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回应的策略有哪些(汇总5篇)

时间:2024-11-12 作者:笔砚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教学活动中回应的策略有哪些篇一

促进集体活动中幼儿回答问题公平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如皋市东皋幼儿园吴晓樱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大众以及相关教育人士的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形式一般为集体教学,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讲都是一种集体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然要利用提问来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启发,加强幼儿集体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集体活动中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对于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提高提问质量,促进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

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与教师的提问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每次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每次都要提出多达二十几个问题。问题数量较多是幼儿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特点,但是许多教师无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得幼儿的思维得不到正确的启发。一些问题是幼儿本身就懂的,教师对幼儿所懂的东西进行提问,忽略了幼儿不懂的内容,降低了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提问质量的不足,对于幼儿中那些思维能力较高的幼儿来讲是不尽公平的,他们的思维优越性得不到肯定与表现,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具有恰当的难易程度,幼儿教师需要对所提问题的难度进行有效的设置,使其保持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所提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影响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也不能过难,要考虑到全体幼儿的思维水平,使幼儿在问题的接收方面享有公平的待遇。另外,幼儿教师要还考虑问题的启发性,利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发现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进幼儿进行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教师要对提问的内容进行公平化处理,让提出的问题与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水平相符合。

比如在就认知动物进行集体活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小朋友们都知道哪些动物呢?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每一位幼儿都可以做到有话说,具有在回答问题方面具有平等性。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小朋友能就自己最喜爱的动物为我们大家做一个介绍吗?告诉我们它长什么样子或者有什么特点?”幼儿在观察动物时,最先会对动物的外形进行观察,动物的一些行为特点会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的问题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所以,正确把握提问的质量,对于集体活动中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二、增加思考时间,促进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

幼儿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在提问时,与小学生、中学生相比,幼儿需要更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但是,一些幼儿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不会给幼儿太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一些教师甚至会在一秒之后就让幼儿对问题进行回答。这么短的时间无法使幼儿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运转,对于幼儿的学习自信心来说具有打击性。思考时间的不足,严重影响到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增加思考时间,是促进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的重要方法。教师提出问题的`最终目标就是对幼儿的智慧进行开发,因此,教师需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

比如在进行幼儿绘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对物体的形态进行认识,在绘画之前认识更多的东西。比如在针对图形进行绘画时,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对三角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图形进行认识。幼儿教师一般会利用教学模具的呈现,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一旦有幼儿反应过来,教师就不会再给其它幼儿时间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严重影响到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有意延长问题的思考时间,引导幼儿在教师说开始回答之后再说出自己的答案。从幼儿的整体思维水平出发,合理设置问题的思考时间,提高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思维量,对于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煮义。

三、改变提问方法,促进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

提问的方法是提问环节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考察的重要标准。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明确提问的目的性,掌握提问的密度与节奏,促进幼儿明确学习活动中的重点与难点,使提问要以满足幼儿的实际学习需求。要保证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提高要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难度要从浅到深,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明确的思考方向,使幼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保证思路的清晰。讲究提问方法,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合理的支架,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合理发展。

比如在引导幼儿对剪纸知识进行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幼儿回答问题的公平性出发,提出有效的问题,促进幼儿对剪纸的了解。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让幼儿看一些关于剪纸的视频,然后对幼儿进行提问。像“小朋友们,你们知识这一艺术的名称是什么吗?家里有人会做这个吗”,从剪纸的概念出发,让幼儿对剪纸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剪纸实践,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剪纸心得。这样的课堂提问,是建立在幼儿具有一定认知基础的水平上的,可以满足幼儿对回答问题公平性的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多是以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的形式完成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环节还存在许多问题。受到提问质量、时机等因素的影响,集体活动中幼儿回答问题不公平性现象广泛存在。为了提高当代幼儿教育的质量,笔者就提高幼儿集体活动中回答问题公平性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提高幼儿回答问题公平性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活动中回应的策略有哪些篇二

浅谈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常州金坛市实验幼儿园王莉

苏联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因其自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具有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品质是区分一个人思维乃至智力层次、水平高低的指标,因此,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呢?有什么好的培养策略呢?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转变观念,启发式激励,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幼儿期是形成数学学习兴趣和态度的最初时期。早期的数学学习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很多对数学有莫名畏惧感的成人,都是在幼儿早期遭遇过学习数学的痛苦和挫败。因此,在幼儿刚开始接触数学时,教师就要转变观念,要小心呵护幼儿那颗极易受伤害的心灵,无论幼儿的学习能力如何,教师都要坚持保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好奇心。

2.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有一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这说明,每个幼儿都有学好数学的潜能。作为幼儿的数学启蒙教师,自己首先需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并且要以这样的信念去影响所教的幼儿,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在数学学习能力上的肯定。对于数学能力一般的幼儿,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建立起数学学习兴趣就被某些成人贴上“没有数学天赋”标签的幼儿,教师更要做到有耐心。因为焦急对于学习数学无济于事,在幼儿学习遇到困难和出错时,教师的宽容可以化解幼儿内心对数学的排斥,而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进行数学思考,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游戏形式,生活化环境,培养幼儿思维的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兴趣能促使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领幼儿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要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和材料,运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1.内容和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创设生活化情景

幼儿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需要他们去探讨、比较、判断的问题,因此,把数学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融入到生活情景中,让幼儿在与其自身相接近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小班一次点心时,分给每一组6碗稀饭,那天刚好一个小朋友没来,孩子们就在议论,有的小朋友说多了一碗,而有的小朋友却说少了一碗。我留心观察了他们的举动,于是抓住时机,及时加以引导:“小朋友们,现在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孩子们这下可兴奋了,说出了答案并讲出理由。就这样,我紧紧抓住了生活中这个教育契机,不落痕迹地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的多少,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做数学材料。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同时我们还增设了“百宝箱”,提供其他废旧材料供幼儿选择。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的需要。

2.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思维的主动性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游戏情境中,才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使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如在小班分类活动中,教师根据小班幼儿过年时喜欢新年礼物的特点,设计了“新年礼物”的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各种日用品的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各种日用品的不同特征及用途。(教学论文)幼儿非常积极地投入了分类活动,他们将薯片、饼干、果冻等归成一类(吃的),将小汽车、积木、布娃娃归成一类(玩的),把衣服、裤子、手套、袜子归在一起(穿的),并分别给这三类物品贴上标记,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再如教师创设的“开商店”游戏,幼儿要将物品按种类等进行分类,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物品和收回“钱”的数量,甚至收钱和找钱时还需进行加减运算等。在这个数学活动中融入了生活情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既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又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问题情境,多角度操作,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幼儿在面临数学问题时思维转换的灵活程度,通俗地说就是“脑子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因,幼儿的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就要经常把幼儿推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去,通过引导其“换个角度思考”来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为幼儿设置的问题情境,可以用多种方式予以解决,尽量多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观察、分类和辨别,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感受数学的多样和乐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在排序活动中,设置有多种解决方式的数学问题

在让幼儿学习排序的过程中,可以给幼儿提供多种排序的材料:大小不同的纽扣、植物的种子、贝壳、小颗粒积木等。教师可提出问题:“怎样根据不同材料进行有规律地排列?”从而引导幼儿尝试不同间隔的排序方法。最后幼儿会发现,排列出的结果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幼儿采用的排列方法又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还可以提供幼儿做正排序、逆排序等需要逆向思维的活动机会,来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势。

2.在组成和加减教学中,设置有多种解决方式的数学问题

在大班的组成和加减的教学中,我们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并且改变以往只给幼儿具有同一特征的操作材料的方式,而是提供给幼儿具有多种特征的操作材料,用“分类”的方法复习数的组成,让幼儿转换角度进行分类,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法。为激发学习生活中涉及数学加减的兴趣,我还结合大班幼儿快要上小学的特点,设计了参观小学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看图编应用题列算式,学习9的加减。在出示9个小学生的锻炼图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这9个小学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你可以编出几道应用题?有的幼儿从小学生的穿着分:1人穿裙子,8人穿裤子;有的从衣服颜色分,2人穿红色的衣服,7人穿黄色的衣服;有的从有没有系红领巾分,3人系,6人没系;有的从锻炼的方式分,跳绳4人,踢毽子5人;有的从性别分,5名女孩,4名男孩,由此编出了多道应用题,列出了多道算式,从而培养了幼儿多角度多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四、比较推理,经历思维过程,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对幼儿学习数学来说,思维的逻辑性就是指幼儿思维具有的合理性和条理性。幼儿的逻辑思维虽然刚刚萌芽,但在是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沿着一条思路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并养成注重逻辑的习惯,对幼儿学习数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1.经历思维过程,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借助数学本身包含的“类”“序”“对应”等数学思维的主要元素,让幼儿在领会和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经历各种思维过程,从而获得逻辑性的思维品质。如:幼儿进行小、中、大皮球的比较,幼儿对小、中皮球进行比较,再对中、大皮球进行比较,最后再以中皮球为中心与小皮球和大皮球比较,在比较中得出中皮球比小皮球大、比大皮球小的相对性关系。而教师也可让幼儿在小、中和中、大之间比较后,不进行大和小皮球之间的比较,而让幼儿直接推理大皮球比小皮球大的传递关系。再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教师给每人提供一盘纽扣,让幼儿操作纽扣,自己尝试去探索“4”的组成。幼儿发现“3”和“1”,“1”和“3”合起来都是“4”。幼儿明白了数的交换关系。教师再次提出问题“除了这两种分法,还能再分吗?”唤起幼儿再思考再探索。幼儿在反复操作中惊喜地发现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分成“2”和“2”,接下来,老师引导幼儿比较并总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从中找出有序分解的方法。教师再启发幼儿将已掌握的数的组成规律,迁移到较大的一些数或较小的一些数的组成,推理出一个新数的各种组成形式。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幼儿有效地获得组成分合式的排列、比较、概括、迁移等各种能力,既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又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2.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思维的逻辑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幼儿认识了基本概念和规律之后,我们要让幼儿把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说,要把静态的、平面的知识,转变成一种动态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的认知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一方面,把一类数学问题迁移到另一类数学问题,如比较皮球、乒乓球、玻璃球之间存在传递关系,皮球大于乒乓球,乒乓球大于玻璃球,那么,皮球一定大于玻璃球,如果迁移到数之间的关系中,3大于2,2大于1,那么3大于1。另一方面,可把数学问题迁移到生活中的问题:妞妞家比力力家离幼儿园远,力力家比玲玲家离幼儿园远,那么妞妞家一定比玲玲家离幼儿园远。

五、探索发现,鼓励想象求异,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主要表现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当然,在数学学习中,幼儿只有在真正理解一个概念而不是记住一个概念后才能独立地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种思考对每个幼儿也都具有创造性意义。

1.激发想象

英国物理学家铎尔说过:“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察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就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这句话说明了想象与科学创造的关系。一切创造性活动离开了想象就无法实现。因此,在活动中唤起幼儿的想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创造性活动“图形娃娃变魔术”,让幼儿以图形的形状为依据进行想象添画,并将每个图形添画成不一样的物品:有的幼儿将圆形添画成娃娃的脸、汽车轮子、眼睛等;把正方形添画成电视机、房子、手帕等;把三角形添画成雨伞、树、灯、围巾等。在实践探索中,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活动,既加深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促进了幼儿想象及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多提供变式材料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教师应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数学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3.鼓励幼儿设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提。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设问,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发现”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习者自身去“探讨”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培养创造的能力。探索的过程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数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我们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提供发现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探索中通过“发现”进行学习。

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它们一样多吗”。我们在分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粗细不同的饮料瓶,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幼儿仅通过目测就盲目地说出结果。有的幼儿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进去比较,发现它们一样多。有的幼儿仅找来一个与其中一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另一瓶子里的水倒进去,比一比它们的液面是不是一样高。还有的幼儿找来了一个一次性杯子作为量杯,先把粗的饮料瓶里的水倒进这个一次性杯子中,在杯子壁上画好液面高度,然后把水倒回粗瓶子里,再将细的饮料瓶里的水倒进这个一次性杯子中,看看是否与刚才的液面一样高。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不能只看哪个瓶子里的水高,就说哪个瓶子水多,也不能只看哪个瓶子粗,就说这个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进两个一样的瓶子或找一个量杯进行比较才能比较出它们的多少。这个活动不仅使幼儿理解了液体守恒的概念,还能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发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总之,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通过数学的学习而获得了优良的思维品质,他将终身受益。

教学活动中回应的策略有哪些篇三

一、问题的提出: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期的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启发他们用各种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为目标。美术活动应成为孩子表达所知、所想、所感的天地。而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近年来,伴随着脑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2~3岁幼儿的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都可能产生兴趣,好观察。这期间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当今,应该从幼儿爱美的天性出发,抓住幼儿对美好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在活动中把美术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课程有机整合,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最好的老师与教材;创设丰富的具有美感的教育环境,激发、培养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潜能。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就是说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材料应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要玩的想法,并会拿起那些材料摆弄起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活动的经验,产生初步的探究兴趣。也会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摆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认真观察,进行尝试等。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巩固了活动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同时又提高了幼儿动手实际的能力。如今,环境的创设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正因为如此,如何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遵循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目的性及丰富性的原则,怎样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投放材料、进行环境创设等更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本课题就是研究托班开展美术活动时如何适时进行材料投放与指导等。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总结出一些能供一线教师借鉴的方法及策略能共同提高大家的专业化水平。。

二、研究方法

访谈法:对象:家长30位

内容:1、了解家长对幼儿美术活动的了解。

2、是否为孩子创设了美术活动环境,准备哪些美术工具及材料等。

3、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美术方面的启发引导,

对象:全体托班家长

内容:1、调查家长对幼儿活动的美术活动材料的了解程度

2、家长是否为孩子准备了美术活动材料。

观察法: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观察、了解、记录幼儿对活动内容、提供的材料等

兴趣如何,及时进行调整托班幼儿美术活动材料投放的观察统计报告

对象:全体托班幼儿(分两组)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表1:家长对幼儿活动的美术活动材料的了解程度

内容人数百分比

知道2142%

有所了解2448%

不知道510%

早期开发,也说明了现在家长的知识层次提高了,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到有关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的相关信息。

表2:家长是否为孩子准备了美术活动材料

内容人数百分比

没有准备1428%

有准备,较少2856%

准备材料较多816%

限于幼儿年龄的关系,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材料较少,只限于一些简单的材料,或是对不知道还该准备哪些材料。没有准备的`家长有14人,占28%,说明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采取放任、随其自然的态度。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感到家长们对孩子美术活动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不过在为孩子提供活动材料时比较单一、品种不够丰富。那么在我们日常进行的美术活动中哪些可作为幼儿的活动材料呢?这须我们在日常活动进行收集。其实在美术活动中可作为活动材料有许许多多,我们通过收集、积累,将这些材料先进行了罗列,再进行分类,大致上分为以下几类:

表3:材料的分类

类别内容

纸类报纸、手工纸、彩色纸、广告纸、餐巾纸、皱纸……

笔类蜡笔、水彩笔、毛笔、铅笔、各种粗细不一的笔……

玩具类印章、车辆、子弹……

自然物蔬菜瓜果、手指、树叶、沙、米、豆类……

生活用品棉签、吸管、线、梳子、各类瓶罐、剪刀、胶水……

美术材料投放在活动室内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幼儿在活动室内去在老师引导下自由的去选择摆弄和操作这些材料,目的是观察孩子对各种材料的兴趣如何并进行了统计。

表4:幼儿对各类美术材料的兴趣的观察统计

类别参加活动人数百分比

纸类48%

笔类510%

玩具类1122%

自然物1632%

生活用品类1428%

从此表可以看出幼儿对自然物的兴趣最高占32%,其次是生活用品类占28%,玩具类的所占百分比也较高有22%,说明对这类的材料幼儿比较感兴趣。其余的材料幼儿就感兴趣的就较少。我们可以根据此表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幼儿感兴趣的美术活动材料。

(二)、材料的投放策略

1、符合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有趣、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对托班的孩子来讲,一些漂亮的直观的、幼儿便于动手操作的材料,更为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他们也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反之则不同。我们可从以下案例看出。

案例:

我不要蜡笔

美工活动“好吃的萝卜”活动开始后,孩子们都拿起蜡笔在纸上来回涂色,只有王文筠动也不动,“筠筠,为什么不画呀?”我走过去问她。“我不要画画!”“为什么呢?”“我要用小手点点画、不要蜡笔、要好看的水……”,我想了半天,终于明白了筠筠的意思。她是指用手指蘸着各色颜料画画。“为什么不用新蜡笔画呢?”“我画不来,笔硬硬的。”原来是这么回事。筠筠对这类要力气涂色的活动不喜欢,而怀念用颜料画的。这好办,我又重新调好颜料让筠筠画。这下筠筠高兴地开始画了。

分析:

用蜡笔涂色的活动是比较枯燥,孩子们不太喜欢,尽管我们也采用一些游戏的方法,可像筠筠这样小年龄的不太愿意动手的孩子来讲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多种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材料,去吸引他们活动的兴趣,愿意来参加活动,然后在慢慢加以引导,鼓励孩子动手操作,学习用各种材料进行活动。

2、抓住兴趣点因势利导

过去,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过于追求整齐,生怕孩子在作业中太自由,会弄得一团糟而常常包办代替,这样一来幼儿只会模仿,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如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这将有益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日常玩色活动中,老师往往不愿意为幼儿提供太多的颜色,以防孩子会将颜色弄乱,而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孩子的发挥和表现,却改变了我的想法,并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观察记录:

时间:周一上午

地点:活动室

观察对象:陈云凡等幼儿

在区域活动内我为幼儿提供了各色颜料及印章,让幼儿来敲印树叶。“谁愿意来为大树妈妈找宝宝?”几个幼儿来参加活动了。一会我发现陈云凡印的树叶特别漂亮。“这么漂亮的树叶是谁画的?”“是我,陈云凡”陈云凡自豪地说。“真漂亮,你的本领越来越大,你是用什么颜色画的告诉小朋友好吗?”孩子们听到了全围过来,“我这个颜色加一点再加一点其他颜色印一下就好了”

孩子们听了陈云凡的话,受到了启发,一起来参加活动了。

分析:

其实在设计这个活动时我并没有要求幼儿进行混色,通过陈云凡的作品,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产生了兴趣,大家跃跃欲试,我抓住时机进行点拨。引导幼儿发现树叶美丽的色彩鼓励幼儿大胆选用色彩进行活动,根据幼儿的需要又提供了多种颜色的颜料供幼儿操作使用,由于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就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3、围绕主题提供多种材料

为了让材料有效地发挥作用,做好美工区的指导,我根据教育计划和主题活动,定期更换美工区活动内容,有计划地投放活动材料和更换墙壁内容。

首先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这样不仅使他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倍感亲切,珍惜,从而也很自然地达到接受其中教育影响的目的。例如:在主题动物宝宝中让幼儿用手指点画的方法画出小蝌蚪的形象。用两个圆形组合的方法粘贴小鸡。指导幼儿用多个圆形粘贴毛毛虫等。又如在主题动“我自己”中提供各种广告纸、蜡烛、珠子等各种材料指导幼儿制作粘贴生日蛋糕把生日蛋糕打扮得漂亮。提供彩泥,引导幼儿用彩泥为庆祝自己或同伴的生日而制作礼物等等。在和老师共同布置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幼儿的感知力,又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较好地达到了让“环境”说话的效果。

4、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幼儿的发展存在阶段性,不同年龄的幼儿其发展水平不同,就同一年龄的幼儿来讲也因根据其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来提供材料。因此材料的投放不能一样,应通过观察、评估每一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

观察记录:

时间:周一

地点:活动室内

观察对象:袁圆

美工区域中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模具供幼儿压印,袁圆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活动。其他孩子都认真地用模具压印,袁圆只玩了一会,就不要模具自己开始搓捏,并向老师提出要刀切她做的“萝卜”说是给小兔做吃的。当老师提供了她要得物品后,袁圆玩得可开心了。

分析:

在班中袁圆是一个年龄最大且各方面能力都较强的孩子,在与同伴游戏活动中他对材料的要求就会高于其他的孩子,在材料投放时就应考虑到这方面。就玩泥工来讲她已对模具不感兴趣有了自己制作的愿望,教师及时提供塑料刀、压膜等工具就能满足幼儿的操作欲望,就会百玩不厌,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5、分层放置便于取放

观察记录:

地点:活动室内

观察对象:全班幼儿

“小动物”的主题活动接近尾声,今天我们进行给小动物过生日的活动,

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材料,(皱纸、彩泥、胶水等等)鼓励引导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各种方法(搓、粘贴、撕贴、印章等)为小动物制作好吃的食物。活动刚开始就听见:“这是我的!”“老师,他抢我的东西!”“老师,颜料打翻了!”……哇!全乱了套。

分析:

托班幼儿年龄小,活动材料(尽管这些材料平时都用过)一下子多了,孩子们就很可能会发生争抢,吵闹的现象,教师要有所预计,做出相应的准备或采取措施。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感到活动材料的放置十分重要,这是每次成功活动的必要条件,以后我就对材料的放置进行了摸索。

根据美术活动材料的分类,我将这些活动工具材料分层放置,目的是为了减少幼儿身体的相互碰撞,这样可以避免和减少活动中幼儿之间的冲突。同时这样也利于我进行指导。具体做法是:将所有的工具(剪刀、胶水、笔……)都分类放在小箩筐里,放在较矮的桌上或玩具柜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取用。所有的美工制作材料(彩纸、彩泥、树叶、吸管……)也分类好,放置在幼儿可随意取用的地方。这样一来,幼儿就可以自己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活动,也利于发挥幼儿充分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由于幼儿取放方便了吵闹、争抢的现象就大大减少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还会协商着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

四、小结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为幼儿投放怎样的材料,能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挑战呢?从理论学习和自己的实践积累中,我总结出:首先,对托班幼儿来讲投放的材料要新奇,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这样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对材料本身感兴趣,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其次,投放材料要注意适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即材料的种类、数量应按幼儿的活动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充。作为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材料在幼儿的探索中发挥作用。这样,幼儿既能有所选择地使用材料,又能不受材料本身影响,在美术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各类源于幼儿生活,具有情趣的材料,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在美工区,印染画、棉签画、蜡笔画、手工、泥工的制作与班级的主题活动“好吃的蔬菜”联系在一起,让孩子大胆探索、相互观摩、交流学习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再其次在托班中开展幼儿美术活动,教师美术材料提供尽量要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在实施中要将材料分层次摆放,这样便于托班的孩子自由取放。另外,在二期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发挥了“家园共育”的功效,首先根据课题要求我们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为我们课题积累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向家长介绍有关幼儿美术活动中材料准备方面的内容,提出有关材料的使用方法,根据家长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等。材料的收集,环境的创设等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设立“家园互动栏”,利用“家园互动栏”提出幼儿园需要家长配合参与的事项。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家长经常是资源的提供者,如:在一次收集各种笔类的活动中由于家长的支持,我们共收集了几十种品种不一的笔,使幼儿开阔思路和眼界。再有就是邀请家长来园观摩活动,让家长了解我们幼儿园在为幼儿提供美术活动材料中做了哪些,为更好配合我们的课题研究搭建桥梁。以上是我在开展托班幼儿美术活动中有关材料投放的研究,希望能给工作在一线的老师提供借鉴。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导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3.楼昔勇著:《幼儿美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4.楼必生、屠美如著:《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5.《环境启蒙教育》课题组编写:《环境启蒙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6.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主办:《学前教育信息与研究》2004年―2006年的各期杂志。

7.张敏薇主编:《春雨篇》―幼儿“渗透――体验”式环境教育策略研究文集,《徐汇教育》杂志编辑部编印。

8.刘瑞云编著:《跟刘奶奶一起画画玩》,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9.卢湾区小拇指幼儿园左学玉:“开展幼儿美术活动区的尝试”。

10.黄埔区教研所郭敏华:“材料在区角活动中的价值”。

教学活动中回应的策略有哪些篇四

美术活动是幼儿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而且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语言指导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教学指导形式。所谓的语言指导,即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来向学生表达要求和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此次活动的目标、过程和含义以及突破此次活动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成长。

一、运用可亲性语言,营造舒适的创作氛围

幼儿园中聚集着3到6岁的幼儿,他们天真烂漫又敏感胆怯,在初次白天离开母亲独自面对陌生环境的这三年中,幼儿对老师的依恋和信任是日渐增加的。尤其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一直在老师身上找寻妈妈的影子,时刻期待着妈妈的陪伴和保护。所以,幼儿教师的一切行为和语言,都将会影响幼儿的情绪,以致影响幼儿的行为。

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面无表情、不苟言笑或者语言干涩并且缺少情感渲染,那孩子的活动环境和氛围必定紧张乏味,使得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扼制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应该要保持和蔼的态度,运用可亲的语言,生动有趣地和与幼儿交流,尤其是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这样的教学形式能让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在欢乐自由的气氛中,更能够让幼儿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运用形象性语言,让幼儿理解创造动机

形象具体的语言易让孩子产生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清楚的明白活动内容和要求,也使得幼儿有参加活动的意愿,能更好的融入活动,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在运用形象性语言的同时,配合丰富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教学意图,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也有利于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尤其在美术活动的导入环节,教师要把握导入语的合理运用,选择适合的幼儿语言,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来捕捉和描述周围世界充满情趣的“点”,传递给孩子发现与惊喜,让他们兴致盎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树叶时,教师可以把秋天比作是小画家,进而让孩子知道,秋天把苹果染红了、把桔子染黄了……;在指导孩子学习美术技能和美术工具的使用方法时,孩子们往往是一开始兴致勃勃,后来会觉得枯燥无味,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形象性的语言来指导美术活动,如在指导孩子学习使用排笔等工具进行水粉画的时候,就应该向孩子介绍,毛笔要先“喝点水”,再让毛笔的脚“踮起脚尖”在纸上“跳舞”,这样的描述使得幼儿更乐意听教师讲解,也使得幼儿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语言,为后面的实际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形象性语言指导环境下,教师教的轻松,幼儿学的'轻松,使得我们的美术活动更加的生动精彩。

三、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创作自信

自信心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也是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作为幼儿教师,在生活和活动中多运用鼓励性的、正面的语言,对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在园首先要学会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善于用鼓励性语言,多说几句“你真棒!”“真好啊!”,善于用亲和的肢体动作,多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等,来和每一个孩子亲近,增进他们的自信心。另外,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不能盲目的鼓励和表扬,要指出孩子被表扬的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你今天吃饭吃的很快,我很喜欢!”“你的小花画的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最后,幼儿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锻炼孩子的专注能力,鼓励孩子坚持并耐心仔细地完成作品,之后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有一次,然然在美工区对照着折纸示意图折扇子,由于她折的不仔细,扇子显得歪歪扭扭的,旁边的小朋友看到了就嘲笑他折的太丑了,他气的把纸扇子扔在了地上。我赶紧走过去鼓励他,“我们再拿一张纸,这次慢慢的、仔细的折好不好,你一定可以折出一把漂亮的小扇子的。然然想了想,点了点头,又拿起了一张彩纸开始认真仔细的折了起来,不一会儿,一把线条均匀的纸扇子就折好了,旁边的孩子们纷纷围过来想让然然也帮他们折一把。然然终于露出了笑脸,自信愉快地帮助其他小朋友折起了纸扇子。

教学活动中回应的策略有哪些篇五

太空沙是一种合成塑胶产品,它具有砂石、塑胶、橡皮泥的功能,当前它已经可以替代这些教玩具。太空沙具有安全、无毒、可塑性强、不粘手、可反复塑造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太空沙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能力。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太空沙具有橡皮泥的功能,部分幼儿教师在应用太空沙的时候,就把它当作橡皮泥一般,让幼儿应用太空沙做城堡、捏小动物、做小模具等。这些幼儿教师因为不了解为什么要引导幼儿玩太空沙,所以没有开发出太空沙的功能,仅仅只把太空砂当作让幼儿任意玩耍的功能。实际上,幼儿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玩太空沙的时候,引导幼儿观察。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积木、橡皮泥、太空沙等玩具,让幼儿找出这些道具的特点。幼儿通过观察及体验,会发现积木是完成度最高的游戏,积木已经被分成了各种条形、块状、三角形等,幼儿们可以直接拼接积木,快速搭建出模型。但是,积木是搭建出来的,易被推倒,并且积木的形状比较简单,颜色也已固定,幼儿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应用积木搭建东西。橡皮泥色彩鲜艳,可塑性强,幼儿们可以根据需要把它压成饼状、搓成条状、捏成块状等,不过橡皮泥易粘手,玩久了以后,手上会有一些橡皮的味道。太空沙具有橡皮泥的优点,却没有橡皮泥的缺点。结合这些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幼儿们决定以后如果要快速塑造事物,并且只需要短暂保留事物时,就使用积木。如果需要塑造复杂的、颜色鲜艳的事物,就使用太空沙。当太空沙材料不足时,改用橡皮泥。观察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如果幼儿们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他们就能迅速的'抓住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属性,为后续给事物分类做好准备。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玩太空沙的时候,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观察力的锻炼。

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幼儿在应用太空沙塑造事物的时候,该让幼儿塑造什么事物?部分教师选择给幼儿几个模板,让幼儿照着模板塑造,这种教学方法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有些教师则要求幼儿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幼儿在塑造的时候,因为缺乏目的性,找不到该塑造什么,所以玩着玩着,觉得自己没有创造出一件有趣的事物,所以就放弃了玩耍,失去了塑造的兴趣。教师如果希望幼儿在玩太空沙的时候受到锻炼,就要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现应用教师引导幼儿使用太空沙来塑造模型为例。有一名幼儿教师这样开展教学功能:当一些男性的幼儿想要玩打仗的游戏,需要一批“城堡”作为他们守护的对象时,男性幼儿一时之间找不到需要的城堡,经过分析,幼儿们决定用太空沙捏城堡。然而城堡是什么样子呢?幼儿们一时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了。幼儿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幼儿能不能先在纸上绘制出草图,然后再结合草图的设计塑造城堡呢?幼儿们表示这个办法很棒。幼儿们结合自己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生活经验,绘制出了各式各样的城堡草图。这些草图将是他们捏造太空沙的方向。教师在引导幼儿玩太空时,既不能不进行引导,让幼儿随意的玩,也不能简单的给幼儿一个目标,让幼儿模仿。教师要引导幼儿结合需求,进行想象,幼儿可以在阅读的图书中,获得灵感创意;幼儿可以找一幅现有的图,进行改造;幼儿也可以结合生活实践,在现有的物品上进行改造。幼儿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思维水平,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迅速成长。

三、促进幼儿的交流能力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知识积累也不足,他们的学习成果可能带着很大的局限性。幼儿在玩太空沙游戏时,部分教师会干涉幼儿的创意,甚至否决幼儿的创意,挫伤了幼儿的游戏积极性。教师要意识到,幼儿固然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出现这种问题时,应当促进幼儿交流,让幼儿在交流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当幼儿们在完成草图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共同交流草图,让幼儿们互相启迪,彼此给出创作意见。最后幼儿们终于绘制出了一个造型漂亮、颜色艳丽的城堡,这就是他们想要创作的城堡。在幼儿们确定了草图,开始捏城堡的时候,幼儿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幼儿们能不能共同捏城堡,一幅一幅的完成草图创意呢?此时幼儿意识到,他们不仅可以独立完成城堡创意,还能和共同合作,一起做城堡。当幼儿们共同捏城堡的时候,他们会彼此交流经验,捏高捏城堡的效率,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再次交流了学习经验和学习灵感,提高了捏城堡的效率。当幼儿们共同做出城堡以后,他们非常有成就感。教师在引导幼儿玩太空沙的时候,要引导幼儿积极的交流。教师要意识到,如果教师直接告诉了幼儿的学习问题,幼儿内心会产生挫折感,应用交流的方法,幼儿会自己发现学习的问题,他们和他们共同交流创作经验的时候,能够慢慢的改进学习的问题,只要教师给予幼儿时间,给予幼儿充分的引导,在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

四、总结

太空沙,是一种现代化的教玩具。现用太空沙教学为案例,说明教师可以应用这种教玩具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的学习能力。太空沙的教学,属于教玩具教学的一种,教师在开展其它教玩具教学时,也可以应用这种思路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效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