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小学教案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初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指导学生。
陈情表教案教案篇一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完成一课三练。
陈情表教案教案篇二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两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二、熟读背诵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三、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1、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2、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
2、熟读第二段。
3、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不能废远
4、熟读第四段。
5、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6、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一、导入课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三、赏析语言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陈情表教案教案篇三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语文教案-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 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陈情表》。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陈情表教案教案篇四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 读课文
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诵读
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你领悟到感情。(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前教师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读后要稍加点拨)
三、 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1 ) 本文既然课题为《陈情表》,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明确: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那围绕着三个人物的关系,李密都陈述了哪些方面的情呢?
明确: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研读课文的第一段。
5 )看看李密是如何来陈述这些“情”打动晋武帝的。
开头两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摄、统领的作用,统领全段)
为什么说是统领全段呢?李密都遭受了那些不幸?
明确:四层不幸
一层:父死母嫁。
二层:从小就体弱多病,祖母照顾。
三层:家中人丁衰微。
四层:祖母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明确: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情深似海,希望借此能够打动晋武帝,博得他的同情,使其能设身处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自己出仕。 作用:辅垫。
7)在感情基调方面这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让晋武帝一开始便落入了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所以应该读出(沉重、凄苦),读第一段。
研读课文第二段。
8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却又对他步步紧逼,朝廷逼迫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9 )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处境当中?课文是怎么说的?(“臣欲奉诏奔驰……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进”难在哪?“退”又难在哪?(进则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则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10)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读第二段)
研读课文第三段。
明确: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晓之以理,使之合情合理有合法。
明确:“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中心意思就是想说:自己现在不出仕做官,绝不是要保守什么名节,唯一的原因就是祖母年纪大了,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况且我对新朝给我的恩遇,充满了感激,我一个亡国贱俘,怎么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这一部分主要是“晓之以理”了,于情于理,我李密对祖母都应是“区区不能废远”,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请求。
(读第三段)
研读课文第四段。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文中: “臣密今的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及文章最后李密再表忠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彻底打消皇帝疑虑,进而达到了陈情的目的。
四、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微薄但却真实的回报。
五、作业:
陈情表教案教案篇五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完成一课三练。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教案教案篇六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近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陈情表教案教案篇七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1、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完成一课三练。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文档为doc格式
陈情表教案教案篇八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