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bim技术应用心得篇一
通过听几位专家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使我比较全面地学习了有关创新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标准及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区域信息化套餐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下的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的质量管理,培训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管理与方案设计等内容;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有关“翻转课堂”、“微视频”、“可汗学院”等一些世界顶级的教育模式,以及国内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尝试应用和取得的一些效果;了解了目前世界或是国内在教学上应用的一些先进信息技术。上海是中国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区域,到上海参加这次培训,并且能与各位专家面对面、座谈式、讨论式的交流学习一些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些教育教学情况,真的是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进一步对现阶段的教学,对教学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大变革时代。
我国的教育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还要继续发展,教育必须要向世界看齐,必须减负增效,必须同时代同步,必须同现有的信息科学技术同步,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引领教育,促进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不断发展和超越,传统教育在我国已有多年,我国的教育要长足发展,提高质量,必须应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推动教育的时代变革。
2、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促进和提升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提高迫在眉睫,任务艰巨。
4、应该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回去之后再认真梳理、学习、提高,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已的实际工作中,并且要发挥骨干作用,发挥自己的培训作用,培训、引领我校教师认真学习教育信息技术,并且能尽力用到教学实际中,提高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心得体会2
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面对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和提高已迫在眉睫。非常有幸,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xx)”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通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1、可以说,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其次,我们要运用技术,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
1、通过聆听专家老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网络学习资源应用”、“ppt20xx高级应用”、“学科教师的媒体素养培养”、“电子白板的创新应用”、“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还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如对“微视频的加工与编辑”的解析和对“ppt20xx高级应用”深入仔细的分析与演示操作,使我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办公软件强大的功能,平时我只会对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应用,没有更进一步去学习,听了老师们的解析与演示操作,使我开拓了视野,能力得到了提升。另外,我还有一个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微视频的制作,下一步我要自己制作微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这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我会一如既往的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自我的专业技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bim技术应用心得篇二
;摘 要:在地铁信号室内机房的综合布线施工中,对于布线的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高效、高质量、高标准的施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信号机房室内综合布线工程面临的关键问题。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3d可视化功能构建地铁信号室内机柜设备和电缆的3d模型,并结合可视化室内机柜设备布局的三维模型和二维cad设计图,从而弥补以往缺乏三维视图的缺点,以提高图纸阅读效率。通过碰撞检查优化布线方案,以减少在综合布线施工阶段可避免的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使信号机房布线工艺实现标准化,从而达到优化室内布线的目的。
关键词:bim技术;信号室;综合布线施工;可视化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地铁等轨道交通中持续的大力推行,地铁信号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化也是必然的趋势。传统的信号机房布线依据的是二维cad设计图纸和现场施工人员的经验,此种施工方式易出现人为因素造成的“错、乱、漏、碰”问题。为了克服传统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在广州地铁十八号线信号机房布线施工中使用bim技术建立模型,将二维cad设计图转变成三维立体模型,利用三维可视化的优点做到提前对信号机房的布线进行规划,达到标准施工、布线合理、工艺美观和一次成型的效果。
2 广州地铁十八号线工程概况
广州轨道交通十八号线起始于南沙万顷沙枢纽,终止于天河广州东站,线路全长61.3km,均为地下线;全线共设车站9座,其中换乘站8座,平均站间距7.6km;最大站间距26.0km,为横沥至番禺广场站区间;最小站间距2.3km,为石榴岗至琶洲西区区间。线路在广州东站北侧预留远期向北延伸条件。其中信号关键设备机房共计26个,面积约2,354.39m2。
3 施工难点
在传统的信号机房集成布线设计中,二维设计结果的主要缺点是无法可视化,只能通过颜色,线条,图标,块和说明文字等抽象信息来表示。由于不够清晰,再加上施工人员专业素质的差异,在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的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3.1设计到现场施工存在误差
由于设计和施工信息的传递不畅,很容易出现表达和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影响施工。
3.2机房布线重复返工
施工人员根据二维平面设计图进行布线,并将图中获得的分散信息整合到施工信息中,通常根据经验来进行施工。信号机房的布线较大且相对复杂,此外,不良的可视化无法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导致只能最后进行返工和纠正,这造成了时间与成本的浪费。
4 bim技术特点
4.1可视化
可视化是bim技术区别与传统2d平面图纸的最大区别之一。传统的2d图纸基本是点线面的形式构成,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及文化背景。bim技术将这一些转变为3d的可视化模型,让点线面变成了墙、梁、柱、门、窗,使得项目参与各方能够对建筑整体一目了然。而且这个建筑中的常用构件还借用参数化、数字化的概念纳入了数据信息及属性,使得设计、施工、运维、业主等各方对于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等都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所分析出的结果进行掌控。这样的可视化模型大大提高了参与各方的沟通效率,降低了障碍,为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4.2模拟演示
模拟演示也是bim技术的一大亮点。传统的演示只是对项目的最终效果及成果的展示,人们往往看到的是绚丽的动画、精彩的3d。而bim技术是可以从设计规划到施工甚至是后期运营维护通过bim模型进行真实的模拟,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4d模拟(三维模型加项目的发展时间),也就是根据施工的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从而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同时还可以进行5d模拟(基于3d模型的造价控制),从而来实现成本控制;后期运营阶段可以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的模拟,例如地震人员逃生模拟及消防人员疏散模拟等。这些是传统2d工作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也是因为bim模型具备建筑信息之后的产物。
4.3各方协同
传统建筑业的工作模式基本是各自为战的,信息之间沟通不畅,脱节、信息孤岛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以往在设计中各个专业间的工作人员共同不畅或者不到位,经常出现碰撞的问题,例如暖通专业在管线排布的时候,由于施工图纸在各自专业图上,所以真正工作时发现结构设计妨碍的综合排布,必须重新设计或者返工,造成了浪费与工期延误。bim的协调性服务就可以帮助处理这种问题,也就是说bim建筑信息模型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生成协调数据,提供出来。当然bim的协调作用也并不是只能解决各专业间的碰撞问题,它还可以解决例如:电梯井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及净空要求之协调,防火分区与其他设计布置之协调,地下排水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之协调等。
5 研究方法及过程
5.1信号室内机房布线基本原则
(1)综合布线线缆间无明显不合理的交叉;
(2)线缆走向敷设,最好是成排、分层敷设布置;
(3)电源线的布放走线应选择最短径路,避免绕行;
(4)电源线、发送线、通用线、接收线分开走线;
(5)载有移频信息条件的配线,布线时与其他线缆分開,单独走线;
(6)可弯曲线缆让不可弯曲线缆,细缆让粗缆;
(7)綜合布线发生冲突需要调整时,以不增加工程量为原则;
(8)综合布线整体布局协调合理,整齐美观。
5.2基于bim的应用流程
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的信号机房布线施工前可以通过以下流程来提高信号机房布线的标准化工艺水准,同时前期的筹划工作也可以消除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隐患。
(1)图纸分析。施工的前提是熟悉分析图纸,精准掌握布线施工信息。通过图纸审核,确定是否存在设计不足,规避前期数据信息统计错漏。通过设计图纸中设备布置图、电路连接图、端子配线表、文字描述等提取出机柜分布、线缆种类、数量及线径等有效信息。
(2)规划方案。布线规划严格按照上述布线规则要求,根据线缆的种类、线径等信息确定每层布线方案,利用cad软件绘制单层分层二维布线图。整体方案规划完成后,建立三维bim模型。
(3)建立三维模型。利用设计图纸规划布线方案,基于bim软件实现三维建模。模型图元表示设备的实际三维几何图形,明确模型分类、尺寸及单位等,构建参数化的模型数据库。
(4)碰撞检测。在布线施工前,对综合布线进行碰撞检查,根据碰撞检测报告,优化布线设计,基本消除由于设计及规划方案遗漏、错误、缺失或者碰撞而产生的隐患。
(5)指导施工。模型优化、设计确认后,对技术及施工人员进行可视化施工交底,施工技术人员严格按照三维布线模型指导施工,提高施工工艺质量。
6 总结
随着软件技术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成熟,在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的建设中使用bim技术对信号机房布线流程进行三维建模,通过施工前的电脑模拟演示,不但可以有效的解决碰撞、遮挡、错误以及遗漏等问题,还有效的避免工期的延误,优化了技术交底过程,更保证了各个信号机房布线工艺的标准化。保证广州地铁十八号线信号机房布线的合理性、安全性、合规性,同时也可以减少返工从而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bim技术应用心得篇三
;摘 要:随着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通过bim技术来提升管理效果与管理效率。然而针对bim技术与epc管理模式的结合,国内现有可借鉴的工程案列仍然不多。本文从具体的工程项目入手,在设计与施工管理阶段应用bim相关技术,在epc项目管理中做了尝试性应用,提升了项目管理的协同与沟通效率,对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供了有效支持。
关键词:
设计协同 管线综合 施工模拟 三维交底
1.工程概况
1.1.项目简介
海阳毛衫产业创新园综合楼位于烟台市海阳市亚沙新城,海鑫西路以南,龙丰路以东,北京路西侧。综合楼由17层高层建筑与3层裙房组成,塔楼作为创新办公使用,裙房设置了会展中心、多功能厅等公共服务设施。塔楼建筑高度78.40米,裙楼建筑高度19.10米,地上建筑面積40128.9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035.99平方米。
此次设计的综合大楼融合展览、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创新来自于融合,实现生产孵化、商贸物流、设计创意、展示营销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建筑立面采用直白的几何理性逻辑,通过简洁的构造方式,通过实体墙面的错位与玻璃窗之间的跳跃变化,引发“编织”的联想,形成巧妙的形象暗喻,成为“毛衫”园区的形象代言者,南侧塔楼立面暗含字母h,海阳拼音的首字母。项目整体如图1-2所示。
1.2.工程特点及难点
本项目采用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和传统项目相比,epc项目加入了设计协同和管理,对总承包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工程整体价值的创造。利用bim技术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公司在项目管理中的优势。
组织与应用环境
2.1.应用目标
本项目bim应用目标主要是应用bim技术帮助提升epc项目管理水平。设计阶段采用bim技术提升设计质量,尽量减少施工阶段的图纸问题,力求实现“零变更”;
施工阶段采用bim技术辅助施工管理,实现精益建造。
2.2.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开始之前,编写针对本项目的bim实施策划书,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组建bim技术团队。根据项目的整体工期要求及各专业的设计特点、bim应用深度和广度等,进行分工,制定阶段性节点。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模型检查、进度跟踪及应用总结会议,通过bim实现全专业的深化设计,并以设计成果带动综合协调和施工模拟的开展,实现项目的全关联单位协同工作。
2.3.团队组织
为保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组建项目级bim团队和公司集团级bim团队,并指定一名专职的项目bim总负责人,系统负责协同各团队间的工作部署,并与业主、监理、分包的bim团队进行对接。下属设立设计团队、施工团队、运维团队等职能机构。
2.4.软硬件环境
本项目bim使用 autodesk revit2016、navisworks manage2016、鸿业、探索者、tekla 18.1、rhino、pkpm、fuzor等软件创建。采用 autodesk 建筑套件旗舰版和tekla 18.1为基础平台软件,以鸿业、探索者等插件为建筑信息化模型(bim)辅助软件。同时采用协同管理平台,进行项目管理及文档集中管理,对整个文档变化进行自动记录、跟踪、汇总。
3. bim应用
建模
项目bim模型基于revit平台分专业、分系统建模,各专业在本地建模并通过中心文件进行协同工作。本项目以建筑、结构模型为主导,协同机电、幕墙各专业,将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模型,其中建筑、结构模型包含所有构件,机电模型包含所有干管、支管、末端设备等。施工图阶段模型深度为lod300,深化加工阶段深度为lod400。
3.2.钢结构深化设计
在深化设计工作中全面应用bim技术,对钢结构、幕墙、机电等专业工程利用各自专业软件按,直接实现深化设计。其中利用tekla对钢结构进行深化设计,对实体模型进行节点深化,通过模型进行工程量分析、出深化加工图。将钢结构模型与其他专业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得出详细的碰撞报告,组织各专业开会讨论并解决碰撞问题,为钢结构二次深化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保证了钢结构深化图纸的准确性。同时能够提高钢结构加工的准确性、加工精度。
3.3.净高分析
在设计阶段,通过bim模型对空间狭小、管线密集或净高要求高的区域进行净高分析,提前发现不满足净高要求功能和美观需求的部位,不仅能够通过优化管线路径的手段来优化净高,还能够通过调整结构来实现该目的,避免后期设计变更,从而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3.4.碰撞检查
在各专业协同设计完成之后,再将各专业模型进行整合,分楼层进行bim模型综合协调及碰撞检查,将大部分设计矛盾在施工前解决,最大程度减少拆改返工,为实体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
3.5.管线综合
本项目管线复杂、系统繁多、空间紧张,二维图纸难以有效沟通,通过bim模型则有效解决,通过管线空间模拟排布,对管线做到空间合理利用,排布整齐,排布路由美观,安装施工方便。通过bim模型进行冲突检测,对施工风险点进行提示。
3.6.施工模拟
结构施工中,将bim模型与工程总控计划相结合,利用bim系统规划现场的施工进度。利用navisworks将project进度计划与模型构件关联,实现施工进度的4d虚拟建造,分析影响施工工期的主要因素,实现可视化管理,合理安排每个构件的安装顺序及构件运输计划,减少现场的二次堆放,较少现场对临时场地的需求,优化施工进度,节约工期成本。
3.7.三维交底
本项目利用bim模型可视化的特点,采用三维交底,将复杂节点、管线排布、复杂工艺等通过模型直观的展示出来,使工程人员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减少返工,节约工期。
4.应用效果
通过将bim技术与建造技术、项目管理和信息化的结合,高效准确的解决技术难点问题,提高了项目管理的信息共享程度,丰富了管理手段,提高了管理准确性和科学性;
通过深化模型提高了构件的生产及安装效率,降低了建造成本,节约了时间;
利用bim技术的可模拟与可分析的特性,对重点方案进行了预先模拟,降低了施工风险及成本。
5.总结
5.1.创新点
通过bim模型,使原本在传统设计中独立的专业信息,在bim上得到了集成,各专业设计过程中通过bim共享信息,相互协调,真正实现了信息共享及协同工作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协调沟通的效率;
同时将bim融入epc设计管理中,利用bim技术能够更好的考虑设计、施工、采购、生产等各方面的因素,对提出的便于施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建议,发挥了epc模式的优势,提升工程整体价值。
5.2.经验教训
epc项目较为显著的优势在于总包方早期就介入项目设计,利用bim技术更好的进行设计的参与和管理。本项目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施工阶段模型使用的便利性,工作集的划分、区域的划分等都进行了统一规范;
而当任一专业的模型精细度低与其他专业时,在综合协调及最终实施过程中均会影响其他专业;
bim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单位、人员数量较多,对bim技术的认知程度与掌握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后续加强培养一批有bim实践经验同时又具专业能力的工程师,通过专业知识与bim理念的结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项目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