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

时间:2024-12-23 作者:XY字客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或者工作实践中对所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请看以下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灵感。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一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

纳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信物。

1、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都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者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古代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上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2、手镯。

手镯虽然被认为是作为手臂的装饰物,是人们最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手镯最初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出自于爱美,而是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关。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

3、耳环。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4、缠臂金。

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钏”字的造形从“金”,从“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来。

5、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流程。

1祭祖:传统中式婚礼里,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前,在家先要祭拜祖先。(也就是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出门前燃香祭祖)。

2动身: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新郎带着花轿(轿夫)出发接新娘。

3燃炮:迎亲花轿礼车准备出发,应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候: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1]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颠末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红盖头,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气满堂的女性长辈(现代中式婚礼中叫喜婆)持竹筛或黑伞,踩着米袋护其走至花轿或者礼车,因为新娘子在成婚当天不能将娘家土(晦气)带入男方家。

8礼车:新娘上花轿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将来的一切再也不予干预干与,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花轿会经过起轿,颠轿等过程,一般行走10分钟左右,新郎新娘坐入礼车直奔男方家。

9燃炮:由女方家快达到男方家,男方家准备燃放礼炮。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传着米袋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毫不可踩门槛,而是跨入。

12喜宴:时下颇流行的是纯中式婚礼,喜宴上,新郎新娘身着中式古代礼服,来进行一个最最传统的古韵婚礼仪式。

13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门口送客。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二

古代服装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社会地位和礼仪习惯。通过研究古代服装礼仪,我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古代服装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古代社会,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服饰。贵族阶层通常穿戴华丽的衣服和头饰,以凸显自己的高贵和地位。相比之下,普通平民的服装则相对简单朴素。这种差异明确地传达了古代社会中的等级观念。

其次,古代服装礼仪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美。古人注重衣着的整齐和协调,强调色彩、款式和花纹之间的和谐统一。例如,女性的衣服通常采用淡雅的色彩和细腻的花纹,以展现出女性柔美而温婉的气质。男性则更偏向于简约和实用,突显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

古代服装礼仪还体现了尊重和态度。对于古人来说,穿着得体和仪态端正是尊重他人和场合的体现。在正式的场合中,人们会选择庄重而端庄的服饰,以示对宾主尊重。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选择舒适和实用的服装,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活动和环境。

另外,古代服装礼仪还经常与礼仪习俗相结合。例如,婚礼仪式上新娘通常身着红色的嫁衣,象征着喜庆和幸福。在重要的宴会上,人们还会穿戴特定的礼服,展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些细致入微的礼仪习俗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于服装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最后,研究古代服装礼仪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细节和形象的追求。古人的服装细致入微,注重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和做工。无论是绣花还是刺绣,都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效果。古人还注重形象的维护,倡导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品质。这种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总结了这些心得体会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服装礼仪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古人的穿着和礼仪,我了解到服装不仅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身份、等级和个性的体现。古人在服装和礼仪上的讲究,让我更加熟悉了古代文化和社会习俗。我相信,这种对于细节和形象的关注,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把握好自身的形象,注重服装的细节和整体的和谐美,不仅可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修养,更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欣赏。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三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国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礼仪被视为一种道德和美德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对待人际关系的修身之道。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者爱人”,即注重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并与他人和谐相处。通过礼仪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培养自身的品德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对个人修养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学习古代礼仪可以让个人培养自己的素质与气质,塑造内外兼修的形象。古代礼仪要求人们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做起,注重外在仪态的整齐端庄以及内心的自律与谦虚。其次,古代礼仪也教导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与人为善的品德。通过尊敬长辈、师长和他人的行为,人们可以培养出和谐宽容的态度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古代礼仪还强调做事要讲究礼貌和规范,这种精神也能够培养个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首先,礼仪文化将人际关系的倡导与和谐相处的理念结合起来,使社会成员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其次,古代礼仪文化强调社会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稳定,通过重视家族、亲戚关系等,促进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另外,古代礼仪文化中的“礼”与礼法相结合,使得社会秩序得以规范,法制建立在礼仪之上。这种秩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指引,也为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古代礼仪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古代礼仪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道德准则和行为模式的参考。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礼仪文化中的敬老、尊师、团结互助等价值观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古代礼仪文化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以礼待人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增加人们之间的共识和谐。另外,古代礼仪文化还能够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底蕴。

在学习和实践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培养了我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之心。同时,通过尊师重道,我也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深感自己应当不断学习与进步。而古代礼仪文化中推崇的正直、谦虚和奉献的品德精神也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底蕴和指引。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价值,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对其的尊重和传承,以实现个人的修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四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代关于称呼的礼仪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称呼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一、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三、特殊的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交友称谓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五

第一段:引入古代服装的重要性和礼仪的文化背景(200字)。

古代服装不仅是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古代社会,人们注重仪容仪表,特别是贵族阶层更是把服装与礼仪联系在一起,通过服装的特殊款式和配饰来彰显身份地位。服装礼仪在古代社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人们交流和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研究古代服装礼仪,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启示,对待现代礼仪也能更为恰当。

第二段:解析古代服装的特点和文化内涵(200字)。

古代服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例如,汉朝服装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齐,尊重人体的曲线美;唐朝服装则重在丰富和华丽,以大袖、花纹装饰和亲和的颜色为特点。这些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均依据当时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此外,古代服装还象征着不同阶层和身份的差异。贵族的服装多采用上等的丝绸和各种珍贵材料制作,注重金色和鲜明的色彩搭配,以大气的造型和繁复的装饰彰显其高贵身份。而平民百姓的服装则简约朴实,注重实用性。

古代服装礼仪在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人们通过服饰和着装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身份,特别是高贵的贵族阶层,要求他们在穿着上凸显尊贵、大气和华丽,以示自己的高贵地位。同时,服装礼仪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例如,在外交场合,不同国家的使者着装一目了然,使人能了解其身份、国家、文化和礼仪定义。除了象征意义外,古代服装礼仪还能体现约束与尊重。人们对待不同场合的仪态和礼仪有明确的要求,通过服装的不同装束来展示个人的文化修养,以及对场合的尊重。

古代服装礼仪的体系虽然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但是其中蕴含的教益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首先,古代服装礼仪强调对场合的尊重,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交中应当懂得合适的仪态和礼貌,尊重他人,并适时向别人致意。其次,古代服装礼仪注重外在形象的展示,提醒我们注重个人形象修养和仪表不仅对于自己的形象有益,也为社交环境增添一份光彩。最后,古代服装礼仪的独特设计给予我们审美的启示,对于时尚的追求和服装的设计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服装礼仪的研究和体会,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社交交往的方式。古代服装礼仪要求人们注重个人形象和仪态,尊重场合和他人,给予我们关于仪表修养、礼仪文化和审美追求的启示。在当代社会,不同于古代的服装礼仪,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来提高我们的仪态修养,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并且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古代服装礼仪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六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感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下面将从礼的定义、礼的形式、礼的意义、礼的规范以及现代社会的价值等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礼,是指在特定的场合下,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显示敬意、谦逊和尊重等情感表达的方式。中国礼仪重视仪式感,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友好和和谐。尤其在重要的庆典活动中,如婚礼、葬礼、宴会等,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在学习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感古人对于礼的定义是十分细致入微的,他们将礼理解为一种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其次,中国古代礼仪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在宴会上,客人能够逐个敬酒,并向宾主的领导者行酒礼,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交往中,人们还注重礼仪之形,即身份和地位的体现。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人们对于显贵地位的人采取更加恭敬的姿势和言行,而对于普通人则采取平等和友善的态度。这种形象的展示不仅显示出身份的差异,更是传递了社会地位的习俗,使人们对每个人都能够保持尊重和礼貌。

再者,古代中国礼仪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瞻仰,更是为了传递情感和价值观。通过礼仪,人们彼此表达尊重和敬畏,从而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古人认为,礼仪是一种约束人性的方式,使人们明礼而知廉,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文明、公正而有序。同时,礼仪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引导,通过传统的礼仪习惯,人们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另外,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还有严格的规范。古人强调,礼必须准确、有序地进行,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差池。例如,宴席的座次、服饰的搭配、礼物的用途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些规范不仅体现了百姓对于礼仪的认真态度,同时也使礼仪文化能够秩序井然地传承和发展。

最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当今社会,礼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注重礼仪能够培养人们的修养和素质,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在商务交往中,懂得礼仪可以增加彼此的好感,提高合作的效果。同时,在社会公共场合,注重礼仪能够让人们和谐相处,提升社会文明素质。因此,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我们能够体验到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礼的定义、形式、意义、规范以及现代社会的价值。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对于我们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高社会文明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只有将古人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七

中华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孝道,简单说是孝敬或者孝顺。“孝敬”或“孝顺”有两层意思:赡养和顺从。一般人所谓“孝”,无非是多给父母钱物,保障“丰衣足食”,但有的人甚至连这一点也做不好。至于尊重父母意愿,则更是做得远不如古人。在古代有哪些孝敬父母的礼仪呢?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古代孝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礼记·曲礼》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

意思是:作为子女,外出去哪里,必须向父母禀告;返回家时,要和父母见面,报平安。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父母放心,即外出不做出格事,平平安安回家来。现在,我们上、下班以及上学、放学出进门时,是否会对父母说一声“我上班(下班)去(回来)了”?据笔者观察,大部分“人子”能够做到“出必告”。但也有人不注意这些“小事”,出门不哼不哈,扬长而去;进门不打招呼,悄悄躲到自己房间里玩电脑、写作业,对在家里忙家务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就好像没看见似的,不理不睬。这就做得不好。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意思是说,大凡为人子女的规矩是:冬天要留意父母穿衣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怎样让父母感到凉爽。每晚睡前扶持父母就寝,早上起床要看望父母,问身体是否安好。现代人比较忙,且又不与父母同住,每天扶持父母就寝恐怕办不到,但应经常打打电话,询问父母家里有什么事要做,身体状况如何,降压药是否按时吃了?甚至连煤气是否安全,水管是否有漏水现象等等,也应关照到。周末帮父母干点家务,一起吃吃饭、聊聊天、散散步。如果父母年老多病,就应拿出更多时间陪伴、照料。

“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意思是:长辈站着的时候,自己不要坐下;长辈到来的时候,一定要起立。“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说的是:应在长者身后慢行,不要跑到长者前面快步行走,不可在长者座前晃来晃去。长者给东西的时候,要用双手去接。现在,我们家家有个“小皇帝”或“小公主”,由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六个人伺候。这样的“小皇帝”或“小公主”能够做到上述教导吗?家长不可掉以轻心,应让孩子从小养成尊老、爱老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另外,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出表率。

“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意思是:父亲召唤,不要只口头上应答,老师召唤,不要只是应答,应该在应答的同时,停下自己的事,立即起身听候吩咐。古人这条规矩,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有些孩子,父母同他说话时,常常会心不在焉,哼哈答应着,可眼睛还盯在电视机上,身子就是不动。还有的子女嫌长辈(特别是妈妈)啰嗦,不愿听唠叨,甚至用双手把耳朵捂住,或者是躲起来不理睬,给你来个小鬼不见面。性情急躁的孩子,甚至会同父母顶嘴、争吵。这些都是很失礼的行为。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八

古代礼仪一直被视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参照,它是一种表达尊重、谦虚和关注他人的方式。通过研究古代礼仪,我深感其重要性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从个人和社会角度探讨古代礼仪的意义。

首先,古代礼仪培养了我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古代的礼仪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谅。当一个人遵循古代礼仪时,他会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抱怨,以及充分倾听他人的需求和希望。例如,在古代宴会上,人们通常会为客人选择最好的座位和最美味的食物,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这样的行为真正展示了对他人的关注和尊重。

其次,古代礼仪的学习使我更加注重自己的仪态和形象。古代人们注重仪态的培养,认为一个人的仪态显示他的教养和神态优雅,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如何优雅自然地行走、坐着和站着。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当我变得更注意自己的形象时,我就变得更自信、更有魅力。通过学习古代礼仪中的仪态行为规范,我更加注重自己的举止和姿态,这有助于提升我的气质和外在形象。

再次,古代礼仪教会我更好地理解社交场合中不同的行为规范。古代人对于各种社交场合中不同的行为规范有着详细的要求。例如,在拜访长辈时,要躬身行礼以示敬意;而在公共场合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打搅他人。通过研究古代礼仪,我明白了不同场合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从而使我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各种不同的社交场合。这种能力不仅使我更加自信,也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最后,古代礼仪教育了我如何对待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古代,人们被要求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并将其作为一种成长的机会。尊重他人的意见是古代礼仪的核心之一。当我学会尊重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时,我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有动力去改善自己。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我明白了不要抱有过多的自尊心态,而应该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评,这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总之,古代礼仪的学习为我的人生带来了许多正面的影响。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还培养我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能力。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明白了如何改进自己。因此,我相信,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将继续关注古代礼仪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九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瑰宝,体现着中国人对于礼仪的崇尚和重视。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礼仪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研究古代礼仪文化,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段:尊老爱幼。

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尊老爱幼是其中重要的价值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孝道是最重要的美德,孝顺父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一观念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使人们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仍然在人们的心中保留着。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护是我们应当传承和遵守的价值观。

第三段:礼节之美。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节,礼仪之美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古代人们注重宴席礼仪,有着一整套繁复的程序和规矩。在宴会上,人们要根据身份和地位依次递酒,并且要注意言谈举止的得体。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在现代社会中,礼节仍然是我们重视的一种规范和准则。

第四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中国古代非常尊重各个地域和民族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人们在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的风俗和习惯,不得随意嘲笑和批评。这种包容和尊重他人的观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今天的多元社会中,我们应当借鉴古人的智慧,以包容和谅解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第五段:重视仪表和修养。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个人的仪表和修养。一个人的仪表和修养不仅仅反映了他自己的修养水平,更代表了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形象。因此,中国古代人注重外在形象的维护和提升。他们强调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要注重自己的仪表和修养,让自己的形象更好地展现出来。

总结。

通过对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尊老爱幼、重视礼节、包容不同的价值观以及注重仪表和修养,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些价值观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十

古代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文化传统。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感受到一份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在参与古代礼仪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和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关于古代礼仪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读者也有所启发。

古代礼仪在我国源远流长,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它涵盖了方方面面,包括尊卑之礼、师生之礼、君臣之礼等。古代礼仪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强调个人的自律和道德修养。古代人视礼仪为一种修养,一种道德观念,通过尊重他人和传承传统,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古代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时至今日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段:通过参与古代礼仪实践,对礼仪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我参与古代礼仪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礼仪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古代礼仪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端庄和谦逊,对他人表达敬意和尊重,这些都是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古代礼仪注重细节和仪态举止的规范,这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参与古代礼仪实践,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自控力和耐心,还学会了关心他人和关注他人感受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从来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而应该被内化为我们的行为习惯。

古代礼仪强调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中的礼节和仪式,对人际关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古代社会中,礼仪是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通过参与古代礼仪,我明白了一句古话的含义:“礼尚往来”。只有当我们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并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时,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亲情友情,我们的社会关系也会更加和谐。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需要认识到礼仪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此建立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第四段:通过古代礼仪的学习,把握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代礼仪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魅力。古代礼仪将尊重和谦逊作为重要的价值观,注重注重情义和和伦理道德。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智慧,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现实需求和价值观的多样化,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然而,正是因为礼仪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和弘扬古代礼仪的价值观。古代礼仪教导我们待人接物谦逊有礼、尊敬他人和重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智慧和关键。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维系社会关系,促进和谐发展,同时也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总结:古代礼仪作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古代礼仪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礼仪对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从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希望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将礼仪的精神贯彻到现代社会,以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十一

《晏子春秋》记载:“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从司马迁《史记》所记来看,早在商代初期,人们对食物的味道已很讲究。《史记·殷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伊尹是商初大臣,为了说服商汤用王道治理天下,他背着一口大锅(鼎)来见商汤,用烹饪时要调制出好滋味的道理,来说服商汤。可见,把饭菜做得有滋有味,已是当年掌勺者必须会的。

盐,大概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调味品。是菜离不开盐,盐因此有“百味之王”的美称。但盐作为基础通用调味品并不是万能的,如遇到腥膻味食材,盐便起不了多大作用。从史料记载来看,除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是梅子。

《尚书·商书·说命下》有这样的说法:“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商王武丁对贤臣傅说所说的话,意思是,如果我做汤羹,你就是少不了的盐和梅。《尚书》所记已为现代考古发掘证实,多座商墓出土物中都发现了梅核。如据杨宝成、杨锡璋执笔的《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在编号为m284商墓中出土的一只铜鼎内,便发现了当年用于调味的梅核。

在商墓考古中,还发现随葬有大量狗、羊、猪、鸡等很多动物,以及鱼形、鸟形、动物形器物,可见当时人类的食材已很丰富。但这些带有腥、膻气的肉类,烹饪时除掉异味才好吃,这便少不了调味品。

梅子性酸,做出的菜品自然“酸味十足”。从先秦时普遍使用梅子这种调味品来看,“酸味”应该是其时的流行味道,人们喜欢喝酸味汤羹便是证明,不然武丁也不会拿“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来说事。

梅子作为调味品使用时,一般用青梅,除了做汤羹调味品外,做鱼、肉时也需用梅来去除异味。《晏子春秋·重而异者》所谓“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说的就是先秦人用梅子当调味品烹饪鱼肉制品的事实。

《急就篇》记载:“葵韭葱薤蓼苏姜,芜荑盐豉醯酢酱”

从文献记载来看,现代烹饪中使用的大多数调味品,先秦时均已使用,如花椒、桂皮、姜、葱、芥、薤、韭等都上了中国人的餐桌。《礼记·内则》即称:“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可见,先秦时,对以辛香为主的各种天然调味品的开发和使用,掀起了中国美食史上的第一波“滋味”革命。

然而,在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的调味品并不是当年先秦普通人可以享用的。直到秦汉时期人工调味品特别是酱、醋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寻常百姓才真正吃得有滋有味了。

秦汉时发明的人工调味品主要有用大豆、面为原料制造出来的酱、清酱(酱油)及豆豉一类,一经发明,便带来又一波“滋味”革命:以前不好吃、无法吃的食物,因有酱而能吃,好吃;而且,经酱调制后菜肴还“好看”,美食因此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烹饪要求——中国人的饮食中从此离不开酱系列。

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儿童启蒙读物《急就篇》中,记述了当时饮食中常用的调味品:“葵韭葱薤蓼苏姜,芜荑盐豉醯酢酱。芸蒜荠芥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

酱并非秦汉时才有,与醋一样早就使用,但先秦时酱称“醢”,醋叫“醯”。醢用肉为原料,即“肉酱”,所以《说文解字》在解“酱”字时称:“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

醢为何后来改写成“酱”?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注《急就篇》中的“酱”字时认为:“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取其率领进导之也。”意思是吃饭时少不了酱这种调味品,就如军队打仗少不了指挥将领一样。古人认为酱和醋的调味功能相当重要,宋人陶谷《清异录》中称:“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酱咸醋酸,秦汉人饮食风尚因酱而发生了“重口味”的巨变,秦汉及以后“咸味”开始突出。

随着原料的丰富,酱的品种和口味也在进一步发展。如明代以后,辣椒进入中国,“辣椒酱”又成为一道流行美味。

《周礼》记载:“酸养骨”“辛养筋”“咸养脉”“苦养气”“甘养肉”

先秦时,中国传统饮食中的“五味”概念已深入人心,味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已被充分认识。《周礼·天官》中“疡医”条有这样的说法:“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

在五味中,古人认为“甜味”最美,故有“甜美”一词。古人用什么调味品让菜肴变得甜美?早期主要有饴、蜜、蔗浆等,到宋代时,现在常用的红糖、白糖已能生产,而且质量上乘。

在甜味调料中,“饴”使用最早。饴,即麦芽糖,现在仍有制作。饴的生产,应该在殷商时已出现,到西周时已是常见调味品和食品。《诗经·大雅》里的《緜》篇中,便提到了“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意思是,周原土地肥沃,长出来的苦菜像麦芽糖一样甜。

到春秋时,比饴甜度更高更好的蜂蜜使用增多。与此同时,一切有甜味的果实均可用于烹饪。《礼记·内则》称:“枣、栗、饴、蜜以甘之。”这种烹饪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甜味调料还具有除臭解腥的功能,能缓和辛辣味所引起的刺激,增加咸味的鲜醇,行话称之为“提鲜”。另外,烹制时糖还可以加深菜肴的色泽,如烤肉时涂上糖,可使外表变成诱人的焦黄色。《楚辞·招魂》就曾提到用甜味调料制作美食的方法。在煮甲鱼和烤羊羔时,用甘蔗浆调味、着色,即所谓“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而“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和“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则显示当时制作甜面饼时是用蜜蜂和麦芽糖;饮酒时掺蜂蜜喝,冲淡了苦味,让美酒更美。

江浙、四川等南方人做食品时最喜欢放糖,曹丕《与朝臣诏》中即有“蜀人作食,喜着饴蜜”的说法。这一饮食偏好,至今未改,如江南苏州、无锡、常州一带,菜肴以甜味为主,与齐鲁偏咸、淮扬偏淡、湖湘偏辣明显不一样。

《七辨》记载:古人烧肉“芳以姜椒,拂以桂兰”

在五味中,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辛香调味品,对人的口、鼻刺激最直接,可极大地诱发食欲。这方面的材料主要有椒、桂、姜、葱、蓼、芥等,这些都是中国原产的本土调味品。其中,花椒和生姜最有特色,古人很喜欢,用得也多。

先秦人最离不了的辛辣调味品应该是生姜,时人吃饭时多少都要来点,即《论语·乡党》中所谓“不撤姜食,不多食”。在烹制牛肉等菜肴时,也总少不了生姜,且常与椒、桂一起使用。据东汉张衡《七辨》,汉代人制作肉类食物便是“芳以姜椒,拂以桂兰”。

但引发新一波“滋味”革命的并不仅有上述这些本土调味品,还有“胡味”。

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带回了蒜、芫荽(香菜)等,这些“胡味”让中国人最早品尝到了外来风味。再后进来的“胡椒”,则一直是古人眼里的高档调味品,尤以唐宋人最为崇尚。

胡椒原产印度西海岸,大概在明朝时引种中国,之前一直靠从中亚、南亚一带进口。胡椒的价值赛黄金,宋人陶谷《清异录·药谱》中便称胡椒为“金丸使者”。而黄金常见,胡椒难买。唐宋时,家里有胡椒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胡椒的特殊地位。据《新唐书·元载传》,曾官至宰相的唐朝大贪官元载被朝廷抄家时,竟然抄出了“胡椒至八百石”。明代爱国名臣于谦曾为此大发议论,他在《无题》诗中称:“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

在“外来风味”中,明清以后能对中国饮食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是“辣味”——辣椒的味道。辣椒原产美洲,在被西班牙香料商发现后移种欧亚,明代后期,辣椒被当作观赏花卉引种中国。讲究口味的中国人很快发现了辣椒的食用价值,尤其是一向嗜辛辣的四川、湖南等地,一改对花椒、生姜的依赖,恋上了辣椒,“无姜不食”变成了“无辣椒不食”。从此,“辣味”成川菜、湘菜等菜系的主打味道。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十二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称对方的字、号。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犬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嗣: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令兄:称对方之兄的敬词。

令弟:称对方之弟的敬词。

令坦:称对方女婿的敬词。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贤兄: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兄:对同辈友人的敬称。常用于书信。

仁弟: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鄙人:“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来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

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男子对前辈称己的谦词。

不肖: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于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晚生、后学、晚侍: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十三

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儒家思想认为,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淫逸。用酒祭祀敬神,尊老奉宾,都是德行的体现,因此儒家并不反对饮酒。《尚书·酒诰》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归纳起来有四点:

“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

“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

“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

“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古代饮酒的礼仪主要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具体来说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最后仰杯而尽。酒礼必须要被遵守,不然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十四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少仪》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贱”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贱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

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

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蔺列传》)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石交:交谊坚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少仪》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贱”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贱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

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

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蔺列传》)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石交:交谊坚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十五

辽宁著名传统风味小吃。创制时专为朝廷中一品以上的官员食用故名。

四川的醪糟有很多种,而以大竹醪糟较为著名。具有香甜爽口,酒香四溢的特色。

天津独有的风味小吃品种,锅巴菜又称嘎巴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色美味丰,清香淡雅,且具有清热解暑,利水解毒之功效,是夏令小吃精品。

陕西著名特色风味小吃,因是在晚上挑担,敲梆梆沿街叫卖,故名“梆梆面”。具有酸辣带香,除湿暖胃的特色。

辽宁沈阳著名传统风味小吃。具有不粘不散,酥松甘甜,桂香浓郁的特色。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十六

使用筷子的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完毕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是,就有前面的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禁忌在使用筷子时要注意的,以下就是十二种忌讳的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这个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者用餐过程当中,如果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叫做“三长两短”。它的意思就代表着“死亡”。因为,在中国古代,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棺材以后,在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就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和底部一共三块长木板,这样一共就是五块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由于当时的风俗习惯,就说那“三长两短”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令别人不能接受的,这个词语描述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当时的北京人眼里就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的时候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着别人,当时的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多数都有指责和责骂的意思。由于当时的风俗,这样一来,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这是在指责别人,这和骂人是一样的道理,是不能理解和允许的。除了用手指人,另一种情况也描述的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和别人交谈并且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而且不时地发出咝咝的响声。在古代,这种行为被当作是一种不好的表现。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再加上又发出一些声音,更是令人生气、讨厌。所以,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做法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家教不严之类的,同样是不允许。

4.击盏敲盅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出现这种行为会被看作是乞丐或者要饭的。因为,在过去只有要饭的和乞丐才用筷子敲打要饭盆,敲打发出的声音在加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过路人的注意并且给它施舍。这种做法也被看作是特别不好的事情,其他人会不能忍受这样表现的。

5.执箸巡城指的是手里拿着筷子,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道在从哪里下筷子为好。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而且还目中无人,令人非常反感。

6.迷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扒拉,寻找猎物,就像盗贼盗墓刨坟的一样。这种表现和“迷箸巡城”特征有点类似,都属于缺乏教养和修养道德的做法,也令人非常的厌恶。

7.泪箸遗珠这就是所谓的用筷子往自己的盘子里夹菜的时候,手里不干净利索,将菜汤流落到其它的菜里或者桌子上。出现这种的人会被认为是严重失礼,没有修养,同样也是不能出现的。

8.颠倒乾坤用餐的时候把筷子颠倒的使用了,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瞧不起的,也就是所说的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颠倒了,这也是用筷子要忌讳的。

9.定海神针指的就是在用餐的时候,只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这也是不允许的,这是情况会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的其他人的一种羞辱。假如在吃饭时出现了了这种举动,就等于在当时的欧洲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切记不能出现的。

10.当众上香就是有些人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的时候,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就插在饭中,然后递给对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被别人认为是对他的不尊敬,因为在北京的传统思想中,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就等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的意思,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也是要忌讳的。

11.交叉十字这一点在人么的生活中,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就是在用餐的时候将筷子很随便的交叉放在桌子上,这是不礼貌的。在当时中国的北京人眼里,在饭桌上打叉子,就是对同一个桌子其他人的全部否定,这种情况和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模一样的,也不能被别人接受的。除对他人的不尊敬,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在过去吃官司的时候画供才打叉子,这也就是无形中在否定自己。

12.落地惊神“落地惊神”就是所谓的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很严重的一种失礼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北京,当时的人们认为,祖先们全部都长眠在地下,不应该受到打扰和骚扰的,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长眠的祖先,这是对祖先的不孝,所以,这也是要机会的。但是也有破法,假如筷子落地了,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依照自己所在的方向,在地上画个十字。画十字的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这样画十字的意思就是说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的,然后再捡起筷子,在这同时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十七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觉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话的细节,早已在他们的心灵的历练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礼仪队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十八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古代礼仪心得体会版(实用19篇)篇十九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工作体会和感悟收获(优秀21篇)

    工作体会是我在工作中汲取的智慧,对我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工作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做群众的贴心人心得体会(通用13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总结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心得体会是在自己经历了某个事件、完成了某个任务、学习了某门课程等之后,对所取得的经

    党办轮训心得体会(实用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经历和感悟的总结和反思,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升能力,我想我应该写一篇心得体会了吧。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富有启发的心得体会范文

    letter读后感中文大全(20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阅读体验的总结和反思,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请欣赏以下几篇经典读后感,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1这本童话书已被翻译成

    机械加工承揽合同大全(19篇)

    承揽任务需要明确任务目标和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承揽是一项需要综合能力和经验的工作,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承揽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减速箱箱体,数

    教师工作细节的心得体会(通用22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总结与思考。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和任务分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工作细节是工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细节决定了

    野外工作心得体会(热门20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工作中的成果和收获的一种总结和回顾。以下是一些成功项目的工作心得体会总结,希望可以为大家在工作中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野外探险是一种人们追求自然之

    党员思想心得体会汇报(实用15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党员在实践活动中的思考和感悟,对于党员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一次党内活动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心得体会。面对新形势新

    户外拓展个人心得体会范文(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过去经历的理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下面是一份对自我成长和进步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找到了提升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乡村旅游工作方案(专业20篇)

    工作方案的执行需要不断的监控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如果你对制定工作方案有困惑,可以阅读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解决方案。北峰乡村旅游带是我市乡村旅游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