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

时间:2024-09-08 作者:琴心月

计划书是对未来工作或项目的详细规划和安排,能够帮助我们提前发现问题并做出应对措施。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是制定计划书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一些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涉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为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把握时代脉搏。透彻理解新世纪的人才标准。

(二)符合高校实际,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人才目标定位上.高校应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总体品质与规格,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和类型,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规格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不同需要。开创出一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来。当前不少学校片面追求高层次。盲目地追求专科院校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在追求高层次办学过程中,一些过去十分有专业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地方性综合大学为例.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办学历史、生源状况及地域条件的.限制,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地方性院校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具体需要,结合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本地区所需的各种各样的实用人才。

(三)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的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精英阶段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别是摆脱了单一的精英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是多样化,不同社会职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不一样。如果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的思想,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状况,按照社会职业的需要.进行不同职业目标的培养,不仅大学生的德、智、体等诸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个体的潜能和差异性也能够得到发展,这样的毕业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职位的需要.更有利于人职匹配、顺利就业。"。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学科本位”理念来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的专、深、尖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大量同类型、同层次人才的背景下.为社会输送众多高级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时期,伴随产业结构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再单一,而呈现出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如果再沿袭单一以“学科知识”为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与交叉融合性.必然会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窄,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当前高校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和大学培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现行本科课程体系的弊端表现为:普遍侧重于必修课程。忽略了选修课程的合理比例分配;重理论,轻实践;各类专业划分过细,相关课程交叉重叠,没有整合;课程内容陈旧、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高校要加大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毕业后进人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二)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学分制推行已久,但很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只能说是学年学分制或半学分制高校学分制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有诸多因素制约: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工作不到位: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辅助部门的管理等原因。在高等教育跨人大众阶段,如何真正实现学分制,使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1.制定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

在规定标准学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数后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发展,适当放宽转系、转专业的限制。建立和完善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度、重修、重考制等。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多开展校际合作,倡导跨校选课。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允许学生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一部分优秀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导师制。

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均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推行学分制,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积极提倡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学习的辅导和指导。防止导致学生在选课、选专业或方向等方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保证选课质量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3.加强课程开发.完善选课制。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有充沛的课程可供选择。因此。要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的高质量课程。"。

(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就业适应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教育质量决定的。教育质量集中体现于教学质量。而教学工作又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新教育教学思想。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为此要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从科技革命和现代化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教育观。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传授与启发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创新教育的结合。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把网络教学、集中授课与分散讨论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入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能力。让大学生有自由的时间和余地,学会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学习。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参加实践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为关键的环节。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所以。学校要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从思想观念、措施上重视大学生实践体系的建设。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活动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确立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并给予组织、管理、场地及资金的配套。使实践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师范类的教学大比武,工科类的技能大赛,各类创新竞赛等。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

在城市、乡村、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之中广泛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科技创新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一大批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对工作环境的认识,早日成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适岗人才”。

4.加强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纳入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创业。学校要通过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定期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与学生就创业之道进行交流与探讨.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借鉴。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如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和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为大学生实践、创业、成才的提供平台。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二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江苏省积极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项目,并已通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评审、同意备案。

经镇江市教育局推荐、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被确定为“江苏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并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同时,我校被镇江市教育局确认为热点高中“自主招生学校”。

(一)遵循“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二)遵循“三个坚持”的原则。坚持积极推进、稳妥操作的原则,坚持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个班,120人左右。

(一)报名条件。

20xx年入学,具有阳丹市学籍的初中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文化成绩优秀,在开拓创新方面有特长;身体健康。

(二)报名程序。

1、个人申请:填写《省丹中第三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选拔报名表》,表格请从省丹中网站下载。

2、学校推荐:由所在学校依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初审,按分配参加考试的人数推荐参加选拔的学生,名单由所在校公示不少于三日。

3、资格审查:由所在学校统一到我校办理报名手续。报名时应带“选拔报名表”、“学校报名汇总表”、考生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我校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发给参选资格证。

4、报名、考核费用:150元/生。

(一)笔试。

7:30—9:30数学(160分)。

10:00—11:30理综(100分,含物理、生物、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13:30—15:30语文(120分)。

16:00—17:40文综(120分,含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面试对象的确定。

1、根据笔试成绩,按分配指标数1:1的比例,划定各校的面试分数线,从高到低确定面试对象。笔试总分相同,以数学、语文两科成绩之和排序;数学、语文两科成绩之和相同,以数学成绩排序;若数学成绩仍相同,则均确定为面试对象。

2、城区初中名额分配到校,在各校分配指标数范围内确定面试对象。农村初中在分配指标总数内确定面试对象20人(生源数200人以上的,每校最多不超过2名,生源数200人以内的,每校最多不超过1名)。

3、具有阳丹市户口的考生,在各校分配指标数范围内确定面试对象;非阳丹市户口、笔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的考生,不占用本校的分配指标。

(三)面试。

面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面试结论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

在笔试成绩和面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择优确认培养对象,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1、报名日期:6月25日—6月28日(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公示)。

2、资格审查:6月29日(各初中学校派专人到丹中办理相关手续,交纸质报名表和电子版汇总表)。

3、考核日期:

7月1日笔试;

7月3日确定面试名单;

7月5日面试;

7月8日公布培养对象名单。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四

专业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我们按照教育部有关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文件精神,以及我院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对现行物理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基础,全面实施文化传承与创造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2.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与体系

课程结构与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设置必须以充分体现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以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思想为宗旨,“改革、调整、整合、创新”原有的课程资源,以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结构、体系、内容、时数和教学进程,全面实现课程的结构与选择、广度与深度、基础与专业的高度统一。

3.全面实施通识教育上的宽口径教育

培养方案应在着眼丁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着眼_丁学生终身教育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着眼于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按大类构筑基础平台,建设面向学科平台的基础课程体系,抓住专业训练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五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

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六

以__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在医疗实践中加快培养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

二、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

(一)人才无断层。

当医院内的某个职位由于人员的变动、长假、退休或辞职等种种原因出现空缺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这个位置。

(二)顺利交接保证目前的人选确实胜过他的。前任,而且交接得越快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培训方式:

(一)根据和培养对象签定的“协议书”和个人培训计划,采取以在岗位自学为主,结合集中培训、跟师学习、参加学术交流、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

(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根据全院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医院的卫生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三)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在卫生人才培养方面具体措施为:

1、合理安排各层次人员比例,按照区卫生局的要求进行人员配置。

2、由我院主持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规划的实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

3、积极统筹调动卫生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优势互补,统筹兼顾。

4、方向明确,形式多样针对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学历、推广适宜技术、讲授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积极开展卫生专科人才培养。培养同时应重视师承,分层开展。

三、以人为本,坚持“三个并重”

(一)培养和使用并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发挥其价值和潜力。人才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我院在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将人才的培养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充分注重挖掘人才潜力,积极探索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极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1、不拘一格用人才。

(2)通过延聘、返聘等方式,充分发挥院内老医师的作用。

2、积极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我院从政策、财力和时间上对现有人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充分发挥院内有临床经验医师的传、帮、带作用。

(2)积极鼓励科室内的小讲课。各科室每月都要组织1—2次科内小讲课,或坚持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临床经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

(3)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来院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

3、每年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根据需要,医院每年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深造。医院要求每位外出人员学习回来后要向全院讲授所学的内容、体会及外院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医院也会对外出人员开展新技术情况进行评估。

4、对新职工实行对其进行业务培训。

(二)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多形式,多渠道广纳贤才。主动到各医学院校或面向社会招纳贤才。想方设法为优秀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事业留人,以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

(三)激励与考核并重把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重点。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德、能、勤、绩四方面对医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院内公布,进入医务人员个人档案,并直接奖金挂钩。

四、保障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重视、关心优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和困难,改善工作条件,为其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七

随机抽取8所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培养目标、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践环节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最近十年来各级教育相关文件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收集并且整合参考了八所高校(包括体育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数据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各院校的课时比列、学分、实践等环节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三)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当前该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结合当代社会市场对体育专业的需求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为2691.9学时,总学分平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这种上下位的课程,又有传统课程又有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健康保健等新兴课程。

(四)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方向设置分析。八所院校中只有四所院校将体育教学方向归入其专业方向当中。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要以市场做为主导,将体育、健身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性和未来职业中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快专业性建设,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中现有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化、大众化、专业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似。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出各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其培养方案雷同现象相当普遍,近60%的相似。2.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分配比例差距悬殊。研究表明该8所高校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三大主干学科”和“五大主要课程”为主线,各学科相应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必修课与专修课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比例等大多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拼接或移植过来的,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践中去,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建议。

1.结合市场的需求类型培养专业类型的人才,打造优势社会体育专业品牌。各高校要做到“精”或“专”,在突破“专”长的基础上追求多能,并强调例如是培养“技能型”,还是“应用型”或“服务型”?与此同时加强各高校的交流,结合各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共同制定有利于发展、更具体的更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2.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扩大专业口径,体现个性培养,提高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注重横向交叉与融合,促成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办出1~2个有竞争力的特色方向。3.加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拓宽、稳定实习基地。提高其互动性、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各高校应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争取地方政府参与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来,提高校政、校企体育行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市场宽的校外实习基地,打造地方社会体育品牌。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八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1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

1.1 制定合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刚入学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都是憧憬和懵懂的,在他们眼中读大学就意味着向一份好的工作迈进了一步,而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指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充实自己,毕业的时候成为社会要的人才。我国已经进入了自主择业的阶段,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竞争的激烈,必须在大学中打造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大学中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依据。都要通过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

1.2 制定合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自身强大发展的需要

自1999 年全国大规模扩招以来,学生的质量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入学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文化素质等有了相当大的差别。这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稀有资源,那种只要在大学混几年就能找到理想工作、不讲教育质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可以预料,哪所高校坚持了人才培养的精英意识,为社会输送了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时代精英,那所高校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哪所高校忽视了人才培养工作,没有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培养的人才知识贫乏、能力欠缺、素质不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哪所高校长此以往必将关门歇业。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实质上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就迫使各高校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狠抓人才培养工作,竭尽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抓好内涵建设就是构筑人才高地,就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

2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不完善,需要深化改革

我国已经进人大众化教育的行列,高校本科教育不是培养现成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是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毛坯,高校如何在课程结构上进行调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目前,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课程,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的交叉学科,其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重复,学时设置不合理,各学科之间教学衔接不上,课程重点和难点不明确等等。

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4)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要充分认识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某门课与其先行课、后续课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遵循“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全而推进,投入倾斜,注重实效”的思路。

2.2 教学组织形式不合理,实践实训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对于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讲,实践也许被考试、课堂的理论教学所掩盖,实践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对于上实践课来说,现在的学生仅仅满足于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没有考虑如何才能更加进一步地完善。而教师也仅仅满足于如何使学生按照课堂上教师讲解过的方式进行实验,如果出现别的方法,即使没有错误,也认为是错误的。实践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种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答案。由于个人的理解、生活经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方式肯定不同。现在学校一般都要求有教案,包括实验课。这样,教师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得不按照自己的解决方式来评判,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实训就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一种培训手段。”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的问题,如何缩小课堂知识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目前能采取的解决方式之一就是借助建立实训基地,帮助大学生们完成通向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据了解教育部已在全国认定了6个实训实习基地,而能接受到实训的大学生依然很有限。

2.3 学科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过分专业化和学时分配不恰当的弊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史经验加人际情感的实用理性。近几年,一些高校片面理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急功近利地增设短专业和实用学科,致使基础学科与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进一步削弱,造成一部分学生文化功底薄弱,基本文化素养与伦理修养低下,在就业市场与工作岗位上缺乏竞争力与发展后劲。此外,我国高校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水平相差甚远。

每所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定位与思路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提高社会地位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表现。实际上,在高校的学科设置上存在很大的重复,像会计、计算机、英语、物流等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不大顾及学校自身的特色,使得所有学校课程设置相近,浪费了资源,也失去了本校应有的特色。

3 解决的对策分析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就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有强大竞争力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谈起竞争力,很多的同学都会把竞争力和职业能力混淆,实际上,你的就业竞争力要比你的职业能力的范围广很多:掌握信息的多少、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的广泛程度等等都能够提高或者制约你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培养问题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在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就业引导、提供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大家提供有利条件之外,高校一定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制定和优化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能够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优秀毕业生。

3.1 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通过高等学校来实现的,就高校来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如果不适时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调整优化培养计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就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适应社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也是高校着眼大局发展和谐大学的基本思路。任何高校的发展只有在全局中定位,才能发挥优势,拓展思路。和谐大学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和”指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要认真研究一些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要注重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重培养大学生实用职业才能

2015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15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

这说明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的培养方案适合了当代企业对毕业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和生存,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也有越来越强的要求。现代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能体现出大学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培养。更多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既应从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也应重视读无字之书,加强实践锻炼。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杜立文,杨中强,宋士清.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路海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2015,(5).

[3]蒋菲.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2015,(5).

[4]陈文.合理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职业与成人教育,2015,(12).

[5]舍娜莉.浅议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15,(4).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

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会计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九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能从事制冷与空调的产品开发、制造、工程设计、安装、运行管理、实验、营销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制冷与空调的产品开发、制造、工程设计、安装、运行管理、实验、营销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以及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及项目设计的基本能力;

6.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7.具有在专业领域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专业特色:

3. 专业培养过程上能始终力求制冷、空调技术与电、控基础的有机整合,能突出实时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04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五、主要课程

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与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制冷原理及设备、空气调节、制冷装置自动化、冷库设计、制冷装置制造工艺学等。

六、学时与学分

学时学分构成表

305

七、教学进程计划表

备注:形势与政策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统一安排,学分计入第六学期。体质监测由体育部统一安排。

306

表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表三:专业课程平台

308

表四:实践教学平台

309

审核人:施俊侠

310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经过广泛研讨、院务会通过,拟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适当调整,现就修改之处说明如下:

一、修改背景:

核电、风电、循环流化床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等发展迅猛,需要大量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最近几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燃气发电工程方向、风电工程方向选修学生人数太少;核电方面根据学校安排已经停办(从08级起始),因此需要对学生的选修课程做适当的引导。

二、指导思想:

1、 宽口径、厚基础;

2、 方便学生就业;

3、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化。

三、具体举措:

宽口径,厚基础: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只设置热能与动力工程和电厂集控运行两个方向。

活调整。热能动力工程和电厂集控运行两个方向的学生可自主选修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模块、核电模块、风电模块、洁净煤发电技术模块的相关课程(也可不按课程模块选课),如果学生修完相应课程模块的全部课程,学院正式承认“已修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模块”、“已修核电模块”、“已修风电模块”和“已修洁净煤发电技术模块”。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化: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模块、核电模块和风电模块、洁净煤发电技术模块分别设置三门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化,原则上不增加新课程,不增加学分,不增加学生负担。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十

经过建设,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定位。

(一)法学专业办学指导思想。

根据法学专业人才规格要求和专业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路。一方面,重视部门法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是法律应用人才还是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人才,均要求有实践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结合专业特点,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和教学法庭的建设,把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在教学环节中,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培养模式和特色。

随着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法治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重大改革,并结合我校实际等,我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以法律职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运用法律的各种专业人才即应用型法律人才,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法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

3.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

4.熟悉我国的法律、政策和国际社会主要法律;

5.具有运用法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已采用:建立法律援助机构形式的校内专业技能培训基地,设置作为诉讼法课程实践环节的模拟审判活动课程,建立各寒暑假期不同单位专业见习制度等方式,全面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针对现行法学教育存在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知识结构陈旧、实际动手能力弱,与人才市场对法学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的问题,抓住“应用型人才”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行研究和实践,自20xx年法学专业成为学校综合教改专业以来,即确立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环节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改模式,并以此构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20xx年获学校特优强建设项目以来,继续加大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地表现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为此,我们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与专门的实验课程,并督促落实;与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多家司法实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实习基地;新建教学法庭,为每位学生提供模拟司法场所;等等。

课题组坚持边研究边实践的方式,在20xx级、20xx级法学本科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实践,实践结果初步表明学生基本能达到其培养目标,能独立从事法律工作。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十一

学生组织是学校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组织活动是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规范本校区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并指导其开展有益有效的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1)学生会组织:学生会是在学校校委会领导下的学生组织,是学校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校学生会主要职责是密切配合学校中心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维护校规校纪,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和沟通,协助学校建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整洁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校学生会是一个系统组织,esl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设立年级学生会,留学生设立留学生学生会,学校设立学生会联合会。

(2)共青团组织:共青团组织是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先进青年学生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要求进步、锻炼思想、磨练意志的学校。我校共青团组织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执行上级团组织的决议,实现共青团组织的各项任务(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进行爱国爱校教育,发展进步青年加入共青团组织);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青年工作情况,为学校有关工作的方针、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学校成立共青团委员会,esl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各年级成立团总支,各班成立团支部。

(3)其他学生组织:学校提倡、支持和引导学生成立其他各类群团组织,以丰富广大同学的学习生活和业余文化生活,如各类俱乐部、读书会、论坛等。这些组织的上级管理部门是总领事处、教务处或学校指定的其他部门。

(1)各级各类组织必须制定本组织的章程(共青团组织执行(中国共青团章程)),章程拟定后须报校委会或其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活动。

(2)学生会、共青团组织为学校的法定组织,其他学生组织建立时,申办者须向其上级管理部门提交组建申请、组织章程(草案)、组织计划,经管理部门研究批准后公告成立。

(3)各级各类组织一经建立,要严格执行本组织章程,制定阶段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制度和规章等,定期向管理本组织的部门汇报工作。

(4)学生会、团组织严格按照各自的章程进行换届选举,学生会联合会干部和学校团委干部换届都在每年的5月底完成(新一届学生会联合会干部和学校团委干部在9月份开学初宣誓就职,每届干部的职责履行至学年末);各年级学生会干部换届在每年的9月底完成。

其他学生组织如需换届,按本组织的章程执行,如决定解散本组织,应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管理部门评估、审计后发文公告解散。

(5)学生会干部经批准后颁发聘书(学生会联合会干部由学校颁发聘书、年级学生会干部由总领事处颁发聘书、班干部由各年级颁发聘书),学生干部任期满后按程序颁发荣誉证书。

学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各级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正气大气,有理想,有道德;

(2)热爱学校,关心集体,有团队合作意识;

(3)遵纪守法,以身作则,能起模范带头作用;

(4)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成绩良好;

(5)尊师敬友,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违纪学生在受处分期间不能担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任职期间违纪受到处分,将被撤销干部资格。

(1)学生会联合会干部竞选产生,其基本程序是:学校公示岗位、自荐、中外教师以及上届学生会干部推荐、确定候选人、公示竞选人资料及工作成绩、候选人竞选演说、投票选举、校委会研究、公示结果征求意见、发文公告、任命。

年级学生会干部换届参照本程序执行。

(2)共青团组织干部按照团的章程,经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经校党支部通过,报上级团组织批准后,发文公告。

(3)其他学生组织干部,按照该组织章程执行,干部任免由总领事处、教务处或其主管部门发文公告。

(4)班委会干部由领事负责组织评选,由年级主任批准并发文公告。

(5)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对其工作进行评估;学生干部任期内违纪受到处分,按照程序撤销学生干部资格。

学生干部(含团组织干部)培训在校委会的直接领导下,由总领事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每学期开学初组织集中培训一次,平时不定期组织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是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工作艺术等方面的培训。每次集中培训前总领事处要提前做好计划,安排好具体时间,指定具体培训地点。培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学习指导和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听报告、讨论、辩论、写论文、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每人上交一份培训小结。

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主要是针对各干部岗位职责、职能和工作现状,由学生组织的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的相应培训,可以通过学习、讨论、交流、考核、评估等方式进行。

(1)所有学生组织材料(审批材料、章程、制度等)、计划、活动记录、会议记录、总结、培训记录等在总领事处或教务处建立档案。

(2)学生干部档案材料(个人简历、竞选材料、工作考核材料等),在总领事处建立档案,并保持其连续性,学年末转入学校档案室的学生个人档案(复印件)。

(1)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写入个人成长记录中学生的领袖学分。

(2)圆满完成本职工作者,学校为其写申报大学的推荐信。

(3)工作成绩突出者,集团或学校给予报道、表彰,并向盛市推荐为优秀学生干部。

(4)其他表彰。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十二

高校要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却应考虑如何培养中国金融市场真正需要的金融工程人才。金融工程是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设计、开发和实施新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自20xx年以来,中国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专业,这其中金融工程专业,有的归于金融学院,有的归于管理学院,有的归于数学学院等等,专业课程设置不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就在于金融工程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因此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去把握方向,从而学校之间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作为高等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构建发挥自身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末期,金融工程思想传入中国,为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状态的金融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般而言,金融工程包括新型金融工具和方法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难题的方法(finnerty,1988)。金融工程融入了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最新理论,并结合了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会计、税收、法律体系。金融工程专业偏重于实际运用,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要求较低。高校定位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或统计学的高深知识,但他们有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实训经验,毕业后可以较好的适应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二)中国高等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特色与目标。

1.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特色。中国高等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从金融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支持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首先是金融理论,再依托一门外语、现代经济学理论、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等。因此金融经济学是金融工程的核心,高等院校打造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较强的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理论功底的投资策划型高素质复合人才,把握现有金融工具的定价和运用,甚至拥有金融工具的开发能力,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

2.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工程专业打造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但结合中国等高等院校的现实情况,培养目标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对于金融工程人才,首先应该是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基本基础,具有一定的数理知识背景,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构建模型的技术人才。这个目标包括两重含义。首先,我们培养的是金融人才,主要把握金融工程中经常运用的数学方法,强调数理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其次,我们培养的是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专业拥有较高技术含金量,学生应该学习和领会建模技巧及金融数据分析能力。

(一)设置复合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高等院校金融工程课程体系设置要反映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特色,围绕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建设应该以金融经济学为基础,信息技术、数学、统计为支持手段,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和公司财务的发展提供创新服务。课程设置要体现高等院校的长处,既要开设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货币经济学等偏宏观的课程,更要重视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商业银行管理、投资学等课程的学习。同时由于金融工程专业的难度很大,很少有人同时成为多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应该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大量的相关选修课程,学生应该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高等院校可以在金融工程专业上聚集力量,在某一个领域做精做专,创建高等院校的自主品牌。

(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是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授课模式,它强调老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高等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要特别重视实践的特性,应对实验教学内容给予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既需要由大量模拟仿真的实验,又不仅仅停留在模拟实验上,还增加了综合交叉的、具有研究性、创业性特点的实验内容。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需要重视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对于培养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用的,而实验教学在国内的金融工程教育中是薄弱环节。成功的实验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和考虑公司实践的讨论与分析,所用于实验教学模拟软件尽可能多地来自于实际运用的软件,这些软件如eviews、spss、sas等,并及时更新实验教学的相关硬件设施和相关教学软件。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培养三个能力包括金融建模能力、金融数据的分析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十三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综合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研单位从事包括汽车产品在内的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传播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环境与展示设计等领域的开发、研究、策划、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本专业突出厚基础、宽口径以及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教学模式,主要学习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接受工业设计的原理、程序、方法以及设计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适当处理工业设计与环境、用户、市场、功能、造型、色彩、结构、材料、工艺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综合地表现在包括汽车产品在内的产品及服务设计上的基本能力。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行为规范,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意识。

3.具有从事工业设计所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了解相关的技术和社会发展趋势;

7.熟悉工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法规、安全及环保的政策、规范和标准;

8.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了解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学制:4年,实行3到6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工学学士。

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史、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设计心理学、产品快速表现基础、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机械设计基础、产品形态设计、系统设计。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十四

我校高度重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自今年8月29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启动20__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以来,学校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讲解并布置20__版人培方案制定工作。

在10月10日的全校教职工大会详细解读了20__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分别组织相关负责人到政府机关、同类院校、企业进行调研及召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座谈会、研讨会40多场次,下发各类学习文件30多份。

2、《20__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意义及总体要求?

本次人培方案制定是大改,不是在原来基础上修修补补,要为转设后新的广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在制定20__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三全育人”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学校提出的培养“基础知识较扎实,信息化素养较高,实践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

3、《20__版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和课程体系是如何设置的?

其中通识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由教务处和通识教育学院研究后统一安排;。

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

拓展课是由学生参加本专业或本学院或跨学科的教师工作室、学科专业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选修全校开设的其他课程获得学分。

4、《20__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工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在“对标”方面:要把20__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本次人培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学校实际,切忌生搬硬套。

本次“指导意见”对思政课安排了一定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将与通识学院一同落实好实践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及考核方式。

在教学大纲制定及教材选用方面,要求各部门、各二级学院改变以往根据教材写大纲的做法,严格按照“确定知识点—设置课程—编写大纲—编写讲义(制作课件)—选用教材(指定教学参考书)”的步骤实施。

在课程考核方面,要结合课程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要明确设置各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并将各项实践环节落到实处。

鼓励各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开展项目式分组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团队方式完成项目调研或工程(专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或项目总结并制作ppt予以汇报,把项目的实施过程、总结汇报及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5、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20__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哪些新的举措?

新版人培方案在第六学期安排了4周专业实习时间,学生可以在企业连续实习二个半月左右;第七学期后半段安排了8周时间,用于各类考证培训、实习、专业综合训练、创新创业活动及毕业论文开题等环节。两个集中时间段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校计划从下学期开始,在第11周设置“三全育人”活动周,用于学生各类素质教育的开展,由教学与学术事务部、学生工作部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用15篇)篇十五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策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三农问题分析和解决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掌握农业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5.熟悉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经济学、管理学。

相关范文推荐

    团建营心得体会一句话范文(15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团队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无论

    趣味裁判心得体会(汇总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并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示。做裁判是许多体育比

    电气企业实践报告(模板18篇)

    撰写实践报告是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方式,通过报告的撰写,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这里有一些精选的实践报告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写作

    色彩研究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心得体会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工作后,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反思并从中得到启发。或许,现在是时候写一篇

    组织生活会研讨报告大全(17篇)

    范文范本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材料,通过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主题和体裁的典型写作结构和表达方式。

    一致同意协议(通用18篇)

    合同协议的违约行为可能会导致责任的承担,当事人应当注意遵守合同条款。下面是一些合同协议的案例,供大家参考选择合适的范本。住址: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新人培训心得范文(17篇)

    培训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提升空间,为个人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反馈和指导。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人士的培训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内部审计管理建议书(实用19篇)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审计能够帮助公司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保护公司的利益和声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岗位股权激励协议书(优秀14篇)

    合同的签署是信任和合作的象征,双方都应严格履行合同的约定。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协议对于保护各方的权益至关重要,请务必认真起草和评估合同的内容。身份证件号码:___

    油库轮岗心得(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时至今日,我在伟创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