)等。平时,把“身份卡”放在老人的衣袋中。老人一旦走失,家人应立即拨打“110”。这位负责人说,一次,他们接到一位市民报警,海光菜场附近有一位精神异常的老太太。他们赶到后,发现老太太身上带有家人制作的“身份卡”,根据“身份卡”很快就把老太太送回了家。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十一

_年4月1日,井冈山,细雨蒙蒙。

吴孟超率领医院40多名党支部书记和专家教授,千里奔赴井冈山,追寻红军足迹,祭奠革命先烈,服务老区人民。记者随同参加,见证了这一行动。

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吴孟超向长眠在那里的130名红军烈士肃立默哀,三鞠躬。之后,他带着大家到红军第一所医院——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寻根。吴孟超还不顾劳累,亲自给井冈山地区医务人员讲授肝胆外科疾病的诊疗技术。接着,又赶到井冈山人民医院,为住院的病人会诊,还与井冈山人民医院签订了友好医院帮带协议,用医疗技术反哺老区人民。

军人,是吴孟超的本色。让自己和战友们永葆军人本色,是吴孟超几十年来一直努力的事。

吴孟超有着特殊的军装情结。一般说来,在医院工作的人为了方便,是不大穿军装的。但吴孟超不一样,他一年四季都穿军装,而且军容严整,夏天再热,他也不挽袖子,风纪扣和袖扣都扣得严严实实。吴孟超说:“只要穿上军装,就能提醒自己是一个兵,而作为一个兵,军人的使命和职责就一刻也不能丢。”

无论是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还是在抗击“非典”的战场,就连普通的“健康军营行”活动,总是活跃着吴孟超的身影。

_年,长江洪水,吴孟超请示亲赴抗洪前线,但因年事已高未能如愿。后来,多次为在抗洪中受伤的将士手术、会诊,为抗洪将士的健康竭尽全力。

_年,吴孟超在医院建立“军人救治绿色通道”,为三军将士提供最便捷的医疗服务。

_年,“非典”肆虐。他以一个老兵的敏感立即从医院抽调人员成立“抗非医疗小分队”,随时准备奔赴小汤山。

_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吴孟超第一时间要求参加医疗队,到一线抢救地震伤员。坐镇指挥后,开通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亲自指导一线医疗救援。他还主动缴纳2万元特殊党费,并以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名义,向灾区捐赠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救助灾区群众。

_年以来,吴孟超每年都坚持参加“健康军营行”活动,带领医疗队入海港、登哨所、到连队,走进野战驻训点和海军舰艇部队,把战士宿舍变成流动诊室,把对基层官兵的关怀一次次送到了部队官兵的心坎上。一位基层连长感慨地说:“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样国宝级的医学大家,能亲自来给我们基层官兵体检、咨询,我们太幸福了!”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十二

华坪女高在华坪县城边的一个小山包上,学校的大门并不阔气,教学楼的墙面也已有些斑驳。

这所其貌不扬的学校,曾是张桂梅遥不可及的梦想。

张桂梅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大理一所中学教书。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39岁的张桂梅便主动申请从热闹的大理调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工作。

到华坪县教书后,张桂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说,一打听才知道,有的学生去打工了,有的小小年纪就嫁人了。

20__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捐款的慈善机构指定要张桂梅当院长。她担任院长后逐一了解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发现,不少女孩并非孤儿,而是被父母遗弃的。

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更是让她痛心不已。

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呆坐在路边,满眼惆怅地望着远方。张桂梅上前询问,女孩哇的一声就哭了。“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女孩一直哭喊着。原来,女孩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

张桂梅气冲冲地来到女孩家,对她的母亲说:“孩子我带走,上学的费用我来出。”可女孩的母亲以死相逼,张桂梅实在拗不过,只能放弃。

“后来我再也没找到她,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张桂梅说。自此之后,一个梦想渐渐在她心中萌生: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

但这个梦想很快遭到身边人的反对。“我是给她泼冷水最多的人。”华坪县教育局原局长杨文华回忆说,“虽然她让我很感动,但我知道办一所学校有多难。”

20__年,张桂梅和杨文华一起出差。一路上,她反复讲述自己的梦想,想说服这位局长帮忙。“你知道建一间实验室要多少钱吗?”杨文华问。“要两三万元吧。”张桂梅回答得有些露怯。

“她太天真了。”杨文华说,张桂梅当时因为带病坚持教书、教学成绩突出,还在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收养了多名孤儿,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等诸多荣誉,但她只是一名一线老师,没有管理经验,对建一所学校毫无概念。

杨文华不知道,张桂梅当时已连续几年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荣誉证书复印了一大兜,在街头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放下尊严募捐,换回的却是不理解和白眼,还有人说她是骗子。

几年下来,张桂梅几乎要放弃了。直到20__年,她当选党的__大代表,她的梦想才出现转机。

张桂梅平时很少买衣服,每件衣服都穿了好多年,直到磨得发白破洞才舍得丢。临去北京前,县里特意资助她7000元,让她买一身像样的正装,可她转手就用这笔钱给学生买了台电脑,自己穿着一身旧衣服参会。

一天早晨,她正急匆匆往会场走。忽然,一位女记者把她拉住,悄悄对她说:“摸摸你的裤子。”张桂梅一摸,穿了多年的牛仔裤上有两个破洞。

“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张桂梅说。那天会后,她和这位记者相约聊了一整晚,把所有办校的苦楚都倒给了她。

不久后,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的报道发表出来,张桂梅办学校的梦想马上受到关注。

20__年9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首届共招收100名女生。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十三

吴孟超的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九。中国在商周时期就把农历七月定为秋季的第一个月,称之孟秋。吴孟超生于七月,小时候的名就叫孟秋。孟秋上初中后,给自己改名为孟超。这是我所看到——从他内心发出的第一个渴望自强的信号。

此后的吴孟超,一生都在努力地超越自己,超越环境对他的束缚,包括父母的爱与期望交织在一起的“父母意志”对他的束缚。17岁,他就经历了一次重要超越。

他5岁时随母亲去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父亲。家里穷,父母只供得起这个矮小的孩子读书,起初是期望他学了知识将来能有饭吃。不料他书念得非常好,读完初中,当地没高中,父母决心送他去英国继续读书,这时是指望他将来长了学问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可是,吴孟超却坚持要回国。

这是1940年,中国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蹂躏。吴孟超17岁半,为什么要离别父母弟妹回国?这是个值得追思的问题。

他在马来西亚上的学校是当地华侨办的,叫“光华学校”,取的是光耀中华的意思。校名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孙中山还写了一副对联:“求知求义最重实践,做事做人全凭真诚。”此联成了这所学校的校训。知识不仅有助于一个人谋生,知识里是有一个日益增长的大世界的。祖国正被侵略,学校里的课程也变了,华侨教师给学生们讲祖国、讲正义、讲国内的英勇抗战,讲得热泪盈眶。青年是有热血的,青年吴孟超是初中的班长,他的心中不再只有一个家,更有祖国,一个宽广辽阔的很大的祖国!

他在实现着人生中极其重大的一个超越,从关心自己的家到关心祖国!他的热血和情感在为此激动,他已经无法服从父亲的愿望,无法仅仅为改变一家人的生活处境而去英国读书……他深知父母在五六个孩子中只培养他一人读书,自己肩负着全家的厚望,可是他坚持要回国……回国能干什么,去打仗,还是去读书?国内还有平静的课堂吗?他自己也不清楚,只想要回国。1940年1月,他是与6位同学一起回国的,可见那个年代怀有一腔报国热血的青年是不少的。吴孟超成为吴孟超,必还有他个人的因素。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十四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十五

吴孟超说他深受裘法祖教授的影响和指导。裘法祖1914年生于杭州,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在二战中曾挽救无数德国人的生命。裘法祖的手术做得非常快捷流利,“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乃至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都对他敬佩不已,誉之“当代中国外科之父”。1947年吴孟超首次听到裘法祖讲课,心受震撼,这成为他选择当外科医生的重要因素。

可他医学院毕业后申请做外科医生被拒绝,以致毕业后即失业。这年正是1949年,他27岁。8月,解放军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向社会招聘医生,吴孟超去应聘,仍报外科,遇到这所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任郑宝琦。郑宝琦1946年曾赴美国辛辛那提医学院进修。郑宝琦当场录取了吴孟超。因郑宝琦从吴孟超的眼神中,从他回答问题的简明扼要中,看到了一种沉稳、坚定的气质。郑宝琦回顾说,他当时想,自己要的是这种气质,而不是身材。所以,郑宝琦的慧眼识人,也是不能忽略的。

然而外科的分支有很多,吴孟超如何瞄准了肝脏手术?

这仍然得益于裘法祖的指引。

今天回望吴孟超的道路,似乎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心中是要有自己敬仰的高山流水的。裘法祖确实是外科界的高山流水。在二战中的德国,他曾经“从头到脚什么手术都做”,因轰炸造成的创伤可伤及任何部位。这使裘法祖对各种外科手术都了解。_年吴孟超正考虑自己究竟该向外科的哪个专业发展,他去向裘法祖请教。导师告诉他,现在世界上医学发展很快,但肝脏外科还是薄弱学科,中国在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裘法祖建议吴孟超去做这个难题。

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建议。因肝脏血管非常密集,无法解决止血问题,就无法避免患者流血不止而死,因此肝脏被视为手术禁区。导师的建议,基于对吴孟超的了解和信任。今天看来,吴孟超听从了导师的指路,无疑是他通往未来极重要的选择。

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据_年的一个统计数字,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多达1.2亿,全球每年新发数十万名肝癌患者,约一半在中国。这意味着肝脏手术治疗有多么巨大的需要。由此溯到1959年,整个中国还在等待着能做肝脏外科手术的医生。一旦突破这个禁区,这就是必有大贡献的领域。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十六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都是一级残疾。丈夫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妻子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在常人眼里,他们并不适合组建家庭。

“当初,我到她家提亲时,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无法生活。”张顺东说,他并没有放弃,最终以真诚打动了她,组建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结婚后,他们经历了短暂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家里贫穷、住房破旧,感觉“日子过得像爬大山一样难,两人想死的心都曾有过,觉得自己的命实在是太苦了”。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国秀常常流着泪说:“我这一生最大的亏欠,就是不能给孩子一个拥抱。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用双手抱大的,而我家的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

家中有小是个宝,儿女是全家人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不论天阴还是下雨,常常是别人还没有起床,夫妻俩就上山找猪草,下地种庄稼。

“靠养牲口、种庄稼增加收入,是我们靠自己努力能够做到的。”张顺东说,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脚像手一样灵活、有力,煮饭、喂牲口、针线活等家务,她样样能干;除草、收花生、种红薯等农活,她样样在行。

夫妻同心,黄土也能变成金。面对困难,张顺东总鼓励妻子说:“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过不去。”夫妻俩就这样相互扶持着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7篇)篇十七

对于大山里的女孩们来说,华坪女高没有“门槛”。

从建校第一天起,张桂梅便定下规矩:学费、住宿费等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费。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便基础很差,中考分数没过线,也全部招进来。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线下”生。

学校生源差,教学条件更是十分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满是杂草。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在另一间教室睡觉,吃饭、上厕所都只能去隔壁学校。

“她心里着急,如果等学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杨文华说。

学生入学了,张桂梅却犯了愁。“有的学生考试只能考几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张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在华坪女高,学生雷打不动每天5点30分起床晨读,晚上12点20分自习结束才上床睡觉,连吃饭时间都被限定在15分钟。

张桂梅有一个小喇叭几乎从不离手。“傻丫头,快点!”在校园里,有学生稍一磨蹭,就会听到她的吼声从小喇叭里传出来。

十几年来,她不仅每天陪学生自习到深夜,还一直住在学生宿舍。“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她说。

20__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和学生入学成绩相比,华坪女高创造了一个奇迹。”杨文华说。

20__年,华坪女高完成建设工作,各项设施逐步完善,学校有了食堂、宿舍,还有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截至目前,学校3个年级共有9个班,在校生达464人。张桂梅常年坚持家访,累计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华坪和周边县的1500多名学生。至今,华坪女高已送走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从这里考入大学,学校不仅一本上线率高达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还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

学校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学生成绩突飞猛进,但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却一落千丈。她的身上贴满了止痛的膏药,平时连爬楼梯都十分艰难。

今年2月,受疫情影响,学生只能在家上网课。心急火燎的张桂梅直接在教室外搭了一张行军床,每天躺在床上,盯着老师学生上网课。

“我上网课的时候,经常听到她在床上疼得忍不住发出声音,但她从来不说。”韦堂云说。

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是张桂梅相识多年的闺蜜,也是她为数不多的倾诉对象。

相关范文推荐

    工矿供电心得体会总结(实用19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某个具体经历或事件的思考和总结,给出个人对于其中所获得的收获和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心得体会可以是对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某个方面,也可以是针对特

    酒店营销产品策划方案(通用14篇)

    策划方案是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项目目标和要求,对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和规划的过程,它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有了一个好的策划方案,我们才能在实施阶段更加有效地开展工

    班级活动个人总结班级活动总结(模板13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书面综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进行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龙舟比赛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8篇)

    总结范文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通过总结反思,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小编精选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第一段:介绍龙舟比赛的背景和重要性(

    阳光的味道读后感(优秀18篇)

    读后感是文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写作,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段落,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工地土方运输协议书(模板17篇)

    运输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不同的运输公司通过不同的服务和战略来吸引客户。通过研读运输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运输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酒店员工培训方案(优质16篇)

    培训方案的编制是培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后续的培训工作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请看下面这些培训方案范文,或许能给您一些灵感和思路。方式:开业庆典。四、主题:“

    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心得体会(热门17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具体的心得体会范文如下所示,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近年来,随着社会的

    勤工俭学岗申请书大全(14篇)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继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班等方式进行学习。不要局限于收集更多申请书范文,要勇于创新和展示自己的独特性,以吸引读者的注

    初中我的军训生活范文(23篇)

    优秀作文是对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的一种全面展示和考验。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三天的时光,看似短暂却又无比漫长。三天军训,有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