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GZ才子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题材和文体的写作特点。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意。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一

20xx年,注定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从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再到火炬接力传递受阻、5·12汶川大地震等,无一不是对中国人的巨大挑战。“国难兴邦”,在此过程中,海内外中华儿女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怀,深深地感动了世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不顾生命安全立即奔赴灾区抢险救灾的军队、医疗队、志愿者、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慷慨捐助、神速应对的国家领导人、为保护学生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老师们、灾区中顽强求生的幸存者、默哀后数万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喊着“中国加油,汶川挺住”的热血人民这一个个场面无一不令我们震撼,无一不令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由此构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它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好处、实践好处和深远的历史好处。

首先,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向心力。同时,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出中华民族仁民爱物、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地的人性光芒。

是的,多难必兴邦,中国的实力将在灾难中催生、爆发。美国《侨报》6月12日发表社论说,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一个月时间了。从“5·12”开始,从揪心、悲哀,到决心、爱心,中国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一个月,中国的表现浓缩了30年变革的成就。在天地不仁、山河开裂的时刻,中国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这种强大,不在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又有怎样的提升,不在于奥运会能否鲜花着锦、“史上最成功”,而在于中国积聚已久的“软实力”的真正爆发。在灾区,有这样一幅标语:“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长城内外,到处是“汶川挺住”的声音;大江南北,到处是“中国雄起”的呼喊;大地,到处是“血浓于水”的涌动;五湖四海,到处是“匹夫有责”的担当。德国媒体称,此次汶川大地震将整个中国“焊接”在了一齐。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0日也发表文章称,四川大地震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主角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构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青少年是祖国的小公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以高度自觉的主人翁姿态,勇担职责、为国分忧,弘扬民族精神。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二

摘要: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生活、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继承人类礼貌历史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仅仅给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政治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作用,是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转折。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生活、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开创了政治学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其根本目的,在于透过对社会政治现象本质特征的揭示,寻求改造世界、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途径与策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策略对国家和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各种政治活动及其他政治规律的研究。

一、国家是阶级的政治统治组织。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的政治统治组织的观点,揭示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政治是围绕国家而展开的全部活动,是与必须的国家政权相联系,围绕和透过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阶级、阶层、权力体系各部分全部活动的总和。指出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和对被压迫阶级的统一,即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再现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势必运用国家政权,也就是说,在政治上进行统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中这样写道:“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但是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国家机构是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环节,政治统治体系内部的各个机构、组织的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国家机构进行的,驳斥了剥削阶级关于国家是社会组织,是超阶级的社会联合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同剥削阶级政治学的国家观划清了界线。

二、社会革命的根本理由是政权理由。

按照《宣言》的说法,人类几千年的礼貌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中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正是从这个作用上列宁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理由是国家政权理由。”政治斗争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政权理由。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在政权理由上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宣言》运用阶级分析策略,透过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阶级斗争始终是围绕着夺取、建立、巩固、维护政权而进行的,从而揭示了政治中的最本质理由是国家政权理由。

三、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指出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在政治上首先争得无产阶级,在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和观念,最终实现以个性全面发展为条件的联合劳动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无产阶级是最有前途、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以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历史上“最后的斗争”。这种斗争必定要导致无产阶级这个但是是到达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他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这同其以前的避而不谈国家的历史类型,以国家的形式来掩盖国家的本质的政治学说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无产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内涵即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1850年马克思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任务,标志着无产阶级学说的构成。《宣言》中也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发展到必须程度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将会不可调和,最终将会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也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政权,无产阶级是和以往任何有根本的不同。不断发展、完善的无产阶级学说指出了无产阶级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工具。

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指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阶级组织,是实现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政党活动的目的是要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维护必须阶级的利益。《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指出了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构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此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以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准备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提出了实现全人类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解放的理想,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加快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计划走向实施的过程。虽然这一教育并无统一模式,但构成教育过程的几个要素却是基本确定的,这些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每一个要素的认识和安排都直接关系教育的成败。而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两者角色、功能的认识更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承担教育职责,具体实施教育活动的人、机构或者组织。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术界存在两种学说,即教育者主体论和双主体论。两者各有侧重,却都没有客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一)教育者主体论。

教育者主体论是对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即认为教育是由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在教育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是教育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与之相对,受教者是被教化和塑造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教育客体从属于教育主体,对教育过程的实施和教育的效果没有实质性影响。这一观点长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占据统治地位。

教育者主体论在看待教育客体的作用时,又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将受教育者看作完全被动的个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视为是从教育主体到教育客体的单向流通过程。教育客体没有个性,在教育中犹如应声而倒的耙子,对待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管教育者传输什么内容都会全盘接受。这种观点的最大弊端是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以及其对教育过程的制约作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另一种观点则承认受教育者作为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却认为客体的能动作用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范围内发生。虽然这种观点没有把教育客体完全消极化,但仍然经不起推敲。因为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权威性被不适当地夸大,教师被宣扬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至高无上的“神”,教师所说的不仅完全正确并且不容反驳,学生即便心存疑虑也不敢表达。但是,现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顺从的个体,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日渐频繁,对现实的感知更为直接,而大众媒体和新媒体在学生中的普及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他们的自主意识显著增强,对于教材所言和教师所说,不再盲目接受,而是会比较、判断,有自己的见解,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因此,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教育客体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依旧把教育者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认为教育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性,把主体的作用绝对化了,归根结底仍然没有脱离教育者主体论的范畴。

(二)双主体论和多元主体论。

双主体理论和教育者主体论的最大区别是教育者主体论坚持教育主体的一元论,也就是认为教育主体只有一个;而“双主体说”则认为教育的主体有两个,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内容才是教育的客体。双主体论又可细分为三种观点。

一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处于两套不同的系统之中,即教育者系统和受教育者系统。教育客体已有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价值理念等都是制约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施教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而在教育接受过程中,两者的角色刚好相反。与此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实现角色互换。所谓教学相长,受教育者的某些观点会启发和触动教育者,使教育者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而教育者则成为了被教育的对象。也就是说,两者都是在教育客体,是两个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教育客体也可以承担起传统教育主体的功能,对更广泛的对象实施教育,而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主体。比如,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接受了教育主体传输的教育内容后,转而对其他人转述这些内容时,他们的角色便由教育的客体变为教育的主体。

三是受教育者在接受了教育内容后,还可进行自我教育。反省和内省都是自我教育的表现形式。在自我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合为一体。

双主体论看到了受教育者的个人因素对教育过程的影响,也看到了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有可取之处。但它混淆了受教育者能动作用和主体性的区别,模糊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因此,仍经不起推敲。此外,由于双主体说把部分教育的职责和功能转嫁到受教育者身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有学者认为,“‘双主体说’存在着逻辑上、理论上的诸多问题,难以成立。“双主体说”把教育过程涉及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两个方面说成是两个过程,由此产生了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同时,“双主体说”在理论研究上也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模糊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基本关系;二是模糊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不同功能;三是模糊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不同作用;同时也淡化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和自信。”

和“双主体论”一样,多元主体论在教育主体上也抛弃了“一元论”的主张。不同的是,多元主体论有把教育主体延伸扩大的趋势。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主体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介体等都可以充当教育的主体,发挥教育的功能。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教育要素对教育过程的影响,但却有主次颠倒之嫌,贬低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质上是无主体论。

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调控等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主体性的概念,一般来说,是从主体对于客体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来理解的,它是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的本质特征。”要深入剖析教育主体的构成,就必须联系教育客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与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有所不同。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无疑也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对象不是物,而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

无论是教育者主体论、双主体论或是多主体论,都有失偏颇,都没有客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没有摆正主客体间的关系。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个人层面的教育主体包括教师、领导者、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者、家庭成员等。而组织层面的教育主体既包括经过严格程序审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章程的正式组织,也包括学校社团、文艺团体、体育团体、各种兴趣小组等各类非正式组织。各类主体在教育开展中应该相互配合、协同发展,以促成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由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教育对象价值意识形态多样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不可能通过单一的课堂教育活动来完成,而是要深入实践,融入到教育对象日常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因此,家庭、学校的社团和社会上的有关组织要积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和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后,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对此问题有两种观点。

(一)主体中心论。

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普遍观点。这一观点把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定义为“知识的传授者”,将教育者置于教育过程的核心地位,认为教育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教育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教育者操控整个教育过程,通过运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活动各要素对受教育者的知识、道德、心理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使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成才与否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构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主体——客体”关系。这一教学理念在教育发展史上长期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育者从教材选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纳等方面都完全服从于自身想法,把受教育者视为任人摆布和一味服从的“木偶”,忽略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不重视对受教育者意见的征集和反馈,最终使教育活动陷入教育者个人的“自说自话”。

(二)客体中心论。

客体中心论在具体教育中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它虽然看到了教育客体的能动作用,但把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教育的主体性混为一谈,否定了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其最终必将导致教育的自。

主体中心论和客体中心论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单方面夸大了教育过程中某一要素的作用,都没有摆正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不论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还是其他教学形式,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主导和控制是不容否定的,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这一点也是不容质疑的。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应该是一方完全服从另一方的主次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双向互动的关系。虽然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对教育的诸环节握有主动权和决定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也并非表示教育者的一切都是完全正确和不容置疑的。所谓教学相长,教育的主客体双方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把教育主体的角色让位于受教育者显然不合适,因为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价值理念紧密相连,指望依靠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达成教育目标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一样都能接触各类信息源,因此,寄希望于教育者的单方说辞扭转客体的消费观也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和客体的互动至关重要。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各民族的团结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各民族的团结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破坏社会稳定、制造民族分裂,是不得人心的。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反之,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56个民族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贴合我国国情,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保障.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团蛄,捍卫祖国统一,反对各种形式的分裂破坏活动。

我们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实现中半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五

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通过从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

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又被称为“留守孩”、“留守学生”、“留守子女”,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的农民数量增长也越来越快,他们留下的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应予以重视起来。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不在一起,缺乏父母的照顾,而父母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往往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很多。

长此下去,留守儿童渐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和观念,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丑恶与善良,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偏差。

还有一部分学生个人主义严重,做事情完全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自私自利的行为很明显。

(二)道德意识薄弱,行为失范。

留守儿童在行为上的失范现象,一定意义上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薄弱造成的。

由于他们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的留守儿童对社会缺少了信任和责任,出现了放任的行为,比如,在平时做事一点不尊重人、行动散漫不踏实。

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在学校不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事。

同时,这种不良风气在大环境下被传递和强化,使得他们随着自己的意愿做事,最后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三)心理问题突出,人格扭曲。

心理问题现在并不少见,原因是多样的。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之所以会特别突出,因为他们没有合适的对象倾诉内心的烦恼与不安,不能充分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也就使得他们变得冷漠、任性、敏感、自卑、孤僻和自闭。

最终容易出现偏激的性格,从而心理变得扭曲,心理问题随之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忽视与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思想道德的学习榜样,言语和行为都会对留守儿童影响深远。

特别是儿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养成,这时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引导和示范,纠正和指责孩子的`过错,任由他们发展,致使行为放任、散漫。

同时,很多家长们存在着错误的教育思想,认为孩子只要钱够花就行了,至于思想道德,觉得无所谓。

因此,就会对孩子的心理、人际沟通等方面了解太少,漠视了孩子对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

学校教育对儿童思想道德和良好个性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教育观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德育工作存在弱化趋势。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对农村教育发展有着束缚,很大一部分孩子学习成绩较差,老师一般不会注意他们,这让留守儿童感到更加自卑。

再加上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很费时费力的工作,既复杂又长期,结果也不一定尽如人意,致使很多学校忽略了它,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具体、现实环境的影响,其中消极的现象就会严重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

例如:有的人在家经常打骂老人,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吵大闹。

还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觉得就算孩子不上学,也照样可以打工挣钱。

还有,随着电视、网络等逐渐走入农村家庭,慢慢对人们的习惯方式和理念进行着改变。

然而,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诸如暴力、色情等出现在荧屏上,给留守儿童带来消极影响。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要重视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家庭是儿童成长沟通的重要环境和场所,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与儿童的情感交流。

作为父母,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要时常与子女联系和沟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进行了解,多对孩子进行鼓励。

其次,对错误的教育观念进行纠正和更新,积极引导孩子的思想品德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学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力量。

学校承担着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一,正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以及心理咨询辅导。

第二,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一定要改变。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了严重的滑坡,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树立科学的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社会关注,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媒体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宣传中,应多对正面形象进行宣传,如多报道一些有留守经历的优秀大学生、农民工等各行业的人员的优秀事迹,让全社会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们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在平时可以发动群众,让公众积极参与和投入,使他们能从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共鸣和归属感被激发出来。

还要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治理,将那些给儿童造成精神污染的垃圾地方清除干净,让留守儿童在健康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感染和熏陶。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留守儿童并不是有问题的儿童,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

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成。

因此,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六

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导入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珍惜新起点”一课内容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新学校、新同学、新集体的话题。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新学校、新同学都抱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开始讲课时,可以先向学生询问一些与所教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进入学校已有一段时间了,对这里的新生活和新朋友都有什么感受呢?有没有什么新的规划呢?”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促使他们积极发言、认真听讲。抽象的思想政治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及快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接受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2.结合实际生活创造教学情景。

3.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4.将时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增强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暴力事件、恐怖事件,教师可以将其与教材中“生命与健康权与我同在”的内容相联系;也可以结合教材“我们维护正义”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还可以选择教材中“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等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辨析不良行为与错误观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时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全面认知社会。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七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初中的政治课程的教学也有了全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因此,如何从学生角度进行教学模式的建构业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是推动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1.教学思想落后。

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必须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应由应试教育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进行裂变,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是当前依赖课本机械讲授的现象依然普遍,满堂灌式枯燥无味的说教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部分老师将政治课上成背诵课,罗列知识点让学生机械识记,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得到高效发展,综合素质自然也就无法提升。

2.教学手段落后。

政治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们大多采用讲授法,人为剥夺学生的发言机会和思考权利,久而久之,学生思维惰性增强变得不愿思考。而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多媒体系统进入课堂必将催生教学方式的变革。但是教学中那种过于依赖多媒体手段让整堂课都围绕着音频和视频信息来组织进行的做法也不可取,它会无意间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造成信息技术主宰课堂的错误现象。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去开展教学活动无疑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后果。很多教师依然只就课本中的案例进行简单的探讨,无法将生活感悟灵活地融合到课堂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仅从课本中了解到的政治知识毕竟是有限的,离开生活的政治课堂必将源水枯竭和一潭死水。空洞的内容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从而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逐渐丧失,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

1.将课堂还给学生。

从当前世界发展情况来看,未来发展将集中在人才资源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应当首先加强知识传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有机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培养。此外教师还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三单元《保护自我》时,首先应当让学生自己谈谈,小组内交流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侵害事件,或者是自己所知道的侵害事件,然后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仔细思考侵害事件产生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如何才能防止侵害事件发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保证教学任务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逐步完成。

2.让信息多元融合。

教学手段落后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的一大因素。首先教师应当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情景教学、生活教学等多种情境的导入,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转换成图像文件和声音文件显然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要发挥相应的引导作用即可。例如在进行《做情绪的主人》内容讲授之前,教师首先应当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图像文件展示学生不同情绪下脸部的神情,随后在学生的细致观察下,理解“不好情绪”下人脸部的“丑”,进而引出人应当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

3.使课堂融入生活。

教材中很多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时事政治的引入利用,并将理论知识点融入时事政治事件中,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掌握一个个知识要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市场经济观点时,可以适当引入地产经济泡沫泛滥的案例,同时也可以加入我国“一路一带”、上海自贸协定等基本概念等等,让学生对于资金运营有一些基本认识,从而深化对市场价格波动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引入银行利率调配对国家经济的影响,这一做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学生对于有些地方无法理解,不过正是由于问题存在,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总而言之,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构建更加活泼的高效课堂是政治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要积极将社会生活融入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不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将初中的政治课堂带入一个精彩纷呈的崭新境界。

[1]王北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的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2).

[2]王晓霞.初中的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5,(2).

[3]滕飞.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的政治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课程资源.2014,(8).

[4]陈东军.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j].考试周刊.2014,(58).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八

“低碳经济”无疑是近几年的热点词汇和关键词汇。

低碳就是降低碳排放,碳排放的主体是二氧化碳。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重视科技,转变生产方式。

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要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低破经济,能够有效地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局面,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给我国和世界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系列十分不利的影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的环境保护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国是负职责的国家,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选取。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我们就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推进节能战排,加强生态环保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大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重视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科研投入,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产品,用心发展循环轻济。

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青少年能做的也很多:不用,少用或不随意丢弃塑料袋,用心选用绿色环保的购物褒,向亲朋好友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如使用节能灯、节水型水龙头和马桶、人走关灯关电器、少洗几次热水澡,还有少用一次性筷子,住宾馆时减少床单换洗次数、纸张双面打印、拒绝过度包装.废旧物品再利用等等。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九

集市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地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各家各户所需的生活用品难以自给自足。于是人们约定,在某个特殊的日子,聚集到同一个地方,把自己剩余的物品卖出去,也换取一些缺少的物品。而人们在这特殊的一天,到集市交换商品的活动,也被称之为赶集。

随着此刻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也越来越便利,人们能够随时在商店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赶集,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却在社会飞速的发展中,被保留下来了。此刻的人们赶集,大概不再单纯是为了物品或是钱财,而是在体味这种古老的文化,感受热闹的气氛。不知别人是否这样想,至少我是这样的。

由于家在城市郊区,虽然那里原有的座座大山被开发得七七八八,各家各户也聚居到了公路两旁,但我仍很幸运的能在那条宽阔的大马路上看到热闹的集市。

镇上赶集的日子定在逢六的日期,由于时代的进步,日期也由以前的农历记法改成了公元记法。

那天一大清早,院子外一向安静的路上,总能听到脚步声。放眼望去,便能瞧见几个挑着担子或是推着板车的人。他们走得很急,且朝着一个方向,那便是山那边的大马路。

总在那一天早上,即使家里什么也不缺,即使我有千万个不愿意,爸妈也会拖着我,带个篮子,一路悠悠闲闲地向集市进发。到集市的路不远,也很好走,大约半小时就能到。

到了赶集的马路上,那里早已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在宽阔的马路此时也显得有些拥挤了。再看看那些摊位上,组织者划出的摊位区域早已被一个不剩地占满。从头到尾走过有卖服装的,卖菜和水果的,卖鱼肉干货的,卖日用品的,他们大多是从外地批发货品在此销售,偶尔也看到几个外地打扮的,卖些少见的特产,当然还有当地的农户,占一小块地方,卖些自产的蔬菜和鸡蛋,卖完了就走,自己也成了买方,然后带着采购的商品满足地回家去了。

当然来者也不全是买卖东西的,也有来寻味的。比如偶尔可见的,带着相机或画板的艺术家,开着小车找新鲜的城里人。这种在繁杂的都市少见的文化行为,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赶集让许多人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也交到了新朋友。见了面打声招呼,叨叨家常,感情也在此过程中加深了。

午后时分,人潮渐渐散去,马路又恢复了以前的宽广。许多摊户在忙着收摊子,也有在做最后一笔生意的。我们的篮子里多了不少好玩的,好吃的土产品。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满载而归。

赶集是中国农村地区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化,虽然方式有些落后了,但时代赋予了他更深更广的含义。这种文化不但是人们广为理解的,也是不可失去的。它展现了中华礼貌的进步。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这天,我们就应继续持续并发展它,传承其精华,摒弃其糟粕,进一步弘扬中华古老文化。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十

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撒快乐的种子,让快乐在教学中发芽、开花,让学生在乐中学。

快乐;鼓励;机会;闪光点;课堂氛围。

俗话说:一句赞美的话胜过一百句批评。心理学家伯利纳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进行实验,证实:受到鼓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鼓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比如,我在讲授关于“意志”这一课时,涉及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都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也太耗时间了吧,又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和经济,这值得吗?”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而是引导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我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了他,于是紧接着开隧道、用缆车、搬家、开发旅游搞经济……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学生创新的意识也被激发,在这样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蕴藏的创造才能,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相信你的学生都是金子。”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很有可能挖掘出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大金矿”,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作为教师,要随时探明并发掘出这些宝藏。要对学生不断地赏识,不断地激发,只要你对他们充满真心的期待并微妙地传递给他们,他们就真的能从“我能行吗?”“我还可以!”到最后变成了“我真的不错。”有道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教师不能仅凭成绩的好坏来定论一个学生,而是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上给他积极发言的机会,就一定能让他重放光彩。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材是“经典”,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观念;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改革开放、信息交流,现在的初中生的世界已不是那么狭小,学生渴望平等和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一书说:“如果班级里能够营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然后加以点拨引领,通过讨论找答案。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意见,不可强求一律,即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注意并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在《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教学,我设计情景一:

一条微博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十一

资料摘要:今年,突如其来的流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国家也投入了超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构筑安全保障线。而在这次甲流感的防控中,社会职责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也正是一些人缺乏社会职责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以此为契机来看待社会职责感问题,并如何来大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职责感,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话题,本文以一名中学生的视角阐述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曾激励着很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平时大多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很少会去“忧国忧民”,很少会去思考社会职责感的话题。也许也正是这样,人们就淡忘了自己应有的社会职责感。而这次在甲流感防控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证明在重大问题的时候,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职责感是十分重要的。

一、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职责感。”可见,职责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此刻,社会上有识之士对青少年社会职责感的缺乏感到担忧。的确,我们这一代的生活条件比较好,一切得来都比较容易。而且,我们平时的学习压力都比较重,比较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成绩方面过于竞争,缺少了一种协作精神。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比较缺乏感恩心。也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在社会职责感方面有日渐淡薄的趋势,在他们的理想中缺少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职责,缺少了忧患意识……而中学时代正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社会职责感构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说社会职责感的培育就应从小抓起。

的确,本次甲流感防控中,社会职责感被放大,这样的放大是一种提醒,让我们每一个青少年都深刻领会社会职责感的好处,并且很理性地去思考一些问题。事实上,如果青少年的社会职责感强了,那么长大以后社会职责感也同样会强,这样,这个社会的社会职责心就强恶劣。可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职责感是一件十分有好处的事。

二、加强社会职责感从我做起。

顾炎武先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人人都明白的,但台湾的一名校长把这句话改成了“天下兴亡,职责在我”,这更加明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担当意识。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抱怨别人的“缺德”,却往往忽略自己作为公民就应承担的道德职责。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的话,那效果自然会好很多了。

所以,如何加强青少年的社会职责感,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谈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职责感。我认为,社会职责感的培养不能成为口号,不能成为空中楼阁,需要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1、对自己及家人负责是培养社会职责感的起点。

社会职责感不是空谈出来的,而是一种职责心的升华。但社会职责感的起点是一个人首先得有职责心,首先得对自己跟家人负责。如同一个不爱父母的人是谈不上爱国的一样,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职责的人是谈不上有什么社会职责感的。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培养社会职责感要首先从培养职责心做起,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如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老抱怨别人,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和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是因为他们不好相处;如果我们老是这样为自己的行为找原因的话,就会构成一种习惯,认为都不是自己的职责,会丧失自己的职责感。中学生对家庭的职责感,可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让父母称心,生活上自主独立,让父母少操心等。

2、对所在群体负责是培养社会职责感的重要环节。

我们都是处在一个一个群体中的,如我们是某某班的学生,我们是某某校园的学生,我们是某一个学生社团的成员。既然我们处在这样的一个个的群体中,我们就不能为这个群体抹黑。作为某某校园的学生,我们不能做对不起校园的事,作为某某班的学生,我们不要给班级添麻烦。如果我们参加了航模、车模等兴趣小组的,也要尽量为这个群众争光,不要做对不起这个群体的事情。如果我们有了这种意识,平时就会更多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提高自己的职责心。

3、对社会负责是培养社会职责感的价值追求。

要贴合礼貌规范。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养成礼貌的习惯,不给社会添加麻烦。如果我们能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让自己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能更好地理解个人对社会的`职责,那么,一个人的“忧患”意识自然能更进一步了,这样,社会职责感自然就强了。

这次甲流感的防控,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社会职责感的“必修课”,让我对自己担当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愿更多的青少年朋友能从小事做起,从对自我负责做起,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社会职责感。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十二

初中的政治教师在备好课的同时还应积极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如上所述,学生应充分了解社会时事,为此,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应穿插适时有效的时事,拓展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主旨。教师的时事素材哪里来?这就要求教师们平时应注意搜集相关信息,主动关注社会动态,并通过课堂平台将它们及时传递给学生,实现初中的政治教育成果的最优化、最大化。

初中的政治教学偏重思想教育是不争的事实,思想教育说到底是师生之间情感的对话和交流。一般看来,政治教学应以理性内容为主,但由于初中的政治的阶段性和特殊性,初中的政治教学往往不能太过理性,那样会“吓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心与心的对话构筑起师生之间亲密的“伙伴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值得初中的政治教师尝试和探索。另外,初中的政治与时政的结合应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当中。虽然初中学生对时事的理解不那么完整,甚至都不知所云,但教师却不能放松对他们时政意识的教育。政治教育与时政教育的结合重在向学生传播一种时事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社会、了解国家大事,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而时政教育的内容,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素材,以便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比如,在讲到民族政策时,教师可以联系一些民族事件加以说明。这些意图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社会稳定的事件是典型的无视民族政策、无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恶劣行径,教师可以此为案例为学生讲解民族政策中维护祖国统一的内容。针对民族政策中维护民族多样性的内容,教师可以联系各民族弘扬不同特色文化的相关时事,为学生讲解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是维护民族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的主体在学生,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大势所趋。初中的政治教学是传播思想的阵地,更应该顺应这个潮流。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为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搭建良好平台。初中的政治教学的课堂该以何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们不妨列举几个范例。比如,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辩论活动,辩论的主题可以围绕最新的时事展开。学生前期的准备过程无疑是一个难得的自我学习机会,他们会去搜集最新的时事动态,并针对主题阅读、理解、分析和讨论相关社会事件,无形中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看待问题的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通常会主动与这个“老师”搞好关系,向他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今时今日的学生有着时代的特殊性,他们的性格里也刻着这个时代深深的印记:参与意识强、表现欲望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评论、分析时事。比如,教师可以定期设置一堂专门评论分析时事的课,每期都鼓励不同学生上台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将他们的观点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办法还有很多,而竞赛是其中最具普遍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来说,竞赛的实质是教师鼓励学生之间较量学识,而竞赛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相应学科进行选择。针对初中的政治教学和时政教育的关系,竞赛内容可以选取社会时事、国内国际最新动态等。通过这样的竞赛,学生不仅能对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还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强化了自身的时政意识。总而言之,初中的政治教学不能孤立于社会环境。了解、分析社会环境情况,理清纷繁复杂的信息,首先需要学生充分关注社会时事,这也是教师将政治教育与时政教育相结合的前提。初中的政治教学不单是一项理论工程,也应是一项富有时代特色、肩负社会责任的接地气的工程。在如此大变革的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早已过时,学生应积极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十三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实施新课改后,教材体系、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也应该转变,为此本文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的定位、课堂结构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新、学习氛围的营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氛围师生关系。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改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上课的质量。笔者愚见,要上好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实现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目标教学”的理论,要求每一堂课都要根据课标、教材和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分为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作为思想品德课,理应把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知识和能力目标要协调统一。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有很多同仁把传输知识放在首位,这样就弱化了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违背了新课标要求。其实,在每课的导语中,都蕴含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上课伊始可引导学生通过导语感悟体验,最后老师把它揭示出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二、课堂结构应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堂结构要合理、紧凑,既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又要力戒凝固化和模式化,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具体地说:新课导入要简洁,漂亮好似凤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象磁铁那样,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新课教学是课堂实施的中心环节,要丰实犹如猪肚,要贯彻好教学设计中的各种原则,运用好各种方法,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双突”是一堂课的两击重拳,处理是否得当,事关教学目标能否很好地实现,课堂结构是否合理。这里处理好了,则课堂详略得当,跌宕起伏,展收平衡;新课小结要简短,有力如同豹尾,要能落到实处,以收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之功效。如:西昌的周老师在结束新课时,总结了四句话:“消费领域唤诚信,一法六权维诚信,三方共赢靠诚信,政府合力铸诚信”。可谓铿锵有力,恰到好处。

三、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置疑――学生思考回答”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教师提问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途径。

提问是艺术,要考究,一般提的“是不是”“对不对”“是什么”“你赞同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等属于较低层次的思维,不具有新颖性和思维的`挑战性,难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而较高层次的提问诸如:“为什么”“什么道理”“怎么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是否有其他的想法或相反的观点”“请对这个事情发表评论”等,这样的提问创设了情境,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去探索获得新知、能鼓励学生去创新。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引申二级提问也是有意义的。当然,这要求老师要有较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敏捷的思维及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同时,提问还需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难易度,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四、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相互作用的心理环境的总和,它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参与程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老师的发挥。活泼、生动、轻松而严肃认真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而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主要是老师。教学实践表明:课前学生状态不佳时,不宜立即上课,这时可以给学生讲个小故事或笑话,或全班唱支流行歌曲,或来个“新闻发布会”。待师生情绪高涨,互动充分后再上课,则会一气呵成。在课中,建立一套完整的课堂激励机制,给学生及时有效的鼓励,是调动学生“三性”、活跃课堂气氛的法宝。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沉闷,学生不活跃不利于教学,但是,课堂形式上比较“闹”未必就“热”,学生七嘴八舌,但活动的有效性未必就强,多数人活动未必每个人都在活动。教师应注意观察,及时调控,有放有收,以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犹如经济活动中,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样,所以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一样。

五、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师生关系是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如教育家赞科夫说的: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交往在时间上频率的增加,在心理上距离的缩短,教学会在融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实践证明,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惩人,表扬和批评就会成为教育的障碍。可见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教学实践中,学生不喜欢老师或师生发生矛盾冲突,是因为师生心灵未沟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师生心灵相通,则一通百通。这是教育成功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李孟高青兰《思想政治课教学导轮》。

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12期。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十四

人文精神是健全人格的必要组成成分,它对初中生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政治上的信仰方向。没有对政治的信仰直接地表明一个学生缺乏人生目标,漫无目的地生活,没有较高追求和发展欲望;只有具备政治信仰时,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奋斗目标,以更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人生理想。2.在社会上遵规守法,在生活中以高标准约束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必须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严格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树立法制观念,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该做,什么事坚决不能做。拥有最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3.文化和艺术审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修养,不同的修养导致了他们发展程度的.不同。通过对学生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使学生重视对艺术欣赏的选择,由简单的艺术欣赏上升到对高雅艺术品的欣赏,优化关注对象,比如关注人的心灵和情感。

二、初中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

通过观察发现,初中生普遍人文精神缺乏,经常出现失落感,具体表现如下:1.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向导,思想不够充实和积极。2.对未来迷茫,不积极进取,不拼搏,虚度光阴,成绩与能力成反比或者高才华低品质。3.思想品德低劣,没有独立的人格,对别人缺少关怀,自私自利,遇到小困难就无法承受,极易产生挫败感。4.我行我素,不为别人考虑,坚持自我主义,行为举止不规范,道德品质不高,比如违反校规和法律。以上列举的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教学实践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怎样实现教学与人文精神互相渗透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对社会、对感情的觉悟,尤其要重视提高学生觉悟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进一步实现人文精神教育推动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初一的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塑造,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缺陷,树立目标,奋力实现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初二的政治课应教会学生法律基础,让学生心中有法,知法、守法、懂法,树立民主、公平公正的意识和追求;初三政治教学应将学生引向国情教育,告诉他们所肩负的重任和社会责任,为国家培养出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

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渲染。

(一)人文精神与教材相结合。

教师应钻研教材,寻找适当的人文背景,将人文精神和教材知识巧妙结合。例如在讲“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时,首先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播放完后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呢?借此引出课堂主题;接着播放另一段视频,通过两段视频的对比让学生产生情感波动,诱导学生思考、议论,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导入知识点,告诉学生: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相互的义务,比如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等。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权利义务现象,切身感受政治、感受道德,实现人文精神与教材知识的完美结合。

(二)教育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信息现代化为标准精选时政素材;有针对性地分析时政材料,突显人文精神。比如通过分析《国别人权报告》中美国发生30起死亡4人以上的枪击案时,不仅要说明美国人权问题依然严重,还应该以国际及人道主义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品质,让学生学会用宽广的胸怀对待他人,珍爱生命。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步入社会,进行考察,发现社会中的挑战和竞争现象,化压力为动力,锻炼实践能力,这是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讲我国环境问题时,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接着合作学习,探讨该地区有哪些种类的环境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应该怎样防治等,最后告诉学生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应保持怎样的关系,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以规范的社会行为美化社会环境等。

五、结语。

总之,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培养学生人本理念,科学素质,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理念,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素质。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十五

学习没有界限,只有努力了,拼搏了,奋斗了,人生才不会那么枯燥无味。政治网为了帮助各位高中学生,整理了高一年级政治小论文:共筑中国梦,共享家乡美:

作为一名赛岐人,倘若你要问我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我会很肯定的告诉你,是赛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我热爱自己的家乡,我热爱家乡的母亲河。曾经,山峰树木围绕着她,小鱼小虾在她的呵护下成长,渔民在这儿泛舟捕鱼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她是赛岐的标志,是家乡之美,我们在赛江之滨享受江景之美,这个小镇在这里繁荣发展。

可是,在旁就有人说:赛江?你看我们这条母亲河都变成什么样了?她遍体鳞伤,江水浑浊不清,又黑又臭,河底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这些种种现象都让我们的母亲河面目全非,不再是以前幽美的赛江了。

于是,我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希望看看人们是如何对待我们伟大的母亲河的。可谁知调查的结果会是如此不堪:

根据居民的描述和我的一番观察,我总结得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根据外貌调查所知,在福安上游和穆阳上游有部分的金属铸造场和农药制造场,由于所排的工业废水和废弃物不经过专业的处理,就直接排入赛江,造成水污染的现象。而部分沿岸居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种植蔬菜和瓜果,也严重污染了水源。受污染的水如果不经过处理,是不能作为饮用水的。

二是,人们往往为了图省事,在赛江大桥上游玩时把垃圾随手扔进赛江里,使江水变脏、变臭,形成又黑又臭的江水。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带来许多损失。甚至有人还随意把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塑料杯和塑料袋,往江里随手一扔,一走了之。只要有风刮起,这些塑料制品就四处乱飞,刮到水里或树枝上,往往就动不了,造成了白色污染,日积月累,里面的污染物就会渗透到深水里,水质受到污染。

三是,赛江的上游有许多树木,许多人没有环保和法律意识,私自乱砍乱伐,造成了上游的水土流失严重。而在赛江的下游,则有许多船只进入赛江,那些船只上的人们会经常在江里挖取河底的泥沙,造成了河床下陷,水土流失,加剧了母亲河的创伤。

面对这些种种破坏母亲河的行为,我感到无比痛惜。如果还不制止这些行为,不去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不仅会给我们赛岐这个小城镇的文明形象减分,更会给我们当代赛岐人的道德素养减分。我们不能让这些不可取的行为阻挡文明的步伐,让廉耻被出卖,使我们城镇文明程度提升受阻,对外文明形象打折,成为城镇环境的硬伤,这是多么不好的啊!

时下正赶上赛岐被列为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的重要发展期,要让我们的家乡更美,发展得更好,我们不能再怠慢了,我们应该要有危机意识。作为赛岐人民的一分子,我们更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保护环境。

所幸的是我们的地方政府已切实把保护环境列入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结合赛岐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污染物控制实施方案,认真落实环境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赛岐镇环境保护工作也以建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镇为契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工作目标,推进六大举措,即坚持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防治,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增强环境管理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保障环境安全。这些举措无疑能为我们赛岐镇的居民带来福音。

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应努力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应向他人、社会宣传环保知识,让人人都参与到保护赛江活动中来。当我们面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时,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此时此刻的我,真希望赛江我们的母亲河,能够尽早地恢复到原来多姿的美貌。让我们的赛岐的文明形象加分,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共享美好的家园。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赛江吧!创造出属于我们的舒适生活环境。这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家乡梦,为了我们的家乡美,更是为了共筑我们的中国梦!

爱赛江,爱赛岐,爱我们的家乡梦,爱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爱的,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要保护的也不止这些。

为了我们的家乡梦、中国梦,我们需要去做的还有很多。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十六

摘要: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成了一项紧迫、持续、系统的工程。教师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应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培养;信息素养;计算机。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养,重视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

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和网络知识,更要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三、立足课堂教学,促使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要善于创新,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课堂上我们要添加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元素。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他课程,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四、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应用感知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要把信息素养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就需要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在各个领域中应用信息素养,锻炼学生应用信息素养的能力。在一些实践中也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可陶冶情操、锻炼实践能力及探究能力,更好地感知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合作交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为社会造就一流的信息素养的人才。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十七

初中政治毕业总复习一般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和综合训练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

这一阶段的复习是保证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是目标明确的复习课,讲练做到有的放矢。

1.重点基础知识突出复习。第一阶段的复习不能是简单知识的重复,既要有知识的系统化,又要突出重点。重点知识是复习的主体部分,在复习过程中要放在突出的`位置。例如:初一思想政治课的主线是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好公民,因而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的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2.根据教材内在联系,进行单元复习。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掌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社会发展简史》就可以按社会形态分为五个单元,分别了解和掌握每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点,以及三个阶级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所起的推动作用,紧紧围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必然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3.基本概念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复习首先抓住关键词;其次,把一些内容相似或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划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深记忆。

4.查问质颖层层实。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及时反馈矫正”和“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紧紧围绕教材,精心选择问答题,顾全上、中、差的学生。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知识记忆的情况和欠缺的地方,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保证一节课至少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发现问题。对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或有模糊不清的知识点,进行透彻他讲解,帮助学生记忆。

二、第二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

这一阶段主要环节是教师要精心编选好练习题,并定时训练和讲评。

首先,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在第二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纵观全面,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编写试题首先要选基础,即通过多练使基础知识在理解和应用上达到运用自如、熟练、准确、举一反三。

其次,选薄弱环节训练,就是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强化训练,练得多了,就会化难为易了。再次,选时政热点训练.就是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并要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最后,选类型训练,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见多识广,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十八

初三阶段是初中的冲刺阶段,如何上好总复习课,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政治毕业总复习中,我认为一般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和综合训练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

这一阶段的复习是保证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是目标明确的复习课,讲练做到有的放矢。

1.重点基础知识突出复习。第一阶段的复习不能是简单知识的重复,既要有知识的系统化,又要突出重点。重点知识是复习的主体部分,在复习过程中要放在突出的位置。例如:初一思想政治课的主线是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好公民,因而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的基础教育。

2.根据教材内在联系,进行单元复习。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掌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对于初三政治部分,就可以按社会形态分为五个单元,分别了解和掌握每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点,以及三个阶级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所起的推动作用,紧紧围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必然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3.基本概念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复习,首先抓住关键词;其次,把一些内容相似或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划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深记忆。

4.查问质疑层层实。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及时反馈矫正”和“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紧紧围绕教材,精心选择问答题,顾全上、中、差的.学生。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知识记忆的情况和欠缺的地方,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保证一节课至少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发现问题。对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或有模糊不清的知识点,进行透彻他讲解,帮助学生记忆。

二、第二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

这一阶段主要环节是教师要精心编选好练习题,并定时训练和讲评。

首先,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在第二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纵观全面,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编写试题首先要选基础,即通过多练使基础知识在理解和应用上达到运用自如、熟练、准确、举一反三。

其次,选薄弱环节训练,就是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强化训练,练得多了,就会化难为易了。再次,选时政热点训练.就是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并要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最后,选类型训练,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见多识广,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十九

信息技术具有不断更新、实践性强、富有挑战、感官刺激等一系列极富魅力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能大大丰富表现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讲三大诉讼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对于刚刚接触法律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形式相似,难以区分。信息技术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笔者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审判实录让学生观看,形象直观的审判现场让广大学生能够真切地“看”法,感受法律的威严,并对不同的案例进行比较区分,找出不同的诉讼适用于不同的案件,从而总结出不同的诉讼有不同的特点,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又为后面模拟法庭作了铺垫。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培养创新思维必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妨多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如初中国政治八年级法律常识部分知识点多,术语生涩,不好掌握,笔者就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百题大赛,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五名答题手上机操作,其他组员是亲友团,每名答题手有三次求助亲友团的机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一百道选择题,按成绩排名颁奖。形式新颖,富有挑战,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并在交流合作中培养了竞争意识,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收效很好。

现代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扣住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如讲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让他们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点儿难度。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产生认同感,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再现某些历史场景。视频一以来,云南、河北、四川、青海等11个省份先后遭受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其中20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房倒屋塌,道路阻断,人民生命危在旦夕;接着播放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难阻中国心,人民子弟兵冒死突进灾区,道路不通,就步行,公路被阻,就空降,一条条生命道路被筑起,一束束希望之光被点燃;灾区外的百姓也心系受灾同胞,一份份没有姓名的爱心捐款,一拨拨志愿者赶赴灾区。是什么让华夏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需太多的语言,此时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视频二全国七大流域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道路被水冲断,街道商铺被淹,就连居民家也进水达1米多高,险情严重、损失很大。但是在灾难面前,坚强的中国人没有退缩,暴雨稍退,灾区的群众就开始奋力自救,力争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党和政府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组织各个部门全力救灾,保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大灾大难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应对,奋力抗争,直面灾害带来的一切困难,进行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彰显的就是伟大民族精神。视频三播放汪锋的《直到永远》:“别害怕我就站在你身边,心在一起会让我们勇敢”歌曲还没有播完,学生就已经声泪俱下了。这种感情是水到渠成、油然而生的,是触动心灵、震撼灵魂的,是除了现代信息技术,其他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最佳机会。作为具有前瞻性和生命力的政治课更应该与时事相连,与时代接轨。信息技术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应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多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的融合,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优化了政治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拓宽视野,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二十

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汇成商学院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最优初中政治论文参考(案例21篇)篇二十一

通常来讲,课堂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设置、设问、分组讨论、引导阅读、热点讨论等。这些方法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点的,那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互动方法,都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决定采用的教学形式,同时还要考虑到所采取内容的形式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互动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一)充分利用教材。

在进行初中政治课堂互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一般来讲,教材中间都会有阅读和思考这个栏目。利用这个栏目,是最基础的师生互动的方式。要知道,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和理解对于教材的延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这个部分的利用,教学过程之中就会自然地掺杂有互动的理念还有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点,更好地和教师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小游戏、小互动,但这些内容,一定要立足于实际的教材内容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政治成绩。

(二)创设情境进行课堂互动。

通过对情境的设置,可以营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预先准备,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的设置。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鉴于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进行服务,所以教学情境的设置,绝不能漫无目、随性而为,必须要突出实际的教学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素质,准确地对教学实际进行把握和切入。因为在时间上最好不要超过八分钟,且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情境设置的时间较长,必然会喧宾夺主、得不偿失。所以,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慎重。

(三)运用设问法。

设问法,就是指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而设定的问题抛出,让学生进行回答。在抛出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积极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答。通过对学生思维走向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就可轻松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目的。作为最传统的教学引导方法,设问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通过设问,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将变得更加的具体直接和有效,且时间上也会获得很大的节约和自主权。但是,设问法也存在缺点,那就是比较抽象,形象性并不是很强,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关的合作和交流。不过,设问法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通过设问,可以简单、形象地讲述一些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而且设问这一方式可以连续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板书等形式,弥补其抽象性特点所带来的问题,这样便可使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运用讨论法。

讨论法,通常是运用在一些比较抽象且具有辩证性的问题之上。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一般来讲,讨论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进行小组讨论,另外一种就是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思想之间可以迸发出魅力的火花。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拥有很好的课堂控制能力,对课堂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互动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公司暑期实践报告(通用20篇)

    实践报告是在实际操作、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等活动后,对所获得的经验、结果与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加深对

    优质农药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培训使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我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来自专业人士的培训心得体会,他们对于培训的理解和应用都非常值得借鉴。

    热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心得体会(模板19篇)

    工作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从工作中积累经验教训,避免同样的错误重复发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优秀医院疫情通知(模板16篇)

    通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及时传达重要信息,让大家能够尽早了解到有关事项。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了解到通知写作的准确度、简洁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要点。为全面贯彻落实

    最新孩子满月主持人主持词大全(16篇)

    各位领导、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担任主持人,与大家共同欢聚一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有幸听到不同领域的专家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热门干部履行发言大全(16篇)

    发言稿的撰写不仅需要考虑内容的丰富和可信度,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拥抱变革,创新未来。发言稿是在演讲或会议等场合中,演讲者或发言人根据特定目的和

    精选致敬逆行消防英雄演讲稿(模板14篇)

    演讲稿范文的选题应该符合听众的兴趣和需求,以确保演讲效果的最大化。演讲稿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观点和信息的文稿,它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想要写一篇较为完美

    最优瞧我那忙爸爸欣赏(汇总19篇)

    优秀作文是指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流畅、观点独特的作文。以下这些优秀作文结构严谨,观点独到,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我爸爸是大老板,带我去世界各国旅游!”“

    热门出纳本周工作总结(模板19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看看下面的月工作总结范文,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时光飞逝,20xx9年工作结束。作为一名财务出纳和一家物

    优秀学做一个家务的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整理和总结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有思想深度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