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科学课滑轮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养成教育训练点】
养成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然后进行分析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在这些忙忙碌碌的建筑工地上,你有没有留意,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利用滑轮组)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大的力?
请学生猜想,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1.《师说》教学设计
2.《院子》教学设计
3.《秋思》教学设计
4.《山行》教学设计
5.《示儿》教学设计
6.《青花》教学设计
7.《太阳》教学设计
8.教学设计格式
9.《christmas》教学设计
10.长城教学设计
科学课滑轮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3、定人定位定职责,在实验室中,一小组的同学(6人)围坐两张实验桌,每张实验桌的第1位同学负责领取实验器材,第2位的负责器材清点与归类,第3位负责器材的归还,不得更改。
希望在以后能找到答案。
看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在困扰大家,还是给学生降低些难度吧,安装过程就放在平时由我来代劳,上课时学生只需合作完成既定实验。
一、成功之处
1、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处理教材,灵活多变
教材的顺序是先介绍定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而后是动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划分并非学生自然的思维生成,于是我先让他们认识滑轮,再来区分两者,认识过程更加顺其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不足之处
1、时间过于仓促。
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延缓了课堂的教学速度。
2、新理念与新课堂的衔接还有待磨合。
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科学课滑轮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同学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资料供同学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有同学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干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坚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
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发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同学。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同学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此课实验,包括6、7课实验,均需要使用弹簧测力计,因此,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秤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同学实验活动的开展。我在课前准备弹簧秤时,发现20多个弹簧秤居然只有两三个能正常使用,其他的都因螺母松动而导致弹簧脱离,不得不一一拆开进行修复,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还好极早准备极早发现,不然上课时就只能做演示实验了。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上课所需的资料应提前准备,并进行细致检查,以免误事。
4、最后一个考虑“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不能走过场,应让同学在充沛讨论考虑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科学课滑轮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基于上述思考,我临时为这个主题增加了一个课时。我跟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用一节课时间来研究滑轮组(多组)的组装方法,每个同学都要会组装,而且要对照组装好的滑轮组来完成组装图。”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孩子们要关注绳子的绕法,让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让会的`小组去教不会的小组。在一声声的欢呼声中,孩子们基本上都学会了组装多组定滑轮,也顺利地把实物绳迁移到“画线”。孩子们画线的准确率大大增高,孩子们的回答也更自信了。
也许,有些孩子还会忘记怎样用线画组装图。但我想,这个动手实践后的遗忘率肯定会大大减低。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还沉浸在观看中的孩子请伸出你的手,将你的智慧表现在你的手指上!
科学课滑轮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一、“老师!他占领了弹簧秤,能否再给我一个!”
依照要求,同学开始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并探究滑轮组的作用。每个小组分得两个滑轮,一根细绳,四个钩码,还有一个弹簧秤。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有一个同学匆匆走到我跟前说:“老师!他占领了弹簧秤,能否再给我一个!”听到这么一句话,着实让我一惊。一个小组只有一个弹簧秤,也只需要这么一个弹簧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走到小组跟前才知道,原来有一位女生“抢”到了弹簧秤就不愿意给大家做实验了,而其他同学都认为她是比较“不行”的,不应该把实验器材给她。出现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让我再一次感叹我们的小朋友真的非常缺乏“合作精神”,在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分出更多的小组,六人合作就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在小组合作中却经常出现争抢实验器材,“工作量”差异大等问题,内局部工不协调,导致小组成员之间无法很好地进行有效地合作,这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势必导致同学发展不均衡,探究效率低,无法发明出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同学的科学素养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如何做到科学有效的分组,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三、没有记录的习惯。可能是我的关系,没有在同学实验之前说一句“认真和时做好实验记录”,全班同学没有一个做到和时将数据记录下来。当实验结束后进入全班汇报交流这一环节时,早记不全实验时获得的数据了……和时记录实验获得的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研究依据,而我们的同学仍然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科学探究流于肤浅的表层,华而不实。从不记录到记录,从记录到习惯的养成,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科学教师责无旁贷。
科学课滑轮教学反思总结篇六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在课堂的最后我分析了上学期学生人人都玩过的科技实验演示工具——“拔河比赛”(向杭州市科技馆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它实际是利用动滑轮的原理来制造的。我让学生画出拔河的两根绳分别是动滑轮的哪些部分,这就难倒了学生了,只有几个学生能画出这个装置,最后把这幅图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哦……”了一声,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这个效果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