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

时间:2024-10-24 作者:灵魂曲

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阅读材料中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欣赏这些读后感范文,我们能够加深对书籍内容和作者用心的理解和感悟。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一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__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将于2021年10月17日起每天黄金时段19:30在北京卫视播出。

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北京卫视《档案》摄制团队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红军不怕远征难》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该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壮丽征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

该片首次尝试双“讲述人”的方式。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石凉是一位历史的“亲历者”,他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情感上,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共同完成长征故事的起承转合,为观众带来最真切的现场感、情景感和贴近感。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__年前的历史时空。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二

这本书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在长征途中,红军以惊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克服了饥饿、伤痛等种种艰难险阻,摆脱了尾追之敌,消灭了阻拦之敌,翻越了雪山草地,最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实现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红军的长征是一大奇迹,也是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红军的长征,是一道壮丽风景,是历史长河中唯一一座用战士们的血肉之躯筑城的长城。它所汇聚的,不只是革命先烈的血汗,还有人民的期盼。

这本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尤其是《断臂志更坚》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书中描写了贺炳炎师长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不幸被子弹击中了右臂,血流不止,伤势非常严重。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只能把受伤的胳膊锯掉才能保住性命。贺师长咬紧牙关,在没打麻药的情况下,忍者钻心的疼痛锯掉了胳膊,但他没有倒下,还是继续革命,直到长征胜利结束。

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曾经的我体育十分差,后来决定在暑假锻炼体能,每天早起运动1小时。但好景不长,才坚持几天,我体内的懒惰因子开始作乱了,最终,我依旧没有那种毅力完成目标。

看了这本书,我深受教育,革命先辈们真伟大,他们挥洒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怎能不好好学习呢?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认真学习,讲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三

1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一个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党成立了,随着党的力量不断加强,她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使中国的命运改天换地,1949年,新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吃得饱饭了,中华民族从此走向了繁荣、昌盛、富强,中囯变成了一个不受欺凌,不会分割的国家了。中华民族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确实经历了不少磨难。从我读过的《历史的选择》这本书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里叙述的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讲的是1933年,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5次大规模“围剿”,使大部分红军踏上了突围的征途。在长征的征途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飞夺泸定桥。红军发扬勇敢和坚强的精神,经过艰苦的战斗,最终占领了泸定桥,给猖狂和骄傲的敌人一次深深的打击。另一件事是过草地。草地全是沼泽和淤泥潭,许多战士陷入了淤泥潭。虽然战士们一个一个倒下,但粮食还是不够,红军只好挖野菜吃。后来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好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鞋用水泡着吃。啊!那个时候谁会去吃野菜啊!但红军后来连野菜也吃不到,牛皮带、枪皮带、破牛鞋是什么概念啊!由此可见,红军长征是一个平常人做不到的奇迹,他们靠着毅力顽强地活了下去。红军经历了数不尽的磨难,在1936年10月22日,几万人长征只剩了几百人终于艰难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长征的光荣使命。

红军长征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啊!他们的毅力为什么会这么顽强,这么惊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熬过了一天又一天?这是因为他们心怀着党,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穷苦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祖国能一天一天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决不是一个任人宰割,被人嘲笑,永远抬不起头的懦弱的国家。法国伟大军事家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绝对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今年是建党__周年的日子,在这__年来,中国越变越好,越变越强大。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四

在这本书中记录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历经的诸多战役,描绘了一幅幅深沉凝重的场景:伤亡惨重的湘江突围、波涛汹涌的乌江天险、意义深远的遵义会议、风云变幻的雪山草地……红军战士衣衫褴褛,腹中饥饿,却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这些壮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红军长征需要令人惊叹的精神: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自我牺牲精神、勇敢奋斗、一腔报国热情……在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数以亿计,但他们都顽强地克服了,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勇敢地与其斗争,终于战胜困难。

这让我想起了脍炙人口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逆境中,克服一切,放弃自杀的念头,投身到写作中去,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满意义,他藐视困难,积极的人生观,勇敢、顽强,让他一次次创造了奇迹,他是万人瞩目的焦点,是众人学习的楷模。

海伦·凯勒也是一位这样的伟人。她从小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声、无光的日子,过着类似于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这些并没有打垮她,她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最终考上了一所一流的大学。这是一个奇迹,但在这个奇迹背后,蕴藏了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海伦·凯勒克服了自身缺陷,靠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让自己有所成就。在成长的道路中,她没有自暴自弃,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自己得到令人满意的成绩。

回首过去,我们是否也做到了像他们一样?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缺乏这种精神来面对,我们要学会靠自己的顽强、坚持来战胜困难。当我们失败的时候,不能气馁,毕竟“失败乃成功之母”,多失败一次,离成功就近一点。要相信人定胜天,像红军战士们那样,即使有再多困难,也不能畏缩,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乐观地面对困难,别泄气,想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就会发现自己眼前的这个困难,根本算不了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少先队员同样要学习红军的这种顽强的毅力,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我相信所有的困难都算不上困难,所有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五

对过去最直接的认知方法是回到历史,对历史最好的了解方式莫过于回到现场。由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实地探访长征途经地,以实景还原历史,用影像告慰英魂。

该片拍摄历时一年,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导演组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穿越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革命意义的长征地标,祭扫了100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这些史料档案中,有些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文献,如1934年9月长征前夕出版的《红色中华》杂志,其中刊登的张闻天社论,从侧面证明了长征不是一次仓促的军事行动,而是经过策划准备的战略转移;有些是转折关头的重要决策,如湘江之役前,红五军团团长董振堂和政委刘伯承手写给红34师的一份作战命令,命令他们要作为后卫力量掩护全军过江;另一些档案则是饱含情感的历史见证,如19岁的红军战士石长阶在长征前夕写给父母却没有寄出的四封家书,以及红军战士为了向一户藏民家庭购买青稞充饥,插在田地里的一块刻着借据的木牌。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在这次纪录片中被重点揭示。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的86000多人中,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占到了队伍的四成。年轻的导演组以此为核心,在片中重塑了80年前这群同龄人的故事,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这些年轻的红军成为全片的绝对主人公,“青春”成了长征人的时代新注脚。

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为此,摄制组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长征场景。片中还打破《档案》的表现方式,首次采用双讲述人的设置,主持人石凉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讲述人谭江海则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六

草地,本是我梦想的地方,可是读过《红色之旅》这本书后,我的想法改变了,因为红军曾经过的草地,是吞食无数生命的“魔鬼”。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翻越了海拔高达4900多米的夹金山,经过短暂的调整,于8月下旬向荒芜人烟的草地进军,在这个人迹罕至的草地上,隐藏着很多“陷阱”,稍不留心,便可能陷入深不可测的沼泽里,再也出不来。这里的天气也变化多端,无法预测,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大风狂吼,时而雪花飘飘,时而忽降冰雹。红军战士哪禁得住这般考验,一个个冻得脸色发青,但是,他们依然在坚持。读到这里,使我联想起平时来,有时,我一遇到困难便退缩,正如那句谚语所言“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直到现在,我还没有任何进步。与红军战士相比,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禁不住脸红了。虽然天气风雪交加,可是红军战士并没有因天气的原因而停止前进,却更加奋发前进。又过了几天,由于食物的欠缺,战士们不得不把骡马杀掉来充饥,他们尽量节约食物,以防急需时吃。没过几天,骡马吃光了,便挖野菜,吃树皮、草根,野菜吃光了,便煮皮带吃。就这样,红军战士凭着顽强的.意志,终于走出了茫茫的大草地。

了父母以及革命先烈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们应该奋发读书,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七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__周年,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昨起每天黄金时段19:30在北京卫视放映。

重走多地历经艰险。

挖掘征途中的人物故事。

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来自《档案》团队的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导演组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

翻越了都庞岭、老山界、娄山关、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渡过了潇水、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了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革命意义的长征地标。

祭扫了100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该片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重新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该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壮丽征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对当今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两位讲述人同时亮相。

真实手法再现历史现场。

该片首次尝试双“讲述人”的方式。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石凉是一位历史的“亲历者”,他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情感上,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共同完成长征故事的起承转合,为观众带来最真切的现场感、情景感和贴近感。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__年前的历史时空,在长征的历史遗址上复原长征,在观众的心灵深处撞击共鸣,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

文档为doc格式。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八

在这本书中记录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历经的诸多战役,描绘了一幅幅深沉凝重的场景:伤亡惨重的湘江突围、波涛汹涌的乌江天险、意义深远的遵义会议、风云变幻的雪山草地……红军战士衣衫褴褛,腹中饥饿,却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这些壮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红军长征需要令人惊叹的精神: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自我牺牲精神、勇敢奋斗、一腔报国热情……在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数以亿计,但他们都顽强地克服了,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勇敢地与其斗争,终于战胜困难。

这让我想起了脍炙人口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逆境中,克服一切,放弃自杀的念头,投身到写作中去,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满意义,他藐视困难,积极的人生观,勇敢、顽强,让他一次次创造了奇迹,他是万人瞩目的焦点,是众人学习的楷模。

海伦·凯勒也是一位这样的伟人。她从小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一直都过着无声、无光的日子,过着类似于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这些并没有打垮她,她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最终考上了一所一流的大学。这是一个奇迹,但在这个奇迹背后,蕴藏了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海伦·凯勒克服了自身缺陷,靠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让自己有所成就。在成长的道路中,她没有自暴自弃,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自己得到令人满意的成绩。

回首过去,我们是否也做到了像他们一样?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缺乏这种精神来面对,我们要学会靠自己的顽强、坚持来战胜困难。当我们失败的时候,不能气馁,毕竟“失败乃成功之母”,多失败一次,离成功就近一点。要相信人定胜天,像红军战士们那样,即使有再多困难,也不能畏缩,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乐观地面对困难,别泄气,想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就会发现自己眼前的这个困难,根本算不了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少先队员同样要学习红军的这种顽强的毅力,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我相信所有的困难都算不上困难,所有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九

这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高举先辈的旗帜”,我被视频中红军一天只吃一粒黄豆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到了,在那个物资缺乏的时代里,那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沙坪坝区教委副主任袁宇说,学习长征精神,要做到与红岩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每所学校的建校理念、课程建设相融合。

关于长征,有这样一些粗略的统计:中央红军在路上一共368天,其中有15个整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5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转战了11个省…看到这些数字,我当时就震惊了!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不怕艰难险阻——高大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他们面前变得像“细浪”、像“泥丸”,他们还勤于思考、英勇顽强的与敌人做斗争,最后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多么伟大的举创!

在生活中,我也会遇到好多困难。每每都是没有开始做就放弃了。当时觉得没什么,现在才发现自己的思想是多么愚蠢。一遇困难就放弃、退缩,不是一个成功的人所表现出来的。

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时刻激励着我,今后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重重困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完后感受到红军那不怕困难的精神无论在人和网时间、任何地点都会传承下去。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这便是长征的开始。一路上,红军遭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但是这动摇不了红军的信心。途中,他们经历了许多次激烈的战斗,比如: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等等。其中的艰难过程可想而知,但是我们英雄的红军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他们勇敢地前进,终于在经历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之后,胜利到达了陕北。

在这些艰难险阻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过草地的时候。大草地方圆数百公里,荒无人烟,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着腐臭味的黑色泥潭。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颔”,不少红军战士陷入淤泥潭中牺牲了。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我从战士们陷入淤泥潭时互相帮助中看出了他们的团结一心,从他们没有东西吃时吃那些难以入口的食物看出了他们的艰辛。尽管面对那么多的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还是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取得了胜利,真是了不起啊!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我们学习也是这样,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做到不气馁,不轻言放弃。只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乐观积极的精神,就一定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主席的这句话,道出了红军不怕困难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会一直延续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今后战胜困难的动力。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方面来说课。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

(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1、教法(有三)。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1、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c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

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二

今天,我观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深受鼓舞。我没有理由不佩服那些红军战士,他们不怕困难,硬把万里雪山,千里草地踩在脚下。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但是红军战士们做到了,他们没有靠任何东西,只是靠那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我看到在爬雪山的时候,一位战士精神抖擞地喊着:“同志们!加把劲!上雪山开粮仓去!”我被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感动了。道路漫漫,困难重重,他们没有被吓倒,而是迎着困难走,踏着困难上,在逆境中克服重重困难,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真让我钦佩。在过泥泞不堪的草地时,一位战士一不留神陷进了沼泽,在这十分危机的时刻,另一位战士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把战友拉出来了,自己却陷进了沼泽,再也没能上来。看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影片中的英雄形象,让我一生都不能忘怀,那舍生忘死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我暗下决心,难解的数学题,难做的作文,难记的英语,今后我一定不会退让。和红军叔叔的困难比起来,我这点困难算什么?我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英雄的品德和思想,热爱祖国,无私忘我,不怕困难。

敬爱的红军叔叔,我们今天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是您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会珍惜这一切,更会以您们为榜样,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努力学习。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三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昨起每天黄金时段19:30在北京卫视放映。

重走多地历经艰险。

挖掘征途中的人物故事。

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来自《档案》团队的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导演组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

翻越了都庞岭、老山界、娄山关、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渡过了潇水、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了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革命意义的长征地标。

祭扫了100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该片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重新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该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壮丽征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对当今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两位讲述人同时亮相。

真实手法再现历史现场。

该片首次尝试双“讲述人”的方式。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石凉是一位历史的“亲历者”,他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情感上,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共同完成长征故事的起承转合,为观众带来最真切的现场感、情景感和贴近感。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xx年前的历史时空,在长征的历史遗址上复原长征,在观众的心灵深处撞击共鸣,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四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而拍摄的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现在终于展现在观众眼前了,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将于20xx年10月17日起每天黄金时段19:30在北京卫视播出。

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北京卫视《档案》摄制团队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红军不怕远征难》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该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壮丽征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

该片首次尝试双“讲述人”的方式。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石凉是一位历史的“亲历者”,他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情感上,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共同完成长征故事的起承转合,为观众带来最真切的现场感、情景感和贴近感。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xx年前的历史时空。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昨起每天黄金时段19:30在北京卫视放映。

重走多地历经艰险。

挖掘征途中的人物故事。

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来自《档案》团队的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导演组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

翻越了都庞岭、老山界、娄山关、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渡过了潇水、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了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革命意义的长征地标。

祭扫了100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该片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重新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该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壮丽征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对当今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两位讲述人同时亮相。

真实手法再现历史现场。

该片首次尝试双“讲述人”的方式。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石凉是一位历史的“亲历者”,他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情感上,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共同完成长征故事的起承转合,为观众带来最真切的现场感、情景感和贴近感。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xx年前的历史时空,在长征的历史遗址上复原长征,在观众的心灵深处撞击共鸣,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从今晚起每晚7点30分在北京卫视首播。

xx年前,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86000多人,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占到了队伍的四成,他们是革命理想最年轻的捍卫者,也是红色政权最青春的建设者;xx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沿着他们当年走过的路开始了另一次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导演组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群年轻的纪录片人在将近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重塑着xx年前一群同龄人的故事。从未有一部描写长征的作品以“青春”为焦点,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这些陌生的名字最终成为纪录片的绝对主人公,为总共九集长达540分钟的纪录片灌注进青春的理想、朝气、无畏。

《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发掘出了100多份从未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史料档案。有一些档案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文献,比如摄制组找到了1934年9月也就是长征前夕出版的《红色中华》杂志,里面刊登了张闻天的一篇社论,其用意是向敌人释放烟幕弹从而为转移争取时间,却从另一层面证明了长征不是一次仓促的军事行动,而是经过策划准备的战略转移。

《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多角度讲述了长征的故事。该片包含了将近100位长征亲历者的故事,有些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有些是从敌对者的角度,比如通过蒋介石的多封电报和书信,读出了他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几次胜券在握、喜形于色,但事后又因国民党的“窝里斗”而导致计划落空、愤恨难平的心理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用掷地有声的史料构建出轮廓立体的历史格局,用饱含温度的笔触还原人物血肉,让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视角回归普通人,为平凡者树碑,用细节来说话,成为这部纪录片触动人心的关键。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xx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xx年。)。

b.比较这前xx年与后xx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xx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xx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c.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a.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

a.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

b.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c.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e.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布置活动,巩固新课。

1、根据65——67页活动课三《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选题、选材,组内协作完成一篇导游词,通过网站《史海撷珠》的留言板上传,老师从中选出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

2、提醒学生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六

为了革命的胜利,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许多困难。

我提起笔,思想随历史的长河飘到了那一刻:

眼前是一大片望不到边的草地,天连草,草连天,似乎永远也走不出去。这里一片荒芜,没有人,没有兽,有的,只是这看似平静,却危险四伏的草海。然而,红军却要从这儿走出去。

红军的队伍小心翼翼地沿着安全的路线前进。我不免有些担心。因为只要有万分之一的不小心便会掉入恶臭阵阵的泥潭。

不好,有一位战士不小心掉了进去,但身旁的同志们每个人都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差点丧命的战士救了上来。呼!刚提到嗓子眼的心又缓缓地落了下去。接下来,同志们就更小心了,丝毫不肯松懈。

天,阴沉沉的,却没有下雨,红军队伍仍然持续着,走了一天,每个人都累了。可食物不充足,怎么办呢?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这并不影响红军的意志,没有一个在抱怨什么。我心想:以后好好珍惜粮食!

怕与不怕相生高考满分作文。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七

今天,我观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电影,使我深受鼓舞。我没有理由不佩服那些红军战士,他们不怕困难,硬把万里雪山,千里草地踩在脚下。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但是红军战士们做到了,他们没有靠任何东西,只是靠那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我看到在爬雪山的时候,一位战士精神抖擞地喊着:“同志们!加把劲!上雪山开粮仓去!”我被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感动了。道路漫漫,困难重重,他们没有被吓倒,而是迎着困难走,踏着困难上,在逆境中克服重重困难,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真让我钦佩。

在过泥泞不堪的草地时,一位战士一不留神陷进了沼泽,在这十分危机的时刻,另一位战士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把战友拉出来了,自己却陷进了沼泽,再也没能上来。看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影片中的英雄形象,让我一生都不能忘怀,那舍生忘死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我暗下决心,难解的数学题,难做的作文,难记的英语,今后我一定不会退让。和红军叔叔的困难比起来,我这点困难算什么?我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英雄的品德和思想,热爱祖国,无私忘我,不怕困难。

敬爱的红军叔叔,我们今天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是您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会珍惜这一切,更会以您们为榜样,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努力学习。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八

基础知识。

了   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   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爱军情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a.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xx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xx年。)b.比较这前xx年与后xx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xx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xx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c.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长征的胜利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a.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b.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a.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b.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c.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d.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e.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布置活动,巩固新课1、根据65——67页活动课三《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选题、选材,组内协作完成一篇导游词,通过网站《史海撷珠》的留言板上传,老师从中选出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2、提醒学生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实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九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完后感受到红军那不怕困难的精神无论在人和网时间、任何地点都会传承下去。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这便是长征的开始。一路上,红军遭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但是这动摇不了红军的信心。途中,他们经历了许多次激烈的战斗,比如: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等等。其中的艰难过程可想而知,但是我们英雄的红军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他们勇敢地前进,终于在经历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之后,胜利到达了陕北。

在这些艰难险阻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过草地的时候。大草地方圆数百公里,荒无人烟,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着腐臭味的黑色泥潭。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颔”,不少红军战士陷入淤泥潭中牺牲了。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我从战士们陷入淤泥潭时互相帮助中看出了他们的团结一心,从他们没有东西吃时吃那些难以入口的食物看出了他们的艰辛。尽管面对那么多的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还是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取得了胜利,真是了不起啊!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我们学习也是这样,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做到不气馁,不轻言放弃。只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乐观积极的精神,就一定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主席的这句话,道出了红军不怕困难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会一直延续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今后战胜困难的动力。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护士工作收获与体会(模板21篇)

    工作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的突破口和创新点,为自己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和灵感。工作体会范文3:工作中的失败和挫折让我更加坚韧和勇敢,敢于尝试和创新,

    精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总结报告(通用18篇)

    财务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工作重点,明确目标,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赶紧来看看以下这些财务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一定会对您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精选手作包包心得范文(15篇)

    精选范文代表着某一领域或主题的最高水平,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下面是一些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麦包包作为一种早餐选择,近年来在中国市场受

    精选初中学生会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和努力,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不断成长。小编特意搜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指导。

    优质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它们是我们成长的宝贵财富。接下来,我们将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一起来学习参考吧。x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最新会计第一课的心得(通用17篇)

    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进行财务记录和报表,而会计正是负责这一重要任务的专业人员。希望以下的会计总结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借鉴。随着开学季到来,《

    实用户外活动方案(模板19篇)

    活动方案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场地内为达到某一目标而策划和安排的一系列活动内容。下面是一些高效和富有创意的活动方案,希望能激发大家的想象力。a、七彩复活节、母亲节活

    最新寒假儿童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

    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1.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社会知识和智慧的中心,是国家发

    实用土地申请便民申请书(汇总16篇)

    在申请书中,我们需要突出我们的学术能力、领导才能、社会经历等方面的优势,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写更多申请书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写作要点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热门暑假工电子厂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考的一种展示和沉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工作和学习中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我们去实践的地方是南方的