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

时间:2024-11-18 作者:梦幻泡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章进行剖析和解读,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善用下面的范文范本,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要领。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一

体育教师的素质最终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把体育教师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师成长的标志体现为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程中实现的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然而,在促进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在体育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特殊作用。体育教师若能从教学习惯的转变入手,排除阻扰自身成长的习惯因素,提炼出有价值的教学习惯,将更有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良好的教学习惯也是一个成熟和优秀的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新的体育课程条件下,应把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创新作为体育教师发展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习惯通常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受环境氛围和某种行为倾向、心理定势的影响而养成,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而难以被觉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最后形成稳定行为的过程。习惯存在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它是体育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带有自觉性和潜意识特征的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文化人格和群体的教学传统等复杂因素相互凝结与渗透的结果,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教学适应和教学感悟的结晶。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1体育教师个体的教学心理定势和稳态教学环境的影响。

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惯性,是个体心理的一种定向准备状态,这种准备可以使个体的心理能量发挥到极致,它是人们快速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同样存在一些教学心理定势,因为体育教师总是带着一定的教学期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走进教学生活的,这些教学期望与预设有助于体育教师预先明确哪些是必做的、应做的,哪些做法是应该避免的,从而可以把精力和智慧投向更有价值的教学行为中去。心理定势如果受到不断的强化,就会转变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同样,如果体育教师的某种教学行为暂时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心中就会对它形成稳定的信任感,就会有一种不愿意去改变它的心理倾向,以至于即使有一天这些教学行为不再合理,体育教师们也会表现出“敝帚自珍”的态度。

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心理定势相比,稳态的外部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与其他职业的工作环境相比,教学环境可以说是超稳态的。在这种稳定的、缺少变化的环境里,促进行为改变的压力就非常小,体育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得以长期延续并坚持,教学习惯和教学定势的形成也成为教学环境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当体育教师融入教学生活后,他会从中获得一些体验和认识。由于这些认识是源于体育教师自己的亲身体验,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并灌注了自己的情感期待和价值寄托,所以体育教师会从获得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因而也能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他们还要受到来自体育教师群体的教学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学群体文化是存在于体育教师群体中,由多数体育教师拥有的、具有传统意味和传承色彩的教学认识和观念。例如:怎样了解学生,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等,它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套可以模仿的程序与步骤。生活在体育教师群体中的体育教师个体,常常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群体共同遵循的教学文化,并在教学生活中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既有个体经历认同又有群体文化支持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

1.3外显的教学认识与内隐的教学知识的协同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受到外显的教学认识(可以理解为人所共知的认同率较高的教学观念,但它相对于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而言是外来的、异己的)的影响,形成教学习惯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把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实践准则。但在把同一教学认识或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并使之习惯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个体之间因内隐教学知识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内隐教学知识又称为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这种知识具有私人性和情景性特点,它与体育教师个人特殊的教学经历和所遇到的特殊的教学场景有关;这种知识可能无法被推广,或许也很难为他人所认同,但潜在地为体育教师自己所认可。当外来的教学认识进入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领域时,常常会受到这种内隐教学知识的“稽查”和修改。如果它们之间一致程度高,就接受外来的认识;否则就拒绝;处于中等程度相似时,他们可能接受其中一部分,但对其余部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这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具有个性化色彩和个体差异性,而教学习惯的迁移和改变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习惯的形成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具有必然性,因为它得到某些复杂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的支持,即它既受到内部的心理定势、个人经验和内隐知识的影响,也受到外显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群体和显性的教学认识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相结合,并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习惯得以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习惯就在这其中孕育和发展。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二

摘要:近年来,高校体育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老师具备符合要求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以下介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分析了高校体育实行课改的必要性,探究了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要求。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目前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科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主要能力。老师在具备新课改需要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工作,能够使所培养的学生及时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能够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因此,课程改革视野下探究分析高校体育老师教学能力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所谓教师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具备科目教学的专业能力,进而又有教师职业能力之称。职业能力是老师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制定教学计划、设定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任务中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特征。从中可以看出,理论知识和技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老师要想提高职业能力,就要在兼具两者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高校体育中,老师的教学能力要具备一定条件,其中,技能和知识是必要条件,心理和生理是支持条件。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能力又可以细分为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彰显职业魅力和优势[1]。

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新形势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校体育学科作用与以往传统的体育学科作用相比具有多元性,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只是侧重培养学习者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现如今,高校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在提高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丰富学习者的理论知识,培养学习者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今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了促进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体育实行课程改革是极为必要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较为漫长、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较为系统,在进行每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时,都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学校的发展方向相协调,进而当前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正常、有序运行[2]。新课改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调动学生参与性、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目的性培养。从中能够看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方向越来越明确,学生参与新课改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能够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我国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社会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加快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3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要求。

3.1驾驭教材的基本能力。老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性和新课程标准为前提,进而老师要对体育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掌握、细致了解,有侧重的梳理教材知识,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传统高校体育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于体育理论知识,老师基本是照本宣科,不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传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于体育技能,老师经常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体育动作练习,老师在教学中占据着绝地的主导地位。新课程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老师能够将体育教材的理论知识熟记于心,并且能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与以往相比,老师的教学角色实现了从传播者到指导者、参与者的巧妙转变,在充分开发教材资源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进步,进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及时完成,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良好实现。因此,高校老师只有具备驾驭教材的基本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才能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3]。

3.2组织教学的基本能力。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发挥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授课,虽然课堂学习井然有序、课堂管理比较有效,但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会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逐渐削弱,不利于学生自由发展。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老师鼓励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对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的培养。老师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能够合理分配自身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关系,老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老师能够有效组织体育教材,即有意识的将教材进行由繁到简、有难到易的组织和转化。此外,老师还能为学生有序组织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到活动的乐趣、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4]。

3.3融合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目前,教学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因此,老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加强自身综合知识的积累,巩固综合知识的学习基础,这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跨学科问题,而且能够拉进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老师要想着实提高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各个学科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融合与统一。老师在进行融合学科学习之前,一定要正视自身在某一学科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对知识进行及时补充学习,同时,老师要自行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融合学科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老师掌握融合学科知识以后,要巧妙的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进而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3.4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现如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信息科技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参与体育教学。备课阶段,老师要运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图文并茂的ppt,根据需要适当插入视频和音频,进而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后阶段,老师将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总结、体育评价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据记载、文字信息储存。老师提高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能够优化体育教学效果。

3.5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体育老师从事教学事业的基础,教学研究能力越高,老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越强,反之,教学研究能力越低,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就越弱。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不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只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算达成教学目标。现如今,老师在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同时,还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老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不仅能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培养优秀人才[5]。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想发展教学能力,一定要重视驾驭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融合学科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这五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课程改革视野中发展体育老师教学能力,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及时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三

摘要: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通过身体锻炼来促使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锻炼过程中,使学生掌握锻炼的原则、方法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从而达到终身锻炼身体的目的。而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交换意见、协调各种活动以达到互相了解相互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语言,这与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对事物的感受、对教材内容及其技术掌握程度分不开,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的特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语言艺术,提高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力,科学合理地完成好体育教育任务。

关键词:语言应用能力;体育教学;肢体语言。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一般都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直接抽象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强,比较关心与自己学习有直接关系的学科。那么,体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与学业成绩的辩证关系。现代大学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并以顽强的毅力和耐力刻苦地学习。但有时他们也苦苦思索,想求得更好、更科学的效率高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正好给体育教师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使学生了解只有强身健体,才能承受繁重的学习任务,只有建立起严谨的生活规律,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重视体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充分利用语言在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交换意见、协调各自活动中的艺术形式,利用体育活动的生活气息强,运用体育教学和锻炼内容的丰富、生动性,搞好大学体育教育工作。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声音宏亮、语言生动,就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课堂语言表达出色、顺畅、准确、运用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剖析富有特色的体育教育语言不难看出,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进一步推动学生世界观的良好形成,重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注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驾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大学体育教师合理使用语言的艺术性促进体育教育的进步发展。

2。1体育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

体育教学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活动,要有针对性地使用专业名词和术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语病,尽量使用简单而准确的话语,要准确讲解动作要领和概念,需要讲清楚难点、重点的基础上解决疑难问题,结合已经教过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把握新学内容的吸收掌握。

2。2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利用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对学生的合理调动、指导和鼓动作用。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可以是教材所蕴含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课堂的组织实施,通过使用合理的口令、口哨、肢体语言创造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借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动来合理组织队列队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及时、合理而顺利进行。坚持正面教育,贯彻启发诱导,以表场为主,以鼓励为主,要善于并正确地运用表扬和批评。语言、语气要适当,实事求是,不能夸大,防止简单粗暴。语言可激起学生的兴趣,批评教育和比喻必须考虑有利于课堂教学,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启发和对动作要领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的能力,相应可以培养大学生守纪律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这样必将为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体育教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方法。

语言表达能力和示范水平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同时语言的运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以及本人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体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应用方面进行专业培养和锻炼,以提高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

3。1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正确使用课堂语言,强化基本功练习。

上好一节体育理论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生理卫生常识,其次是对课的组织、讲授和表达的能力等。课既要上的生动,又能达到启发教育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经常收集、积累一些体育方面知识、素材和有关科学统计数据,还必须抽出一部分精力从事有关体育理论和技战术等方面的研究与讨论。这样不仅能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课堂语言是教师主要的基本功之一。体育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给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难。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要简明、易懂,话不在多,说清为止。要注意语速与声调的变化,要讲的生动,切忌枯燥呆板。语言要规范,合乎语法和逻辑,语言声调的适当变化,结合重点或难点内容变化,才能引导起学生注意。

3。2健全完美的人格是体育教师必备的素养。

完美的人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示,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当今是知识激增的时代,体育教师不仅在动手能力和技巧上具有一定的水平,而且要在体育理论知识、跨学科相关教育知识、体育锻炼保健、预防、处置等多相关学科的边缘知识领域下功夫研究和学习,每位教师应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视野和结构,提高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和相关知识了解的程度。

3。3拥有全新的知识结构是体育教师应用语言艺术的重要基础。

体育作为一门综合科学,在教材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普通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应当把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教给学生。新学期理论课教材,应选择对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有帮助的又能被学生理解的体育知识,生理卫生常识、建立正确、科学的体育观。随着学生求知欲的增强,结合人体特点与运动项目的相互关系,讲授体育锻炼对人体心血管、呼吸、神经、消化、运动等系统的作用。并例举一些生理指标作为指导锻炼的科学依据,来进一步说明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在锻炼中常遇到的一些损伤进行分析讲授,通过这些讲授,不但能帮助学生在锻炼中预防损伤、科学地进行锻炼,并在实际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辨别损伤、处理疾病,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专项技术理论知识的讲授,要结合专项技术的锻炼价值、锻炼方法、比赛规则和裁判法,使学生学有所用,用之受益,学生才能学有兴趣,更利于终身锻炼。

4体育教师语言合理运用应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

在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指导时,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诱导、示范讲解内容和方法都要符合所教授学生的体育基础,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若只用一种陈述方式难以使全班同学都接受,教师要采用多种陈述方式加以讲解,但要避免重复罗嗦。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锻炼和教学中增加比喻语句的使用,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比喻常常用简单和常见的事物去说明其他事物,即使学生从未接触过其他事物,也能从比喻中想象其形象,领悟其含义。总之,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在重视动作规范、技术要领的基础上,加强理论课的教学。要结合体育的特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语言艺术,提高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自觉性,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健身锻炼的理论和方法,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参考文献。

[3]张树玲.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语言[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5):71,107.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四

(一)高学历与多方向。

学历是教师渊博的一种特别的象征称谓,高校教师学历的高低直接可以体现出其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高低。通过访谈部分了解得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占比例较大,部分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学位排序为硕士学位占第一,其次为学士学位,第三为博士学位,。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学位获得情况来看,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均受过高等体育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多于本科所学体育方向不一致,研究方向较多,技能水平一般,授课课程项目多不是自己的专长,缺少专业运动员水平技术展示。“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加大高学历青年体育教师技能水平的培养力度。

(二)专项技术分析能力偏差大。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体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一部分教师由于其所授课程门类较多,与其研究方向不一致,对其项目技术分析了解甚少,多数青年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专项技术分析,虽在本研究方向技术分析尚可满足教学现状,但不能很好的利用较高技术数据分析仪器进行研究型教学,不利于体育专业学生专项课学习。部分教师文化水平较低只会用通俗的白话对其项目进行技术分析,专业专项技术分析能力较低。专项技术分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授课质量,也会影响学生对本项目的求知欲,应加大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项技术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辅助练习少。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是长驱直入直逼本次课授课内容,只注重于重点难点的教学,忽略了导入课的学习和专项辅助练习,辅助练习是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某项技术的敲门砖和垫脚石,少了这一步不利于学生学习技术学习的效果和对技术的理解,不利于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授课。体育教学中应加大教学辅助练习的量,但要控制量的大小,注意量变到质变的这个临界值。

(四)教学方案撰写陈旧。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案,在保证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应该根据所授课的特点大胆创新,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和武术等。应该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充盈自己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教学目标等级化,不能一味的陈旧呆板。现代的大学生是放飞思想的一代,是网络时代的冲浪者,“低头族”成为了他们的特定称谓,如何在授课期间让他们忘掉“低头族”,高校青年体育理论课教师的又一重要课题。

(五)青年教师培养形式较为单一。

通过访谈了解,极少数学校会每年公派青年体育教师去进修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青年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个人消费去培训的教师几乎没有,多数学校是以校内自培,在校内以听课形式学习老教师或者是相关教师的授课手段、方法等,之后并作以评价,此做法只是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其次为说课比赛,此种形式培养非常有助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较少,获奖机会微乎其微,多数不参加校级说课比赛,积极性不高直接降低了说课对青年教师教学培养的效果。

(六)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受限。

现如今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各省采取了网络远程培训这种形式进行的。为了提高报名教师的积极性,校方规定必须完成培训,不能按时结课的教师将影响其职称的评定,这一规定使得大批青年体育教师放弃培训机会。另有一个原因是课程内容受限,可能是网络课程刚刚开始,各课程不太完善,如只有大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缺少专业的专业技术科的课程。通过对技术科的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多数愿意学习自己专项课,而且很想通过远程这种形式学习专家们授课的新方法、新手段和了解本专项发展趋势等。可见技能课教师在这方面的求知欲较强,应进一步完善各课程的网络授课内容。

(七)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是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源地之一,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由于体育课程的授课特点与其他课程有别,技能课程较多,技能课需要学生在身体上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这就要求我们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必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和团结向上的这种精神,积极主动的通过教学传播体育正能量,为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增添精神上的助力。

二、结论。

各高校领导部门应完善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规章制度,增加在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进修的机会和经费,突破培养形式单一这种局面;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辅助练习等方面,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本专业前沿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采用适当的手段方法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五

教什么?有时候会困扰我们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首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特别是新课程推出后,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放宽对教学内容的限定后,给体育教师带来的疑问是——教什么?体育课的制订需要根据不同年段的水平特点、教材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不同教材搭配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其次,在确定教材后,要明确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要坚持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的原则。再次,需要明确每个教材的教学计划。例如,蹲踞式跳远这一教材,应该划分为几个教学课时,每个课时应安排什么教学内容,不同内容的重难点是什么,这些都应该明确。最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一些内容也会占据体育课的课时,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材中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有较大的调整,除身高、体重、肺活量、50m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的共性指标外,高中各年级组还有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1min仰卧起坐(女生)、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我校将该内容作为体育课成绩的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较好的时间保证,符合教材选择要符合本地区的特点。这是我们要知道教什么的问题。

2怎么教。

怎么教?这是教学策略问题,当我们定好教学内容,就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教会学生所要学的内容。教师在处理一个教材时,更多的是关注教材本身的重点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教,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掌握,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技巧的领悟,理论指导实践的倾向更浓。在教授女生行进间双人传接球第一次课时,一般都会把学生的脚步动作作为重点,把脚步节奏和手脚协调配合作为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教学手段,一般都会考虑由易到难,由徒手到持球,由走到跑,由慢到快。练习方法依次有:

(1)2人走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2)2人跑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3)2人走动中传接球练习;

(4)2人慢跑中传接球练习。但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单个练习时,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最后完整练习时,女生的带球走现象很明显,前面设计的徒手、慢跑等练习形同虚设,练习中还是要反反复复强调,教师教得烦累,学生学得茫然。这对于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常考虑,在不多的教学课时里,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笔者对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改变。练习方法。

(1)原地正面提膝传接球练习;

(2)原地小跑正面传接球练习;

(3)左右侧向原地小跑传接球练习;

(4)行进间传接球练习(由慢到快)。这个练习手段的变化,使女生带球走的现象大有改观,因为这个练习从头到尾都在用节奏的方式,来刺激学生传接球时跨步接球,上步传球的脚步节奏,当学生适应了这个节奏,在行进间练习时就较少出现带球走的现象了。在强化了脚步动作和节奏的练习后,让学生进行慢跑中传接球练习,这个练习当中也会出现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因传球路线的不稳定而出现停顿或走步现象,但是在前面脚步动作和节奏练习的基础下,学生对脚步节奏熟悉,对运动中的传接球有了适应,教师在讲解和对比原地与行进间传球路线的不同后,学生一般都能够较快地调整传球线路,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更明显地体现教学效果。

3怎么学。

于素梅《体育学法论》一书中定义:体育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等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学法有听讲法、观察法、模仿法、练习法、提问法、讨论法和展示法等。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探讨得较多、较深,因为涉及教师层面较多,教师比较关注;但是怎么学涉及学生层面较多,模糊性更强。怎么学的问题总觉得是一个“黑箱”,我们教学中知道学生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但是不太容易解决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因为,人的大脑不象一张光盘,刻录什么内容就能输出什么资料,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当我们将一个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经过自己的视觉表象,输出所学的动作各异,在学生头脑中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我们为之困惑的“黑箱”。但是,这个学习的“黑箱”肯定有迹可寻,可以从外显的行为方式来判断学生内隐的认知策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好,这是我们教师必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学法的探讨开始在部分教师中热衷起来。怎么学是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的关键。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纽带——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最有力的环节。学法指导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较好掌握动作技术。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知道学生学习的策略,了解动作表象的加工过程,是进行有效学法指导的关键。学法指导可以多种多样,其来源可能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借鉴的方法,也或者是经过讨论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学生练习过程中,他们的动作反应了其在学习中对动作的理解和技能习得的反馈,根据这个经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听讲,如运用不同的语气,提高学生听讲前的注意力;如观察教师动作前,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哪一部位;如模仿动作的时候增加情景设计,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等。要让学生互相学习,学会互相评价来提高对动作的认识。以情景教学为例,在学习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时,如果教师先预设比赛场景动作,模拟比赛画面,那么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也就很自然地体现了,这比简单的设计起跳时机,练习跳抢篮板球的动作对学生运动表象的刺激来得更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做动作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把握。一开始学生可能对卡位动作不熟悉,教师根据前面的情景教学,再讲解动作要领,就便于学生对动作的顺序和结构的关注了。然而动作要领讲解即冗长又不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就应该在学法指导上下一番功夫,让学生简便记忆动作。如编顺口溜:取位准、下盘稳、身贴紧、合理顶,用“准、稳、紧、顶”4个字形象地将卡位的整个要学的动作归纳其中,学生从视觉表象转化为运动表象就更加容易,学习就更加简便,效果就更加明显。教法是学法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智慧表现,而连接教与学的学法指导,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教学效果的法宝,值得很好地挖掘与开发。

4学得如何。

学得如何是教与学结合的成果,是检验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学法指导成功与否的最直接的显现,教与学所围绕的最终结果是学习效果。如何评价学得好坏,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要看教师对整节课的预设,从教学目标来判断教师是否了解学情,是否能正确定位该教材的难易程度。例如,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初步掌握某个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低;如果是较好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较高;如果是熟练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学会该动作的程度就更高了。其次,要看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是学生最后所学动作是否完成了学生自己所要求达到的程度,他们对课的体验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有负担的。再次,要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学法指导是否合适,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是否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没有亮点和创新之处等。经常听课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触,某个教师的课上得很好,很成功。在反思、探讨的时候发现,课上得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某一动作时,很有方法和手段,学生能很快理解和有效模仿,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风格,这是很让人羡慕和敬仰的。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优秀的教师,经常对这些教师感慨地说:“一直在模仿,却从未能超越。”所以,学法指导是应该值得重视和开发的,未知的东西多,却有无限的“风光”在其中。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六

教学目的: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二年级教学目标:

〈一〉 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二〉 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三〉 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体育课教学常规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师方面:

1、 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 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 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4、 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5、 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6、 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 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7、 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和训练工作,使他们真正起到教师助手作用。

9、 教学中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与要求,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作好妥善处理。

二、 学生方面:

1、 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 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3、 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各项规定。

4、 在课堂上严格执行教师的各项要求,不经允许不得随意移动器材教具要严格执行教师规定的各项保护措施。

5、 要爱护体育器材,不得有意损害各种体育设备和用品,课后要按教师的要求如数送还各种器材。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七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指教师本人对自身的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其核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必要的搜集和加工,使之便于查找和利用;二是在其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的运用知识并不断进行创新。

3.1端正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认识首先,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对于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其体育教师个人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因此要从意识上增强体育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认识。其次,要改变高校体育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及共享存在的人数误区,个人知识的共享不仅不会使体育教师个人失去在本行业领域内的竞争优势并对个人利益造成威胁,反而会在个人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创新,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水平。再次,由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突然闪现的闪光点等隐性知识的管理,通过增强其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认识,可以明显提高其个人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管理意识和水平。

3.2积极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并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学习各种知识的兴趣,紧跟时代发展,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仅有利于开发自身的智力资源,而且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并且注意保持学习新知识的热情,达到掌握更多知识的目的。

3.3选择高效的知识获取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变得丰富多样,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来讲,应该选择更为经济、方便的方式来获取有用的知识,用最少的时间代价来换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例如,可以通过阅读各类期刊、杂志、著作、报告等文字性资料来获取新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学术活动或者学习组织等,通过与别人的直接交流或者请教,来得到自身需要的知识。其次要利用好网络工具。互联网的出现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娇迅捷畅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及其网络中提供的各种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来进行高效率的个人知识管理活动。

3.4体育教师建立个人知识库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建立个人知识库,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活动,有目的的对各类个人知识进行整理和组织,并促进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学习新知识,存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库的建立,可以促进个人知识的转化与分享,并在教学团队中不断融合,不断促进新知识的创新。

4结论。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师与个人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对于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认识误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建议,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管理及共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八

摘要:中国现代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依赖教师的教育工作,因此,教师的队伍建设就成为一个研究对象,依目前的情形来看,高校中对教师的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和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能力都有待加强。下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学术交流;创新能力;职业道德。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由此看来,对高校中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就极为重要。高校中的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升,有利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还有利于进行科学研究,所以,体育教师的责任艰巨,如何建设一个具有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团体,值得深思和研究。

1.1思想。

对个人而言,思想是行事和说话的坐标和向导,对高校教师而言,首先要坚守教学育人的根本准则,培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循序善诱、诲人不倦,并且思想上要与时俱进,摒弃个人主义。高校教师的思想境界高,近朱者赤,大学生也容易耳濡目染,如沐春风,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从而在思想上形成乐观豁达、有进取心、政治素养高的个性。

1.2道德。

一个普通教师的合格标准是道德素质,一个高校教师更该达到这个要求。中国文化传承至今,名垂青史、耳熟能详的孔孟,还有近代家喻户晓的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吴玉章等,作为教育界中的典范,都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质。道德素质的缺陷是不能弥补的,一个不具备道德素质的人也不可能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所以,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1.3能力。

古人早就意识到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关键,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教授学业、技能,解答困顿、迷惑,没有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很难做到以上这些。且现在技术的发展迅速,各种现象日新月异,要保持和时代接轨,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将最有用最符合时代进展的知识教给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和各方面技能,都是尤为重要的。

1.4职业素质。

我们常讲,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而老师是花园里的花匠,花匠对花朵向来关爱有加,悉心栽培,教师也是如此,对学生的栽培也需要耐心和爱心。所以,一个高校教师的基本的职业素质是要仁爱,以豁达的胸怀容纳千万的`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2.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教师的队伍结构混乱。

自从高校扩招后,高校的教师团队也发生了变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教师人数增加、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学缘结构向好的方向不断改进,基本能跟上万象更新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脚步。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是不停息的,所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一,虽然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了改善,但是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人数还是过少,整体学历水平需要提高;其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现象屡禁不止,学缘结构有待改善;其三,教师队伍的普遍年龄在不断向着年轻发展,这使整个团队充满活力的同时,也给教学质量方面、教师团体管理方面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教师聘用和流动机制缺陷。

高校教师的人数日益增加,高校招聘的教师来源也各种各样,虽然高校能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但是教师的人事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招聘高校的毕业生,二是在其他学校或者单位中转调教师;三是引进外教,壮大师资力量。但是因为教师的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在不同的地方,各个高校中教师的调转比较混乱,相互的逐鹿也不够良性。调整对教师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应对高校之间的人员流动的幅度,才能接受高校的用人以治事的行动准则、办事规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挑战。

2.3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团队的各方面能力有所有加强,但还是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如今我国大力建设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注重对人才的培育,这样的时代背景给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加大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就急需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高校的任务还是光荣而艰巨的。要跟上国家的政策,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就需要教师积极配合,提高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性的教育。高校必须响应时代的号召,迅速的打造一个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奠定基础,准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一份力量。在中国的高校中,教师大多致力于应用研究,具有创新性质的研究和自主创造方面的就很少。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还只是留在学历的高低、知识的深浅和富饶的文化背景,开发多方面的能力这个层面,但是却忽视了教师的创新能力。

2.4师德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在高校中,还存在这一个现象,就是有些教师没有教师应该有的职业道德,没有自控力,为了一己之力就做出一些伤风害俗的事情,虽然这知识少数,但却是害群之马,使整个教育界的风气受到污染,形成恶性效应,对于这类现象要严肃处理,并加强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此外,受到这种现象的渲染,在多数教师身上的品性被削弱,其一,教师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不能认真教书育人,完全一副“混日子”的模样;其二,教师只是做好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其三,教师不能做到表率作用,自己的行为举止都不加重视。

2.5教师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有待增强。

在国际上,高校之间的交流渐频繁起来,所以,高校的教师也应追逐时代前进的脚步,相应地提升自己在国际间交流的能力,以便使中外高校的教育水平都有所提高。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高等教育的交流因此也有了新的进展,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交流,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与日俱增,高等教育的前景光明,发展脚步也活跃了起来。高等教育在各国之间的交流的频繁对各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不仅将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的鸿沟填补得越来越小,还让各国不同的文化彼此了解,增进了民族情谊,最直接的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之间高校的交流国际化,需要大批的教师为此奉献一份力量,这无疑给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提出了挑战。

3.1改良教师团队的结构,整体提高教师修养。

为了实现教师团队学历整体提升的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多招纳高学历的人才,留在教师这个职位上;其二,加大力度培养在职的教师继续学习,争取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对于教师团队的学缘构成的改进,首先要减少本校学生留校人数,多在社会上招揽人才,扩大人才的来源渠道;其次多创造一些海外学习机会,或者去其他高校考察的机会,让留在本高校的教师丰富阅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更很高更远的学术境界;然后,在其他高校调入人才,减少企业单位人员的流动。其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聘用教师和培育教师时,要全方位考虑,不仅要考虑学历,还要重视教师的能力;二、“近亲繁殖”现象有利也有弊,它会阻碍高校合作交流,阻碍人才的成长和学术的进步,但却不该因噎废食,完全禁止本校学生留校,只有适度调整,才能让本校的传统源远流长下去。

3.2改革完善高校内的人事制度。

在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上,改善聘用合同制,遵守基本的准则,根据需求设定岗位,在社会上公开招贤纳士,选择各方面皆优的人才录取,合理安排教师队伍,打破人员身份的隔绝层,在需要的岗位上聘用教师,保证教师团队内部人员的流动有序、拥有共享资源并且稳步发展,保证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有生气,教师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离职、转调,可以晋升,也可以加薪。学校的用人制度要灵活,可将终身制和合同聘任制结合起来执行,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岗位,可以长期聘用也可以短期聘用,以个人的进步推动整个集体的进步,以此实现对教师团队的整体开发的目标。在分配制度上,严格按原则办事,根据岗位的职能确定薪酬,岗位变动薪酬也随之变动,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制定薪酬的多少,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注重教师的业绩和奉献。根据教师的不同岗位分别管理,并实行评优制度,对其进行考核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教师岗位的不同、职能的不同等等。

3.3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

现在教师团队中青年人和中年人居多,因此应该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育工作。将提高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能力作为核心,重点培养其教学的能力,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增加海外交流的机会,鼓舞继续学习,将现代化的教书育人体系打造得更完善。学校要对教师的培养工作下一定的成本,积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起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此外,一定要完善对教师的奖惩机制,实施鼓励措施,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要重视起来,让教师自主地去学习。

3.4重视培训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规范学术问题。

学校要重视教师道德修养的培育,多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训,让教师的法制意识、职业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有有所提升,以此散播教师对全国的思想上的影响。提倡科学、端正风气,杜绝因私废公、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贪图一时的利益,提倡埋头苦干、实事求是、不务空名。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之相辅相成的还要改革完善教师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措施,完备对教师的考核体系,加强社会对学校的监督,对违反师德的行为不留情面,严厉打击。

3.5支持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丰富教师阅历。

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国际上,高校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教师对外交水平提高,给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契机,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鸿沟逐渐填补,各高校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随着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增长。为了将这一良好局面继续持续下去,应该大力支持高校间的国际交流,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上的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6]杨钰.关于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九

论文摘要: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情绪和仅表等教学行为表现的改革创新,对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省时地完成休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所采取的行动和活动,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情绪和仪表等行为表现。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起主导性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气氛和效果,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应答行为反应的产生,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学生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要确保教学活动和谐、正常地进行和建立、维持最佳的师生关系,最主要的是依赖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和自身行为表现的调控。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高效调控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在继承批判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改进、创新教学行为,使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进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确保寓教于乐,加快教学进程,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不断改革创新,合理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使教学任务得以高效省时地顺利完成。

2.1.1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互动统一。

体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共同构成的,师生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这有机的行为互动关系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主动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关系,积极影响和诱导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反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1.2教学手段创新的表现程度要适中。

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会引起学生各式各样的行为反应,既有积极、合作的行为表现,又有消极、抑制的行为表现,不是每一种教法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正强化。教师的教学手段表现激励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学生的否认和负强化。因此,体育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产生良性的行为反应,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正强化,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1.3教学手段创新要灵活多样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学手段应结合社会和个体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对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求知欲是非常有益的。总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兴趣,发展个性,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2.1.4教学手段创新要正确、主动、积极。

体育教学中,学生渴望学到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真诚希望得到教师正确、耐心、仔细的指导和帮助。积极主动的教学手段是激励学生产生期望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科学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会大大加快教学进程,使学生少走弯路,能起到“省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体育教师语言教学行为,是教师运用最广最多的一种基本教学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主要分为讲解、口令、指示、纠正、评价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行为不断地向学生输入各种教学方法、内容、要领及纠正、帮助、保护等信息,并通过学生练习信息反馈,再用语言行为调节指导学生练习,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改革创新并合理运用教学语言行为,对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2.2.1教学语言的创新要通俗易懂、精炼准确。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实用丰富的知识性教学语言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形象的比喻和精炼准确的教学口诀能使学生在大脑中迅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改革创新和合理运用教学语言时,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精炼准确,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2.2.2教学语言的创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获得知识和技术动作要领,了解存在的间题及纠正方法。因此,要求教师要对自己教学中说出的每句话负责,杜绝空话、废话,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真实感和信任感,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2.2.3教学语言的创新要有技巧性、艺术性。

学生是教师教学语言行为的被控受体,教师巧妙艺术地运用教学语言可以避免师生之间的矛盾。偏激的教学语言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过分地赞扬,可使学生骄傲自满;过多表述,会使学生厌烦;不注意场合的批评,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这些不适宜的语言行为,都将会导致教学失败。相反,如果在教学中,看到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采用技巧性语言去纠正、指导学生,学生会从心底里虚心乐意接受教师的语言信息。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采用积极耐心的鼓励性语言给予帮助,以强化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的学习期望。有效艺术性的口头语言评价,可使学生愉快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现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体态语言主要表现为技术示范动作和身体各部位动作,主要包擂技术示范动作、手势、足势和眼神等行为。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师特有的一种教学表达方式,其特点是逼真地描述教学内容特征,具有简便、生动、形象、清晰等优势,是其它任何教学行为所无法替代的。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熟练、优美、规范的体态行为表现,对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运动表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1教师的动作示范要准确熟练、优美大方,并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动作示范行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中,依靠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师运用准确熟练、优美自如、舒展大方的动作示范行为,可使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动作的形成过程,并在大脑中建立形成完整清晰的运动表象。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积极地模仿教师示范动作进行练习。教学动作示范行为分为:完整和分解动作示范、快节奏和慢节奏动作示范、近距离和远距离动作示范、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动作示范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动作示范的正确性、优美性、节奏性及完整、分解、方位、方向选择运用是否合理、恰当,对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运动表象,学习掌握技术动作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而灵活选用,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完整、清晰的动作表象,达到最佳的动作示范效果。

2.3.2教师教学中手势、足势行为要简便明了、准确达意体育教师教学的手势、足势行为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辅助性体态语言行为,具有简便、快速、明了等特点,无论是组织教学、内容讲授,还是体育教学比赛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特殊重要作用。例如,足球比赛中的裁判员单臂上举表示间接任意球或越位;组织教学中的教师左手握拳曲肘和右臂侧手举表示横队集合;教师用双手击掌帮助学生按节奏完成动作,用“跺脚”对学生错误动作或动作失败表示遗憾等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手势、足势体态语言行为。为了更好地利用手势、足势行为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在运用时要做到准确、达意,最好配合口头语言或哨声使用,会起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2.3.3教师教学中眼神行为要自然传神、准确专注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神变化能够了解和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学眼神行为可以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用眼神控制教学活动。例如,队列练习中,某学生出现错步,教师可用眼神盯住他,该学生马上就会心限启领神会。教师的眼神行为在教学中可用来批评、、否定、控场,也可用来褒奖、赞同、默许、、提示、期待等。教师运用眼神行为进行教学,要准确、专注、自然、达意。合理正确地选用制迪时眼神行为,可以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调节教学节奏,控制教学活动场面,保证教学任务完成,能起到有声语言教学行为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情绪行为表现同样对体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振奋的精神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教学,将会融洽师生关系,缓解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使整个教学环境充满民主气息。反之,教师低落的情绪,可使教学气氛紧张、凝固,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延缓教学进程。因此,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大局出发,以教学为重,万不可带着沉重、悲伤等不良情绪行为进行教学,以免影响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5教师仪表行为的改革创新。

常言道:为人师表。仪表也是师表外在的一种表现行为。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美好印象,首先要规范自己的举止,注意边幅衣着等仪表。教师只有行为举止文明礼貌,穿戴朴素大方得体,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对育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结束语。

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引起学生行为相应的反应,教师在教学中,应在继承传统教学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研究、改革、创新,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准确把握教学的主动性,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最终实现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质量目的。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十

论文摘要: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师深刻认识实践知识,达到解决体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对激励高校体育教师实践知识的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师自身实践知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一般教育知识的获取方式相同,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知识也是通过教师的学习、总结而形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方式对高校体育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知识,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知识具有复杂的转换过程。很多学者用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学说来解释这种现象,他认为“实践知识的来源,既非来自客体,也非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两者的相互作用。”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讲,高校体育教师对实践知识的形成,不是通过体育教育者自上而下的传授得到的,而是体育教师在一定的学习情境和个人原有的体育教学知识、体育教学经验、体育教学心理建构以及体育教学信念的前提下。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实践知识是自己主动构建的,是高校体育教师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育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去解决和处理时通过建构的方式形成的。但是,这种方式不是唯一正确的,对于不同的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处理同样的问题可能采用的方法不同。

高校体育教师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或其他因素产生一系列职业情感,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的教学就会变成一种责任之外的教学动机。教师会把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种情感会激励教师挖掘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情景的艺术表现,达到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的目的。这是一种高级的教学动机,是教师感情的融入,不需要强迫自己去对待体育课的教学,而是一种享受,这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因素中内因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是通过体育教师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高校体育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而获得专业知识的效果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同时,也取决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及教师已有的知识水平、体育教学经验背景等。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在已有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会有更好的效果。

通过高校体育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学习情境的设置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它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的转化、迁移以及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实习场所和发展的空间。只有把教学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任务中获取教学经验和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等实际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条件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1-的教学过程中,其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呈线性上升趋势,而之后则趋于下降趋势。这说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课堂或课下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路并勤于学习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分析如何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上好一节体育课,并使学生做好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中认真学习每一个技术动作,并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能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这些方面都和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和提醒是分不开的。体育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知识对学生在体育课中犯的错误进行正确指导和帮助,能够使每一位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够“动”起来,积极的参加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能够正确的完成。体育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知识对班级中不同运动能力的同学进行正确分类,并进行分别指导,使学生的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三、实践知识在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人们对体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向学生传递一种基本动作技能。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知识是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育教师的实践知识会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复杂的教学情景进行有效控制并别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的实践知识是否丰富对教学计划的完成程度又关键性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体育教师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精华部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体育专业发展的基础,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又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践应用。这种关系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体育专业发展的基础。

四、结论。

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在体育课中的经验总结,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处理好教学中复杂情景的变化。它的形成受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情感与动机、高校体育教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高校体育教师学习情境的设置等的影响,并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汉霞.论教师的实践知识及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6。

[2]曹正善.论教师的实践知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十一

第一,认识不到位。虽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部分高校仍缺乏对钢琴教学的正确认识,忽视钢琴教学,过度重视非艺术性专业的发展,对钢琴教学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物质资源投入较少。并且,有些高校的钢琴数量较少,使用时间较长,经常出现故障,导致钢琴教学中断,严重影响钢琴教学的顺利开展。另外,还有部分学校领导忽视了钢琴教学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将钢琴教学作为主要的专业课程,进而对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引导,导致学生忽视钢琴学习。第二,学生基础薄弱。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很多高校都实施扩招政策,扩大招生数量。但是,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在扩招政策下,很多文化成绩不高的学生都选择了艺考的道路来实现上大学的愿望。扩招政策下的艺术专业学生数量较多,学生的质量无法保障,很多学生的钢琴基础十分薄弱,甚至有些学生之前没有系统学习过钢琴。在这种情况下,钢琴教学需要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难度较大。第三,教师素质不高。教师素质对钢琴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但是,有些高校钢琴教师的素质不高,钢琴教学能力不够。具体来说,部分高校的钢琴教师由音乐教师担任,缺乏专业的钢琴知识和钢琴技能,无法向学生传授系统、专业的钢琴知识和技能,钢琴教学质量不高。另外,还有一些高校的钢琴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缺乏深层次的钢琴知识学习,对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全面,缺乏高层次钢琴技能,钢琴教学水平不高。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十二

声乐是一门技能性的学科,在艺术教育中占有崇高地位。声乐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歌声来进行情感的表达。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声乐人才的需求,高校声乐教学要紧跟潮流,不断促进教学体系和方法的革新,积极进行高素质的声乐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现阶段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有必要加强声乐教学改革力度,创新改革路径,以更好地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材内容设置不科学声乐教学过程中,教材作为重要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声乐教学水平。从当前的高校声乐教材应用情况来看,很多内容的设置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教材应用也存在片面性,这也是需到学生感到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作为声乐课程开始的基础,声乐教材要满足一定的层次性。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较高难度的内容设置或许利于专业水平的培养,但理解较为困难的同时,也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不利的影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信心。(二)对声乐教学定位有失准确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也存在着多数教师在对声乐教学的价值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较为广泛认为的是声乐教学多培养的是演唱方面的人才,注重的是对学生表现能力的培养,而在情感审美及价值等方面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殊不知,要想声乐表演真正打动人心,取得较好的反响,演唱者的真实情感流露和表演技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多数声乐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声乐教学和演出的功利性,多强调声乐的表演价值,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有所偏差,因而造成了声乐教学呈现效果的不理想。(三)重技能轻理论现象严重由于声乐的技能性要求较强,传统的声乐教学也多成了“技能型教学”。表现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就是教师过分重视声乐技能的提高,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声乐理论的教育多被“边缘化”看待。在再加上声乐教学考评体系的局限性,就造成了高校声乐教学中严重的“重技能轻理论”现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造成了制约和限制。如有的学生虽然演唱技能较高,但缺乏理论教育或者心理素质较低,也会出现忘词、走调的现象。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声乐理论认知缺乏,也会使得学生的声乐素养大打折扣。

基于以上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保证上述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切实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笔者认为,声乐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声乐教学改革创新路径的探索。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优化课程和教材设置高校声乐教学教材设置不科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也必然不利于实现专业化的发展。为此,高校声乐教师应基于学生现有的声乐水平和能力,积极优化课程相关的教材设置,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化课程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对以后的就业也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作为高校声乐教师,还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设置与专业发展方向的关系,并基于此进行相关课程的合理设置,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更新教学观念和模式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高校声乐教学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于高校声乐教师来讲,也需要积极树立新时代的教学观,正确定位声乐教学的价值。首先,教师要在声乐教学中积极对了解声乐教学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其次,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形成整体的歌唱技术观念,以利于声乐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学生还需要熟练掌握发音的正确方式,形成完整的声音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声乐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经实践发展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声乐教学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也已经落伍,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一次你,在现代技术发展背景下,声乐教学也应积极进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并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如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看见声音的波形及五线谱,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身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整。(四)促进理论与技能并重声乐教学兼具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内容。其进行的是舞台表演者的培养,这要求表演者不仅要展现优美的歌喉,还需要有感人的艺术表现,才能更好地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声乐技能进行培养,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声乐知识,促进学生演唱中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歌曲的内涵和感情。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高校声乐教师要结合声乐教学现状,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专业培养方向,不断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促进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总结声乐实践教学经验,积极进行创新改革路径的探索,促进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艳伟.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黄河之声,2014,03:31.

[2]王国峰.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14,04:10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十三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人对于任何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能显现出优秀的记忆能力。教师利用敏捷的思维、丰富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使学生身心愉悦,聚精会神,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比如,可在教学中运用形象有趣的比喻,增强学生对易混淆知识点的记忆。如子宫动脉与输尿管关系比作“桥下流水”,神经核及神经节可比作“物以类聚”等。特别是肢体语言,因其形象性、趣味性、立体性、可重复性等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器官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如子宫前倾与前屈的定义,可用人直立地面呈现的前屈与前倾作比喻;寰枢关节类似一手拇指伸入另一手食指与拇指构成的环形中,课堂上教师可在讲台示范,既诙谐又利于学生记忆。另外,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综合运用提问式教学、讨论教学及导入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解剖学课程保持新鲜感,使其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随着多媒体广泛应用于教学中,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更要发挥好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简单化的特点。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更能突出解剖学教学时效性、教学模式灵活性、教学内容多样性。有些解剖结构细微复杂,或者立体结构较难理解,学生听不懂,如基底核与侧脑室相互位置关系、传导通路。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视频、动画、图片等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解剖学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虽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日益广泛,但是解剖学教师绝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如板书、示教标本模型等。适当的板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板书不仅仅指文字表述,还包括简单的图画描绘,尤其是后者,直观简洁,可以更简明扼要地描述解剖学知识点。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肌肉,通过粉笔绘画将左右两侧深浅肌肉层进行对比,可以很直观地比较各肌肉的肌纤维走行方向与位置关系,进而引出腹直肌鞘、弓状线、腹股沟管形成等知识难点。这种化难为简的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际教学中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每一笔绘画,这有利于师生课堂互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课前多思考板书设计。另外,示教标本模型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提高学生观察力、记忆力,促进书本理论知识与人体实际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解剖学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注重教师临床知识技能的积累与更新,使解剖学教学与临床紧密联系。

由于大多数解剖学教师临床工作经验少,无论是临床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都相对匮乏,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技术和方法更是日新月异。因此,解剖学教师应注重临床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多与临床相结合,适时引用一些常见临床病例,并将病例与所授解剖知识联系起来。如消化系统疾病中胆囊结石、胆囊炎引发的莫氏征阳性,胰头占位性病变引发的黄胆、白陶土样便等,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胆囊的分部、底的投影、输胆管道的组成以及与胰的毗邻关系。将临床实例恰当地融入解剖学教学中,可以增加解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还可以介绍机器人手术、虚拟打印技术等超前临床技术,让刚走进校园的医学生切身感受到医学前沿发展的脉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贯彻“融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现代教育思想。高素质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教学中讲解临床常用的各种操作技能十分必要。例如,胸膜腔与胸膜的体表投影可结合胸腔穿刺术、大隐静脉走行可结合大隐静脉切开术、男性尿道的弯曲与狭窄可结合导尿术等,帮助学生领会解剖学知识在操作中的关键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整个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让其掌握了临床操作技能。近年来,本学科专业教师与临床医生协作,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在尸体上进行模拟外科手术操作,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椎间盘手术、乳突根治术等,让学生掌握器官、神经、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处理方法。通过这种形式,解剖学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教师创新性素质培养,以适应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我国沿袭多年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很难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当代医学的发展也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新时期解剖学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能力。而目前,由于扩招带来繁重的教学任务,解剖学教师无暇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创新能力与社会期望差距大,解剖学教师创新素质亟待提高。应不断加强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调整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重组与前沿性内容补充,进行教学方法与效果研究等。比如,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可结合解剖学教师自身特长,组织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

4小结。

恩格斯曾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可见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石,解剖学教学质量关系着医学生的未来。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解剖学教师应充分认识解剖学课程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更新教学观念,突出解剖学教学特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医学高等教育现状。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十四

[摘要]目前在我国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仍然存在对翻译理论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表现为翻译理论教学的内容相对单一、翻译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翻译课堂教学缺乏理论以范本为中心、翻译测试以文本为中心、缺乏翻译理论测试等。文章提出了结合“任务型”立体化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促进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全面良性发展,以及在本科翻译教学中进行改革。

[关键词]翻译理论理论教学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冯宏(1973一),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陕西渭南7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型’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09by65)和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莎士比亚诗学翻译研究”(项目编号:ioyks024)的研究成果。

在英语专业翻译的教学中,翻译理论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对翻译理论的考查,即使有,分值比重也无足轻重,另外还有缺少翻译教材,全国专门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也很稀少,本科翻译专业教学还极度匮乏。

一、重提翻译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翻译学科是对外语学习者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具体检验。外语综合能力的检验是通过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多项语言技能表现的,其中翻译能力与其他四种能力密切相关,其他四种能力最终由翻译能力体现,由此可见英语翻译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英语语言的培养就不能不重视英语翻译教学。翻译教学不仅仅只是翻译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翻译理论教学也要加强,让英语语言学习者从理论角度对翻译本身有更理性的认知,把对翻译的理性认知潜移默化地运用于翻译实践中。

另外,翻译理论教学也是对外语语言学习者文化认知的强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存在大量的文化因素,其中不乏共性与差异。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转换。翻译教学承担了培养外语学习者对于异质文化的理解与表达的责任。在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中,体现在翻译教学上,绝不仅是对个别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而是对某一语言所承载文化的整体理解与表达。成熟的职业翻译工作者可以不关心或者较少关心翻译理论问题,而翻译教师却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许多今天身为学生,而明天将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对这项工作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水平。因此翻译教学不仅是翻译技巧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对翻译理论的学习。

二、翻译理论教学的内容。

理论教学部分由宏观与微观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中外翻译发展概要,主要翻译理论沿革与发展动态;后者是翻译基本方法与技巧。在具体的翻译理论教学活动中,还应该把翻译学与语言教学其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领域结合起来,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理论的广泛应用就是这一结合的明证,例如王治奎与陈宏薇主编的翻译教材中就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的重要性,设有专门章节进行细化探讨。

传统翻译理论教学主要针对翻译史,尤其是中国翻译理论的介绍,对翻译理论本身也仅如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等加以介绍。以上内容只是翻译理论教学中的枝节,不具有系统性。而与之相关的翻译本体理论,专项理论以及当前最新的翻译理论等研究成果没有纳入到翻译理论教学中,使得翻译理论教学缺少了必要的环节。

袁斌业在对近翻译教学的综述中总结了20以前中对翻译教学所形成的基本观点:认为新世纪最引人关注的翻译教学方法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的结合。由此可知,翻译理论教学还应该包括如何应用机器翻译软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翻译工作的内容。

三、翻译教学中的几个不足。

1.翻译理论教材极度匮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课堂教学来讲,一本好的教材是必备的。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说还缺乏像何其莘编著的《英语听力教程》一样为大多数高等院校所认可,并且长期使用的好教材。

据张美芳对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上个世纪末我国英汉翻译教材的研究结果显示,当代翻译理论流派还未确定教学重点,翻译教材至今还缺乏明确的方向。至今这种现状仍未得到很大改观,虽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翻译理论书籍,但对英语专业的本科翻译教学来讲,却不适合作为翻译理论教材使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翻译理论教材编写仍然是一大缺口。

2.翻译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严重不足,重笔译,轻口译。对翻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分配,美国翻译理论家e.a.尼达认为知识课程(contentcourses)需占40%,技巧课程(skillcours-es)需占60%。而笔者认为在翻译课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分配上至少为1:1,然而翻译课程的课时现状仅为每周两个课时,这样根本无法保证完成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讲授()任务。同时,因为高年级的理论课时与实际课时严重不符也导致翻译教学课时不足,各大学本科学生进入高年级(即三、四年级),专科学生进人三年级才开设翻译课程。本科在高年级开设两年的翻译课程,专科开设一年的翻译课程,但是专科学生一年的翻译课程如今也只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实际开课情况可能不足一学期,而本科分英汉与汉英翻译教学,也难以保证三个学期的课堂学习,主要原因是因为实习和找工作给毕业班课堂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以至于有些学校取消了毕业班第二学期的课堂学习。

3.师资队伍急需加强。外语院系本科翻译教学的师资队伍极需加强,有了翻译理论教学的要求后,讲授翻译课程已不再是从前一个课时完成几个有准备的句子或者是一小段佳译赏析就可以解决的,各院校系所翻译专业的老师大都来自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对某一语言文学知识还算了解,但面对如何适应翻译专业新的教学基础与课程与新的教学任务时难免难以胜任。翻译依靠的不仅仅是对某一外语言与文学的熟谙,还应是对各个学科均有一定了解,又因为在翻译实践中一半要靠中文,汉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差的“学者”很难想象能够委以翻译教学的重任,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对汉语言文化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对翻译课程的讲授,绝非仅通英文的泛泛之辈所能胜任。

21世纪培养翻译人才,绝不能只是单纯重“器”,而忽视“学、识”。翻译专业的学生起码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相当的思辨能力,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来武装他们。而培养具有能力的翻译人才的任务在于翻译专业师资的强化。

4.改变翻译范本为主导的课堂。翻译范本在翻译课堂上往往成为参照与赏析而已,而绝不是标准。但在实践翻译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是给学生几个句子或篇章进行翻译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后,翻译教师会把准备的范本拿给学生,或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或让学生自己对照自己的翻译,找差距,把范本抄写下来。这样的做法首先在认识上便是错误的,与科学相悖,语言能力并非翻译能力,语言教学绝不能代替翻译理论教学。翻译技能的训练不是翻译技巧所能代替的。技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与对翻译理性认识的提高,不是课堂上几个篇章能够解决问题的。优秀的翻译者需要长期对翻译认知规律的思考与大量的实践。技能指标的达标,起码应该具有10-15万字(外译中8-10万,中译外5。8万汉字)。

5.传统翻译教学转向任务型立体化翻译教学。“任务型”教学具有结构性特点,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应具有交互活动的优点,即配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在教学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正由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上述性质和特点,在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倡导选择和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期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传统教学中有许多活动不是来自真实生活,因此最多只能称其为“准交际”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真实任务教学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显然,真实生活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要有真实生活的特征。运用在翻译教学中,例如给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莎士比亚原剧本,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戏剧的感性认知,进行情境融人性薇译并把翻译文本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还可进行即情即景表演。另外还可以对已有的莎士比亚多个汉语文本进行评价,从而引导部分学生系统研读莎士比亚戏剧的目标。

6.改变翻译课时不足的现状。承前所述,翻译课程课时的不足也成为导致课堂练习材料单一,以文学文本的翻译为主导的原因之一。这种翻译范本为主导的课堂还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以翻译方面为主题的论文,基本上是以翻译实例填充论文,不符合论文基本的要求。这样的结果证明了翻译理论的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或是翻译教学中教师忽视了翻译理论的渗透,这是翻译范本教学的后遗症。因此增加翻译课时已经成为一种必须解决的事实,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现状还未改变。

7.改变测试文本中心。任何一类测试对学习者都具有导向作用,英语翻译课程考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习者翻译观的形成带来一定影响。长期以来,英语翻译课程的考试以文本为中心,造成学习者对翻译有某种偏见,认为英语翻译的学习与实践仅有文本而已,无规则可言,只要记住词汇,有几本词典,就可做好翻译工作。这样一来,翻译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不能引起学习者的重视。要打破这种对英语翻译理论的成见,必须让翻译理论的学习复归它应有的地位,即在英语翻译测试中增加翻译理论这一环节。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发现,对英语本科翻译测试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以不同的侧重加强对学生翻译理论认知的考查均有良好成效。另外,在考试完结后的下一个学期开始,与学生进行交流,谈谈对翻译理论的认识,学生大多表示能理解翻译理论课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

四、结论。

理论知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科学的翻译理论有助于学习者对翻译本质的掌握,从而从理性与宏观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翻译理论教学,其主要目标旨在提高学生对翻译本质的把握以及对翻译实践的理性认识,这将是对意识的培养。翻译理论教学中的这种信息意识有助于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在操控翻译行为的宏观层面上,使学习获得更加接近翻译实践的能力。因此,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一定要注重理论教学,积极倡导“任务型”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为学生以后的翻译实践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分享(汇总15篇)篇十五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加快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水平。

一、教学能力基本内涵。

教学能力,即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专业能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衡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学能力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显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中,利用教师的专业技巧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当中[1]。

课程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培养,还要求学生应该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新课改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进步保驾护航。

(一)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技能会快速提高,这样一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将最规范的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动作要领,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非常理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时,基本以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体育常识[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入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处理信息能力。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在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教育行业中很多科目的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频或者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这样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教师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融合学科能力。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不断将各门学科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融合学科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认知程度,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友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为培养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体育与其他知识融为一体,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要经常做出教学反思,总结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寻改正的方向,如果是由于教师对某项学科知识掌握不足,便加强学习该学科;如果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要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学习,从而快速提高教学水平。这样一来,体育教师就能完美的将学科知识与体育融合在一起,不但培养学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4]。

(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诸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等等,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身体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教材驾驭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为绕教材进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编写,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大学体育教材全面掌握,同时,教师在熟悉和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体育动作和技巧进行演练,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模仿和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严重桎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身份定位,作为引导者和掌控者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和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5]。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融合学科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加快高效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邱蓁蓁.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赤子,20xx(11):67.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师庆祝元旦的活动(实用18篇)

    会计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的行业,对于那些喜欢挑战和追求专业发展的人来说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掌握好以下几个会计原则,你就能编制一份规范的财务报表了。辞旧迎新,20

    大学体育课学生总结(通用20篇)

    范文范本是对一段时间内某个主题或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的文本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直接阅读范文范本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写作的方式,以下

    幼儿园游戏活动计划大班(优秀16篇)

    在幼儿园大班,孩子们已经开始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总结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看到大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方法。

    元宵节的文化庆祝活动大全(15篇)

    元宵节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有舞龙、舞狮等各种庆祝活动。值此元宵佳节之际,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元宵节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活动时间】。【活动地址】。香港各

    汽车经销商的销售技巧(优质16篇)

    汽车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交通拥堵问题,也是当前汽车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你希望了解汽车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进展,可以阅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道。错误应对:1、这个

    高中学生军训的益处(优质20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启发。为期五天的军训终于结束了。

    电子专业大学生实习心得体会分享(精选18篇)

    实习心得体会是在实习期间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日后的个人成长。实习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本宝贵经验书,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其中的秘密吧。

    公司员工培训计划(通用14篇)

    培训计划是企业对员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一种投资,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这是一份经过实践验证的成功培训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专业对联的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探索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开拓我们的视野。

    中班交通安全教育教案总结(通用16篇)

    中班教案的编写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和适应能力。请大家注意,中班教案的编写要结合实际教学,灵活运用,不拘泥于形式。1、初步认识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