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名家好文章手抄报(优秀5篇)

时间:2024-09-29 作者:字海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名家好文章手抄报篇一

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太阳还没出,于是又钻回被窝,睡到八点多。再次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唤醒时,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做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吃过早饭,我也给家门贴上春联和福字。那幅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空的金丝雀,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而门中央的福字,真的像丁亥年的一头小金猪,肥嘟嘟的,讨人喜欢。

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玫瑰百合。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我不喜欢红色的床盖、窗帘和衣服,见了它们,眼睛会疼。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结果,当夜就把米色的窗帘换回去,这才心臆舒畅,安然入梦。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的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我钟爱黑白、灰色和咖啡色。

每年除夕,家人大红大紫地装扮自己的时候,我依然素衣素服,最多穿上一双红袜子。结婚的时候,我打了一件红色毛线开衫。可婚礼一过,就把它压在箱底了。我的一个朋友,说我命运的变故与爱穿黑白色的衣服有关,这说法着实把我吓着了。如果那样的衣服真的是生活的下下签,我为什么要屡屡抽它们呢?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就连我妈妈和姐姐看我穿了红衣服后,也会摇着头说:不好看,不好看!

今年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的,茸茸的搭在衣架上,看上去懒洋洋的,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心了。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身边走开。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又在阳台结了霜雪的窗前,挂上了大红的灯笼。

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人,可却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我锁上自家的门,下楼,去弟弟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他那里。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

这样的雪路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遍了。

从我家到弟弟家,是由城东到城西。塔河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年是瓜熟蒂落了,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兴安岭的天空都是蓝的。这种透明的无瑕的蓝,对久居都市、为烟尘所困扰的我来说,就是福音书。阳光把雪地照得焕发出橘黄的光芒。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的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我在除夕街头,碰见的第一个人,是个痴呆。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褛,敞着怀,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打着口哨。我看了他一眼,又一眼,等于领受了新年的“憨福”。接下来遇见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中年男人,他的车后坐上吊着两个油渍渍的桶,看来是去饭店收猪食的。他的眉毛和胡子上溽着霜雪,想必在寒风中奔波了很久了。

除了理发店,大多的店铺都关了。店铺贴的春联又长又宽,十分醒目,那些陈旧的房屋因而显得亮堂了。小孩子在街角放着鞭炮,好像在空中甩着鞭子,一声声地吆喝着年。年是什么?是打着滚下坡的山羊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们将从山上的雪松下滚过。在兴安岭,只有它们满身苍绿,富有春的气息。

我在寒风中步行了半个多小时,只是在大世界门前看见了两个摊床,一个是卖糖葫芦的,一个是卖鞭炮的。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前者因取悦人的嘴而消融,后者因取悦人的眼而消散。不过鞭炮在绽裂时,会焕发出一瞬千年之美。

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

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

名家好文章手抄报篇二

读完一堆从各处寄来的新刊物后,仿佛看完了一场连台大戏,留下种热闹和寂寞混和的感觉。

为一个无固定含义的名词争论的文章,占去刊物篇幅不少,留给我的印象却不深。

我沉默了两年,这沉默显得近于有点自弃,有点衰老。

是的。

古人说,“玩物丧志”,两年来我似乎就在用某种癖好系住自己。

我的癖好近于压制性灵的碇石,铰残理想的剪子。

需要它,我的存在才能够贴近地面,不至于转入虚无。

我们平时见什么作家搁笔略久时,必以为“这人笔下枯窘,因为心头业已一无所有”。

我这支笔一搁下就是两年。

我并不枯窘。

泉水潜伏在地底流动,炉火闷在灰里燃烧,我不过不曾继续使用它到那个固有工作上罢了。

一个人想证明他的存在,有两个方法:其一从事功上由另一人承认而证明;其一从内省上由自己感觉而证明。

我用的是第二种方法。

我走了一条近于一般中年人生活内敛以后所走的僻路。

寂寞一点,冷落一点,然而同别人一样是“生存”。

或者这种生存从别人看来叫作“落后”,那无关系。

两千年前的庄周,仿佛比当时多少人都落后一点。

那些善于辩论的策士,长于杀人的将帅,人早死尽了,到如今,你和我读《秋水》、《马蹄》时,仿佛面前还站有那个落后的衣着敝旧,神气落拓,面貌平常的中年人。

我不写作,却在思索写作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以及对于这个社会明天可能产生的意义。

我想起三千年来许多人,想起这些人如何使用他那一只手。

有些人经过一千年或三千年,那只手还依然有力量能揪住多数人的神经或感情,屈抑它,松弛它,绷紧它,完全是一只有魔力的手。

每个人都是同样的一只手,五个指头,尖端缀覆个淡红色指甲,关节处有一些微涡和小皱,背面还萦绕着一点隐伏在皮肤下的青色筋络。

然而有些人的手却似乎特有魔力。

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只魔手?是不是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把自己一只手成为光荣的手?我知道我们的手不过是人类一颗心走向另一颗心的一道桥梁,作成这桥梁取材不一,也可以用金玉木石(建筑或雕刻),也可以用颜色线条(绘画),也可以用看来简单用来复杂的符号(音乐),也可以用文字,用各种不同的文字。

也可以单纯进取,譬如说,当你同一个青年女子在一处,相互用沉默和微笑代替语言犹有所不足时,它的.小小活动就能够使一颗心更靠近一颗心。

既然是一道桥梁,借此通过的自然就贵贱不一。

将军凯旋由此通过,小贩贸易也由此通过,既有人用它雕凿大同的石窟,和阗的碧玉,也就有人用它编织芦席,削刮小挖耳子。

故宫所藏宋人的《雪山图》、《洞天山堂》等等伟大画幅,是用手作成的。

《史记》是一个人写的。

《肉蒲团》也是一个人写的。

既然是一道桥梁,通过的当然有各种各色的人性,道德可能通过,罪恶也无从拒绝。

只看那个人如何使用它,如何善于用心使用它。

名家好文章手抄报篇三

关于故乡的文字,总是未曾落笔乡心便起,脑子里一幕一幕浮现出那山那水那城那些熟悉的人。

昨日寒露,岁月已到深秋。城市的高楼大厦挡住了远山的风景,即便从高楼之间的缝隙极目望去,也只能看到模糊的山峦一角。杭城楼高山低,不像故乡那座南华山,再怎样高得楼也挡不住它巍峨雄伟的气魄,所有的建筑物都臣服在它的脚下。

“一弯沱水绕城过,一座青山抱古城”这是凤凰古城景色最真实的写照。沱江是凤凰的母亲河,南华山是凤凰的父亲山,在县城之南,七百公尺高,总面积二千多公顷,共九峰七溪,环城而立,屏岭西之幛气,拒江东之腥风。苍岭翠竹,朝云环绕在清幽山谷中,树木葱茏,景色怡人,早晨薄雾笼清,傍晚斜阳凝紫,时而浅妆浓抹,时而绿螺岱鬓,晴雨中各展风韵。像是一道天然屏障,多少年来就这样静默地守护着古城,美誉为南华叠翠,是古城凤凰老八景之一。晚秋居士田星六曾有七绝赞曰:“青山十万翠烟重,第一南华是主峰。四合松涛去不断,时来添打寺门钟”。

关于南华山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骑着仙鹤路经此地,见山谷中腥风飞卷,瘴气蔓延,满山林木野草枯萎毫无生机,便取出净瓶,在山谷中洒下几滴净水,片时便云开雾散,恶气消尽。山上枯木吐出新芽,残花尽情绽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整个山头又呈现出风光秀丽的一派景色。原来这老者便是南极仙翁,人们为了感谢他,故取此山名为南华山。

凤凰古城旅游兴旺之前,南华山是安然沉静的,只在晨间或是黄昏,才有古城人晨练的脚步,闲散的漫步踏碎它的静寂。那时通往主峰的路径很多,现在因旅游的兴起,南华山作为古城一大景点也被规范起来,只留下一条通往山顶的主干道供游人来去,唯有本地的居民才知道还有几条小道可以上山。四季风景各不同,深秋的南华山自有它独特的风韵,展现着不一样的魅力。绕开人来人往的大道,沿着文昌阁后面的小路上去,一级一级的石阶沿山势铺就,平平陡陡,曲曲弯弯,像是天梯一样通向顶峰。路的两旁,古树参天,深秋季节不知名的山花还偶尔可见。愈是陡峭之处,树木愈发密集,虬枝相接,树叶相掩,行走其间,登临者一定会有几许曲径通幽的感慨。

沿路随处有石头堆积成的桌椅,停下脚步小坐片刻,风迎面徐徐吹过,鸟的叫声在耳旁欢悦,树影弄水,山涧在身边欢快地流淌,幽香随风弥散,真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山水画卷。时光在此刻仿佛停留下来,抛却万般红尘烦恼,无琐碎无杂念,只把自己的心交付于静寂,交付于这山这水这树这草,心情放松了,精神愉悦了,自然是惬意之极了。

再往前行,那半山腰处傲然耸立着烈士纪念碑,里面埋着不死的忠骨。肃穆庄严,素花无语,让人不禁心生敬仰。顺目北望,可见一峰兀立,群山环抱,密林成荫,在云雾中朦胧隐约,宛如一位仙子,静立在沱水之侧,秀丽的奇峰与独特的自然山水互相辉映,恰如其好的融为一体,这便是凤凰八景之一的“奇峰挺秀”。

峰回路转之处,有一亭在树叶掩映中伫立,上写“壹停亭”。想是年岁已久,亭柱斑驳,可见红漆残留痕迹,不知有多少人来往停留于此,不知历经多少人世风雨,唯有那檐角风铃在风中还清脆叮当,唤醒那些掉落的光阴。亭下一泉水生如鸣佩环,若遇旭日斜照之时便会频现彩虹,因此这汪泉水得名“饮虹泉”。轻捧泉水于掌心,送于嘴里顺喉而下,顿感清凉香甜舒畅之极,或用此泉拂面,不禁凉爽而且消除爬山的疲劳令人精神抖擞。喝过甘泉,步入南华禅林,秋意深浓,落叶满地,只闻鸟声,不听足音,静谧而空灵,哪有凡俗世间?当爬上南华最高处,古城凤凰尽在眼底,只见那青山为屏,碧水为带,小城石板小巷交错萦h,楼阁亭台,星落棋布,真是心旷神怡,一目了然。

南华山不愧是凤凰的父亲山,气势雄伟,景色怡人,可看可观之处笔下难尽,且不说山寺晨钟那空灵的禅声,亦不言溪桥夜月的宁静,更不谈梵阁回涛的水声,只道那立于山顶欣赏古城夜景便是一绝。随意站或坐,美丽的古城夜景都在脚下一览无遗,那是被流光溢彩点缀的梦境,半城山色,半城灯火,在深秋的暮色里如梦如幻。一弯清月悬挂中天,那柔光浅浅地倾泻在沱江河上,两岸霓虹灯在七彩中尽情璀璨,红红的灯笼挂在木窗随微风轻摇,酒吧里的音乐声隐约可听,此情此景,无不让人感到一种和谐温婉的美丽。

山上的宁静,山下的喧嚣,山上是世外,山下是红尘,离得如此近又仿佛如此远。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心会在此刻得到安宁,任那山风徐徐拂过,任那夜雀偶尔的鸣叫,思绪如雾弥漫,朦胧了山峰,模糊了丛林,揽月光入怀,让原本躁动的心在静谧中缓缓平息。那些疲惫,那些烦扰,那些纷纭,都远离意念,随风远去。身外不再重要,尘埃不再纷扰,卸下疲惫的伪装,无需再背负什么。

人们说,凤凰是一个可以让时间慢下来,将心安静的地方,多半是因为这方山水的秀丽,这个小城的精致,这里民风的淳朴,使得流年也不愿飞逝,使得时光也变得闲散。

想来我是甚喜深秋的,故对南华山秋天的景色记忆最为犹新。这个季节,南华山已是在青黄交错之间渐渐萧瑟,落叶在风中飘舞,片片都是不忍细数的惆怅,一隅还有不知名的树叶儿残留在枝桠上固守最后一抹绿色。时而云淡风轻,时而细雨绵绵,浅唱低吟着流年中那些泛黄的故事,那些经年的沧桑。

身在他乡,不觉间十月将尽,不知久违的故乡安好否?不知记忆中的南华山还留下多少旧时痕迹?盛名之下,那山还是那山么,那水还是那水么?那熟悉的故人还是那可亲的面孔么?离得太久了,一知半解,唯有这风悠悠,云悠悠,载着一缕乡愁在碧空中飘浮。

名家好文章手抄报篇四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聆听。

譬如在大自然中我们寻觅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寻觅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觅那“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

聆听轻风喁喁低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细细鸣叫,聆听山林中鸟儿欢啼。

那脆灵灵的音符好似一颗亮露滴落,使你的心中也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

虫鸣鸟语,溪泉琮王争,人也焕发了童贞,胸中的块垒随溪水逝去,工作的疲惫被溪水洗去,心灵的尘垢随溪水流去,身心如洒,愉悦清朗,潇洒通透。

聆听,涵养了你的性情,旷达了你的胸臆,给你智慧的灵光和启迪,你的思维也流转自若,鲜活水灵。

聆听是一种怡情忘机的人生态度,充满着潇洒的生活意趣。

有时候,我们失去了许多快乐,并不是无法引起快乐,而是缺少一颗平常心,缺少爽朗清静的心情,缺少毫无掩饰的童稚的天真。

有位睿者说:“当我们明心见性,达到内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们便能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获得智慧的启示。

安静地看一瓢水,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请汲来柔润自己的心田;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严义,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奇妙的无情说法,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百般譬喻、殷勤示教,你听见了吗?”

心情浮躁的人不会聆听,利欲熏心的人不会聆听,心胸如豆的人不会聆听,老谋深算的人也不会聆听。

他们过于浅薄,过于功利,过于狭隘,过于世故。

他们缺少颖悟的耐心、适度的宽容、舒展的心灵、好奇的天真。

他们所能听到的只是铜臭的撞击、生活的噪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聆听。

聆听是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聆听是一种主动的生活姿态,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名家好文章手抄报篇五

古巷深深,深深深几许。

最好是飘雨的季节,最好是游人不多的日子,撑一把油纸伞,踏上石板路,了无尘念漫步于绵长幽深的古巷,看哪断垣残壁留下的厚重,听那亘古传来如烟如雾的吟唱。

或许,古巷不是凤凰这座古城的灵魂,但绝对是最勾人情怀的风景。一路走进,两旁商铺林立,蜡染,纸扎,印花布店,银器饰品,姜糖作坊,酒吧,餐馆,一家挨着一家,有凤凰的土产,有湘西的特色。那些蜡染印着精美的图案,吸引着游客的目光,那些空气里都飘着香味的腊肉,挽留着行人的脚步,那些漂亮的苗家服饰,迎得一片啧啧称奇的赞赏。

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喧嚣与宁静的碰撞,这是一种无奈的搭配,其实也让人很困惑。有人选择视觉上的风景,有人沉侵在心灵上的享受,古城里的这条古巷,更适于后者,因为凤凰是需要用心来品读的一个小城。

我不愿意用记叙的方式来描写这条古巷的现代气息,我更喜欢用缓缓抒情的语气来诉说这条古巷的百年沧桑。

走进古巷,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不足两米宽,夹在两旁古色古香的老屋中间,因为转角望不到尽头,烟雨萦绕下恍如梦境。鳞次栉比的老屋早已被风雨腐蚀褪下了明丽的色彩,只留下一缕温馨的久远任人遐想,不知那剥落在墙上的时光如何才能重新拾起?在这些斑驳的城垣深处,飞檐门落之间一定有着久远的故事,或爱或恨,或恩或怨。那些事呢?哪些人呢?而今散落在尘埃里寂寂作古,无从追寻也无从考究了,湮灭在一巷烟雨中。

城门洞是一个流浪歌手聚集的地方,不知这些歌手来自何方,也不知姓甚名谁,坐在石板登上,简单的行李,一把吉他,一个音箱,吉他盒打开放在地上,那里面有游人扔下或多或少的钞票。一个或几个,男人或女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每天弹奏着忧伤的曲调,和着洞子里的回声,不在乎游人的眼光,不在乎有多少听众,只沉醉在自己的歌声里,用嘶哑的声音唱着流浪的歌谣,歌声飘啊飘,飘出一声叹息,飘出一种忧伤,飘出一缕乡愁,那悠扬的歌声中,是泪水和欢笑打湿的漂泊。

城楼旁有一个古老的宅子,推开老宅子厚重的木门,就推开了一段久远的往事。威猛的石狮,气派的大门,正殿,戏台,天井,天池,回廊,古色古香的建筑,极具气派。漫长流年,悠悠远去,宅子几经易主,几经修改,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可是仍然能感觉到它当初做为一品钦差府邸的那种热闹繁华,朋友造访,寿宴大开,拜祖祭先,擂鼓声声,戏子长袖挥舞,唱词悠悠回荡。时光轻飘飘的带走人的生命,带走那些别去经世的往昔,只留下一份厚重静静躺在岁月深处,发出幽亮的光芒。

再往前行,古巷在一江沱水中延伸,尽头处是听涛山下,这里长眠着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大师。墓前芳草萋萋,朵朵素华无语。多少年前先生远离故乡在外漂泊,一生颠簸流离,最终叶落归根,魂回故土。是凤凰养育了先生,是先生把凤凰带给了世界。

古巷的门前,经常有老者放一张竹椅,或抽一袋旱烟,或喝一壶老茶,或拿着一件衣裳走针穿线,或带着小孩戏耍,面容平和,慈祥安宁,用微笑面对过往的行人。那是经历岁月留下来的闲时,那是沧桑之后的平静,悠悠然然,与世无争,这是古巷一道最为温馨的风景。

古巷的石板路留下多少脚印,只怕无人能计。你走过来,我走过去,来回穿梭。那蹦蹦跳跳的小孩,你是放学回家吗?那打着碎花伞的长发女子,你轻移莲步,为何脸上泪水涟涟,是不是刚刚触动了春愁,经历了离伤?那蹬着送煤车的汉子,你黑黝黝的脸上满是汗水却为何荡漾着幸福的笑容,是不是又给老婆孩子赚取了一些钞票?那搀扶着的老伴,您们缓缓而行,笑意融融,是在雨巷中散步,重演一回爱情的浪漫吗?这些脚印磨亮了石板,照耀出年轮的影子,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

雨中的古巷,是谁吹响了短笛,笛声悠悠扬扬回荡在长长的古巷,远去,远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