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精选8篇)

时间:2024-09-10 作者:BW笔侠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篇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树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重点: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地理常识的了解很少,所以学习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他们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在学习了宏观上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从微观上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教学方法使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的原则,将传统教学法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法相结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并达到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选择】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用flash动态演示冷锋系统、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播放一些关于台风、寒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基础,以及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3分钟)

播放一则天气预报,思考: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引入新课。

思考、踊跃发言:有冷锋、暖锋系统,低压、高压系统。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用ppt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0分钟)

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题。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2、锋面系统:

(1) 锋面的概念。

(2) 锋面的结构。

(3) 锋面的分类。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2、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学生积极思考,并结合书本寻找答案,记好笔记。

为了更加充分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分钟)

用ppt展示合作探究题。

1、小组内绘制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

2、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3、归纳总结冷锋、暖锋的区别方法。

4、举例说明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5、绘制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采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6、完成课本p57思考活动第(1)、(2)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分层讨论,先一对一,再组内共同讨论总结完善。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精彩展示

大胆质疑

(15分钟)

及时做补充讲解。(ppt)

展示,用简洁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组的正确答案。大胆质疑,从疑惑中成长 。

精彩展示,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篇二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1)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12)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13)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14)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16)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17)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18)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19)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篇三

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现象的科学,是一个纷繁的自然全貌,尤其是随着世界的科技进步及经济快速发展,地理在当今的社会中显得更加重要。高一地理的教学是对这门学科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研究,从而使这门学科更加深入人心。高一地理课改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下面将分享我在高一地理课改中的体会和经验。

第二段:感悟

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高一地理课改的有效性:老师以工作坊为主导,开辟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贯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它的实际操作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和实用的技能。经过系统的学习,深度的领悟,我意识到我学会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和实践能力,这些在以后的成长和学习中将大有用处。

第三段:现实中的应用和实践

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高一地理课程的学习从一个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环境改变的原因和自然现象及生命变化与之关联的原理。此外,课程还介绍了许多科学探索的项目,例如环境问题、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对我们在以后的科技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基础地理知识,探索实际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例如,以个人研究项目为基础的论文写作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在心仪的领域进行深入实践和思考,巩固知识点的同时提高了研究能力。

第四段:过程中的困难与乐趣

在高一地理课改的过程中,我遇到一些困难,例如,需要有一定的前置知识和经历,并且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能够进行小组讨论和协作,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另外,在进行小组项目时,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和分享对于学习上的困难得到解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乐趣,例如,自己的思维得到扩展,理论性知识得到切实的练习,并建立了未来以学习为基础的认知。

第五段:总结

总体而言,高一地理课改是一项积极的改革,以因材施教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绩。尽管有许多困难,但我们用实践而非被动的态度来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认知和新的学习方法。在未来,我们将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地理知识,用自己所学去促进我们身边的现实变革和科技创新,这是未来我们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篇四

地理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民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一地理课经历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首先,高一地理课程中,有了更多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在野外实地考察中,学生随时收集资料、记录实验数据,自己掌握相关知识点,带来了强烈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更丰富的知识积累,此外,教师还放慢课堂进度,注重观察和感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更具有创造性和综合性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一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课程中,教师通过多组合和多角度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和科学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让学生探究的方法和观察问题的角度更加具有科学性,在解决问题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再次,高一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理作为一门跟社会、环境、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绝佳载体。在课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感,如教授学生节能环保意识、考察水源保护、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污染等方面的知识,活动中既起到了教育作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高一地理课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改革后的地理课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只需掌握简单的搜索技巧,就可以自主学习和研究相关地理知识,挖掘领域中的更多信息,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高一地理课程改革中,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且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证明地理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验来让学生逐渐成长为探究未知的探险者,掌握地球科学知识。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篇五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也一直在不断推进。高一地理课程是与时俱进的更新,尤其是近年来对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也都有了不少体会和感悟。

一. 教材改变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一地理教材的改变,从内容上完善,从形式上新颖,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促进。教材的内容不再只是讲故事,而是贯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让学生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去思考,最大程度地激发思辨能力。同时,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案例和应用实景,让学生直观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紧密度,让知识变得更加立体、有趣、高效。

二. 教学方法改变

在教材改变的前提下,教学方法的改变是必不可少的,既要满足教学目标,也要符合学生思考与学习习惯。高一地理教学对于学科内的实践应用越来越注重,除了图解讲解,更注重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启发学生思考,如模拟、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更丰富的地理知识,更好地体验地理科学知识的魅力。

三. 评价方式改变

新时代需求,评价方式也是必须改变的。高一地理课程变革中,评价 目标以学生的反思、思辨等高层次技能为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相较以往一味高分低效、死记硬背的评价方式,教师更将重心放在对学生个体学习的关注与指导上,采用多元化考试模式,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基础,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重视实践、思考、创新的能力。

四. 学生态度改变

对于学生而言,面对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变,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过去常讲“教学派与学习派”,如今已经被淘汰,而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思维能力和探究姿态的改变。学生在教学改革中,更积极投入、更主动参与、更善于创新,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搬运工,而是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基础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五. 教育发展趋势

高一地理课改不仅仅对学生有很好的促进效果,在教师和教育体系上都极具参考价值。实施形式与遵循教育开发的需要相一致,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探究、合作,并在教育行政上探索出推进新型课程改革的新方式和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少年儿童健全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高一地理课开展以来,取得了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符合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提供了一条良好的实践路径。预期更多的科目也能借鉴此样板,以此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篇六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在高一地理课的作业设计中,我们不仅从书本中获取了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这让我对地理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地理作业设计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实践活动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实地考察,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地理现象和理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例如,在一次野外考察中,我们到国家级湿地公园进行了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亲眼目睹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了解到了湿地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我不仅仅是从书本上了解了知识,还能够通过亲自实践,去感受和体验地理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第三段:调查研究的价值

其次,我认识到了调查研究在地理学习中的价值。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我不仅了解到地理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规律,还培养了我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例如,在一次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使用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到了城市规划对于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我深入了解了城市规划的实际应用和原则,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段: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我也意识到了团队合作在地理作业设计中的重要性。地理作业设计往往需要多人共同合作完成,这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提高了我们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能力。例如,在一次组织实地调研的活动中,我们需要分工合作,互相协调,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合作中的不足之处,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高一地理作业设计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地理学科的魅力和实用性。实践活动的参与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理论的应用,调查研究的进行让我培养了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团队合作的实践让我学会了与人合作、沟通和协作。这些体验不仅是我地理学科学习的成果,也是我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地理知识,深入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我们的地球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高一地理作业设计是我地理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调查研究的进行和团队合作的实践,我对地理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这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还培养了我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通过探索优秀作业设计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水平。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篇七

回顾xx――xx年的地理教学工作,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6个班的教学任务。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自己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将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每半月定期参加教研组活动,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主要章节的学习上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的方法,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一、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二、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三、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四、考核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 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四、 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五、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篇八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句诗从地理的角度看,对吗?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板书)一、地球上的水体

上图中地球上水体的存在形态有哪三种?

(提问,学生抢答,引入水资源的概念,从数据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稀缺与宝贵。)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

(个别提问,学生补充)

(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水循环示意图,随机选择2位同学上台展示)

(板书)三、自然界的水循环

(阅读课本,结合上图,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板书)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聚焦黄河水危机

材料1 伴随着断流性质的恶变,黄河在入海水量上呈现了急剧衰竭的过程。80年代后期-90年代,黄河水量发生了第二次大幅度衰减,年均入海从70年代的310亿m3顿减为140亿m3,已大大低于200亿m3的生态流量。1997年,实际入海13亿m3,仅为天然水量的2.2%;黄河已经没有了“汛期”和“洪峰”的概念,说黄河“干”了丝毫不为夸张,已经完全是贫水性质的“水源性断流”。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材料3 一吨黄河水值多少钱?

"一吨(立方米)黄河水在黄河下游引黄渠道农业用水就是1分钱左右,这还是多方呼吁后2000年12月1日调整的价格。"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接受采访时说,"按目前一瓶矿泉水平均2元的价格,200吨黄河水才值一瓶矿泉水。"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黄河水的利用率不足40%。在下游用水告急时,内蒙古、宁夏引黄灌区却大水漫灌,一亩地平均用水量超过了1100立方米,是正常用水量的4倍,一立方米水只能生产0.45公斤粮食。换算一下,一吨黄河水的产出仅有五角钱。

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方面,价格也在2000年做了调整,目前从黄河下游引黄渠首工程供水价格每立方米为3.9分(4-6月为4.6分)。但即使如此,水价仍只有供水成本的43%。黄河沿线聚集着众多让人骄傲的工业企业,但付出的代价是,工业生产用水每万元产值耗水300-500立方米,高于发达国家3至4倍。

3、如何缓解黄河的水危机,请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分组合作,形成小组共识,各组代表发言、展示)

结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可复回。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责无旁贷。

各组上网查阅“海绵城市”“城市内涝”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形成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图文并茂。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地球上的水体

1、水的三态:固 液 气

2、主体:海洋水 (陆地:冰川水)

二、水体的相互关系(简图)

三、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的分类及主要环节(简图)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