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通用7篇)

时间:2024-11-12 作者:雁落霞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篇一

城壕镇余家砭村燕刚今年27岁,2011年父亲病逝,2015年母亲因病瘫痪,燕刚和妹妹守着母亲靠低保生活。“我不知道出路在哪儿,看不到未来。”燕刚说,“就在我感觉无法撑下去的时候,邱大哥来了。”

2018年底,一个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的大个子走进燕刚家,这个人就是邱军。了解情况后,他多次上门,一面鼓励燕刚振作起来,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一面联系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等定点帮扶单位,为像燕刚这样的农村青年找出路。

在他的努力下,2019年4月,华池县第一期焊工技术培训班开班。燕刚和华池20余名青年走进课堂,经过3个月的专业培训,获得资格认证。有了一技之长的燕刚,在邱军的推荐下,找到了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

在一次次的家访和电话联络中,邱军渐渐成了燕刚家一员,燕刚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事先给邱军打电话商量。邱军也像兄长一样,时常打电话关心燕刚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38岁的饶晓恩是城壕镇庙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近些年他几乎都是在外漂,因懒、因“浪”,日子过得一贫如洗。这两年,乡亲们发现——饶晓恩变了!他家硬化了院子,住进了新房,务工收入也增加了,还摘掉了“穷帽子”。

饶晓恩的变化,离不开“贵人”邱军的反复鼓励和支持。

“年轻人不应该自暴自弃,生活要不断向前看、向前走”“无奋斗不青春”“要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次次、一遍遍的鼓励让饶晓恩幡然醒悟。

2019年6月,经邱军介绍,接受了培训的饶晓恩找到一份月薪4500元的工作,成了“有薪”一族,饶晓恩从里到外也变得精神起来。

不只燕刚、饶晓恩,在邱军的多方协调争取下,多种“订单式”技能培训在华池及周边县展开,先后有千余名贫困农村青年参加培训,掌握了“看家本领”。

扶上马,送一程。开展培训之余,邱军衔接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及所属企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面向华池县、环县开展招聘,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别是未脱贫的贫困户。先后有175名大学生、23名贫困农村青年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所属企业稳定就业。

在邱军的努力下,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所属东华公司还与华池县建筑企业签订了2个帮扶项目,以“央企+民企+贫困户”的形式,秉持“就近、集中”原则,带动劳动力就近输转,进一步拓宽了当地贫困群众的就业渠道。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篇二

“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

张连印要回乡种树的消息传开,张家场村炸开了锅。

“瞎弄!咱村的荒山,几十年就没种活过树,你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堂弟张连茂找到张连印。

张连茂十几岁时,和张连印见过村里老支书带着村民在荒山上种树。“那时候,从老杨树上砍下树枝,截成二尺半的枝条,斜插在树坑里,填土踩实就行了。可那会儿大家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去浇水伺候树?咱们这儿又常年刮‘黄毛风’,树咋能活?”

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人问张连茂:“你那个大哥真有意思,当了那么多年官,年纪大该享清福了,咋想起种树这麻烦事?不种树咱们几辈辈不也过来了?”

回乡之初,还有人劝张连印,左云产煤,投资办煤矿,挣钱不费力,或者帮家乡招商引资,给企业当个顾问,发挥发挥余热。

“回村植树苦是苦点,但比当年条件好多了。花自己的钱,出自己的力,绿化荒山、回报家乡,我心里踏实。”张连印说。

盖房、建苗圃、打井、修渠,他和妻子王秀兰带来的30万元积蓄很快花光了。找亲戚、求朋友,他多方筹措,3个子女也拿出积蓄凑钱给他。

“投入这么多,肯定是等树长大了赚钱。”面对有些乡亲私下里的议论,张连印没有过多解释。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造林绿化合同,作出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找到山西省林业设计勘察院现地勘查,制订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计划通过人工造林、道路绿化等使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有了“作战计划”,张连印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他哪像个将军?天天和我们干同样的活,一身迷彩服灰扑扑的,耳朵、嘴里都是沙子,脸晒得黑吹得红。抱树苗上山,我们抱两棵,他抱三棵。浇完地,他的胶鞋和衣服也是湿的。”和许多村民一样,胡万金被张连印和他的妻子深深感动,“嫂子和他一样,干完活满头大汗,嘴上风吹得裂口子,比农村媳妇还能干。怪不得两个人能成一家子。”

树栽活了,山坡绿了,人心暖了。2005年,乡亲们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准备立一块刻有“将军台”的石碑。张连印得知后坚决推辞:“这些年,乡亲们都在种树,我回来就是加入这个行列,事干了是大家的成绩。”在他的坚持下,石碑上的内容改为“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然而,乡亲们至今仍把这座亭子称作“将军台”。

风沙少了,飞鸟多了,黄羊回来了。“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全县林木覆盖率自2003年以来增长了6.43%,他的个人贡献率就达1.5%。”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介绍,张连印带领乡亲植树造林的事迹在华北大地广为流传。许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中小学师生慕名而来,邀请张连印作报告。尽管种树忙,但他有求必应。

如今,很多人劝张连印,树也种了,山也绿了,名也有了,也该歇歇、养养身体了。张连印却始终没有停下植树造林的脚步。

“你这么干不图名、不图利,到底图个啥?”有人问他。

“人这一辈子很短,经受的考验很多,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张连印回答。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篇三

城壕镇位于华池县南部,山大沟深,产业单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1310户5243人,贫困发生率41%。这里是华池脱贫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也是邱军扶贫战役正式打响的地方。

考虑到城壕镇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以及优质的水源和空气,经过充分论证,邱军提出:建奶牛饲养场,带领群众养牛致富。

这个提议,在既没有奶牛养殖企业,又没有民间奶牛养殖经验的城壕镇,引来干部群众一片质疑声。

为打消群众顾虑,邱军利用央企帮扶资金作为政策补贴,确定了“企带户养”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和乡村干部在田间地头、窑口院外挨家挨户讲政策、算对比账,动员城壕镇162户贫困户养殖奶牛810头。

为进一步解决养牛群众后顾之忧,他又对接正大集团,在城壕镇、柔远镇搞起肉牛养殖,养殖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构建起了企业与农户抱团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就这样,城壕群众发起了“牛财”。2018年底,城壕镇养牛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2020年,城壕镇新建一处肉牛养殖场,从动土到竣工,邱军每周至少到现场调研两次。养殖场建成后,他与镇上干部多次座谈,探索经营模式,最后招引兰州正大公司托管代养,不仅让群众变“股民”享受分红,还带动6个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

华池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沉睡”的荒山较多。踏上华池大地后,邱军一直在思索如何将这些荒山利用起来。

沙棘,干旱地区怒放的生命,在华池的大山里也零零散散倔强地生长着。

沙棘配荒山,邱军点了“鸳鸯谱”。通过反复调研和咨询专家,邱军倡导的沙棘产业生态扶贫项目很快上马。

在他的积极协调下,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投入138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在城壕镇庄科村范台组流转土地55亩,新建配套棚灌设备钢架大棚62座、冷库1座、灌溉机井1口,实施沙棘扦插苗培育,然后移栽到荒山。这个项目育沙棘苗620万株,带动44户贫困户户均年稳定增收1.5万元以上,并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150多人实现劳务增收。

2020年9月,邱军带队前往陕西省,与西安一家科技公司对接华池沙棘研发工作。经过实验,华池沙棘籽的出油率为49.5%至56.23%,实验品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析,内含黄酮、有机酸、生物碱、固醇类等200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华池县扶贫办主任李媛媛介绍,620万株沙棘苗,不仅绿化了荒山,还将在未来的10年内,持续产果,为当地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成为群众的致富林、幸福林。

“邱县长这两年到城壕镇调研脱贫攻坚52次,走遍了全镇1310户贫困户,真正与广大群众结成了‘亲戚’。群众只要听说邱县长来到城壕,总是争相邀请他‘串亲戚’‘唠家常’。”城壕镇党委书记李伟说。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篇四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

颁奖辞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

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

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张玉滚人物事迹

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伏牛山区,有这样一个“80后”小学校长,他叫张玉滚,扎根黑虎庙小学多年,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当地人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传唱,感动了无数人。

如今17年过去,这里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而这位乡村教育守望者一直都在。

他的17年:扎根这片土地做教育

八百里伏牛山,锦峦叠嶂,美如画屏。云雾深处,大山之巅,成片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拥抱峰峦,迎着太阳默默生长。

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他已经躬耕了十七年。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高丘镇。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以前,黑虎庙人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走到高丘镇,通常需要10个多小时。老辈人说“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一直以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就是黑虎庙小学的全部家当。

2001年8月,刚刚师范专业毕业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而当时最困难的是,没有老师教这些“土孩子”。

从那以后,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他的扁担:给山里的孩子挑来希望

从教之后,由于山里交通困难,学生的课本都是张玉滚一扁担一扁担挑进大山的,这一挑就是5年。

张玉滚还记得,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

正月初十凌晨三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路喜安揣几个凉馍扛上扁担就出发了,他们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回来一路紧赶慢赶,可天黑了还是没赶到学校,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实在走不动了找个山洞,将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因为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张玉滚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粗算一下,几年来“运书”骑坏了4辆摩托车。

他的坚持:不让黑虎庙村的一个孩子失学

黑虎庙小学一共有75个学生,其中40多个在校住宿,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

2014年6月的一个晚上,正改作业的张玉滚接到张朋爷爷打来的电话,说孩子还没到家。张玉滚立刻和妻子打着手电筒去找。走了七八里地,在路边儿发现张朋靠着大石头睡得正香。

“孩子是走得太累了。”张玉滚看着心疼,舍不得叫醒张朋,就俯下身子,让妻子把孩子抱到他背上。那天,夫妻俩轮流背着张朋走了足足一个小时。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他17年来资助过的学生就有300多名。有他在,没让黑虎庙村的一个孩子失学。

黑虎庙小学始终在顽强地“生存”着,一年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留在大都市。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有16个大学生。

他的努力:当一个“全能型”教师

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4年前,张玉滚接任校长,当好“掌舵人”的同时,他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为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自己掏腰包买来录音机和磁带,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张玉滚风趣地说:“发音要练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将来出去了一口黑虎庙英语,让人笑话!”

这些年,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

“以前是‘复式教学’,几个年级混在一起上课。现在,我们从学前班到五年级都可以分班开课,课程跟城里孩子没啥差别。”张玉滚说。

2012年6月,编外11年的张玉滚最终成为一名在编人民教师,实现了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梦想。

他的贤内助:为支持丈夫的工作失去了4根手指

每天天刚麻麻亮,张玉滚就轻手轻脚下床,妻子张会云也一骨碌爬起来。夫妻俩打着手电,出了门。朝隔壁学生宿舍里望望,孩子们睡得正香。

走进厨房,张玉滚从橱柜里舀出米,淘洗干净,放进大锅,倒入清水。张会云将灶里的柴火点燃,慢慢熬煮。等到一锅粥咕嘟咕嘟冒出了香喷喷的热气,张玉滚轻轻撇起小半勺,送到妻子唇边。

这时候,天已经大亮。张玉滚夫妇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养家糊口的窘困,张玉滚也曾犹豫过,想到过离开。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思来想去,都走了,孩子们咋办?”这句话常常在深夜徘徊在夫妻俩的心间。

张玉滚有一儿一女,因为没时间照顾,他把两个孩子全部送到县城寄宿学校,两周接一次。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学校、把全部的热爱都给了学生,对自己的亲人,却满怀歉疚。他最感亏欠的,就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还是开不了张。万般无奈,张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就把在外地打工的她喊了回来。

“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多。”张玉滚说,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语加上软磨硬泡,妻子终于同意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

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为学生们做饭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四个手指被机器轧折,鲜血淋漓。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

春去冬来,尖顶山上的麻栎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就这样,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一干就是17年。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篇五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过往的荣誉是张富清的宝贵财富,然而,他却将征战沙场的英勇事迹埋在心中,将军功章用尼龙绳捆扎后深深地锁在皮箱中,服从组织安排到最艰苦的山区贡献一生。

张富清以向组织邀功、提要求、要待遇为耻,至今仍然居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行分的老旧房子里,屋里除了一张磨损破皮的沙发、一个缺了角的茶几和几个不成套的柜子外,最珍贵的家当就是一只装着荣誉证书的皮箱。在他看来,为党和人民出生入死、牺牲奉献是共产党员的本分。

“这些荣誉我不愿意让家里人知道,到处去讲去炫耀。”“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论岁月如何变迁,坚定不移的信念、服务人民的初心、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底气所依、优势所在。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让我们向身边的老英雄张富清同志学习,见贤思齐,在思想上来一次升华,在精神上来一次洗礼。从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还要落实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银保监会系统和银行业保险业党员干部要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准查找短板和差距。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树立正确政绩观、人生观、世界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篇六

一名老人,95岁,左腿截肢,深藏功名60多年,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他就是张富清。

他是原西北野战军一名战士,解放战争中,他炸毁、攻占敌4座碉堡,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1955年,他主动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此后深藏功名,默默奉献。立功的事,老伴不知道,儿女孙辈们更不知道――“只知道他当过兵”。底,因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老英雄张富清给我们上了一堂“不忘初心”的人生课,也向我们展示了党员的忠诚与无私奉献的作风,他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学习他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奉献精神。他把党的事业看得很重,他把金钱名利看得很淡,只讲付出,不求回报。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作为离休干部,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和同病房农民兄弟一样最便宜的一款。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作为伟大事业的参与者,作为一名审计事业工作者,正是需要老英雄这种甘于平凡,奉献自己的精神。

学习他胸怀大局、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为支援地方建设,张富清同志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到条件最艰苦的来凤县工作;在国家精简工作人员时,率先动员妻子放弃“铁饭碗”。他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作为一名审计干部要以老英雄为榜样,把无私奉献当作人生价值最美的篇章,让奉献担当成为习惯,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和老英雄相比,平日里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显得多么渺小,想想自己平日里的表现,羞愧难当。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更是我辈楷模,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为人民谋幸福,自觉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篇七

河南省镇平县黑虎庙小学的“80”后教师张玉滚,扎根深山十七载,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不求回报,只做大山深处的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山区孩子们求学的道路,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张玉滚近日入选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也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张玉滚的典型事迹经媒体播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张玉滚敬业奉献、坚守担当、甘于牺牲,体现了时代呼唤的宝贵的园丁精神。要推动基层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张玉滚这样的好老师。特别是在他的家乡镇平县,大家持续热议着这位身边的“时代楷模”。

“张玉滚是镇平人民的骄傲,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从他身上可以学到的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坚守什么岗位,只要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就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镇平县县长艾进德说,新时代呼唤一大批像张玉滚这样的“雷锋精神”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更扎实地履行社会责任,更忠实地服务人民群众。

镇平县县委书记李显庆认为,张玉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关键在于他不忘初心、潜心教学、精心育人、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他的精神必将激励镇平全县干部群众见贤思齐、向上向善,释放出新时代的担当和作为。

“新学期开启新征程,要以张玉滚老师为榜样,做一名胸怀大爱、积极进取、敬业奉献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开学前夕,黑虎庙小学年轻教师张磊在备课簿扉页写下励志签名。“在张校长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人间大爱,也切实感受到了山区教育的希望。”张磊表示,自己在从教的5年间,见证了张玉滚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照顾。他的先进事迹既是鼓励又是鞭策,要以他为榜样,身接地气、教书育人,让青春在奋斗和坚守中绽放光芒,给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

镇平县张林镇黑龙集小学教师余新征、高丘镇初级中学教师王伟飞也表示,要向张玉滚学习,用爱心谱写教育华章、抒写教育情怀,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也有不少网民为张玉滚的事迹“点赞”。网民“常春中国”说,看了张老师的事迹,感受颇深,向张老师致敬。

网民“我匿了”在微博上说,张老师的事情令人震撼、感动。都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育者教书育人,为山区学生带来了希望,谢谢他的坚持。

就读于南阳师范学院的韩钰鉴说,作为张玉滚老师的学生,其爱生如子、甘为人梯的形象早已在他心中扎根,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人生。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师范专业,就是想在未来返回家乡,做一名像张老师一样的好教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