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报告篇一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对一个民族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其意义非常重大,培养具备优秀综合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离不开舞蹈专业素养与技能的培养。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舞蹈基础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之前接受过业余舞蹈训练,学习起来相对容易;有的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较好,理解力强,但他们头一次接触舞蹈,基本上没有什么基础。因此采取传统的、同一种模式开展舞蹈教学,往往效果不理想,只有依据学生不同的舞蹈基础及各自特点,展开分层式舞蹈教学,才能体现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灵魂,尽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效果[1]。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分层教育
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针对不同临床及实践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梳理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来创造性的开展具体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既要重视教学效果的统一性,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整体教学过程具有一定层次性[2]。
一、分层教学法作用
1.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化需求
分层教学法,是以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基础的,使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教学与辅导,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彻底扭转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真正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灵魂。
2.有助于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师面对的是基础功底不同、思想理念不同、充满个体差异,而且紧随潮流而动的学生,因此教学活动不应该继续沿袭“老套路”、搞“一刀切”,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教育并培养学生。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储物箱,教学过程,成了“满堂灌”,甚至“一言堂”;而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就开始具体地研究每个学生,依据其不同的基础、个性特点等,有目标、分层次地展开教学,体现出丰富、具体、层次感的授课与学习感受。因此,分层教学法,可使教师转变成为教学研究者,这也符合教育届不断要求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普遍要求。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舞蹈学习非常艰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常见的舞蹈基础理论,还要抽空苦练舞蹈动作要领,更需培养舞蹈创编的基本素养;此外,学生们还有其他繁重的课业需要学习,负担比较大。舞蹈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教学模式,时间长了,就可能会使学生滋生厌倦甚至畏惧舞蹈学习的不良心理,使舞蹈学习及动作训练成为一种负担。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舞蹈教师可开展分层教学法,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实际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随之降低,学习兴趣得到不断提高。
二、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教学目标分层
首先是对不同年级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我系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的是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可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但教学目标比较类似,两个梯队的学生都需扎实掌握舞蹈基础理论,培养基本舞蹈素养,训练常见舞蹈形体及动作要领等,只是在程度上会有所区分。到二年级时,教学的重点是民族民间舞,以及幼儿舞蹈创编,此时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次分层,这一阶段要把舞蹈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适应未来幼教工作的需求。其次是对教学目标制定过程进行分层,既保持整体教学目标,也要实现分层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我们对某个具体班级的学生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别为: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教师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努力做到的一般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是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对舞蹈动作的进一步拓展;提高性目标是为那些有舞蹈动作发展潜力的学生制定的,其舞蹈动作不仅要求标准,而且要有内涵、有底蕴、有情感,富有艺术美感。
2.教学内容分层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而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舞蹈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常见舞蹈动作训练两个部分。但具体包括的舞蹈教学内容比较多,例如舞蹈基础理论,就包括舞蹈发展史、舞蹈美学理论、幼儿舞蹈创编理论,舞蹈作品赏析等;舞蹈动作训练包括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等。另外,学前教育专业应着力培养适应未来幼儿教师岗位的合格毕业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学应培养学生不仅能自己表演,而且同时应该具备舞蹈创编的基本素养。舞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依据这一未来的实际要求,针对不同舞蹈基础条件的学生个体,选择适合不同层次,符合不同要求,个体化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而言,应该是一种自我挑战。(1)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分层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舞姿特点,同时初步掌握一部分常见的民族民间舞。在这一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应该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规范的舞蹈形体训练、常见民族民间舞,包括东北秧歌、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等。(2)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分层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民族民间舞,及儿童舞蹈创编的基本理论及实践,使学生不仅会跳舞,而且也会创编舞蹈。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除了应该继续开展包括胶州秧歌、维族舞蹈、傣族舞蹈的`实践教学,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独立创编儿童舞蹈的能力,使舞蹈基础理论、形体训练、舞蹈动作训练与舞蹈创编、舞蹈美学赏析等融会贯通。
3.教学方法分层
舞蹈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舞蹈基础的学生群体,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分层展开。对于舞蹈基础较弱,形体动作训练不积极的学生,教师应该主要以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爱好为主,鼓励学生对于舞蹈专业学习的热情,尽可能降低舞蹈形体动作的难度系数,帮助学生建立舞蹈学习的信心。而对于那些初步具备一定舞蹈动作基础,甚至掌握了常见舞步动作,舞蹈综合素养较好的学生,应更多的培养其正确的舞蹈动作学习与训练技巧,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舞蹈学习效率,使其能够迅速掌握舞蹈动作。
4.教学评价分层
实施教学评价分层,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考评机制,不能继续沿袭原有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搞“一刀切”、“一个模式”,把所有学生的舞蹈学习状况,都按一个考量标准进行评价,这样容易使学生们的心理上受到打击,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影响。因此,应该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考评内容,以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有效考评。实行分层教学评价后,原本舞蹈基础理论、舞蹈形体动作较差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得到相对较高的分数,可以真正的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弥补学生的不足。
三、分层教学模式对舞蹈教师的要求
分层教学模式对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既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都有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甚至教案也可以只书写一套,按部就班的展开教学。但如要开展分层教学,教师就要首先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各自特点,并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体系,这在无形当中,就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地讲,教师需要认真了解带教班里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环节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灵魂。因此,要想成功的开展分层教学,舞蹈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刻苦的实践总结,或者请教其他老师,逐步摸索出个性鲜明、效果良好的分层教学方法并加以运用[3]。
四、结语
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刻不容缓,这对广大教师,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舞蹈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学习及编演的兴趣,一直是大家探寻的重要问题。本篇文章介绍的分层教学法,正是着眼实际,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从广大学生舞蹈基础、个性特点不同的实际问题出发,展开全方位的分层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获得不断地提高,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受到学生欢迎。但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广大舞蹈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才能成功的开展分层教学,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当代教育理念[4]。
参考文献:
[1]杨鸥.舞蹈训练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报告篇二
培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一定操作技能的人才是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当前形势下,中职教育学生的技能素质普遍较低,为了达到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促进中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研究和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大搞专业建设,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我校数控专业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对一体化教学模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通过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进一步证实,这种教学模式跟中职教育的特性是相符合的,是非常适合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也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教学模式。
一、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模式可以划分为三段式的课程,也就是专业理论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这种三段式的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缺点是职业操作和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够统一起来,从而不能够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整合课程资源,结合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应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全面地思考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的,它的目的是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统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全面地考虑到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学习职业技能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它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一体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
1.转变教学思想是一体化教学的前提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由行政和教育部门制定的,对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够了解,导致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够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倘若所应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作为核心,注重学科的系统性,那么就会使教学内容越编越难、越编越多。在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的时间占据了大部分,对实践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需要转变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模式,使教学的目标以就业作为向导,特别是对于专业教学来讲,务必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最近几年,我校的教学逐步以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向导,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再以学科为核心,确立了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的需要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我校数控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应用了分层次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和项目教学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为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比如,我校依据数控专业的特点,设置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维修、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相同知识重复讲解的问题。应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使得一体化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得以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具备竞争的优势。
2.加强数控实训室的建设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保障
实行一体化教学,首先需要提供一体化教学的环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各种硬件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
(1)建立专业化的数控实训室
为了确保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一体化教学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不一样的,一体化教学是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使学生的大脑和手能够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可以掌握理论知识,因此,学校需要为学生建立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我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模具设计和加工实训室、数控加工中心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和数控铣床实训室等专业化的实训场所。
(2)购置数控专业所需要的设备器材和零部件
建立实训室,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控零部件和设备,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实践。数控技术的发展是比较快的,经常更新换代,与此同时,有不少的数控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经常会应用一些新技术。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地添加和更新实践器材,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近几年来,我校每年都购置不少的零部件和设备器材,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3.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庞大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才可以为一体化教学的正常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1)引导教师进行培训,走“双师型”的发展道路
我校规定数控专业课教师的学历为本科以上,技能水平为高级工以上,引导教师进行一些技能培训,对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我校要求数控专业的教师拥有“双证”,也就是专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经过近几年的培养,我校的高级技师和专业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一体化教学的师资力量。
(2)引导教师走向企业,应用“外力”推动教学
由于很多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而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安排数控专业的教师应用空闲时间到数控企业进行实习,以使数控专业的教师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氛围,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而使学校和企业的差距尽快地缩短。与此同时,我校从企业聘请了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并定期邀请一些数控专业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更加有效地解决教学方法和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
(3)校本培训
第一,鼓励数控专业的教师制作跟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体化教学要求制作一些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是由数控专业的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二是教师通过上网查询,找到关于数控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然后进行下载。经过数控专业教师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制作与下载了不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动了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求数控专业的教师编写一些校本教材。由于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跟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是不一样的,因此,缺少相对应的校本教材以供使用。最近几年,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数控专业方面的一些教材,使用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也得到其他学校的好评。通过编写校本教材,一方面满足了我校实践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数控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体化教学应当避免“预期的落差”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校的投入明显加大,增加了教学的成本,然而,教学效果未必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投入和产出可能是不成比例的,理想和现实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时,有的教师可能会有一些迷惑,甚至存在一些消极心理。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克服,不能够使教学改革半途而废。
2.一体化教学不可以“只换汤不换药”
应用一体化教学,可以对教学的课时和内容进行一些调整,或者可以改变教学的方法,使教学内容模块化。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够完全转变教学思想,就会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这就好比是“只换汤不换药”,不是真正地革新教学模式。
3.避免在一体化教学时只注重练习,不注重学习理论知识
由于在实际中进行操作是非常有趣的,学生受到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对实践操作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因此,学生就不喜欢学习比较乏味的理论知识。这样,就很容易从“只学不练”的极端走向“只练不学”的极端。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实践上升为理论,否则,学生会变得比较懒散,并且容易走向“师带徒式”的这种弊端,最终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
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依旧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学课程的改革不够合理和完善;学生比较多,设备的数量不能够满足数控专业的教学需要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和教师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何晓凌。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在机修钳工专业中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08)。
[2]蒋敬。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04)。
[3]王东涛。技工学校数控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2(03)。
[4]林培勇。基于深层次校企合作基础上的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职业,2012(05)。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报告篇三
文化广场中栽植了各种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能够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滞尘,减少太阳辐射,有组织的排列,改善了空气环境质量,增加了生态效益,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景观作用
广场公园绿地种植设计形式以自然式、花坛式的形式相结合,在植物的种植设计上与周围坏境相结合,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域性特色以及地理环境,以当地适宜栽植树种为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栽植方式。结合**公园土壤、空气、光照和温度的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广场植物配置变化统一,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彩叶植物的应用,使公园在不同的季节表现不同的风貌,景观赋予变化,使人们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社会意义
传承作用
结构严谨,姿态优美,其外观雄伟壮观不失灵巧,古朴典雅不失大气。它是发展的见证,是汉水人文的结晶。这座诗意汉水的塔楼,以“”为楼名,意蕴深含。意在江水,传承**人民“自古逐水而居,即得水之利又为水所患”的历史,体现当今**人民“以水为灵,以水表情”的赤子胸怀。彰显**人民"回朔源头,承传命脉",使"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川流不息的汉水源永不枯竭;彰显"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生态旅游的文化品味。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报告篇四
从20开始,将构成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形式美法则和美学原理进行概念上分类梳理,让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单纯齐一、多样统一、比例、节奏韵律和调和对比等内容更加清楚易懂。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计上,美学原理,找到与园林设计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切人点,更好地与园林设计专业方向结合,起到了较好的综合运用效果。
4.1教学思路明晰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与风景园林基础教学专业性很系统的教材,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清晰的教学思路。
4.2让学生认识到构成设计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的重要性
通过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有机地与园林设计专业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晰所学的构成基础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就会有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5结语
构成教学是一门开放的、动态的、综合且不断更新的课程。首先,强化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以教学课题的形式融人到设计中,用二维形态、三维形态等进行生成与表达,推动设计进步并提高构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序地结合课题内容进行设计,采用不同的材质材料进行空间建构,最终在设计概念和物质实体上生成物质形态。再次,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虚拟建构等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使构成设计与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交叉与融合,更新思维,形成新的教学特色。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报告篇五
构成设计,是运用点、线、面、空间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要素,在二维、三维空间中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构成规律,并构成十分丰富的画面。主要以通过黑白的或色彩的形体对比、交错、重叠、相加、相减、递增、递减、排列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组成特殊的艺术形态,创造性地表现出某些抽象的形态概念。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形式美的规律中探索空间形态创新,追求更高阶段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悟h。
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从教学上看,构成设计国内开设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并把它们当做主要基础课或者核心课程,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笔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构成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上,如果采用艺术院校教师编纂的教材,其专业的课程训练则偏向艺术性,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严重脱节,不能让学生明晰开设此课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学生会对专业课程提出质疑,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把它当做其它课对待,进而感到迷茫。教学作业成果上,作品出现大杂烩,看似形式多样,实则偏离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主旨思想,孤立了与园林的专业联系。如何对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构成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
针对这种教学症状,笔者所在的风景园林教研室对构成设计课程作了全面剖析。一致认为,首先,低年级学生对平面、立体空间意识模糊,对平面与空间之间的概念转化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构成设计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导致创造性能力弱;其次,单纯地从二维平面形态训练、三维形态空间、结构表达等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变换的设计能力不足;最后,平面形态训练课程与空间形态训练课程之间,融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训练较为弱,更多地偏向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