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4-09-20 作者:ZS文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篇一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

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

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习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篇二

《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专题。了解斑斓多彩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节日进行分析、学习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本课我们就以学习场面描写为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步: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从这一遍的朗读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读通文章之后,独立思考:文中记叙了湘西人民的端午日有哪些风俗?第二步:重点阅读文中的两个场面,并进行赏析。这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到结论。第三步:学生口头作文,完成作业。

遗憾一:对于这堂课的教学,在时间的把握上,我可以安排得更合理,使教学程序进程更流畅。课堂前半部分的教学时间可再做压缩。这样,有利于最后一部分“拓展与伸延”有充分的时间进一步渲染爱国热情,对学生强化情感熏陶。

遗憾二:教学课件制作存在瑕疵。一是教学中课件的展示出现小卡壳。这个原因在于我不够细心,过于想当然。自以为课件自己一手制作、修改,已完全熟悉;课前也已拷贝好,能打开放映。却不料一张张展示操作时出现卡壳。

遗憾三:过于注重课堂生成,对课前预设不够,致使课堂教学呈现不完美。如“场面练写”的展示、评说;如“拓展延伸”的评议;如教学语言的呈现等等。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篇三

导入新课,学生在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时说出了五一节、国庆节、圣诞节等,我及时予以了纠正。令我比较欣喜的是我们班的严春同学竟然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情人节,而且强调了是七夕,让我不得不仰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视野看来比较开阔,在后来的抢答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授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上,通过课件的展示,图片上的人物动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面描写的内涵。

同时,在课文拓展这一块,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选定赛龙舟中的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浆手,群众……),用一段话有针对性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在竞赛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这一类的活动学生很有积极性,主动举手踊跃发言,我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但在向学生传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两种表现手法时,我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中也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同时,由于第一次使用了多媒体,在课件的制作上也不是太完善。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篇四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

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

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

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篇五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

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篇六

在授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上,通过课件的展示,图片上的人物动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面描写的内涵。

同时,在课文拓展这一块,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选定赛龙舟中的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浆手,群众……),用一段话有针对性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在竞赛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这一类的活动学生很有积极性,主动举手踊跃发言,我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但在向学生传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两种表现手法时,我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中也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同时,由于第一次使用了多媒体,在课件的制作上也不是太完善。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篇七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缪爱国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招热情;

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

3、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中秋节、重阳节。

师:谁来补充一下?

生1:还有春节、端午端午节、儿童节。(众生笑。)

生2:儿童节不是传统节日。

师:对。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元宵节、清明节。

师:非常好。我们同学懂得还真多。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绝,同学们看看是写哪一个节日的?(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

生: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首诗写到屈原,写到龙舟,这两者都与端午节有关。

生(齐):沈从文。

师:他有哪些代表作?

生(齐):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生(齐):好!

二、朗读课文,寻找突破点,牵动全篇

(生朗读课文)

师:有人读完了,有人没读完也停下来了,因为他看到其他人停下了。这种习惯不好。你没读完,你就继续读吧!

(部分学生继续读书)

师:读完了吗?

生(齐):读完了。

师:那你们找的是哪句话呢?

(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师:没找到的人快速跳读课文。(有学生在轻声地交流,举手人数渐多)是哪句?齐读一下。

生: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的竞赛,直到天明方能完事。

师:好!也就是课文的第三小节。一共写了几项活动?

生(齐):两项。

师:第一项——(生齐)船和船的竞赛。

师: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1:船船竞赛。

生2:赛船比赛。

生3:龙舟竞赛。

师:非常好。三个字呢?

生(齐):赛龙舟。

师:(一气呵成)两个字呢?

生(齐)赛船。

生(齐):人鸭竞赛。

生1:我不同意这个说法。“人鸭竞赛”就像人和鸭在赛跑,最好改为“追鸭比赛”就不会引起歧义了。

师(击掌赞叹):好极了。(众生颔首)三个字——

生(齐)捉鸭子。

师:两个字——

生(齐):捉鸭。

师:好。(板书:捉鸭子)(稍停,指“赛龙舟”)这是第几小节写的?

生(齐):第一小节。

师:(指“捉鸭子”)这个呢?

生(齐):第二小节。

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课文的第三小节,通过第三小节,一下子就拎动了全文。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语文课文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一点突破法”。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及的是我当年的恩师姚烺强先生,他是“一点突破法”的创始人。

三、深入学习,模拟采访

生(七嘴八舌地):课本剧……自读积累……记者采访……

生:我认为课本剧不行。因为本课没有剧情,不好表演。最好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学习方式最好由学生自定】

师:那谁来扮演记者?

生(十分积极):我!

师:那我们就让女生扮演记者吗!记者来到湖南采访端午习俗,一找就找到一位——

生(七嘴八舌)划船的青年……年长者……

生:我认为最好是遇到一位老大爷。因为老大爷经验丰富。

生(齐):书上。

师:对!记者必须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取出问题。而我们的老大爷,也必须深入研读课文,揣摩记者会从哪些方面提问。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女生可以边读边用一张纸整理一下问题。

(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都读好了吗?下面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自由组合,交流交流。可以下位。

(生自由组合)

(一女生上,接过麦克风)

陆:(佯装咳嗽)我们这儿吗,每年端午节都会赛龙舟、捉鸭子的,很是热闹。

记者1:哟,那看的人多吗?

陆:多,多,多!河两岸全是人啊。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出来了。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生1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2:老大爷,请问你们这儿的龙舟是什么样子的?

(师示意“老大爷”调动下面的学生参与)

陆:这个问题吗,请我的朱老兄来帮我回答。

朱鸣骐:(站起,模仿老大爷的神态、语气)我们这儿的龙舟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

记者2:谢谢老大爷。

(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3:老大爷,你们这儿龙舟上都有哪些人,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陆:请刘兄帮助回答吧。

刘宇君:一条船上吗,有12-18桨手,还有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专门划桨,带头的坐在船头,手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方向。擂鼓打锣的坐在船中,他们用鼓声调理节奏。

记者3:谢谢。

(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4:请问老大爷,龙舟竞赛获胜的都能领到奖赏?

一男生:(主动站起)我来回答。凡获胜者都能领到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记者4:那捉鸭子是怎么回事呢?

陆:请缪老兄(指教者)回答一下。(众生笑)

师:这个问题还是请其他更为博学的人回答吧。顾元祥老兄,你来回答。

顾:(模仿老大爷的神态、语气)龙舟赛过之后,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人们争相捕捉,凡捉到的尽归其所有。

记者4:谢谢老大爷。

(下,又一女生上)

记者5:老大爷,我想问一下,你们这儿为什么要赛龙舟和捉鸭子呢?

陆:这个吗…为了纪念屈原。你再问问缪老兄吧。

生(齐):好!

记者5:谢谢。我的采访结束了。

(下,陆下)

师:对刚才的采访过程,谁来评点一下。

师:说得好。刚才的几位记者都问到了关于赛龙舟的情况,我想问一下,赛龙舟的情形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描述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样?

生(齐):不好!没感情。

师:再来一遍!感情充沛一点,读出气势。

(生齐读)

生齐:实写。

师:“便使人想起……”这是——

生齐:虚写。

(板书:实写、虚写)

师:正是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使得场面描写特别生动。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练习。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我们来试着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给大家5分钟时间,看谁写得多。

(生奋笔疾书,5分钟后)

师:时间差不多了,许多同学己经写了二百多字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2:(略,教师相机点拨,着重强调虚实相生方法。)

五、小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湖南人民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并且练习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一网查一下湖南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作为一个探究性练习。下课!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篇八

《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专题。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主题,按时间顺序写了争看划船——竟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表现了茶山同人同庆端午的风俗,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教学的重点放在“争先划船”的品读和领悟上,既做到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不忘让学生局部咀嚼品味,教学成效显。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利用与教材相关的资源,如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当地端午风俗,把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沟通起来,使课堂呈现开放状态,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不足之处:对场面描写这个难点突破上稍欠深入,使得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流于仓促,对这几种描写方法的认知不够扎实。在随后的对“追鸭竞赛”的场景描写中,有的学生就没有能够有意识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练习。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篇九

《端午日》这篇体现民俗风情的课文,我是从中国传统节日导入,分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和思考探究几部分布局的。整体感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所写的人、时、地、事;精读课文则是让学生具体体会节日的气氛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分了赛龙舟和捉鸭子两个场面;思考探究是以韩国“申遗”为话题,激发学生珍惜和保护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课老师的点评,我发现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没有很好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主要原因在于,我作为执教者,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子上。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的应该是适时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并要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加以点评或是深入讲解。而要做到这点,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我来说,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及向有经验的教师多多学习的。其次是犯了一个错误,对思考探究部分韩国“申遗”问题理解错误,导致引导学生思考时产生偏差。这点是以后一定要避免的,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确把握所教知识点。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进的。

看到一位同行在中间环节作如下设计:1。请一位同学读描写赛龙舟的语段。2。同学交流听后对赛龙舟的感受。3。抓住词句,找找这种感受从何而来。课堂上,学生对于谈感受很积极,谈得也很到位,比如热烈、紧张、激烈、热闹等。还有一个学生说感受到很快乐,这让我有点意外,但一想也对啊,竞争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参与的快乐……当我请他们结合课文具体谈谈的时候,学生们不约而同的静了下来。他们不知道这种感觉是如何得到的,即便有的学生知道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我建议“有谁愿意把你觉得有感受却又说不上原因的句子念一遍,大家一起来思考思考”,有学生读了“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为什么会想起水战呢?”“由某物想到某物,这叫什么啊?”……在师生问答中,得到了第一个答案:合理联想,虚实结合。学生的思维仿佛就此打开,多种角度描写、动作外貌描写、正面侧面描写也慢慢得“浮出海面”。作业是仿写捉鸭子的场面。

虽然这节课容量不大,虽然连我设计的“拓展延伸”都不及开始,下课铃声就响起了,但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有那么点“教语文”的意思。“一是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二是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现象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

教学固然不能忘记知识和技能两个目标维度,但设计中也可以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侧重点不同而已。无须自责。相互勉励。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后反思篇十

正值繁忙的期中考试,忽然接到通知,要求星期五讲一节公开课,不禁有些紧张,因为这两天期中考试监考和改卷安排的非常满,甚至晚上还要加班改卷,哪里有时间备课?领导要求排除万难,坚决完成任务,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挤时间准备啦!

所幸周五时间安排的很充分,安排在上午第四节讲课,所以前三节还有很多时间准备,倒也比较从容。

《端午日》的整体设计重点是突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和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优秀品质。由于五班同学配合的比较好,所以基本上完成了学习目标。

我初步设计多读课文,指导朗读,示范朗读,听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出色的朗读体会文章要点、感情,以读促悟,增强理解。课堂上由于指令不明确,废话太多,导致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够充分,正像专家说的那样,教学用语不够简洁,充分压缩教师讲话的时间,引导启发迟迟不到位,结果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有所减少,虽然有大幅度的展开,仍然不够充分。

对于场面描写的教学,我的引导和启发比较充分,基本上让学生体会和总结出了场面描写的.方法,然而由于时间不够,所布置的写捉鸭子的场面的任务只好放到课下去完成。正像专家说的一样,场面描写没有真正完全的掌握。

由于采取了竞赛似的小组积分活动,所以团结竞争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起到了非常好的强化作用。

另外语言品析虽然很多,但是没有精准到位,学生没有掌握好准确的语言品析的格式和方法,这一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经过专家的评析,受益匪浅,任重道远,仍需多加努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